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培優專題04 長效熱點話題【三農問題】1.(2025·陜西安康高三下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多年以來,各歷史時期的土地政策都不盡相同。我黨的土地政策史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表,她集中民智、重視民生,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經濟吁求。時期 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時期 《井岡山土地法》 “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土地禁止買賣。這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階級的土地所有權,但它同時也剝奪了貧農、中農的土地所有權《興國土地法》 把“沒收一切土地”變更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1931年土地革命路線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戰爭時期 “雙減雙交” 減租減息后,農民需要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權、財權和人權;對富農削弱其封建部分,鼓勵其資本主義部分的發展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并且規定“以鄉為單位統一平均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新中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農業生產合作社 農業采取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農業互助組,進而組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隨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又加快農業合作化步伐,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摘編自蔡志榮《黨在各歷史時期的土地政策及當代啟示》(1)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實施土地政策的特點。(8分)(2)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黨不同時期土地政策的當代啟示。(6分)【答案】(1)務實而且靈活;根據主要矛盾調整土地政策;始終維護農民根本利益;重視農業生產。(8分)(2)生產關系一定要和生產力相適應;農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基礎;謹慎對待土地問題;正確認識和對待個體農業;農業政策的制定要與時俱進;“三農”問題是國富民強重要的瓶頸;尊重農民的意愿。(6分,任答3點即可)【解析】(1)據材料“《井岡山土地法》……剝奪了貧農、中農的土地所有權”“變更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從土地法內容的變化,可看出政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務實且靈活;土地革命時期“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為解決階級矛盾,抗日戰爭時期“雙減雙交”是因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團結地主共同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為爭取農民支持革命,可得出根據主要矛盾調整土地政策;據材料“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等,可知各時期土地政策都致力于讓農民獲得土地權益,維護其根本利益;據材料“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可知土地政策目的之一是促進農業生產,為國家建設打基礎。(2)從土地政策不斷調整,如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同階段政策變化,可看出要根據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促進農業發展;各時期土地政策都圍繞農業,“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等,說明農業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至關重要;歷史上土地政策影響大,如各時期土地政策調整都引起農村變化,當代也應慎重對待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時期有農民個體獲得土地,當代個體農業也存在,要正確認識其作用并引導發展;從各歷史時期土地政策隨時代變化而調整,可知當代農業政策也需緊跟時代發展;黨一直重視土地政策解決“三農”問題,當代“三農”問題仍影響國家發展;據材料“實行自愿互利原則”等,體現出尊重農民意愿對政策實施的重要性,當代也應如此。2.(2025·安徽“江南十校”高三下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漢唐時期都將糧食視為國家管控的戰略物資,以國有官營的方式統一管理糧食調運、中轉、分配。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囷、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皇家倉廩因其重要性與規模性,承擔了更為廣泛的賑濟職責;而民間系統則有效彌補了在官方難以維系時的不足,顯示出對于百姓生活的保障屬性。——摘編自韓國河、王祖遠《漢唐時期儲糧制度和方式之變遷》材料二中國糧食進口歷史悠久,北宋真宗時期曾經輸入占城稻3萬石,用作改良稻種。清代康乾之際,清政府鼓勵商人從東南亞輸入米谷。鴉片戰爭后,據海關統計,1867—1947年的81年中,78年有糧食進口,其中大米、小麥、面粉分別進口約6.607億、1.568億、1.391億擔,三項合計共約9.0266億擔。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糧食貿易出超,分別約出超26萬擔、750萬擔和1190萬擔,其余78年分別共約入超6.02億擔、1.104億擔、1.127億擔,三項合計共約入超8.2517億擔。——摘編自徐暢《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歷史啟示》材料三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國內糧食市場保持供應充足、運行平穩的良好態勢。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實現百分之百自給。糧食庫存充裕,高于17%~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小麥、稻谷庫存量能夠滿足全國人民1年以上口糧消費需求。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涵蓋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社會儲備的多層次、全方位糧食儲備體系。京津滬渝等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成品糧儲備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摘自新華社《守住管好“天下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糧食進出口現象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1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生產的意義。綜合材料一、二、三,說明糧食生產與國家治理的關系。(7分)【答案】(25分)(1)政府重視,統一管理;廣設倉、廩等儲糧設施;建立起官方與民間相互輔助的儲糧體系;管控糧食重視賑災等。(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2)特征:進口糧食作物種類增加;糧食進口總量大;糧食進出口整體呈入超狀態。(每點2分,共6分)原因:世界聯系加強,市場上流通的糧食類型增加;傳統小農經濟的制約;近代中國政局動蕩,影響糧食生產;農業科技落后,糧食產能低下;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列強傾銷糧食等。(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3)意義:提升了糧食自給率,滿足了國內市場的基本需求;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促進了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總分不超過5分)關系:糧食安全生產關乎國家安全;國家治理的改善有利于糧食生產;守住耕地紅線;國家要重視農業科技投入;要維護農民利益等。(任答1點即可,言之有理即可,共2分)【解析】(1)據材料一“糧食視為……統一管理”可得政府重視,統一管理;據材料一“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可得廣設倉、廩等儲糧設施;據材料一“形成了……現象”可得建立起官方與民間相互輔助的儲糧體系;據材料一“承擔了更為廣泛的賑濟職責”和所學可得管控糧食重視賑災等。(2)第一小問特征,據材料二“北宋真宗時期曾經輸入占城稻”和材料二“78年有糧食進口,其中大米、小麥、面粉”可得進口糧食作物種類增加;據材料二“6.607億、1.568億、1.391億擔”等信息可得糧食進口總量大;據材料二“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糧食貿易出超”可得糧食進出口整體呈入超狀態。第二小問原因,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聯系加強,商品種類增加,這導致近代進口糧食作物種類增加,由此可得世界聯系加強,市場上流通的糧食類型增加;小農經濟弊端明顯,這導致中國糧食需求較大,由此可得傳統小農經濟的制約;近代中國證據動蕩,不能為糧食生產創造穩定的政治環境,導致中國糧食進出口整體呈入超狀態,由此可得近代中國政局動蕩,影響糧食生產;結合所學可得農業科技落后,糧食產能低下;結合所學可得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列強傾銷糧食。(3)第一小問意義,據材料三“小麥、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實現百分之百自給”可得提升了糧食自給率,滿足了國內市場的基本需求;結合所學可得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生產事關民生,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條件,由此可得促進了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國糧食產量提高,為消除饑餓作出貢獻,由此可得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第二小問關系,結合所學可知糧食生產意義重大,事關社會穩定,由此可得糧食安全生產關乎國家安全;據材料一“漢唐時期都將糧食視為國家管控的戰略物資”可得國家治理的改善有利于糧食生產;糧食生產的基礎是農業耕地的使用,由此可得守住耕地紅線;增加科技投入,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保障,由此可得國家要重視農業科技投入;不能降低糧食價格,這會降低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不利于糧食安全,由此可得要維護農民利益等。3.(2025·湖南新高考教研聯盟高三下一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天然有機肥利用歷史悠久。然而,從20世紀初期開始,伴隨西方商行大力進行銷售宣傳,一些專家學者也倡導化肥的使用和推廣。當時農民已注意到,化學肥料往往施用數日之后,禾苗黃瘦者就會變得欣欣向榮,而天然肥料則沒有如此迅速的功效。肥田粉如硫酸铔,其價格比之江南農民喜用的餅肥而言要便宜得多,且體積和人畜糞肥相比,相差百倍。天然肥料中的人糞尿和廄肥皆有臭味,而化肥則少有此異味。另外,化學肥料的氮、磷、鉀三要素可以單獨供給,隨意加減。農民逐漸接受并喜歡上了這種舶來品,傳統有機肥的施用受到了影響。圖 “優劣顯然”英國卜內門肥料公司廣告材料二20世紀20—30年代,關于化肥優缺點的討論常見諸報端。反對化肥的人認為,推廣化肥是一種帝國主義的農業侵略,大量進口化肥造成中國財政漏卮,加重農民負擔。土壤肥料學家陳方濟說:“(化肥)其性烈,一時以為有利,乃不旋踵,沃土變為石田”。化肥外觀上為粉狀或結晶,除少數人能辨真偽外,一般農民易受騙。支持化肥施用的觀點也不乏呼應之聲。著名水稻專家原頌周教授提出,從世界范圍看,對于化肥已有充分研究的國家,其化肥施用量有增無減,所謂化肥之弊害似可釋然。還有人認為,外國應用化肥,時間雖不到百年,但增加糧食產量的效果卻是有目共睹。可惜的是,中國一些產米省份,有的因運費昂貴,有的因地方征稅過重,致使每畝化肥用量極少,從而導致中國稻米產量相對較低。雖然爭論長期相持不下,難分勝負,但這場爭論促進了相關調查研究和田間試驗的開展。自1933年起,中央農業實驗所以及其他農業科教機構,紛紛開始了自主的化肥試驗。相關研究成果有利于中國農民正確對待和施用化學肥料,也是近代中國農業“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肥方針形成的理論基礎。——以上材料摘編自惠富平、過慈明《近代中國關于化肥利弊的爭論》(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傳統有機肥相比較化肥所擁有的優勢,并分析20世紀20—30年代化肥在中國得以推廣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近代中國關于化肥利弊的爭論。(10分)【答案】(1)優勢:化肥增產效果明顯;化肥價格便宜;化肥體積小、無異味,使用簡便;施用量易于掌握。(一點1分,答對兩點得2分)原因:西方肥料商的大力促銷;專家學者倡導;農家喜愛;與傳統有機肥相比有一定優勢。(一點2分,答對三點得6分)(2)【示例】20世紀20—30年代,西方化肥在中國的應用與推廣,引發了中國社會關于化肥優劣利弊的激烈爭論。(2分)反對者認為推廣化肥是帝國主義的農業侵略政策,大量進口化肥,導致中國財政漏卮;長期使用化肥將損害土壤;化肥容易摻假冒充,有損農民利益。支持者從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認為化肥能帶來增產效益,中國農民若能增加化肥施用量,其農業產量必將大為增加。(4分)近代中國關于化學肥料利弊的爭論,是在中西方文化激烈交匯的特殊社會環境下展開的,爭論促進了中國人對于化肥這一外來新事物的認識、利用及探究,促進了相關調查研究和田間試驗的開展,推動了中國農業近代化進程。(2分)這場近代肥料利弊大討論,體現出近代農學家和相關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反映出中國傳統農學與西方實驗農學的艱難交匯。在當今保護農業生態,強調化肥合理使用、提倡有機肥的背景下,這場爭論帶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2分)【評分標準】爭論產生的背景2分,雙方所持觀點4分,評價爭論4分。【解析】(1)第一小問優勢,據材料一“施用數日之后,禾苗黃瘦者就會變得欣欣向榮”可知,化肥增產效果明顯;從材料一“其價格比之江南農民喜用的餅肥而言要便宜得多”可得,化肥價格便宜;由材料一“體積和人畜糞肥相比,相差百倍……而化肥則少有此異味”可知,化肥體積小、無異味,使用簡便;從材料一“……可以單獨供給,隨意加減”可知,施用量易于掌握。第二小問原因,從材料一“伴隨西方商行大力進行銷售宣傳”可知,西方肥料商大力促銷;由材料一“一些專家學者也倡導化肥的使用和推廣”可得,專家學者倡導;根據材料一“農民逐漸接受并喜歡上了這種舶來品”可知,農家喜愛;結合第一小問化肥的優勢可知,化肥與傳統有機肥相比有一定優勢。(2)首先要根據材料所給時間“20世紀20—30年代”,結合當時中國處于中西方文化碰撞、西方農業技術傳入等時代背景,引出關于化肥利弊爭論的話題,這是理解整個爭論的大前提。然后分別闡述反對者和支持者的觀點。從材料二中準確提取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論據,如反對者提到的“帝國主義的農業侵略”“財政漏卮”“損害土壤”“假冒偽劣”等,支持者提到的“世界范圍的應用效果”“中國農業產量現狀”等,進行分類整理和闡述。然后思考爭論帶來的積極影響,從材料“這場爭論促進了相關調查研究和田間試驗的開展”以及對農業近代化的推動等方面入手,分析爭論在促進知識傳播、技術應用等層面的作用。最后從社會責任感角度,思考近代農學家和知識分子參與爭論背后的動機;從學術層面,分析爭論反映出的中國傳統農學與西方實驗農學的關系。4.(2025·山東臨沂一模·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材料一自南宋中期開始,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吳郡志》最早記載了這一諺語。此后多人著述或者奏章中提到這一諺語,至宋理宗時最終定型。據國內學者考證,“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最早出現在明人何孟春的《余冬序錄》中,到清代“湖廣熟,天下足”成為統治集團的共識,出現在朝廷對奏文本之中。(蘇:今江蘇蘇州;湖:今浙江湖州;湖廣:通常指今湖南、湖北)——摘編自李華歐《論明清時期“湖廣熟,天下足”經濟現象》等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兩湖的糧食外運已有了顯著變化,這一方面是由于兩湖區域開發成就顯著,已經具備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則起因于江、浙對商品糧的需求急遽增加。與明前期相比,運往江、浙的糧食已逐漸成為那一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到清代這一經濟現象更為突出。——摘編自張國雄《明清時期兩湖外運糧食之過程、結構、地位考察——“湖廣熟,天下足”研究之二》材料三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蘇州府、嘉興府和湖州府桑蠶絲織業發展已臻于繁盛。蘇、嘉、湖地區廣泛種植桑樹,“凡畜蠶者或自家桑葉不足,則豫定別姓之桑,俗稱稍葉”。江浙地區不僅生絲產量高,棉花產量也非常高,棉紡織業也十分發達,其中松江府是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摘編自紀依薇《明清蘇嘉湖地區桑葉市場探究》等材料四圖8——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表3 清代前期江蘇、浙江與兩湖地區人口密度比較省區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661年 1762年 1791年江蘇 98820 109.20 235.62 331.00浙江 97200 71.8 160.62 234.86湖北 181440 23.75 58.16 115.04湖南 223560 13.06 50.42 74.06——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表4 1776年江蘇、浙江與兩湖地區城市人口比較省區 總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占比(%)江蘇 3243.6 440.0 13.6浙江 2236.5 224.0 10.0湖北 1617.3 113.2 7.0湖南 1525.2 76.3 5.0——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清時期》(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經濟現象。(4分)(2)材料二、三、四對解釋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有何作用?(9分)【答案】(1)明清時期,主要糧食產區從蘇湖(江浙)地區轉移到湖廣(兩湖)地區;南方經濟重心地位進一步鞏固。(4分)(2)作答應主要包括以下四個角度中的三個:(9分)①材料二表明兩地的糧食供需關系:兩湖地區經濟發展,糧食生產及運輸能力提升;江浙一帶對商品糧的需求增加。②材料三展示了江浙地區經濟結構的變化:明清時期蘇州、湖州等地經濟作物廣泛種植,成為紡織業中心,糧食作物種植相對減少。③材料四體現出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糧食需求量大:自明代,江浙、兩湖地區人口數量多、密度大;清代江浙地區人口數量、密度及市鎮發展水更高于兩湖地區。④綜合三則材料,可以解釋江浙地區經濟結構轉型,不再作為糧食核心產區,“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改變。