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集訓01(含A+B+C三組)A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江蘇揚州市期末·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分為“儀式記憶時期”與“文獻記憶時期”。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產生是為了滿足儀式的需要,大致始于夏商之際,此時期圖書館的文化記憶的建構功能是第一位的,文化記憶的保存功能是第二位的。圖書館的文獻屬性超越儀式屬性約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儀式隨周王朝的衰落而失去權威,圖書館開始承擔獨立的解釋與建構文化的功能,成為存儲文獻的專門機構。有學者認為古代中國人對文獻及其整理活動的認知,與近現代圖書館存在明顯的斷裂性,但中國文化有數千年不曾中斷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脈絡,此為中國古代圖書館與近現代圖書館保持內在連續性的根源。——摘編自王瑛琦《中國古代圖書館的歷史分期及其動因》(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圖書館不同時期的特點,并分別說明其原因。(8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圖書館發展的歷史影響。(6分)18.(2025·河南安陽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兩國相繼在其拉美殖民地廢除奴隸制,拉美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西方殖民者和當地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引進苦力,尤其“質優價廉”的中國苦力更是廣受歡迎。許多商行和商人看到商機,他們以契約、賒單方式誘使甚至綁架廣東、福建沿海居民出洋,運往拉美、北美以及大洋洲。1845年法國從廈門將400名苦力運往其殖民地布爾邦島,拉開近代中國苦力出洋序幕。——摘編自湯水清《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苦力海上死亡及其對英移民政策影響》材料二中國海員作為近代美國商業航運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美國媒體的關注。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后,中國海員被貼上搶占美國工人工作機會、威脅美國海洋安全的“廉價勞工”的標簽。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工人日報》呈現了中國海員與全世界無產者一起,共同反抗壓迫,與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緊密相連的革命者形象。——摘編自米惠華、張生《美國輿論視野下的中國海員形象研究(1882—193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苦力出洋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媒體對中國海員認知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8分)19.(2025·河北邢臺名校聯盟3月月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戰后,印度的廣大人民群眾紛紛掀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自治、獨立運動……甘地倡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在1919年4月,為抗議英殖民當局頒布的《羅拉特法》。這一時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了明確的政治綱領。在斯瓦拉吉決議中,甘地明確提出:“印度國大黨的目標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爭取實現自治”。1930年5月到1931年3月和1932年1月到1934年4月的“文明不服從運動”,它的政治斗爭目標已不再是“自治”,而是“完全獨立”(獨立日誓詞)。1940年10月至1941年12月的“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雖然規模只限制在國大黨員個人范圍內,但斗爭的目標仍然是英國必須允許印度完全獨立。1942年8月到1944年5月又發動了“退出印度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在發動非暴力抵抗的同時,甘地還堅持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團結反帝的原則,壯大了反殖民統治的力量,沉重打擊了英殖民統治者的“分而治之”政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內容還包括了爭取解放“賤民”的哈里真運動,抵制英貨、禁酒、推行手紡土布、拒絕納稅等,其給殖民統治者不少的打擊。——摘編自吳善群《印度自治、獨立運動評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印度自治、獨立運動興起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甘地領導的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6分)20.(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表3為古代福建縣名表。表3特征 數量 具體縣名安 9個 建安、崇安、永安、福安、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寧 8個 甌寧、建寧、泰寧、寧化、寧德、壽寧、周寧、寧洋平 5個 南平、武平、平潭、平和、漳平定 1個 永定靖 1個 南靖化 3個 歸化、德化、興化其他 38個 建陽、浦城、松溪、政和、邵武、永福、光澤、順昌、沙縣、將樂、尤溪、長汀、連城、上杭、閩縣、侯官、長樂、福清、連江、羅源、古田、屏南、閩清、霞浦、羅江、福鼎、莆田、仙游、晉江、永春、大田、龍溪、海澄、漳浦、長泰、云霄、龍巖、清流——據林汀水《福建歷史經濟地理論考》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表中三個及以上特征,對“古代福建縣名命名”加以闡釋。B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河北省級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時間 概況明道二年(1033年) 宋仁宗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范仲淹率領御史蔣堂、郭勸等11人“詣垂拱殿伏奏”,諫責宋仁宗不應該廢去郭皇后,并請求賜對“以盡其言”皇祐三年(1051年) 外戚張堯佐授淮康軍節度使等四職,御史中丞王舉正、諫官包拯、陳旭等人諫責宋仁宗,王舉正說:“人君御天下,維爵賞為大公,授受非當,則天下竊議”淳熙九年(1182年) 宋孝宗“詔侍從、臺諫舉官堪充監司者各一、二名”淳熙十六年(1189年) 宋光宗“詔侍從、兩省、臺諫各舉任湖廣及四川總領者一人”嘉定十一年(1218年) 宋寧宗“詔侍從、兩省、臺諫官集議平戎、御戎、和戎三策”——摘編自賈玉英《宋代臺諫合一之勢探析》(1)根據材料,指出宋代御史和諫官的共同職能。(4分)(2)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個宋代御史和諫官的共同職能,并簡要評價宋代御史和諫官的主要職能。(8分)18.(2025·黑龍江教育學會模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憤恨北洋軍閥倒行逆施的混亂統治。政治黑暗、國家袲敗的現實,再次引發了他們的強烈愛國心,引發他們對國家前途的思考。幾經選擇后,他們最后轉向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10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共產黨宣言》,檄告舉世的勞工階級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而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文章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1920年秋,陳獨秀認識到:“中國的改造與存在,既不采取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行會社會主義,也非民主社會主義,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主義”。蔡和森提出:“我以為要先組織黨——中國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毛澤東對此非常贊成:“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知識分子,適應戰爭時代及偌大的改造事業。”董必武、林伯渠等在實踐中發覺孫中山革命的路子不對頭,在探索新的革命方法和研讀馬克思主義過程中,轉向馬克思主義。——摘編自李東朗《早期共產黨人的探索之路》(1)根據材料,概括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8分)19.(2025·安徽安慶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休閑起源于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材料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區別于游戲、娛樂,只有在自由時間中的沉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閑。