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練習一、單選題1.某學生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題目為《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他梳理的目錄如下,你認為合理的是( )①人口爆炸和大城市 ②君主立憲制度 ③婦女的新角色 ④大眾消費與休閑娛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有學者認為,“從法國大革命以來,唯一的明顯分裂只存在于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之間。1830年后,一種“溫和的”自由主義在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之間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1848年后,社會主義者也不再引用圣西門的話了。”這反映了( )A.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 B.空想社會主義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C.法國大革命推動啟蒙思想傳播 D.工業文明的發展加劇了階級的分化3.18世紀末以來,美國人惠特尼的方法證明,標準化的工作只要是熟練工人便可勝任。他的遠見為機床業和大規模生產工藝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從而使“每個家庭都有縫紉機和懷表,每個農場都有收割機,每間辦公室都有打字機”的愿景成為可能。這深刻說明惠特尼的創新( )A.促進了科技發明的普及 B.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C.提高了工人的勞動效率 D.推動了工業現代化進程4.如表為世界工業總產值比重情況。其中甲、乙、丙三國分別是( )國家 年代1870年 1913年甲 31.8% 14%乙 13.2% 15.7%丙 23.3% 35.8%A.英、美、德 B.英、德、美 C.美、德、英 D.美、英、德5.據統計,1838年,英國主要的四大棉紡織工業區總共有棉紡織工廠1620個,其中柴郡166個、德比郡95個、約克郡173個、蘭開夏郡1186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76%的棉紡織工人和90%的紡錘和織機聚集在蘭開夏郡。這表明英國( )A.城市化進程出現新特點 B.生產和資本集中并走向壟斷C.世界工廠地位逐步確立 D.工業生產的地域化和集中化6.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工人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斗爭逐漸減少。1860年,英國全國性工會組織“工會聯合會”成立,它堅持經濟斗爭,否認政治斗爭,反對斗爭中的暴力行為,主張用和平、仲裁的方法解決勞資糾紛。這一變化( )A.表明英國工人運動的組織程度有所下降B.與英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變動有關C.側面折射出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理論指導D.受到法國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影響7.如表為1870~1913年世界經濟發展概況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1870~1900年 1870~1913年 1870~1910年 1900年 1900年工業總產量 貿易總額 鐵路線長度 船舶總噸位 石油總產量 鋼總產量增長2.2倍 增長3倍 增長4倍 增長1倍 增加到2000萬噸 增加到2830萬噸A.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 B.傳統制造業遭到了打擊C.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 D.工業革命繼續深入開展8.19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長途出行方式逐漸從乘坐豪華馬車轉為乘坐火車。他們選乘一等車廂,但三等車廂嘈雜的交談聲與歡笑聲不停傳過來,往往引發他們的抱怨或嫉妒。這折射出( )A.交通發展促進人口流動 B.社會精英仇視無產階級 C.工業革命引發情感危機 D.技術進步助推平權趨勢9.《發現者》一書中寫道:“當蒸汽力、電力及人的照明使工廠晝夜不停地進行工作的時候,當黑夜可以轉化為白晝的時候,人為的鐘點,亦即時鐘上標明的鐘點,對每個人都成為不變的生活準則。”該觀點意在說明( )A.工廠使人們日常生活規律化 B.工廠制度推動了鐘表的發明C.時鐘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 D.工業化改變了社會生活方式10.如圖體現了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分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的狀況。特別是18世紀以來,生產網絡高度集中在歐洲,一個多中心的棉花產業變成單極世界。這一改變主要由于( )A.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 B.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C.殖民掠奪的不斷加劇 D.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11.19世紀中葉之前,英國各級政府較少干預城市事務。1848年頒布的《公共衛生法案》首次授權各城市建立地方衛生委員會,承擔公共衛生治理的責任,職能遠大于之前的市議會。這充分說明英國( )A.城市基層自治方式發生改變 B.公共衛生觀念的日益深化C.工業革命促使政府職能轉變 D.城市化助推社會治理轉型12.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人泰羅通過“鐵鍬試驗”,得出了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并設計出大小12種規格的鐵鍬,鏟不同的東西用不同的鍬。這樣,試驗所在地堆料場的勞動力從400~600人減少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從16噸提高到59噸。這表明( )A.科學與技術實現緊密結合 B.工業革命加速了人的異化C.生產協作提高了勞動效率 D.生產管理呈現科學化趨勢13.下表是引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中的“1880年-1913年西方各國世界制造業產量相對份額表(%)”,以下序號所代表的國家一一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年份 國家 1880 1900 1913① 18. 