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集訓03(含A+B+C三組)(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集訓03(含A+B+C三組)(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大題集訓03(含A+B+C三組)
A組
(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
17.(2025·廣東部分學校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廟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書事。君舉必記,善惡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茍有茂異,咸在載籍。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宜于今者備置史官,掌其典文,紀其行事。每于歲盡,舉之尚書。以助賞罰,以弘法教。
——《后漢書·荀悅傳》
材料二
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
——《新唐書·劉知幾傳》
材料三
宋太祖時,一位官員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太祖正在后苑彈雀玩耍,緊急接見,但所奏不過是平常之事,大怒。該官說:“臣以為尚亟于彈雀!”宋太祖惱火舉斧砸此官員,打落兩顆牙齒,其人緩緩拾起牙齒裝入懷中。宋太祖罵道:“汝懷齒,欲訟我乎?”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也!”宋太祖聞聽立即換上笑臉,并賜金帛表示道歉慰問。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整理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古代史官的主要職能及其應該具有的品質。(5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太祖對官員的態度發生轉變的原因。(3分)
(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史官的作用。(6分)
18.(2025·青海海東二模·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制定并頒布了一些鼓勵商業發展的法令和措施,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實業。臨時政府制定《商業注冊章程》等,規范了商業主體的設立、運營等行為,明確商業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設立實業部等相關機構,加強對商業活動的管理和監督,負責統籌規劃商業發展,協調解決商業活動中的問題;對一些商業稅收進行改革,以減輕商人的稅收負擔,取消部分不合理的苛捐雜稅;鼓勵創辦商業學校和在普通學校中增設商業課程,培養具有現代商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此外,南京臨時政府還鼓勵商人拓展海外市場,推動中國商品走向世界。
——摘編自史全生《中華民國經濟史》
材料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頒布法律文件規定:“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禁止大小商人以商會名義壟斷價格,如遇商人怠工,或經濟封鎖,危及基本群眾主要生活商品的供給,或因紅軍需要,蘇維埃政府應規定必需物品之最高限度之價格”。1935年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規定:“為著發動商人輸出蘇區農產品,與運輸食鹽出口,銀行可給予低利貸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通過各種措施鼓勵白區的商人與蘇區進行貿易,針對國民黨政權限購的一些物資采取一些相應的對策,設法開辟通商途徑,把大批量的食鹽、煤油、藥材、銅、鉛等物資運到蘇區。
——摘編自舒龍、謝一彪《中央蘇區貿易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商貿政策的主要內容。(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商貿政策的意義。(6分)
19.(2025·河北省級聯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英國傳統的服飾顏色有特殊的象征含義,一般的大眾不能穿紫色、深紅色和藍色的服飾。只有貴族才有能力和特權購買、穿戴絲綢、天鵝絨、貂皮等質地很好、色彩艷麗的服飾。17世紀末以來,英國擴大了亞麻布的進口,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由此,大眾不再總是穿一成不變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白色的襯衣、帽子、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圖案樣式多樣,有各種花、草、建筑、靜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實用、柔軟舒適和異國情調,逐漸風行英國。
18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夾克,其質地通常是由粗斜紋棉布或者厚粗棉布制成。18世紀中葉,毛絨襪子和棉襪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顛倒過來,圍巾、馬甲質地的變化也是如此。在報紙刊登的尋人啟事中,只有少于5%的服飾被描述為舊的、有補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飾被描述為新的、質地優良、色彩鮮艷。18世紀中葉,“相對于上個世紀,普通勞動力的價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僅谷物的價格比從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東西的價格也大大跌落。”為了穿著更加時尚和文雅,即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笛福抱怨說,僅僅從穿著上很難分辨仆人和女士。
——摘編自王洪斌《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與社會變遷》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的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變遷的原因。(8分)
20.(2025·江蘇南京一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場景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左下方刊登了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第一個生產資料廣告
廣告內容 各種精密、高效單軸自動車床、典型工件,承接國內外用戶直接訂貨,寧江機床廠出品。
社會反應 有人認為寧江機床廠的做法“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的原則相違背”。《人民日報》認為“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改革”。
——摘編自1979年8月5日《人民日報》
材料二
場景 1985年,上海國際飯店頂樓豎起東芝廣告,引發群眾圍觀
廣告內容 日本“東芝”標牌
社會反應 部分憤怒的市民形容為“鬼子進村”,但《文匯報》刊文指出:“既然國際飯店頂端是可以做廣告的地段,那又為什么非不給人家做呢?”
——摘編自1986年4月11日《文匯報》
廣告一度成為世界管窺“中國向哪里去”的窗口。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撰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B組
(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
17.(2025·甘肅月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六個發展階段:夏商周時期,“中國”觀念出現,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認同觀念正式形成;秦漢時期,漢民族在華夏民族發展的基礎上正式形成,中國認同觀念獲得初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認同觀念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態勢;隋唐時期,華夷互化、華夷一家等多民族中國觀念發展,中國認同觀念獲得進一步升華;遼宋夏金時期,各個民族及其政權均自我認同為“中國”;元朝實現大統一,多民族凝聚為中國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清乾隆時期,中華民族正式形成。
——摘編自趙永春《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國認同的生成與加強,是中華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覺的思想動力。鴉片戰爭后,有識之士開始關注邊疆事務和邊疆問題,所發論述大多突破了華夷之辨,代之以對近代國際關系的現實認知。清末“新政”時期頒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國”作為國名。民國初年,作為近現代國家主權象征的國旗成為各族共享的國家認同符號,帶有濃厚國家意味的徽章、護照也逐漸在中國社會傳播并流行起來。
