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D B C B B A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D D D A C題號 17 18答案 D A二、非選擇題:19.(1)人文主義。內涵: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開拓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2)直接原因:反對教廷推銷贖罪券進步意義: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3)革命原則: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任選三點)社會改革之表現:1789年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革命沖擊了專制制度,制憲議會掌握政權:頒布《人權宣言》: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20.(1)基本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2)變化:各國王權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城市商業發展并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創辦了多所大學;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等。(3)歷史事件:新航路的開辟。影響: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融;歐洲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4)主要特征: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促進了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5)共同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21.(1)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聯系:1914年爆發的世界大戰,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導致了二月革命的爆發。(2)突出特點: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但臨時政府掌握著實際的權力。問題:俄國人民關心的最基本的問題--和平、土地、面包沒有得到解決。革命:十月革命。(3)性質及任務:第一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是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革命,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4)方式:沒收地主的土地,實現土地國有化,分配給勞動者使用。高一歷史第Ⅰ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單選題1.由于歷史環境的不同,不同地區的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格局。下列文化現象的表述和圖中位置對應正確的是 ()A.①地人們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B.②地出現世界上現存最早較完整的成文法典C.③地莎草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和出口物資D.④地曾誕生了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2.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王國直接把征服地區變成本國統治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也都把被征服地區變成行省,古希臘人卻在海外建立了獨立于母國的城邦,并未形成統一的帝國。產生這兩種不同對外擴張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性質的不同 B.風俗習慣的迥 C.管理水平的高低 D.文明屬性的差異3.《一千零一夜》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中世紀阿拉伯、中近東各族人民集體創作并經廣大市井藝人在幾百年間不斷補充、修改、加工、編纂而成的。書中故事來源有三個:相當一部分來自建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的故事;一部分來自當時在民間流傳的波斯故事集;另一部分來自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故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阿拉伯(A.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8.繼承、融合、發展古代世界文化C.在廣大地區從事陸上和水上貿易 D.起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4.大津巴布韋遺址總面積近40公頃進展集建筑物均由花崗石砌成學其建筑網格有別于其他地區。該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紡錘、黃金及青銅手鐲、鑄錢的泥模、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此外還有梯田、水渠、水井等遺跡。這可用于說明古代津巴布韋( )A.文明演進深受穆斯林文化影響 B.城市建造技術在非洲領先C.文明發展兼具獨立性和包容性 D.對外貿易居社會主導地位5.為什么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 人類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萬年。為什么要挑選這僅占人類全部歷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段歷史 你的回答是(A.文藝復興推動人文主義崛起 B.新航路開辟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C.啟蒙運動推動理性時代到來 D.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的迅猛發展6.16--18世紀,在美洲大陸出現了許多構詞方式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等。這一現象的根源是( )A.新興城市大量出現 B.歐洲殖民者掠奪美洲土地C.工業革命的進行 D.大批美洲獨立國家的建立7.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他在書中評論說:“占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的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為、綁架奴隸、征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開辟這一“新時代”的歷史事件是( )A.地理大發現 B.改良蒸汽機C.文藝復興運動 D.美國獨立戰爭8.新航路開辟后,新舊大陸間糧食作物的互相傳播,緩解了世界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糧食壓力,為全球范圍內的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農業貿易加速了白銀資本的洲際流動,成為工業革命前全球范圍內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這說明當時( )A.農業貿易助推了全球化進程 B.糧食成為全球主要商品C.世界糧食危機得到徹底解決 D .全球糧食產量迅速提升9.在寫于1549年的《關于英格蘭王國公共福利的對話》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樣昂貴或者更加昂貴,而就我所知,這里并無貨物方面的原因,因為我從來未見過我們擁有比現在更多的糧食、牧草和各種牲畜”。此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A.英國壟斷了全球海上貿易 B.貴金屬大量流入歐洲市場C.貿易中心轉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領主的經濟地位下降10. 《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圣母手上抱著可愛的嬰兒,晶瑩的目光中洋溢著溫柔的母愛,充分顯示了純潔無邪的善良天性。這體現該作品的精神內核是( )A.神秘主義 B.禁欲主義 C.人文主義 D.浪漫主義11.伏爾泰在《哲學通信》中認為“英國是世界上抵抗君主達到節制君主權力的唯一國家”“在這個政府里,君主有無限的權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壞事,那就雙手被縛了”。據此可知,伏爾泰主張實行、()A.責任內閣制 B.民主共和制 C.三權分立制 D.君主立憲制12.關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人曾這樣比喻:“教會原本是教徒與上帝的接線員,于是借助這個電信壟斷地位大發橫財。自此之后,人人自帶直撥上帝的‘熱線’了。”材料反映了這場宗教系”( )A.協調了戰勝國間的矛盾 B.埋下了更大沖突的隱患C.確立了戰后德國的優勢 D.穩定了戰后的國際秩序13.20世紀20年代的列寧認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只有滿足這個條件才能獲得徹底的勝利: 即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和大多數農民之間達成妥協。因為在和平時期,小農需要的東西同 工人需要的不一樣,只有同農民妥協,才能拯救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材料表明列寧意在 ( )A.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B.尋找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路徑C.全力推行余糧收集制 D.著手調整蘇俄的經濟發展政策14. 