5 18.5 13. 6② 14. 7 23.6 32③ 8.5 13. 2 14.8④ 7.8 6.8 6.1⑤ 7.6 8.8 8.2奧匈帝國 4.4 4.7 4.4意大利 2.5 2.5 2.4A.法、德、美、英、俄 B.法、美、德、英、俄C.英、德、美、法、俄 D.英、美、德、法、俄14.美國工程師弗里德里克·泰羅提出,可對工人在勞動中的機械動作進行科學分析,然后研究出最具效率和最經濟的“標準操作方法”,再據此嚴格地挑選和訓練工人。據此可知,這一理論的提出( )A.基于工業革命的背景 B.會降低工業生產效率C.遭到了工人階級抵抗 D.和資產階級利益相悖15.19世紀上半葉,英國出現了由紡織工組成的首個全國性工會,一些工會成員開始與本行業生產者建立合作社。這些團體的出現( )A.有助于激發工人的階級意識 B.導致英國社會矛盾走向激化C.推動了民主制度的迅速發展 D.加劇了紡織領域的就業競爭16.英國主日學校1780年代初出現第一所,其入學人數,1801年達20多萬人,1833年達到136萬人,占全國5~15歲人口的45%。主日學校要“幫助工人階級的兒童養成適應工業社會的習慣”,它重視傳授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據此可知,主日學校運動( )A.提高了工人社會地位 B.損害了中產階級利益C.推動了英國科技創新 D.主要活躍于工業中心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進入19世紀,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很多地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很少被公雞的雞鳴聲和教堂的鐘聲喚醒了。那些需要早起上班的人們會依賴“敲窗人”來叫醒自己。“敲窗人”會用釣魚竿狀的棍子、軟錘、撥浪鼓等器物來敲打窗戶,以喚醒熟睡的人。這些“敲窗人”已然成為他們所服務的社會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數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在1917年的一篇關于荷馬贊美詩的文章中,作者在寫到希臘人的就業情況時,對“敲窗人”順帶作了一個比較:“眾所周知,在我們的制造業城鎮中,工人經常雇用一個‘敲窗人’,他每天早上都會去叫醒他們。”雖然男性和女性都有人從事“敲窗人”這一職業,但這份工作使女性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獨立。1878年加拿大某報紙的一篇文章重點介紹了一位沃特斯夫人的故事。這位沃特斯夫人來自英國北部小鎮,她一人承擔著孩子的教育,并且還有殘疾的丈夫需要她照顧。她每天凌晨2點多便醒來,“無論天氣如何”,在她30年的職業生涯中,她都堅持著為80多位客戶提供叫醒服務。她每次能從大多數客戶那里賺取3便士。——改編自[印]艾卡莎·辛格《什么是“敲窗人”?》材料二 雖然“敲窗人”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在英國的工業城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對“敲窗人”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當鬧鐘在19世紀末變得不那么昂貴時……工人階級對“敲窗人”有著愛恨交織的關系,因為他們發現“敲窗人”的收費太貴,但又實在是離不開“敲窗人”……許多工廠開始使用電蜂鳴器來叫醒附近的工人,有時甚至建議工人購買更便宜的鬧鐘,以抵消雇傭“敲窗人”的經常性成本……一些公司意識到了鬧鐘在勞動階級中的市場潛力,便專門針對工人階級消費者進行營銷設計。1896年的一則廣告這樣寫道:需要雇“敲窗人”!不再有零散瑣碎的時間! 勞動者的福音來了!!! 自己家里就可以有叫醒你的“敲窗人”!謝菲爾德的一家日報將現代鬧鐘宣傳為“為工人節省成本”,一旦擁有它,工人階級就可以立刻甩開“敲窗人”。還有其他廣告商試圖通過強調“敲窗人”的原始和落后,突出鬧鐘所代表的現代性內涵,來誘導工人購買鬧鐘。——改編自[美]阿魯尼瑪·達塔《“敲窗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工業城鎮“叫醒”的社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敲窗人”出現的原因和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鬧鐘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鬧鐘普及的歷史背景。18.回眸近代科學革命的歷程,認識新技術革命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代科學革命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使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近代科學革命構建了一幅世界新圖景,在新的世界圖景里,萬事萬物不是由神圣的天意來決定,而是遵從自然規律。在近代科學革命中天文學家伽利略創立了實驗與數學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牛領創立了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科學認識的歸納法,為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近代科學革命還引起了學校教育的巨大變化,如大學開始設置更多的自然科學課程,以滿足人們希望掌握科學知識來更好地認識自然界的需求。——摘編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學革命事件及其意義》材料二 這些發明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幾乎使我們難以一一詳述,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三個原則對它們進行歸納分類:第一個原則就是以機器——快速、規則、準確而且不知疲倦——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第二個原則就是用沒有生命的動力資源替代有生命的動力資源,特別是引進了能夠將熱轉化為功的發動機,從而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并且幾乎是無限的能源供應渠道;第三個原則是大量使用新的材料并且合成了許多新材料,特別是用礦物資源替代了植物或者動物資源。這些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它們使人類的勞動生產率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摘編自哈巴庫克《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六卷》(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近代科學革命的意義,并寫出牛頓的重大科學成就。