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九年級第一次模擬歷史試卷(開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考試的時間共12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4頁,“答題卷”共2頁。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答題卷”對應的題號下)1. 下列屬于種植粟、位于黃河流域的遺址房屋復原圖是A. 干欄式建筑 B. 半地穴式建筑C. 山西臨汾堯廟 D. 二里頭遺址宮殿2. 陜西西安大雁塔是唐朝新科進士的題名地。因此,后世將“雁塔題名”作為進士及第的代稱。與此相關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察舉制 C. 刺史制 D. 科舉制3. 下圖是明代某一科技名著的一副插圖,圖中繪制的有“甘草、人參、黃芪、沙參”等中草藥。該圖片可能出自( )A 《傷寒雜病論》 B. 《本草綱目》C. 《天工開物》 D. 《農政全書》4. 下面是同學們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收集到的論據。據此推斷他們要論述的觀點是( )A. 國共合作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根本保證 B. 民族覺醒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因素C.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 D. 中國戰(zhàn)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東方主戰(zhàn)場5. 下表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據此可知,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 )1927年《井岡山土地法》 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用三種方法分配之:分配給農民個別耕種;分配給農民共同耕種;由蘇維埃政府組織模范農場耕種。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號中央通告 土地斗爭的主要方式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而不是沒收一切土地。1942年《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 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 以實現土地公有制為主要目的 B. 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調整C. 以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目標 D. 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6. 春聯(lián)是中華民俗文化瑰寶,也能反映社會歷史變遷,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下面春聯(lián)反映新中國成立的是( )A. 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B. 走計劃建設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鋒C. 經濟特區(qū)開偉業(yè),市場經濟春風吹D. 萬紫千紅增特色,三通兩制促和平7. 以下是某歷史學習小組收集的三位英雄模范人物的經典語錄,從中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 )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鉆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 ——王進喜 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焦裕祿 是光榮的戰(zhàn)士,還是可恥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難面前有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雷鋒A. 英勇斗爭、保家衛(wèi)國 B. 獻身科研、默默堅守C. 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D.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8. 某同學根據如圖史實進行研討學習,據此可知他探討的主題是( )A. 體制改革 B. 鋼鐵長城 C. 國家統(tǒng)一 D. 民族團結9. 下圖是1950—1970年歷屆聯(lián)合國大會討論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時支持中國票數變化示意圖。票數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B. 美國霸權地位日益衰落C. 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 D. 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10. 古埃及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具有無上的權威和無限權力。能集中體現這種社會狀況的是( )A. 民主政治的實行 B. 太陽歷的發(fā)明C. 象形文字創(chuàng)造 D. 金字塔的修建11. 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整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內,歐洲人盛開出奪目的鮮花”。黑格爾所說的“精神”指的是( )A. 印度種姓制度 B. 古代基督宗教C. 雅典民主政治 D. 羅馬法律體系12. 下列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 英國國王的權力日益超過議會B 美國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 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C 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D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摧毀了俄國的君主統(tǒng)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13. 對比和歸納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材料描述了兩場民族解放運動,其產生的共同影響為(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風潮席卷印度半島中北部廣大地區(qū),參加者來自各個階層,給英國殖民者造成極大打擊。此后,民眾對殖民統(tǒng)治的不滿和反抗長久存在,近代民族主義思潮也破土而出。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極大范圍內把群眾發(fā)動起來,從而推動運動規(guī)模不斷擴大,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加速了英帝國殖民體系的崩潰。A. 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殖民體系 B. 徹底實現了印度的民主與獨立C. 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D. 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局勢的形成14. 著名史學家帕爾默在《現代世界史》中深刻指出:“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根源,會發(fā)現它與1919至1920年間協(xié)約國同戰(zhàn)敗國簽訂的一系列和平條約存在緊密關聯(lián)。”意在說明( )A. 凡爾賽體系種下二戰(zhàn)爆發(fā)的禍根 B. 《凡爾賽條約》使德國法西斯化C. 二戰(zhàn)的爆發(fā)是一戰(zhàn)的后續(xù)與延伸 D. 華盛頓體系致美日矛盾不斷加劇15.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蔓延的當下,世界經濟發(fā)展受阻,各國間矛盾與分歧增多,全球性問題愈發(fā)復雜棘手。在此背景下,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舉措旨在( )A. 開創(chuàng)全球合作嶄新局面 B. 扭轉我國外交被動局面C. 改善與西方的外交關系 D. 積極推進新型區(qū)域合作二、辨析改錯(8分)16. 水陸交通的建設與發(fā)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寫正確;錯誤的寫錯誤,并加以改正。