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仿真模擬卷02(16+3模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仿真模擬卷02(16+3模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仿真模擬卷02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甘肅秦安大地灣、陜西姜寨、河南偃師灰嘴等仰韶文化遺址均發現有粟、黍、稻等作物遺存以及糧食堆積的窖穴。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 )
A.五谷種植受到重視 B.貧富分化現象明顯
C.先民生活漸趨穩定 D.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答案】C
【解析】題干中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多種農作物遺存和儲存窖穴,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已有一定規模,粟、黍、稻的種植需要相對固定的耕作周期,窖穴儲存糧食表明先民能夠積累食物資源,減少因食物短缺導致的遷徙,從而推動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生活穩定性顯著提高,故選C項;五谷概念包含麥、菽等作物,但材料僅提及粟、黍、稻三種,無法證明五谷種植體系已完備,排除A項;貧富分化需通過墓葬規格、隨葬品差異等證據判斷,題干未涉及社會分層信息,排除B項;精耕細作是鐵器普及后的農業特征,仰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農業生產仍以刀耕火種為主,排除D項。
2.東晉南朝時,除以水稻為主外,北方的麥、菽、粟等糧食作物也開始在南方種植,農業生產普遍出現了稻麥輪作制,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對此現象解釋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區耕作技術領先 B.南北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C.農副業的經營形式多樣 D.飲食習慣影響農耕發展
【答案】D
【解析】東晉南朝時期,北方移民大量南遷,帶來了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促使南方開始種植麥類作物以滿足需求,故選D項;東晉南朝時期,北方農業生產技術比南方先進,而非南方地區耕作技術領先,排除A項;南北經濟結構變化涉及整體產業布局調整,而材料僅聚焦糧食作物種植,無法體現經濟結構的整體轉型,排除B項;農副業經營多樣應包含紡織、養殖等副業,材料僅涉及主糧種植結構變化,與副業無關,排除C項。
3.下表為有關北宋早朝禮儀改革的三則史料,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記述 出處
故事,執政奏事,坐論殿上。太祖皇帝即位之明日,執政登殿,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眻陶灵角?,密遣中使徹(撤)其坐。執政立奏事,自此始也。 《聞見舊錄》
今執政,古三公之任,所謂坐而論道者也。今進對,立侍,裁移刻而罷,于咨諏體貌之禮固有未盡。 《文潞公集》
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及質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札子進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 《宋史·范質傳》
A.宋太祖蓄意裁撤了早朝坐論之禮 B.政務繁忙導致早朝坐論之禮廢除
C.北宋時期早朝坐論之禮不復存在 D.廢止早朝坐論之禮降低行政效能
【答案】C
【解析】《聞見舊錄》記載宋太祖即位次日以“目昏”為由撤去宰相座位,使執政立奏;《文潞公集》指出當時宰執“立侍”進對,坐論禮儀已失;《宋史·范質傳》明確記載“始廢坐論之禮”,三則史料從不同角度共同印證北宋時期早朝坐論禮儀被廢止,故選C項;材料雖提及太祖撤座,但《宋史》指出范質等主動改變奏事方式導致禮儀廢除,不能確定太祖行為是蓄意還是偶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政務繁忙的具體記載,且《宋史》明確范質因“憚帝英?!倍淖冏嗍路绞剑c政務量無關,排除B項;《文潞公集》僅批評禮儀未盡,未提及行政效能變化,無法得出廢止禮儀與行政效能的關系,排除D項。
4.在元代,無論是天子內廷的怯薛軍團,還是外朝的樞密使、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其長皆勛舊重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中的權貴們組建的官僚體系構成了元朝的統治基干。這可用于佐證元朝( )
A.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歷史事實 B.以行政能力為用人依據
C.致力于貫徹“四等人制”理念 D.承襲了宋代的選官原則
【答案】A
【解析】題目中元朝的官僚體系由蒙古、色目、漢人中的權貴共同組成,無論內廷或外朝均以“勛舊重臣”為首,這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地主階級聯合執政的特征,故選A項;材料強調“勛舊重臣”而非行政能力,說明用人標準更注重出身而非才能,排除B項;四等人制雖存在,但材料未突出等級壓迫,而是強調“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中的權貴們組建的官僚體系”,不同群體共同參與統治,排除C項;元朝選官依賴世襲和民族身份,與宋代科舉制選官原則差異明顯,排除D項。
5.據記載,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江西鉛山的石塘、陳坊等鎮,“紙廠槽戶不下三千余戶,每戶幫工不下一二十人”?!懊坎鬯娜?,扶頭一人,舂礁一人,檢擇一人,焙干一人”等。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多種經營方式日益興盛 B.生產技術上取得質的飛躍