(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三個原則”分別指什么,并舉例加以說明。19.近代西方奶粉生產技術的演變發展是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縮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05年,法國人帕芒蒂倫瓦爾德建立了一個奶粉工廠,開始正式生產奶粉。當時采用雙滾筒干燥技術,將濃縮牛奶攤在加熱滾筒上,烙成薄奶膜再碾碎成粉。這一技術使得奶粉生產從家庭小作坊式邁向工業化生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奶制品保存和運輸的需求。1855年,英國人發明乳餅式干燥法,把牛奶放在真空蒸發罐里濃縮成餅狀,然后干燥制粉。該方法進一步優化了奶粉的生產工藝,提升了奶粉的質量和保存期限,使得奶粉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也促使更多資本投入到奶粉生產行業。——摘編自賈情《工業革命時期城市食品供應問題研究》材料二 1877年,美國人帕西發明噴霧干燥法,先將牛奶真空濃縮至原體積的1/4,再將牛奶以霧狀噴到干燥室中,這依賴于精密的噴霧裝置。隨著19世紀60年代的科學技術進步,制造出高精度、高效率的噴霧設備。同時,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初步應用也有助于實現噴霧過程的穩定和均勻。這些奶粉加工中的變革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能更好地保留牛奶的營養成分,適應了當時快速發展的工業社會對大規模、高品質食品生產的要求。——摘編自馬濤《工業技術發展與歐美社會飲食結構變化問題的研究》(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奶粉生產技術不斷革新的背景。(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奶粉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奶粉生產技術革新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紀美洲新大陸的開辟、遠洋新航線的發現,這些驚心動魄的壯舉后面緊跟著的,就是海上貿易所帶動的消費全球化。在原本的區域市場上,全世界的商品在大量涌入。茶葉、瓷器從中國流向太平洋兩岸,而美洲的煙草、火雞、番薯和玉米流入中國,英國和印度的棉紡織品也開始了它們征戰全球、波瀾壯闊的歷史。——摘編自【德】弗蘭克·特倫特曼《商品帝國:一部消費主義全球史》材料二 近代以來的商品貿易在深刻塑造全球經濟格局的同時,商品的全球流動還讓人類獲取商品的便捷程度和豐富程度空前提高,推動消費主義的興起。如果說19世紀的消費主義意味著歐洲人能夠大量購買中國的茶葉和絲綢、美洲的可可和咖啡、印度的香料與棉布等商品,那么到了20世紀,消費主義已經演進為五花八門的全球商品大流通。二戰后美國社會表現得更為明顯。——摘編自許翔云等《商品貿易如何塑造人類歷史》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商品貿易與人類歷史”自擬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B D B D D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D A A D1.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工廠大量涌現,吸引了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導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大城市興起,人口爆炸和大城市的出現是工業革命改變社會生活的重要體現,①符合題意;君主立憲制是一種政治制度,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與工業革命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改變沒有直接關聯,②不符合題意;工業革命中,工廠制度興起,大量婦女走出家庭,進入工廠工作,獲得經濟獨立,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角色發生了新的變化,這是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③符合題意;工業革命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消費,大眾消費逐漸興起;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休閑娛樂活動也日益豐富,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2.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之間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1848年后,社會主義者也不再引用圣西門的話了”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產生并長期對立,社會主義者開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核心組織起來,要求徹底推翻資本主義,D項正確;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的標志是十月革命,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空想社會主義因其局限性而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但材料強調工業文明的發展加劇了階級的分化,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啟蒙思想的傳播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為法國大革命做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C項說法錯誤,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末的美國。根據材料可知,惠特尼的創新為機床業和大規模生產工藝的興起奠定基礎,這直接推動了工業生產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大規模生產模式轉變,使得多種消費品能夠大規模生產并普及,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現代化進程,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惠特尼的創新對工業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而不是促進科技發明的普及,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惠特尼的創新對整個工業生產模式的變革意義,并未突出它對生活方式和勞動效率的影響,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C項。