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1. 古代埃及文字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古代埃及文字是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希臘字母 D.拉丁字母2. 在古代的早期文明中,蘇美爾人創制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創造了象形文字,中國的商朝已出現了較為完備的甲骨文。這些文字的共同作用在于A.服務于統治階級專制統治B.有利于文明的發展與傳承C.促使文化創造產業獨立化D.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融3. 右圖為古代世界兩個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示意圖(陰影部分)。與下列兩圖所示疆域對應的帝國是A.波斯帝國、拜占庭帝國B.波斯帝國、羅馬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D.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4. 《神曲》吸收了阿拉伯哲學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關于先知夜間旅行和登霄的說法;《唐·吉訶德》《十日談》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影響。這說明A.阿拉伯是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B.人文思想滲透進西歐文學的創作C.阿拉伯哲學奠定了意大利文化的基礎 D.阿拉伯文化影響了文藝復興運動5. 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A.創新歷史編纂體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 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6. 有學者認為,它是“傳承伊斯蘭文明的歷史載體,繼承了哈里發時代的宗教政治傳統,實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錯綜交織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歷經600余年的滄桑,可謂亞非歐大陸中央地帶最后的封建國”。它是A.拜占庭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德里蘇丹國 D.奧斯曼帝國7. 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機構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材料中這項改革措施的作用是A.編訂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體系 B.莊園經濟形成,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C.改革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D.武士集團形成,促進了日本進步發展8. “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經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最能說明上述觀點的依據是A.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傳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C.轉口貿易利潤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9. 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的貿易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開始衰落,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的商業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維爾等城市取而代之,而倫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來居上,成為新的海上貿易中心。這一現象被稱之為A.價格革命 B.商業革命 C.三角貿易 D.世界市場形成10. 17 世紀初期開始,歐洲殖民者帶來的一些用品,如紡織布、鐵壺、鐵斧、魚鉤、鋤頭和槍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對五顏六色的玻璃珠和銅制品尤其喜歡,并將它們用在宗教儀式和慶典中。這反映出當時A.美洲地區開始向近代社會轉型. B.物品交流豐富了人們社會生活C.印第安人宗教信仰發生了改變 D.歐洲與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趨同11. 15 世紀,意大利年輕人興起了學習拉丁文、學習修辭學的熱潮。當時在講授拉丁文的課堂上,青年們激情洋溢。在他們中間流行著一個口號“去!我們去把死人喚醒!”這最能說明當時地中海A.反對天主教會說教 B.旨在能重現古典文化的輝煌C.重視人文主義思想 D.主張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12. 從11世紀起,歐洲一些城市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公會,以及市政當局,自發地創辦了世俗學校.學校根據城市生產、交換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開設文法和計算方面的課程,培養各方面的人才.世俗學校產生的直接影響是A.有利于打破教會對教育的壟斷 B.推動文藝復興和開辟新航路C.成為神學和宗教改革的發祥地 D.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創造條件13. 下圖是安特衛普畫派著名畫家昆滕·馬賽斯于 1514 年創作的名畫《銀行家和他的妻子》。畫面描繪了一位錢鋪掌柜稱量桌面上錢幣重量,妻子手持《圣經》注視著他。畫中桌面有個鏡子,通過鏡子的反射,可以看到窗外的建筑——教堂,以及坐在桌子前面的借錢人。這幅畫作反映出當時西歐A.新航路開辟導致價格革命B.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風貌C.天主教會控制社會經濟財富D.新教倫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14. 諺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情緒。“神父的口袋最深” “離羅馬越近,基督徒越壞”是16世紀德國社會中流行的諺語。這些諺語A.改變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B.引發歐洲首次思想解放運動C.反映人們對天主教會的不滿 D.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15. 16 世紀,亨利八世確立了王權至尊地位后,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這反映了A.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 B.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念C.封建專制統治的瓦解 D.民族國家的政治特征16.哥白尼闡述“日心說”的《天體運行論》被羅馬教廷宣布為禁書;通過天文觀測證實哥白尼學說的伽利略則被教會判處終身監禁。這表明近代科學A.強化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B.自身理論體系存在缺陷C.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意識形態 D.是以天文學革命為開端17.牛頓建構起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后,人們認為他發現了宇宙的基本法則,這個法則支配了整個宇宙;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們所發現。這表明A.科學革命推動觀念變革 B.科學在與神學的斗爭中發展C.宗教改革推動科學進步 D.民主自由思想得到廣泛傳播18.18 世紀的歐洲衍生出多種宗教理論。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為代表的自然神論者指出,“他們樂于贊同上帝存在并創造了世界的主張,但堅決認為,上帝創世后,允許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則運轉而不加以干涉”。