C.江西成為新的產業中心 D.手工業經營方式發生轉變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江西鉛山造紙業中雇傭勞動和分工協作的規模化生產,表明手工業已從家庭小作坊向雇傭勞動、分工協作的工場形式轉變,故選D項;材料僅涉及造紙手工業,未提及多種經營方式,無法得出多種經營方式日益興盛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勞動分工而非技術革新,未提及造紙技術有突破性進展,排除B項;材料雖提及江西鉛山地區造紙業情況,但無其他地區比較,不能得出江西成為新的產業中心,排除C項。
6.甲午戰爭爆發后,英國《泰晤士報》載文稱:“中國和日本正在東方進行一場戰爭……日本即使不是侵略者,至少也是危機的發起者,這一點不容否認。”這體現出英國媒體( )
A.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的目的 B.宣傳報道受到國家意志左右
C.為日本殖民擴張提供掩護 D.認為發動戰爭的責任在日本
【答案】B
【解析】題干中英國《泰晤士報》承認日本是甲午戰爭的發起者,但未進一步批判其侵略本質,也未揭露其侵華目的,僅客觀陳述事實,甲午戰爭期間,英國在遠東政策上采取“中立”態度,實則默許日本擴張以牽制俄國,故其媒體雖看似中立,實則在國家利益驅動下避免激化與日本矛盾,為后續英日同盟(1902年)奠定輿論基礎,因此報道傾向受國家意志影響,故選B項;材料未提及日本侵華的具體目的,如吞并朝鮮或掠奪資源等,僅強調其作為戰爭發起者,排除A項;材料明確指認日本為責任方,與“掩護日本殖民擴張”的立場矛盾,排除C項;材料雖指出日本是戰爭發起者,但題目要求分析英國媒體的立場而非事實判斷,其客觀表述背后是國家利益導向,故D項僅停留表象,排除D項。
7.據統計,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人數約占1/3,黨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過辛亥革命的感染。這表明辛亥革命( )
A.進一步激發了民族意識 B.對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做出貢獻
C.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提供組織條件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人數約占1/3”“受過辛亥革命的感染”可知辛亥革命激發了民眾的革命熱情,使后來的部分共產黨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響,說明辛亥革命為后期民主革命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故選B項;辛亥革命主要針對的是封建主義,以推翻帝制為主要目的,民族意識主要體現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排除A項;辛亥革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排除C項;辛亥革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共產黨屬于無產階級政黨,二者存在階級立場的本質差異,排除D項。
8.20世紀20年代后期,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吉安縣東固區成立了東固消費合作社,吸引“白區”的商人來根據地做生意。但是當時東固地區銀元和銅板很少,交易找零遇到了困難,消費合作社印制了一種以銅圓為面值標注的“銅圓票”,解決了找零的問題。上述史料可用于研究( )
A.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貨幣改革 B.法幣改革對蘇區經濟的沖擊
C.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的金融政策 D.國民革命對地方商貿的影響
【答案】C
【解析】20世紀20年代后期處于土地革命時期,東固消費合作社印制“銅圓票”屬于中共在這一時期為解決根據地交易找零困難而采取的金融舉措,能體現當時中共的金融政策,故選C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于193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法幣改革是1935年國民政府推行的政策,與中共蘇區無關,且時間晚于題干所述事件,排除B項;國民革命結束于1927年,題干中事件發生在國民革命失敗后的土地革命時期,且內容涉及中共根據地經濟措施,與國民革命時期的地方商貿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
9.為應對國民黨政府停發八路軍軍餉所帶來的財政壓力,1940年冬,中共發行邊幣,同時,為穩定邊幣的地位,還需要增加邊區商品的流通量。最終,中共取得這場貨幣斗爭的勝利。據此可知( )
A.中共的群眾基礎在不斷擴大 B.國共第二次合作全面破裂
C.大生產運動配合了邊幣發行 D.邊區的財政困難得以解決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國民黨政府停發八路軍軍餉”“需要增加邊區商品的流通量”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940年冬,中共發行邊幣,為穩定邊幣的地位,需要增加邊區商品的流通量,邊區的大生產運動“生產自救”可以促進邊區商品流通,為邊幣的流通使用創造條件,因此大生產運動配合了邊幣發行,故選C項;材料涉及邊幣發行與鞏固地位(金融領域),無法據此判斷中共“群眾基礎”的情況,排除A項;此時仍處于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全面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為了應對邊區財政壓力而發行邊幣,無法判斷邊幣發行的影響“是否解決了邊區的財政困難”,排除D項。
10.如圖是1949、1952年國營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重(單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 B.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