古羅馬龐大的奴隸群體完成了古羅馬大部分的勞動工作,剩下的,有閑階級肆意享受閑暇時光,他們的閑暇充滿了奢靡和墮落、血腥和放蕩。中世紀的休閑觀籠罩了濃厚的宗教色彩,雖肯定休閑的價值,但是著重肯定的是休閑對于追尋上帝的意義,人們認為只有在休閑中才能做好有關布道、祈禱的工作。14世紀開始,人們認為享受閑暇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改革時期,工作和逐利的地位隨之提升,勞動擁有了道義上的合理性,而悠閑變成了罪惡。到18世紀中后期,勞動者將休閑當作工作的“補給站”,休閑邊緣化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休閑得到了歷史的正視,其價值功能被重新定位。——摘編自于蘇寧、徐前《西方休閑觀:演變與誤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意選取三個不同時期,簡要概括西方的休閑觀。(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西方休閑觀演變的認識。(8分)20.(2025·全國適應性測試·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64年,《萬國公法》經清廷批準翻譯出版,引起很大震動。該書引入了歐美國家相互間交往的原則,如尊重各國主權、國與國之間平等往來、遵守國際公約和雙邊條約等。鄭觀應指出:“國之強弱相等,則藉公法相維持。若太強太弱,公法未必能行也”“公法固可恃而不可恃者也……公法仍憑虛理,強者可執其法以繩人,弱者必不免隱忍受屈也。是故有國者,惟有發憤自強,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積弱不振,雖有百公法何補哉?”——摘編自鄭觀應《盛世危言》等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提煉一個觀點,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C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內蒙古赤峰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12分)材料唐太宗在突厥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羈縻府州有較大的自治權力,都督、刺史多由原部族首領世襲擔任,但必須由中央任命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對羈縻府州的管理權,負責管理邊防、行政和民族事務。宋代把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分為“生番”和“熟番”,“生番”僅要求保持臣屬關系,不干涉其內政;“熟番”則按部落為單位進行編組,要聽從朝廷的節制,甚至要服兵役。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統使司、宣慰使司等,統屬于中央的宣政院政務上接受行省的指導,通常由蒙古人擔任最高監臨官,官吏兼用少數民族頭人,稱為土官。明清時期,云、貴、川、桂等地仍實行土官制度。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思州、思南土司內亂被平定,朝廷首設貴州布政使司,清雍正時期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摘編自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唐宋至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治理政策的階段性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意義。(8分)18.(2025·黑龍江教育學會模擬·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歷史科學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世界史研究應以“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為綱,揭露帝國主義殖民罪行,突出階級斗爭主線。1956年高等教育部規定:“各高校歷史系須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基本教材,重點講授蘇聯革命經驗與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摘自《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歷史教學的通知》,1956年材料二1994年首屆全國世界史學科建設研討會提出“打破歐洲中心論,構建多元文明互動的新敘事”。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強調:“非西方國家并非被動接受現代化,而是通過自身文明傳統與外來沖擊的互動實現轉型。”2018年“新全球史”課程體系試點,增加環境史、醫療史等跨學科內容;有的學者注意到興起于美國的全球史開辟了考察世界歷史的新視角,“世界橫向聯系”歷來是中國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環節,因此,全球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1世紀以來,關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史體系的探討,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同時也極大提高了世界史學科的地位。——摘自《中國世界史研究六十年》,2019年(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世界史研究的兩種不同范式。(8分)(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史研究范式轉變的學術價值。(4分)19.(2025·湖南岳陽監測·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的造紙術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經過他們傳向歐洲。10世紀末,在穆斯林地區,人造紙張已成功取代了紙草紙與羊皮紙。12世紀中期,阿拉伯人統治過的西班牙開辦了造紙廠。后來意大利、法蘭西等也學會了造紙。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學會使用,然后經過他們傳入歐洲。阿拉伯的醫學科學主要來源于希臘醫學,一部分則來源自波斯醫學,他們很早就把格林醫學著作的絕大部分譯成阿拉伯文。印度人在古代就發明了表達數字的符號——1、2、3……9和定位計數的進位法。在4或5世紀,有了“0”的符號,這種數字和進位法被阿拉伯人學會,并于10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摘編自朱錫強《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材料二新航路開辟以來,來自美洲的農作物被引入日本,并進入了生產體系。薩摩藩的奄美大島最早成功種植了甘蔗,制造了砂糖。薩摩藩將糖定為官方專賣品,糖成了薩摩藩的重要財政來源。充足的財力支持使薩摩藩成為倒幕運動的主力之一。精致的大米是貴族的象征,德川幕府曾頒布政令限制農民隨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農民交納給大名、幕府的賦稅之一。16世紀,玉米傳入日本后種植逐漸普及,農民能夠在繳納高額賦稅的同時勉強維持生計,市場上用貨幣交換到的大米多了起來,間接地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稅制的貨幣化。德川幕府繼承了“太閣檢地”政策,傳統的莊園制經濟在新的生產模式下瓦解了,農奴制逐步式微,傳統的小農社會反而更加穩固。——改編自羅振嘉《東亞前近代社會的形成探析》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阿拉伯文化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以來美洲農作物的傳入對日本社會的影響。(8分)20.(2025·重慶南開中學3月月考·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初始階段,是在舊王朝體制下探索資本主義發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時期。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這40年是中國內憂外患同時加深、半邊緣化(即半殖民地化)與革命化同步發展的時期。國家的實效統治斷裂,現代化處于自發游離狀態,被擠壓在一條窄縫中斷續地進行。1946—1949年解放戰爭是中國兩條道路的大決戰。1949年革命的勝利帶來了發展模式的一次全面大轉換。這次模式大轉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個體系對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進行的。1979年以來的模式轉換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體制內的改革。中國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實踐,找到了適應世界潮流、兼采各國所長的發展方式,實現了從單純政治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到加強經濟手段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轉變,走上了比較平穩的經濟持續發展道路。