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集訓02(含A+B+C三組)A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內蒙古赤峰二模·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居民身份成份龐雜。上層多為富商,他們掌握商人行會的領導權并把持市政。另外還有侍士、王室官吏、包稅者和一些封建主等。其中部分侍士出身貧困,是領主的奴仆,但不久上升為富人、擺脫受奴役的地位。城市的中、下層居民有自由的獨立手工業者,也有才從莊園脫身、還向領主負有義務的手工業者;有自由的或不自由的農民,有逃亡的農奴,各種流浪者、幫工學徒等。——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城市初論》材料二在中國,封建皇室、貴族、官僚、胥吏、軍隊和一部分地主住在城市,加上他們的眾多仆役等依附人口,構成城市的主要居民。即使是已成為工商業中心的少數城市,工商業絕對人數遠較西歐城市的工商業人數多,如北宋開封、南宋杭州等,但工商業人口在城市人口構成中仍占少數。北宋東京開封是當時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工商業最繁榮的城市,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東京從事餐飲業的戶數大概要占全體工商業人口的一半。餐飲業等行業的服務對象以占城市大多數的非生產性人口為主,大多數城市成為消費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摘編自包偉民《知宋:宋代之城市與鄉村》(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宋代中國與中世紀西歐城市人口結構特點和不同之處。(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與中世紀西歐城市人口結構特點的成因。(6分)18.(2025·甘肅月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陜甘寧邊區成立之初,社會治理面臨諸多困境:人口壓力逐年加大,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財政極為緊張。為此邊區政府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系列成效。首先是大力發展教育,在校學生由不足百人發展到四萬多人,創辦了中央黨校、馬列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高等院校。二是創設“保教合一”的兒童保育模式,實行優待移民、難民政策并無償授田鼓勵墾荒。三是創設“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加強軍民團結。四是禁止婦女纏足、鼓勵婦女參加勞動和參政。五是在南泥灣開展軍墾屯田,開荒種地。六是貫徹執行《陜甘寧邊區政府懲治貪污條例》,嚴懲貪污腐敗。“精兵簡政”“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成為邊區社會建設的歷史見證。——摘編自徐瑞仙《黨領導早期社會建設的實踐與經驗:對陜甘寧邊區的分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陜甘寧邊區社會建設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陜甘寧邊區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6分)19.(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783—1784年,有關庫克船長第三次太平洋探險的航海日記在歐、美兩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蘊藏優質海獺毛皮資源及其在中國的高利潤市場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兩岸商業資本的關注。美國獨立戰爭后,美國人也加入對華海洋動物毛皮貿易中,與英國商人形成激烈的競爭。一些美國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動物毛皮,航抵廣州后以高價售出,并購置茶葉,經印度、歐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國,形成多角貿易。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已實現對該貿易的完全壟斷。囿于西北海岸海獺海豹數量的急劇減少,毛皮貿易商又將夏威夷的檀香木補充進了對華貿易的貨源。為當時中國的名貴木器制造業和其他相關產業提供了原料支撐。到19世紀30年代,一個相對穩定的北太平洋貿易路網基本成形,為近代世界貿易線路拼圖補上又一塊重要的拼板,也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和世界經濟“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礎。——摘編王華《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太平洋貿易興起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太平洋貿易的歷史作用。(8分)20.(2025·重慶巴蜀中學月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logo設計往往集文化、美感、藝術于一身,欣賞下面新中國建立后各時期設計的部分logo圖像,完成問題。材料logo圖像 發布時間 設計說明鐵路路徽logo 1950年 鐵路路徽logo由變體的“工人”組合構成,上部是“人”每眾號都庫工”字;也是蒸汽機車的正面圖像,下部以鋼軌橫截面代表鐵路。中國探月工程logo 2006年 中國探月工程的logo設計是以中國書法筆觸繪制,圓弧筆畫形如龍狀,而圓內的兩點形如一雙腳印,象征著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整休來看圖形又形如篆書的“月”字,像極了出土于紅山文化遺址的玉龍。這個標志的名字也十分浪漫而響亮,叫“月亮之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 2012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采用圓形構型,象征“圓滿”,與太極陰陽魚共同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而深藍色太空和淺藍色地球代表了航天事業。圖標中的北斗七星和司南相互輝映,圖中網絡化地球和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則體現了北斗系統開放兼容、服務全球的愿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 2022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以中國書法字體來呈現“中”字,整體又形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鯤鵬;尾部的設計通過書法筆畫觸感的形式,體現火箭騰空時刺破蒼穹的烈焰狀,寓意著航天事業逾越天際、志存高遠的自信。——整理自《人民日報》閱讀材料,選擇至少2個logo圖像,以此提煉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B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云南貴州四川名校聯盟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唐代宗時期,揚州成為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和淮南地區的鹽業中心,助推了揚州的經濟發展和工商業繁榮。到唐朝后期,在揚州工商業最興盛的地段,出現了市井相連的商業街,不僅突破了坊市分離的體制,也使得原來“不得侵街造屋”“不可臨街開門”的禁令逐漸成為一紙空文,而當地官府并未對此類違禁行為予以禁止,甚至還疏導道路緩解擁堵。宵禁也逐漸松弛,夜市興盛起來,出現了“夜市千燈照碧云”的繁榮景象。揚州工商業的發展繁榮,擴大了政府的稅源,眾多的商品也滿足了統治階層消費享受的需要。揚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業布局發生嬗變,為宋代以后開放式的街巷體制開了先河。——整理自諸祖煜《唐代揚州坊市制度及其嬗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中后期揚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中后期揚州突破坊市制度的意義。(6分)18.(2025·廣西南寧適應性測試·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早在井岡山根據地創建之初,共產黨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創辦了小型簡陋的兵器修械所、被服廠等。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發展成為多個兵工廠、紡織廠、印染廠和被服廠。在其他蘇區都相繼建立過兵工廠、被服廠、紡織廠、煉鐵廠。根據地通建立公營民用工業、主要是紡織、煤炭、鎢砂、樟腦和紙張等。臨時中央政府還興辦了通訊材料廠、衛生材料廠、交通材料廠、織布廠、造幣廠等民用工業。——摘編自廖添土《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公營經濟的實踐探索與評價》材料二1942年,中央直屬機關、學校辦了27個工廠,人員達477人,資金總額40余萬元。軍隊、其他機關學校也辦了一些紡織廠、被服廠、煤炭廠、造紙廠,陶瓷廠等。到1942年底,陜甘寧邊區公營工業有各類工廠76個,職工3991人,資金約5967萬元。到1944年又建立了制鐵、火柴、造紙、工具、制藥等廠,職工約2000人。——摘編自廖添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公營經濟的實踐探索與啟示》材料三解放戰爭時期,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建立了國營的機器大工業。據統計,1949年沒收的工業企業共有2858個,擁有生產工人75萬人,國營工業產值占全國大工業產值的41.3%。——摘編自注海波等《新中國工業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公營工業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公營工業在革命時期的地位。(8分)19.(2025·河南金科大聯考質檢·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擴張,羅馬共和國由一個小城邦快速成長為一個跨越亞、非、歐的軍事大帝國。隨著公民團體的日益壯大以及戰后殖民地的建立,羅馬社會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公元前的最后兩個世紀,約有100萬—125萬人遷徙到羅馬的殖民地,同時,也有同等數量的人口從意大利鄉村流動至羅馬及其他城市。羅馬的城市化引發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這種文化交流刺激著人們求知的欲望,也激發了他們對公共圖書館的需求。共和國晚期至帝國早期,貴族和富裕階層在羅馬社會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他們深知廣博的文化底蘊對于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對希臘文化的熱情尤為高漲,并常常選擇收藏和擁有圖書館,作為展示個人地位和文化修養的標志。