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半期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考試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城區三校命題組一、選擇題(本題28小題,每題2分,共56分)1.如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與圖中②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隋末農民起義 B.大運河的開通 C.隋統一全國 D.隋朝的建立2.“這一運河網絡,使隋帝國能以南方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供養洛陽,并且給北方邊境提供戰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強調,運河網絡(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負擔C.促進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鞏固隋朝統治3.以下是中國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為官的比例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是( )時期 隋朝 唐朝前期 北宋 南宋后期比例 17% 26% 46% 58%A.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B.科舉制的創立與發展C.多民族政權的并立 D.文學形式的不斷豐富4.李同學對“唐朝的建立”很感興趣,在圖書館收集了以下的書籍,其中可靠性最強的是( )A.《大唐創業起居注》,作者是唐朝溫大雅(曾任李淵的記室參軍)B.筆記小說集《大唐新語》,作者是唐朝劉肅(曾任江州潯陽主簿)C.《新唐書》,作者是北宋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D.《大唐開國》,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后濱5.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是歷史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以下是一位同學查找的兩段史料,由此他希望了解( )出處 杜佑《通典》卷七 杜甫《憶昔》史料 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A.“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B.民族交往與交融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開放的社會風氣6.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7.關于下表,填寫正確的是( )A.貞觀之治、安史之亂 B.安史之亂、貞觀之治C.黃巢起義、安史之亂 D.安史之亂、黃巢起義8.閱讀如圖中國古代歷史朝代時間軸,關于②時期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9.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權更迭,這種局面的實質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建立者 朱溫 李存瑁 石敬瑭 劉知遠 郭威稱帝前身份 唐朝節度使 唐朝晉王 后唐節度使 后晉節度使 后漢節度使A.階級矛盾尖銳 B.宦官專權的結果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的延續10.“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上述內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A.加強了唐朝對西藏的管轄 B.顯示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C.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D.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11.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擊敗東突厥,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唐高宗時,唐朝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這主要反映了唐朝( )A.社會經濟繁榮 B.民族政策靈活C.社會風氣開放 D.中外交往頻繁12.唐朝時期,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物質文明等方面聯成一體,形成一個以華夏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以下與此無直接關系的是( )A.玄奘西行天竺 B.日本遣唐使來華C.鑒真東渡日本 D.新羅學習唐朝制度13.隋唐時期大書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蘇、浙江兩省。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得到了持續開發 B.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C.書法開始成為專門的藝術 D.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頻繁14.有同學在整理宋元時期的歷史人物時,搜集到了“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典故,與這些典故有關的人物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鐵木真 D.忽必烈15.歷史漫畫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內涵。下圖漫畫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 )A.外戚專權 B.藩鎮割據 C.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16.某史料中有“谷熟后還官、免役錢、募人充役。測量土地以定賦稅”等文字。該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國的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變法 D.清初的開荒政策1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他們希望通過變法( )A.剝奪武將軍權 B.推行科舉制度 C.抑制土地兼并 D.擺脫統治危機18.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列圖片中的貨幣樣式,結合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北宋的手工業生產技術穩定發展 B.北宋與契丹、西夏邊界貿易興旺C.北宋與海外國家貿易往來很密切 D.各個民族政權之間文化交流互鑒19.宋遼議和后,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見干戈(戰爭)”,材料闡述的是( )A.宋遼議和的背景 B.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C.宋金和議的內容 D.澶淵之盟的根本目的20.某班同學為歷史故事會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復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由此判斷他們講述的是( )A.岳飛抗金 B.王安石變法 C.玄奘西游 D.戚繼光抗倭21.賀歲電影《滿江紅》講述了小人物張大、劉喜、丁三旺和瑤琴不怕犧牲、舍身取義,換來岳飛詩詞《滿江紅》的流傳百世。該故事取材于下列哪一歷史時期?( )A. B. C.D.22.“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23.下表是宋金和議后邊界貿易的相關信息。這說明該時期( )政權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宋 茶、糧米絲織品、漆器、金銀器,茶米麥為大宗? 耕牛、兵器、書籍金 珍珠、人參、羊、豬、藥材等,羊為大宗? 馬匹、兵器A.榷場滿足了南北貿易需求 B.宋與金實現了完全的和平C.地方機構實力顯著增強 D.經濟交流與政治對峙并存24.比較中學習并歸納共同點是歷史學習的方法之一。下列關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處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都結束了政權并立局面,完成全國統一②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權③都城都在今北京④都進行了制度的創新,加強了中央集權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5.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 )A.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B.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將領 D.掌握著南宋末年朝廷大權26.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統一全國的時間處于( )A.12世紀后期 B.12世紀前期 C.13世紀初期 D.13世紀后期27.如下圖可用于研究(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縣制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元朝行省制28.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一行時強調,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回顧歷史,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澎湖巡檢司 B.北庭都元帥府 C.宣政院 D.臺灣府二、非選擇題(29題8分,30題12分,31題12分,32題12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所謂宋代的中央集權,是軍權集中,財權集中,而地方則日趨貧弱。地方貧弱,所以金兵內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國瓦解,更難抵抗。唐代安史之亂,其軍力并不比金人弱,唐兩京俱失,可是州郡財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幾年的米,軍裝武器都有儲積,所以到處可以各自為戰,還是有辦法。