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卷七年級歷史一、選擇題(每題2分, 共50分)1 .距今約4300-4000 年的陶寺古城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有可能是觀測天象,確定節(jié)氣的觀象臺;漢武帝時期制定的《太初歷》,首次把二十四節(jié)氣納入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宋朝科學家沈括創(chuàng)制了歷法“ 十二氣歷” ,用于安排農(nóng)事。中國農(nóng)歷至今仍能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發(fā)展歷程印證了中華文化( )A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B .源遠流長,繼承創(chuàng)新C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D .成就輝煌,價值獨特2 .結(jié)構(gòu)圖是展示知識的一種形式,與下圖空格處朝代相關的內(nèi)容是( )A .結(jié)束分裂,實現(xiàn)統(tǒng)一B .北魏改革,民族交融C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D .定都建康,開發(fā)江南3 .《國史十六講》中描述某歷史時期的關鍵詞有:“從李世民到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據(jù)此推斷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A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 .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C .政權(quán)分立與民族交融D .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4 .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強調(diào)“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下列舉措能體現(xiàn)這一觀念的是()A .減免農(nóng)民租稅B .加強軍備建設C .拓展國家疆域D .加強君主專制5 .《論佛骨表》中記載,韓愈曾針對佛教的興盛上表唐憲宗說,佛教的流行使“亂亡相繼,運祚不長” ,并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果斷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萬代之惑”。據(jù)此可知,韓愈主張( )A .推行依法治國B .加強中央集權(quán)C .實行禁佛崇儒D .實行融佛尊儒6 .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樣認識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qū)歷史的,你最好查閱我國古代哪部典籍()A.《日本書紀》B .《大唐西域記》C .《金剛經(jīng)》D .《齊民要術(shù)》7 .韓愈生活的時代,面臨兩個重大問題:一是藩鎮(zhèn)割據(jù),人心渙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為國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為此他()A .強調(diào)“尊崇儒術(shù)” B .提出復興儒家思想C .大力助推唐詩繁榮D .提出掌握客觀規(guī)律8 .《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曾有感而發(fā),“否為官擇人,他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這說明唐太宗()A .以人為本,仁政愛民B .勤于政事,虛心納諫C .用人唯賢,知人善任D.制定法律,減少刑法9“詩史互證”是歷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詩句能夠印證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A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B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無家別》)C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D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杜甫《憶昔》)10 .下列選項中符合示意圖中①處南方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是( )A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B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C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D .蘇湖熟,天下足11.周村古商城內(nèi)有一座“狀元府” ,其對面還有一條以“高升”“及第” 門樓為標志的古巷。與這些古建筑相關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察舉制C .刺史制D .科舉制12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xiàn)在()A .北宋時期的四川地區(qū)B .南宋時期的四川地區(qū)C .北宋時期的東京地區(qū)D .南宋時期的臨安地區(qū)13 .閱讀材料獲取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小歷同學寫出的關鍵詞:元朝、雜劇作家、《竇娥冤》。據(jù)此可知,他學習的歷史人物是()。A .李白B .蘇軾C .馬致遠D .關漢卿14 .全書網(wǎng)羅“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歷史事實,以與歷代朝政興衰得失相關的政治、軍事、民族關系為主要內(nèi)容,是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它是( )A .《戰(zhàn)國策》B .《史記》C .《三國志》D .《資治通鑒》15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下列活動屬于成吉思汗“傳奇一生”的功績是( )A .建立契丹政權(quán)B .建立西夏政權(quán)C .建立蒙古政權(quán)D .建立女真政權(quán)16 .下列哪一事件標志著北宋與遼朝長期和平關系的形成?( )A .澶淵之盟B .靖康之變C .紹興和議D .宋夏和約17 .唐朝時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fā)展。唐朝書法家名家輩出,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有 ()A .歐陽詢和白居易B .杜甫和顏真卿C .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D .李白和柳公權(quán)18 .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渤海為號。渤海與唐朝經(jīng)貿(mào)往來頻繁,多次派遣留學生到唐朝求學,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很快,被稱為( )A .突厥汗國B .回紇汗國C “海東盛國” D .南詔19“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列詩句能補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A .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B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 .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D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20 .唐朝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共歷21 帝,享國289 年,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強盛朝代之一。唐朝滅亡的標志是()A .安史之亂爆發(fā)B .李淵稱帝,定都長安C .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形成D .朱溫建立后梁政權(quán)21 .胡曾《詠史詩·汴水》詩云:“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這首詩旨在表達( )A .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B .大運河導致了水災C .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D .大運河阻塞了水路22 .據(jù)《文獻通考》記載:國家稅收,治平中期為12298700 石,熙寧十年(1077 年)劇增到52101029石,增長了4 倍。中央積蓄的錢粟,“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 .管仲改革B .商鞅變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變法23 .唐詩宋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在眾多唐代詩人中,詩作反映了戰(zhàn)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被稱為“詩圣”的是( )A .李白B .白居易C .杜甫D .蘇軾24 .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普評價說,中國古代某時期組織的子午線長度測量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這個創(chuàng)舉由誰主持完成( )A .畢異B .沈括C .僧一行D .郭守敬25 .王兵同學在閱讀了《契丹國志》、《細說宋朝》、《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等相關書籍后,完成了歷史老師布置的探究性作業(yè)。該作業(yè)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 .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時代C .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時代D .民族政權(quán)并立的時代二、材料分析題(共50分)26 .(14 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唐太宗曾說:“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唐太宗時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材料三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jīng)“和同為一家”了。