——摘編自李慧芳《羅馬公共圖書館研究》材料二英國是確立公共圖書館制度最早的國家。在公共圖書館正式誕生之前,英國就已經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圖書館,如捐贈圖書館、咖啡屋里的圖書俱樂部等,但是這些圖書館的用戶都需要直接或間接地支付一定的圖書館使用費用。185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規定一萬人口以上的城鎮應當建設公共圖書館,地方政府應該為公共圖書館提供必要的發展資金。1900年,英國已經擁有公共圖書館295所。公共圖書館幫助社會造就了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熟練工人,推動了英國產業技術的進步。1919年《公共圖書館法案》通過之后,公共圖書服務以縣圖書館的形式延伸到偏遠的市鎮甚至是農村地區。——摘編自鄭永田《英國近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羅馬公共圖書館創立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英國近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6分)20.(2025·云南貴州四川名校聯盟聯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為中華文明的民俗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連續、穩定且不斷發展的體系。先秦時期 初步形成了原始節慶體系,包括官方節慶與民間節慶。官方節慶以季節性祭禮為主,節期相對固定,如每年農歷十二月舉行八蠟之祭(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祇)。民間節慶大都在春秋兩季,節期并不固定。節俗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的神靈信仰、巫術宗教、祭祀文化等。兩漢時期 節日出現了體系化、倫理化趨向。漢代《太初歷》采取陰陽合歷,改正月為歲首,為傳統節日奠定了影響深遠的時間體系。節日在傳遞孝道觀念、強化家族認同、加強鄉鄰團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 正式形成傳統節日體系。據南朝《荊楚歲時記》,元旦爆竹、寒食禁火、端午競渡、七夕乞巧、重陽登高……除了清明節與中秋節尚未提及,傳統重要節日的基本習俗皆有記載。唐宋時期 傳統節日體系漸趨穩定成熟,全國性傳統大節成型。唐宋在繼承漢魏節日框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豐富擴容,且形成了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傳統大節。如清明節、中秋節、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燈節”等,傳統節日發展趨向娛樂化、平民化、假日化。明清時期 傳統節日體系完善定型,倫理交往、世俗娛樂的特點進一步強化。例如,明清祭祖文化盛行,《清嘉錄》稱“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人們注重加強親族聯系,拓展社會網絡。節日的集市功能突出,每逢佳節大型集市、商業廟會興盛,節日消費較為繁榮。——整理自張娜《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之管見》根據材料,就整體或選取其中一個歷史階段,圍繞“中國傳統節日”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C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湖南高考考前模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包拯在知諫院等任內,多次提醒宋仁宗:“臨決大政,信任正人。賞者必當其功,不可以恩進,罰者必當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雖近必黜,忠直者雖遠必收。況幅員至廣,官吏至眾,黷貨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憂。”包拯認為,宰相必須是“能盡心救天下之弊,敢當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紀綱之地,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為稱職,自非端勁特立之士,不當輕授”;“夫轉運使、提點刑獄,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獄訟之冤濫,以至生民利病、財賦出入,莫不蒞焉。事權至重,責任尤劇,設非其人,則一路受蔽”;“蓋刺史、縣令,耳目接于民事,慘舒攸系”;“如州縣之職不舉,按察之吏又不以聞,則朝廷無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終無告者矣”。——摘編自董伯庸《試論包拯關于整頓吏治的主張》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包拯奏疏對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價值。18.(2025·遼寧遼陽考試·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后,除百團大戰等少數大規模作戰外,共產黨實施的多是規模較小的游擊戰,就整個軍事訓練系統而言,戰時也很難進行常規化和正規化的軍事訓練,但共產黨在1944年底提出進行制式訓練和正規的軍事生活,倡導干部打大仗以及大規模的正規戰,這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變。同時,利用“一號作戰”(日軍實施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期間對日軍、偽軍的攻擊,共產黨在武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至1944年底,62%的野戰部隊和50%的地方部隊已裝備步槍,這意味著共產黨軍隊中擁有步槍裝備的人數的比例,比部分國民黨軍隊都要高。——摘編自姚江鴻《抗戰后期日軍戰略調整與中共的應對》材料二1945年4月至6月,中共領導人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正式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會議召開期間,董必武不僅參加第三委員會關于成立安理會提案等問題的討論,而且代表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人民莊重地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會議結束以后,董必武又前往紐約,廣泛接觸國際友好人士及海外華僑,為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地位做了大量工作,如出版散發的英文版的《中國解放區實錄》,介紹中共的抗日戰績和解放區建設發展的成就等。——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研究中心《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后期中國共產黨強調正規戰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8分)19.(2025·江西六校聯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6月毛澤東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前和之后,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著巨大差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及基本上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私合營經濟合計比重為92.9%,占到了國民收入的絕大多數。1956年與1955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6.4%,工業總產值增長28.2%。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改造逐年都有所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長。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國民經濟穩定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證明了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摘編自韓曉青《社會主義改造既未“改早”,更未“改錯”》材料二近30年的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漸進式轉型,我國基本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國民經濟管理方面基本完成了從總體上的計劃管理向總體上的宏觀調控的轉變,完成了國家計劃向國家規劃的轉變。從“九五”計劃到“十五”計劃,國家計劃的性質越來越變成市場經濟的計劃。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2006年我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長期計劃就更名為中長期規劃,規劃中添加了更多強調民生和民意的表述,在改革和發展取得成果的同時,注重讓各個層次的老百姓切身地獲得經濟發展的實際利益。——摘編自劉瑞《從計劃到規劃:30年來國家計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互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變革。(8分)20.(2025·河南開封、周口、商丘質檢·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西方的崛起并非因其文化或技術的先天優越性,而是源于其歷史上多次的挫敗與危機。羅馬帝國的崩潰使歐洲陷入‘黑暗時代’,卻迫使封建制度與技術創新在壓力中萌芽;蒙古西征帶來的‘黑死病’雖導致人口銳減,卻間接推動勞動價值上升與社會結構變革。正是這些‘失敗’的累積,最終催生了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使歐洲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以斯塔夫里阿諾斯“失敗驅動文明”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準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大題集訓02(含A+B+C三組)A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內蒙古赤峰二模·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居民身份成份龐雜。上層多為富商,他們掌握商人行會的領導權并把持市政。另外還有侍士、王室官吏、包稅者和一些封建主等。其中部分侍士出身貧困,是領主的奴仆,但不久上升為富人、擺脫受奴役的地位。