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03對比分析類(琢典例+悟技能+刷變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03對比分析類(琢典例+悟技能+刷變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大題03 對比分析類
內容預覽
【明考情·知考向】命題特點+命題規律+命題預測
【研大題·提能力】琢典例+悟思路+磨變式,提能力
【刷大題·拿高分】刷真題+刷模擬,助力拿高分
根據近幾年的高考情況,對比分析類材料分析題是高考最常見的題目類型。其中異同對比和變化趨勢總結是比較常見的題型,一般分中外對比和古今對比兩大類型。解答本類型的題目,需要對材料信息進行比較合理的對位分析和綜合整理,在練習過程中要多注意運用特點類題目的分析技巧,參考本類型的基本模型進行經驗積累。
【典例1】(2025·陜西商洛高三下模擬·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17世紀時,法國“社會主義者”維拉斯等,主張應該由少數英明人士來包辦社會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大事。19世紀初,以圣西門為代表的法國“社會主義者”們,普遍提出要廢除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社會,主張新社會必須確保每個人及其后代的需求得到滿足。盡管17世紀以來的法國“社會主義者”都揭露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地,但是都沒有把工人階級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根本力量。
——摘編自詹真榮、張健《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研究》
材料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明確表述了這樣一個思想,即未來社會將會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尺度——按勞分配。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因此它在一切革命中都是先進的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馬克思還指出,專政是無產階級斗爭追求的直接目標,沒有專政,所有的理想都注定是美好想象,不能成為統治階級,無產階級的理想抱負就無法實現。
——摘編自陳培永《重解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概念》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17世紀至19世紀初法國的“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異同。(8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明確題型:題干要求“比較異同”,屬于“比較、異同類”題型,需從相同點和不同點兩方面作答。 ②答案來源:材料一分析法國社會主義思想的演變(17世紀至19世紀初);材料二提煉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主張。需結合所學(如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 ③預判要點:分值為8分,需答4個要點(同2點+異2點,每點2分)
易錯 失分 混淆“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差異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相同點 ①結合所學可知圣西門為空想社會主義者,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揭露資本主義弊端,由此可得都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 ②據材料一“揭露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地”和所學可得都懷有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③據材料一“普遍提出要廢除……需求得到滿足”和材料二“所有的理想都注定是美好想象”可得都蘊含了對理想社會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 不同點 ①據材料一“主張新社會必須確保每個人及其后代的需求得到滿足”和材料二“未來社會將會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尺度——按勞分配”可得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上帶有樸素的福利國家色彩,馬克思主義則包含了系統的按勞分配理論; ②據材料一“主張應該由少數英明人士來包辦社會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大事”和材料二“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可得法國“社會主義”思想推崇精英治國,對舊的統治階級抱有幻想,馬克思主義主張徹底的階級革命; ③據材料一“但是都沒有把工人階級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根本力量”和材料二“無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可得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并沒有發動和依靠勞動人民進行革命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則提出了科學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同:都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都懷有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蘊含了對理想社會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4分,答出兩點即可) 異: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上帶有樸素的福利國家色彩,馬克思主義則包含了系統的按勞分配理論;法國“社會主義”思想推崇精英治國,對舊的統治階級抱有幻想,馬克思主義主張徹底的階級革命;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并沒有發動和依靠勞動人民進行革命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則提出了科學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4分,答出兩點即可)