層次劃分:(按照不同層級對每個角度作答進行評價)層次1:提取信息不夠準確,只能與江浙作為糧食產區地位變化建立起簡單的聯系;層次2:提取信息準確、完整,并能與江浙作為糧食產區地位變化建立起密切聯系。【解析】(1)據材料一可知南宋時期“蘇湖熟,天下足”逐漸發展成清代“湖廣熟,天下足”,這反映了糧食產區發生變化,由此可得明清時期,主要糧食產區從蘇湖(江浙)地區轉移到湖廣(兩湖)地區;結合所學可知,不論是蘇湖還是湖廣作為糧食主要產區,這位于中國南方,由此可得南方經濟重心地位進一步鞏固。(2)據材料二“糧食外運有了顯著變化”可得研究兩湖地區糧食運輸能力變化;據材料二“兩湖區域開發成就顯著”可得探討兩湖地區經濟開發表現;據材料二“另一方面則起因于江、浙對商品糧的需求急遽增加”可得解釋江浙一帶對商品糧的需求現象;據材料三“江浙地區的蘇州府、嘉興府和湖州府桑蠶絲織業發展已臻于繁盛”可得體現江浙地帶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反映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探討增強江浙地區經濟地位;據材料四中的圖8有助于解釋江浙、湖廣人口密度,據材料四中的表3有助于研究清代江浙與兩湖地區人口數量,據材料四的表4有助于觀察江浙與兩湖城市化現象。最后總結,綜合上述3個材料可以研究江浙地區經濟結構轉型,不再作為糧食核心產區,“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改變。5.(2025·廣東高三下“百日沖刺”監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9年4月,紅四軍到達江西省興國縣,毛澤東在這里支持制定了《興國土地法》,主要內容如下:(一)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興國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經工農兵政府沒收并分配后,禁止買賣……六、土地稅之征收:(1)土地稅依照生產情形分為三種: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百分之五。(2)如遇天災或其他特殊情形時,得呈明高級蘇維埃政府核準,免納土地稅。(3)土地稅由縣蘇維埃政府征收,交高級蘇維埃政府支配之。——《興國土地法》材料二1933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農村復興委員會,統一領導農村復興工作。農村復興運動的重點在于解決農村生產、金融、稅收、水利等經濟方面的問題。南京國民政府做的工作主要有:調查各省苛捐雜稅;研究農業金融;調查各省農業狀況;研究地下水的利用,農村金融之救濟,倉庫制度之推進,蠶絲業之改進與救濟,棉業之推廣,茶葉之復興,等等。該運動意圖改變農村經濟凋敝狀況,但收效甚微。——摘編自王兆剛《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權對鄉村的運動型治理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推行《興國土地法》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農村復興運動的特點,結合材料一說明該運動為何“收效甚微”?(8分)【答案】(1)作用: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有利于創建蘇維埃政權;推動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毛澤東思想逐漸形成)。(6分,三點即可)(2)特點:政府主導;以經濟問題為核心;措施多樣化;目標宏大,收效有限。(6分,三點即可)說明:農村復興運動沒有觸及農村生產關系的本質問題,如土地制度、剝削制度等,因此無法從根本解決農村經濟的深層次矛盾。(2分)【解析】(1)據材料一“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可得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據材料一“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可知該土地法的頒布施行通過滿足貧雇農獲得土地的愿望,這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由此可得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結合所學可知該土地法能夠贏得農民群眾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同感,由此可得有利于創建蘇維埃政權;結合所學可知該土地法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的體現,這是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型反映,由此可得推動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毛澤東思想逐漸形成)。(2)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南京國民政府……農村復興工作”可得政府主導;據材料一“重點在于解決農村生產、金融、稅收、水利等經濟方面的問題”可得以經濟問題為核心;據材料二“調查各省……等等”可得措施多樣化;據材料二“該運動意圖改變農村經濟凋敝狀況,但收效甚微”可得目標宏大,收效有限。第二小問說明,據材料一“沒收一切公共土地……農民耕種使用”可知毛澤東領導的土地革命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再據材料二可知南京復興運動只是沒有包括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由此可得農村復興運動沒有觸及農村生產關系的本質問題,如土地制度、剝削制度等,因此無法從根本解決農村經濟的深層次矛盾。6.(2025·云南昆明云南師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夫仁政,必自經界(指土地、疆域的分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指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圭田五十畝,馀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摘自《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孟軻的井田模式必須具備的特點是:一井面積必須一里見方,計九百畝;必須由等面積的九塊田地組成且構成井字形;其中必須有一塊為“公田”,由八家助耕;每井成員絕不能遷離本井。這種井田模式本身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首先,八家共井,既無貨幣又無商業且與井外隔絕,八家所需物資器械難以自足自給。其次,“死徙無出鄉”把農戶固著在耕地上,但會造成不少困難。如,井內人口增多的家將無地可耕,人口減少的家卻有地種不了;男婚女嫁僅限于井內八家,時間一長必融為一個大族,不成其為八家共井。又次,公田勞作必須有官吏監督,一個方五十里的小國也有二千五百井,也就有二千五百塊公田,要多少官吏才能處理這種工作?再次,孟軻提到的“馀夫二十五畝”從何處取給呢?本井內已無地可分,分到井外,又不合“死徙無出鄉”的原則。孟軻的井田模式既是空想,何以在過去二千年中還不時被人們所向往呢?——整理自胡寄窗《關于井田制的若干問題的探討》(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從不同于材料二的角度說明孟子的井田模式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井田制“在過去二千年中還不時被人們所向往”的原因。(8分)【答案】(14分)(1)(6分)說明:孟子生活于戰國時期,不可能真正了解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和經營模式,因此其對井田的描述應更多是自己的設想;作為儒家思想家,孟子對井田的描述充滿了儒家理念的色彩;孟子對井田的描述,是為了向滕文公闡述其仁政思想,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沒有條件實行孟子所描述的井田模式。(每點2分,答出三點6分)(2)(8分)原因:井田制下蘊含的均分土地的理念,對農民有極強的吸引力;封建統治者試圖借鑒井田制模式,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以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經歷代儒家士人解讀的井田制承載了儒家的治國理念;理學產生后,孟子成為亞圣,其思想自然被后人廣泛學習研讀;井田制中蘊含的民間互助等內容有利于加強基層治理;井田制中蘊含的道德價值觀利于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每點2分,答出四點8分)【解析】(1)緊扣設問“從不同于材料二的角度”“孟子的井田模式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結合綱要上冊第2課所學孟子的生活時代得出孟子生活于戰國時期,不可能真正了解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和經營模式,因此其對井田的描述應更多是自己的設想;據材料一“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得出作為儒家思想家,孟子對井田的描述充滿了儒家理念的色彩;據材料一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并結合綱要上冊第2課所學得出孟子對井田的描述,是為了向滕文公闡述其仁政思想,具有理想化的色彩;結合綱要上冊第2課所學戰國的形勢得出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沒有條件實行孟子所描述的井田模式。(2)緊扣設問“在過去二千年(封建社會)中還不時被人們所向往”,結合所學知識封建社會土地制度,從農民、統治者、士人、孟子、基層治理、社會等角度來分析得出,農民———井田制下蘊含的均分土地的理念,對農民有極強的吸引力;統治者——封建統治者試圖借鑒井田制模式,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以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士人——經歷代儒家士人解讀的井田制承載了儒家的治國理念;孟子——理學產生后,孟子成為亞圣,其思想自然被后人廣泛學習研讀;基層治理——井田制中蘊含的民間互助等內容有利于加強基層治理;社會——井田制中蘊含的道德價值觀利于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人口問題】1.(2025·貴州貴陽高三下七校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歷代人口實際人口與統計人口變化示意圖——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材料二我國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人均耕地數變化情況時間 人口(百萬) 耕地(萬頃) 人均耕地(畝) 資料出處1685 81.37 560.19 6.88 《康熙會典》1706 81.65 551.95 6.76 《清圣祖實錄》卷2271722 103.05 784.37 7.16 《清世宗實錄》卷21734 109.42 820.35 7.50 《清世宗實錄》卷150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大清會典》1784 286.33 700.94 2.45 乾隆《大清一統志》——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和乙所代表的人口類型,分析中國古代兩條人口線有差異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格中歷史現象的影響(6分)【答案】(1)類型:甲:實際人口;乙:統計人口(2分)原因:戰爭以及破產小農很容易流亡脫籍;中央集權遭到破壞,難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層治理體系不完備,戶籍管理困難;地主豪強隱匿戶口;丁稅過重,一直存在隱瞞人口現象;(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推動農業手工業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繁榮;加快了土地資源的開發;推動高產作物的種植;環境破壞;社會危機凸顯。(積極2點,共4分,消極1點2分)【解析】(1)第一小問人口類型,結合所學(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可知,甲為實際人口;乙為統計人口。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可知戰爭以及破產小農很容易流亡脫籍;中央集權遭到破壞,難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層治理體系不完備,戶籍管理困難;地主豪強隱匿戶口;丁稅過重,一直存在隱瞞人口現象。(2)據表格數據可知,從總體來看,在清朝前中期,雖然其耕地面積不斷增長,但是其人口數量也不斷增長,且其增長速度超過耕地面積增長速度,導致人均耕地面積從整體來看不斷減少,再結合所學可知其積極影響如下:推動農業手工業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繁榮、加快了土地資源的開發、推動高產作物的種植;其消極影響如下:環境破壞、社會危機凸顯。2.(2025·江蘇如皋高三下調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自清中葉以來,清朝社會危機不斷加深。鴉片戰爭后,大批失業手工業工人和破產農民出于生計,冒險出洋,逐漸形成華工移民國外的高潮。19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急需勞動力的美國被華人認為是“伊甸園”,去了定能好衣好食,淘金熱在中國迅速興起。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明確規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法所屬各國或在外國別地,俱準與英法立約為信,無論單身或攜帶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船只,毫無禁阻。”隨后,西班牙、美國等取得與英法相同的權利。源源不斷的華工被送至各殖民地以代替黑人勞工。他們在美國、加拿大修建鐵路,在墨西哥采摘棉花,在古巴種植甘蔗……足跡幾乎遍布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19世紀末,清政府主動廢除了數百年的海禁條例,在國外發展華文教育,籌辦海外總商會。1894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華僑富商張弼士斥資數百萬元在煙臺創辦張裕公司,在他的影響下,1904年華僑富商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歸國籌建潮汕鐵路,1906年潮汕鐵路通車,中國第一條由華僑投資的商辦鐵路開通。——摘編自趙薇《晚清華工出洋原因探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出現華人海外移民潮的背景。(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海外華人的歷史貢獻。(6分)【答案】(1)背景:人地矛盾加劇,社會危機加深;(1分)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生存危機);(1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清政府被迫承認華工出洋合法化;(1分)黑奴貿易受到限制;(1分)海外勞動力市場的需求;(1分)華工對財富的追求。(1分)(2)影響:促進了美洲等地的經濟文化發展;(1分)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1分)促使清政府廢除海禁政策;(1分)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近代交通業發展;(1分)促進近代中國社會轉型。(2分)【解析】(1)據材料“自清中葉以來,清朝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并結合所學清朝的統治危機可知,人地矛盾加劇,社會危機加深;據材料“鴉片戰爭后,大批失業手工業工人和破產農民出于生計,冒險出洋”并結合所學晚清中國社會經濟可知,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生存危機);據材料“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明確規定……”并結合所學晚清中國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可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被迫承認華工出洋合法化;結合所學19世紀初英美等國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可知,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據材料“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急需勞動力的美國……”可知,海外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據材料“華人認為……去了定能好衣好食”可知,華工對財富的追求。(2)據材料“他們在美國、加拿大修建鐵路,在墨西哥采摘棉花,在古巴種植甘蔗”可知,促進了美洲等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據材料“在國外發展華文教育”可知,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據材料“清政府主動廢除了數百年的海禁條例”可知,促使清政府廢除海禁政策;據材料“華僑富商張弼士斥資數百萬元在煙臺創辦張裕公司”,“華僑富商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歸國籌建潮汕鐵路”可知,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近代交通業發展;結合所學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背景可知,促進近代中國社會轉型。3.(2025·安徽合肥六校聯盟高三下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連續數年歉收。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兩漢之際,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從東漢至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數十萬戶到洛陽,以實京都長安。自開元年間到五代宋初,全國各道、州置縣計120個,其中北方20縣,南方卻達100縣之多。南宋時,“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有的“住蕃雖十年不歸”。——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材料二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一直到明清時期才越走越寬,呈現大規模的遷徙潮。“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望海謀生”,憑借著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特別是閩廣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鴉片戰爭之后,時值國內經歷太平天國、兩廣洪兵起義和廣東土客大械斗之后,東南地區滿目瘡痍,而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各國紛紛設立招工公所,以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等手段吸引華工,甚至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賣華工。數十年間,大約200萬華工到達東南亞地區。他們胼手胝足,打下了華人的一片天地。——改編自高榮偉《下南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人口大遷徙》等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省際流動人口不過幾百萬;全國流動人口小學學歷占比接近40%;省際流動人口的流入地主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地區;遷移原因多為婚姻遷入、家屬隨遷、投親靠友等社會原因。