城市的中、下層居民有自由的獨立手工業者,也有才從莊園脫身、還向領主負有義務的手工業者;有自由的或不自由的農民,有逃亡的農奴,各種流浪者、幫工學徒等。——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城市初論》材料二在中國,封建皇室、貴族、官僚、胥吏、軍隊和一部分地主住在城市,加上他們的眾多仆役等依附人口,構成城市的主要居民。即使是已成為工商業中心的少數城市,工商業絕對人數遠較西歐城市的工商業人數多,如北宋開封、南宋杭州等,但工商業人口在城市人口構成中仍占少數。北宋東京開封是當時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工商業最繁榮的城市,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東京從事餐飲業的戶數大概要占全體工商業人口的一半。餐飲業等行業的服務對象以占城市大多數的非生產性人口為主,大多數城市成為消費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摘編自包偉民《知宋:宋代之城市與鄉村》(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宋代中國與中世紀西歐城市人口結構特點和不同之處。(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與中世紀西歐城市人口結構特點的成因。(6分)【答案】(1)中世紀西歐城市:居民身份成份龐雜,階層分化明顯,上層富商掌握市政權力,中下層居民包括各類手工業者、農民、農奴等,且部分人員身份有變化。中國宋代城市:城市居民以封建皇室、貴族、官僚等為主,工商業人員在城市居民中占少數,大多數城市是政治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不同之處:西歐城市居民構成更復雜多樣,工商業者在城市中地位相對重要;中國宋代城市以政治和消費功能為主,居民以統治階層和依附人口為主,工商業者占比少。(2)經濟方面:西歐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中國宋代城市經濟也有一定發展,但主要是服務于封建統治,商業受政府控制較多。政治方面:西歐城市通過斗爭爭取自治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主的權力,對封建制度有沖擊作用;中國宋代城市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強化了封建統治。文化方面:西歐城市興起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中國宋代城市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注重科舉和封建禮教的傳播。【解析】(1)第一小問中世紀西歐城市,由材料一“居民身份成份龐雜”可得,居民身份成份龐雜;由材料一“上層多為富商”、“掌握商人行會的領導權并把持市政”、“中、下層居民有自由的獨立手工業者,……幫工學徒等”可得,階層分化明顯,上層富商掌握市政權力,中下層居民包括各類手工業者、農民、農奴等;由材料一“部分侍士……上升為富人、擺脫受奴役的地位”可得,部分人員身份有變化。第二小問中國宋代城市,由材料二“封建皇室、貴族、官僚、胥吏、軍隊和一部分地主”可得,城市居民以封建皇室、貴族、官僚等為主;由材料二“工商業人口在城市人口構成中仍占少數”可得,工商業人員在城市居民中占少數;由材料二“大多數城市成為消費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可得,大多數城市是政治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第三小問不同之處,由材料一“居民身份成份龐雜”、“上層多為富商”、“他們掌握商人行會的領導權并把持市政”、“中、下層居民有自由的獨立手工業者”可得,西歐城市居民構成更復雜多樣,工商業者在城市中地位相對重要;由材料二“封建皇室、貴族、官僚、胥吏、軍隊和一部分地主”、“大多數城市成為消費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封建皇室、貴族、官僚、胥吏、軍隊和一部分地主”、“他們的眾多仆役等依附人口”、“工商業人口在城市人口構成中仍占少數”可得,中國宋代城市以政治和消費功能為主,居民以統治階層和依附人口為主,工商業者占比少。(2)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宋代與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的相關知識,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思考作答。具體來說,經濟方面,西歐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中國宋代城市經濟也有一定發展,但主要是服務于封建統治,商業受政府控制較多。政治方面,西歐城市通過斗爭爭取自治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主的權力,對封建制度有沖擊作用;中國宋代城市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強化了封建統治。文化方面,西歐城市興起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中國宋代城市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注重科舉和封建禮教的傳播。18.(2025·甘肅月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陜甘寧邊區成立之初,社會治理面臨諸多困境:人口壓力逐年加大,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財政極為緊張。為此邊區政府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系列成效。首先是大力發展教育,在校學生由不足百人發展到四萬多人,創辦了中央黨校、馬列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高等院校。二是創設“保教合一”的兒童保育模式,實行優待移民、難民政策并無償授田鼓勵墾荒。三是創設“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加強軍民團結。四是禁止婦女纏足、鼓勵婦女參加勞動和參政。五是在南泥灣開展軍墾屯田,開荒種地。六是貫徹執行《陜甘寧邊區政府懲治貪污條例》,嚴懲貪污腐敗。“精兵簡政”“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成為邊區社會建設的歷史見證。——摘編自徐瑞仙《黨領導早期社會建設的實踐與經驗:對陜甘寧邊區的分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陜甘寧邊區社會建設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陜甘寧邊區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6分)【答案】(1)陜甘寧邊區社會建設的歷史背景是抗日戰爭的需要、邊區面臨的困境、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探索。(2)陜甘寧邊區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是增強了邊區實力、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積累了社會治理經驗、樹立了良好形象。【解析】(1)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陜甘寧邊區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之一,面臨著抗日戰爭的嚴峻形勢,為了支持和保障抗日戰爭的進行,邊區需要加強自身的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以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故抗日戰爭的需要;據材料“人口壓力逐年加大,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財政極為緊張”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陜甘寧邊區在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包括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經濟發展的滯后以及財政的緊張狀況,這些困境迫切需要通過有效的社會建設來解決,故抗日戰爭的需要、邊區面臨的困境;據材料“為此邊區政府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系列成效”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面對困境中國共產黨沒有被動等待,而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建設措施來改善邊區的面貌,故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探索。(2)據材料“大力發展教育,在校學生由不足百人發展到四萬多人,創辦了中央黨校、馬列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高等院校”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邊區的教育水平,也為邊區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故增強了邊區實力;據材料“創設‘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加強軍民團結” 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這些活動增強了軍民之間的聯系,提高了人民對抗日戰爭的支持和參與度,故鞏固了抗日根據地;據材料“創設‘保教合一’的兒童保育模式,實行優待移民、難民政策并無償授田鼓勵墾荒” 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這些經驗不僅在當時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后來的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故積累了社會治理經驗;據材料“貫徹執行《陜甘寧邊區政府懲治貪污條例》,嚴懲貪污腐敗” 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這些措施展現了邊區政府的清廉和公正,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故樹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19.(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783—1784年,有關庫克船長第三次太平洋探險的航海日記在歐、美兩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蘊藏優質海獺毛皮資源及其在中國的高利潤市場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兩岸商業資本的關注。美國獨立戰爭后,美國人也加入對華海洋動物毛皮貿易中,與英國商人形成激烈的競爭。一些美國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動物毛皮,航抵廣州后以高價售出,并購置茶葉,經印度、歐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國,形成多角貿易。