【典例2】(2025·四川南充二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前,電力供應能力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電網多是以大城市為供電中心的孤立電廠和相應的低壓供電,全國無電人口占80%以上。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黨中央把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工業和基礎產業優先發展,我國電力工業艱苦創業并初步建成較完備的電力工業生產與設備制造體系,形成以省級電網、城市電網為主的電網,全國大多數人口都用上了電,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缺電、限電現象仍比較嚴重。
——摘編自《70年滄桑巨變電力工業成就輝煌》等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在“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方針指導下,中國電力工業快速發展。到2018年,發電量連續8年位列世界第1,占世界26.7%,全國電網形成六個大型區域交流同步電網,華北電網和華東電網建有1000KV特高壓工程,電力平均供電可靠率達99.820%。電力投資領域逐漸向“低碳能源發電傾斜”,2018年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比71.3%。核電技術瞄準世界前沿,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技術,中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并網等國際標準成為全球規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電力對外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電力對外合作規模不斷擴大。
——摘編自白玫《新中國電力工業70年發展成就》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趨勢。(8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明確題型:題干要求“概括發展趨勢”,屬于“趨勢類”題型,需從時間維度或領域維度提煉長期變化方向。 ②答案來源:材料一描述改革開放前的電力工業基礎建設,材料二聚焦改革開放后的技術突破與國際合作;需結合材料與所學(如改革開放政策、科技自主創新)。 ③預判要點:分值為8分,需答4個要點,每點2分
易錯 失分 混淆“趨勢”與“成就”(如僅羅列發電量數據,未提煉“從落后到領先”的演進過程)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①根據材料一“全國大多數人口都用上了電,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缺電、限電現象仍比較嚴重”及材料二“到2018年,發電量連續8年位列世界第1,占世界26.7%”可知,發電能力從世界落后水平到世界領先; ②根據材料一“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缺電、限電現象仍比較嚴重。”及材料二“電力平均供電可靠率達99.820%”可知,電力供應從難以保障進入高可靠性水平階段; ③根據材料一“形成以省級電網、城市電網為主的電網……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及材料二“全國電網形成六個大型區域交流同步電網”“中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并網等國際標準成為全球規范”可知,從城市孤網到省網互聯再到跨區跨省的互聯互通,電網技術領跑世界; ④根據材料二“電力投資領域逐漸向‘低碳能源發電傾斜’”“2018年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比71.3%”可知,電力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 ⑤根據材料二“核電技術瞄準世界前沿,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技術”可知,電力科技自主創新不斷超越; ⑥根據材料二“中國電力對外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電力對外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可知,電力國際合作全面深化。
易錯失分 忽略材料中的隱含趨勢(如能源結構低碳化、國際標準制定權提升)。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趨勢:發電能力從世界落后水平到世界領先;電力供應從難以保障進入高可靠性水平階段;從城市孤網到省網互聯再到跨區跨省的互聯互通,電網技術領跑世界;電力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電力科技自主創新不斷超越;電力國際合作全面深化。(8分)
【基本思路】 (1)進行趨勢、過程、歷程、變遷總結時,注意材料提供的時間線索,類比特征總結技巧依序進行梳理。 (2)依據題目要求的比較角度,進行比較。沒有明確比較角度的,根據材料的敘述角度、設問指向等確定答題角度,具體類型如下: ①歷史事件類:背景、過程、結果三部分; ②歷史現象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積極作用、歷史局限性等; ③歷史人物類:所處時代、所屬階級或者階層、主要活動、歷史地位、影響等; 【基本模板】 方向常用術語背景時代特征、政府政策、政權性質、社會矛盾等過程順利/曲折、漫長/短暫,是否具有階段性(之前怎樣,之后怎樣,階段A怎樣,階段B怎樣,階段C怎樣)結果失敗/成功、成效顯著/收效甚微、改革徹底/具有明顯局限性性質分別屬于什么性質,代表哪個群體,服務于哪個階層影響影響力大小、影響方向的差異內容由……到……;從……變為……;直接列出新情況
【關鍵技巧】 1.異同題:不同點盡量對稱回答;相同點盡量用抽象概念而不是具體名詞 2.變化題注意分階段,盡量按照“從XX到XX”造句
【變式】(2025·河北邯鄲名校高三下開學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一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在春秋時期,華夏還不是統一的,故稱“諸夏”。當時行周禮者為華夏,不行周禮者為夷狄。“內諸夏而外夷狄”,華夷錯居,同在一體之中。到戰國時,原來不被視為華夏的秦、楚和中山等國,也因變外為內、變夷從夏而成為華夏的一部分。秦朝便開創了“天下一體”的多民族國家。“天下一體”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為取得華夏的資格,假托先帝先王的后裔,變夷從夏,成為中國的民族和政權,這一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二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這樣便出現了由多民族和多民族政權組成的華夏。北方民族政權受中原文化影響而行中國事,發展和擴大了華夏的范圍。