到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達2.47億,此后流動人口數量開始緩慢下降,流動人口規模逐漸進入調整期。流動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都有明顯上升。2017年,務工經商遷移流動人口比重達63.1%;2018年,東部地區凈輸入農民工達5398萬,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都為農民工凈輸出地區。人口遷移流動在給流入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等問題,流出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老年人的家庭養老等問題逐漸凸顯。——摘編自高向東、王新賢《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遷移流動特征及趨勢》(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至兩宋人口遷移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原因及其意義。(10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就我國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9分)【答案】(1)特點:與自然災害和戰亂有關;政府組織與民間自發相結合;由北向南遷移(或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中國到海外。(任答3點得6分)(2)原因:歷史傳統;人地矛盾;地理相鄰;時局變化;利益誘使。(任答3點得6分)意義: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4分)(3)趨勢:流動人口規模顯著增加,逐漸進入調整期;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漸成為人口主要流入地;經濟原因(務工經商)逐漸成為遷移的主要原因;流動人口文化程度顯著提升。(6分,任答3點即可)建議: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社區公共服務功能;關愛人口流出地的留守人群;深化戶籍制度改革。(3分,1點2分,2點3分)【解析】(1)從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可知,人口遷移與自然災害有關,且有政府組織的遷移;據材料一“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體現了戰亂導致人口遷移,這屬于民間自發遷移,所以人口遷移有與自然災害和戰亂有關、政府組織與民間自發相結合的特點;據材料一“全國各道、州置縣計120個,其中北方20縣,南方卻達100縣之多”,通過南北置縣數量變化可看出人口由北向南遷移(或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據材料一“南宋時,‘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表明存在從中國到海外的遷移情況。(2)第一小問原因,材料二提到“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說明有歷史傳統因素;據材料二“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可知人地矛盾;材料二“憑借著地緣上的毗鄰關系”反映地理相鄰;據材料二“鴉片戰爭之后,時值國內經歷太平天國、……東南地區滿目瘡痍”可知時局變化;據材料二“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以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等手段吸引華工”可知利益誘使。第二小問意義,結合所學可知,華工到達東南亞后,辛勤勞作,促進了當地種植園經濟等的發展;同時華人帶去了中國的語言、習俗、技藝等,傳播了中華文化。(3)第一小問趨勢,材料三顯示“改革開放初期……到2015年……2.47億,此后流動人口數量開始緩慢下降”,說明流動人口規模顯著增加,逐漸進入調整期;材料三“2018年,東部地區凈輸入農民工達5398萬”,表明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漸成為人口主要流入地;材料三“2017年,務工經商遷移流動人口比重達63.1%”,體現經濟原因(務工經商)逐漸成為遷移的主要原因;材料三“流動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都有明顯上升”,說明流動人口文化程度顯著提升。第二小問建議,結合所學可知,針對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加強社會保障制度能保障流動人口權益,讓他們在流入地更有安全感;增強社區公共服務功能,有助于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關愛人口流出地的留守人群,能緩解流出地的社會問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可以減少流動人口在就業、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阻礙。4.(2025·河北張家口高三上期末·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元朝統治時期,因河北地理位置獨特,遭受戰亂破壞嚴重,人口銳減。當時河北僅有506839戶、1170231人,戶數、人數均降到漢唐以來最低數,為金朝河北人口總數的9.66%,減少90%之多。河北由于“人物凋耗,土地荒曠”造成“累年租稅不入”,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山西地處四塞之地,受到元末戰亂的影響相對較小,人口較為稠密。洪武年間,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山西人口進入河北閑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洪武、永樂兩個時期共向河北移民135000戶,如每戶按5口人計算,移民人數可達675000余人。——摘編自楊馨遠《明初河北移民》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在舊河北落后的經濟和薄弱的工業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先后在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滄州等地興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廠礦企業,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從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產棉區出發,進行重點投資,在石家莊市興建了國棉一、二、三、四廠和印染廠,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石家莊市人口迅速增長。——摘編自張同樂《1949—1976年河北省際人口遷移與社會結構變動》材料三從河北省城鎮人口及鄉村人口總數來看,過去十年間,鄉村常住人口數量持續下降,至2023年鄉村常住人口為2752萬人;與此同時,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則持續上升,2023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4641萬人,幾乎是鄉村常住人口的兩倍。河北省近十年城鎮及鄉村常住人口數——摘編自《河北人口新觀察:深度解析人口變化與社會發展趨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初朝廷移民河北政策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初期河北農村人口進城的積極作用。(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你對當今社會人口流動的認識。【答案】(1)背景:因戰亂中河北人口大量減少;河北農業生產和賦稅收入減少;山西人口稠密。(2)作用:提供了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加速了社會結構的轉型和城市化進程。(3)認識:人口流動現象反映了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解析】(1)由材料一“遭受戰亂破壞嚴重,人口銳減”得出因戰亂中河北人口大量減少;由材料一“戶數、人數均降到漢唐以來最低數”“累年租稅不入”得出河北農業生產和賦稅收入減少;由材料一“山西地處四塞之地,受到元末戰亂的影響相對較小,人口較為稠密”得出山西人口稠密。(2)由材料二“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得出提供了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由材料二“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得出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由材料二“進行重點投資,在石家莊市興建了國棉一、二、三、四廠和印染廠”得出加速了社會結構的轉型和城市化進程。(3)由材料二“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材料三“鄉村常住人口數量持續下降”得出人口流動現象反映了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材料二“從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產棉區出發,進行重點投資”、材料三“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則持續上升”得出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5.(2025·云南紅河、文山高三下檢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材料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融。圖1、圖2、圖3分別是中外歷史上幾次人口遷徙示意圖。圖3 16—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徙示意圖(2)根據圖3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際人口遷徙帶來的影響。(6分)【答案】(2)影響:對歐洲殖民者:為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資金和原料,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例如,歐洲殖民者從非洲販運黑奴到美洲,為種植園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對殖民地:給非洲帶來了巨大災難,造成非洲人口銳減,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對美洲而言,客觀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不同地區的人口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同時也傳播了歐洲的文化和生產方式。對世界: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使得不同大洲之間的人口分布更加多樣化。【解析】(2)根據圖3“16—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徙示意圖”并結合歐美殖民擴張等所學知識,分別從對歐洲、亞非拉(尤其是非洲、美洲)、世界三方面來分析國際人口遷徙帶來的影響。①對歐洲殖民者:為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資金和原料,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例如,歐洲殖民者從非洲販運黑奴到美洲,為種植園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②對殖民地:給非洲帶來了巨大災難,造成非洲人口銳減,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對美洲而言,客觀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不同地區的人口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同時也傳播了歐洲的文化和生產方式。③對世界: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使得不同大洲之間的人口分布更加多樣化。6.(2025·江西景德鎮高三上質檢·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與此同時,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以渲染而夸飾的筆法,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法國在路易十四執政后,與德意志發生了時斷時續的戰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1707年與英格蘭合并以后,許多蘇格蘭人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宗教上都感到很不如意,加上遠洋船主和土地經濟人的組織動員,有些人便遷徙到北美殖民地,在那里尋求新的立足之地。——摘自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材料二大遷徙極大地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它使南部從事農業的黑人人口顯著減少。大批黑人洪水般涌入北部工業城市,紐約、費城、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圣路易斯等北部城市黑人聚居區形成。一批新興黑人中產階級以紐約哈萊姆黑人區為中心開展了一場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反映黑人心聲、表達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國的決心的運動。在馬庫斯·加維領導下興起的黑人民族主義運動,主張“回非洲去”,建立一個強大的黑人國家,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擺脫種族主義枷鎖的強烈愿望,成為60年代“黑人權利”運動的先聲。——摘編自胡錦山《美國黑人的第一次大遷徙》(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非英裔歐洲人移居英屬美洲的原因。(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黑人大遷徙運動對美國社會的影響。(6分)【答案】(12分)(1)原因: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相對開明;歐洲政治、經濟等方面動蕩、歐洲人對生存和發展的訴求;跨洋航行更加便利;美洲土地等資源豐富;英屬美洲風情在歐洲的廣泛宣傳。(6分,每點2分,答對其中三點即可得6分)(2)影響: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改變了美國南北人口結構和黑人聚居區布局;黑人的文藝創作影響力增大;反對種族主義的民族運動興起;促進美國民權運動的發展。(6分,每點2分,答對其中三點即可得6分)【解析】(1)據材料一“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得出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相對開明;據材料一“法國在路易十四執政后……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得出歐洲政治、經濟等方面動蕩、歐洲人對生存和發展的訴求;據材料一“遠洋船主和土地經濟人的組織動員”得出跨洋航行更加便利;據材料一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得出美洲土地等資源豐富;據材料一“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在歐洲各地流傳”得出英屬美洲風情在歐洲的廣泛宣傳。(2)據材料二“大遷徙極大地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得出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據材料二大遷徙“使南部從事農業的黑人人口顯著減少”“紐約……圣路易斯等北部城市黑人聚居區形成”得出改變了美國南北人口結構和黑人聚居區布局;據材料二一批新興黑人中產階級開展了一場“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反映黑人心聲、表達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國的決心的運動”得出黑人的文藝創作影響力增大;據材料二黑人民族主義運動“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擺脫種族主義枷鎖的強烈愿望”得出反對種族主義的民族運動興起;據材料二黑人民族主義運動“成為60年代‘黑人權利’運動的先聲”得出促進美國民權運動的發展。【國家治理】1.(2025·江蘇鎮江高三下監測·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羈縻政策”源于秦漢時期,興盛于唐宋時期。如唐開元年間在東北、北方、西南和嶺南,設置了850個羈縻州府。元朝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還在南方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開展了對邊疆地區更深入的有效治理。明朝朱元璋對西南邊疆派駐了大量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開始以駐軍和隨帶軍人家屬為主要途徑的大規模移民潮。清朝統治時期基本完成了改土歸流任務,通過邊疆治理促使西南羈縻地區向正式國土轉變。——摘編自宋才發《中國歷代王朝西南邊疆治理三維探討》材料二1895年,康有為上書光緒指出:“近俄、英之強入漠河、青海、川、藏測繪者不可勝數……以為大患”。考慮到藏、滇、桂等西南連續的實際情況,他建議在全國常備陸軍70萬人,起碼要用35萬陸軍保衛邊疆;主張在邊疆地區辟地利、開民智、通商業、廣郵政,將鐵路延伸到西南邊疆地區;認為只有邊疆內地不分,四萬萬各族同胞同為“國民”,行憲法而開國會,中國才能強大。基于邊疆與中原歷史上民族交融,已經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現實狀況,康有為反對排滿革命,強調“漢、滿、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舊傳”。——摘編自王鵬輝《康有為的邊疆建設方略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封建王朝西南邊疆治理制度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康有為西南邊疆治理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背景。(6分)【答案】(14分)(1)變化:元朝之前,以羈縻政策為主;元朝:行省制、土司制;明朝:土司制與衛所制;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4分)影響:加強了對西南邊疆的控制;有利于西南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維護了西南邊疆的安全和國家版圖;促進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4分)(2)主張:加強西南邊疆的軍事力量;發展西南地區的經濟(交通)、文化;樹立“五族合一”思想。(3分)背景:列強侵略,邊疆危機嚴重;大一統的歷史傳統;西方近代民族、民主思想的影響;救亡圖存運動的高漲。