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已實現對該貿易的完全壟斷。囿于西北海岸海獺海豹數量的急劇減少,毛皮貿易商又將夏威夷的檀香木補充進了對華貿易的貨源。為當時中國的名貴木器制造業和其他相關產業提供了原料支撐。到19世紀30年代,一個相對穩定的北太平洋貿易路網基本成形,為近代世界貿易線路拼圖補上又一塊重要的拼板,也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和世界經濟“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礎。——摘編王華《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太平洋貿易興起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太平洋貿易的歷史作用。(8分)【答案】(13分)(1)時代背景: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2分)美國獲得獨立;(1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2分)清前期中國經濟的繁榮。(1分)(2)歷史作用:促進了北美與東亞的直接經濟聯系(推動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2分)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2分)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完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2分)促進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1分)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打下基礎。(1分)【解析】(1)根據材料庫克船長的第三次太平洋探險(1776—1780)及其航海日記的出版(1783—1784),可知北太平洋貿易興起是在全球航路的開辟背景之下;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結束后,擺脫英國貿易壟斷的新生美國急需開拓海外市場,加入對華毛皮貿易以積累資本,可知美國獲得獨立,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崛起;結合所學知識,18世紀末工業革命興起,歐洲對東方商品(如中國茶葉、絲綢)需求激增,而中國對優質毛皮的消費需求也為跨洋貿易提供了動力;結合所學知識,18世紀中后期處于清朝的強盛時期,中國經濟的繁榮,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2)據材料“一個相對穩定的北太平洋貿易路網基本成形,為近代世界貿易線路拼圖補上又一塊重要的拼板”可知,北太平洋貿易路網的形成(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連接了美洲、亞洲和歐洲,補全了近代世界貿易線路的“拼圖”,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完善,推動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動物毛皮、夏威夷的檀香木進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據材料“也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和世界經濟‘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礎”可知,北太平洋貿易削弱了大西洋作為世界貿易唯一核心的地位,促進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為19世紀中后期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鋪路。20.(2025·重慶巴蜀中學月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logo設計往往集文化、美感、藝術于一身,欣賞下面新中國建立后各時期設計的部分logo圖像,完成問題。材料logo圖像 發布時間 設計說明鐵路路徽logo 1950年 鐵路路徽logo由變體的“工人”組合構成,上部是“人”每眾號都庫工”字;也是蒸汽機車的正面圖像,下部以鋼軌橫截面代表鐵路。中國探月工程logo 2006年 中國探月工程的logo設計是以中國書法筆觸繪制,圓弧筆畫形如龍狀,而圓內的兩點形如一雙腳印,象征著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整休來看圖形又形如篆書的“月”字,像極了出土于紅山文化遺址的玉龍。這個標志的名字也十分浪漫而響亮,叫“月亮之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 2012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采用圓形構型,象征“圓滿”,與太極陰陽魚共同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而深藍色太空和淺藍色地球代表了航天事業。圖標中的北斗七星和司南相互輝映,圖中網絡化地球和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則體現了北斗系統開放兼容、服務全球的愿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 2022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以中國書法字體來呈現“中”字,整體又形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鯤鵬;尾部的設計通過書法筆畫觸感的形式,體現火箭騰空時刺破蒼穹的烈焰狀,寓意著航天事業逾越天際、志存高遠的自信。——整理自《人民日報》閱讀材料,選擇至少2個logo圖像,以此提煉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答案】示例:logo圖像選擇:鐵路路徽logo、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1分)主題: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彰顯了鮮明的時代印記。(2分)論證:鐵路路徽logo發布于1950年,當時新中國剛成立,我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鐵路路徽logo由變體的“工人”組合構成,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體現了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同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和人民共同期盼發展人民鐵路事業,也體現了新中國的鐵路事業建設需要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積極性,建設鐵路強國,追求科技進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發布于21世紀初,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有極大的提高。為了進一步建設科技強國,我國大力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勇攀科技高峰,彰顯了新世紀中國的科技自強;北斗系統還秉持開放兼容、服務全球的愿景,彰顯了新世紀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兩大工程的logo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北斗七星、司南和中國書法等,彰顯了新世紀下我國的文化自信。在科技自強和文化的基礎上,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8分)結論: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凝聚力量和彰顯文化自信的作用,是見證時代進步的一個縮影。(1分)其他觀點: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具有濃厚的文化自信;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體現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期盼;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解析】首先選擇鐵路路徽和中國探月工程logo這兩個logo,根據logo圖像和設計說明,可以得出主題為新中國科技發展成為時代縮影。然后進行論述,首先從整體角度可得新中國建立后,各時期的logo設計不僅展現了科技的進步,還巧妙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然后分別鐵路路徽logo和探月工程logo,就鐵路路徽logo而言可得鐵路路徽以“工人”和蒸汽機車形象,體現了新中國工業化的決心與成就,同時鋼軌橫截面的設計,又寓意著鐵路交通的堅實與穩固,展現了現代科技與工業美學的結合,還表明了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就中國探月工程logo而言,可得以中國書法筆觸繪制,形如龍狀與月字,既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龍圖騰與探月夢想,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航天科技的飛躍。再總體論述兩個logo體現的共同特征為,這兩個logo不僅記錄了新中國在交通與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更通過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彰顯了科技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和諧統一。最后總結可得上述logo不僅見證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輝煌成就,更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的符號,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B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云南貴州四川名校聯盟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唐代宗時期,揚州成為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和淮南地區的鹽業中心,助推了揚州的經濟發展和工商業繁榮。到唐朝后期,在揚州工商業最興盛的地段,出現了市井相連的商業街,不僅突破了坊市分離的體制,也使得原來“不得侵街造屋”“不可臨街開門”的禁令逐漸成為一紙空文,而當地官府并未對此類違禁行為予以禁止,甚至還疏導道路緩解擁堵。宵禁也逐漸松弛,夜市興盛起來,出現了“夜市千燈照碧云”的繁榮景象。揚州工商業的發展繁榮,擴大了政府的稅源,眾多的商品也滿足了統治階層消費享受的需要。