該主張A.體現啟蒙運動核心發生轉移 B.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封建制度C.傳承了歐洲宗教改革的成果 D.旨在尋求與理性相符的思想19.在近代歐洲的某個時代,樂觀的情緒漸成主流。“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成為座右銘,君主們普遍以“開明”自居。這個時代可能出現于A.智者運動影響下的希臘 B.文藝復興陶染下的英國C.宗教改革勸化下的德國 D.啟蒙運動洗禮下的法國20.美國憲法將政府分為相互獨立的三個部分,并伴之以制衡制度,以防止其中任何一部分明顯地高于其他部分。這實現了哪位思想家的主張A.伏爾泰 B.盧梭 C.孟德斯鳩 D.康德21. 《權利法案》確立的全面限制王權的“議會主權”原則,在17世紀末期以后的英國政治、立法、經濟和司法生活中得到貫徹,為英國建立保持自由與秩序平衡性的法律制度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英國因此獲得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材料重在強調,《權利法案》A.使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B.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C.引發英國歷史上的“光榮革命” D.為英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保障22.在邦聯建立以后近十年時間中,美國有七個州隨意發行雜亂無章的紙幣,有九個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陸軍。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關稅,互設關卡,像對待外國人一樣對待別州的居民。各州為爭奪西部土地的所有權和邊界問題吵得不可開交。這一局面A.反映分權制衡原則存在一定弊端 B.凸顯了建立聯邦制度的必要性C.表明自由主義淪為政黨斗爭工具 D.說明獨立戰爭的時機并不成熟23. 17 世紀以來,歐美各國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一些國家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的反復斗爭。下列選項中,符合這一特點的是A.英國、法國 B.美國、法國 C.德國、美國 D.德國、英國24.14世紀末以來,英國的農奴制度走向解體,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轉化。15世紀末,圈地運動大規模開展起來,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被趕走,被迫出賣勞動力。17 世紀,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投資農業,推行新的經營方式,18、19 世紀,播種機、收割機、打谷機相繼被發明出來,英國的農業革新隨即完成。以上材料可以用來說明A.農業革新與工業革新之間的關系 B.手工工場和工廠制之間的關系C.殖民擴張與價格革命之間的關系 D.新航路與商業革命之間的關系25. 1851 年,首屆世界博覽會(又稱萬國工業博覽會)在英國倫敦的水晶宮舉辦。這是一座用鐵和玻璃構建的建筑物,里面有樹木、花園、噴泉以及世界各地的工業產品。下列工業產品有可能陳列其中的是A.鐵路設備, 電話機 B.鐵路設備,萬能蒸汽機C.水力紡紗機,汽車 D.蒸汽織布機, 飛機26.從改進蒸汽機到電話機的發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變化:前者的發明更多是經驗的結晶,而后者則是科學理論的自覺運用。這折射出第二次工業革命A.以機器動力革新為主要標志 B.以運用經驗積累突破為特征C.注重對傳統科技成果的革新 D.凸顯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27. 1844 年,馬克思指出,通過政治解放而確立的所謂人權,是脫離了人的本質和共同體的利己主義的人的權利,所以, “政治解放本身還不是人類解放”。這一觀點A.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B.蘊含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C.否定了政治解放的進步意義 D.明確了實現人類解放的途徑28.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殖民地,1884年,英、法、德等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達成了一項協議。這項協議確定的列強對非洲的政策原則是A.“有效占領” B.“門戶開放” C. “大國一致” D.“委任統治”29. 19世紀初,獨立后的拉美各國相繼實施以出口初級農產品、礦產品為國民經濟發動機,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普遍擴大甘蔗、咖啡、棉花、煙草、可可、香蕉等農產品種植。這一發展戰略的深遠影響是A.加劇了拉美國家間的經濟競爭 B.導致拉美難以融入全球化進程C.使國民經濟存在嚴重安全風險 D.削弱了拉美農業的國際競爭力30. 19世紀初,拉美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提出美洲一體化理論,他認為拉美各國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風俗習慣、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事業、原則和利益”,主張“把新世界組成一個國家,用統一的渠道使各個部分同整體相連”。玻利瓦爾的理論A.旨在爭取委內瑞拉的民族獨立 B.推動拉丁美洲建立起統一的國家C.打擊了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統治 D.反映拉美地區反殖民主義的訴求31.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亞歷山大出發時,其身份是馬其頓國王,不久后他成為希臘聯軍統帥。經過十年征伐,他的國家的統治區域擴展到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還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他每到一地就自稱是當地原來統治者的繼承人。他崇尚威嚴赫赫的東方宮廷禮節,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袞服,要求人們向他行匍匐禮。亞歷山大的統治基本上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但由當地人擔任的總督一般只管民政,軍隊和財政另由馬其頓人或希臘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謁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斯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毀的馬都克神廟。他在遠征中亞時與當地貴族女子羅克珊結婚,同時,他的80個戰友也采用波斯禮儀與當地貴族的女兒結婚。————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材料二 拿破侖當權后,用不斷的戰爭來代替不斷的革命。1805 年,拿破侖擊潰第三次反法同盟,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占據了萊茵河左(西)岸及許多小邦國。在那里,他趕跑了封建的王公貴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種徭役和封建貢賦及教會的什一稅,消滅了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與自由。后來建立的菜茵同盟,有16個邦國加入。它們普遍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推行了《法國民法典》。同時,拿破侖還使德意志由 300 多個分裂的小邦合并成為30多個太邦。正如恩格斯所說:“拿破侖清掃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編自張淑賢《略論拿破侖戰爭的國際影響》(1)依據材料,概括亞歷山大為鞏固帝國統治采取的措施。 (6分)(2)比較亞歷山大遠征與拿破侖對外戰爭產生影響的相同點。談談你對戰爭與文明交流的認識。 (8分)32.