遼、宋、夏、金時期,出現了多個中國王朝、列國、列部。也就是在共同的華夏意識和共同的行中國事大發展中,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不同層次的中國民族和政權,這一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三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宋屬于中國和華夏,遼、夏、金也屬于中國和華夏。而元朝則是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華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天下各民族成為“一體”中的中國各族,“四夷”邊境皆被納入“中華一體”,不分中外,不分華夷。與秦朝的統一相比,元統一后的分裂只出現在朝代的內部,再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發展成一個時代的分裂,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摘編自張博泉《談“中華一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華夏發展的趨勢。(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與元朝統一的不同特點。(6分)
1.(2024·福建高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材料一
北宋都城東京通過汴河與江淮相連,水運優勢明顯,但東京地勢平坦,不易防守,且時刻面臨著黃河決溢的威脅。為此,北宋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維持汴河等河道暢通,確保漕運順利至京,并將東京城內的諸運河與護城河連接起來,形成水道縱橫的交通網;另一方面,運用引黃淤灌、修造遙堤、束埽護岸等技術治理河患,并按照邊城戰斗式樣修筑外城,同時深挖外城濠河,達到“高城深池”的效果,確保都城安全。
——據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等
材料二
抗戰時期,中共將便于開展游擊戰的山地作為創建和發展根據地的首選,但也不放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更為豐富的平原地區。在山地根據地政權利用地形優勢,充分發揮靈活性,降低敵軍武器效力;在平原,則以挖道溝、平毀敵方封鎖溝和開展地道戰等方式,限制敵人的大規模進攻。根據地政權一方面通過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措施,改善自然條件,提高農業產量;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土產原料,創辦日用品替代工業,開發礦藏和發展重工業,并自制彈藥等,保證軍需民用。
——摘編自李金錚:《中共抗戰的生態環境解釋》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都城營建與中共抗日根據地建設在利用改造生態環境上的共通之處,并分析利用改造生態環境對抗日根據地政權的作用。(6分)
2.(2024·廣東高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4分,節選)
材料一
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檳集市,它們是位于巴黎東面香檳地區的四個城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運來貨物,在預定時間、地點相互交易。香檳伯爵在騷亂年代維持了秩序,給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護。到12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其貿易量而蜚聲于整個大陸。14世紀初,香檳地區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交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如棚舍出租費和銷售稅等。隨著歐洲貿易量的增長,集市城市里的運輸和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其重要性開始下降。
——摘編自【英】諾爾曼·龐茲《中世紀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紀中期形成的漢薩同盟是一個松散的商業聯盟,它由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獨立城市國家和城鎮組成。1370年,同盟獲得了對丹麥和波羅的海諸國的貿易壟斷權,在北方所有的商業中心擁有貿易站。15世紀,同盟勢力和重要性開始下降,諾夫哥羅德、倫敦、布魯日等貿易站特權被所在國收回。17世紀,中歐和北歐的戰爭成了對漢薩同盟的最后一擊,同盟城市數量逐漸減少。
——摘編自【美】布萊恩·蒂爾尼等《西歐中世紀史》等
(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12—17世紀歐洲貿易發展的趨勢。(4分)
3.(2024·天津高考·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清時期,棉布是農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時可紡織”“七歲女七十歲嫗皆可紡”;除自用外,棉布還可在市場出售,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專門的紡戶和織戶,紡戶紡紗出售,織戶買紗織布。據研究,明清時期布產量遠超英國工業革命早期,但直到鴉片戰爭前,棉紡織生產始終停留在家庭手工業階段,并未發現棉紡織手工工場。
——摘編自《中國經濟通史》等
材料二
隨著家庭紡織業的繁榮,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形成眾多市鎮。這些新型市鎮接近農村,服務于家庭手工業生產發揮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分工與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鎮,發展為與傳統“郡縣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潮流和趨向;在人口、城區規模以及工商業水平上,毫不遜色于中古西歐的自治城市;開辟了一條中國封建城市發展的新道路,不過,到鴉片戰爭前夕,世界級大城市大多位于歐洲與美洲。
——摘編自《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中國明清時期與近代英國在棉紡織業發展上的不同路徑。(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內容,參照西歐城市化歷程,說明中國明清時期市鎮發展的狀況。(12分)
1.(2025·黑龍江龍東聯盟高三下聯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節選)
材料一
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指出:“自然法是正當的理性準則,它指示任何與我們理性和社會性相一致的行為就是道義上公正的行為,反之,就是道義上罪惡的行為。”他強調戰爭應具有正當理由,比如為了自衛、恢復自己的財產等,并且在戰爭過程中也需遵循一定的法則,不能肆意妄為。
——摘編自段倩倩《對格勞秀斯正義戰爭理論的簡析》
材料二
1928年8月,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即《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和解決一切爭端和沖突。截至1933年,加入國共計63個。……締約國對公約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條件,即各國都擁有自己“決定情況是否需要訴諸戰爭以實行自衛”的權利。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兩者對待戰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8分)