揚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業布局發生嬗變,為宋代以后開放式的街巷體制開了先河。——整理自諸祖煜《唐代揚州坊市制度及其嬗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中后期揚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中后期揚州突破坊市制度的意義。(6分)【答案】(1)原因:經濟重心南移;揚州成為漕運中心和鹽業中心;揚州城市工商業繁榮;城市管理的松弛;能夠擴大政府稅源緩解政府財政壓力。(2)意義:推動揚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為宋代以后開放式街巷體制開了先河;促進市民階層的崛起;豐富市民文化的內涵;有利于推動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析】(1)結合所學,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經濟發展迅速,為揚州商業發展及坊市制度突破創造了經濟條件;由材料 “揚州......漕運中心......鹽業中心”,可知,優越的交通和產業地位,推動了揚州經濟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活躍,促使原有的坊市制度因時而變;由材料“工商業繁榮”“市井相連的商業街”,說明商業活動的繁榮使得突破坊市限制成為必然趨勢;由材料“并未......禁止......緩解擁堵”,體現了政府在管理上對坊市制度突破的默認和一定程度的支持;由材料“揚州工商業......稅源”,表明坊市制度突破帶來的商業繁榮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這也是政府放松管制的原因之一。(2)面對坊市制度的突破,政府需要調整管理方式,如疏導道路緩解擁堵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揚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由材料“揚州坊市布局......開了先河” ,說明宋代以后開放式街巷體制開了先河;商業的繁榮吸引了大量人口從事商業活動,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崛起;市民階層的壯大,進一步推動了市民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其內涵;坊市制度的突破,打破了商業活動的空間和時間限制,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商業活動的開展,從而推動了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18.(2025·廣西南寧適應性測試·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早在井岡山根據地創建之初,共產黨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創辦了小型簡陋的兵器修械所、被服廠等。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發展成為多個兵工廠、紡織廠、印染廠和被服廠。在其他蘇區都相繼建立過兵工廠、被服廠、紡織廠、煉鐵廠。根據地通建立公營民用工業、主要是紡織、煤炭、鎢砂、樟腦和紙張等。臨時中央政府還興辦了通訊材料廠、衛生材料廠、交通材料廠、織布廠、造幣廠等民用工業。——摘編自廖添土《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公營經濟的實踐探索與評價》材料二1942年,中央直屬機關、學校辦了27個工廠,人員達477人,資金總額40余萬元。軍隊、其他機關學校也辦了一些紡織廠、被服廠、煤炭廠、造紙廠,陶瓷廠等。到1942年底,陜甘寧邊區公營工業有各類工廠76個,職工3991人,資金約5967萬元。到1944年又建立了制鐵、火柴、造紙、工具、制藥等廠,職工約2000人。——摘編自廖添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公營經濟的實踐探索與啟示》材料三解放戰爭時期,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建立了國營的機器大工業。據統計,1949年沒收的工業企業共有2858個,擁有生產工人75萬人,國營工業產值占全國大工業產值的41.3%。——摘編自注海波等《新中國工業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公營工業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公營工業在革命時期的地位。(8分)【答案】(1)背景: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與經濟封鎖;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黨的政策引導與群眾支持;受到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影響。(6分,任答3點)(2)地位: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破敵人經濟封鎖,保障物資供應;鞏固根據地政權,為革命勝利做出貢獻;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積累經驗;贏得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支持。(8分,任答4點)【解析】(1)據材料一“共產黨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并結合所學可得,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與經濟封鎖;據材料一“早在井岡山根據地創建之初”“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可得,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結合所學可得,黨的政策引導與群眾支持;結合所學可得,受到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影響。(2)結合所學可得,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材料一“創辦了小型簡陋的兵器修械所、被服廠”“發展成為多個兵工廠、紡織廠、印染廠和被服廠”并結合所學可得,打破敵人經濟封鎖,保障物資供應;據材料二“陜甘寧邊區公營工業有各類工廠76個,職工3991人,資金約5967萬元”并結合所學可得,鞏固根據地政權,為革命勝利做出貢獻;據材料三“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并結合所學可得,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積累經驗;結合所學可得,贏得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支持。19.(2025·河南金科大聯考質檢·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擴張,羅馬共和國由一個小城邦快速成長為一個跨越亞、非、歐的軍事大帝國。隨著公民團體的日益壯大以及戰后殖民地的建立,羅馬社會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公元前的最后兩個世紀,約有100萬—125萬人遷徙到羅馬的殖民地,同時,也有同等數量的人口從意大利鄉村流動至羅馬及其他城市。羅馬的城市化引發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這種文化交流刺激著人們求知的欲望,也激發了他們對公共圖書館的需求。共和國晚期至帝國早期,貴族和富裕階層在羅馬社會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他們深知廣博的文化底蘊對于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對希臘文化的熱情尤為高漲,并常常選擇收藏和擁有圖書館,作為展示個人地位和文化修養的標志。——摘編自李慧芳《羅馬公共圖書館研究》材料二英國是確立公共圖書館制度最早的國家。在公共圖書館正式誕生之前,英國就已經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圖書館,如捐贈圖書館、咖啡屋里的圖書俱樂部等,但是這些圖書館的用戶都需要直接或間接地支付一定的圖書館使用費用。185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規定一萬人口以上的城鎮應當建設公共圖書館,地方政府應該為公共圖書館提供必要的發展資金。1900年,英國已經擁有公共圖書館295所。公共圖書館幫助社會造就了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熟練工人,推動了英國產業技術的進步。1919年《公共圖書館法案》通過之后,公共圖書服務以縣圖書館的形式延伸到偏遠的市鎮甚至是農村地區。——摘編自鄭永田《英國近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羅馬公共圖書館創立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英國近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6分)【答案】(12分)(1)背景:羅馬帝國的擴張;帝國早期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復興;藏書活動高漲與私人圖書館的建立;希臘文化的影響。(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緩和了民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與不充分的圖書館服務之間的矛盾;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滿足了民眾教育、休閑等方面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質。(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1)據材料一“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擴張”可知,羅馬帝國的擴張;據材料一“羅馬的城市化引發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可知,帝國早期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復興;據材料一“常常選擇收藏和擁有圖書館”可知,藏書活動高漲與私人圖書館的建立;據材料一“對希臘文化的熱情尤為高漲”可知,希臘文化的影響。(2)據材料二“這些圖書館的用戶都需要直接或間接地支付一定的圖書館使用費用”結合所學可知,緩和了民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與不充分的圖書館服務之間的矛盾;據材料二“推動了英國產業技術的進步”可知,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據材料二“公共圖書服務以縣圖書館的形式延伸到偏遠的市鎮甚至是農村地區”結合所學可知,滿足了民眾教育、休閑等方面的需要;據材料二“公共圖書館幫助社會造就了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熟練工人”可知,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質。