(1)京張鐵路是以錢學森為首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與中國工人,用自己的技術力量,由中國籌款,獨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干線。(2)2006年,新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qū)的聯(lián)系,促進了沿線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3)1825年,由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把人類帶入鐵路時代,為社會提供了更為便捷、廉價的交通。(4)1913年,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手工方式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yè)的革命。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初,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威脅中央。郡國諸侯王操持鑄幣權,勢力膨脹,成為吳楚七國之亂的經濟基礎。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成立專門鑄幣機構,鑄造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宋代商品經濟發(fā)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當時的四川地區(qū)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fā)行。景德年間(1004—1007年),“交子”的發(fā)行取得政府認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jiān)官主持交子發(fā)行,并嚴格其印制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發(fā)行的紙幣——“官交子”。——摘編自《漫談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為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這些措施對西漢統(tǒng)治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歸納“交子”出現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交子”出現的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貨幣在歷史發(fā)展中作用的認識。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現代化之路,各種政治力量輪番嘗試,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引進西方制度的探索,無不以失敗告終,沒有使中國走上現代化的強國之路。——摘選自俞祖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歷程》材料二 井岡山斗爭始于革命低潮時期。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大無畏的革命膽識,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摘編自韓延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井岡山精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鴉片戰(zhàn)爭以后“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引進西方制度的探索”的相關史實事件。分析它們“以失敗告終”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的具體內容以及中國共產黨探索這一革命道路過程所體現出的精神。(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中國道路探索的啟示。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 人口遷移見證了社會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0世紀開始,歐洲城市逐漸在封建主的領地上興起。周圍農村的農奴為了擺脫領主的控制,大量地移居到城市,從而獲得市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市民階層的崛起不但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也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過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材料二 15世紀末至19世紀世界人口移動簡表時間 主要流向 主要活動15世紀末至16世紀 從西歐到美洲 歐洲殖民國家大量人口移民到美洲16世紀末至18世紀 從非洲到美洲 非洲黑奴被販賣到美洲18世紀至19世紀 從農村到城市 英國、美國、法國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當時歐洲人口移動的主要方向,并概括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人口遷移與社會變遷”自擬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2024~2025學年度九年級第一次模擬歷史試卷(開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考試的時間共12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4頁,“答題卷”共2頁。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答題卷”對應的題號下)【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A二、辨析改錯(8分)【16題答案】【答案】(1)錯誤;將“錢學森”改為“詹天佑”。(2)錯誤;將“新藏鐵路”改為“青藏鐵路”。(3)正確 (4)錯誤;將“手工方式”改為“流水線”。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題答案】【答案】(1)措施: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影響:有利于朝廷加強對經濟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tǒng)局面。(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鐵錢使用不便。意義: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商業(yè)繁榮。(3)認識:貨幣是商品交換和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見證了人類社會的演進與發(fā)展;貨幣流動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也加強了不同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18題答案】【答案】(1)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原因:學習過程中沒有立足于中國國情,照搬西方模式;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缺乏改革經驗和正確的理論指導;沒有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等等。(2)內容: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等(3)啟示: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的探索均不能改變中國命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中國道路的探索要立足于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等等。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題答案】【答案】(1)主要方向:從農村到城市。影響: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2)觀點:人口遷移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論述: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殖民國家大量人口遷往美洲,促進了美洲的開發(fā);歐洲殖民者通過“三角貿易”,把非洲黑奴販賣到美洲,推動了美洲的經濟發(fā)展,但同時也造成了非洲長期的貧窮和落后;工業(yè)革命以后,英國、美國、法國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結論:人口遷移往往伴隨著生產要素與資源的流動,對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