故選D項。4.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至1913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英國19世紀中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在1870年時工業總產值在世界上占比很高,處于領先地位,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發展相對緩慢,被后起的美國、德國等國家趕上并超過,到1913年其工業總產值占比有所下降,1870年占比31.8%,到1913年下降到14%,符合英國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經濟發展態勢,所以甲是英國;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統一后,國內市場統一,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經濟迅速發展,工業總產值占世界的比重不斷上升,從1870年的13.2%上升到1913年的15.7%,所以乙是德國;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大量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經濟飛速發展,工業總產值在世界上比重不斷攀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世界工業第一強國,從1870年的23.3%上升到1913年的35.8%,因此丙是美國。由此可知,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5.D【詳解】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的英國。根據材料“主要的四大棉紡織工業區總共有棉紡織工廠1620個”“76%的棉紡織工人和90%的紡錘和織機聚集在蘭開夏郡”可知,英國棉紡織工廠主要集中在蘭開夏郡等地區,并且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部分棉紡織工人和生產設備也集中在蘭開夏郡,這體現了英國工業生產呈現出地域化和集中化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工業生產的集中化,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的新特點,排除A項;生產和資本集中并走向壟斷是指少數大企業通過兼并或聯合等方式控制生產和市場,材料中并未體現出棉紡織業出現壟斷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英國確立世界工廠地位是在19世紀中期,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以后,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以及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改進,英國工人的政治經濟處境有所改善,因此英國工人階級爭取政治權力的斗爭逐漸減少,而是轉為堅持經濟斗爭等,B項正確;題干所述的變化是指英國工人階級斗爭方式、目標的變化,沒有體現組織程度下降,排除A項;1848年,馬克思等人發表《共產黨宣言》,為工人運動提供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排除C項;法國巴黎公社革命發生在187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1913年(世界)。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表格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工業總產量增長情況,究其原因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推動了經濟發展,D項正確;題干主旨強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經濟發展的概況,未直接體現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組織等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關鍵特征,排除A項;表格中鋼鐵行業是傳統制造業,鋼產量增加說明沒有遭到打擊,排除B項;雖然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但表格中僅僅是各項經濟數據的增長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歐洲。19世紀歐洲火車的出現改變了出行方式,上流社會選擇一等車廂仍能聽到三等車廂嘈雜聲,意味著火車作為新技術成果,使得不同階層共處同一交通空間,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階層差異,助推平權趨勢,D項正確;交通發展促進人口流動雖符合史實,但材料未直接涉及人口遷移或流動的數據或現象,而是強調不同車廂間的階層互動,排除A項;社會精英對三等車廂的抱怨或嫉妒并非源于對無產階級的仇視,而是對自身特權被稀釋的不滿,且“仇視”一詞過于極端,不符合材料中情緒描述,排除B項;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矛盾更多體現為階級對立或經濟問題,材料中的情感反應僅聚焦于出行體驗,不足以概括為“情感危機”,且史實上未將此類現象定義為“危機”,排除C項。故選D項。9.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材料中“工廠晝夜不停地進行工作的時候”“當黑夜可以轉化為白晝的時候”“對每個人都成為不變的生活準則”,反映了生產方式變化對生活規則的影響,工廠制度促成了新的社會生活方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日常生活的規律化,而是工廠制度促成了新的時間觀念和生活方式,排除A項;鐘表早于工廠制度產生,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改變了人們時間觀念的是工廠制度,而不是時鐘,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生產力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越來越多的地區淪為歐洲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生產網絡集中在歐洲,一個多中心的棉花產業變成了單極世界,B項正確;自由主義強調自由經營、貿易、競爭,有利于商品流通,但并非生產網絡集中歐洲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殖民掠奪在18世紀以前就存在,并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是結果而非主要原因,且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B項。