——摘編自潘岳主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認同觀念發展的基本特征。(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認同觀念形成的意義。(6分)
18.(2025·河北模擬·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戰略地位極其顯著,堪稱戰略要地。
——摘編自呂春峰《雄安新區先行先試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能夠成為“特區”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陜甘寧邊區的認識。(6分)
19.(2025·河北“贏在百日”一模·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2年開始,美國和英國已經在考慮如何穩定戰后的貨幣和金融來推動世界貿易。對此,蘇聯認為所謂世界經濟體系與自己無關。所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設計的制度安排。所謂的金融紊亂、經濟危機乃至于經濟大蕭條,對蘇聯而言不存在這種問題。所以一開始美國向蘇聯提出這個問題時,蘇聯內部沒有重視,態度消極。
直到1943年10月莫斯科外長會議,蘇聯才逐漸理解戰后與美國及西方的經濟合作需要建立一套規則和體系。德黑蘭會議時,斯大林明確答復羅斯福,蘇聯決定參加戰后的全面合作,因為參加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才能體現蘇聯的大國地位。國際性組織不能沒有蘇聯,只有參加了這些組織,才能得到世界銀行的貸款,這兩者勾連在一起。1944年7月,蘇聯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世界銀行協定》上簽了字。1947年,蘇聯拒絕馬歌爾計劃,最終也未批準加入上述組織。
——摘編自沈志華《美蘇冷戰起源的經濟因素》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蘇聯對參與世界經濟體系“沒有重視"及“決定參加戰后的全面合作"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局勢的角度,簡評蘇聯未批準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決策。(4分)
20.(2025·安徽蚌埠質檢·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郭景隋,生于宋仁宗年間,其祖上為后唐名將,宋建立后轉為經學傳家,出生時其祖父、父親已是布衣。他少年時未考中進士,恰逢英宗恢復武舉,“熙寧中,公舉武科”。元豐元年(1078),郭景隋被任命為膚施縣縣尉,后因功得以升遷,由武官轉為主管民政的地方行政長官。哲宗年間,因遼方肆意更改榷場路線,朝廷下令“會有旨閉久良榷場”,郭景隋“即日下令遏絕”。元符三年(1100),郭景隋以武官身份任階州(甘肅武都)知州,任職期間立州學,“州人之子弟靡然向風,馴服教法”,并成功招納了吐蕃七族。他一生勤政愛民,任勞任怨地為邊防事業添磚加瓦,卒于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
——摘編自游彪《小人物與大歷史:一個被遺忘的北宋將官》
郭景惰作為北宋歷史上的“小人物”,卻是“大歷史”的見證者。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C組
(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
17.(2025·河南南陽一模·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隨著城市財富和人口的增長,市民們期望國家權力給他們提供保護以便使其免除領主的盤剝。13世紀,一些國家的君主順應了這股潮流,給許多城市頒發了特許狀,這些特許自治城市向國王繳納的稅收并不一定比原先減少,但比起原先毫無規律的領主稅卻大大的制度化了,因此被市民接受。城市擺脫封建領主束縛之后,市民便開始擯棄封建附庸法規,制定以羅馬法為藍本的成文法。羅馬法的私法明確保護臣民的私有財產權利,大受市民階層的擁護;而公法原則所強調國家權威之絕對性則大合國王的口味。
——摘編自計秋楓《市民社會的雛形》
材料二
中古西歐城市興起后,人口一般由中小封建貴族、官吏、士兵、教士以及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構成。教會人士和各類大小封建貴族人數不多,貴族或國君兼營工商業的情況很罕見,“城市人口的相當大部分應是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市民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無秩序的層層盤剝,他們展開了爭取城市自由的市民階層運動,當時的西歐封建割據嚴重,市民階層利用封建主之間的矛盾,展開激烈斗爭,爭取成為城市的主人。中古中國的封建城市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是封建政府的政治堡壘,工商業中滲透了各種封建勢力,工商業者人數較少且受到擠壓。封建城市中也出現過市民階層運動,但他們始終提不出具有戰略性的綱領,只能在與封建勢力相互摩擦斗爭中不斷被吸收和同化,而不能成為封建勢力的對立階級。
——摘編自王江波《中古時期中國與西歐市民階層比較研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王權和城市合作的共同基礎。(4分)
(2)根據材料二,比較中古時期西歐和中國市民階層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0分)
18.(2025·新疆烏魯木齊監測·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鄂豫皖蘇區創建初期,由于群眾和部分黨員政治水平較低,黨的形象尚未深入人心。為增進工農群眾對黨的信仰、鞏固黨的領導,1929年蘇區頒布《訓練與宣傳決議案》,明確要求加強黨的宣傳工作,增進廣大黨員群眾對黨的組織、黨的作用和黨的政策的了解。據統計至1931年,蘇區黨政機構發布十份文件,強調革命歌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蘇區政府組建專業音樂隊,邀請當地民間歌手和“左翼”知識分子共同創作革命歌謠,還借用傳統曲調填入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革命內容,覆蓋了蘇區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黨的領導下,革命歌謠將政治意識形態話語轉化為革命的日常生活話語,如用“光明世界”代指共產主義社會、“自種自己吃”代指土地革命,創造出新的語言符號和意象。據蘇區文獻記載:“所有農民盡唱革命歌,婦女小孩無一不記一兩首”“國民黨統治區的婦女小孩亦無顧忌地傳唱”。這種形式與革命戲劇、傳單、標語、壁畫等共同構成蘇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景觀,顯著提升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和對革命的認同。
——摘編自俞鵬《鄂豫皖蘇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研究(1927—1932)——以革命歌謠為分析樣本》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鄂豫皖蘇區以革命歌謠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鄂豫皖蘇區以革命歌謠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6分)
19.(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爭論中,清政府最終站在了洋務派一邊,將鐵路定為自強之策。清代鐵路類型中,自辦鐵路約為2029公里,占總里程的21.6%;中外合辦的鐵路3005公里,約占總里程的32%;外國列強直接修筑的鐵路約為4381公里,占總里程的46.4%。列強在筑路過程中大肆掠奪中國路權和其它權益,不僅從資本輸出中獲利甚豐,而且通過鐵路運輸奪取了大量礦產資源。國內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興建川漢鐵路、粵漢鐵路等商辦鐵路,試圖通過自主修建鐵路來實現國家富強,但由于資金短缺、技術落后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等原因,大多舉步維艱。
——摘編自蔣曉宇《歷史地理視野下晚清鐵路交通研究》等
材料二
1950年6月,愛國僑領陳嘉庚在第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提議:“福建有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至今竟沒有一寸鐵路,這種落后局面,應該迅速改變”,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他還說:“修筑鷹廈鐵路不但對解放臺灣而且對開發福建資源都有巨大作用”。1955年2月,鷹廈鐵路正式開工。在缺乏大型機械的情況下,鐵道兵和廣大民眾憑借著簡單的工具和頑強的意志,在閩贛的崇山峻嶺中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最終在1956年12月建成通車。過去由于交通不便,運費高昂,致使福建的森林、煤礦等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鷹廈鐵路通車后,即可通過各種水陸交通渠道,集中到鷹廈線各車站,集裝外運外銷,工效提高,費用節省。