2.(2025·云南紅河、文山高三下檢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融。圖1、圖2、圖3分別是中外歷史上幾次人口遷徙示意圖。
圖3 16—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徙示意圖
(1)根據圖1、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古代中外人口遷徙的異同。(8分
3.(2025·河北高三下月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外交受革命外交慣性的影響,始終有一個“反對”的目標,20世紀50年代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60年代反帝反修,70年代反對蘇聯霸權主義,80年代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這些反對的目標基本是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20世紀80年代為節點,中國的外交呈現出從側重于某一方面到全方位的發展,從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依托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到冷戰后形成的“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戰略布局。時至今日,擴展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同時拓展了多邊外交及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首腦外交、公共外交等外交方式。
——摘編自唐詩《中國和平外交政策演進歷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發展的趨勢。(6分)
4.(2025·山西陽泉高三上期末·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漢長安城在規劃上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其宮殿建筑群規模宏大,是漢長安城的主體建筑,如未央宮,面積廣闊,建筑雄偉,眾多宮殿相互連接,構成了城市的核心區域,彰顯皇家威嚴。城中道路以宮殿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規整的布局,居民區則環繞在宮殿區與官署區周圍,不同階層居住區域有一定劃分,體現出等級差異。而且,漢長安城城墻高大厚實,將城市嚴密圍護,整體布局嚴整有序,公共活動場所如市等,在時間與空間上均受到嚴格管控,主要為統治階層的政治與經濟需求服務。
——摘編自李毓芳《漢長安城的布局與結構》
材料二
古典時期的雅典城,建筑布局以宗教與公共事務為核心考量。帕特農神廟矗立在衛城之上,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與精神象征。城中的阿哥拉是公民集會、交易與社交的重要場所,劇場則是公民觀看戲劇、參與文化活動之處,這些公共空間分布廣泛且規模可觀,是公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設依托自然地形、街道蜿蜒曲折,房屋錯落有致,并未遵循嚴格的對稱規則。在雅典,公民們熱衷于參與公共事務討論與決策,公共空間向全體男性公民開放,而私人住宅相對狹小簡樸,反映出其對公共生活與公民權利的重視高于私人領域的發展。
——摘編自白繼萍《古典時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及規劃思想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長安城和雅典城城市布局的不同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安城和雅典城城市布局不同的原因,(6分)
5.(2024·河北部分學校高三上期末·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市舶使始置于開元二年。首任市舶使周慶立即以右威衛中郎將而出任安南市舶使。史載,“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早期市舶及市舶使在人們眼中并非十分光彩之事,認為市舶與商賈爭利,有失王者體統。市舶使乃根據朝廷的需要臨時派遣。“永徽后,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寶年間,盧奐為南海太守兼五府節度使,“中人(宦官)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
到德宗時,“入四夷路”以安南為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陸上交通門戶,而以廣州為通往南海、印度洋、波斯灣的海上交通門戶。此時,市舶使主要派往廣州。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朝廷以宦官充任監軍,盧鈞為嶺南節度使,“性仁恕,為政廉潔,請監軍領市舶使”。大中四年(850年),宦官李敬實“除廣州都監兼市舶使”。監軍一般任期為三年,任滿之后再“入覲”述職,聽候遷轉。李敬實“秩滿朝覲,獻奉之禮,光絕前后”。
——摘編自黎虎《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
(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市舶使制度的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代市舶使制度變化的原因。(6分)
6.(2025·江西新八校高三上聯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日美貿易摩擦經歷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發生在60年代,為輕工業戰回合,其焦點主要集中于纖維、紡織品貿易方面。第二個回合戰于70年代,為重工業戰回合,主要表現為鋼鐵、彩電等家用電器的貿易摩擦。第三個回合出現在80年代,為技術戰回合,其主戰場大多集中在汽車以及半導體技術為先導的尖端技術產品貿易方面。兩國的貿易摩擦由局部的行業領域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等范圍。1985年日本迫于美國的壓力,最終簽署了“廣場協定”,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美國貿易逆差下降,雙方的貿易關系才逐步改善,但沖突和摩擦還在繼續演變。
——摘編章靜雯《戰后美日貿易摩擦概述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的大規模貿易摩擦成為影響兩國經濟、雙邊關系和國際政治的重大問題。中國顯然不是20世紀50—80年代的日本。據《亞洲經濟展望與一體化進程2020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近16%,外匯儲備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面對貿易沖突,中國更愿意同美國進行坦誠的磋商和談判,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再協調。
