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適應性訓練(四)歷史試題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其爆發的導火索是( )A.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B.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C.新文化運動的推動 D.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2.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已經掌握水稻種植技術的原始居民是( )A.仰韶文化的居民 B.河姆渡文化的居民C.大汶口文化的居民 D.龍山文化的居民3.到20世紀初,仍然保持獨立自主的亞洲國家是( )A.中國 B.印度 C.菲律賓 D.日本4.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盤,多姿多彩,它們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都( )A.具備國家的初級形態 B.發現了冶鐵的痕跡C.邁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D.開始栽種糧食作物5.如圖是2006年發行的一枚紀念郵票。郵票中主題活動的核心理念是( )A.“真實親誠” B.“引進來”“走出去”C.“親、誠、惠、容” D.“共商、共建、共享”6.商鞅變法期間,秦國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秦統一后,進一步推廣了( )A.郡縣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7.如表為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調整。其變化表明,當時( )內容 出處一切土地,經蘇維埃政府沒收并分配后,禁止買賣 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 1929年《興國土地法》土地歸農民所有,任其出租買賣 1931年蘇維埃政府文告A.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升 B.中共土地革命路線成熟C.中共對國情的認識不斷深入 D.“左”傾錯誤得到了糾正8.日前熱映的電視劇《繁花》,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海黃河路美食街商賈云集,通宵達旦,其中最風光的是商人寶總,他與至真園的老板娘李李從互有矛盾到搭檔做生意,涉及服裝、機械、金融等領域,越做越大,幾乎每樁都是轟動上海灘的大生意。煌煌大時代,人人爭上游,道盡了一個時代的情義與至真。題中“一個時代”指的是( )A.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B.中國改革開放正式開啟時期C.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建時期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9.一些西方學者將近代中國某場運動定義為“宗教戰爭”或“文明沖突”,他們消解這場運動的“反帝愛國”性質,明顯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維護西方的“歷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種當下的意圖。這場運動(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B.促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C.旨在維護中國傳統文明 D.粉碎了列強滅亡中國的陰謀10.綜合如圖信息,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應是( )A.歐洲列強的興衰和更替 B.資本主義的早期萌發C.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 D.整體世界的發展主線11.從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帶來的影響來看,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 )①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因此改變③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2.如表為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狀況表(單位:億元)。如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 )年份 出口交貨值 直接出口值 自營出口值1995年 6235 5394 10512001年 9599 7855 4046A.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C.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 D.對外貿易結構趨向于合理13.石家墓地·遇村遺址是甘肅慶陽地區發現的周代高等級貴族遺跡。在文化內涵上,石家基地第一期與遇村遺址第二期都以周文化為主體,北方草原文化占有一定比例;而到石家 地第二期與遇村遺址第三期時,秦文化因素特征明顯。這反映出周代( )A.社會層級結構的等級化 B.區域間的文化傳播與民族交融C.政治格局演變的復雜性 D.厚葬成為恭行孝道的最佳方式14.從魏源提倡“師夷制夷”,到清政府興辦“洋務”,不過20年左右;從洋務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過20年左右;從早期改良思想到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不過十年多的時間;從維新變法失敗到民主革命的高漲,不到十年;從辛亥革命失敗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不到十年。這說明( )A.社會急劇變化加速思想更新 B.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日漸成熟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D.政治革新助推西學東漸開始15.文化外交是主權國家利用文化手段實現對外文化戰略目標的一種外交手段。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主張“求同求和與全面參與”。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中國與123個國家簽訂文化合作協定,與160多個國家文化往來等。但在國際上中國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戰,如“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材料說明( )A.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拓展國家利益邊界B.國家方針政策的調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強C.加強文化外交的多維度創新,積極搭建多邊交流平臺D.冷戰已經結束,但冷戰思維仍然存在16.下表為古代長江流域人口密度變化單位:人平方公里)。據此可知,長江流域( )地區 上游地區 中游地區 下游地區西漢 15.3 10.1 13.6東漢 16.0 14.2 12.4唐代 13.99 9.81 15.87北宋 21.4 13.8 23.6南宋 27.2 14.8 22.7明代 11.1 24.2 93.6區域發展特色顯著 B.社會環境長期穩定C.人口布局日趨合理 D.經濟重心逐漸東移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隆興和議是繼紹興和議后,南宋與金朝訂立的第二個和約。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為了實現他“天下一家,然后可以為正統”的志愿,兵分四路進攻南宋。然而,金軍在采石磯遇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同時金世宗完顏雍在遼陽稱帝,金兵嘩變,完顏亮被殺,南下之金軍也無功而返。后來,完顏雍派出使臣提出和議。宋孝宗繼位后,張浚北伐遭到了符離之敗,國內主和派乘機要求議和。隆興二年(1164年),金兵大規模南下,迫近長江,宋廷最終決定與金重新議和,和約內容大體如下:(1)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稱侄叔關系;(2)維持紹興和議規定的疆界;(3)宋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銀、絹從二十五萬兩、匹改為二十萬兩、匹;(4)宋割商州(屬今陜西)、秦州(屬今甘肅)給金;(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員。