——摘編自譚小偉《陳嘉庚與新中國鐵路建設——以鷹廈鐵路為例》等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中國鐵路修建與鷹廈鐵路修建的不同之處。(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鐵路建設的認識。(6分)
20.(2025·廣西南寧適應性測試·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書籍能通過不同視角揭示社會發展的脈絡和內在規律。以下是某圖書館館藏圖書中涉及世界近現代史的部分書目。
作者 書名 時間
但丁 《神曲》 1321年
馬丁·路德 《基督徒的自由》 1520年
盂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 1748年
亞當·斯密 《國富論》 1776年
杰斐遜 《獨立宣言》 1776年
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 1848年
列寧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1917年
凱恩斯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1936年
請從以上書目中任選兩本書,根據所選書籍的內在聯系提煉一個觀點,并運用與書籍關聯的世界近現代史史實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大題集訓03(含A+B+C三組)
A組
(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
17.(2025·廣東部分學校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廟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書事。君舉必記,善惡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茍有茂異,咸在載籍。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宜于今者備置史官,掌其典文,紀其行事。每于歲盡,舉之尚書。以助賞罰,以弘法教。
——《后漢書·荀悅傳》
材料二
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
——《新唐書·劉知幾傳》
材料三
宋太祖時,一位官員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太祖正在后苑彈雀玩耍,緊急接見,但所奏不過是平常之事,大怒。該官說:“臣以為尚亟于彈雀!”宋太祖惱火舉斧砸此官員,打落兩顆牙齒,其人緩緩拾起牙齒裝入懷中。宋太祖罵道:“汝懷齒,欲訟我乎?”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也!”宋太祖聞聽立即換上笑臉,并賜金帛表示道歉慰問。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整理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古代史官的主要職能及其應該具有的品質。(5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太祖對官員的態度發生轉變的原因。(3分)
(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史官的作用。(6分)
【答案】
(1)職能:記錄君主言論和行為;全面記載君主及士庶的善惡成敗;編修官方史書。(3分)
品質:淵博的學識;正直的品德;客觀記錄。(2分,任答兩點即可)
(2)原因:中國古代的重史傳統;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宋太祖維系自身統治形象的需要;宋太祖相對開明。(3分,任答三點即可)
(3)作用:維護皇權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約束君主行為;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對社會教化具有推動作用;為以后的國家治理提供借鑒;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6分,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
(1)第一小問職能,據材料一 “廟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書事。君舉必記,善惡成敗,無不存焉”可得記錄君主言論和行為;據材料一 “下及士庶,茍有茂異,咸在載籍。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可得全面記載君主及士庶的善惡成敗;據材料一 “宜于今者備置史官,掌其典文,紀其行事。每于歲盡,舉之尚書” 可得編修官方史書。第二小問品質,據材料二 “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并結合所學可知, “學” 代表著學識,說明史官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可得淵博的學識;據材料二 “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 可知,史官要做到善惡都如實記錄,讓驕橫的君主和奸邪的臣子感到畏懼,這種如實記錄不隱瞞的態度反映了史官正直的品德,可得正直的品德;“善惡必書” 也體現了史官在記錄時應秉持客觀的態度,不偏不倚,如實反映歷史事實,可得客觀記錄。
(2)據材料三官員提到 “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也”以及“宋太祖聞聽立即換上笑臉,并賜金帛表示道歉慰問”表明宋太祖正是因為深知這種重史傳統,害怕自己的不當行為被史官記錄下來,影響自己在歷史上的形象,同時也害怕損害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形象,不利于統治的穩定,因此才轉變態度,可得中國古代的重史傳統以及宋太祖維系自身統治形象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相對較高,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使得宋太祖不得不重視官員的意見,從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可得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政策;據材料三“宋太祖聞聽立即換上笑臉,并賜金帛表示道歉慰問”可知宋太祖并不是一個固執、昏庸的君主,而是相對開明,能夠接受不同意見并改正自己的行為,可得宋太祖相對開明。
(3)據材料一 “以助賞罰,以弘法教”可知史官記錄的內容可以輔助朝廷進行賞罰,弘揚法律教化,宣揚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維護皇權的合法性,可得維護皇權的合法性;據材料三中宋太祖因官員提到史官會記錄其行為而改變態度,說明史官的存在對君主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可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約束君主行為;據材料一 “左史記言,右史書事”“下及士庶,茍有茂異,咸在載籍” 可知,史官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事件、人物言行以及優秀事跡等內容,這些記錄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資料,可得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據材料一 “以助賞罰,以弘法教” 可知,史官所記錄的善惡事跡可以作為社會教化的素材,通過褒善貶惡,樹立道德榜樣,引導社會風氣,可得對社會教化具有推動作用;結合所學,史官記錄了歷史上眾多的政治事件、政策實施情況以及君主和官員的治理經驗等,這些內容為后世統治者和官員在進行國家治理時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可得為以后的國家治理提供借鑒;結合所學,史官全面記錄歷史事實,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都有所涉及,為后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重要的史料來源,可得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18.(2025·青海海東二模·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制定并頒布了一些鼓勵商業發展的法令和措施,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實業。臨時政府制定《商業注冊章程》等,規范了商業主體的設立、運營等行為,明確商業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設立實業部等相關機構,加強對商業活動的管理和監督,負責統籌規劃商業發展,協調解決商業活動中的問題;對一些商業稅收進行改革,以減輕商人的稅收負擔,取消部分不合理的苛捐雜稅;鼓勵創辦商業學校和在普通學校中增設商業課程,培養具有現代商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此外,南京臨時政府還鼓勵商人拓展海外市場,推動中國商品走向世界。
——摘編自史全生《中華民國經濟史》