——整理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根據材料,圍繞“模式轉換”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所學知識進行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大題集訓01(含A+B+C三組)A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江蘇揚州市期末·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分為“儀式記憶時期”與“文獻記憶時期”。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產生是為了滿足儀式的需要,大致始于夏商之際,此時期圖書館的文化記憶的建構功能是第一位的,文化記憶的保存功能是第二位的。圖書館的文獻屬性超越儀式屬性約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儀式隨周王朝的衰落而失去權威,圖書館開始承擔獨立的解釋與建構文化的功能,成為存儲文獻的專門機構。有學者認為古代中國人對文獻及其整理活動的認知,與近現代圖書館存在明顯的斷裂性,但中國文化有數千年不曾中斷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脈絡,此為中國古代圖書館與近現代圖書館保持內在連續性的根源。——摘編自王瑛琦《中國古代圖書館的歷史分期及其動因》(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圖書館不同時期的特點,并分別說明其原因。(8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圖書館發展的歷史影響。(6分)【答案】(1)儀式記憶時期:特點:滿足政治活動需求(滿足儀式的需要);突出文化記憶的構建功能。原因:夏商時期,王權與神權結合;儀式活動頻繁。文獻記憶時期:特點:側重于解釋與建構文化;成為文獻存儲機構。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鐵犁牛耕出現,封建經濟產生;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繁榮。(2)影響: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建構和傳播傳統文化;保持中國文化連續性;服務公眾;推動圖書館發展史的研究。【解析】(1)第一小問,記憶時期,關于特點,由材料 “中國古代圖書館……為了滿足儀式的需要” 可知滿足儀式需求,這在當時主要是滿足政治活動;“此時期圖書館的文化記憶的建構功能是第一位的” 體現突出文化記憶建構功能;關于原因,夏商時期,統治者借助神權鞏固王權,所以王權與神權結合。同時,各種祭祀等儀式活動頻繁,需要相應的文化記憶建構,所以圖書館有這樣的特點。第二小問,記憶時期,關于特點,由材料“解釋與建構文化……存儲文獻”,得出側重于解釋與建構文化,成為文獻存儲機構。關于原因,政治上,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落,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經濟上,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產生;思想文化領域,百家爭鳴,各個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思想文化繁榮。所有這些,使得圖書館需要承擔起解釋和建構文化以及存儲文獻的功能。(2)圖書館作為文獻存儲機構,能夠將古代的書籍等資料保存下來,避免散失;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記憶建構,還是后來對文化的解釋,都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各學派的思想通過圖書館的文獻得以流傳;盡管古代中國人對文獻及其整理活動的認知與近現代圖書館存在明顯的斷裂性,但中國文化本身的脈絡未曾中斷,圖書館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傳承作用;雖然古代圖書館不像現代那樣完全服務公眾,但也在一定范圍內對知識的傳播和共享起到作用,為當時的學者等群體提供了知識獲取的途徑;中國圖書館發展歷程漫長,其不同階段的特點和演變,為研究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8.(2025·河南安陽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兩國相繼在其拉美殖民地廢除奴隸制,拉美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西方殖民者和當地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引進苦力,尤其“質優價廉”的中國苦力更是廣受歡迎。許多商行和商人看到商機,他們以契約、賒單方式誘使甚至綁架廣東、福建沿海居民出洋,運往拉美、北美以及大洋洲。1845年法國從廈門將400名苦力運往其殖民地布爾邦島,拉開近代中國苦力出洋序幕。——摘編自湯水清《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苦力海上死亡及其對英移民政策影響》材料二中國海員作為近代美國商業航運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美國媒體的關注。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后,中國海員被貼上搶占美國工人工作機會、威脅美國海洋安全的“廉價勞工”的標簽。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工人日報》呈現了中國海員與全世界無產者一起,共同反抗壓迫,與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緊密相連的革命者形象。——摘編自米惠華、張生《美國輿論視野下的中國海員形象研究(1882—193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苦力出洋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媒體對中國海員認知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8分)【答案】(1)歷史背景:國內:大量剩余勞動力存在;通商口岸的開放;領事裁判權的確立,加劇了西方列強的非法活動。國際:美洲勞動力短缺;巨大利益誘惑商人從事苦力運輸。(6分,言之成理即可)(2)變化:對華工持排斥態度到評價轉向正面。(2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中國海員自身意識的覺醒;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推動。(6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國內兩方面進行分析。國內方面:據材料一“1845年法國從廈門將400名苦力運往其殖民地布爾邦島,拉開近代中國苦力出洋序幕”并結合所學可知,通商口岸的開放;領事裁判權的確立,加劇了西方列強的非法活動。據材料一“‘質優價廉’的中國苦力”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剩余勞動力存在。國際方面:據材料一“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兩國相繼在其拉美殖民地廢除奴隸制,拉美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可知,美洲勞動力短缺;據材料一“許多商行和商人看到商機,他們以契約、賒單方式誘使甚至綁架廣東、福建沿海居民出洋”可知,巨大利益誘惑商人從事苦力運輸。(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中國海員被貼上搶占美國工人工作機會、威脅美國海洋安全的‘廉價勞工’的標簽”“中國海員與全世界無產者一起,共同反抗壓迫,與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緊密相連的革命者形象”可知,對華工持排斥態度到評價轉向正面。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工人日報》”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中國海員自身意識的覺醒;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推動。19.(2025·河北邢臺名校聯盟3月月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戰后,印度的廣大人民群眾紛紛掀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自治、獨立運動……甘地倡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在1919年4月,為抗議英殖民當局頒布的《羅拉特法》。這一時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了明確的政治綱領。在斯瓦拉吉決議中,甘地明確提出:“印度國大黨的目標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爭取實現自治”。1930年5月到1931年3月和1932年1月到1934年4月的“文明不服從運動”,它的政治斗爭目標已不再是“自治”,而是“完全獨立”(獨立日誓詞)。1940年10月至1941年12月的“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雖然規模只限制在國大黨員個人范圍內,但斗爭的目標仍然是英國必須允許印度完全獨立。1942年8月到1944年5月又發動了“退出印度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在發動非暴力抵抗的同時,甘地還堅持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團結反帝的原則,壯大了反殖民統治的力量,沉重打擊了英殖民統治者的“分而治之”政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內容還包括了爭取解放“賤民”的哈里真運動,抵制英貨、禁酒、推行手紡土布、拒絕納稅等,其給殖民統治者不少的打擊。