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西方國家陸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并以法律形式鞏固革命成果,彰顯思想解放的成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人物 言論伏爾泰 “君主使人感到枷鎖的分量”,“英國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而達到節制君主權力的唯一國家。”孟德斯鳩 “如果同一個人……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訴權,則一切都完了。”盧梭 “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才應該是國家的主體。”材料二 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出現了“弗吉尼亞方案” “新澤西方案” “康涅狄格妥協方案”。 “弗吉尼亞方案”提出“各州在國會的投票權應按照各州財力貢獻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進行分配”, “完善中央政府的組織,國會設兩院,國會外增設行政和司法機關”,試圖通過一場平靜的革命,把陳舊無能的體系扔在一邊。而“新澤西方案”則主張統一賦予聯邦國會征稅權、管理商業權、司法權,同時保留邦聯條例關于大小州有同等表決權的規定。此次制憲會議最終通過了“康涅狄格妥協方案”:中央的權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得受地方侵犯;各州立法不得與中央相違背;兩院制立法機構中,眾議院每州代表數目由州內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隸數目決定,每州都有兩名參議院代表。該制憲會議辯論進行了近4個月,最終達成的憲法草案對美國憲法、政治和社會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摘編自張友倫等《美國通史:美國的獨立和初步繁榮(1775———1860)》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位法國思想家的主張。 (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的具體議題,為了使“中央權力受到一定的制約”,美國憲法充分體現了什么原則 (6分)(3)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1787年《憲法》。 (4分)3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材料 工業文明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更是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帶動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長足進步。但它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災難。在這個工具理性時代,人們過于追求金錢和效率導致人已喪失自己作為人的本質,使他們成為機器的附庸,技術的傀儡,金錢的奴隸,可以說,科學技術本身即是一個充滿利弊的矛盾體,我們只有秉持一顆理性的心態去審視、權衡利弊的最大化,方可將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摘編自劉挺《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1)根據材料,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史實,圍繞“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一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簡要闡述。 (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10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歷史學科階段檢測試卷答案123b5678910ABADCDcABB112131445167181920CABcDCADDC21222324252627282930D公AABDBACD31(1)措施:沿用了東方的文化禮儀:沿襲舊有的行政管理體制:尊重當地的宗教;部分任用當地人進行管理:與當地人通婚。(3點6分)(2)相同點:都通過戰爭擴大帝國疆域:都對占領區造成侵犯和破壞;都推動了本國或地區文明向外傳播/都促進了區域文明聯系的加強。(2點4分)認識:一方面,戰爭會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沖突;另一方面,也會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重構,推動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4分)32.(1)主張:伏爾泰:主張實行開明君主制/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盧梭:人民主權。(6分)(2)議題:中央政府與州政府的關系;中央政府行政、立法與司法的權力劃分;大州與小州的關系;各州在國會的投票權分配。(任意2點4分)原則:三權分立(2分)(3)評價: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成文憲法;鞏固了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充分保障黑人、女性的權利;沒有對人權做出明確規定等。(4分)33.示例一:觀點: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懈述:17世紀,牛頓經典力學的提出:18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的問世;19世紀,電力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0世紀,相對論和量子論的相繼誕生。歐美國家在科學理論和技術上的一再突破,為西方國家征服自然界帶來了利器,推動著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生產力上相繼跨入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為這些國家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工業物質文明,同時也推動著這些國家瘋狂對外侵略擴張,把亞非拉國家變成他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變成他們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地,從而確立了西方國家在世界五百年的主導地位。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技術為西方國家發展工業文明、確立世界中心地位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并促進了西方世界的整體發展和持續繁榮。示例二:觀點:理性地看待科學技術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闡述:近代以來,在自然科學理論及技術一再突破的推動下,人類社會在生產力上實現了數次飛躍,推動著人類社會由傳統農業文明迅速跨入到近代工業文明時代,并帶來了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社會財富的急劇膨脹。然而,機器的高速轉動在帶給人類高效的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人的身心的高度緊張和快速的生活節奏;原子能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同時,也為人類自我毀滅打開了方便之門: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為治愈人類遺傳疾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引發了倫理學危機:電子技術的進步推動人類進入到了信息時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人們過于追求金錢和效率導致人己喪失自己作為人的本質,使他們成為機器的附庸,技術的傀儡,金錢的奴隸及對環境無休止的破壞,科技的發展帶給人類的危機引發了西方有識之士重振傳統人文精神的呼吁。可以說,科學技術本身即是一個充滿利弊的矛盾體,人類需要秉持一顆理性的心態去審視、去看待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開發區一中高一期中——歷史答案.pdf 2025年開發區一中高一期中——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