——摘編自任崇岳《隆興和議新論》等材料二 南宋與金政權之間的戰爭沖突(部分)戰爭名稱 時間 簡介南宋建立初期抗金戰爭 1127-1130年 1127年南宋建立,金軍繼續南下追擊。南宋軍民頑強抵抗,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金熙宗時 期的戰爭 1135-1141年 金熙宗即位后,金國對南宋的政策有所調整。初期雙方互有攻防。1141年,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金海陵王南侵 及南宋北伐 1161-1164年 1164年,宋金雙方簽訂“隆興和議”。此次戰爭南宋先勝后敗,總體上雙方實力對比有所變化金章宗時期的 小規模沖突 1195-1200年左右 雙方互有小的勝負,總體局勢相對平穩,格局未發生重大改變開禧北伐及后續戰爭 1206-1208年 南宋權臣韓侂胄為提高自身威望發動開禧北伐。南宋在此次戰爭中戰敗,簽訂“嘉定和議”,地位進一步下降,被迫增加歲幣等,此后宋金兩國都走向衰落——摘編自田昭林《中國戰爭史》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從紹興和議到隆興和議,南宋在對金關系中地位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綜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宋金和議的認識。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明代中期開始,隨著定額租的推廣,中國很多地區出現了“一田二主”的現象,同一塊土地分別歸屬田面主和田底主,田面主向田底主交納地租,田底主負責承擔國家賦稅。在不同時期和地域,田面主與田底主關于土地的權利范圍幾乎構成了一個從永佃關系到完全獨立的連續譜。永佃關系是指田面主在一定條件下擁有永遠耕種權;完全獨立指田底主只保留對固定田租的請求權,其余權利均歸田面主所有。永久耕種權在業主同意下還可以轉讓,地主的變動也不影響佃戶的地位。對“一田二主”來說,作為主體的國家其實始終在場。例如,為保障國家的稅收,清政府一方面增訂律例,要求地方官在租佃糾紛中保證田主的收租權,甚至代為追租;另一方面,為了徹底解決抗租導致的欠稅,一些地方條例甚至要求禁止“一田二主”的陋習,合田面、田底為一。——摘編自孫超、劉愛玉《地權、階級與市場——明清“一田二主”土地制度研究述評》材料二 16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場指向的土地確權運動,是把具有共同體性質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為排他性的私人產權,從而激勵經濟效率,顛覆中世紀的基礎。不僅領主圈地,其實農民也在圈地,他們自發地整合分散的條田,是圈地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圈地運動使農民最終剝離了莊園共同體,進一步掃清人身依附制的殘余。圈地是自發的,但并非可以胡作非為,相反,村莊習慣法仍然富有生命力,是圈地、也是反抗非法圈地的基本依據,16世紀中葉以后協議圈地越來越多,土地確權從來沒有拋棄法律,而是越來越規范,18世紀發展為“議會圈地”則屬水到渠成。——摘編自侯建新《圈地運動與土地確權——英國16世紀農業變革的實證考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西社會轉型時期土地制度變革的相似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西社會轉型時期土地制度變革不同結局并分析產生不同結局的原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的發展線索可以概括為兩個基本向度:一是縱向的發展,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為主軸;二是橫向的發展,主要指不同文明間的接觸、交流、融合、沖突和主流文明的擴展。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是互相聯系、互相推動的。縱向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橫向發展的程度,橫向發展的突破又反作用于縱向發展,使得縱向發展的速度大大加快。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促成各國內部經濟、組織形態發生新變化的同時,也影響到全球經濟的面貌。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獲得極大提高,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相應地,資本主義列強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同樣還體現在國際工人運動領域。——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為例,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人類社會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關系,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表述成文。)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D A A C C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B A D D17、(1)變化:與紹興和議相比,隆興和議中南宋在對金關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主要表現在宋不再對金稱臣,兩國改為侄叔關系;宋給金的“歲貢”改為“歲幣”,且數量減少。原因:金朝內部的動蕩(金海陵王被殺,完顏雍稱帝);南宋軍事上的抵抗(如采石磯之戰);雙方陣營內部主和派的推動。認識:和議作為雙方力量對比的產物,具有暫時緩解戰爭破壞、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積極作用;然而,和議通常伴隨有政治條件,缺乏平等性基礎,且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雙方的矛盾。18、(1)相似之處:土地權利出現變化;法律對土地權利進行規范;土地制度變革與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密切相關。(2)結局:中國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封建小農經濟;西方由封建農業向近代資本主義農業過渡。原因:明清時期,中國實行高度集權的封建政治體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具有濃厚的封建小農觀念。西歐中世紀后期,封建王權與城市力量合作,打擊削弱封建貴族,使封建生產關系較容易從內部瓦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的逐利思想。19、論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社會縱向與橫向發展緊密相連、相互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發明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巨變,壟斷組織應運而生,生產關系得到局部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縱向發展為橫向發展奠定基礎。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經濟發展,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需求急劇增加。列強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加快對外擴張步伐,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非洲幾乎被列強瓜分殆盡,亞洲眾多國家也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時,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亞非拉地區成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而歐美國家則占據工業生產的高端環節,世界經濟聯系愈發緊密,這是縱向發展決定橫向發展程度的有力證明。橫向發展又反作用于縱向發展。列強在全球的擴張和掠奪,為資本主義國家帶回了巨額財富和豐富資源,進一步刺激了國內工業生產和技術創新。總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社會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世界歷史不斷向前演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