——摘編自吳善群《印度自治、獨立運動評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印度自治、獨立運動興起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甘地領導的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6分)【答案】(1)原因: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印度的民族危機;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的增強;十月革命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國大黨的號召與領導。(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特點:空前的群眾性;長期性和連續性;具有一定的策略性;帶有一定的妥協性;采用非暴力方式斗爭。(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解析】(1)據材料“戰后,印度的廣大人民群眾紛紛掀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自治、獨立運動”、“甘地倡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兩個視角思考。如國內因素: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的增強、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國大黨的號召與領導等;國際因素: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印度的民族危機、十月革命的影響等。(2)據材料“印度的廣大人民群眾紛紛掀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自治、獨立運動”,可得空前的群眾性;據材料“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在1919年4月”、“1942年8月到1944年5月又發動了‘退出印度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可得長期性和連續性;據材料“這一時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了明確的政治綱領”、“它的政治斗爭目標已不再是‘自治’,而是‘完全獨立’(獨立日誓詞)”,可得具有一定的策略性;據材料“1940年10月至1941年12月的‘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雖然規模只限制在國大黨員個人范圍內”,可得帶有一定的妥協性;據材料“在發動非暴力抵抗的同時”、“抵制英貨、禁酒、推行手紡土布、拒絕納稅等”,可得采用非暴力方式斗爭。20.(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表3為古代福建縣名表。表3特征 數量 具體縣名安 9個 建安、崇安、永安、福安、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寧 8個 甌寧、建寧、泰寧、寧化、寧德、壽寧、周寧、寧洋平 5個 南平、武平、平潭、平和、漳平定 1個 永定靖 1個 南靖化 3個 歸化、德化、興化其他 38個 建陽、浦城、松溪、政和、邵武、永福、光澤、順昌、沙縣、將樂、尤溪、長汀、連城、上杭、閩縣、侯官、長樂、福清、連江、羅源、古田、屏南、閩清、霞浦、羅江、福鼎、莆田、仙游、晉江、永春、大田、龍溪、海澄、漳浦、長泰、云霄、龍巖、清流——據林汀水《福建歷史經濟地理論考》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表中三個及以上特征,對“古代福建縣名命名”加以闡釋。【答案】(8分)【示例一】選取“安”“寧”“平”。古代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外部倭寇等勢力侵擾不斷,內部因山地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易滋生匪患,社會動蕩不安。又常有因戰亂、災害逃難至此的難民,民眾渴望安寧生活。統治者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鞏固統治基礎,也期望地方穩定、社會和諧。在此背景下,福建眾多縣名包含“安”“寧”“平”,這既反映民眾對安寧生活的強烈渴望,也體現了統治者追求地方秩序穩定、社會和諧的治理理念,反映了儒家“和為貴”等傳統文化觀念。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縣名不僅給予民眾心理慰藉,增強社會向心力,還向民眾傳達朝廷對民眾的關注,從而鞏固統治基礎。綜上所述,福建縣名中“安”“寧”“平”等字的高頻出現,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需求與治理理念。這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政治提供了獨特視角,有助于我們從多方面了解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示例二】選取“定”“靖”“化”“其他”。古代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外部倭寇等勢力侵擾不斷,內部因山地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易滋生匪患,社會動蕩不安。又常有因戰亂、災害逃難至此的難民,民眾渴望安寧生活。統治者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鞏固統治基礎,也期望地方穩定、社會和諧。在此背景下,福建眾多縣名包含“定”“靖”“化”。“定”“靖”體現了統治者對地方安定、社會秩序穩定的期望,希望通過命名來祈求安寧。“化”則帶有教化之意,表明統治者重視民眾教化,希望將中原的先進文化和道德觀念推廣至當地,促進社會文明進步。“長樂”寓意長久安樂,反映百姓對太平盛世的向往。“政和”寓意政治和諧,體現統治者對地方治理的期望。“壽寧”寓意福壽安寧,表達了對民眾美好生活的期望。這些縣名有助于強化封建統治,增強民眾對朝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有利于豐富地方文化內涵,各類縣名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綜上所述,福建縣名中“定”“靖”“化”等字的高頻出現,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需求與治理理念。這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政治提供了獨特視角,有助于我們從多方面了解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解析】據材料“特征”選取“安”“寧”“平”。結合所學知識展開闡述,如:古代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外部倭寇等勢力侵擾不斷,內部因山地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易滋生匪患,社會動蕩不安。又常有因戰亂、災害逃難至此的難民,民眾渴望安寧生活。統治者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鞏固統治基礎,也期望地方穩定、社會和諧。在此背景下,福建眾多縣名包含“安”“寧”“平”,這既反映民眾對安寧生活的強烈渴望,也體現了統治者追求地方秩序穩定、社會和諧的治理理念,反映了儒家“和為貴”等傳統文化觀念。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縣名不僅給予民眾心理慰藉,增強社會向心力,還向民眾傳達朝廷對民眾的關注,從而鞏固統治基礎。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如:福建縣名中“安”“寧”“平”等字的高頻出現,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需求與治理理念。這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政治提供了獨特視角,有助于我們從多方面了解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B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河北省級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時間 概況明道二年(1033年) 宋仁宗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范仲淹率領御史蔣堂、郭勸等11人“詣垂拱殿伏奏”,諫責宋仁宗不應該廢去郭皇后,并請求賜對“以盡其言”皇祐三年(1051年) 外戚張堯佐授淮康軍節度使等四職,御史中丞王舉正、諫官包拯、陳旭等人諫責宋仁宗,王舉正說:“人君御天下,維爵賞為大公,授受非當,則天下竊議”淳熙九年(1182年) 宋孝宗“詔侍從、臺諫舉官堪充監司者各一、二名”淳熙十六年(1189年) 宋光宗“詔侍從、兩省、臺諫各舉任湖廣及四川總領者一人”嘉定十一年(1218年) 宋寧宗“詔侍從、兩省、臺諫官集議平戎、御戎、和戎三策”——摘編自賈玉英《宋代臺諫合一之勢探析》(1)根據材料,指出宋代御史和諫官的共同職能。(4分)(2)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個宋代御史和諫官的共同職能,并簡要評價宋代御史和諫官的主要職能。(8分)【答案】(1)共同職能:勸諫皇帝;舉薦官員;參議朝政。(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2點即可)(2)補充:監察百官。(2分)簡評:加強了監察機制,有利于整頓吏治;制約了相權,加強了君權;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君主執政,有利于防止決策失誤;但不能從根本上制約皇權,也無法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現象。