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濉溪縣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評估七年級歷史試卷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據統計,581年隋朝戶數約為650萬,589年滅陳后得50余萬戶,約為710萬戶。隋朝戶數增加直接得益于( )南北統一 B.北人南遷 C.社會穩定 D.政治清明大運河漕運的發達,使飲茶習俗傳到了臨渙,并使淮北地區逐漸形成了米面結合的飲食習慣,燒餅等特色飲食通過運河也傳播到其他地區。這主要體現了大運河( )維護了國家安定統一 B.加強了區域文化交流C.消除了南北方的差異 D.促進了中外友好交往3.唐太宗指出“農時甚要,不可暫失”:唐玄宗強調“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紡織)害則寒之原也”。他們都強調( )A.民貴君輕 B.輕徭薄賦 C.以農為本 D.重農抑商4.詩歌作為唐朝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唐朝的社會風尚、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下列詩句中反映唐朝盛世局面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B.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C.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D.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5.唐朝時,來自東羅馬、大食、新羅等國的客使匯聚于都城長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有的還在朝廷中任職。這反映出唐朝( )A.文化交流的頻繁 B.民族交融的加強C.陸路交通的發達 D.對外政策的開放6.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7.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是對歷史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唐朝時,出現了曲轅犁、筒車等農業生產工具B.“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C.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D.南宋向金稱臣,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邊界8.有學者指出直到唐代,政治乃至社會運行的中堅仍是名門貴胄,世家大族影響力仍不可小覷,但是到了北宋,這一局面則不復存在,反而寒門庶族出身的精英成為社會的主導。這一變化反映出( ) A.選官制度的發展 B.貴族特權的消失C.中央集權的強化 D.社會階層的固化9.歷史漫畫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和政治內涵。下圖漫畫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為( )外戚專權 B.藩鎮割據 C.武將專權 D.崇文抑武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與“杯酒釋兵權”相關的措施是( )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 B.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C.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 D.經常調換軍隊的將領11.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力圖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宋神宗死后,新任宰相司馬光將新法幾乎全部廢除,原因在于( )A.變法觸動大地主、權貴利益 B.大力支持變法的宋神宗去世 C.地方官僚拒不執行新法政令 D.新法用人不當損害百姓利益12.某校開展“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觀察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的歷史信息,可以了解到( )經濟重心的南移 B.中外文明的交流C.民族交融的加強D.政治制度的創新13.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描繪的是南宋( )A.社會秩序安定 B.自然條件十分優越C.人民生活富足 D.統治集團茍且偏安14.下圖為中國古代經濟格局演變示意圖,與圖中①處對應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國 D.南宋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回顧歷史,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澎湖巡檢司 B.駐藏大臣 C. 宣政院 D.臺灣府辨析改錯(8分)16.社會進步是由科技創新、思想解放、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杰出人物的引領共同推動的。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1)唐高宗時編修的《千金方》,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改正:【 】(2)抗元名將岳飛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改正:【 】(3)元朝時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少數民族----回回。改正:【 】(4)北宋前期,安徽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改正: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于是有政治上社會對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獲得了非常大的彈性。材料二材料三元朝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搞縭自《七年級歷史》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制度”的作用。(2分)歷史試題卷第4頁(共6頁)(2)根據材料二,寫出圖1中唐代在中央實行的政治制度名稱。結合圖2,概括宋太祖為削弱相權采取的措施。(4分)(3)根據材料三,列舉元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管轄而推行的制度并分析該制度的影響。(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懲戒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有意識地壓制武將,樞密院長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北宋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歷史發展,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農不若工,工不若賈”的觀念因此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經商,甚至有士人“捐棄筆硯,為商賈之事”。——摘編自郭學信《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特征及原因析論》材料三北宋對遼夏的妥協退讓,并不標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強”。---據顧全芳《重評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作用》(1)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統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簡要說明其根本目的。(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北宋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任舉一例說明北宋商品經濟劃發展的表現。(4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2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讀史明鑒,探索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特點和規律對于今日中國的發展尤為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一材料二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懷吸收著各種外來文化,同時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響了周圍各國。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和中國人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的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據白壽彝《中國通史》(1)寫出與材料一相關的人物名稱及其歷史貢獻。(4分)(2)從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任選角度,自擬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8分)參考答案(A)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