C.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D.公有制經濟控制力增強
【答案】D
【解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1949至1952年國營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重不斷上升,最高比重接近100%,表明國營經濟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增強即公有制經濟控制力增強,故選D項;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側重對經濟整體狀況的一種宏觀概括,而不能直接反映題目中所提及的具體數據——即國營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重變化,排除A項;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初步奠定工業化基礎的是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排除C項。
11.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部分知識青年借高考返城。1979年,無法就業的城市“知識青年”達到1500萬,加上城市新生的勞動力無崗位就業,使得城市登記失業率達到5.9%。為解決這一困境而推進的改革措施是( )
A.加快推進教育制度改革 B.發展個體與私營經濟
C.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D.鞏固國營和集體企業
【答案】B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1979年城市失業率較高,大量勞動力沒有獲得就業崗位,結合所學1978年后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采取支持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適當發展的方針,開辟勞動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故選B項;材料強調城市勞動力無法就業的問題,體現此時工作崗位較少,推進教育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民眾受教育水平,但不能增加工作崗位,排除A項;材料強調城市中大量勞動力無法就業,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強調國家采取措施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發展差距,兩者主旨不符,排除C項;結合所學國營和集體企業一定程度可以容納部分勞動力,但無法解決大規模勞動力就業問題,且此時處于改革開放時期,國家采取了更為多元化的經濟發展策略來解決就業問題,例如支持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
12.1226年,德意志地區的美因茨和其他四個城市結為商業同盟。1239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被開除教籍,同盟內的城市因支持不同勢力而走向瓦解。此后,新的城市同盟不斷建立,又不斷瓦解。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城市同盟( )
A.助推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B.鞏固了基督教會的地位
C.根源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D.豐富了城市自治的形式
【答案】C
【解析】中世紀,德意志地區封建經濟發展,各城市間貿易往來密切,為維護商業利益結成城市同盟,又因各種利益紛爭不斷瓦解,然后又會為維護商業利益而不斷建立,可見其根源在于封建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城市同盟因支持不同勢力走向瓦解,不利于國王統一事業,排除A項;皇帝被開除教籍致同盟瓦解,說明基督教會與世俗勢力存矛盾,這不會鞏固基督教會的地位,排除B項;城市自治形式主要涉及城市內部管理,而城市同盟是城市間的關系,并非豐富城市自治形式,排除D項。
13.1593年,某殖民國家頒布法令規定了下圖所示航線的次數、載重量、價值額、關稅數額等,實行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這一舉措( )
A.維持了該國海洋霸主地位 B.推動太平洋貿易有序發展
C.挑戰大西洋三角貿易地位 D.制約了貿易地的經濟發展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593年”并結合所給地圖可知,1593年處于西班牙殖民帝國后期,雖無敵艦隊(1588年)戰敗后逐漸衰落,但仍通過馬尼拉大帆船(1565年開通)控制太平洋貿易,連接亞洲(菲律賓)與美洲(墨西哥),題干中的“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符合西班牙重商主義政策,旨在壟斷太平洋航線。結合所學可知,西班牙通過特許經營和關稅控制,強制殖民地(如美洲)成為原料供應地,限制其工業發展,對亞洲貿易地(如菲律賓)則壟斷貿易渠道,阻礙本地經濟自主性,此政策本質是殖民經濟剝削,制約了貿易地經濟發展,故選D項;1588年后西班牙已喪失海洋霸權,此法令更多是應對衰落而非維持霸權,排除A項;西班牙確實通過規范太平洋航線(如馬尼拉大帆船)促進了跨區域貿易,但這一選項未觸及殖民政策的剝削本質,且材料更強調“制約”而非“推動,排除B項;太平洋貿易與大西洋三角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是并行體系,而非直接挑戰,排除C項。
14.下圖為1922年8月新西蘭漫畫家戴維·洛發表于英國《星報》的漫畫《凡爾賽之鎖》作者意在( )
漫畫中德國被意大利、法國、英國三個大漢死死壓在摔跤擂臺上。法國的雙手牢牢鎖住德國的脖子;德國大漢吐著舌頭幾乎窒息,喉嚨里擠出“庫?!保–RRK)聲;英國則抬頭望向擂臺圍欄外的山姆大叔,請求道:“嗨,先生,您能抽空進來做下裁判嗎?”
