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市順義區2025年中考一模歷史試題2025.04考生須知1.本試卷共8頁,共兩部分,共19題,滿分60分。考試時間70分鐘。2.在答題卡上準確填寫學校、班級、姓名和準考證號。3.試題答案一律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4.在答題卡上,選擇題用2B鉛筆作答,其他試題用黑色字跡簽字筆作答。5.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6題,每題1.5分,共24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 《史記》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1986年,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的西周克盉內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銘文。《史記》記載和克盉銘文共同印證了西周實行( )A. 禪讓制 B. 分封制 C. 郡縣制 D. 行省制2. 有學者認為,秦漢時期不僅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也塑造了中華民族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以下舉措中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有( )①提出要“為政以德” ②統一文字和貨幣③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④設置西域都護府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 20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河西走廊發現大量魏晉時期墓室壁畫,再現了當時的社會景象。以下兩幅壁畫反映了魏晉時期( )羌人耙地圖 漢人胡食圖A. 絲綢之路開辟 B. 政權更迭頻繁 C. 北方民族交融 D. 都市生活豐富4. 下側是某同學的歷史學習筆記。結合所學判斷“▲”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A. 修建都江堰 B. 修筑長城 C. 開通大運河 D. 營建北京城5.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以下兩件唐代文物反映了( )鑲金獸首瑪瑙杯,出土于西安何家村,該造型的酒具多見于中亞、西亞,特別是今伊朗地區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蓮花紋碗,發現于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的唐代沉船“黑石號”A. 中外交流的廣泛 B. 農業技術的改進 C. 民族關系的和睦 D. 政治制度的創新6. 宋初統治者針對唐末以來武將專權、政權動蕩的歷史積弊,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以下史事中旨在踐行這一方針的是( )A. 陳橋兵變 B. 杯酒釋兵權 C. 設立市舶司 D. 岳飛抗金7. 下側柱狀圖體現了西漢至南宋時期南北方戶數變化的情況。該變化情況產生的影響是( )A. 出現光武中興 B. 北方戰亂不斷 C. 暢通南北交通 D. 經濟重心南移8. 某同學在學校組織的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查閱了“廢除丞相”“戚繼光抗倭”“設置臺灣府”“晉商和徽商”等資料。據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題是( )A. 中華文明的起源 B. 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C. 繁榮開放的時代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9. 某班學生開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系列明信片設計活動,已經搜集到部分素材(下側)。還可以推薦的素材有( )①司馬遷與《史記》 ②王羲之與《蘭亭集序》③畢昇與活字印刷術 ④宋應星與《天工開物》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0. 1894年的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下令開足馬力,直沖敵方旗艦“吉野號”,全艦將士除七人幸存外全部殉難。此次戰役發生于( )A. 第一次鴉片戰爭 B. 第二次鴉片戰爭 C. 甲午中日戰爭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1. 1887年,張之洞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聘請洋人教授輪機、槍炮、礦學、化學、電學等課程。此外,他還創辦了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等民用企業。依據所學判斷其踐行的救國思想是( )A. 自強求富 B. 變法圖強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學1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該會議召開的地點位于( )A. 瑞金 B. 遵義 C. 吳起鎮 D. 會寧13. 以下表格歸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①②處應填入的事件是( )時間 事件 意義1950-1952年 ① 徹底消滅地主階級,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950-1953年 ② 捍衛了新中國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A.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B. 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C. 一五計劃 三大改造 D. 土地改革 對外開放14. 15世紀,歐洲的聲樂創作者不再拘泥于統治階級的意志、貴族階層的喜好和教會的需要,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結合民眾的興趣,創作世俗化的歌曲。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當時( )A. 西歐城市和大學興起 B. 人文主義思潮流行C. 《拿破侖法典》頒布 D. 世界殖民體系崩潰15. 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和評判。以下屬于歷史解釋的有( )①《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②1859年,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在英國出版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后建立的國際關系新秩序④1949年,美、英等12個國家代表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16. 某同學在學習《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繪制了以下知識結構圖,其中①處應填入的內容是( )A. 廢除農奴制 B. 維護國家統一 C. 新經濟政策 D. 羅斯福新政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題,共36分。17. 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在5月21日“國際茶日”到來之際,某學校設計了“茶文化”主題展覽。板塊一 中國茶文化考古① ② ③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山茶屬樹根。經分析,確認其為人工栽培的茶樹遺存 陜西藍田縣北宋呂氏家族墓出土的銅渣斗。經檢測,確認內壁附有的茶葉殘渣為產于福建的白茶 山東鄒城戰國早期邾國故城遺址出土的原始瓷碗。經分析,碗中保存有古人煮(泡)后的茶葉殘渣(1)將材料中的考古成果按所屬的歷史時期排序。(寫序號)任選一項考古成果,說明該時期的茶文化發展狀況。(示例除外)示例:②;白茶的出現說明宋代已具備較高的制茶技術,福建的白茶出現于陜西,則體現了宋代茶葉經濟和文化的跨區域聯系。板塊二 英國飲茶風溯源時間 事件1556年 葡萄牙商人以澳門為據點將中國茶(葡萄牙語稱為“Cha”)帶到了歐洲。