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度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第五中學學區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度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第五中學學區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瀘縣五中學區2025年春初中七年級歷史學科半期定時訓練題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1卷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I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己保存。
第I卷選擇題(5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本題共計25題共50分)
1. 下面是某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制作的一段政權更迭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者是()
A. 隋朝、楊廣 B. 隋朝、楊堅 C. 秦朝、嬴政 D. 唐朝、李淵
2. 孫中山曾說:“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他所說的這種考試制度在我國正式誕生于(  )
A. 隋文帝時期 B. 隋煬帝時期 C. 唐太宗時期 D. 武則天時期
3.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中心是()
A. 江都 B. 洛陽 C. 涿郡 D. 余杭
4. 唐朝在我國古代史上出現了多個繁盛局面。其中起“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作用的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則天 D. 唐玄宗
5.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這一理念的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則天 D. 唐玄宗
6. 毛澤東曾說:“唐明皇(唐玄宗)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后半輩不會做。”說“前半輩會做”是基于他統治前期的(  )
A. 貞觀之治 B. 開元盛世 C. 安史之亂 D. 藩鎮割據
7. 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時,提出了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
①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②統治者都注重調整統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④都重視用人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唐朝被稱為“詩仙”、“詩圣”的是
①李白
②閻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9. 歷史上打破長安繁榮太平局面,標志著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大事是()
A. 盤庚遷殷 B. 開元盛世 C. 安史之亂 D. 巨鹿之戰
10. “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這反映了唐朝時期出現的局面是()
A. 藩鎮割據 B. 宦官專權 C. 黃巢起義 D. 安史之亂
11. 藏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祖先在唐朝時被稱為()
A. 突厥 B. 吐蕃 C. 匈奴 D. 回紇
12. 學習了隋唐的歷史后,某同學對隋唐史進行了總結,其中與歷史較吻合的是()
A. 中華文明的起源 B. 統一國家的建立
C.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13. 下面兩幅圖是唐朝出現的新型工具。它們運用于()
A. 農業 B. 工業 C. 商業 D. 交通
14. 下面圖片體現的主題是
A.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B. 唐代的對外交往
C. 唐朝的建筑成就 D. 唐朝的經濟繁榮
15. 如圖是中國歷史紀年表(隋至清),圖中的處應是
A. 后周 B. 北魏 C. 陳 D. 金
16. “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對峙局面形成。”簽署“盟書”的兩個政權是
A. 北宋和遼
B. 北宋和西夏
C. 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
17. 中國古代南北方人口總數及所占比例對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據上表可知( )
A. 南方的生產技術比北方先進
B. 經濟重心南移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C. 北方的人口增長率比南方高
D. 人口遷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18. 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經濟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變遷。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
A. 南北朝時期 B. 隋唐時期 C. 兩宋時期 D. 明清時期
19. 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其目的是(  )
A. 發展農業生產 B. 加強民族融合
C. 有效統治全國 D. 實現國家統一
20. 以下是小明同學制作“元朝統一”表格。其中有一處錯誤,請你指出()
選項 時間 事件
A 1260年 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
B 1271年 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
C 1276年 元攻破臨安,北宋滅亡
D 1279年 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A. A B. B C. C D. D
21. 下列事跡與忽必烈有關的是()
①統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權③定國號為元 ④完成全國統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 我國首屆《詩詞大會》上有這樣一道題目:根據以下線索說出一位詩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狀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收丹心照汗青”。他應為()
A. 李白 B. 杜甫 C. 蘇軾 D. 文天祥
23. 下列的三幅圖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榮?()
A. 農業繁榮 B. 手工業繁榮 C. 商業繁榮 D. 文化繁榮
24. 貨幣是經濟發展的見證之一。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它()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25. 學習遼宋夏金元歷史后,某班四位同學作了如下主題演講。你認為最能準確概括這段歷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 B.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 國家統一與經濟繁榮
第1I卷材料解析題(50分)
二、材料問答題。(26題22分,27題28分)
2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資治通鑒》卷
材料三 (1005年)宋遼約定:雙方結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
材料四 (議和)后宋、遼之間120年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相互貿易,禮尚往來,雙方互(派)使(節)共達數百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材料五遼、夏、金、元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對邊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礎上更為強化。對東南、西域、西藏等邊遠地區,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
(2)材料二這句話反映了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怎樣的主張
(3)材料三中反映的北宋與遼議和之事,歷史上稱為什么 和議規定宋遼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4)結合材三、四,說說宋遼議和給雙方人民帶來了什么影響。
(5)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元朝“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任答兩點4分)
(6)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何意義
27. 古代中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摘自《貞觀政要》
材料二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 … 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91%。
材料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虞集《道園學古錄》
(1)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在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踐行材料一中“存百姓”這一思想的 除此之外,唐太宗在政治上還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出宋朝政治上的方針政策 有何影響
(3)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對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創舉是什么 有何積極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歷代王朝加強制度建設的核心目的。
  1.D
  2.B
  3.B
  4.C
  5.B
  6.B
  7.D
  8.D
  9.C
  10.A
  11.B
  12.C
  13.A
  14.B
  15.D
  16.C
  17.B
  18.C
  19.C
  20.C
  21.B
  22.D
  23.C
  24.B
  25.B
  26.
  (1)答案:文成公主入藏。
  (2)答案:反映了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主張民族平等,對各民族一視同仁。
  (3)答案:歷史上稱為 “澶淵之盟”。和議規定宋遼之間的關系是雙方結為兄弟之邦。
  (4)答案:積極影響:宋遼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融合;雙方互派使節,禮尚往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上的友好關系。消極影響:北宋每年給遼的歲幣,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負擔。
  (5)答案:①在東南地區,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②在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等管理軍政事務;③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使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6)答案:①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②加強了中央與邊疆地區的聯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融合;④彰顯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為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了借鑒。
  27.
  (1)答案:經濟措施:①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如輕徭薄賦,使農民能有更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從而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踐行 “存百姓” 思想。②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等土地政策,使農民有地可種,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政治措施:①虛心納諫,任用賢能。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諫臣,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完善決策。同時任用房玄齡、杜如晦等有才能的大臣,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②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制定法律,減省刑罰。修訂《唐律疏議》,體現了一定的寬仁慎刑思想,穩定社會秩序。④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通過考核監督官員,保證官員隊伍的素質,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2)答案:方針政策:重文輕武政策。積極影響:①在政治上,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②在文化上,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③消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也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3)答案:創舉:實行行省制度;積極影響:①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影響。
  (4)答案:核心目的:維護封建統治(或鞏固統治、維護政權穩定)。無論是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管理和控制,確保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嫩江县| 台中市| 延长县| 林周县| 新蔡县| 临颍县| 息烽县| 高邑县| 洛浦县| 徐汇区| 津南区| 彩票| 古蔺县| 九龙坡区| 禹城市| 余江县| 汉阴县| 县级市| 玉山县| 彭阳县| 清流县| 泸定县| 太仆寺旗| 涞源县| 昌乐县| 安顺市| 迭部县| 伊金霍洛旗| 淮滨县| 永定县| 即墨市| 长春市| 德惠市| 富川| 七台河市| 永平县| 塘沽区| 桂阳县| 长沙市|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