A.呼吁美國參與戰后安全問題 B.嘲諷歐美國家之間勾心斗角
C.批評美國奉行中立主義政策 D.倡導集體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漫畫中英國抬頭望向擂臺圍欄外的山姆大叔(代表美國),請求其進來做裁判,這表明英國希望美國參與到對德國的相關事務中,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的凡爾賽體系構建了歐洲的戰后秩序,英國此舉意在呼吁美國參與戰后歐洲的安全等相關問題,故選A項;材料主要突出的是英國邀請美國介入對德事務,而非強調歐美國家之間勾心斗角,排除B項;美國此時并非奉行中立政策,一戰后期美國已參戰,戰后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安排,排除C項;漫畫強調的是英國希望美國介入對德國的事務,進行對德懲治,排除D項。
15.在俄羅斯歷史的某一時期,農民因難以忍受深重負擔而發起暴動;大批工人由于饑餓和工廠停工而紛紛從城市逃往鄉下,成為“背口袋的人”(搞糧食投機的人)。為解決這些問題,當時政府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B.實行余糧征集制
C.開展農業集體化建設 D.實施新經濟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農民因難以忍受深重負擔而發起暴動”“饑餓和工廠停工”“‘背口袋的人’(搞糧食投機的人)”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情境發生在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實施時引發的社會危機,為此,列寧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恢復經濟,鞏固政權,故選D項;一戰加劇了社會矛盾,與題干中緩解社會矛盾相悖,排除A項;余糧征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正是這一政策導致了材料中的社會矛盾,排除B項;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執政時期的經濟政策,與材料中描述的歷史時期不符,排除C項。
16.下圖是1948年美國《新世界新聞》發表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反映出( )
A.德國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B.兩極格局初步確立
C.冷戰意識滲透輿論宣傳 D.世界經濟前途未卜
【答案】C
【解析】根據漫畫的出處和內容,可以看出這是1948年美國的一份新聞媒體發表的。漫畫通常反映了作者的觀點和立場??紤]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正處于冷戰初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立日益明顯,該漫畫通過夸張的手法表達了美國對冷戰期間德國分裂(漫畫中1948年的這個“孩子”)的干預,體現了冷戰意識在輿論宣傳中的滲透,故選C項; 僅憑一幅漫畫無法斷定德國分裂的局面已經形成,且 德國分裂局面正式形成的時間是1949年,排除A項;1955年,蘇聯與東歐七國建立了華約,這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也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初步確立 ,排除B項; “世界經濟前途未卜”與漫畫主題不符,漫畫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對立和冷戰思維,而非經濟問題,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代宗族共同體一經構造成普遍性的社會組織,便發揮了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在隋唐以來等級制度受到各種力量沖擊的情勢下,宗族共同體……在宗族內部構造一個微型金字塔,于等級中求穩定?!谧遄罡呤最I為族長,族長是族人共同行為規范——宗規、族約的主持者和監督者,是全族的統率。族內發生糾紛時,由族長主持召集族中“宗賢”加以解決,不服統率者,族長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端问贰り懢派貍鳌酚涊d道:“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屏之遠方焉。”歐陽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銘》中也描述了族長莊嚴肅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顧終日如無人,雖其嬰兒女子,無一敢妄舉足發聲”。
——摘編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主編《中華文化史》下冊
(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宗族共同體的特點。(6分)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宗族共同體的影響。(9分)
【答案】(1)特點:有明確的等級結構;族長權力較大;重視族規族約的教化作用;重視祭祀。(6分,任答三點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影響:積極影響:通過宗族共同體傳承文化和教化族人;增強宗族凝聚力;補充政府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秩序。(6分,任答三點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消極影響:共同體內的家長制和等級制影響個性發展。(3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解析】(1)據材料“在宗族內部……于等級中求穩定”可知,有明確的等級結構;據材料“宗族最高首領為族長,族長是……宗規、族約的主持者和監督者”可知,族長權力較大;據材料“族長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可知,重視族規族約的教化作用;據材料“晨興,家長率眾謁先祠畢”可知,重視祭祀。