——摘編自中國新聞部《沖突的邏輯: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中美貿易爭端》
(1)根據材料一,概括60—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的變化。(4分)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中美貿易戰與日美貿易摩擦相比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該如何應對。(9分)
7.(2025·黑龍江六校聯盟高三上期末·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衛、監(實質上也是軍政分權)”“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三十四年“焚書”,三十五年“坑儒”。秦統一后,還以商鞅變法以來的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明法度,定律令”,使“萬民皆知所避就”。
——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2—前486年)把波斯帝國劃分為23個行省,每個行省相當于一個被征服的獨立國家或民族。治理國家實行“大統一,小自由”的方針,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權和國家統一的前提下,享有較多的自治權。每一國都有它的明顯的語言文字、軍備、生活方式和風俗禮制。大流士還進行過法典的編纂工作,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法典,《貝希斯敦銘文》(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的石刻,以古波斯文、新埃蘭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文字寫就)中多次提到“國王的法律”。
——摘編自陳德正《大流士與秦始皇治國方略辨異》
(1)根據材料,概括秦始皇與大流士一世治國方略的異同。(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和波斯帝國國家治理的共性意義。(8分)
8.(2025·河北邯鄲名校高三下開學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票號興起于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重要的金融機構。票號在1840——1860年有了初步發展,當時以商業匯兌為主,吸收存款以公款為主,貸款對象主要為官僚、錢莊和大商人。在19世紀60年代后,票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票號數量急劇增加,同時,單家票號在各地設立的分號數也快速增加,資本金額和利潤額也快速上升,官款匯兌和洋務經費匯兌成為其主要業務。此外,票號經營者廣泛結交官吏,為其墊付川資、代墊捐官款項,以及向官府捐納、代墊京餉和協餉。在甲午戰爭后10年,票號發展走向鼎盛。
——摘編自王君《近代中國金融機構制度創新研究》
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初,上海、香港、倫敦之間的電信聯系建立,帶來了金融科技上的革命性變化,外國銀行開始逐漸采用電匯方式匯款,取代了以前本土金融機構通常采用的信匯方式。匯兌方式也在發生改變,由直接匯付轉變為由發貨人簽發匯票讓購貨人照票付款,使得訂貨預售代替了存貨待售。此外,外國銀行也將匯劃清算制度帶進金融市場,洋行開出的支票和華商發出的莊票均可以與外國銀行直接軋抵沖銷,從而大大節省了時間,簡化了手續。這些轉變,都是國內對外貿易市場和金融市場上前所未有的。
——摘編自吳瑩等《外國銀行對近代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影響——以漢口為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票號在19世紀60年代后迅速發展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比較票號與外國銀行在匯兌方式上的主要差異,并分析這些差異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8分)
9.(2025·湖北鄂東新領先協作體高三二模·18)【貿易政策與世界經濟】(15分)
材料一
20世紀初,隨著美國工業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國內工業產品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等問題。此時,美國興起了一股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眾多資本家和部分政客紛紛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特尼——麥坎伯關稅法》,大幅度提高了各類進口商品關稅稅率。在經濟危機已然爆發的情況下,美國國會仍于1930年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了890種商品的進口關稅。在美國的影響下,英國于1932年通過《進口關稅法》,對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進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關稅,那些對英國商品區別對待的國家則被加收100%的關稅。法國、德國、荷蘭等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加入貿易戰,致使大蕭條延宕數年。
——摘編自劉明禮《“兩個20年代”對比帶來的啟示》
材料二
二戰后,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宣稱:“自由貿易是世界繁榮的基石,美國有責任引領各國走向這一光明大道。”然而,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面臨“滯張”危機,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美國政府頻繁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賦予美國總統更多的權力來應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可以單方面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臺伊始就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還要求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多次表達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滿。
——摘編自胡志浩《如何認識當前全球自由貿易的制約因素》
(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美國不同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共同之處。(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概述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階段性變化,并結合所學分別分析上述變化的影響。(9分)