后來,荷蘭殖民者開啟了將茶葉販運到歐洲的歷史1657年 英國人托馬斯·加偉在自己的咖啡館中出售茶飲,還專門張貼海報宣傳飲茶的好處,比如具有使身體充滿活力,并促進消化的保健功能1659年 飲茶已成為倫敦貴族階層社交場合的新時尚,但對于遠離倫敦的地方和英國社會大眾而言,茶葉卻鮮少出現在日常采購帳簿中1709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進口中國茶葉的貿易壟斷權,茶葉逐漸成為其貨船輸送的主要貨物1784年 英國大幅削減茶葉關稅和消費稅,茶葉消費量由500萬磅增加到近1100萬磅,倫敦80英里外的貝德福德郡一家報紙報道了英國人每日需飲茶兩次的情況19世紀末 英國在印度的茶葉種植園實現了揉茶、切茶、焙茶、篩茶、裝茶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極大提高了制茶效率,并顯著降低了制茶成本,茶日益成為工薪階層全天佐餐的標準飲料——摘編自《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中國茶的追逐》等(2)依據材料,指出英國人飲茶之風演變的過程。結合所學,分析原因。板塊三“萬里茶道”申遺“萬里茶道”是一條重要的國際古商道,始于17世紀,持續200多年,總長1.3萬多公里,覆蓋200多個城鎮。茶道從中國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起,途徑江西、山西、內蒙古等省進入現蒙古國境內,穿越沙漠戈壁,到達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在俄國境內繼續延伸,經莫斯科等十幾個城市,進入中亞和歐洲。 通過這條商路,俄國的毛皮、布料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茶葉等輸入俄國。喝茶在俄國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時尚,建于1896年的莫斯科茶樓,內部裝飾有龍紋、瓷器等元素。進入中國的俄商還在漢口捐建了具有俄國風格的東正教堂。 ——整理自倪玉平《萬里茶道:清代中俄茶葉貿易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國際文化線路遺產保護基礎性文件————《文化線路憲章》,憲章規定作為遺產保護的文化線路,須滿足的條件之一是:必須來自并反映人類的互動,和跨越較長歷史時期的民族、國家、地區或大陸間的多維、持續、互惠的貨物、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的交流。2013年,中蒙俄三國達成了“‘萬里茶道’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共識,簽署了《“萬里茶道”共同申遺倡議書》。(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萬里茶道”作為文化線路遺產申遺的理由。請你設計一句申遺宣傳語。18. 時代變遷·教育發展材料一 國子監是唐朝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下設中央六學。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主要招收皇親國戚和各級官吏子弟,以教授和研習儒家經典為主;書學、律學和算學則主要培養專門人才,學生多為庶民子弟。唐朝還在地方設有府學、州學、縣學。民間則有私塾、私人講學等教育形式。各級學館學生學成后須參加科舉考試,科舉及第者取得做官資格。國子監還肩負著招收和培養外國留學生的任務。……學成歸國的日本留學生把唐朝的各種制度以及服飾、城市建筑規劃等移植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進步。新羅除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法等科學技術,也仿唐制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員。——摘編自《中國大通史》(1)依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教育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材料二 19世紀初,德國頒布《初等義務教育法》,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與此同時,對中等教育進行改革,明確實科中學的主要職責是傳授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知識。此外,還創辦柏林大學及其他高等工業學校,并在高等學校貫徹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方針,培養出一大批像西門子那樣的集企業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于一身的優秀人才,出現了發電機、內燃機等一系列重大發明。——摘編自《外國教育史教程》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要“求知識于世界”。1872年,頒布《學制令》,規定兒童六歲入學接受初等教育。隨后又宣布新政府教育內容包括士、官、農、商、百工技藝和法律、政治、天文、醫療等。19世紀末,日本形成了包括中學、中等技術學校與女子中學在內的中等教育結構,并明確東京大學的任務是講授學術及技術理論,研究學術及技術的奧秘,為工業化發展培養科技和管理人才。——摘編自《外國教育史教程》(2)依據材料二,歸納19世紀德國、日本教育的共同點。任選其中一個國家,結合史實說明,19世紀的教育在該國工業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部分)① 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③ 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1919—1949年 1949—1978年 1978—2012年 2012年以后1937年,中共中央提出:“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 1957年,毛澤東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025年,中共中央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將下列歷史時期填入①③相應位置。(寫字母)從背景、內容、意義等角度任選兩個,談一談你對中國共產黨教育方針政策的認識。A.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 某校歷史社團開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實踐活動。活動一 查閱報刊序號 報刊名稱 日期 報道標題① 《申報》 1931年9月20 日 《日軍大舉侵略東省》② 《申報》 1935年12 月10 日 《平市學生游行請愿》③ 《西北文化日報》 1936年 12 月13 日 《張楊昨發動對蔣兵諫》④ 《解放》 1937年7月12 日 《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⑤ 《新華日報》 1938年4月8日 《勝利前夜的臺兒莊》⑥ 《新華日報》 1938年12月1日 《海外僑胞積極援助祖國抗戰》⑦ 《新華日報》 1940年8月25日 《慶祝“百團大戰”在正太路上序戰大捷》(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①至⑦中任選兩個報道標題,寫出其報道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意義。活動二 搜集照片①1939年9月1日,德國轟炸機群飛往波蘭 ②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美軍機場遭到轟炸 ③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④1944 年 6 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 ⑤1943 年 11 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 ⑥1945年9月,何應欽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書(2)從材料中任選兩張照片,結合所學,說明其反映的史事及聯系。(示例組合除外)示例:⑤⑥⑤開羅會議,討論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作戰計劃,會后公布《開羅宣言》明確中國領土完整,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加速了日本投降進程。