20.(2025·云南貴州四川名校聯盟聯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為中華文明的民俗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連續、穩定且不斷發展的體系。先秦時期 初步形成了原始節慶體系,包括官方節慶與民間節慶。官方節慶以季節性祭禮為主,節期相對固定,如每年農歷十二月舉行八蠟之祭(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祇)。民間節慶大都在春秋兩季,節期并不固定。節俗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的神靈信仰、巫術宗教、祭祀文化等。兩漢時期 節日出現了體系化、倫理化趨向。漢代《太初歷》采取陰陽合歷,改正月為歲首,為傳統節日奠定了影響深遠的時間體系。節日在傳遞孝道觀念、強化家族認同、加強鄉鄰團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 正式形成傳統節日體系。據南朝《荊楚歲時記》,元旦爆竹、寒食禁火、端午競渡、七夕乞巧、重陽登高……除了清明節與中秋節尚未提及,傳統重要節日的基本習俗皆有記載。唐宋時期 傳統節日體系漸趨穩定成熟,全國性傳統大節成型。唐宋在繼承漢魏節日框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豐富擴容,且形成了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傳統大節。如清明節、中秋節、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燈節”等,傳統節日發展趨向娛樂化、平民化、假日化。明清時期 傳統節日體系完善定型,倫理交往、世俗娛樂的特點進一步強化。例如,明清祭祖文化盛行,《清嘉錄》稱“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人們注重加強親族聯系,拓展社會網絡。節日的集市功能突出,每逢佳節大型集市、商業廟會興盛,節日消費較為繁榮。——整理自張娜《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之管見》根據材料,就整體或選取其中一個歷史階段,圍繞“中國傳統節日”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答案】(12分)示例:論題:中國傳統節日體系的形成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2分)闡釋:中國傳統節日體系是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生成的,其形成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漸進的歷史過程,呈現傳承與創新的特點。先秦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應用,農業進一步發展促進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初步形成了原始節慶體系,官方節慶的“八蠟之祭”和民間節俗“祈雨”均反映農耕文明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影響。兩漢時期,大一統政權的建立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推動農業科技發展。服務于農業的《太初歷》為傳統節日奠定了影響深遠的時間體系。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及綱常倫理規范觀念,反映在節日中,出現了體系化、倫理化趨向。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政局走向穩定,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級壯大,文化繁榮。唐宋傳統節日體系在繼承漢魏節日框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清明節、中秋節、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燈節”等反映節日趨向娛樂化、平民化、假日化。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加鞏固,經濟文化等都有了新發展,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封建國家對人身的控制進一步松弛。這一階段傳統節日體系完善定型,倫理交往、世俗娛樂的特點進一步強化,節日成為大眾經濟文化盛會。(任答三個論據8分)綜上,中國傳統節日體系在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需求的過程中發展演變,一方面堅守傳統,延續固有的節日精神;另一方面推陳出新,吸收多元文化豐富自身。(2分)(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符合題目要求酌情給分)【解析】首先,明確論題。可以從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演變角度出發,確定一個既能體現其發展脈絡特點,又能反映背后文化、社會因素的論題。如 “中國傳統節日體系的形成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該論題明確指出中國傳統節日體系的形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為后續的闡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其次,觀點闡述。可以先點明中國傳統節日體系是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生成的,形成發展過程復雜漸進且具有傳承與創新特點,為整體闡述奠定基調,再分階段進行闡述。先秦時期:結合當時鐵犁牛耕推動農業發展這一背景,闡述初步形成的原始節慶體系,如官方 “八蠟之祭” 和民間 “祈雨” 節俗,體現農耕文明對精神文化領域的影響,這是傳統節日體系的源頭,也是傳統文化的初步體現。兩漢時期:從政治上大一統政權建立保障農業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太初歷》)以及文化上儒學正統地位確立等方面,說明節日出現體系化、倫理化趨向的原因,既體現了對前代文化的傳承(農耕文化基礎),又因時代因素(儒學影響)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闡述在政局穩定、經濟重心南移、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級壯大和文化繁榮的背景下,唐宋傳統節日體系在繼承漢魏框架基礎上的發展創新,如一些節日趨向娛樂化、平民化、假日化,反映了社會發展變化對傳統節日的影響,是傳統文化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的傳承與創新。明清時期:基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經濟文化新發展、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和國家對人身控制松弛等背景,說明傳統節日體系完善定型,倫理交往和世俗娛樂特點強化,節日成為大眾經濟文化盛會,體現了傳統文化在明清時期的延續和適應時代的新變化。在闡述每個階段時,都注重說明傳統節日體系如何傳承前代的文化元素(如農耕文化、時間體系等),同時又因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產生新的特點和變化,以此突出傳承與創新的觀點。最后,總結升華。總結中國傳統節日體系在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過程中的發展演變,強調其一方面堅守傳統,延續固有的節日精神(如對神靈的敬畏、對家族倫理的重視等),另一方面推陳出新,吸收多元文化豐富自身(如民族融合帶來的文化交流、市民文化興起帶來的娛樂化等),進一步深化論題,使觀點闡述更加完整、深刻,突出中國傳統節日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之間的緊密聯系和重要意義。C組(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17.(2025·湖南高考考前模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包拯在知諫院等任內,多次提醒宋仁宗:“臨決大政,信任正人。賞者必當其功,不可以恩進,罰者必當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雖近必黜,忠直者雖遠必收。況幅員至廣,官吏至眾,黷貨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憂。”包拯認為,宰相必須是“能盡心救天下之弊,敢當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紀綱之地,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為稱職,自非端勁特立之士,不當輕授”;“夫轉運使、提點刑獄,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獄訟之冤濫,以至生民利病、財賦出入,莫不蒞焉。事權至重,責任尤劇,設非其人,則一路受蔽”;“蓋刺史、縣令,耳目接于民事,慘舒攸系”;“如州縣之職不舉,按察之吏又不以聞,則朝廷無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終無告者矣”。——摘編自董伯庸《試論包拯關于整頓吏治的主張》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包拯奏疏對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價值。【答案】包拯奏疏涉及諸多宋代的政治現象和理念,是研究宋代政治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分)包拯奏疏中提及“賞者”“恩進”,反映了宋代選官制度的多元及官員素質參差不齊;“罪者”“幸免"“官吏至眾,黷貨暴政,十有六七”“州縣之職不舉,按察之吏又不以聞,則朝廷無由而知”,反映出北宋中期冗官問題嚴重,政治腐敗突出。(2分)包拯任職諫院,奏疏中提及“宰相”御史府”“轉運使、提點刑獄”“察官吏之能否,辨獄訟之冤濫”“刺史、縣令”等,呈現了宋代從中央到地方的部分官職設置和職責劃分,據此可知宋代封建官僚體系的完善。(2分)包拯奏疏中強調“臨決大政”“朝廷綱紀”“為王耳目之司”,體現了宋代政治服務于君主專制的根本目的。(2分)包拯奏疏中反復提到“正人”“邪佞”“忠直”“盡心救天下之弊,敢當天下之任”“生民利病”“耳目接于民事”等,體現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對宋代政治的深刻影響。(2分)包拯奏疏只是從個人角度反映宋代政治狀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中要與其他史料相佐證。(3分)【解析】首先,先總體上判斷包拯奏疏的史料價值,包拯作為當時的官員,他的奏疏直接反映了當時官場的問題,涉及諸多宋代的政治現象和理念,所以是研究宋代政治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然后,提取材料信息分別說明奏疏對研究宋代哪些政治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具體來說,從宋代用人制度與吏治狀況看,由材料包拯奏疏中提及“賞者”、“恩進”可知,反映了宋代選官制度的多元及官員素質參差不齊;由材料“罪者”、“幸免"、“官吏至眾,黷貨暴政,十有六七”、“州縣之職不舉,按察之吏又不以聞,則朝廷無由而知”可得,這反映出北宋中期冗官問題嚴重,政治腐敗突出。