(2)據材料“族長是族人共同行為規范——宗規、族約的主持者和監督者,是全族的統率”可知,通過宗族共同體傳承文化和教化族人;據材料“不服統率者,族長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可知,增強宗族凝聚力;據材料“族內發生糾紛時,由族長主持……加以解決”可知,補充政府基層治理并維護社會秩序;據材料“族長莊嚴肅穆,令人望而生畏”“雖其嬰兒女子,無一敢妄舉足發聲”可知,共同體內的家長制和等級制影響個性發展。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據統計,鴉片戰爭前,清代每年約有4000萬匹棉布進入國內長距離遠銷,其中1817—1833年從廣州出口的棉布僅產自南京的就達年均110余萬匹。隨著棉紡織業經濟地位的不斷不提高,植棉業與紡織業、紡紗業與織布業日益分離,并形成了棉花市場和棉紗市場。自明代至清初,外地客商主要通過牙行在江南收購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設立字號直接收購棉布,商人資本進一步滲透到棉紡織業生產領域。
——摘編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紡織業的歷史考察》
材料二
表 1760—1860年英國棉紡織業生產要素情況表
領域 概況
生產技術 從1771年—1880年這個“發明的年代”里,主要有機械聯動裝置上的發明、新型能源(蒸汽)的利用和與化學有關的新工藝(漂白業和印染工藝)推動著有關棉紡織業的飛速前進。
資本來源 除個人儲蓄小資本外,更多的是憑借商業信用而獲得的信貸資本以及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利潤。
勞動力構成 從英國最窮苦的地方招募的工人,并雇傭大量的婦女和兒童。
管理形式 伴隨大機器的生產而產生新的組織形式——工廠制發展起來。
——摘編自楊松《近代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研究(1760—1860)》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前期江南棉紡織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趨勢及其表現。(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前期中國棉紡織業與同時期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差異,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5分)
【答案】(1)趨勢:棉紡織業的商品化程度加深。(2分)
表現:行業分工日益細化;行業經濟地位提高(由副業轉化為主業);商人資本滲透生產;產品經長途販運的現象增多,商品市場擴大。(8分)
(2)不同之處:中英生產方式存在差異,中國是手工生產作坊、工場制而英國是機器生產的工廠制(4分);中國以商人資本為主,英國信貸資本占比較大(4分);英國雇傭勞動力不足,使用了大量的婦女兒童。(3分)
主要原因:英國工業革命的推動,生產力發展實現質的飛躍;而中國仍停留在農耕文明階段。(4分)
【解析】(1)第一小問,據材料一“鴉片戰爭前,清代每年約有4000萬匹棉布進入國內長距離遠銷”,可得棉紡織業的商品化程度加深。第二小問,據材料一“植棉業與紡織業、紡紗業與織布業日益分離,并形成了棉花市場和棉紗市場”,可得行業分工日益細化、行業經濟地位提高(由副業轉化為主業);據材料一“商人資本進一步滲透到棉紡織業生產領域”,可得商人資本滲透生產;據材料一“外地客商主要通過牙行在江南收購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設立字號直接收購棉布”,可得產品經長途販運的現象增多,商品市場擴大。
(2)第一小問,據材料二“表2 1760—1860年英國棉紡織業生產要素情況表”中“生產技術”、“資本來源”、“勞動力構成”以及“管理形式”的具體概況,對比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生產方式(中國是手工生產作坊、工場制而英國是機器生產的工廠制)、資本來源(中國以商人資本為主,英國信貸資本占比較大)、勞動力來源(英國雇傭勞動力不足,使用了大量的婦女兒童)等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第二小問,據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生產技術提高”、“生產力發展”視角思考,可得英國工業革命的推動,生產力發展實現質的飛躍,而中國仍停留在農耕文明階段。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發達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雙雙下降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聯合自強,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議程設定,提升了在國際議題上的話語權。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文稱,當前全球政治中最顯著的趨勢之一是,“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各個領域發揮更大影響力。