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開羅會議協調了中、美、英對日作戰行動,加快了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步伐,會后公布的《開羅宣言》為戰后中國收回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提供了法理依據。活動三 研讀文獻自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到1941年12月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前,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幾乎是單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14年抗戰,中國以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的巨大犧牲,牽制了日軍大約70%的兵力。中國還積極參與了聯合國章程的制定工作,其所提出的國際爭端“應根據正義和法律原則加以解決”的建議,被寫進后來的《聯合國憲章》。——摘編自徐藍《百年巨變中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說明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及維護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參考答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6題,每題1.5分,共24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 【答案】B2. 【答案】D3. 【答案】C4. 【答案】C5. 【答案】A6. 【答案】B7. 【答案】D8. 【答案】D9. 【答案】D10. 【答案】C11. 【答案】A12. 【答案】B13. 【答案】A14. 【答案】B15. 【答案】B16. 【答案】D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題,共36分。17. 【答案】(1)排序為:①③②。示例:選①。田螺山遺址出土了人工栽培的茶樹遺存,說明中國種植茶樹的歷史悠久,中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 。(2)過程:1657年,英國人托馬斯·加偉張貼海報宣傳飲茶的好處,飲茶成為倫敦貴族社交場合的新時尚;170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進口中國茶葉的貿易壟斷權,茶葉逐漸成為其貨船輸送的主要貨物;英國大幅削減茶葉關稅和消費稅,茶葉消費量由500萬磅增加到近1100萬磅;19世紀,英國在印度的茶葉種植園實現了排茶、切茶、焙茶、篩茶、裝茶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極大提高了制茶效率,并顯著降低了制茶成本,茶日益成為工薪階層全天佐餐的標準飲料。原因: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進口中國茶葉的貿易壟斷權,茶葉逐漸成為其貨船輸送的主要貨物;英國大幅削減茶葉關稅和消費稅,降低了茶葉價格,使得茶葉消費量顯著增加;英國在印度的茶葉種植園實現了制茶環節的機械化,降低了制茶成本,使得茶成為工薪階層全天佐餐的標準飲料。(3)理由:“萬里茶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貿易通道,見證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承載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對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宣傳語:“萬里茶道,連接古今,傳承文明”。18. 【答案】(1)特點:設立國子監,加強教育管理;規范教學內容,培養專門人才;學校類型的多樣化;設置形式多樣化;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擴張。影響:學校教育以入仕做官為目的進一步得到加強;使唐代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發達,與亞洲各國的文化教育交流頻繁;促進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擴張。(2)共同點:注重適齡兒童入學接受教育;進行教育改革,將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作用:德國:結合史實說明,德國在19世紀初建立由初等、中等、大學組成的教育體系,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結構的系統規劃。系統教育體系的建立和政府資助使教育質量提升,民眾文化素養普遍增強,受過教育的人口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促進生產效率提升和科技進步,進而推動經濟和社會變革。日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求知識于世界”的口號,旨在通過教育改革推動國家的現代化和國際化。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學制令》,規定兒童六歲入學,推行國民義務教育制。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普及初等教育顯著提高了全體國民的素質,為日本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基礎的人力資源;重視發展實業教育,培養了一支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技術人才,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 。(3)填寫:①A③B認識: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后來“三個面向”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指導方針。“三個面向”是鄧小平分析國內外教育發展形勢,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前景作出的科學概括,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2025年,中共中央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因此中國共產黨教育方針政策是國家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它是黨和國家教育工作發展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方針的制定必須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19. 【答案】(1)示例:①《日軍大舉侵略東省》。歷史事件:九一八事變。意義: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③《張楊昨發動對蔣兵諫》。歷史事件:西安事變。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示例:②④。③:《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 《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國保證使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對德、日、意及其仆從國作戰,相互合作,決不單獨同敵人停戰議和。以后又有21個國家在宣言上簽字。《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④: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這一行動直接緩解了蘇聯在東線的壓力,迫使德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極大削弱了其防御能力,加速了德國的滅亡。(3)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配合,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海內外華僑的援助和學生的愛國舉動;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貢獻: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積極參與聯合國的建設,提出建議并被寫入憲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