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活動三-立足現實,讀寫新聞評論》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的課文,是一篇新聞評論。本文通過對工匠精神的具體闡述,揭示了工匠精神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大意義,進而倡導全社會踐行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篇新聞評論結合時代特點深入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點明其當代價值,呼吁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踐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章觀點鮮明,持論嚴正,既批評了社會上存在的浮躁風氣和短視心態,也澄清了對工匠精神的一些誤解,可以深化我們對勞動的認識,激發我們尊重勞動、追求卓越的情感。與本單元的主題贊揚勞動的創造美完全契合。本篇課文作為新聞評論,不僅讓學生了解這種體裁的特點作用及其語言的簡潔有力,還引導學生捕捉社會熱點,關心時代責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然而,教材中的新聞評論材料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分析難度較大,且對高中生來說有一定的距離感,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不便于他們模仿和寫作。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生動、具體的學習環境,我從課外引入了若干新聞材料和新聞評論材料,這些材料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表述上也更為平實易懂。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評論材料的觀點、論證、論據等要素,能夠幫助他們逐步掌握新聞評論的基本要素和寫作技巧,為他們后續的寫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二、學情分析在認知水平方面,高一學生正處于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知水平逐漸提高,開始具備較為成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他們對社會現象、時事熱點等話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渴望通過自己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世界。因此,在新聞評論寫作課程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在語文學習方面,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能夠通過閱讀新聞材料獲取基本信息,并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然而,在新聞評論寫作方面,他們可能還缺乏系統的訓練和指導,對于如何提煉觀點、組織論據、構建論證等方面尚顯生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和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新聞評論的寫作技巧。三、課時目標(1)鑒賞多個新聞評論,從多角度點評,逐步制作評價量表;(2)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分析能力,能獨立寫作新聞評論;(3)關注社會現實,提高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媒體素養。教學重難點: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評論材料的觀點、論證、論據等要素,能夠幫助他們逐步掌握新聞評論的基本特點和寫作技巧,為學生后續的議論文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四、評價任務(一)制作新聞評論評價量表;(二)互相點評新聞評論作品。五、學生活動活動一:導入各位同學,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新聞評論寫作課堂。相信大家在網上沖浪的時候,一定碰到過這種情況,我們突然看到一條非常感興趣的新聞資訊,但是卻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害怕被差評,害怕沒有人點贊......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究竟什么樣的評論是優質評論。活動二:任務前置評價角度 具體要求 自評 他評觀點論證論據語言價值取向活動三:視頻熱身教師:同學們,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或者是聽說過一個曾經熱度很高的節目——中央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大賽》。如果大家看過,想必大家對其中的一位選手一定印象深刻,她就是 2024年的新聞賽道冠軍——“鄒韻”。憑借出色的表現,她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榮獲了新聞類金獎。提到她,我們就不得不欣賞一下她驚艷四座的比賽片段了。播放鄒韻的 90S 即興新聞述評時評。新聞材料:76 歲大連退休老人劉增盛,為了不讓工作負擔很重的年輕人總給自己讓座,在朋友的提議下,他掛了一塊寫著“勿需讓座”的 LED 顯示牌,一掛就是兩年。問其原因,他說:“現在年輕人也都不容易,我站著也沒問題。”他認為,陌生人之間更需要理解與包容鄒韻評論: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 《新聞聚焦》,我是鄒韻。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個人,一位老人,甚至有人管他叫做硬核老頭兒。原因很簡單,平時我們在坐地鐵坐公交的時候,看到老人,會自覺地起立讓座,但是這位老人卻很特別,在身上寫了“勿需讓座”,他對于年輕人的這種關照和心疼也真的是很讓人動容。但是在我看來,我們的民族能夠經歷五千年的風霜,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很多體現大智慧的高貴的復雜的精神,而在這其中,“尊老愛幼”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劉增勝老人給我們這些年輕人讓座,這是一種“情分”,而我們這些晚輩給像劉增勝老人這樣的老人去讓座,給他們更多的關注,是一種“本分”,也正是這種“情分”和“本分”的相互交融,讓我們的社會得以發展。