然而,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獨立性與話語權的提升,美西方不斷加友分化力度,對“全球南方”國家進行拉攏和遏制,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撓“全球南方”國家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以及進一步提高制度性話語權。盡管如此,2025年,全球治理的“基本盤”仍在全球南方:巴西將承辦金磚峰會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南非將承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如果“全球南方”國家能夠抓住機遇,其在全球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得到增強。
——摘編自任琳《全球治理迎來“南方時刻”》
在解讀材料的基礎上,圍繞“全球治理”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達準確)(12分)
【答案】
示例一 觀點:發展中國家成為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力量。(2分)
闡述: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實力不斷增長,逐漸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新發展。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廣大發展中國家尋求新的合作,以對抗美蘇爭霸,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壯大了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力量,推動聯合國更加公正合理地處理國際事務。(8分)
結論:綜上,在當今世界,第三世界國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分)
示例二: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沖擊了國際治理體系。
示例三:全球治理體系呈現出多元化、開放化的趨勢。
【解析】首先,根據材料“‘全球南方’國家聯合自強,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議程設定”“正在各個領域發揮更大影響力”并結合基礎知識,提煉核心觀點,可以圍繞“全球南方”國家對全球治理體系的影響。然后,圍繞提煉出的觀點,結合史實進行詳細闡述。
比如:不結盟運動與“全球南方”國家的早期崛起。冷戰時期,美蘇兩極對峙,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擺脫大國控制,維護自身獨立與主權。不結盟運動國家通過聯合聲明和會議,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集體力量,為后續“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還可以提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與全球治理的參與。21世紀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通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積極發聲,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還可以提及G20的召開。G20逐漸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新興經濟體在其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推動全球經濟政策的協調。打破了傳統西方國家主導全球經濟治理的格局,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最后進行總結升華,“全球南方”國家的崛起正在深刻改變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其向多元化和民主化方向發展。盡管面臨美西方的遏制和內部差異等挑戰,但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將持續提升,全球治理體系也將更加平衡和公正。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年高考歷史仿真模擬卷02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甘肅秦安大地灣、陜西姜寨、河南偃師灰嘴等仰韶文化遺址均發現有粟、黍、稻等作物遺存以及糧食堆積的窖穴。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 )
A.五谷種植受到重視 B.貧富分化現象明顯
C.先民生活漸趨穩定 D.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2.東晉南朝時,除以水稻為主外,北方的麥、菽、粟等糧食作物也開始在南方種植,農業生產普遍出現了稻麥輪作制,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對此現象解釋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區耕作技術領先 B.南北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C.農副業的經營形式多樣 D.飲食習慣影響農耕發展
3.下表為有關北宋早朝禮儀改革的三則史料,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記述 出處
故事,執政奏事,坐論殿上。太祖皇帝即位之明日,執政登殿,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執政至榻前,密遣中使徹(撤)其坐。執政立奏事,自此始也。 《聞見舊錄》
今執政,古三公之任,所謂坐而論道者也。今進對,立侍,裁移刻而罷,于咨諏體貌之禮固有未盡。 《文潞公集》