宋代則把財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點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敗,全國土崩瓦解,再也沒辦法。——摘編自吳泰《中國歷史大講堂宋朝史話》根據材料,簡述宋代中央集權表現。(2分)(2)小歷認為,宋代的中央集權削弱國家整體實力,導致無力抵抗金兵入侵。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6分)3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太宗自我檢討之五事:一不疾勝己之善,二能棄短取長,三敬賢而憐不肖(憐憫不成材的人),四不愿正直之士,五愛外國人如本國人。——摘編自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二:(圖1唐墓壁畫《禮賓圖》圖2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圖圖3唐戴維帽女子騎馬雕塑圖4唐《步輦圖》局部)(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有什么優秀品質?并簡要說明君主的治國智慧和唐朝出現盛世局面的關系。(6分)(2)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類型,材料二中的圖2屬于哪種類型的史料?材料二中的文物從不同方面印證了盛唐氣象。請參照范例,結合所學知識,從圖2、3、4中任選其一進行解讀。(4分)范例:圖1《禮賓圖》呈現的是唐朝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和國內其他少數民族使者的情景,見證了唐朝的博大開放(開放的對外政策)。(3)綜合上述材料,你對唐朝時期國家的繁榮與開放有何認識?(2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皇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使許多少數民族自愿要求內附。少數民族首領把能與唐室通婚視為榮耀,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推“唐蕃和親”。除此之外唐朝還寬厚平等對待敗降的少數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隨著千百年來不斷的民族大交融,貞觀時期出現了“和同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摘編自許敏《民族和諧的典范——論貞觀時期的民族融合》材料二 宋遼訂立盟約之后,宋改動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地名(如改威虜軍曰廣信軍,破虜曰信安等),向遼方表示友好。遼在燕京地區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視政策,爭取當地漢人的支持。另外,雙方在沿邊設立互市貿易的“榷場”……若干年之后,河北一帶“牛羊滿野”,百姓安樂,宋方每年亦可以賺上百萬的收入。——摘編自李國章/趙昌平《二十五史簡明讀本》(1)根據材料一,概括貞觀時期民族交融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遼訂立盟約后雙方處理民族關系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產生的積極影響。(6分)(3)根據材料一、二,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理解。(2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歷史事件589-604年 隋朝統一,隋文帝時期出現“開皇之治”627-649年 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減輕刑罰…出現“貞觀之治”629-646年 玄奘西行713-741年 唐玄宗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出現“開元盛世”742-753年 鑒真東渡755-763年 安史之亂——摘編自北師大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2分)(2)閱讀以上材料,任選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0分)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半期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考試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城區三校命題組一、選擇題(本題28小題,每題2分,共56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A A A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A A D C D D B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D D D B A D D A二、非選擇題(29題8分,30題12分,31題12分,32題12分)29.(8分)答:(1)表現:軍權集中、財權集中(2)答案一判斷:同意。理由:宋代集中軍權,用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加上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財權集中,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開支外,其他一切稅收都由中央掌控。宋代把財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點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敗,全國土崩瓦解,再也沒辦法。總之宋代的中央集權削弱國家整體實力,導致無力抵抗金兵入侵。答案二判斷:不同意。理由:宋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一系列措施把軍權、財權集中到中央,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相對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北宋和南宋都統治100多年。答案三判斷:不同意。理由:宋代的中央集權雖然削弱國家整體實力,導致無力抵抗金兵入侵;但是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相對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北宋和南宋都統治100多年,所以,應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30(12分)答:(1)優秀品質:不嫉妒勝過自己的人,取長補短;唯才是舉、重用賢能,廣納賢才;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等。(任答2點即可,4分)關系:統治者的治國智慧與盛世局面的出現密不可分(或統治者的治國智慧是盛世局面出現的重要因素)。(2分)(2)類型:實物史料(2分)解讀:示例一:圖2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造型精美,色彩亮麗,見證了唐朝高超的手工業發展水平。示例二:圖3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印證了唐朝比較開放的社會風氣。示例三:圖4唐朝閻立本《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見證了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任選一個即可,2分)認識:安定的社會、清明的政治是國家繁盛的基礎;民族團結、中外交流是國家繁盛的重要因素;同時國力的強盛又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和中外交流。(任答一點即可,2分)31.(12分)答:(1)原因: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寬厚平等對待少數民族。(4分)(2)措施:宋改動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地名;遼去掉民族歧視政策;雙方進行互市貿易等。(任答2點即可,4分)積極影響:維持和平局面,促進雙方經濟發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3)理解:民族交融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交融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32(12分)答:(1)安史之亂(2分)(2)觀點一: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論述: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使得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增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局面。隋朝滅亡后唐實現統一,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10分)觀點二:統治者勵精圖治有利于國家發展。 觀點三:統治政策影響國家的興衰。論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他任人唯親,沉迷享樂,朝政腐敗,爆發“安史之亂”,使得社會遭到巨大破壞,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之后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綜上所述,一個王朝的興衰深受當時統治政策的影響,統治者應勵精圖治,以民為本。觀點四: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論述:唐貞觀初年,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10多年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游歷過的各國風情,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為弘揚佛法,唐玄宗時,鑒真6次東渡,終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基礎,之后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綜上所述,中外文化交流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觀點五:杰出歷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