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試題歷史2025.04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2024年是中國甲辰龍年。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就普遍流行著對龍的崇拜,下圖是出土于不同地區史前時期文化遺址中的龍形器物。據此可知,中華文明( )A. 起源最早 B. 多元一體 C. 復雜多樣 D. 一成不變2. 翦伯贊在《中國史十五講》中說道:“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材料中“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指的是漢武帝采取的( )A. 鹽鐵專賣政策 B. “推恩令”政策 C. 尊崇儒術政策 D. 北擊匈奴政策3. 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 )A. 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水平高 B. 少數民族文化取代了漢族文化C. 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 D. 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4. 唐朝的對外開放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對外開放”的表現包括( )①鑒真東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來華 ④唐蕃會盟碑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5. 觀察下面的歷史思維導圖,與之最相符的主題是( )A. 唐朝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B. 宋代經濟與科技文化C. 宋元科技與中外交通 D. 明清科技與對外關系6. 秦漢唐宋以來,中國政區都以“山川形便”為慣例劃分,常以大山、大河作為政區的邊界。元朝行省的置劃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元朝的這一做法( )A. 割斷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B. 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分裂的地理基礎C. 意在防范封國的勢力壯大 D. 擴大統治區域以便于加強專制皇權7. 清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的主要特點就是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兩者密切結合。下列選項中能夠體現康熙帝“對外抗擊外敵入侵”的史實是( )A. 領導抗倭戰爭 B. 兩次雅克薩之戰C. 設置駐藏辦事大臣 D. 平定準噶爾叛亂8.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成就輝煌。下列選項說法正確的是( )A. 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B.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C. 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在《竇娥冤》中,用浪漫藝術手法,憤怒地鞭撻了黑暗勢力D.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9. 自從2024年中國實行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以來,外國游客扎堆涌向中國,“中國好city”成為網絡熱詞。法國某學者在游覽中國某城市的歷史遺址后說:“親眼看到英法聯軍這些自詡為文明人的歐洲人,在這個享有世界性非凡美譽的地方犯下可恥罪行,作為一個法國人,我感到萬分羞愧。”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 割占香港島 B. 火燒圓明園 C. 拆大沽炮臺 D. 旅順大屠殺10. 紀錄片《復興之路》的解說詞中寫到:“皇帝倒了,辮子剪了,這是1912年給中國人最大的感受。”這種“感受”源自中國( )①封建制度被推翻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③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 ④滿清王朝統治的結束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11. 觀察下列組圖,其所表現的歷史主題是( )A.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與實踐 B. 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C. 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D.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與鞏固12. 歷史學家白壽彝在《中國通史綱要》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還不能排除帝國主義對重工業的控制和在輕工業中已經形成的勢力。……也不能改變封建經濟在全國經濟中仍舊占絕對優勢的地位。”作者認為( )A. 國民政府的統治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C. 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史上無足輕重D. 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13. 1938年5月,美國《生活》雜志報道:“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一一臺兒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臺兒莊戰役( )A. 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B. 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C. 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D. 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14. 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東至臺灣,南達海南島,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內蒙古的廣大國土上,各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行動起來,以自己民族的方式投入抗日救國的民族解放斗爭中,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材料意在說明( )A.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過程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B.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C. 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D.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15.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主席于1954年創作的一首詞。詞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句,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其中“換了人間”指的是在這一年中,我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A.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B. 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我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最終勝利C. 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D.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開始實施16.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它使港澳地區走上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A.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B.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C. 實行“一國兩制” D.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7. 有學者把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分為四個時期;“開天辟地”之“革命救國”時期;“改天換地”之“建設興國”時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國”時期;“驚天動地”之“復興強國”時期。在“復興強國”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九大18. “2022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間,在中國舉辦了多場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覽,為中國民眾近距離接觸古羅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摘自《光明日報》,2023年2月9日)該“文明”( )A. 在法制上的成就是《漢謨拉比法典》 B. 在鼎盛時期建立了森嚴的種姓制度C. 在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有《擲鐵餅者》 D. 經歷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發展變化19. 下列表格內容反映出在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過程中,英、美、法共同致力于( )英國 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限制君主的權力,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美國 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法國 1789年《人權宣言》用國民最高主權代替君主最高主權,用法律代替了專制A. 追求民主政治 B. 反抗殖民壓迫C. 推翻封建制度 D. 實現三權分立20. 社會主義發展史至今有500多年,與下圖時空坐標中相對應的表述正確的是( )A. ①處理論誕生的標志是《人權宣言》的發表B. ②處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C. ③是社會主義第一次偉大嘗試D. ④標志著社會主義運動失敗21. 毛澤東對某一次戰役作了如下分析:“這一戰,不但是蘇德戰爭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這次戰役是( )A. 莫斯科保衛戰 B. 斯大林格勒戰役 C. 諾曼底戰役 D. 柏林戰役22. 下圖呈現的是1876—1970年美國能源消費占比的變化情況,圖中煤炭消費占比逐漸下降、石油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 B. 電力的廣泛應用C. 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 D. 現代炸藥的發明23.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二者相同點包括( )①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都改變了本國原有社會制度③都根據國家發展的實際,靈活調整經濟政策④都徹底解決了本國面臨的困難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24.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的民族獨立浪潮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下列選項屬于這一時期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是( )A. 玻利瓦爾起義 B. 印度民族大起義 C. 納米比亞獨立 D. 埃及華夫脫運動25. 