材料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頒布法律文件規定:“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禁止大小商人以商會名義壟斷價格,如遇商人怠工,或經濟封鎖,危及基本群眾主要生活商品的供給,或因紅軍需要,蘇維埃政府應規定必需物品之最高限度之價格”。1935年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規定:“為著發動商人輸出蘇區農產品,與運輸食鹽出口,銀行可給予低利貸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通過各種措施鼓勵白區的商人與蘇區進行貿易,針對國民黨政權限購的一些物資采取一些相應的對策,設法開辟通商途徑,把大批量的食鹽、煤油、藥材、銅、鉛等物資運到蘇區。
——摘編自舒龍、謝一彪《中央蘇區貿易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商貿政策的主要內容。(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商貿政策的意義。(6分)
【答案】
(1)主要內容:鼓勵發展實業;加強商業市場監管;改革商業稅收;培養商業人才;鼓勵商人拓展海外市場。(6分,答出三點即可)
(2)意義:規范了蘇區的商業秩序;有利于解決蘇區軍民生產和生活需要;促進了蘇區經濟的發展;激發了商人貿易積極性,開拓了商業貿易渠道;有利于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群眾基礎;增強了蘇區的整體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地支撐了革命戰爭的順利進行。(6分,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
(1)由材料一“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實業”可得,鼓勵發展實業;由材料一“加強對商業活動的管理和監督”、“負責統籌規劃商業發展”、“協調解決商業活動中的問題”可得,加強商業市場監管;由材料一“對一些商業稅收進行改革”、“減輕商人的稅收負擔”、“取消部分不合理的苛捐雜稅”可得,改革商業稅收;由材料一“培養具有現代商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可得,培養商業人才;由材料一“鼓勵商人拓展海外市場,推動中國商品走向世界”可得,鼓勵商人拓展海外市場。
(2)由材料二“保證商業自由”、“禁止大小商人以商會名義壟斷價格”、“規定必需物品之最高限度之價格”可得,規范了蘇區的商業秩序;由材料二“基本群眾主要生活商品的供給”、“紅軍需要”可得,有利于解決蘇區軍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由材料二“鼓勵白區的商人與蘇區進行貿易”、“輸出蘇區農產品,與運輸食鹽出口”可得,促進了蘇區經濟的發展;由材料二“銀行可給予低利貸款”、“設法開辟通商途徑”可得,激發了商人貿易積極性,開拓了商業貿易渠道;由材料二“鼓勵白區的商人與蘇區進行貿易”、“把大批量的食鹽……鉛等物資運到蘇區”可得,有利于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群眾基礎;結合所學蘇維埃共和國反“圍剿”斗爭和人民群眾支持蘇區的相關史實可得,增強了蘇區的整體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地支撐了革命戰爭的順利進行。
19.(2025·河北省級聯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英國傳統的服飾顏色有特殊的象征含義,一般的大眾不能穿紫色、深紅色和藍色的服飾。只有貴族才有能力和特權購買、穿戴絲綢、天鵝絨、貂皮等質地很好、色彩艷麗的服飾。17世紀末以來,英國擴大了亞麻布的進口,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由此,大眾不再總是穿一成不變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白色的襯衣、帽子、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圖案樣式多樣,有各種花、草、建筑、靜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實用、柔軟舒適和異國情調,逐漸風行英國。
18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夾克,其質地通常是由粗斜紋棉布或者厚粗棉布制成。18世紀中葉,毛絨襪子和棉襪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顛倒過來,圍巾、馬甲質地的變化也是如此。在報紙刊登的尋人啟事中,只有少于5%的服飾被描述為舊的、有補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飾被描述為新的、質地優良、色彩鮮艷。18世紀中葉,“相對于上個世紀,普通勞動力的價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僅谷物的價格比從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東西的價格也大大跌落。”為了穿著更加時尚和文雅,即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笛福抱怨說,僅僅從穿著上很難分辨仆人和女士。
——摘編自王洪斌《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與社會變遷》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的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變遷的原因。(8分)
【答案】
(1)變化:服飾消費等級界限逐步消失,趨于平民化、大眾化;服飾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歡迎;消費的服飾種類增多;服飾顏色日益鮮艷;服飾消費求新、求質。(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
(2)原因: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新的服裝面料具有優勢;工業革命的啟動,本土棉紡織業的發展,價格下降;勞動力價格抬升,食物價格下降,平民消費能力增強;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啟蒙運動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8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
【解析】
(1)根據材料“只有貴族才有能力和特權購買......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可知,服飾消費等級界限逐步消失,趨于平民化、大眾化;根據材料“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大眾不再總是穿一成不變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逐漸風行英國。”可知,服飾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歡迎;根據材料“白色的襯衣、帽子、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18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夾克”可知,消費的服飾種類增多;根據材料“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圖案樣式多樣”“大部分服飾被描述為新的、質地優良、色彩鮮艷。”可知,服飾顏色日益鮮艷;根據材料“為了穿著更加時尚和文雅,即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可知,服飾消費求新、求質。
(2)結合所學可知,原因需要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7、18世紀結合所學可知,政治上,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經濟上,工業革命的啟動,本土棉紡織業的發展,價格下降;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思想上,啟蒙運動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根據材料“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加之印花棉布的實用、柔軟舒適和異國情調”可知,新的服裝面料具有優勢;根據材料“普通勞動力的價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其他東西的價格也大大跌落。”可知,勞動力價格抬升,食物價格下降,平民消費能力增強;
20.(2025·江蘇南京一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場景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左下方刊登了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第一個生產資料廣告
廣告內容 各種精密、高效單軸自動車床、典型工件,承接國內外用戶直接訂貨,寧江機床廠出品。
社會反應 有人認為寧江機床廠的做法“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的原則相違背”。《人民日報》認為“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改革”。
——摘編自1979年8月5日《人民日報》
材料二
場景 1985年,上海國際飯店頂樓豎起東芝廣告,引發群眾圍觀
廣告內容 日本“東芝”標牌
社會反應 部分憤怒的市民形容為“鬼子進村”,但《文匯報》刊文指出:“既然國際飯店頂端是可以做廣告的地段,那又為什么非不給人家做呢?”