11.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1848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為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英國頒布《公共衛生法案》,加強政府對公共衛生的管理,改變了長期以來英國各級政府較少干預城市事務的傳統,表明城市化發展推動了社會治理轉型,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對公共衛生的管理,并非體現城市基層自治方式的改變,排除A項;公共衛生觀念的深化是在二戰以后,排除B項;材料強調政府在公共衛生治理中的作用,并未突出政府職能的轉化,排除C項。故選D項。12.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描述,泰羅通過“鐵鍬試驗”得出科學化的勞動效率優化方法,并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一過程體現了科學管理理論的應用,即通過實驗和數據分析優化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表明生產管理呈現科學化趨勢,D項正確;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是指科學理論對生產技術的影響,而材料反映的是科學實驗對管理方式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未涉及工廠制度對人的傷害,無法得出工業革命加速了人的異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效率的提高是通過優化工具和操作方式實現,而非生產協作如生產分工等,排除C項。故選D項。1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80年-1913年(世界)。解讀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心,19世紀中后期仍保持優勢,但20世紀初被美國超越,符合其制造業份額逐步下降的趨勢,①為英國;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技術領先(如電力、汽車),制造業份額躍居世界第一,與②數據完全匹配,②為美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通過化工、鋼鐵等產業快速崛起,成為歐洲制造業核心,份額持續增長,與③數據完全匹配,③為德國;1880年-1913年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法國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且受普法戰爭和資本外流影響,制造業占比逐步下滑,④代表的是法國;俄國雖在19世紀末推動工業化,但技術落后且集中于重工業,整體份額增長有限,與⑤數據趨勢一致,⑤為俄國。D項正確;1880年-1913年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法國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1880年法國制造業產量相對份額不是最高,排除A、B項;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技術領先(如電力、汽車),制造業份額躍居世界第一,②為美國,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近代(美國)。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大規模普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需求。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正是為了適應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生產的需要,通過對工人操作方法的科學分析和優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滿足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要求,A項正確;泰羅制的核心目的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提高生產效率,而不是降低生產效率。它通過制定標準操作方法、挑選和訓練工人等措施,使生產過程更加規范化、合理化,能夠充分發揮工人的勞動潛力,從而提高工業生產效率,排除B項;泰羅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遭到了部分工人的抵抗。因為這種管理方法將工人視為生產工具,過度強調效率和紀律,忽視了工人的情感和需求,工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容易產生不滿情緒。但泰羅制仍然有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科學分工的明顯積極作用。因此更恰當的說法是:遭到了部分工人,而非整個工人階級抵抗,排除C項;羅制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能夠為資產階級帶來更多的利潤,是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而不是相悖,排除D項,故選A項。15.A【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根據材料“由紡織工組成的首個全國性工會,一些工會成員開始與本行業生產者建立合作社”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人階級壯大,為工人利益發聲的工會和合作社的建立,有助于激發工人階級的階級斗爭意識,A項正確;工會和合作社的初期活動更多是溫和的聯合與互助,尚未直接激化社會矛盾,排除B項;民主制度發展主要受議會改革推動,與工人團體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合作社是工人互助組織,旨在改善就業環境而非加劇競爭,排除D項。故選A項。16.