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昆山市南星瀆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王瑞蓉在回憶1949年某一重要事件時激動地說:“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來時,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中國人民終于揚眉吐氣、當家作主了,再也不用受地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氣了。”她回憶的歷史事件是( )A.抗日戰爭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C.解放戰爭的勝利 D.新中國的成立2.1951年4月22日,阿沛 阿旺晉美率領的西藏代表團抵達北京,開啟和平談判,最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簽訂了《十七條協議》,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其意義( )A.祖國大陸實現統一B.西藏實現民族區域自治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D.西藏和平解放的艱難性3.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據此可知,此次會議的特點( )A.廣泛代表性 B.組織嚴密性C.目標明確性 D.形式多樣性4.當天,從早晨六七點開始,參加慶典的隊伍就從四面八方有序進入天安門廣場。廣場上匯集了首都工廠職工、學校師生、機關人員、市民、近郊農民、城防部隊及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們共約30萬人。人們翹首期待著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這一“偉大歷史時刻”( )A.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B.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C.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完全統一D.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5.如圖為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會代表的簽名冊(部分)。這本82頁的簽名冊上留下了644位代表的珍貴簽名,簽名涵蓋中國共產黨人、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人,這說明( )A.民主集中制已經確立B.參會代表具有廣泛性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D.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6.周恩來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而美國政府卻無視警告并于10月初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這敘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 )A.背景 B.過程 C.目的 D.影響7.某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391高地戰場上,為了顧全整個戰局,視紀律重于生命而勇于獻身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而修建的,該館于1962年10月建成開放。全館由紀念碑和英雄事跡陳列廳兩部分組成。這里的“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指的是( )A.董存瑞 B.黃繼光 C.邱少云 D.劉胡蘭8.理解和認識歷史事件的意義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以下各項中闡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意義的是( )A.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個平等國家敢于在國際大會上說“不”并拒簽和約,意味深長B.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C.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D.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升起,這是中國外交戰線的一個重大勝利9.上甘嶺戰役中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許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軍參戰部隊依托坑道與敵人反復爭奪29次,營以下沖鋒653次。志愿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戰役詮釋了( )A.紅船精神 B.井岡山精神C.抗戰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10.1954年9月,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一次全國性會議,可能經歷的是( )A.聽取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B.通過《共同綱領》C.參與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1.1954年毛澤東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 )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B.分析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C.提出“一國兩制”構想D.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12.按可比價格計算,如以1952年為100,1957年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28.6,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加到183.3,重工業總產值增加到310.7.在此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這期間工業部門的發展表明( )A.八字方針得到有效落實B.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獲得成功C.社會主義制度得以建立D.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公私合營13.從1953年開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全面展開,這些項目涉及多個產業,其中航空航天、煤炭、電力、石油、機械制造工業項目共100個,期間建立的工礦企業達到了一萬個以上。這表明“一五計劃”( )A.照搬蘇聯的建設經驗 B.優先發展東北地區C.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D.獨立自主進行創新14.1957年底,“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以下關于“一五”計劃成就的表述,正確且最能體現其對中國工業化奠基意義的是(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B.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構建起工業骨架C.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5.北京同仁堂中藥鋪是舉世聞名的老字號。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通過資本核定、商議利潤分配等方式使私人企業家獲取利潤的同時完成了對同仁堂的改造,使北京同仁堂成為中醫藥行業的典范。對同仁堂進行改造的方式是( )A.自愿捐獻 B.自負盈虧 C.政企分開 D.和平贖買16.有一首詩這樣寫道:“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它反映的是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的一種歷史現象。這一歷史現象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17.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選舉地區的人口為5.7億。全國各地共選出50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產生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許多工業、農業和其他各方面的優秀人才被選為人大代表,材料旨在說明( )A.選舉的廣泛性和過程的復雜性B.選舉具有合法性和地區差異性C.代表的比例小和行業的局限性D.選舉的廣泛性和代表的先進性18.“1953年暑期高校畢業生,分配的重點是基本建設的施工、設計方面。……1953年寒假分配到重工業、國防工業各部門的畢業生,占畢業生總數的43%。”這一現象反映了( )A.社會主義改造急需建設人才B.新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待鞏固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人才需求D.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迫切要求19.政論片《復興之路》中有這樣的敘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請問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 )A.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B.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C.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D.實現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愿望20.泉州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于1980年頒發,持有者為晉江陳域鎮的農民林土秋,其經營項目為家庭制鞋作坊。林土秋的鞋廠成為晉江鞋業集群的起點,帶動了當地“家家辦廠、戶戶生產”的民營經濟浪潮。材料可以佐證( )A.農村改革全面進行 B.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市場經濟體制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開展21.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市場化政策的逐步實行,使得農村非農就業機會增加,勞動力加速從種植業向非農產業轉移。1978﹣1984年中國農產品產值以不變價格計算增長42.23%.這主要歸功于( )A.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C.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相繼建立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22.