而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那個紅紅的燈,點亮了我們對老人更多關注的一種提示,也正是老人對我們的心疼和關照,點亮了我們對于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有更好的期待和憧憬,謝謝大家教師:這段即興的述評,征服了場內外的所有觀眾,從大家的表情和個別同學豎起的大拇指來看,我能感覺到,大家也被震撼了。她的這段評論,究竟精彩在哪里呢?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大家認真閱讀學案中的述評文案,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預設:觀點明確而深刻,邏輯清晰,語言精準,價值取向積極向上。評價角度 具體要求 自評 他評觀點 明確深刻論證 邏輯清晰論據語言 精準價值取向 積極向上活動四:對比式點評新聞評論教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之前留給大家的新聞材料,看一下咱們同學寫的新聞評論,逐步完善這個評價表格。新聞材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青島市公共交通系統面臨 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時段,公交車和地鐵上常常人滿為患,給上班族和學生群體帶來了諸多不便。近期,一項由部分年輕市民提出的建議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建議在早晚高峰時段禁止老年人使用免費公交卡出行。評論 1:支持禁止。老人大多都是去趕集買菜的,要么就是去公園閑溜達的。有些老人是真能算計,一塊兩塊的算計來算計去,買雞蛋,能從市場頭問到尾,然后找一家一斤便宜幾毛錢的店買兩斤雞蛋,實際上他們退休工資比年輕人的收入都高得多,這樣的行為很惹人心煩。老人應該上上思想課,學習一下怎么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把社會資源多讓給為正在為社會做貢獻的人,哪怕不用你們出力了,也不能給社會添亂。預設:主觀,偏激,觀點明確,邏輯清晰,,邏輯不嚴密。評論 2:關于老年人在此時段是否應該免費乘坐的爭議,需要我們以一顆“相互理解”之心去化解。老年人在高峰時段免費乘車,是過往歲月賦予他們的溫柔;年輕上班上學族追求出行效率,則是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昔日,老一輩以勤勞與智慧,鑄就了社會的堅實基石,而今,我們不妨以“暖心的倡導”替代“冰冷的禁止”,呼吁長輩們錯開繁忙擁擠的早晚高峰,去感受城市的歲月靜好。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老人的身體免受熙攘人潮的侵擾,也是為了守護那份跨越年齡的理解與包容,不讓它在無意的碰撞中悄然流逝。我相信,當長者與青年各自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軌跡上優雅前行時,這座城市將綻放出更加絢爛多彩的光芒。預設:語言生動形象,正能量,邏輯清晰。評論 3:禁止老年人在早晚高峰時段免費使用公交卡出行,我認為是不合適的。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年輕市民提出這一建議,是因為自己在上下班時間的出行需求沒有被滿足,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有意壓縮所有老年人的早晚出行需求,此事應該交給有關部門進行調整。2016 年,上海市就取消了老人的免費乘車政策,改為發放綜合津貼,讓老人自由選擇,緩解了高峰時段的公共交通壓力。前不久,央視也報道過多座城市為菜農開通的“賣菜公交”,體現出濃濃的人文關懷。可見,“禁止”并非良策,優化與創新才是應當追求的目標。預設:論證方法多樣,邏輯清晰,觀點明確,觀點深刻,語言準確。評論 4:老一輩的人大多節省,不能使用免費的敬老卡會使他們有意推遲自己的出行計劃甚至節儉的老人為了省錢會選擇步行到目的地,使用敬老卡雖然實惠便利,但是早晚高峰時間他們卻需要和年輕人擁擠在一輛車上,存在安全隱患。年輕人疲于奔波,擠不上公交會因遲到而被批評,在人頭攢動的車上擠來擠去還會影響一整天的工作和學習狀態。綜上,我認為還是應當禁止老年人在早晚高峰免費乘坐公交。預設:邏輯不嚴密。評論 5:年輕人提出取消老年人在早晚高峰時段使用免費公交卡的福利,本質上反映的是公共資源分配與使用需求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反映了不同年齡段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矛盾”是推動社會持續革新、發展進步的核心動力。面著最新出現的矛盾,我們應當懷揣著發現問題的喜悅之情去積極探尋解決方案,以期實現社會的和諧與持續進步。預設:觀點不明確。評論 6:支持取消老年卡的年輕人往往認為,只要取消了免費的敬老卡,就能有效緩解他們在出行方面的壓力。然而,事實遠比想象的復雜。相關調查顯示,這些老人中,一部分是為了接送孫輩上下學,一部分是出于生存壓力不得不繼續工作維持生計,一部分是因為感到孤獨而聚在一起進行社交活動。如果取消敬老卡,將會增加老人的負擔。而這些負擔最終會以另一種形式轉嫁到年輕人身上,比如他們需要親自接送孩子,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來贍養父母,需要花更多時間陪伴父母。因此,這個政策并不可行。相反,通過老年人集中在早晚出行的這一現象,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應該去反省自己:是不是忽視了對父母的關心和陪伴?是不是沒有給予老年人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取消敬老卡,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社會矛盾和家庭負擔。預設:邏輯清晰,邏輯不嚴密,觀點明確。活動五:完善評價量表評價角度 具體要求 自評 他評觀點 明確深刻理性客觀論證 邏輯清晰 方法多樣論據 貼切語言 精準優美生動價值取向 積極向上【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夠明確一些新聞評論的寫作要義,逐步培養出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用我們的筆觸去雕琢時代的品質,發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聲音。【課后作業】必做:對照新聞評論評價量化表,對自己的新聞評論進行升格。選做:回顧《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楊》三篇新聞通訊,任選其一,自選角度,寫作新聞評論進行投稿,要求不少于 400 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