(1)材料一中唐太宗的這句話體現(xiàn)了他處理民族關系怎樣的主張?西北各族尊奉他為什么?(4 分)(2)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對唐蕃關系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2 分)(3)除了和親政策外,唐朝還采取了冊封措施來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的友好關系,請舉兩例。(4 分)(4)說出盛唐時期唐的疆域四至。(4 分)27 .(16 分)唐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因此他提倡和鼓勵諍諫使貞觀年間政治生活趨向健康、和諧。——《中國古代歷史》材料二唐初統(tǒng)治者在隋制基礎上,完善了該制度。這樣的機構(gòu)設置,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quán)的正常運轉(zhuǎn),加強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相權(quán)被削弱,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quán)。這一制度為以后的朝代所沿襲。——摘編自袁剛《隋唐三省體制祈論》材料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唐】杜甫《憶昔》材料四盛世的實現(xiàn),首先以開明君主的出現(xiàn)為前提。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養(yǎng),對于盛世有決定作用……歷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盛世的出現(xiàn),還需要整個統(tǒng)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當?shù)臅r間。一般來說,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中國歷史》(1)材料一中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是什么?由此出現(xiàn)了哪些名臣?(列舉一例)在他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哪一盛世局面?(6 分)(2)材料二中的圖是唐代實行的什么制度?依據(jù)材料說說該制度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4 分)(3)杜甫的詩描寫了唐朝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這一盛世景象歷史上稱之為什么?出現(xiàn)在哪位皇帝統(tǒng)治時期?(4 分)(4)依據(jù)材料四、概括中國古代盛世得以實現(xiàn)所需要具備的條件。(2 分)28 .(10 分)民族自信在于一個民族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fā)展的崇高價值。且不說秦漢雄風單是大唐氣象就讓多少人蕩氣回腸。錦繡兩宋,大元一統(tǒng),猶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凝固成人類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盛世大唐】材料一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僅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魄力,也有遠播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能力。試從“吸納”和“遠播”兩方面各舉一例加以說明。(4 分)【錦繡兩宋】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貿(mào)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重要國家。……海外貿(mào)易高度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fā)展商貿(mào),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摘編自吳鉤《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2)宋朝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為鼓勵海外貿(mào)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gòu)加以管理 結(jié)合所學,概括宋朝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的原因。(4 分)【大元一統(tǒng)】材料三若元(元朝),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shù)限者矣。 ——摘編自宋濂《元史》(3)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統(tǒng)治者因地制宜,設置了哪一機構(gòu)管轄澎湖和琉球 (2 分)(4)綜上信息,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堅定民族自信。(2 分)29 .(10 分)制度變革是國家不斷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變革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可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尚書省負責貫徹各種政令。從而彼此制約,以掌管國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摘編自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的哪一行政制度 據(jù)材料一,分析該制度權(quán)力運行的特點。(4 分)材料二(宋太祖)問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來,帝王凡易十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它故,數(shù)十年間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惟稍奪其權(quán),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摘編自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2)根據(jù)材料二,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宋朝在制度方面又有何創(chuàng)新舉措 (2 分)材料三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摘編自宋濂《元史·地理志》-2-(3)材料三中“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實行的是什么制度 結(jié)合所學,元朝實施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 分)(4)綜合上述材料信息,請你談談對國家制度建設的認識或啟示。(2 分) 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答案 一、選擇題 1.B 2.A 3.A 4.A 5.C 6.B 7.B 8.C 9.D 10.D 11.D 12.A 13.D 14.D 15.C 16.A 17.C 18.C 19.A 20.D 21.C 22.D 23.C 24.C 25.D 二、材料分析題 26. (1) 主張:開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平等)。尊奉他為 “天可汗”。 (2) 影響:促進了唐蕃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3) 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冊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4) 東到大海,西達咸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27. (1) 關鍵: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名臣:魏征(舉例合理即可)。盛世局面:貞觀之治。 (2) 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quán)的正常運轉(zhuǎn),加強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削弱了相權(quán),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quán)。 (3) 盛世景象:開元盛世。皇帝:唐玄宗。 (4) 條件:開明君主的出現(xiàn);有一大批清官廉吏;統(tǒng)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28. (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jīng),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yī)學、文學等)。 (2) 機構(gòu):市舶司。原因:宋朝經(jīng)濟繁榮,商業(yè)發(fā)達;政府鼓勵海外貿(mào)易;造船技術(shù)和航海技術(shù)的進步;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阻斷了陸上貿(mào)易通道,促使宋朝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 (3) 機構(gòu):澎湖巡檢司。 (4) 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zhì),為國家發(fā)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xiàn)民族自信。 29. (1) 制度:三省六部制。特點:各部門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共同掌管國家大政。 (2) 原因: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創(chuàng)新舉措: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頻繁調(diào)動州縣長官;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quán)力;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quán)力,在地方設置轉(zhuǎn)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3) 制度:行省制度。目的: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tǒng)治。 (4) 認識或啟示:國家制度建設要符合國情,不斷創(chuàng)新;制度建設要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制度建設要注重權(quán)力的制衡等。(--)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