小云同學帶著某研究性學習課題,搜集了“政企分開”“經營責任制”“按勞分配”“股份制改革”等資料。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她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是( )A.振興農村,發展鄉村經濟B.服務業的發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D.開放型經濟新體制23.城市發展是國家經濟建設與時代歷史變遷的縮影。20世紀80年代有一處小漁村,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層樓”的建設速度,幾年時間發展成為了一個現代化大都市,被外國人稱為“一夜崛起之城”,它是( )A.深圳 B.廈門 C.汕頭 D.珠海24.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2024年11月5日至1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依例發揮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臺”功能。進博會的舉辦體現了我國( )A.優化出口結構 B.拉動國內內需C.深化對內改革 D.擴大對外開放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材料一 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的七個多月里,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實行戰略反攻,以運動戰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殲敵23萬余人。志愿軍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以大規模的陣地戰頑強堅守,粉碎了美軍和南朝鮮軍的進攻。并于1953年發動強大的夏季反擊戰役,殲滅了美軍和南朝鮮軍12萬余人。——摘編自李穎《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材料二 1950﹣1953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變化表(見如表)階級 1950年(%) 1953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地主 14.5 54.8 7.9 8.6農民 85.5 45.2 92.1 91.4(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1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950﹣1953年中國土地主人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導致的影響。(2分)(3)綜上所述,你認為這兩個事件共同的作用是什么?(1分)26.閱讀下列材料:(8分)材料一:在一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個具有較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項獨一無二的成就……孫中山稱之為“一盤散沙”的中國,迅速凝聚成一個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美】莫里斯 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與后毛澤東的中國》材料二: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我們說搞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就能立即執行,我們決定建立經濟特區就可以立即執行,沒有那么多互相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摘自《鄧小平文選》材料三: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提。針對“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這一謬誤,列舉兩例20世紀50年代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3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并指出這一制度形成的時間。(2分)(3)據材料三,概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保障是什么?請闡述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具體內容。(2分)(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認識。(1分)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 我們考慮農民的出路(包括中農、貧農、雇農在內),只有組織起來才好……勞動互助組在農村應當是容易組織起來的生產組織形式……大家商量共同用勞力和工具來從事農耕,一定比單干的好得多。這樣就能多打糧食,多為國家出力了。——1953年董必武致良俊侄兒的家信材料二 下面是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中一個資本家的表白: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那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材料三 20世紀50年代我國經濟成分占比變化表(%)年份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個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趨于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1953年我國對農業實施了怎樣的措施?其實質是什么?(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這位資本家對社會主義改造持什么態度?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中采取了怎樣的政策?(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歸納社會主義改造帶來的積極影響有哪些?(2分)28.新中國建立后在受封鎖的情況下仍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放的嘗試,至70年代末,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上的孤立、軍事包圍和經濟禁運阻塞了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和開放的途徑。在當時條件下想要全方位開放是不可能的。為了突破封鎖,爭取國際支持來加快經濟建設,新中國采取了務實的開放態度;只要承認新中國,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進行通商貿易。當時主要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開放。50年代初,中國從蘇聯引進建設了156個重大項目,同時聘請蘇聯、東歐專家來華,派出留學生學習。﹣﹣摘編自李嵐清《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材料二 如圖所示材料三 對外開放40年……開放成為了推動和深化改革、支撐和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開放帶來了中國改革發展缺少的外部資源,拓展了中國發展的外部空間,形成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倒逼機制”。開放的內容不斷擴展豐富。開放從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對外部世界的開放逐步擴展到中國內部的相互開放,最后是世界各國之間更大的開放。﹣﹣摘編自楊雪冬《對外開放40年的成就與思考》(1)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開放的舉措。(3分)(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①②③處中國對外開放的措施。并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后形成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3分)(3)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對外開放的意義。(2分)參考答案1-10 DAABB ACCDC11-20 DBCBD BDCBD21-24 BCAD25.(1)原因:中朝人民共同作戰;中共中央堅持正確的戰略方針;志愿軍戰士英勇作戰,發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2)變化:從地主變成農民。影響:徹底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地主階級;大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作用:鞏固了新中國。26.(1)前提:新中國的成立(或建立起一個具有較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政府;建立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成就:195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任舉兩例即可)(2)優越性:決策效率高,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動員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等。時間:1954年9月。(3)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內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民主政治建設要符合本國國情;要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保證等。(言之有理即可)27.(1)措施:廢除農民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業合作社經濟。實質: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2)態度:支持。政策:贖買政策。(3)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8.(1)舉措: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引進項目,聘請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2)措施: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格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意義: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改革的開展;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聯系;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有助于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