《全球通史》寫道:“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于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紀后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的力量的結合。”這里的“種種有利的力量”不包括A.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 B.英國圈地運動的進行C.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 D.資本主義大工廠誕生15.卓別林大師的《摩登時代》生動刻畫了工廠制度下機器生產對人的控制導致人類行為的失常、錯亂。關于工廠的敘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產生于手工工場時期 B.工業革命后出現C.工廠制度是工業化時代最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D.工廠制度的建立適應了機器大生產的要求16.有人說,巴黎公社的誕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其失敗的必然性最主要體現在( )A.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 B.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C.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期 D.領導人的錯誤17.巴黎公社委員蘭維埃說:“公民們,我高興得心都要跳出來,話也說不出來了。不過,請允許我贊頌巴黎人民,因為他們給世界作出榜樣。”這一說法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A.成功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C.是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D.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首次偉大嘗試18.西班牙的海外事業刺激了西北歐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位西班牙人抱怨說:“西班牙人在經過漫長而危險的長期航行之后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一切,他們以鮮血和努力獲得的一切,外國人輕易且舒適地奪走了,運回自己的祖國。”對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是( )A.西班牙沒把金銀轉化為商業生產資本 B.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C.封建制度阻滯了西班牙的社會進步 D.殖民掠奪客觀上促進了歐洲社會轉型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 本卷共3題, 共40分。二、材料分析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作為文藝復興的思想基礎的主要變化,是意識到人自身應成為一切事物的中心和衡量標準。這個意識是在整個14世紀,通過詩人、哲學家和人文學者重新發掘古代文獻而緩慢、持續地確立起來的。文藝復興時的人特別研究了古希臘、羅馬的文獻,發現其中對自然和人體價值相當重視。——摘編自萊茨《劍橋藝術史:文藝復興藝術》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遺產是多方面的。但提倡閱讀《圣經》的確提高了大眾的識字率,為書籍和思想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就宗教改革產生的間接歷史影響而言,它將中世紀統一的教會組織拆分為大量的地方教會,有些是省一級的,有些則僅局限在一個城市。———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這些哲人受被牛頓證實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影響很大,相信存在著不僅控制物質世界而且控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按照這一設想,他們開始將理性應用于所有領域,以便發現種種有效的自然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們發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則,打算通過這些原則實現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安東尼·帕戈登《啟蒙運動:為什么依然重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文藝復興的思想基礎”并概括其思想內涵, (4分)寫出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著名開拓者。 (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16世紀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2分)簡述這一社會改革運動的進步意義。 (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以18世紀的法國為例,簡述哲人們的“革命原則”及其“大規模的社會改革。 (4分)20.每個地區和國家的發展都是基于自己的歷史和現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教皇制度和封建制度,是中古歷史的中心點。教皇制度是歐洲的一個合力,它把全歐洲統率在一個主權之下,使各地的人民奉同樣的教主。封建制度所代表的,卻是一個分力,它把歐洲分之又分。在這兩個相對勢力之下,便可以明白,列國之興,乃是黑暗中的一點光明。列國制度,對于封建制度是一個合力,但在教皇的眼光中,列國的成立卻是妨害歐洲的統一。列國的君主,一方面要打倒國內分權的諸侯,一方面又要從教皇手中把政教各權分奪過來,他們終于得勝了這兩個中古歷史的主要制度。——整編自陳衡哲《西洋史》材料二 中古西歐大事年表 (部分)1020年,首次頒布城市自治特許狀(對西班牙城市萊昂)1088年, “歐洲大學之母”博洛尼亞大學成立,許多學生熱衷于研究羅馬法律的本源1167年,牛津大學成立,40余年后該校部分師生又創辦了劍橋大學1215年,英國貴族迫使國王在限制王權的《大憲章》上簽字1296年,但丁成為佛羅倫薩百人會議(市議會性質)的成員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職人員征稅問題綁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67年,德國各大貿易城市正式成立漢薩同盟,最終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鎮1487年,都鐸王朝的亨利七世通過斯托克之戰鎮壓了貴族的叛亂1497年,達·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繪制完成材料三材料四 工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在18世紀80年代間,生產力確實有了驚人的發展,或者,如現在的經濟學家所認為的,生產力有了“一個進入自驅動發展的起飛”。更確切地說,當時產生了一個機械化工廠體系,它以迅速降低的威本極大事塊牽彎聲彈服務群它不再是修養屏幕換霉素交流通創造出其自己的需要。———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如果人們把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用12個小時來表示,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英國是最先發生這個5分鐘事件的地方,工業革命可能是最初的關鍵幾秒鐘。正是這個革命使現代文明降臨人間。人類開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西歐“中古歷史”的基本特征。 (2分)(2)閱讀材料二,概括中古中后期西歐社會發生的變化。 (2分)(3)寫出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1分)。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事件的主要影響。 (4分)(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 (4分)(5)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兩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共同的根本原因。 (1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4——1917年,俄國有一千五百萬人被強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婦女被趕進工廠,工人們每天被迫工作十個小時以上。物價飛漲,工人實際收入不斷下降。截至1917年3月,俄國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死于戰爭, 四百萬人傷殘。材料二 1917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革命猶如火山爆發,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這次革命歷史上稱為“二月革命”。材料三 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四月提綱》材料四 立刻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贖金。———《土地法令》(1)材料一指出俄國參加了什么戰爭 (1分)分析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的內在聯系。(2分)(2)材料二中的革命發生后,俄國的政治形勢有何突出特點 (2分)俄國人民特別關心的最基本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 (1分)這又引發了什么革命 (1分)(3)材料三中的“革命第一階段”和“革命第二階段”各是什么性質的革命 (2分)各自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2分)(4)根據材料四,簡述十月革命后蘇俄是通過什么方式來消滅私有制的。 (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天津市匯文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歷史試題.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