(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解析】(1)據材料“御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范仲淹率領御史蔣堂、郭勸等11人‘詣垂拱殿伏奏’,諫責宋仁宗不應該廢去郭皇后”、“御史中丞王舉正、諫官包拯、陳旭等人諫責宋仁宗”,可得勸諫皇帝;據材料“詔侍從、臺諫舉官堪充監司者各一、二名”、“詔侍從、兩省、臺諫各舉任湖廣及四川總領者一人”,可得舉薦官員;據材料“詔侍從、兩省、臺諫官集議平戎、御戎、和戎三策”,可得參議朝政。(2)第一小問補充,據材料中宋代御史和諫官的共同職能——勸諫皇帝、舉薦官員、參議朝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監察百官。第二小問簡評,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圍繞“積極意義”和“局限性(不足)”兩個視角思考。如積極意義方面:加強監察機制,有利于整頓吏治、制約相權,加強君權、一定程度上規范君主執政,有利于防止決策失誤等;局限性(不足)方面:不能從根本上制約皇權,也無法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現象等。18.(2025·黑龍江教育學會模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憤恨北洋軍閥倒行逆施的混亂統治。政治黑暗、國家袲敗的現實,再次引發了他們的強烈愛國心,引發他們對國家前途的思考。幾經選擇后,他們最后轉向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10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共產黨宣言》,檄告舉世的勞工階級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而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文章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1920年秋,陳獨秀認識到:“中國的改造與存在,既不采取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行會社會主義,也非民主社會主義,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主義”。蔡和森提出:“我以為要先組織黨——中國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毛澤東對此非常贊成:“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知識分子,適應戰爭時代及偌大的改造事業。”董必武、林伯渠等在實踐中發覺孫中山革命的路子不對頭,在探索新的革命方法和研讀馬克思主義過程中,轉向馬克思主義。——摘編自李東朗《早期共產黨人的探索之路》(1)根據材料,概括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8分)【答案】(1)認知:馬克思主義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介紹了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社會改造的根本動力;建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政黨)。(6分,任意答出三點得6分)檄告舉世的勞工階級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2)原因:資產階級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或者北洋軍閥的獨裁賣國);資本主義制度暴露出嚴重的弊端;馬克思主義的巨大魅力;中國社會改造的必然需要(先進中國人的使命感責任感)。(8分)【解析】(1)認知:根據材料“ 而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可得出馬克思主義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根據材料“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可得出介紹了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根據材料“中國的改造與存在......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主義”可得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社會改造的根本動力;根據材料“我以為要先組織黨——中國共產黨......先鋒隊,作戰部”“毛澤東對此非常贊成:‘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改造事業’”可得出建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政黨)。(2)原因:根據材料“ 檄告舉世的勞工階級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并結合綱要上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第102—103頁維新變法失敗的史實和綱要上第19課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可得出資產階級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根據材料“ 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憤恨北洋軍閥倒行逆施的混亂統治。政治黑暗、國家袲敗的現實”并結合綱要上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相關史實可得出北洋軍閥的獨裁賣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導致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處于貧困和被壓迫的境地。同時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后,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和侵略,中國正是帝國主義列強爭奪的對象。帝國主義通過不平等條約、經濟控制等手段,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經濟發展。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為,這種不穩定的經濟體系無法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資本主義制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可得出資本主義制度暴露出嚴重的弊端;根據材料“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中國的改造與存在……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主義”并結合所學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的理論體系、革命的實踐指南、國際主義精神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能夠有效解決中國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吸引了中國早期共產黨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這一成功經驗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早期共產黨人可得出馬克思主義的巨大魅力;根據材料“中國的改造與存在……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主義”結合所學知識中國早期共產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是基于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國家命運的強烈責任感。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改造提供了科學理論武器,而早期共產黨人則肩負起了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使命可得出中國社會改造的必然需要(先進中國人的使命感責任感)。19.(2025·安徽安慶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休閑起源于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材料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區別于游戲、娛樂,只有在自由時間中的沉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閑。古羅馬龐大的奴隸群體完成了古羅馬大部分的勞動工作,剩下的,有閑階級肆意享受閑暇時光,他們的閑暇充滿了奢靡和墮落、血腥和放蕩。中世紀的休閑觀籠罩了濃厚的宗教色彩,雖肯定休閑的價值,但是著重肯定的是休閑對于追尋上帝的意義,人們認為只有在休閑中才能做好有關布道、祈禱的工作。14世紀開始,人們認為享受閑暇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改革時期,工作和逐利的地位隨之提升,勞動擁有了道義上的合理性,而悠閑變成了罪惡。