(任答三點得3分)【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由材料一“‘羈縻政策’源于秦漢時期,興盛于唐宋時期”可得,元朝之前,以羈縻政策為主;由材料一“元朝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在南方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可得,元朝實行行省制、土司制;由材料一“對西南邊疆派駐了大量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清朝統治時期基本完成了改土歸流任務”可知,明朝實行土司制與衛所制;由材料一“清朝統治時期基本完成了改土歸流任務”可得,清朝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對西南邊疆控制的角度看,加強了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從對西南邊疆發展的角度看,有利于西南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從對國家發展的角度看,維護了西南邊疆的安全和國家版圖,促進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2)第一小問主張,由材料二“全國常備陸軍70萬人,起碼要用35萬陸軍保衛邊疆”可得,加強西南邊疆的軍事力量;由材料二“辟地利、開民智、通商業、廣郵政”、“將鐵路延伸到西南邊疆地區”可得,發展西南地區的經濟(交通)、文化;由材料二“漢、滿、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舊傳”可得,樹立“五族合一”思想。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材料二所述時間“1895年”及所學當時的時代特征可得,從邊疆危機層面看,甲午戰后列強侵略加劇,邊疆危機嚴重;從歷史傳統看,大一統的歷史傳統;從康有為思想的內容推論可得,西方近代民族、民主思想的影響;從當時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愛國士人和民眾的反應看,救亡圖存運動的高漲。2.(2025·湖北襄陽優質高中高三下聯考·16)【民本思想】閱讀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孟子在與梁惠王討論治理國家時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朱熹作注時說:“厚斂于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饑以死,則無異于驅獸以食人矣。”)孟子在《盡心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朱熹作注時說“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材料二在《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題,又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命題,還提出了“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主張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題,創立了“以民為主”式的新民本理論。——摘編自吳光《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論結構及其現代意義》(1)依據材料一,概括說明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6分)(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評析黃宗羲新民本思想。(8分)【答案】(1)主要內容:減輕人民負擔、分給農民土地、民貴君輕(2分,一點1分,兩點即可)時代背景: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漸確立,國家治理的轉型加快;農民與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矛盾日益突出,民生問題備受關注;孟子對傳統民本思想繼承和發展(4分,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2)評析: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明清易代激發了知識分子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深刻反思。黃宗羲新民本理論是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強烈反封建愿望的體現。其“天下是人民之天下”、“人民共同治理”、“天下之法”等思想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專制的民主色彩,具有啟蒙意義。黃宗羲思想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思想中“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等人文精神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但其思想未能沖破封建主義的范疇,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空想性;(8分,其中背景占2分,主張占2分,積極與消極各占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總分不得超過8分)【解析】(1)第一小問主要內容,據材料一“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可知減輕人民負擔、分給農民土地、民貴君輕;據材料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知民貴君輕。第二小問時代背景,結合所學(百家爭鳴、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可知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漸確立,國家治理的轉型加快;農民與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矛盾日益突出,民生問題備受關注;孟子對傳統民本思想繼承和發展。(2)首先要分析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產生的背景: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明清易代激發了知識分子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深刻反思;黃宗羲新民本理論是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強烈反封建愿望的體現。其次要結合材料二中其具體的主張進行評析:其“天下是人民之天下”、“人民共同治理”、“天下之法”等思想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專制的民主色彩,具有啟蒙意義;黃宗羲思想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思想中“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等人文精神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同時還要指出其思想的局限性:其思想未能沖破封建主義的范疇,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空想性。3.(2025·山東泰安高三下檢測·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唐代前期府兵制材料一表1府兵出身資歷左右衛之親衛 左右衛之勛衛及率府之親衛 左右衛之翊衛及率府之勛衛 諸衛及率府之翊衛 衛士二品以上孫 二品以上曾孫 —— —— ——三品子 三品孫 三品曾孫 —— ———— 四品子 四品孫 —— —— 職事五品子孫; 勛官三品有封者及國公子孫 五品以上子孫; 柱國有封爵兼帶職事官子孫 ———— —— —— —— 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材料二隋末府兵系統已逐漸被破壞。唐朝建立后,府兵制才得以重建。唐朝選拔府兵的標準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一般在所在地附近服役,如宿衛的衛士多來自京畿周邊地區。服役時,兵器、裝備和馬匹均由自己準備……府兵番上有月賜,在邊疆鎮戍值勤也有官府供給的糧食,他們從國家得到服役期間的生活費用,這一點與其他番役相同。府兵在戰爭中立功可以獲得勛官,進而獲得政治上進步的階梯,其社會地位的變化過程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張國剛《唐代兵制的演變與中古社會變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唐代前期重建府兵制進行歷史解釋。(13分)【答案】唐代前期重建府兵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隋末府兵系統遭到破壞,唐初需要重建軍事力量以鞏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唐朝選拔府兵的標準兼顧了財力、體力和家庭人口等因素,這有利于保證兵源質量,同時也體現了對不同階層的考量。府兵一般在附近服役,減輕了士兵的負擔,兵器、裝備和馬匹由自己準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軍事開支。府兵服役有生活費用,立功還可獲得勛官,這提高了士兵的積極性,為士兵提供了晉升通道,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府兵制的重建使兵農合一,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保障了國家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唐朝前期的統治。但隨著時間推移,府兵制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的經濟基礎動搖,最終導致府兵制走向崩潰。【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明確材料的主旨是唐朝前期重建府兵制。在此基礎上,需要對唐朝前期重建府兵制進行歷史解釋,結合所學兵制的相關知識,確定需要解釋的角度,即府兵制重建的原因、內容和影響,內容在材料中已經有呈現,所以需要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結合材料與所學唐朝前期的相關史實對其原因和影響加以梳理并流暢地表達出來即可。在解釋時,應該先去分析府兵制重建的原因,由材料二“隋末府兵系統已逐漸被破壞”和“唐朝建立”這兩個角度出發去分析,即隋末府兵系統遭到破壞,唐初需要重建軍事力量以鞏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然后,結合唐朝重建的府兵制內容逐一對其作用和影響進行分析。具體來說,在唐朝選拔府兵的標準方面,由材料一中的表格和材料二“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可得,兼顧了財力、體力和家庭人口等因素,作用是有利于保證兵源質量,同時也體現了對不同階層的考量。由府兵的服役地點和裝備看,由材料二“一般在所在地附近服役”、“兵器、裝備和馬匹均由自己準備”可得,一般在附近服役,減輕了士兵的負擔,兵器、裝備和馬匹由自己準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軍事開支;由府兵的生活及晉升看,由材料二“從國家得到服役期間的生活費用”、“在戰爭中立功可以獲得勛官,進而獲得政治上進步的階梯”可得,府兵服役有生活費用,立功還可獲得勛官,這提高了士兵的積極性,為士兵提供了晉升通道,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最后對府兵制及其最后的發展結果進行總體的評價,要注意運用辯證分析的方法,一分為二進行評價。具體來說,積極方面是府兵制的重建使兵農合一,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保障了國家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唐朝前期的統治。其消極影響在于隨著時間推移,府兵制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的經濟基礎動搖,最終導致府兵制走向崩潰。4.(2025·安徽A10聯盟高三下開年考·17)旌表制度是封建統治者傳播和弘揚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長、耆老將本地孝子節婦事跡列為事狀,詳細書寫其姓名年甲事跡等,向地方長官奏報。在得到社長、耆老等人的奏報后,州縣長官核實后再逐級奏報到中書省。監察系統也參與旌表之中,監察御史、廉訪司將體訪到的事跡奏報到御史臺,再由御史臺奏報中書省。中書省收到奏報后,令禮部議定后,令禮部議定旌表事宜。禮部在議定旌表細則之后,將結果奏報給中書省,中書省擬定旌表文書,再往下由“宣使”傳達。旌表的最終執行,由地方長官具體負責。如元廷旌表金溪孝子吳泰發,“明倫宣化,縣令之責所始也,宜專職董事”,于是縣尹周自強“奉命惟謹,乃捐俸卜吉,以至正八年三月壬子,身詣延福鄉新田里,署其門,表之曰吳門貞節黃氏”。——摘編自張麗萍《元代旌表制度研究》材料二元代有明確記載的旌表案例共504個,其空間分布如圖所示:元代旌表數量空間分布(注:據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人口統計數據:內郡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三萬八百七十八——《元史》卷16《世祖十三》)——摘編自賈建增《元代旌表制度新探》(1)根據材料一,簡述元代實施旌表制度的基本程序。(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旌表數量區域分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成因。(12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談談你對元代旌表制度的認識。(5分)【答案】(1)旌表基本程序:上報:地方社長等上報至州縣長官,州縣長官核實事跡上報至中書省;監察系統的監察御史等核實事跡上報至御史臺,御史臺上報至中書省;審核議定:中書省接奏報,交由禮部議定;下傳:宣使傳達至地方;執行:地方長官負責旌表個人。(上報、審核議定、下傳、執行每點2分,共8分)(2)特點:各行省旌表數量存在明顯差異性,以中書省和江浙行省為中心,向邊遠地區遞減;總體上北方多于南方。(1點3分,2點6分,共6分)成因:中書省為“腹里”,靠近政治中心,江浙為經濟重心地區;中書省、江浙地區,交通發達,與政治中心聯系密切,便于信息傳遞,其他地區交通距離或交通條件限制大;元代實行民族差異政策,南方地區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數量受到影響等。(1點2分,3點6分,共6分,學生若從理學分布、旌表程序復雜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賦分)(3)認識:元朝統治者通過旌表制度,推廣官方價值觀念,使國家權威滲透到基層民間,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控制;以“忠孝節義”為核心的旌表制度,發揮了安定民心、教化民眾、穩固統治的社會功效等。(1點3分,2點5分,言之成理即可,共5分)【解析】(1)上報:據材料一“社長、耆老將本地孝子節婦事跡列為事狀……向地方長官奏報”“社長、耆老將本地孝子節婦事跡列為事狀,詳細書寫其姓名年甲事跡等,向地方長官奏報”“再由御史臺奏報中書省”可得,地方社長等上報至州縣長官,州縣長官核實事跡上報至中書省;監察系統的監察御史等核實事跡上報至御史臺,御史臺上報至中書省;審核議定:據材料一“中書省收到奏報后,令禮部議定后,令禮部議定旌表事宜”可得,中書省接奏報,交由禮部議定;下傳:據材料一“中書省擬定旌表文書,再往下由宣使傳達”可得,宣使傳達至地方;執行:據材料一“旌表的最終執行,由地方長官具體負責”可得,地方長官負責旌表個人。(2)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元代旌表數量空間分布”“中書省152”“江浙137”可得,各行省旌表數量存在明顯差異性,以中書省和江浙行省為中心,向邊遠地區遞減;據材料二“元代旌表數量空間分布”“內郡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三萬八百七十八”可得,總體上北方多于南方;第二小問成因,結合所學,可從政治、交通、民族政策等角度作答,如:中書省為“腹里”,靠近政治中心,江浙為經濟重心地區;中書省、江浙地區,交通發達,與政治中心聯系密切,便于信息傳遞,其他地區交通距離或交通條件限制大;元代實行民族差異政策,南方地區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數量受到影響等。(3)據材料“旌表制度是封建統治者傳播和弘揚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并結合所學可得,元朝統治者通過旌表制度,推廣官方價值觀念,使國家權威滲透到基層民間,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據材料一“明倫宣化,縣令之責所始也,宜專職董事”并結合所學可得,以“忠孝節義”為核心的旌表制度,發揮了安定民心、教化民眾、穩固統治的社會功效等。5.(2025·貴州貴陽一摸·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親緣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天然紐帶,是早期的國家治理中,先民在艱難的自然條件與復雜的社會條件中的生存依靠。夏商周三代的國家治理中,一方面是利用血緣來“收族”,使族不離散,即《禮記·大傳》所謂“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同時,在血緣鏈條基礎上形成氏族部落成員共同遵守的“禮”,靠著“禮”來教化族眾,如《禮記·樂記》所謂“禮節民心”;而“刑”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左傳》昭公六年曰:“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此外,“刑”的手段主要針對異族,將華夏與蠻夷戎狄鮮明地區分開來,即《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所謂“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摘編自李凱《<尚書·甘誓>與“失禮則入刑”——以早期文明中的社會治理為視角》(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夏商周三代國家治理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夏商周三代國家治理模式的影響。(6分)【答案】(1)特點:利用親緣為紐帶聚攏族群;以禮教化民眾;用刑的手段將華夏與異族區別開來等。(6分)(2)影響:①積極:有利于緩解族群內部矛盾;有利于形成穩固的文化共同體;有利于促進早期華夏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形成;對后世的國家治理影響深遠等。(4分)②局限:出現貴族特權,家族內部權力斗爭帶來社會動蕩;等級觀念固化,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刑法的殘酷性和等級性加劇了華夏與異族之間的文化隔閡等。(2分)【解析】(1)根據材料“親緣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天然紐帶......。”可知,利用親緣為紐帶聚攏族群;根據材料“靠著‘禮’來教化族眾”可知,以禮教化民眾;根據材料“‘刑’的手段主要針對異族,將華夏與蠻夷戎狄鮮明地區分開來”可知,用刑的手段將華夏與異族區別開來等。(2)從唯物史觀出發影響分為積極和局限兩個方面,①積極:根據材料“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禮節民心”結合所學宗法制和禮樂制度的內容可知,有利于緩解族群內部矛盾;有利于形成穩固的文化共同體;有利于促進早期華夏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形成;根據材料中夏商周的統治強調血緣、“禮”,結合所學可知,這對后世的國家治理產生了影響。②局限:根據材料“在血緣鏈條基礎上形成氏族部落成員共同遵守的‘禮’”及所學宗法、分封制、禮樂制度的影響可知,出現貴族特權,家族內部權力斗爭帶來社會動蕩;等級觀念固化,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根據材料“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結合所學可知,刑法的殘酷性和等級性加劇了華夏與異族之間的文化隔閡等。6.(2025·新疆適應性檢測·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古代都城從某種層面上濃縮了中國歷史。作為國家政權統治的中心,歷代王朝對都城位置的選擇,都是綜合探討并考察了候選城市的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物產、資源、交通等因素,才最終作出的最優選址方案。