從宋代官僚體系角度看,由包拯任職諫院和奏疏中提及的“宰相”、“御史府”、“轉運使”、“提點刑獄”、“察官吏之能否,辨獄訟之冤濫”、“刺史、縣令”等可知,這呈現了宋代從中央到地方的部分官職設置和職責劃分,據此可知宋代封建官僚體系的完善。從宋代政治與君主統治的關系看,由包拯奏疏中強調“臨決大政”、“朝廷綱紀”、“為王耳目之司”可知,這體現了宋代政治服務于君主專制的根本目的。從包拯奏疏所體現的思想原則看,由包拯奏疏中反復提到“正人”、“邪佞”、“忠直”、“盡心救天下之弊,敢當天下之任”、“生民利病”、“耳目接于民事”等可得,這體現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對宋代政治的深刻影響。最后,要看到其作為史料對歷史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因為包拯奏疏只是從個人角度反映宋代政治狀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研究中要與其他史料相佐證。18.(2025·遼寧遼陽考試·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后,除百團大戰等少數大規模作戰外,共產黨實施的多是規模較小的游擊戰,就整個軍事訓練系統而言,戰時也很難進行常規化和正規化的軍事訓練,但共產黨在1944年底提出進行制式訓練和正規的軍事生活,倡導干部打大仗以及大規模的正規戰,這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變。同時,利用“一號作戰”(日軍實施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期間對日軍、偽軍的攻擊,共產黨在武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至1944年底,62%的野戰部隊和50%的地方部隊已裝備步槍,這意味著共產黨軍隊中擁有步槍裝備的人數的比例,比部分國民黨軍隊都要高。——摘編自姚江鴻《抗戰后期日軍戰略調整與中共的應對》材料二1945年4月至6月,中共領導人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正式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會議召開期間,董必武不僅參加第三委員會關于成立安理會提案等問題的討論,而且代表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人民莊重地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會議結束以后,董必武又前往紐約,廣泛接觸國際友好人士及海外華僑,為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地位做了大量工作,如出版散發的英文版的《中國解放區實錄》,介紹中共的抗日戰績和解放區建設發展的成就等。——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研究中心《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后期中國共產黨強調正規戰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8分)【答案】(1)原因:敵后戰場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奪取抗戰勝利的需要;中國共產黨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軍事理論的發展和軍事現代化要求(裝備狀況的改善)。(6分)(2)歷史貢獻:倡導、促成和維護統一戰線;提出戰略方針與指導理論;開辟并鞏固敵后戰場;推進國際反法西斯合作;凝聚民族精神力量。(8分,答出四點即可)【解析】(1)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到抗戰后期,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取得重大進展,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在中國戰場逐漸陷入被動,敵后戰場作為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為更有效地消滅日軍有生力量,收復大片失地,奪取抗戰的最終勝利,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正規戰,集中兵力對日軍進行有力打擊,以適應戰略反攻階段的作戰需求,故敵后戰場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奪取抗戰勝利的需要;據材料一“共產黨在1944年底提出進行制式訓練和正規的軍事生活,倡導干部打大仗以及大規模的正規戰”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抗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深入發動群眾,在敵后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根據地,為開展正規戰提供了充足的兵員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建立了眾多抗日根據地,并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根據地建設,使根據地成為穩固的戰略后方,能夠為正規戰提供物資保障、兵員補充和安全依托,故中國共產黨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據材料一“利用‘一號作戰’期間對日軍、偽軍的攻擊,共產黨在武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抗戰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軍事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軍隊的裝備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使共產黨軍隊具備了與日軍進行正規作戰的物質條件,能夠更好地發揮火力優勢,適應正規戰的需要,從而推動了作戰方式從以游擊戰為主向正規戰的轉變,以符合軍事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故軍事理論的發展和軍事現代化要求(裝備狀況的改善)。(2)結合基礎知識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旗幟,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戰,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不懈努力,1937年在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同時在抗戰過程中,面對國民黨的多次摩擦,共產黨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維護統一戰線,使全民族抗戰得以堅持下去,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故倡導、促成和維護統一戰線;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等著作,科學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為全國抗戰提供了正確的戰略指導,這一理論讓全國人民對抗日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有了清晰的認識,堅定了抗戰勝利的信心,指導著中國軍隊在不同階段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故提出戰略方針與指導理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深入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眾多抗日根據地,如晉察冀、晉綏、山東等根據地,作為抗擊日軍的重要戰略支點,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鞏固了敵后戰場,故開辟并鞏固敵后戰場;據材料二“中共領導人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正式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臺上代表中國人民發聲,為國際反法西斯合作貢獻力量,故推進國際反法西斯合作;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始終堅持堅定的民族氣節和不屈的抗戰精神,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紀律嚴明,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在艱苦的抗戰中展現出頑強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核心,激勵著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故凝聚民族精神力量。19.(2025·江西六校聯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6月毛澤東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前和之后,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著巨大差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及基本上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私合營經濟合計比重為92.9%,占到了國民收入的絕大多數。1956年與1955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6.4%,工業總產值增長28.2%。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改造逐年都有所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長。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國民經濟穩定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證明了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摘編自韓曉青《社會主義改造既未“改早”,更未“改錯”》材料二近30年的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漸進式轉型,我國基本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國民經濟管理方面基本完成了從總體上的計劃管理向總體上的宏觀調控的轉變,完成了國家計劃向國家規劃的轉變。從“九五”計劃到“十五”計劃,國家計劃的性質越來越變成市場經濟的計劃。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2006年我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長期計劃就更名為中長期規劃,規劃中添加了更多強調民生和民意的表述,在改革和發展取得成果的同時,注重讓各個層次的老百姓切身地獲得經濟發展的實際利益。