到18世紀中后期,勞動者將休閑當作工作的“補給站”,休閑邊緣化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休閑得到了歷史的正視,其價值功能被重新定位。——摘編自于蘇寧、徐前《西方休閑觀:演變與誤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意選取三個不同時期,簡要概括西方的休閑觀。(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西方休閑觀演變的認識。(8分)【答案】(1)古希臘時期:注重自由時間中的思考;古羅馬時期:沒有節制的休閑,充斥了奢靡和墮落、血腥和放蕩;中世紀:濃厚的宗教色彩;文藝復興:享受閑暇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改革:悠閑變成了罪惡,受到抑制;工業革命后:休閑邊緣化;現代社會:休閑被重新得到重視。(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2)休閑觀的演變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政治因素和社會環境對休閑觀的變化產生重要影響;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休閑觀;正確的休閑觀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時代青年的休閑觀不能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任答三點,言之成理,即可得9分)【解析】(1)古希臘時期:據材料“只有在自由時間中的沉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閑”可得,注重自由時間中的思考;古羅馬時期:據材料“他們的閑暇充滿了奢靡和墮落、血腥和放蕩”可得,沒有節制的休閑,充斥了奢靡和墮落、血腥和放蕩;中世紀:據材料“中世紀的休閑觀籠罩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可得,濃厚的宗教色彩;文藝復興:據材料“14世紀開始,人們認為享受閑暇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結合所學可得,享受閑暇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改革:據材料“宗教改革時期……勞動擁有了道義上的合理性,而悠閑變成了罪惡”可得,悠閑變成了罪惡,受到抑制;工業革命后:據材料“休閑邊緣化了”可得,休閑邊緣化;現代社會:據材料一“休閑得到了歷史的正視”可得,休閑被重新得到重視。(2)據材料“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并結合所學可得,休閑觀的演變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據材料“宗教改革時期”“到18世紀中后期”并結合所學可得,政治因素和社會環境對休閑觀的變化產生重要影響;據材料“他們的閑暇充滿了奢靡和墮落、血腥和放蕩”并結合所學可得,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休閑觀;據材料“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休閑得到了歷史的正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并結合所學可得,正確的休閑觀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結合所學可得,時代青年的休閑觀不能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20.(2025·全國適應性測試·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64年,《萬國公法》經清廷批準翻譯出版,引起很大震動。該書引入了歐美國家相互間交往的原則,如尊重各國主權、國與國之間平等往來、遵守國際公約和雙邊條約等。鄭觀應指出:“國之強弱相等,則藉公法相維持。若太強太弱,公法未必能行也”“公法固可恃而不可恃者也……公法仍憑虛理,強者可執其法以繩人,弱者必不免隱忍受屈也。是故有國者,惟有發憤自強,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積弱不振,雖有百公法何補哉?”——摘編自鄭觀應《盛世危言》等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提煉一個觀點,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評分標準:觀點(0~3分) 觀點明確。(3分) 觀點較明確。(2分) 觀點不明確或無觀點。(0~1分)論證(0~7分) 論證的依據準確;依據與觀點關系密切。(5~7分) 論證的依據較準確;依據與觀點關系較密切。(2~4分) 論證的依據不準確;依據與觀點關系不密切。(0~1分)表述(0~2分) 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分) 邏輯較嚴密,表述較清晰。(1分) 邏輯不嚴密,表述不清晰。(0分)示例一:觀點:弱國在對外交往中難以完全依憑國際法(3分)論證:由于國家實力強弱不同,國際法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有差異。近代中國國力衰弱,西方列強為了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多次公然違反國際法,甚至根本不把國際法放在眼里,對中國恣意欺凌掠奪。如1919年巴黎和會不僅拒絕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而且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國際法遭到了公然踐踏,徹底暴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9分)示例二:觀點:要辯證地看待國際法在對外交往中的作用(3分)論證:一方面,國際法在國際交往中有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成為國際交往的準則。如20世紀50年代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的認可。另一方面,只有自強,才能夠真正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就是改變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國力日益強盛,并注重運用國際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9分)(說明:示例只作為參考,不作為標準答案。)【解析】首先,認真閱讀材料信息,讀懂材料中的觀點,例根據“國之強弱相等,則藉公法相維持。若太強太弱,公法未必能行也”可得觀點,弱國在對外交往中難以完全依憑國際法。其次,依據主題從材料和所學相關知識搜尋相關史實,論證主題,例如近代中國國力衰弱,西方列強公然違反國際法,對中國恣意欺凌,再對巴黎和會外交失敗這一具體史實詳細論述。最后,論證表述成文并總結。C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內蒙古赤峰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12分)材料唐太宗在突厥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羈縻府州有較大的自治權力,都督、刺史多由原部族首領世襲擔任,但必須由中央任命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對羈縻府州的管理權,負責管理邊防、行政和民族事務。宋代把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分為“生番”和“熟番”,“生番”僅要求保持臣屬關系,不干涉其內政;“熟番”則按部落為單位進行編組,要聽從朝廷的節制,甚至要服兵役。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統使司、宣慰使司等,統屬于中央的宣政院政務上接受行省的指導,通常由蒙古人擔任最高監臨官,官吏兼用少數民族頭人,稱為土官。明清時期,云、貴、川、桂等地仍實行土官制度。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思州、思南土司內亂被平定,朝廷首設貴州布政使司,清雍正時期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摘編自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唐宋至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治理政策的階段性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意義。(8分)【答案】(1)唐宋時期:實行羈縻政策,羈縻府州有較大自治權力,刺史多由原部落首領世襲擔任,但需中央任命,都護府代表中央管理;宋代對少數民族區分管理,“生番”保持臣屬關系,“熟番”聽從朝廷節制。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政院等機構,政務接受行省指導,官吏兼用少數民族頭人。