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主日學校運動興起于工業革命時期,主日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適應工業社會的勞動者,即滿足大機器生產的需要,因此“它重視傳授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這在工廠集中的工業中心有較多的社會需求,D項正確;主日學校教育為機器大生產服務,從而使工人受到資本家的剝削壓迫,并未提高工人地位,也未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排除A、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是許多匠師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改進的結果,主日學校重視傳授勞動技能,只是在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層次上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求,因此它不能推動科技創新,排除C項。故選D項。17.(1)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廠制度對嚴格時間管理的需求;鐘表昂貴且工人經濟拮據。意義;促進女性經濟獨立;維持了工業生產的正常秩序,增加了就業崗位;有助于工人形成嚴格時間管理,促進工廠經濟的發展:“敲窗人”的存在暴露了工人階級的經濟脆弱性,也體現了工業化初期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2)特點:價格逐漸降低;使用方便;具有現代性。歷史背景: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科技的進步;消費觀念的變化工廠的推動;廣告與商業策略的推動。【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根據材料一“進入19世紀,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很多地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快;根據材料可知,工人需要按時上班,對準時起床有了更嚴格的要求,這促使了 “敲窗人” 這一職業的出現,以滿足工人按時到達工廠工作的需求,可知,工廠制度對嚴格時間管理的需求;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機械鐘表價格高昂,普通工人無力購買,而“敲窗人”每周僅需支付幾便士,成為經濟實惠的選擇可知,鐘表昂貴且工人經濟拮據。意義:根據材料一“但這份工作使女性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獨立”可知,促進女性經濟獨立;根據材料一“眾所周知,在我們的制造業城鎮中,工人經常雇用一個‘敲窗人’,他每天早上都會去叫醒他們”可知,維持了工業生產的正常秩序,增加了就業崗位;結合所學,有助于工人形成嚴格時間管理,促進工廠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敲窗人”的存在暴露了工人階級的經濟脆弱性,也體現了工業化初期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2)本題是內容題、背景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特點:根據材料二“有時甚至建議工人購買更便宜的鬧鐘”可知,價格逐漸降低;結合所學可知,鬧鐘使工人擺脫對敲窗人的依賴,實現自我時間管理,使用方便;根據所學可知,鬧鐘隨著19世紀中后期工人上班需要而產生,具有現代性。歷史背景: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后期,機械制造技術改進和電力應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動了鬧鐘的規模化生產,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科技的進步;根據所學可知,隨著工廠工資制度普及和工人收入增加,工人階級逐漸具備購買小型消費品的條件,消費觀念的變化工廠的推動;根據材料二“謝菲爾德的一家日報將現代鬧鐘宣傳為‘為工人節省成本’,一旦擁有它,工人階級就可以立刻甩開“敲窗人”可知,廣告與商業策略的推動。18.(1)意義:自然科學擺脫神學桎梏,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確立了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推動了學校教育的變化;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成就: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2)概括及說明:第一個原則——機器生產:生產機械化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第二個原則——動力革命:蒸汽機、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個原則——化學工業興起: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用化學方法合成新材料。【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特點題。時空:近代世界。意義:根據材料一“使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可知近代科學革命使自然科學擺脫神學桎梏,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根據材料一“在新的世界圖景里,萬事萬物不是由神圣的天意來決定,而是遵從自然規律。伽利略創立了實驗與數學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牛頓創立了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培根提出了科學認識的歸納法”,可知近代科學革命確立了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根據材料一“近代科學革命還引起了學校教育的巨大變化,如大學開始設置更多的自然科學課程”,可知近代科學革命推動了學校教育的變化。成就:結合所學知識,近代科學革命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在成就方面,結合所學可知,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三個原則及說明:根據材料二“以機器——快速、規則、準確而且不知疲倦——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可知第一個原則是機器生產。