中國地域廣闊,可供建都的城市選擇性較大,究竟選址在何處,才能最有利于政權的長治久安,最大限度地發揮都城對國內各地的控制及對外部威脅的防御作用,這是歷代王朝建立之初統治集團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摘編自周金鑫《明前期都城選址研究》選擇一座都城,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王朝定都于此的理由。(要求:選擇的都城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答案】示例一觀點:西安能成為“十三朝古都”是由多種要素促成的。闡述:西安,古稱長安,先后有西周、西漢、隋、唐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西安能成為“十三朝古都”是由多種要素促成的。例如,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地處黃河中游,四面山河環繞,易守難攻;水土資源豐富,是重要的農耕區;接近中原地區,便于國家政令的傳達和對偏遠地區的控制。西安還被一些朝代統治者視為“龍興之地”。所以,歷朝統治者之所以定都西安,正是對諸多要素綜合考慮的結果。示例二觀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闡述: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主要原因包括:平城氣候干旱,糧食產量有限,難以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求;平城位置偏北,周邊有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威脅,也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和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洛陽是中原正統文化的中心,只有遷都于此,才能擴大北魏的社會基礎,使北魏具有正統地位。此外,遷都洛陽有助于擺脫北方軍事貴族對皇權的制約,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孝文帝遷都洛陽,正是對諸多要素綜合考慮的結果。【解析】據材料“作為國家政權統治的中心......才最終作出的最優選址方案”可知,材料強調都城的區位因素,據題干“選擇一座都城,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可知,可以選擇唐代的長安(今西安)從歷史,戰略位置以及經濟等角度闡述王朝定都于此的理由。據材料“中國古代都城從某種層面上濃縮了中國歷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歷史因素角度看,長安有著深厚的政治歷史底蘊,西周時期就定都鎬京(位于長安附近),是周王朝統治的中心,也是許多古代王朝的都城,有著完備的政治禮儀制度的傳承,這種古老的政治傳統為后來的唐王朝提供了一種政治上的正統性來源;從戰略位置的角度闡述,據材料“最大限度地發揮都城對國內各地的控制及對外部威脅的防御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地勢險要,東有函谷關等關隘,能夠有效地抵御來自東方的軍事威脅,對于控制中原地區以及全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結合長安的地理位置可知,關中地區北部有北山山脈,南部有秦嶺山脈,東部的函谷關、潼關等關隘是進出關中的咽喉要道。這種易守難攻的地勢在軍事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從經濟角度闡述,據材料“都是綜合探討并考察了候選城市的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物產、資源、交通等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中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早在戰國時期,鄭國渠的修建就使得關中地區成為秦國重要的糧倉;結合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知識可知,從秦漢至唐朝前期,這里的農業經濟持續繁榮能夠為都城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支撐龐大的城市人口;結合所學知識絲綢之路可知,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后,長安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來自西域乃至更遠地方的商品在這里匯聚,不僅促進了長安的商業繁榮,增加了唐王朝的經濟收入。最后,總結歸納,唐王朝定都長安,充分考慮了長安的歷史,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等各種因素,便利了唐朝的統治。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7.(2025·河南商丘高三下質檢·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國家治理有兩套互補秩序:一套是自覺治理秩序,即有為而治;另一套是自發治理秩序,即無為而治。國家運行的整體性知識對于決策者來說是可知的,決策者能夠依據整體性知識進行頂層設計,推進自覺之治,與此同時,更多的是對于決策者而言不可知的分散知識,這就需要依靠分散主體自主決策的自發之治。自覺之治蘊含著不自覺因素,自發之治同樣也蘊含著追求自覺的因素,自覺之治和自發之治兩者有機結合,形成更為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秩序。——摘編自鄢一龍、胡鞍鋼《中國式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一組概念框架》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選取國家治理的任一秩序或兩套秩序,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示例1:論題: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自覺之治與自發之治相輔相成。闡釋:自覺之治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確保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使得政令能夠暢通無阻地傳達到地方。統一的法律制度為社會的公平正義提供了保障。儒學作為意識形態則通過教育和宣傳等手段深入人心,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然而,自覺之治也需要自發之治來補充和完善。民間社會的自我管理使得人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規范,維護社會秩序。鄉土秩序則體現了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使得不同地區的人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理。民間信仰則為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約束,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總之,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自覺之治與自發之治是兩種相輔相成的治理方式。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完整體系,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央政府通過自覺之治來制定大政方針和法律法規,為地方治理提供指導和支持。而地方則通過自發之治來具體實施這些政策和法律,使得國家治理更加貼近實際、更加有效。(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論題:秦朝自覺之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闡釋: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自覺之治是一種由中央政府主導,通過制定和執行統一的法律、政策、制度來進行的治理方式。秦朝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郡,每郡下設若干縣,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官員進行管理。那縣制的實施,使得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夠迅速傳達到地方,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此外,秦朝還大規模推行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總之,秦朝自覺之治的實施,推動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后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成為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典范。(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首先明確論題,仔細研讀給定材料,理解其中關于國家治理中自覺治理秩序(有為而治)和自發治理秩序(無為而治)的內涵、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等關鍵信息,可以從單一秩序入手,如專注于自覺治理秩序或自發治理秩序,探討其在某個特定朝代、歷史時期或某一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作用、特點、影響等,例如“秦朝自覺之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可以從兩者的關系角度出發,像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等關系來擬定論題,例如“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自覺之治與自發之治相輔相成”等。其次闡明觀點,總體思路是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選取典型的史實來支撐觀點。對于自覺之治,可以列舉古代王朝在政治制度建設(如秦朝的郡縣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等)、政策制定(如重農抑商政策、休養生息政策等)、文化教育(如統一文字、推行儒學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對于自發之治,可以從民間社會的自我管理(如鄉約制度、宗族自治等)、經濟活動中的自主決策(如民間商業活動、小農經濟的自主生產等)、文化習俗的傳承(如民間信仰、地方鄉土文化等)等方面選取史實。在論述過程中,要詳細說明這些史實是如何體現相應治理秩序以及對國家治理產生的影響。具體以“秦朝自覺之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例,先對自覺之治進行一般性解釋,即由中央政府主導,通過制定和執行統一的法律、政策、制度來進行治理。然后具體闡述秦朝的自覺之治措施及其作用,如推行郡縣制,說明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列舉秦朝大規模推行的鞏固統一措施,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等,表明這些措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積極影響,有力地論證了秦朝自覺之治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這一觀點。最后總結升華,對前面闡述的內容進行簡要回顧和總結,再次強調論題的核心觀點,可以從探討其對當時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對后世國家治理的借鑒意義,或者在文化傳承、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升華。【城市化】1.(2025·江西上進聯考高三下2月調研·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材料二——根據王振中《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中的相關數據編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趨勢,并分析出現1975年至1995年城鎮人口趨勢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2)趨勢: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城市數量、城鎮人口總體平穩(緩慢)增長;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城市數量、城市人口增長迅速;20世紀90年代至今,增速又進入平穩時期,但城鎮人口繼續迅速增長;21世紀以來,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原因: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解析】(2)第一小問趨勢,據材料二圖片數據變化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城市數量、城鎮人口總體平穩(緩慢)增長;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城市數量、城市人口增長迅速;20世紀90年代至今,增速又進入平穩時期,但城鎮人口繼續迅速增長;21世紀以來,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第二小問原因,可從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分析,據所學中國史可知,經濟方面,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政治方面,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2025·云南楚雄高三上期末·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西漢長安設九市,北魏洛陽設洛陽大市,隋代大興城設東西二市:一曰都會,一曰利人。唐時長安城根據前代都城將工商業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區的制度,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全城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的東、西兩側,分設了兩市,稱東市、西市(如圖2)。東西兩市左右對稱,占地面積相等;東西兩市各在皇城外的東南方和西南方,靠近宮城與都城的北部。開封在作為首都以前,已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商業都會,五代時期作為都城曾不斷增修。北宋在老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建(如圖3)。——摘編自都玉曉《唐宋都城布局變遷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唐朝東西兩市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指出唐宋都城布局形態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10分)【答案】(1)特征:集中在固定地區;沿襲漢魏以來“市”的建制;布局規整;市坊分開;服務于皇城需求。(4分,答出兩點即可)(2)變化:由宮城居北轉變為宮城居中;由嚴格規整到相對靈活自由。(4分)原因:宋都開封不利于防守,出于宮城安全考慮;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坊界限被打破;開封城遷就于舊城原有布局,無法統一的規劃。(6分)【解析】(1)據材料“唐時長安城根據前代都城將工商業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區的制度”,可得集中在固定地區、沿襲漢魏以來“市”的建制;據材料“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全城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的東、西兩側,分設了兩市”,可得布局規整;據材料“東西兩市左右對稱,占地面積相等”及圖2,可得市坊分開;據材料“東西兩市各在皇城外的東南方和西南方”,可得服務于皇城需求。(2)第一小問變化,據圖3北宋都城宮城的位置,對比圖2,可得由宮城居北轉變為宮城居中;仔細觀察圖3北宋都城的總體布局(如坊市合一等),可以看出由嚴格規整到相對靈活自由。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出于宮城安全考慮、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坊界限被打破、開封城遷就于舊城原有布局,無法統一的規劃等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符合相關史實,言之成理即可。3.(2024·;湖南高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圖2、圖3分別是中世紀后期和19世紀中期印度重要城鎮分布示意圖。圖2 圖3——根據張芝聯、劉學榮《世界歷史地圖集》繪制材料二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總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鎮中,城市化水平不僅落后于西方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進入20世紀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現出較快發展勢頭。尤其是獨立以后,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27.3%。不過,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此外,印度各邦之間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從1951年開始,印度對大城市新建工業或擴大工業規模實行許可證制度,鼓勵發展小型工業,支持在小城市或農村地區建設國有工業企業,并大力建設新城。這些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印度城市化進程中的許多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改編自俞金堯等《城市發展和經濟變革》(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度近代城市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獨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6分)(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發展中國家對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6分)【答案】(18分)(1)特點:重要城鎮分布由北部大河流域向南部沿海地區發展;城市化發展水平低;城市化發展起步晚,發展緩慢;受西方殖民統治影響。(2)問題:城市人口膨脹,居住條件惡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制造業就業增長緩慢;各地域城市化發展不平衡。