明清時期:明清前期在云、貴、川、桂等地實行土官制度,明永樂后部分地區開始改土歸流,清雍正時期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2)政治上: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鞏固了國家統一,;經濟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民族關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解析】(1)關于唐朝,據材料“唐太宗在突厥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羈縻府州有較大的自治權力 ……但必須由中央任命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對羈縻府州的管理權”,可得實行羈縻政策,羈縻府州有較大自治權力,刺史多由原部落首領世襲擔任,但需中央任命,都護府代表中央管理;關于宋朝,據材料“宋代把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分為‘生番’和‘熟番’”、“‘生番’僅要求保持臣屬關系,不干涉其內政……要聽從朝廷的節制,甚至要服兵役”,可得對少數民族區分管理,“生番”保持臣屬關系,“熟番”聽從朝廷節制;關于元代,據材料“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統使司、宣慰使司等……官吏兼用少數民族頭人,稱為土官”,可得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政院等機構,政務接受行省指導,官吏兼用少數民族頭人;關于明清,據材料“明清時期,云、貴、川、桂等地仍實行土官制度”、“清雍正時期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可得明清前期在云、貴、川、桂等地實行土官制度,明永樂后部分地區開始改土歸流,清雍正時期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2)據材料“唐太宗在突厥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宋代把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分為‘生番’和‘熟番’”、“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統使司、宣慰使司等”、“清雍正時期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民族關系上”等視角思考和組織答案,如政治上: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經濟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民族關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等,符合相關史實,言之成理即可。18.(2025·黑龍江教育學會模擬·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歷史科學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世界史研究應以“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為綱,揭露帝國主義殖民罪行,突出階級斗爭主線。1956年高等教育部規定:“各高校歷史系須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基本教材,重點講授蘇聯革命經驗與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摘自《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歷史教學的通知》,1956年材料二1994年首屆全國世界史學科建設研討會提出“打破歐洲中心論,構建多元文明互動的新敘事”。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強調:“非西方國家并非被動接受現代化,而是通過自身文明傳統與外來沖擊的互動實現轉型。”2018年“新全球史”課程體系試點,增加環境史、醫療史等跨學科內容;有的學者注意到興起于美國的全球史開辟了考察世界歷史的新視角,“世界橫向聯系”歷來是中國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環節,因此,全球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1世紀以來,關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史體系的探討,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同時也極大提高了世界史學科的地位。——摘自《中國世界史研究六十年》,2019年(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世界史研究的兩種不同范式。(8分)(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史研究范式轉變的學術價值。(4分)【答案】(1)五十年代:意識形態主導(或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服務性(或聚焦反帝反殖敘事);單一方法(忽視文明多樣性或僅限革命主題)。(4分,回答出兩方面即可)改革開放后:多元范式興起(或突破歐洲中心論,關注文明互動);跨學科融合;主體性重構(重視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自主性)。(4分,回答出兩方面即可)(2)價值:破除教條主義(或從單一革命史觀轉向文明交流史,還原歷史復雜性);(2分)加強世界史學科建設,提升世界史學科地位;(2分)(學生如果從以下角度作答也可得分,總分不得超過4分):增強歷史解釋力(或現代化理論補充社會形態理論,解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提升國際話語權(或參與全球史標準制定);培養國民的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做貢獻。【解析】(1)首先據材料一可知這屬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世界史研究范式,據材料一“突出階級斗爭主線”可得識形態主導(或以階級斗爭為綱);據材料一“歷史科學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可得政治服務性(或聚焦反帝反殖敘事);綜合可得單一方法(忽視文明多樣性或僅限革命主題)。然后據材料二可知這屬于改革開放后的世界史研究范式,據材料二“構建多元文明互動的新敘事”可得多元范式興起(或突破歐洲中心論,關注文明互動);據材料二“增加環境史、醫療史等跨學科內容”可得跨學科融合;據材料二“非西方國家并非……實現轉型”可得主體性重構(重視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自主性)。(2)據材料一可知50年代研究范式,僅限革命主題、突出意識形態,而改革開放后形成多元研究范式,由此可得破除教條主義(或從單一革命史觀轉向文明交流史,還原歷史復雜性);據材料二“關于建設……提高了世界史學科的地位”可得加強世界史學科建設,提升世界史學科地位;據材料二“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互動實現轉型”可得增強歷史解釋力(或現代化理論補充社會形態理論,解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據材料二“關于建設……極大關注”可得提升國際話語權(或參與全球史標準制定);結合所學可知50年代階級斗爭研究范式,忽視文明多樣性,關注反殖反帝,而改革開放后強調研究多種文明,關注整體世界互動關系,由此可得培養國民的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做貢獻。19.(2025·湖南岳陽監測·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的造紙術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經過他們傳向歐洲。10世紀末,在穆斯林地區,人造紙張已成功取代了紙草紙與羊皮紙。12世紀中期,阿拉伯人統治過的西班牙開辦了造紙廠。后來意大利、法蘭西等也學會了造紙。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學會使用,然后經過他們傳入歐洲。阿拉伯的醫學科學主要來源于希臘醫學,一部分則來源自波斯醫學,他們很早就把格林醫學著作的絕大部分譯成阿拉伯文。印度人在古代就發明了表達數字的符號——1、2、3……9和定位計數的進位法。在4或5世紀,有了“0”的符號,這種數字和進位法被阿拉伯人學會,并于10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摘編自朱錫強《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材料二新航路開辟以來,來自美洲的農作物被引入日本,并進入了生產體系。薩摩藩的奄美大島最早成功種植了甘蔗,制造了砂糖。薩摩藩將糖定為官方專賣品,糖成了薩摩藩的重要財政來源。充足的財力支持使薩摩藩成為倒幕運動的主力之一。精致的大米是貴族的象征,德川幕府曾頒布政令限制農民隨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農民交納給大名、幕府的賦稅之一。16世紀,玉米傳入日本后種植逐漸普及,農民能夠在繳納高額賦稅的同時勉強維持生計,市場上用貨幣交換到的大米多了起來,間接地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稅制的貨幣化。德川幕府繼承了“太閣檢地”政策,傳統的莊園制經濟在新的生產模式下瓦解了,農奴制逐步式微,傳統的小農社會反而更加穩固。——改編自羅振嘉《東亞前近代社會的形成探析》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阿拉伯文化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以來美洲農作物的傳入對日本社會的影響。