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及質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札子進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 《宋史·范質傳》
A.宋太祖蓄意裁撤了早朝坐論之禮 B.政務繁忙導致早朝坐論之禮廢除
C.北宋時期早朝坐論之禮不復存在 D.廢止早朝坐論之禮降低行政效能
4.在元代,無論是天子內廷的怯薛軍團,還是外朝的樞密使、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其長皆勛舊重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中的權貴們組建的官僚體系構成了元朝的統治基干。這可用于佐證元朝( )
A.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歷史事實 B.以行政能力為用人依據
C.致力于貫徹“四等人制”理念 D.承襲了宋代的選官原則
5.據記載,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江西鉛山的石塘、陳坊等鎮,“紙廠槽戶不下三千余戶,每戶幫工不下一二十人”。“每槽四人,扶頭一人,舂礁一人,檢擇一人,焙干一人”等。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多種經營方式日益興盛 B.生產技術上取得質的飛躍
C.江西成為新的產業中心 D.手工業經營方式發生轉變
6.甲午戰爭爆發后,英國《泰晤士報》載文稱:“中國和日本正在東方進行一場戰爭……日本即使不是侵略者,至少也是危機的發起者,這一點不容否認?!边@體現出英國媒體( )
A.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的目的 B.宣傳報道受到國家意志左右
C.為日本殖民擴張提供掩護 D.認為發動戰爭的責任在日本
7.據統計,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人數約占1/3,黨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過辛亥革命的感染。這表明辛亥革命( )
A.進一步激發了民族意識 B.對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做出貢獻
C.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提供組織條件
8.20世紀20年代后期,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吉安縣東固區成立了東固消費合作社,吸引“白區”的商人來根據地做生意。但是當時東固地區銀元和銅板很少,交易找零遇到了困難,消費合作社印制了一種以銅圓為面值標注的“銅圓票”,解決了找零的問題。上述史料可用于研究( )
A.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貨幣改革 B.法幣改革對蘇區經濟的沖擊
C.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的金融政策 D.國民革命對地方商貿的影響
9.為應對國民黨政府停發八路軍軍餉所帶來的財政壓力,1940年冬,中共發行邊幣,同時,為穩定邊幣的地位,還需要增加邊區商品的流通量。最終,中共取得這場貨幣斗爭的勝利。據此可知( )
A.中共的群眾基礎在不斷擴大 B.國共第二次合作全面破裂
C.大生產運動配合了邊幣發行 D.邊區的財政困難得以解決
10.如圖是1949、1952年國營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重(單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 B.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
C.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D.公有制經濟控制力增強
11.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部分知識青年借高考返城。1979年,無法就業的城市“知識青年”達到1500萬,加上城市新生的勞動力無崗位就業,使得城市登記失業率達到5.9%。為解決這一困境而推進的改革措施是( )
A.加快推進教育制度改革 B.發展個體與私營經濟
C.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D.鞏固國營和集體企業
12.1226年,德意志地區的美因茨和其他四個城市結為商業同盟。1239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被開除教籍,同盟內的城市因支持不同勢力而走向瓦解。此后,新的城市同盟不斷建立,又不斷瓦解。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城市同盟( )
A.助推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B.鞏固了基督教會的地位
C.根源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D.豐富了城市自治的形式
13.1593年,某殖民國家頒布法令規定了下圖所示航線的次數、載重量、價值額、關稅數額等,實行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這一舉措( )
A.維持了該國海洋霸主地位 B.推動太平洋貿易有序發展
C.挑戰大西洋三角貿易地位 D.制約了貿易地的經濟發展
14.下圖為1922年8月新西蘭漫畫家戴維·洛發表于英國《星報》的漫畫《凡爾賽之鎖》作者意在( )
漫畫中德國被意大利、法國、英國三個大漢死死壓在摔跤擂臺上。法國的雙手牢牢鎖住德國的脖子;德國大漢吐著舌頭幾乎窒息,喉嚨里擠出“庫嚕”(CRRK)聲;英國則抬頭望向擂臺圍欄外的山姆大叔,請求道:“嗨,先生,您能抽空進來做下裁判嗎?”