無論從區域經濟整合到全球影響力提升,還是從本國獨立外交到未來發展預期,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時期像21世紀第三個10年初始階段這樣,非西方國家呈現出群體性獨立自主式崛起,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機與自主成長的活力。材料突出反映了當今世界( )A. 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確立 B. 霸權主義造成地區沖突不斷C. 政治軍事集團的不斷涌現 D. 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大題,第26題16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8分,共50分)26. 中華一體的政治一統、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連年的征戰中,秦朝君臣早已認識到,東周列國之間在制度上無法兼容的差異乃是攻訐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車軌、錢幣、法律和文字,因為涉及行政、手工業、商業和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被迅速選定成為秦朝建立后需要統一的關鍵內容。——《何以中國》材料二 如下圖——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 作為早稻優良品種的占城稻,北宋初時引進,在福建路種植,經過一百多年的推廣,到南宋時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種占城稻。……宋金對峙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對南方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的局面必須致力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的提高。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技術的總結推廣。——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四 如下圖(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秦朝建立后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為這條交通要道的開辟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并概述這條道路的作用。(3)依據材料三,歸納宋代南方農業經濟進步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南方經濟發展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兩幅圖所包含的關鍵信息。27.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始終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引發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工人階級展現了強大力量,馬克思主義廣為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成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摘編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二 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二十幾個人在這里開會,是為了正式確定長征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則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后來很多人都說,這是整個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個事件。——摘自哈里森·埃文斯·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材料三 1949—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建交國家數量柱狀圖材料四 《中國共產黨簡史》時間 事件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包干到戶1980年 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1984年 開放14個沿海城市,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2年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開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開2021年 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1)依據材料一,分析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奠定了哪些基礎?(2)材料二中的“分水嶺”指的是什么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它被視為“整個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個事件”的依據。(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外交政策,并列舉圖中外交高峰時期的一例外交成就。(4)依據材料四,任選相互關聯的三個事件提煉一個觀點或看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8. 大國之道,順勢而為。在歷史發展的大轉折時期,每一個決策都會影響著國家的發展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下圖14世紀前后的主要商路新航路開辟后的商路材料二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國內戰,踢開了奴隸制這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從此美國進入了全面崛起的重要歷史階段。……這一時期(1861年至1914年)的美國,還出現了科學技術革命的高潮,這股科技革命浪潮使世界科技中心逐漸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科技促進了經濟發展,到1894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摘編自《世界歷史》材料三 日本與外部世界的隔絕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直到那場開啟了明治維新的革命才告結束。在那之后不久,日本開始了激烈的工業化。日本的工業化是一個獨特的現象,是一個照亮了日本文明的“經濟奇跡”。——布羅代爾《文明史》材料四 西歐六國建立的煤鋼共同市場獲得成功后,歐洲的聯合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不斷擴大的新階段……歐洲聯合的擴大,從經濟上看,給它帶來了內部市場的擴展和對外貿易競爭力加強的優勢,從而對促進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從政治上看,對維持歐洲均勢與和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對世界產生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因素。(不得照抄原文)(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日本明治維新在經濟上的措施,并簡要分析這場“革命”對近代日本發展起到的作用。(4)依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概括歐洲聯合的意義。(不得照抄原文)(5)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世界各國應如何在變局中謀發展。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試題歷史2025.04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2.C3.D4.A5.C6.B7.B8.C9.B10.C11.A12.D13.B14.C15.D16.C17.D18.D19.A20.B21.B22.A23.A24.C25.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大題,第26題16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8分,共50分)26.(1)措施: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統一貨幣,廢除六國貨幣,推行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制定標準度量衡器,規范全國計量;車同軌,規定車輛兩輪間距相同,修建馳道;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統一法律,頒布《秦律》。(2)人物:張騫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促進東西方貿易,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商品流通的橋梁;推動文化交流,佛教、音樂、繪畫藝術經此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冶鐵技術西傳;加強政治聯系,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諸國建立外交關系,擴大了影響力;奠定后世交通基礎,為唐朝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先例。(3)原因:引入高產作物占城稻;北方移民南遷,勞動力增加;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經濟重心南移需求,南宋偏安江南,需依賴南方經濟支撐政權。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改變了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傳統格局。(4)信息:圖一是達賴金印,清朝通過冊封達賴喇嘛,確立對西藏的宗教和政治管轄權,體現“因俗而治”的邊疆政策;圖二是鄭成功,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后清朝設臺灣府(1684年),加強了對臺灣的行政管理。27.(1)基礎:思想基礎、階級基礎、組織基礎。(2)事件:遵義會議。依據: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3)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就: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觀點:改革開放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論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經濟建設,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成為了黨的歷史上偉大的轉折點,從此進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1980年我國開放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有利于吸收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中國經濟發展。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不斷開拓,最終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大大提升。因此改革開放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28.(1)影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逐步確立。(任寫兩點即可)(2)因素: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障礙;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技領先。(3)措施: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作用:推動日本近代經濟發展,為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和實現富國強兵創造了條件。(4)意義:促進歐洲經濟發展;維持歐洲均勢與和平;促進世界朝多極化趨勢發展。(任寫兩點即可)(5)做法:深化改革,不斷創新;善于學習,取長補短;從國情出發,制定符合國情的策略等。(符合題意,任寫一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