10.(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胡椒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魏晉時期,人們認為胡椒“可治霍亂、主下氣”,至明代,人們對胡椒的認識更為深刻。《本草綱目》載胡椒“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宋元時期,胡椒開始活躍于皇族貴胄的視線中,成為他們飲食的上等調味品。鄭和下西洋后,明統治者陸陸續續將大量胡椒作為錢鈔替代物,用來折合官員的俸鈔。到成化年間,胡椒在社會上已處于一種飽和存在狀態,不再是奢侈品,而是逐漸演變為尋常飲食之物,“今遍中國食品,為日用之物也。”
——摘編白吳夢婷《從“香藥”到“香料”:胡椒與明代中國社會》
材料二
香料是西歐14—16世紀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消費品之一。15世紀歐洲的烹飪類書籍中,75%的食譜都需用香料。1476年,巴伐利亞的喬治公爵與波蘭公主雅德維加結婚,舉行了數日宴會,所用香料數量驚人:386磅胡椒,286磅生姜,207磅番紅花,205磅肉桂,105磅丁香,85磅肉豆蔻。香料還被廣泛用作藥品,僅胡椒就可以治療數十種疾病。人們常用“貴如胡椒”來形容某件商品很貴重。14世紀初,威尼斯商人在克里特島從事香料貿易,貨款以胡椒支付。香料商船的船員或搬運工的津貼一般以香料支付,直到16世紀仍然如此。
——摘編自田汝英《“貴如胡椒”:香料與14—16世紀的西歐社會生活》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胡椒形象的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胡椒對明代與同時期西方社會生活的共性影響及原因。(7分)
11.(2025·甘肅高三下開學考·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
中國的對外貿易一開始就以國家組織的形式進行,國家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特征。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與政府
信息 來源
(隋朝在京都設立了“四方館”,在四方館內,)“東方曰東夷使者,南方曰南蠻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國及互市事” 魏徵《隋書·百官志》
煬帝大業六年條則記載:“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陳百戲……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及滅吐谷渾,蠻夷納貢,諸蕃懾服,相繼來庭。雖拓地數千里,而役戍委輸之費,歲巨萬計,中國騷動焉” 劉煦《舊唐書》
“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 朱彧《萍洲可談》
“程師孟……大修學校,日引諸生講解,負笈而來者相踵。諸蕃子弟皆愿入學” 襲明之《中吳紀聞》
廣南市舶司“每年于十月內,依例支破官錢三百貫文,排辦筵宴,系本司提舉官同守臣犒設諸國蕃商等” 徐松《宋會要輯稿》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政府在《整治市舶司勾當》的基礎上,修訂了《市舶法則》二十二條。不過,這兩個市舶法,基本上是“元承宋制”,即參照“廣州市舶條(法)”修訂而成的 梁廷枏《粵海關志》
——據霍建國主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卷)》等整理
(1)根據材料,歸納隋唐至宋元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6分)
(2)根據材料,指出隋唐與宋元時期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不同之處,并從經濟層面給出緣由。(8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大題03 對比分析類
內容預覽
【明考情·知考向】命題特點+命題規律+命題預測
【研大題·提能力】琢典例+悟思路+磨變式,提能力
【刷大題·拿高分】刷真題+刷模擬,助力拿高分
根據近幾年的高考情況,對比分析類材料分析題是高考最常見的題目類型。其中異同對比和變化趨勢總結是比較常見的題型,一般分中外對比和古今對比兩大類型。解答本類型的題目,需要對材料信息進行比較合理的對位分析和綜合整理,在練習過程中要多注意運用特點類題目的分析技巧,參考本類型的基本模型進行經驗積累。
【典例1】(2025·陜西商洛高三下模擬·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17世紀時,法國“社會主義者”維拉斯等,主張應該由少數英明人士來包辦社會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大事。19世紀初,以圣西門為代表的法國“社會主義者”們,普遍提出要廢除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社會,主張新社會必須確保每個人及其后代的需求得到滿足。盡管17世紀以來的法國“社會主義者”都揭露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地,但是都沒有把工人階級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根本力量。
——摘編自詹真榮、張健《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研究》
材料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明確表述了這樣一個思想,即未來社會將會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尺度——按勞分配。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因此它在一切革命中都是先進的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馬克思還指出,專政是無產階級斗爭追求的直接目標,沒有專政,所有的理想都注定是美好想象,不能成為統治階級,無產階級的理想抱負就無法實現。
——摘編自陳培永《重解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概念》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17世紀至19世紀初法國的“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異同。(8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明確題型:題干要求“比較異同”,屬于“比較、異同類”題型,需從相同點和不同點兩方面作答。 ②答案來源:材料一分析法國社會主義思想的演變(17世紀至19世紀初);材料二提煉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主張。需結合所學(如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 ③預判要點:分值為8分,需答4個要點(同2點+異2點,每點2分)