(8分)【答案】(1)特點: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橋梁角色;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在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伊斯蘭教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每點2分,寫出3點即可)(2)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緩解了日本糧食短缺問題;豐富了日本糧食種類,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推動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稅制的貨幣化;加速了幕府統治崩潰的進程;推動了莊園體制的瓦解,穩固了傳統的小農社會;新物種的引進對日本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每點2分,任答4點給8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中國的造紙術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經過他們傳向歐洲”“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學會使用,然后經過他們傳入歐洲”可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橋梁角色;據材料一“阿拉伯的醫學科學主要來源于希臘醫學,一部分則來源自波斯醫學”可知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結合《綱要》下第4課可知,阿拉伯在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伊斯蘭教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第二小問條件,結合《綱要》下第4課第一子目可知,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地處東西方交通要沖;到8世紀中期建立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國家統一,政治穩定;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統治者重視、支持文化教育事業;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居于國教地位。(2)據材料二“來自美洲的農作物被引入日本,并進入了生產體系”結合所學可知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緩解了日本糧食短缺問題,也豐富了日本糧食種類,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據材料二“玉米傳入日本后種植逐漸普及......間接地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稅制的貨幣化”可知推動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稅制的貨幣化;據材料二“充足的財力支持使薩摩藩成為倒幕運動的主力之一”可知加速了幕府統治崩潰的進程;據材料二“傳統的莊園制經濟在新的生產模式下瓦解了,農奴制逐步式微,傳統的小農社會反而更加穩固”可知推動了莊園體制的瓦解,穩固了傳統的小農社會;結合所學可知新物種的引進對日本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0.(2025·重慶南開中學3月月考·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初始階段,是在舊王朝體制下探索資本主義發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時期。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這40年是中國內憂外患同時加深、半邊緣化(即半殖民地化)與革命化同步發展的時期。國家的實效統治斷裂,現代化處于自發游離狀態,被擠壓在一條窄縫中斷續地進行。1946—1949年解放戰爭是中國兩條道路的大決戰。1949年革命的勝利帶來了發展模式的一次全面大轉換。這次模式大轉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個體系對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進行的。1979年以來的模式轉換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體制內的改革。中國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實踐,找到了適應世界潮流、兼采各國所長的發展方式,實現了從單純政治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到加強經濟手段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轉變,走上了比較平穩的經濟持續發展道路。——整理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根據材料,圍繞“模式轉換”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所學知識進行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觀點: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運動經歷了三次模式轉換。說明:第一次是從封建主義模式向資本主義模式轉換。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加重,清政府統治危機加重。為此,清政府先后推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向西方學習,嘗試發展資本主義。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先后嘗試民主政治、政黨政治,頒布政令,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進了資本主義模式下的現代化嘗試。第二次是從資本主義模式向社會主義模式轉換。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兩極格局背景下,通過一邊倒、三大改造成功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借鑒蘇聯模式,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成功建立起社會主義模式。第三次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從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從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逐漸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總結:綜上所述,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歷史演進揭示了現代化的復雜性、多樣性和長期性。現代化沒有固定模式,必須結合自身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堅持自主探索、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化道路。【解析】首先,根據材料,圍繞“模式轉換”自擬觀點。據材料“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初始階段”“1949年革命的勝利帶來了發展模式的一次全面大轉換”“1979年以來的模式轉換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體制內的改革”可擬定觀點: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運動經歷了三次模式轉換。其次,分別對三次模式轉換進行說明,闡述背景以及每個階段的重要史實。第一次是從封建主義模式向資本主義模式轉換。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加重,清政府統治危機加重。為此,清政府先后推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向西方學習,嘗試發展資本主義。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先后嘗試民主政治、政黨政治,頒布政令,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進了資本主義模式下的現代化嘗試。第二次是從資本主義模式向社會主義模式轉換。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兩極格局背景下,通過一邊倒、三大改造成功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借鑒蘇聯模式,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成功建立起社會主義模式。第三次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從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從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逐漸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最后,進行總結升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歷史演進揭示了現代化的復雜性、多樣性和長期性。現代化沒有固定模式,必須結合自身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堅持自主探索、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化道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集訓01(含A+B+C三組)(原卷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集訓01(含A+B+C三組)(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