原因:印度人口增長過快;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工業化水平低;社會不平等,城鄉及地域間發展差距大;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3)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為世界提供了城市化發展新模式;對世界城市人口集中于發達國家的局面有一定影響;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和問題尚未解決,延緩了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解析】(1)比較材料一圖2中世紀后期印度重要城鎮集中于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流域,材料一圖3的19世紀中期印度重要城鎮集中于沿海得出南部和沿海地區城市發展較快;據材料二印度“城市化水平不僅落后于西方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得出城市化發展水平低;據材料二“進入20世紀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現出較快發展勢頭”并結合選必二第11課所學西方國家城市化完成于工業革命后得出起步晚,發展緩慢;據材料二“因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 ,印度城市化進程中的許多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得出受西方殖民統治影響。(2)第一小問問題,據材料二“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得出城市人口膨脹,居住條件惡化;據材料二“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得出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制造業就業增長緩慢;據材料二“印度各邦之間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得出各地域城市化發展不平衡。 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得出印度人口增長過快;據材料二“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并結合選必二第11課所學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得出城市基礎設施落后;據材料二“印度對大城市新建工業或擴大工業規模實行許可證制度”“支持在小城市或農村地區建設國有工業企業”得出工業化水平低,產業以農業為主;據材料二“印度各邦之間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等得出社會不平等,城鄉及地域發展差距大;據材料“因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印度城市化進程中的許多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得出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3)從發展中國家對世界城市化發展的推動力、經驗、面臨問題等角度來分析得出發展中國家對世界城市化發展的推動力—發展中國家作為人口大國,其人口的快速增長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動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發展中國家對世界城市化發展的經驗—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為世界城市化進程提供借鑒;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面臨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需要正確應對和解決。4.(2025·河北高三下開學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近代以來,隨著一批沿海、沿培優專題04 長效熱點話題【三農問題】1.(2025·陜西安康高三下二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多年以來,各歷史時期的土地政策都不盡相同。我黨的土地政策史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表,她集中民智、重視民生,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經濟吁求。時期 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時期 《井岡山土地法》 “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土地禁止買賣。這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階級的土地所有權,但它同時也剝奪了貧農、中農的土地所有權《興國土地法》 把“沒收一切土地”變更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1931年土地革命路線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戰爭時期 “雙減雙交” 減租減息后,農民需要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權、財權和人權;對富農削弱其封建部分,鼓勵其資本主義部分的發展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并且規定“以鄉為單位統一平均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新中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農業生產合作社 農業采取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農業互助組,進而組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隨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又加快農業合作化步伐,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摘編自蔡志榮《黨在各歷史時期的土地政策及當代啟示》(1)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實施土地政策的特點。(8分)(2)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黨不同時期土地政策的當代啟示。(6分)2.(2025·安徽“江南十校”高三下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漢唐時期都將糧食視為國家管控的戰略物資,以國有官營的方式統一管理糧食調運、中轉、分配。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囷、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皇家倉廩因其重要性與規模性,承擔了更為廣泛的賑濟職責;而民間系統則有效彌補了在官方難以維系時的不足,顯示出對于百姓生活的保障屬性。——摘編自韓國河、王祖遠《漢唐時期儲糧制度和方式之變遷》材料二中國糧食進口歷史悠久,北宋真宗時期曾經輸入占城稻3萬石,用作改良稻種。清代康乾之際,清政府鼓勵商人從東南亞輸入米谷。鴉片戰爭后,據海關統計,1867—1947年的81年中,78年有糧食進口,其中大米、小麥、面粉分別進口約6.607億、1.568億、1.391億擔,三項合計共約9.0266億擔。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糧食貿易出超,分別約出超26萬擔、750萬擔和1190萬擔,其余78年分別共約入超6.02億擔、1.104億擔、1.127億擔,三項合計共約入超8.2517億擔。——摘編自徐暢《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歷史啟示》材料三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國內糧食市場保持供應充足、運行平穩的良好態勢。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實現百分之百自給。糧食庫存充裕,高于17%~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小麥、稻谷庫存量能夠滿足全國人民1年以上口糧消費需求。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涵蓋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社會儲備的多層次、全方位糧食儲備體系。京津滬渝等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成品糧儲備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摘自新華社《守住管好“天下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糧食進出口現象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1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生產的意義。綜合材料一、二、三,說明糧食生產與國家治理的關系。(7分)3.(2025·湖南新高考教研聯盟高三下一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天然有機肥利用歷史悠久。然而,從20世紀初期開始,伴隨西方商行大力進行銷售宣傳,一些專家學者也倡導化肥的使用和推廣。當時農民已注意到,化學肥料往往施用數日之后,禾苗黃瘦者就會變得欣欣向榮,而天然肥料則沒有如此迅速的功效。肥田粉如硫酸铔,其價格比之江南農民喜用的餅肥而言要便宜得多,且體積和人畜糞肥相比,相差百倍。天然肥料中的人糞尿和廄肥皆有臭味,而化肥則少有此異味。另外,化學肥料的氮、磷、鉀三要素可以單獨供給,隨意加減。農民逐漸接受并喜歡上了這種舶來品,傳統有機肥的施用受到了影響。圖 “優劣顯然”英國卜內門肥料公司廣告材料二20世紀20—30年代,關于化肥優缺點的討論常見諸報端。反對化肥的人認為,推廣化肥是一種帝國主義的農業侵略,大量進口化肥造成中國財政漏卮,加重農民負擔。土壤肥料學家陳方濟說:“(化肥)其性烈,一時以為有利,乃不旋踵,沃土變為石田”。化肥外觀上為粉狀或結晶,除少數人能辨真偽外,一般農民易受騙。支持化肥施用的觀點也不乏呼應之聲。著名水稻專家原頌周教授提出,從世界范圍看,對于化肥已有充分研究的國家,其化肥施用量有增無減,所謂化肥之弊害似可釋然。還有人認為,外國應用化肥,時間雖不到百年,但增加糧食產量的效果卻是有目共睹。可惜的是,中國一些產米省份,有的因運費昂貴,有的因地方征稅過重,致使每畝化肥用量極少,從而導致中國稻米產量相對較低。雖然爭論長期相持不下,難分勝負,但這場爭論促進了相關調查研究和田間試驗的開展。自1933年起,中央農業實驗所以及其他農業科教機構,紛紛開始了自主的化肥試驗。相關研究成果有利于中國農民正確對待和施用化學肥料,也是近代中國農業“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肥方針形成的理論基礎。——以上材料摘編自惠富平、過慈明《近代中國關于化肥利弊的爭論》(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傳統有機肥相比較化肥所擁有的優勢,并分析20世紀20—30年代化肥在中國得以推廣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近代中國關于化肥利弊的爭論。(10分)4.(2025·山東臨沂一模·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材料一自南宋中期開始,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吳郡志》最早記載了這一諺語。此后多人著述或者奏章中提到這一諺語,至宋理宗時最終定型。據國內學者考證,“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最早出現在明人何孟春的《余冬序錄》中,到清代“湖廣熟,天下足”成為統治集團的共識,出現在朝廷對奏文本之中。(蘇:今江蘇蘇州;湖:今浙江湖州;湖廣:通常指今湖南、湖北)——摘編自李華歐《論明清時期“湖廣熟,天下足”經濟現象》等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兩湖的糧食外運已有了顯著變化,這一方面是由于兩湖區域開發成就顯著,已經具備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則起因于江、浙對商品糧的需求急遽增加。與明前期相比,運往江、浙的糧食已逐漸成為那一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到清代這一經濟現象更為突出。——摘編自張國雄《明清時期兩湖外運糧食之過程、結構、地位考察——“湖廣熟,天下足”研究之二》材料三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蘇州府、嘉興府和湖州府桑蠶絲織業發展已臻于繁盛。蘇、嘉、湖地區廣泛種植桑樹,“凡畜蠶者或自家桑葉不足,則豫定別姓之桑,俗稱稍葉”。江浙地區不僅生絲產量高,棉花產量也非常高,棉紡織業也十分發達,其中松江府是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摘編自紀依薇《明清蘇嘉湖地區桑葉市場探究》等材料四圖8——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表3 清代前期江蘇、浙江與兩湖地區人口密度比較省區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661年 1762年 1791年江蘇 98820 109.20 235.62 331.00浙江 97200 71.8 160.62 234.86湖北 181440 23.75 58.16 115.04湖南 223560 13.06 50.42 74.06——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表4 1776年江蘇、浙江與兩湖地區城市人口比較省區 總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占比(%)江蘇 3243.6 440.0 13.6浙江 2236.5 224.0 10.0湖北 1617.3 113.2 7.0湖南 1525.2 76.3 5.0——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清時期》(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經濟現象。(4分)(2)材料二、三、四對解釋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有何作用?(9分)5.(2025·廣東高三下“百日沖刺”監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9年4月,紅四軍到達江西省興國縣,毛澤東在這里支持制定了《興國土地法》,主要內容如下:(一)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興國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經工農兵政府沒收并分配后,禁止買賣……六、土地稅之征收:(1)土地稅依照生產情形分為三種: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百分之五。(2)如遇天災或其他特殊情形時,得呈明高級蘇維埃政府核準,免納土地稅。(3)土地稅由縣蘇維埃政府征收,交高級蘇維埃政府支配之。——《興國土地法》材料二1933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農村復興委員會,統一領導農村復興工作。農村復興運動的重點在于解決農村生產、金融、稅收、水利等經濟方面的問題。南京國民政府做的工作主要有:調查各省苛捐雜稅;研究農業金融;調查各省農業狀況;研究地下水的利用,農村金融之救濟,倉庫制度之推進,蠶絲業之改進與救濟,棉業之推廣,茶葉之復興,等等。該運動意圖改變農村經濟凋敝狀況,但收效甚微。——摘編自王兆剛《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權對鄉村的運動型治理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推行《興國土地法》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農村復興運動的特點,結合材料一說明該運動為何“收效甚微”?(8分)6.(2025·云南昆明云南師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夫仁政,必自經界(指土地、疆域的分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指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圭田五十畝,馀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摘自《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孟軻的井田模式必須具備的特點是:一井面積必須一里見方,計九百畝;必須由等面積的九塊田地組成且構成井字形;其中必須有一塊為“公田”,由八家助耕;每井成員絕不能遷離本井。這種井田模式本身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首先,八家共井,既無貨幣又無商業且與井外隔絕,八家所需物資器械難以自足自給。其次,“死徙無出鄉”把農戶固著在耕地上,但會造成不少困難。如,井內人口增多的家將無地可耕,人口減少的家卻有地種不了;男婚女嫁僅限于井內八家,時間一長必融為一個大族,不成其為八家共井。又次,公田勞作必須有官吏監督,一個方五十里的小國也有二千五百井,也就有二千五百塊公田,要多少官吏才能處理這種工作?再次,孟軻提到的“馀夫二十五畝”從何處取給呢?本井內已無地可分,分到井外,又不合“死徙無出鄉”的原則。孟軻的井田模式既是空想,何以在過去二千年中還不時被人們所向往呢?——整理自胡寄窗《關于井田制的若干問題的探討》(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從不同于材料二的角度說明孟子的井田模式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井田制“在過去二千年中還不時被人們所向往”的原因。(8分)【人口問題】1.(2025·貴州貴陽高三下七校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歷代人口實際人口與統計人口變化示意圖——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材料二我國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人均耕地數變化情況時間 人口(百萬) 耕地(萬頃) 人均耕地(畝) 資料出處1685 81.37 560.19 6.88 《康熙會典》1706 81.65 551.95 6.76 《清圣祖實錄》卷2271722 103.05 784.37 7.16 《清世宗實錄》卷21734 109.42 820.35 7.50 《清世宗實錄》卷150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大清會典》1784 286.33 700.94 2.45 乾隆《大清一統志》——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和乙所代表的人口類型,分析中國古代兩條人口線有差異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格中歷史現象的影響(6分)2.(2025·江蘇如皋高三下調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自清中葉以來,清朝社會危機不斷加深。鴉片戰爭后,大批失業手工業工人和破產農民出于生計,冒險出洋,逐漸形成華工移民國外的高潮。19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急需勞動力的美國被華人認為是“伊甸園”,去了定能好衣好食,淘金熱在中國迅速興起。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明確規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法所屬各國或在外國別地,俱準與英法立約為信,無論單身或攜帶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船只,毫無禁阻。”隨后,西班牙、美國等取得與英法相同的權利。源源不斷的華工被送至各殖民地以代替黑人勞工。他們在美國、加拿大修建鐵路,在墨西哥采摘棉花,在古巴種植甘蔗……足跡幾乎遍布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19世紀末,清政府主動廢除了數百年的海禁條例,在國外發展華文教育,籌辦海外總商會。1894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華僑富商張弼士斥資數百萬元在煙臺創辦張裕公司,在他的影響下,1904年華僑富商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歸國籌建潮汕鐵路,1906年潮汕鐵路通車,中國第一條由華僑投資的商辦鐵路開通。