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運用:熟讀成誦,掌握“裘、衾、掣”等字詞,理解詩意。思維能力:學生賞析詩句的修辭與寫景手法,體會情景交融的妙處。文化自信:感受邊塞風光的奇麗與詩人豁達的送別情懷,提升古典詩歌的審美能力。教學重難點:學生賞析詩句的修辭與寫景手法,體會情景交融的妙處,感受邊塞風光的奇麗與詩人豁達的送別情懷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生背誦初中階段學過的岑參的兩首詩《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逢入京使》。思考:兩首詩題材是什么?(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岑參的邊塞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二、讀詩歌,品韻味1.初讀,讀準字音。學生自由讀詩歌,圈出疑難字詞。提示易錯字:裘 衾 薄 著 瀚 闌 飲 羌 掣2.再讀,注意節奏。3.譯讀,理解內容。三、賞邊塞奇景1.這首詩描繪了哪些與邊塞有關的事物?自由讀詩歌,勾畫相關詞語。預設:邊塞景物:北風、白草、胡天邊塞戰場:將軍、角弓、都護、鐵衣邊塞地名:瀚海、轅門、輪臺邊塞樂器:胡琴、琵琶、羌笛2.如此雄奇瑰麗邊塞之景,你最欣賞哪句呢?我最欣賞詩中的 一句,為 。(提示:可以從詩句煉字、修辭、畫面、情感、感官等方面來欣賞。)預設:(1)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卷”字生動地寫出了北風的猛烈和強勁,將北地堅韌的白草都吹折了;“飛”字不僅寫出了白雪漫天飛舞的景象,更寫出了雪下得猛,下得急。兩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狂雪驟的特點。(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將鋪天蓋地的雪花比作千樹萬樹的梨花,新奇生動地表現了雪景明麗的特點。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也表現了詩人的開闊胸襟。(3)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通過“角弓難控”“鐵衣難著”的細節描寫,刻畫出塞外風雪的威嚴風骨,突出北方雪天之奇冷。表現軍營將士的苦寒生活,側面烘托大雪的寒威。(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運用夸張的手法,寓情于景,進一步描寫沙漠雪景,表現環境之奇冷。此句在全詩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愁”“慘”二字不僅為餞別場面渲染氣氛,而且暗寫了武判官歸京路途艱辛。(5)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一個“掣”字生動地寫出了轅門外雪大風寒的特點。“紛紛暮雪”和“不翻紅旗”相互映照,色彩鮮明,動靜結合,創造出一種莊嚴沉滯的氣氛,深切地表現出人們送行時刻的沉重心情。四、感詩中情感從詩題和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還是一首送別詩,結合詩句思考:詩歌中蘊含著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展示。小結: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后八句寫送別。全詩以“雪”為線索,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情景交融。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五、對比閱讀,習詩體特點閱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對比兩首詩歌的異同。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展示。預設:相同點:1.體裁相同,都是歌行體。2.都運用了敘事、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3.都以戰爭為背景。4.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不同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浪漫主義的筆法寫邊塞風雪,在苦寒中見豪情,情感基調偏向個體的樂觀與曠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寫茅屋破敗,在困厄中見悲憫,情感內核是對天下的責任與擔當。六、作業1.朗讀并背誦詩歌。2.搜集整理關于詠雪和送別的詩句。板書設計邊地生活的艱辛邊塞風光的壯麗多角度描寫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