——摘編自1986年4月11日《文匯報》
廣告一度成為世界管窺“中國向哪里去”的窗口。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撰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答案】
改革開放初期,廣告是透視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告業的活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市場的開放姿態和巨大潛力。(2分)
1976年文革結束。1977年進行真理標準大討論,解放思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中國的廣告業復蘇并重新煥發生機。(3分)
寧江機床廠登報推銷產品的行為,反映了企業擴大經營自主權,擺脫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的嘗試;上海“國際飯店”的霓虹燈上刊登外國商品廣告,反映了對外開放的逐步展開。廣告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僅傳播了商品信息,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做出了貢獻,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增進了中外交流。(3分)
廣告刊登后的部分群眾的反應體現出社會轉型時期新舊觀念的沖突、碰撞。但官方媒體對商業廣告、外來商品廣告的刊登與支持,表明主流媒體積極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遞給民眾和世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思想觀念的束縛,促進了社會觀念的更新和轉變,為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3分)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初期,圍繞廣告的爭論折射了轉型中的中國解放思想、不斷摸索的歷程。(1分)
【解析】
從1979年寧江機床廠的第一則生產資料廣告到1985年上海國際飯店頂樓東芝廣告,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交融。我們可以從時代背景、經濟轉型、社會觀念轉變、中國與世界互動等來撰寫這篇歷史短文。
時代背景:1976年文革結束。1977年進行真理標準大討論,解放思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中國的廣告業復蘇并重新煥發生機。
經濟轉型:1979年寧江機床廠的廣告標志著中國開始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嘗試引入市場機制。廣告的刊登不僅是企業自主權的體現,更是生產資料商品化的開端,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的初步探索。
社會觀念的轉變:寧江機床廠的廣告反映了社會對市場經濟從排斥到逐步接受的過程。廣告的刊登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社會觀念轉變的標志。東芝廣告引發的爭議 ,揭示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眾對全球化沖擊的復雜心態。部分民眾對外商廣告的抵觸情緒,反映了民族自尊心和開放之間的沖突。但官方媒體對商業廣告、外來商品廣告的刊登與支持,表明主流媒體積極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遞給民眾和世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思想觀念的束縛,促進了社會觀念的更新和轉變,為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中國與世界互動:廣告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向哪里去”的窗口。廣告業的活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市場的開放姿態和巨大潛力。寧江機床廠的廣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開始探索市場經濟的可能性,而東芝廣告則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與調適。廣告不僅是國內經濟活動的產物,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體現。通過廣告,世界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中國也通過廣告向世界傳遞了自己的聲音。從時代背景、經濟轉型、社會觀念轉變、中國與世界互動等多個角度來分析這兩則廣告,可以全面理解廣告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歷史意義。廣告不僅是商業行為的產物,更是社會變革、文化沖突和全球化進程的縮影。通過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向哪里去”這一歷史命題。折射了轉型中的中國解放思想、不斷摸索的歷程。
B組
(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
17.(2025·甘肅月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六個發展階段:夏商周時期,“中國”觀念出現,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認同觀念正式形成;秦漢時期,漢民族在華夏民族發展的基礎上正式形成,中國認同觀念獲得初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認同觀念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態勢;隋唐時期,華夷互化、華夷一家等多民族中國觀念發展,中國認同觀念獲得進一步升華;遼宋夏金時期,各個民族及其政權均自我認同為“中國”;元朝實現大統一,多民族凝聚為中國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清乾隆時期,中華民族正式形成。
——摘編自趙永春《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國認同的生成與加強,是中華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覺的思想動力。鴉片戰爭后,有識之士開始關注邊疆事務和邊疆問題,所發論述大多突破了華夷之辨,代之以對近代國際關系的現實認知。清末“新政”時期頒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國”作為國名。民國初年,作為近現代國家主權象征的國旗成為各族共享的國家認同符號,帶有濃厚國家意味的徽章、護照也逐漸在中國社會傳播并流行起來。
——摘編自潘岳主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認同觀念發展的基本特征。(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認同觀念形成的意義。(6分)
【答案】
(1)基本特征:具有歷史階段性;多元一體;文化傳承與創新;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
(2)意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國家建設;促進社會進步;抵御外來侵略。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六個發展階段,從夏商周時期“中國”觀念出現,到清乾隆時期中華民族正式形成,可得具有歷史階段性;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認同觀念呈現出多樣性和一體化的特點,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多樣化發展,隋唐時期的華夷互化、華夷一家等多民族中國觀念發展,遼宋夏金時期各個民族及其政權均自我認同為“中國”,元朝實現大統一后多民族凝聚為中國的觀念進一步發展,可得多元一體;中國認同觀念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傳承和創新,如從古代的“中國”觀念到近代的國家認同符號,可得文化傳承與創新;同時,中國認同觀念的發展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緊密相連,如近代中國認同的生成與加強,是中華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覺的思想動力,與邊疆問題的關注、國家主權象征的使用等密切相關,可得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
(2)據材料二“鴉片戰爭后,有識之士開始關注邊疆事務和邊疆問題……代之以對近代國際關系的現實認知”,可得增強民族凝聚力;據材料二“清末‘新政’時期頒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國’作為國名”,可得推動國家建設;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近代中國認同觀念的形成,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國家認同下,共同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可得促進社會進步;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近代中國認同觀念的加強,使中華民族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得抵御外來侵略。
18.(2025·河北模擬·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戰略地位極其顯著,堪稱戰略要地。
——摘編自呂春峰《雄安新區先行先試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能夠成為“特區”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陜甘寧邊區的認識。(6分)