在工業革命中,生產機械化不斷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例如紡織業中出現了珍妮紡紗機等一系列機器,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后來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為機器生產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根據材料二“用沒有生命的動力資源替代有生命的動力資源,特別是引進了能夠將熱轉化為功的發動機”,可知第二個原則是動力革命,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強大動力,推動了工廠制的發展;后來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進一步改變了動力結構,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如發電機、電動機的大量使用,以及汽車、飛機等以內燃機為動力的交通工具的出現;根據材料二“大量使用新的材料并且合成了許多新材料,特別是用礦物資源替代了植物或者動物資源”,可知第三個原則是化學工業興起,工業革命中化學工業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如對煤炭等礦物資源進行加工,而且用化學方法合成新材料,像人造纖維、塑料等的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19.(1)背景: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工廠制度等組織形式的革新;科學技術進步;人口增長,市場需求增長。(2)趨勢:生產技術向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和工業設備。影響:推動了奶粉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食品保存、加工的技術進步;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提供了更便捷、營養的奶制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嬰幼兒的健康水平。【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9世紀歐洲。背景:據材料“奶粉生產從家庭小作坊式邁向工業化生產”得出兩次工業革命推動奶粉生產工業化;據材料“建立了一個奶粉工廠”得出工廠制度等組織形式的革新;據材料“1855年,英國人發明乳餅式干燥法,……該方法進一步優化了奶粉的生產工藝”得出科學技術進步;據材料“當時社會對奶制品保存和運輸的需求”得出人口增長,市場需求增長。(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歐洲。趨勢:據材料“制造出高精度、高效率的噴霧設備”“有助于實現噴霧過程的穩定和均勻”得出生產技術不斷革新,新的設備發明使用,科技和工業設備的革新推動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向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 影響:可從經濟方面推動奶粉相關產業發展和工業化、社會方面改善飲食結構和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生活水平,技術方面推動技術革新等方面進行分析。20.示例:論題:近代商品貿易推動了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論述: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和海外殖民擴張,海上貿易迅速擴展,隨著商品貿易的不斷兒展,全球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逐漸成為商品貿易的中心,取代中國之前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尤其是荷蘭、英國等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海上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到了20世紀,隨著美國、德國、中國的崛起,并成為新的全球經濟中心,商品貿易更加多樣化、全球化。綜上所述,商品貿易作為連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橋梁和紐帶,不僅在推動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交流的重要體現。【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首先,結合材料擬定論題,據材料“近代以來的商品貿易在深刻塑造全球經濟格局的同時,商品的全球流動還讓人類獲取商品的便捷程度和豐富程度空前提高,推動消費主義的興起。”可得出論題:近代商品貿易推動了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其次,由材料“15世紀美洲新大陸的開辟、遠洋新航線的發現,這些驚心動魄的壯舉后面緊跟著的,就是海上貿易所帶動的消費全球化。”及所學可知,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和海外殖民擴張,海上貿易迅速擴展,隨著商品貿易的不斷兒展,全球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由材料“茶葉、瓷器從中國流向太平洋兩岸,而美洲的煙草、火雞、番薯和玉米流入中國,英國和印度的棉紡織品也開始了它們征戰全球、波瀾壯闊的歷史。”及所學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可知,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逐漸成為商品貿易的中心,取代中國之前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尤其是荷蘭、英國等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海上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材料“近代以來的商品貿易在深刻塑造全球經濟格局的同時,商品的全球流動還讓人類獲取商品的便捷程度和豐富程度空前提高,推動消費主義的興起。……那么到了20世紀,消費主義已經演進為五花八門的全球商品大流通。”及所學可知,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到了20世紀,隨著美國、德國、中國的崛起,并成為新的全球經濟中心,商品貿易更加多樣化、全球化。最后,總結升華,商品貿易作為連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橋梁和紐帶,不僅在推動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交流的重要體現。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