——摘編自趙薇《晚清華工出洋原因探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出現華人海外移民潮的背景。(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海外華人的歷史貢獻。(6分)3.(2025·安徽合肥六校聯盟高三下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連續數年歉收。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兩漢之際,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從東漢至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數十萬戶到洛陽,以實京都長安。自開元年間到五代宋初,全國各道、州置縣計120個,其中北方20縣,南方卻達100縣之多。南宋時,“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有的“住蕃雖十年不歸”。——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材料二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一直到明清時期才越走越寬,呈現大規模的遷徙潮。“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望海謀生”,憑借著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特別是閩廣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鴉片戰爭之后,時值國內經歷太平天國、兩廣洪兵起義和廣東土客大械斗之后,東南地區滿目瘡痍,而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各國紛紛設立招工公所,以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等手段吸引華工,甚至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賣華工。數十年間,大約200萬華工到達東南亞地區。他們胼手胝足,打下了華人的一片天地。——改編自高榮偉《下南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人口大遷徙》等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省際流動人口不過幾百萬;全國流動人口小學學歷占比接近40%;省際流動人口的流入地主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地區;遷移原因多為婚姻遷入、家屬隨遷、投親靠友等社會原因。到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達2.47億,此后流動人口數量開始緩慢下降,流動人口規模逐漸進入調整期。流動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都有明顯上升。2017年,務工經商遷移流動人口比重達63.1%;2018年,東部地區凈輸入農民工達5398萬,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都為農民工凈輸出地區。人口遷移流動在給流入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等問題,流出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老年人的家庭養老等問題逐漸凸顯。——摘編自高向東、王新賢《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遷移流動特征及趨勢》(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至兩宋人口遷移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原因及其意義。(10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就我國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9分)4.(2025·河北張家口高三上期末·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元朝統治時期,因河北地理位置獨特,遭受戰亂破壞嚴重,人口銳減。當時河北僅有506839戶、1170231人,戶數、人數均降到漢唐以來最低數,為金朝河北人口總數的9.66%,減少90%之多。河北由于“人物凋耗,土地荒曠”造成“累年租稅不入”,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山西地處四塞之地,受到元末戰亂的影響相對較小,人口較為稠密。洪武年間,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山西人口進入河北閑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洪武、永樂兩個時期共向河北移民135000戶,如每戶按5口人計算,移民人數可達675000余人。——摘編自楊馨遠《明初河北移民》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在舊河北落后的經濟和薄弱的工業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先后在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滄州等地興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廠礦企業,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從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產棉區出發,進行重點投資,在石家莊市興建了國棉一、二、三、四廠和印染廠,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石家莊市人口迅速增長。——摘編自張同樂《1949—1976年河北省際人口遷移與社會結構變動》材料三從河北省城鎮人口及鄉村人口總數來看,過去十年間,鄉村常住人口數量持續下降,至2023年鄉村常住人口為2752萬人;與此同時,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則持續上升,2023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4641萬人,幾乎是鄉村常住人口的兩倍。河北省近十年城鎮及鄉村常住人口數——摘編自《河北人口新觀察:深度解析人口變化與社會發展趨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初朝廷移民河北政策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初期河北農村人口進城的積極作用。(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你對當今社會人口流動的認識。5.(2025·云南紅河、文山高三下檢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材料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融。圖1、圖2、圖3分別是中外歷史上幾次人口遷徙示意圖。圖3 16—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徙示意圖(2)根據圖3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際人口遷徙帶來的影響。(6分)6.(2025·江西景德鎮高三上質檢·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與此同時,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以渲染而夸飾的筆法,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法國在路易十四執政后,與德意志發生了時斷時續的戰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1707年與英格蘭合并以后,許多蘇格蘭人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宗教上都感到很不如意,加上遠洋船主和土地經濟人的組織動員,有些人便遷徙到北美殖民地,在那里尋求新的立足之地。——摘自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材料二大遷徙極大地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它使南部從事農業的黑人人口顯著減少。大批黑人洪水般涌入北部工業城市,紐約、費城、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圣路易斯等北部城市黑人聚居區形成。一批新興黑人中產階級以紐約哈萊姆黑人區為中心開展了一場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反映黑人心聲、表達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國的決心的運動。在馬庫斯·加維領導下興起的黑人民族主義運動,主張“回非洲去”,建立一個強大的黑人國家,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擺脫種族主義枷鎖的強烈愿望,成為60年代“黑人權利”運動的先聲。——摘編自胡錦山《美國黑人的第一次大遷徙》(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非英裔歐洲人移居英屬美洲的原因。(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黑人大遷徙運動對美國社會的影響。(6分)【國家治理】1.(2025·江蘇鎮江高三下監測·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羈縻政策”源于秦漢時期,興盛于唐宋時期。如唐開元年間在東北、北方、西南和嶺南,設置了850個羈縻州府。元朝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還在南方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開展了對邊疆地區更深入的有效治理。明朝朱元璋對西南邊疆派駐了大量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開始以駐軍和隨帶軍人家屬為主要途徑的大規模移民潮。清朝統治時期基本完成了改土歸流任務,通過邊疆治理促使西南羈縻地區向正式國土轉變。——摘編自宋才發《中國歷代王朝西南邊疆治理三維探討》材料二1895年,康有為上書光緒指出:“近俄、英之強入漠河、青海、川、藏測繪者不可勝數……以為大患”。考慮到藏、滇、桂等西南連續的實際情況,他建議在全國常備陸軍70萬人,起碼要用35萬陸軍保衛邊疆;主張在邊疆地區辟地利、開民智、通商業、廣郵政,將鐵路延伸到西南邊疆地區;認為只有邊疆內地不分,四萬萬各族同胞同為“國民”,行憲法而開國會,中國才能強大。基于邊疆與中原歷史上民族交融,已經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現實狀況,康有為反對排滿革命,強調“漢、滿、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舊傳”。——摘編自王鵬輝《康有為的邊疆建設方略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封建王朝西南邊疆治理制度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康有為西南邊疆治理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背景。(6分)2.(2025·湖北襄陽優質高中高三下聯考·16)【民本思想】閱讀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孟子在與梁惠王討論治理國家時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朱熹作注時說:“厚斂于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饑以死,則無異于驅獸以食人矣。”)孟子在《盡心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朱熹作注時說“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材料二在《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題,又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命題,還提出了“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主張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題,創立了“以民為主”式的新民本理論。——摘編自吳光《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論結構及其現代意義》(1)依據材料一,概括說明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6分)(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評析黃宗羲新民本思想。(8分)3.(2025·山東泰安高三下檢測·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唐代前期府兵制材料一表1府兵出身資歷左右衛之親衛 左右衛之勛衛及率府之親衛 左右衛之翊衛及率府之勛衛 諸衛及率府之翊衛 衛士二品以上孫 二品以上曾孫 —— —— ——三品子 三品孫 三品曾孫 —— ———— 四品子 四品孫 —— —— 職事五品子孫; 勛官三品有封者及國公子孫 五品以上子孫; 柱國有封爵兼帶職事官子孫 ———— —— —— —— 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材料二隋末府兵系統已逐漸被破壞。唐朝建立后,府兵制才得以重建。唐朝選拔府兵的標準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一般在所在地附近服役,如宿衛的衛士多來自京畿周邊地區。服役時,兵器、裝備和馬匹均由自己準備……府兵番上有月賜,在邊疆鎮戍值勤也有官府供給的糧食,他們從國家得到服役期間的生活費用,這一點與其他番役相同。府兵在戰爭中立功可以獲得勛官,進而獲得政治上進步的階梯,其社會地位的變化過程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張國剛《唐代兵制的演變與中古社會變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唐代前期重建府兵制進行歷史解釋。(13分)4.(2025·安徽A10聯盟高三下開年考·17)旌表制度是封建統治者傳播和弘揚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長、耆老將本地孝子節婦事跡列為事狀,詳細書寫其姓名年甲事跡等,向地方長官奏報。在得到社長、耆老等人的奏報后,州縣長官核實后再逐級奏報到中書省。監察系統也參與旌表之中,監察御史、廉訪司將體訪到的事跡奏報到御史臺,再由御史臺奏報中書省。中書省收到奏報后,令禮部議定后,令禮部議定旌表事宜。禮部在議定旌表細則之后,將結果奏報給中書省,中書省擬定旌表文書,再往下由“宣使”傳達。旌表的最終執行,由地方長官具體負責。如元廷旌表金溪孝子吳泰發,“明倫宣化,縣令之責所始也,宜專職董事”,于是縣尹周自強“奉命惟謹,乃捐俸卜吉,以至正八年三月壬子,身詣延福鄉新田里,署其門,表之曰吳門貞節黃氏”。——摘編自張麗萍《元代旌表制度研究》材料二元代有明確記載的旌表案例共504個,其空間分布如圖所示:元代旌表數量空間分布(注:據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人口統計數據:內郡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三萬八百七十八——《元史》卷16《世祖十三》)——摘編自賈建增《元代旌表制度新探》(1)根據材料一,簡述元代實施旌表制度的基本程序。(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旌表數量區域分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成因。(12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談談你對元代旌表制度的認識。(5分)5.(2025·貴州貴陽一摸·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親緣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天然紐帶,是早期的國家治理中,先民在艱難的自然條件與復雜的社會條件中的生存依靠。夏商周三代的國家治理中,一方面是利用血緣來“收族”,使族不離散,即《禮記·大傳》所謂“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同時,在血緣鏈條基礎上形成氏族部落成員共同遵守的“禮”,靠著“禮”來教化族眾,如《禮記·樂記》所謂“禮節民心”;而“刑”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左傳》昭公六年曰:“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此外,“刑”的手段主要針對異族,將華夏與蠻夷戎狄鮮明地區分開來,即《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所謂“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摘編自李凱《<尚書·甘誓>與“失禮則入刑”——以早期文明中的社會治理為視角》(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夏商周三代國家治理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夏商周三代國家治理模式的影響。(6分)6.(2025·新疆適應性檢測·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古代都城從某種層面上濃縮了中國歷史。作為國家政權統治的中心,歷代王朝對都城位置的選擇,都是綜合探討并考察了候選城市的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物產、資源、交通等因素,才最終作出的最優選址方案。中國地域廣闊,可供建都的城市選擇性較大,究竟選址在何處,才能最有利于政權的長治久安,最大限度地發揮都城對國內各地的控制及對外部威脅的防御作用,這是歷代王朝建立之初統治集團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摘編自周金鑫《明前期都城選址研究》選擇一座都城,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王朝定都于此的理由。(要求:選擇的都城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7.(2025·河南商丘高三下質檢·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國家治理有兩套互補秩序:一套是自覺治理秩序,即有為而治;另一套是自發治理秩序,即無為而治。國家運行的整體性知識對于決策者來說是可知的,決策者能夠依據整體性知識進行頂層設計,推進自覺之治,與此同時,更多的是對于決策者而言不可知的分散知識,這就需要依靠分散主體自主決策的自發之治。自覺之治蘊含著不自覺因素,自發之治同樣也蘊含著追求自覺的因素,自覺之治和自發之治兩者有機結合,形成更為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秩序。——摘編自鄢一龍、胡鞍鋼《中國式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一組概念框架》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選取國家治理的任一秩序或兩套秩序,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城市化】1.(2025·江西上進聯考高三下2月調研·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材料二——根據王振中《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中的相關數據編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趨勢,并分析出現1975年至1995年城鎮人口趨勢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2.