【答案】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確立;國共兩黨的認可;邊區社會問題復雜,試驗意義重大;社會環境相對和平穩定;戰略位置重要。(8分,答出其中四點即可)
(2)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指導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國抗日戰爭的中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陜甘寧邊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陜甘寧邊區實行的“精兵簡政”“三三制”等,成為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樣板。(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據材料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 可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立,國共兩黨從合作抗日大局出發,在政治上共同認可邊區的 “特區” 地位,為其成為 “特區” 提供政治基礎;據材料 "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可知,邊區自身經濟、教育等發展落后,社會問題復雜,急需中共中央引領其進行全面建設,這種內在發展需求推動其成為中共領導下的 “特區”;據材料"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戰略地位極其顯著,堪稱戰略要地” 可知,邊區橫跨多省交界,地域、人口條件具備,且戰略地位重要(保衛西北、支援華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價值使其成為 “特區”;結合所學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中共在根據地推行新民主主義政策” 的核心知識可知,邊區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實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根據地建設的試驗田,其 “特區” 地位也源于中共對根據地治理模式的探索需求。
(2)據材料 “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 戰略地位極其顯著,堪稱戰略要地” 可知,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指導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國抗日戰爭的中樞,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為保衛西北、支援華北的戰略要地,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據材料 “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 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并結合所學 “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 可知,邊區通過大生產運動克服了經濟困難,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據材料 “陜甘寧邊區實行的‘精兵簡政’‘三三制’等,成為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樣板” 可知,邊區在政權建設上推行 “三三制” 原則,團結了各抗日階級和階層,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通過 “精兵簡政” 提高了行政效率,減輕了人民負擔,為其他抗日根據地提供了政權建設的經驗借鑒。
19.(2025·河北“贏在百日”一模·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2年開始,美國和英國已經在考慮如何穩定戰后的貨幣和金融來推動世界貿易。對此,蘇聯認為所謂世界經濟體系與自己無關。所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設計的制度安排。所謂的金融紊亂、經濟危機乃至于經濟大蕭條,對蘇聯而言不存在這種問題。所以一開始美國向蘇聯提出這個問題時,蘇聯內部沒有重視,態度消極。
直到1943年10月莫斯科外長會議,蘇聯才逐漸理解戰后與美國及西方的經濟合作需要建立一套規則和體系。德黑蘭會議時,斯大林明確答復羅斯福,蘇聯決定參加戰后的全面合作,因為參加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才能體現蘇聯的大國地位。國際性組織不能沒有蘇聯,只有參加了這些組織,才能得到世界銀行的貸款,這兩者勾連在一起。1944年7月,蘇聯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世界銀行協定》上簽了字。1947年,蘇聯拒絕馬歌爾計劃,最終也未批準加入上述組織。
——摘編自沈志華《美蘇冷戰起源的經濟因素》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蘇聯對參與世界經濟體系“沒有重視"及“決定參加戰后的全面合作"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局勢的角度,簡評蘇聯未批準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決策。(4分)
【答案】(12分)
(1)沒有重視的原因:蘇聯認為世界經濟體系是資本主義國家解決經濟危機的制度安排,與自身無關;蘇聯經濟體制與資本主義不同,不存在金融混亂等問題。(4分)
決定參加的原因:為體現大國地位;希望獲得世界銀行貸款;認識到戰后與西方經濟合作需要規則和體系。(4分)
(2)簡評:二戰后美蘇冷戰對峙,蘇聯未批準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美蘇經濟對抗的表現。這一決策使蘇聯在經濟上與西方隔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但也維護了蘇聯經濟體制的獨立性,避免受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4分)
【解析】
(1)第一小問,據材料“蘇聯認為所謂世界經濟體系與自己無關”“所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設計的”可知,蘇聯認為世界經濟體系是資本主義國家解決經濟危機的制度安排,與自身無關;據材料“所謂的金融紊亂……對蘇聯而言不存在這種問題”可知,蘇聯經濟體制與資本主義不同,不存在金融混亂等問題。第二小問決定參加的原因,據材料“因為參加國……才能體現蘇聯的大國地位”可知,為體現大國地位;據材料“只有參加了……才能得到世界銀行的貸款”可知,希望獲得世界銀行貸款;據材料“蘇聯才逐漸理解戰后與美國及西方的經濟合作需要建立一套規則和體系”可知,認識到戰后與西方經濟合作需要規則和體系。
(2)結合美蘇冷戰的相關史實可知,二戰后美蘇冷戰對峙,蘇聯未批準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美蘇經濟對抗的表現;結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作用可知,這一決策使蘇聯在經濟上與西方隔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但也維護了蘇聯經濟體制的獨立性,避免受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
20.(2025·安徽蚌埠質檢·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郭景隋,生于宋仁宗年間,其祖上為后唐名將,宋建立后轉為經學傳家,出生時其祖父、父親已是布衣。他少年時未考中進士,恰逢英宗恢復武舉,“熙寧中,公舉武科”。元豐元年(1078),郭景隋被任命為膚施縣縣尉,后因功得以升遷,由武官轉為主管民政的地方行政長官。哲宗年間,因遼方肆意更改榷場路線,朝廷下令“會有旨閉久良榷場”,郭景隋“即日下令遏絕”。元符三年(1100),郭景隋以武官身份任階州(甘肅武都)知州,任職期間立州學,“州人之子弟靡然向風,馴服教法”,并成功招納了吐蕃七族。他一生勤政愛民,任勞任怨地為邊防事業添磚加瓦,卒于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
——摘編自游彪《小人物與大歷史:一個被遺忘的北宋將官》
郭景惰作為北宋歷史上的“小人物”,卻是“大歷史”的見證者。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論題:從郭景隋的個人生平探究北宋制度。(2分)
闡釋:北宋時期,政府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盡管郭景隋的祖上為武官名將,但在宋建立后轉為經學傳家,且其少年時未考中進士,才轉而“棄筆從戎”,這反映出北宋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北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特別是遼、吐蕃等關系復雜。從北宋朝廷下令關閉與遼的榷場,郭景隋“即日下令遏絕”可以看出,一方面這揭示了北宋與遼之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北宋向遼輸出茶葉、絲綢、瓷器、藥材、糧食等,遼向北宋輸出馬匹、牛羊等商品,這種經濟結構的互補關系促進了各自經濟的發展;同時榷場貿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和共同發展。另一方面,遼方肆意更改場路線,嚴重違反了雙方之間的商貿協議,損害了北宋的利益北宋朝廷下令關閉榷場,是對遼方違約行為的直接回應,凸顯了北宋與遼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在這種復雜的關系下北宋處于積貧積弱的困境中,深受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邊防壓力較大。郭景隋從武到文或亦武亦文的現象說明宋代州縣行政系統最高行政長官的任用具有多樣性,特別是在與少數民族接壤的邊界區域,存在特殊調遣,這折射出邊境局勢的緊張與復雜。同時,他在任職期間立州學,“州人之子弟靡然向風,馴服教法”,也是北宋時期地方教育與基層教化發展的重要體現。郭景隋的生平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通過他的生平事跡,我們能夠深入研究北宋的歷史變遷。(10分)