——摘編自劉瑞《從計劃到規劃:30年來國家計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互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變革。(8分)【答案】(1)特點:①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②注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或和平贖買的方式;③國家制定相關政策,逐步推動社會制度變革;④與國家工業化戰略相結合;⑤多種經濟成分比重變化顯著。(任答三點即可)(2)變革:①新中國成立初期,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1953—1956年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②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規劃和直接管理,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等,雖經歷曲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就,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引入市場機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0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起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④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市場經濟日漸完善,2006年我國把中長期計劃更名為中長期規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解析】(1)據材料一“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可知,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指的是三大改造使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得出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據材料一“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私合營經濟”可知,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營,得出注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或和平贖買的方式;據材料一“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得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逐步推動社會制度變革;據材料一“‘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得出與國家工業化戰略相結合;據材料一“合作社經濟......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私合營經濟”得出多種經濟成分比重變化顯著。(2)首先,分析第一次變革,據材料一“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巨大差異”得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根據所學分析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和意義,得出1953—1956年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其次,分析第二次變革,據材料一“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可知,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和計劃經濟時代,結合所學分析計劃經濟的特點和影響,得出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規劃和直接管理,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等,雖經歷曲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就,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再次,分析第三次變革,據材料二“改革開放......轉型......市場經濟”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我國經濟體制正在逐漸進行第三次變革,結合所學分析改革開放的歷程和意義,得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引入市場機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0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起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最后,改革開放的深化,結合所學得出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市場經濟日漸完善,2006年我國把中長期計劃更名為中長期規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20.(2025·河南開封、周口、商丘質檢·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西方的崛起并非因其文化或技術的先天優越性,而是源于其歷史上多次的挫敗與危機。羅馬帝國的崩潰使歐洲陷入‘黑暗時代’,卻迫使封建制度與技術創新在壓力中萌芽;蒙古西征帶來的‘黑死病’雖導致人口銳減,卻間接推動勞動價值上升與社會結構變革。正是這些‘失敗’的累積,最終催生了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使歐洲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以斯塔夫里阿諾斯“失敗驅動文明”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準確)【答案】示例論題:人類發展史上的危機可以推動文明發展。闡釋:首先,5世紀羅馬帝國的崩潰推動歐洲進入封建時代。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出現采邑制,形成封君封臣關系,發展了莊園經濟。其次,14世紀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銳減,勞動力的短缺推動雇工工資上漲,加速莊園經濟瓦解。教會面對疫病的無能為力,動搖了民眾對神學的信仰,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思想的暖床。再次,15世紀奧斯曼帝國威脅東西方傳統商路,迫使歐洲開辟新航路。葡萄牙、西班牙在資源壓力下改進航海技術,開啟地理大發現,世界逐漸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開始擴展,深刻影響了人類進程。綜上所述,危機在適合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動力。【解析】本題為開放題,我們可以根據材料“西方的崛起并非因其文化或技術的先天優越性,而是源于其歷史上多次的挫敗與危機”’并結合所學以 “失敗驅動文明”為主題寫出論題。如“人類發展史上的危機可以推動文明發展”這個論題的核心觀點是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歐洲歷史上的多次重大危機,雖然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但也促使了社會的變革,技術的創新和文化的繁榮,推動了文明的進步。我們可以從危機的類型(如戰爭、瘟疫、饑荒、經濟崩潰、政治動蕩等)、危機的影響、危機的應對、文明的發展等來闡述。歐洲歷史上的多次發生危機,如羅馬帝國的崩潰、黑死病、奧斯曼帝國阻擋商路、宗教改革、拿破侖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等為例,正如材料所說:“正是這些‘失敗’的累積,最終催生了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使歐洲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羅馬帝國的崩潰:羅馬帝國的崩潰并非一蹴而就,它經歷了長期的政局動蕩。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陷入了權力真空,地方勢力崛起 ,形成眾多小王國和領地。導致貿易中斷,城市衰落,貨幣經濟萎縮 ,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成為主流。外族入侵頻繁,社會秩序混亂,人們尋求地方領主的保護。地方領主為獲得軍事支持,將土地分給附庸,形成以土地為基礎的封建契約關系,出現采邑制,形成封君封臣關系。莊園成為基本經濟單位,農奴依附于土地,為領主提供勞役和實物地租。黑死病:黑死病是14世紀中葉席卷歐洲一場毀滅性的瘟疫,對歐洲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成了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農奴制逐漸瓦解。勞動力的短缺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為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條件。人們對生命和現實的關注度提高,促進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興起。奧斯曼帝國的威脅: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東西方貿易的咽喉要道,對過往商隊征收高額關稅,對東西方傳統商路造成了嚴重威脅。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開始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線,以避開奧斯曼帝國的控制,進而推動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開始擴展,深刻影響人類進程。我們還可以以宗教改革、拿破侖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為例闡釋危機在適合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動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集訓02(含A+B+C三組)(原卷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集訓02(含A+B+C三組)(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