(2025·云南楚雄高三上期末·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西漢長安設九市,北魏洛陽設洛陽大市,隋代大興城設東西二市:一曰都會,一曰利人。唐時長安城根據前代都城將工商業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區的制度,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全城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的東、西兩側,分設了兩市,稱東市、西市(如圖2)。東西兩市左右對稱,占地面積相等;東西兩市各在皇城外的東南方和西南方,靠近宮城與都城的北部。開封在作為首都以前,已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商業都會,五代時期作為都城曾不斷增修。北宋在老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建(如圖3)。——摘編自都玉曉《唐宋都城布局變遷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唐朝東西兩市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指出唐宋都城布局形態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10分)3.(2024·;湖南高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圖2、圖3分別是中世紀后期和19世紀中期印度重要城鎮分布示意圖。圖2 圖3——根據張芝聯、劉學榮《世界歷史地圖集》繪制材料二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總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鎮中,城市化水平不僅落后于西方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進入20世紀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現出較快發展勢頭。尤其是獨立以后,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27.3%。不過,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此外,印度各邦之間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從1951年開始,印度對大城市新建工業或擴大工業規模實行許可證制度,鼓勵發展小型工業,支持在小城市或農村地區建設國有工業企業,并大力建設新城。這些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印度城市化進程中的許多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改編自俞金堯等《城市發展和經濟變革》(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度近代城市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獨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6分)(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發展中國家對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6分)4.(2025·河北高三下開學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近代以來,隨著一批沿海、沿江、沿邊城市被迫開埠開放,中國早期現代城市化艱難起步。從城市的具體分布情形來看,沿海地帶從南到北有20個城市,沿江地帶從東到西有13個城市。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南北沿海、東西沿江兩條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貿易港口城市(鎮)軸帶。長江下游、嶺南、東南沿海這三大區城城市化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內陸地區大多數歷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其城市化則進展緩慢。——摘編自涂文學《近代中國城市發展區域非平衡性論略》材料二工業革命的爆發迫使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地區,由此推動了英國近代意義上城市文明的興起和發展。1700年,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城市人口比例相近,均徘徊于9%左右;然而,到1800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已占據總人口的16%,幾乎超出歐洲大陸城市人口達一倍之多。在這一演進過程中,英國城市文明的發展趨勢首先表現為從首都城市單一發展模式轉向多中心城市模式,不同規模、不同功能的城市持續發展,共同構成相對完備的城市結構體系。——摘編自歐陽萍《英國城市文明的發展趨勢—兼論與中國城市文明的比較》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順利實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城鎮化。1978—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由17.92%增長至66.167%,城鎮人口由1.7億到9.3億(5.57倍),城鎮建設用地由1981年的0.67萬km ;增長到2019年的約13.37萬km ,40年城鎮化年均增長1.1個百分點,其中1995—2011年連續16年為城鎮化高速發展期,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摘編自楊保軍、陳明《中國城鎮化發展特征和轉型趨勢》(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并指出英國近代城市發展不同于中國的表現。(10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新時期中國城市化的因素。(6分)【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1.(2025·浙江·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文詞匯“involution”,一譯“內卷化”,一譯“過密化”。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在研究中國華北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小農經濟中借用并發展了這一概念。他認為,在人多地少的客觀環境下,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棉花一紗-布經濟模式是農業內卷化最好的例子。在這一模式中,棉農們以18倍的按畝勞動投入來獲取僅數倍于每畝水稻收益的回報,完全消滅了之前還可以看到的一些較大規模的依賴雇工的農場。——摘編自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等材料二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農業變革可謂新的“隱性農業革命”。在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間,中國農業總產值達到之前的600%,也就是說,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約為6%。這是一個非常激烈的變化,也是一個與歷史相比很不一樣的變化。首先,其增長率要遠遠超過之前的農業革命,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動力十分不同。新的中國農業革命主要是由中國人食物消費的轉化所推動的。中國大陸的食物消費比正在從傳統的“8:1:1的糧食:蔬菜:肉食結構”轉向城市上層階級以及臺灣、香港等較富裕地區的“4:3:3模型”。之前的歐美農業革命不是由食物消費革命所推動的,而主要是來自某種新的投入而提高了一些農作物的產量。——摘編自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1980-2010)》(1)依據材料一,概括明清中國農業內卷化的表現。結合所學,分析促成明清長江三角洲地區農業內卷化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動力角度指出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農業革命與20世紀中后期以來歐美農業革命的不同,并分析1980年代以來中國實現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制度和政策因素。2.(2025·河南·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鮮明特色。就英國式現代化而言,英國的現代化是英國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展示了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強調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心向人民、服務人民。考察英國現代化的進程可見,資本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英國的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互利共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現代化。英國式現代化則不同,回顧英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可見,戰爭、暴力、掠奪和殖民始終伴隨著英國現代化的發展。——摘編自陶曉華《歷史比較視域下的中英現代化》材料二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現代化道路的選擇都取決于其獨特而具體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現代化才能得到現實的展開和完成。……中國式現代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發展中國家“依附型”現代化路徑的揚棄與超越,賦予了現代化以中國個性和中國內涵。——摘編自袁銀傳、段思思《從世界現代化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共性與個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英現代化存在的差異。(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英現代化差異形成的原因。3.(2025·東三省三校高三下聯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872年,日本政府派使團前往歐美考察,認識到全民教育是西方強盛的基礎,同年日本即借鑒法國和美國的經驗,建立新的體制。實行四年義務小學教育,推行“在村中無家不入學,在家中無人不讀書”的政策,并明言學校以實務學習及獨立思考為目的。在此基礎上,日本還發展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即學習知識,服務大眾,富強國家。到19世紀末,適齡兒童入學率提升到了90%以上。——摘編自安德魯·戈登《現代日本史》材料二李鴻章、曾國藩等洋務派提倡在不改變傳統教育體制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科技,興辦了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福州船政學堂、上海電報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廣東水陸師學堂等新式學校。從這些學堂的類型,大致可以看出洋務派對洋務人才的基本要求。——摘編自王建軍《中國教育史新編》(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日兩國教育改革的不同點。(9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日兩國教育改革的共同意義。(6分)4.(2025·廣東汕尾·一模)“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后,農業現代化很快被中央納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在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首次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1959年10月黨中央在批轉農業機械部的報告時指出:“從1958年起以10—15年的時間實現農業現代化”。——摘編自齊彬《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材料二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國家或蘇聯一類國家的辦法,要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合乎中國情況的道路。”——摘編自《鄧小平文選》材料三 不同于西方對農民進行“羊吃人”式的殘酷剝奪和對外殖民擴張的“掠奪式積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轉型走的是以公有制和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型積累”道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以工農業和城鄉不平衡發展為邏輯進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始終將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目標。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為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道路貢獻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摘編自林密等《<資本論>中的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及其當代意義》(1)結合時代背景,簡析材料一中新中國提出實施農業現代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我國“走合乎中國情況”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史實依據。(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農業現代化與西方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差異。5.(2025·河南華師聯盟高三3月質檢·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787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西北法令”,規定任何一個“準州地區”的自由男性公民滿6000人時,即可成立州政府。到90年代后期,美國用購買、戰爭等手段,獲得了大面積的人煙稀少的土地。1785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土地每公頃僅售2.5美元。由此,很快出現了一些專門從事土地投機活動的公司。1833—1837年,收割機、播種機及對草原地帶的耕作極為有利的鋼犁發明并投入使用。——摘編自楊大江《美國西部農業開發的歷程、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材料二1866—1913年,美國小麥產量增加了342%,玉米增長了200%,棉花增加了600%。1878年,“盤繞扎谷機”誕生,使收獲的速度增加了8倍,“康拜因”聯合收割機集收割、脫粒、裝載于一體。1870—1880年,全美農場的工具和機器價值增加了50%,而西部增加了92%。鐵路的發展使西部農業深深卷入商品經濟的旋渦,融入全國商品市場。1870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農業產值大約只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6%,到1890年,已占33%,美國的農業經濟布局和重心得以改變。——摘編自王儲《19世紀美國西部農業近代化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8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拓荒農業”興起的歷史條件。(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美國西部農業開發的積極作用。(6分)6.(2025·甘肅高三下月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法國在1789—1794年大革命時期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形成了廣泛的小農階層,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法國逐漸成為一個小農制的國家。大革命后,保護農業的做法得到延續,農村的小農經濟普遍建立,而且長久存在。小農經濟的廣泛存在對法國的工業化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此外,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農民消費品中大部分由自己生產,造成了狹小的國內市場,阻礙了農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速度。——摘編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經濟史》材料二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然而,自鴉片戰爭以后,在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下,地主土地占有制下的佃農、半自耕農經營及自耕農經營的小農經濟結構發生了極其巨大和深刻的歷史變遷。小農家庭耕織結合的自然經濟日益分解和大批破產,這種生產關系上的變動反映到了上層建筑層面,對近代社會轉型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經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小農經濟對近代中國與法國所產生的共同影響。(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現代化的視角出發,為小農經濟適應現代經濟體系的發展出謀劃策。(6分)7.(2025·河北青桐鳴高三下聯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軸心時代”,東西方文明同時出現“哲學的突破”,即人的思想意識猛然覺醒,開始將自身及其思想作為認知對象。這一時期,東西方哲人的精神世界達到幾乎相同的高度,所以我們把他們看作思想上的整體。“軸心時代”出現“哲學的突破”的原因,在西方是游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的大沖擊,在中國則是廣袤地域中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所以,“哲學的突破”在中國表現為人文的轉向,而西方則是毀滅后的重生。“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建立在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礎上,是文化心理不斷向內聚斂的過程;而西方則是以“神話時代”作為突破對象,更多的是向外拓展。——摘編自呂文明《融合與對立:“軸心時代”的東西方文明》根據材料信息,選取某一歷史視角,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史論結合,論題正確,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培優專題04長效熱點話題(五大熱考情境)(原卷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培優專題04長效熱點話題(五大熱考情境)(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