(“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解析】
首先,明確論題。據材料信息可知,郭景隋的家族背景、入仕途徑、在任期間的作為以及與周邊民族政權的互動等,都與北宋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制度緊密相連,所以可從材料中郭景隋的個人生平事跡出發,抓住其經歷與北宋時期各種現象和制度的關聯點,提煉出具有探究價值的論題,如“從郭景隋的個人生平探究北宋制度” ,或聚焦于單個具體現象,如“從郭景隋的個人生平看北宋時期崇文抑武政策下的武官轉型”、“從郭景隋的個人生平看北宋時期科舉制度與人才選拔”等。其次,闡述觀點。以“從郭景隋的個人生平探究北宋制度”為例,通過分析郭景隋家族的轉變(祖上為武官名將,宋建立后轉為經學傳家)以及他個人的入仕經歷(少年未考中進士,后參加武舉),將這些具體事跡與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相聯系,指出在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的大背景下,這種家族和個人的選擇是政策影響的結果,從而論證崇文抑武政策在郭景隋生平中的體現。通過分析郭景隋執行朝廷關閉與遼榷場的命令這一事件,深入剖析北宋與遼之間的復雜關系,一方面闡述榷場貿易在北宋與遼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如雙方的商品輸出及經濟互補關系,以及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等;另一方面說明遼方更改榷場路線引發的矛盾,以及北宋關閉榷場的回應,體現出雙方關系的復雜性和利益沖突,進而反映北宋在民族關系處理上的狀況。通過分析郭景隋從武到文或亦武亦文的身份轉變以及他在任階州知州時立州學的行為,結合北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層教化政策,分析宋代州縣行政系統最高行政長官任用的多樣性,尤其是在邊境地區的特殊調遣所反映的邊境局勢緊張,以及立州學對地方教育和基層教化的推動作用,說明北宋在地方治理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制度和措施。最后,綜合以上從郭景隋生平事跡中對北宋制度各方面的闡述,強調他的生平作為一個具體的案例,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突出從個體生平探究整體歷史制度的意義和價值,將對具體人物的分析上升到對北宋歷史研究的宏觀層面,使整個論述更加完整和有深度。
C組
(建議用時:50分鐘,滿分:52分)
17.(2025·河南南陽一模·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隨著城市財富和人口的增長,市民們期望國家權力給他們提供保護以便使其免除領主的盤剝。13世紀,一些國家的君主順應了這股潮流,給許多城市頒發了特許狀,這些特許自治城市向國王繳納的稅收并不一定比原先減少,但比起原先毫無規律的領主稅卻大大的制度化了,因此被市民接受。城市擺脫封建領主束縛之后,市民便開始擯棄封建附庸法規,制定以羅馬法為藍本的成文法。羅馬法的私法明確保護臣民的私有財產權利,大受市民階層的擁護;而公法原則所強調國家權威之絕對性則大合國王的口味。
——摘編自計秋楓《市民社會的雛形》
材料二
中古西歐城市興起后,人口一般由中小封建貴族、官吏、士兵、教士以及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構成。教會人士和各類大小封建貴族人數不多,貴族或國君兼營工商業的情況很罕見,“城市人口的相當大部分應是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市民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無秩序的層層盤剝,他們展開了爭取城市自由的市民階層運動,當時的西歐封建割據嚴重,市民階層利用封建主之間的矛盾,展開激烈斗爭,爭取成為城市的主人。中古中國的封建城市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是封建政府的政治堡壘,工商業中滲透了各種封建勢力,工商業者人數較少且受到擠壓。封建城市中也出現過市民階層運動,但他們始終提不出具有戰略性的綱領,只能在與封建勢力相互摩擦斗爭中不斷被吸收和同化,而不能成為封建勢力的對立階級。
——摘編自王江波《中古時期中國與西歐市民階層比較研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王權和城市合作的共同基礎。(4分)
(2)根據材料二,比較中古時期西歐和中國市民階層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0分)
【答案】
(1)在稅收事務上具有相互一致的利益;法制建設滿足國王與市民的雙向需求。(每點2分,共4分)
(2)不同:西歐工商業者是市民階層的主體,中國工商業人數較少,市民階層力量較弱;西歐市民階層與封建勢力斗爭堅決,中國工商業中滲透封建勢力,在斗爭中易被同化;西歐市民的自治運動推動城市自治,中國市民階層運動不成熟,對封建統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1點2分,共6分)
原因:西歐封建割據嚴重,王權教權貴族勢力多元,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大;西歐工商業較為發達,中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西歐王權支持城市和市民,中國重農抑商。(1點2分,任2點4分)
【解析】
(1)據材料一“這些特許自治城市向國王繳納的稅收并不一定比原先減少……因此被市民接受”可知,在稅收事務上具有相互一致的利益;據材料一“城市擺脫封建領主束縛之后……而公法原則所強調國家權威之絕對性則大合國王的口味”可知,法制建設滿足國王與市民的雙向需求。
(2)第一小問,據材料二“城市人口的相當大部分應是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中古中國的封建城市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工商業者人數較少且受到擠壓”可知,西歐工商業者是市民階層的主體,中國工商業人數較少,市民階層力量較弱;據材料二“市民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無秩序的層層盤剝……爭取成為城市的主人”“封建城市中也出現過市民階層運動……而不能成為封建勢力的對立階級”可知,西歐市民階層與封建勢力斗爭堅決,中國工商業中滲透封建勢力,在斗爭中易被同化;結合所學可知運動影響不同,西歐市民的自治運動推動城市自治,中國市民階層運動不成熟,對封建統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第二小問,據材料二“當時的西歐封建割據嚴重”結合所學可知,西歐封建割據嚴重,王權教權貴族勢力多元,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大;結合所學可知,西歐工商業較為發達,中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從材料一可知西歐王權支持城市和市民,而中國重農抑商。
18.(2025·新疆烏魯木齊監測·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鄂豫皖蘇區創建初期,由于群眾和部分黨員政治水平較低,黨的形象尚未深入人心。為增進工農群眾對黨的信仰、鞏固黨的領導,1929年蘇區頒布《訓練與宣傳決議案》,明確要求加強黨的宣傳工作,增進廣大黨員群眾對黨的組織、黨的作用和黨的政策的了解。據統計至1931年,蘇區黨政機構發布十份文件,強調革命歌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蘇區政府組建專業音樂隊,邀請當地民間歌手和“左翼”知識分子共同創作革命歌謠,還借用傳統曲調填入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革命內容,覆蓋了蘇區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黨的領導下,革命歌謠將政治意識形態話語轉化為革命的日常生活話語,如用“光明世界”代指共產主義社會、“自種自己吃”代指土地革命,創造出新的語言符號和意象。據蘇區文獻記載:“所有農民盡唱革命歌,婦女小孩無一不記一兩首”“國民黨統治區的婦女小孩亦無顧忌地傳唱”。這種形式與革命戲劇、傳單、標語、壁畫等共同構成蘇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景觀,顯著提升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和對革命的認同。
——摘編自俞鵬《鄂豫皖蘇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研究(1927—1932)——以革命歌謠為分析樣本》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鄂豫皖蘇區以革命歌謠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鄂豫皖蘇區以革命歌謠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6分)
【答案】(14分)
(1)黨的領導有方,組織有力;形式靈活多樣具有創新性;革命歌謠內容覆蓋廣;注重宣傳的系統性;語言通俗易懂;宣傳的路徑切實有效。(任選四點得8分)
(2)使黨的政策深入人心,加速革命理念傳播;增強了黨員和群眾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同;為蘇區反“圍剿”和根據地建設提供支持;宣傳了革命精神,豐富了根據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任選三點得6分)
【解析】
(1)據材料“在黨的領導下”可知,黨的領導有方,組織有力;據材料“革命戲劇、傳單、標語、壁畫等共同構成蘇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景觀”可知,形式靈活多樣具有創新性;據材料“覆蓋了蘇區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知,革命歌謠內容覆蓋廣;據材料“蘇區政府組建專業音樂隊”可知,注重宣傳的系統性;據材料“革命歌謠將政治意識形態話語轉化為革命的日常生活話語”可知,語言通俗易懂;據材料“顯著提升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和對革命的認同”可知,宣傳的路徑切實有效。