A.呼吁美國參與戰后安全問題 B.嘲諷歐美國家之間勾心斗角
C.批評美國奉行中立主義政策 D.倡導集體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15.在俄羅斯歷史的某一時期,農民因難以忍受深重負擔而發起暴動;大批工人由于饑餓和工廠停工而紛紛從城市逃往鄉下,成為“背口袋的人”(搞糧食投機的人)。為解決這些問題,當時政府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B.實行余糧征集制
C.開展農業集體化建設 D.實施新經濟政策
16.下圖是1948年美國《新世界新聞》發表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反映出( )
A.德國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B.兩極格局初步確立
C.冷戰意識滲透輿論宣傳 D.世界經濟前途未卜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代宗族共同體一經構造成普遍性的社會組織,便發揮了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谒逄埔詠淼燃壷贫仁艿礁鞣N力量沖擊的情勢下,宗族共同體……在宗族內部構造一個微型金字塔,于等級中求穩定?!谧遄罡呤最I為族長,族長是族人共同行為規范——宗規、族約的主持者和監督者,是全族的統率。族內發生糾紛時,由族長主持召集族中“宗賢”加以解決,不服統率者,族長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端问贰り懢派貍鳌酚涊d道:“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屏之遠方焉?!睔W陽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銘》中也描述了族長莊嚴肅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顧終日如無人,雖其嬰兒女子,無一敢妄舉足發聲”。
——摘編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主編《中華文化史》下冊
(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宗族共同體的特點。(6分)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宗族共同體的影響。(9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據統計,鴉片戰爭前,清代每年約有4000萬匹棉布進入國內長距離遠銷,其中1817—1833年從廣州出口的棉布僅產自南京的就達年均110余萬匹。隨著棉紡織業經濟地位的不斷不提高,植棉業與紡織業、紡紗業與織布業日益分離,并形成了棉花市場和棉紗市場。自明代至清初,外地客商主要通過牙行在江南收購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設立字號直接收購棉布,商人資本進一步滲透到棉紡織業生產領域。
——摘編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紡織業的歷史考察》
材料二
表 1760—1860年英國棉紡織業生產要素情況表
領域 概況
生產技術 從1771年—1880年這個“發明的年代”里,主要有機械聯動裝置上的發明、新型能源(蒸汽)的利用和與化學有關的新工藝(漂白業和印染工藝)推動著有關棉紡織業的飛速前進。
資本來源 除個人儲蓄小資本外,更多的是憑借商業信用而獲得的信貸資本以及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利潤。
勞動力構成 從英國最窮苦的地方招募的工人,并雇傭大量的婦女和兒童。
管理形式 伴隨大機器的生產而產生新的組織形式——工廠制發展起來。
——摘編自楊松《近代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研究(1760—1860)》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前期江南棉紡織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趨勢及其表現。(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前期中國棉紡織業與同時期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差異,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5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發達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雙雙下降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聯合自強,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議程設定,提升了在國際議題上的話語權。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文稱,當前全球政治中最顯著的趨勢之一是,“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各個領域發揮更大影響力。
然而,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獨立性與話語權的提升,美西方不斷加友分化力度,對“全球南方”國家進行拉攏和遏制,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撓“全球南方”國家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以及進一步提高制度性話語權。盡管如此,2025年,全球治理的“基本盤”仍在全球南方:巴西將承辦金磚峰會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南非將承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如果“全球南方”國家能夠抓住機遇,其在全球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得到增強。
——摘編自任琳《全球治理迎來“南方時刻”》
在解讀材料的基礎上,圍繞“全球治理”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達準確)(12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合作市| 忻城县| 大埔县| 阿城市| 镇江市| 正宁县| 叶城县| 南华县| 天柱县| 嵊泗县| 竹溪县| 来宾市| 周口市| 获嘉县| 寿光市| 南宁市| 南华县| 昌邑市| 灵璧县| 沙洋县| 凉山| 榆林市| 永福县| 涟水县| 石林| 乌海市| 玉溪市| 桐城市| 喜德县| 嘉兴市| 天津市| 上虞市| 高安市| 岐山县| 莱阳市| 汉寿县| 祁门县| 大连市| 金堂县|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