(2)據材料“所有農民盡唱革命歌,婦女小孩無一不記一兩首”可知,使黨的政策深入人心,加速革命理念傳播;據材料“顯著提升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和對革命的認同”可知,增強了黨員和群眾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同;據材料“國民黨統治區的婦女小孩亦無顧忌地傳唱”結合所學可知,為蘇區反“圍剿”和根據地建設提供支持;據材料“借用傳統曲調填入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革命內容,覆蓋了蘇區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知,宣傳了革命精神,豐富了根據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據所學近代史可知,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
19.(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爭論中,清政府最終站在了洋務派一邊,將鐵路定為自強之策。清代鐵路類型中,自辦鐵路約為2029公里,占總里程的21.6%;中外合辦的鐵路3005公里,約占總里程的32%;外國列強直接修筑的鐵路約為4381公里,占總里程的46.4%。列強在筑路過程中大肆掠奪中國路權和其它權益,不僅從資本輸出中獲利甚豐,而且通過鐵路運輸奪取了大量礦產資源。國內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興建川漢鐵路、粵漢鐵路等商辦鐵路,試圖通過自主修建鐵路來實現國家富強,但由于資金短缺、技術落后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等原因,大多舉步維艱。
——摘編自蔣曉宇《歷史地理視野下晚清鐵路交通研究》等
材料二
1950年6月,愛國僑領陳嘉庚在第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提議:“福建有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至今竟沒有一寸鐵路,這種落后局面,應該迅速改變”,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他還說:“修筑鷹廈鐵路不但對解放臺灣而且對開發福建資源都有巨大作用”。1955年2月,鷹廈鐵路正式開工。在缺乏大型機械的情況下,鐵道兵和廣大民眾憑借著簡單的工具和頑強的意志,在閩贛的崇山峻嶺中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最終在1956年12月建成通車。過去由于交通不便,運費高昂,致使福建的森林、煤礦等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鷹廈鐵路通車后,即可通過各種水陸交通渠道,集中到鷹廈線各車站,集裝外運外銷,工效提高,費用節省。
——摘編自譚小偉《陳嘉庚與新中國鐵路建設——以鷹廈鐵路為例》等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中國鐵路修建與鷹廈鐵路修建的不同之處。(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鐵路建設的認識。(6分)
【答案】(24分)
(1)不同之處:①修建主體不同:近代中國鐵路多由列強修建或商辦,鷹廈鐵路由新中國政府主導修建;②修建目的不同:近代鐵路主要是列強掠奪資源和控制經濟;鷹廈鐵路是為加強國防建設、改善地區交通;③修建條件不同:近代商辦鐵路面臨資金短缺、技術落后、政府腐敗等問題;鷹廈鐵路修建時雖缺乏大型機械,但依靠人民的頑強意志克服困難。
(2)認識:①鐵路建設關系到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發展;②政府應重視鐵路建設并加強科學技術研發的力度;③鐵路建設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④鐵路建設在國防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障國家安全。
【解析】
(1)據材料一“自辦鐵路約為2029公里”“中外合辦的鐵路3005公里”“外國列強直接修筑的鐵路約為4381公里”和材料二“鐵道兵和廣大民眾憑借著簡單的工具和頑強的意志”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修建主體不同:近代中國鐵路多由列強修建或商辦,鷹廈鐵路由新中國政府主導修建;據材料一“不僅從資本輸出中獲利甚豐,而且通過鐵路運輸奪取了大量礦產資源”和材料二“修筑鷹廈鐵路不但對解放臺灣而且對開發福建資源都有巨大作用”可知,修建目的不同:近代鐵路主要是列強掠奪資源和控制經濟;鷹廈鐵路是為加強國防建設、改善地區交通;據材料一“但由于資金短缺、技術落后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等原因”和材料二“在缺乏大型機械的情況下,鐵道兵和廣大民眾憑借著簡單的工具和頑強的意志”可知,修建條件不同:近代商辦鐵路面臨資金短缺、技術落后、政府腐敗等問題;鷹廈鐵路修建時雖缺乏大型機械,但依靠人民的頑強意志克服困難。
(2)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可知,鐵路建設關系到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無論是晚清政府將鐵路定為自強之策,還是新中國黨和政府重視鷹廈鐵路修建都可以看出,政府應重視鐵路建設;晚清商辦鐵路因技術落后舉步維艱,說明技術是鐵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應重視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加強科學技術研發的力度;結合所學可知,鐵路建設狀況,交通運輸發展情況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根據材料二“修筑鷹廈鐵路不但對解放臺灣而且對開發福建資源都有巨大作用”及所學可知,鐵路建設在國防中發揮重要作用,鐵路建設會為軍隊調度、軍事物資運輸提供保障,有利于保障國家安全。
20.(2025·廣西南寧適應性測試·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書籍能通過不同視角揭示社會發展的脈絡和內在規律。以下是某圖書館館藏圖書中涉及世界近現代史的部分書目。
作者 書名 時間
但丁 《神曲》 1321年
馬丁·路德 《基督徒的自由》 1520年
盂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 1748年
亞當·斯密 《國富論》 1776年
杰斐遜 《獨立宣言》 1776年
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 1848年
列寧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1917年
凱恩斯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1936年
請從以上書目中任選兩本書,根據所選書籍的內在聯系提煉一個觀點,并運用與書籍關聯的世界近現代史史實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
示例
書籍:但丁《神曲》、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1分)
觀點:人文主義思想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2分)
闡釋:但丁的《神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該作品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展現了人文主義的光芒,促進了思想的解放。(4分)馬丁·路德的《基督徒的自由》是宗教改革時期的代表作,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主張,強調簡化宗教儀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4分)
小結: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體現了中世紀到近代的思想轉折,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這兩部作品對理解世界近代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1分)
【解析】首先選擇兩本書籍,如:但丁《神曲》、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結合所學可得觀點,如:人文主義思想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結合所學展開闡釋,如:據材料“1321年”并結合所學可得,但丁的《神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該作品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展現了人文主義的光芒,促進了思想的解放;據材料“1520年”并結合所學可得,馬丁·路德的《基督徒的自由》是宗教改革時期的代表作,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主張,強調簡化宗教儀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如: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體現了中世紀到近代的思想轉折,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這兩部作品對理解世界近代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雷州市| 益阳市| 崇仁县| 泗水县| 囊谦县| 和林格尔县| 昌宁县| 大兴区| 清徐县| 女性| 英吉沙县| 凌海市| 鄂托克前旗| 余江县| 璧山县| 会昌县| 焉耆| 若尔盖县| 集贤县| 贺兰县| 景德镇市| 扎鲁特旗| 托里县| 静乐县| 黄山市| 日照市| 龙门县| 花垣县| 荥经县| 正宁县| 浑源县| 兴城市| 温宿县| 阳东县| 邯郸市| 嘉善县| 崇义县| 罗山县| 惠来县|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