易錯 失分 ①混淆“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差異(如忽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革命理論)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相同點 ①結合所學可知圣西門為空想社會主義者,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揭露資本主義弊端,由此可得都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 ②據材料一“揭露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地”和所學可得都懷有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③據材料一“普遍提出要廢除……需求得到滿足”和材料二“所有的理想都注定是美好想象”可得都蘊含了對理想社會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 不同點 ①據材料一“主張新社會必須確保每個人及其后代的需求得到滿足”和材料二“未來社會將會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尺度——按勞分配”可得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上帶有樸素的福利國家色彩,馬克思主義則包含了系統的按勞分配理論; ②據材料一“主張應該由少數英明人士來包辦社會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大事”和材料二“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可得法國“社會主義”思想推崇精英治國,對舊的統治階級抱有幻想,馬克思主義主張徹底的階級革命; ③據材料一“但是都沒有把工人階級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根本力量”和材料二“無產階級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可得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并沒有發動和依靠勞動人民進行革命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則提出了科學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同:都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都懷有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蘊含了對理想社會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4分,答出兩點即可) 異: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上帶有樸素的福利國家色彩,馬克思主義則包含了系統的按勞分配理論;法國“社會主義”思想推崇精英治國,對舊的統治階級抱有幻想,馬克思主義主張徹底的階級革命;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并沒有發動和依靠勞動人民進行革命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則提出了科學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4分,答出兩點即可)
【典例2】(2025·四川南充二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前,電力供應能力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電網多是以大城市為供電中心的孤立電廠和相應的低壓供電,全國無電人口占80%以上。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黨中央把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工業和基礎產業優先發展,我國電力工業艱苦創業并初步建成較完備的電力工業生產與設備制造體系,形成以省級電網、城市電網為主的電網,全國大多數人口都用上了電,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缺電、限電現象仍比較嚴重。
——摘編自《70年滄桑巨變電力工業成就輝煌》等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在“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方針指導下,中國電力工業快速發展。到2018年,發電量連續8年位列世界第1,占世界26.7%,全國電網形成六個大型區域交流同步電網,華北電網和華東電網建有1000KV特高壓工程,電力平均供電可靠率達99.820%。電力投資領域逐漸向“低碳能源發電傾斜”,2018年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比71.3%。核電技術瞄準世界前沿,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技術,中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并網等國際標準成為全球規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電力對外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電力對外合作規模不斷擴大。
——摘編自白玫《新中國電力工業70年發展成就》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趨勢。(8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明確題型:題干要求“概括發展趨勢”,屬于“趨勢類”題型,需從時間維度或領域維度提煉長期變化方向。 ②答案來源:材料一描述改革開放前的電力工業基礎建設,材料二聚焦改革開放后的技術突破與國際合作;需結合材料與所學(如改革開放政策、科技自主創新)。 ③預判要點:分值為8分,需答4個要點,每點2分
易錯 失分 混淆“趨勢”與“成就”(如僅羅列發電量數據,未提煉“從落后到領先”的演進過程)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①根據材料一“全國大多數人口都用上了電,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缺電、限電現象仍比較嚴重”及材料二“到2018年,發電量連續8年位列世界第1,占世界26.7%”可知,發電能力從世界落后水平到世界領先; ②根據材料一“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缺電、限電現象仍比較嚴重。”及材料二“電力平均供電可靠率達99.820%”可知,電力供應從難以保障進入高可靠性水平階段; ③根據材料一“形成以省級電網、城市電網為主的電網……但電網省際間聯系少”及材料二“全國電網形成六個大型區域交流同步電網”“中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并網等國際標準成為全球規范”可知,從城市孤網到省網互聯再到跨區跨省的互聯互通,電網技術領跑世界; ④根據材料二“電力投資領域逐漸向‘低碳能源發電傾斜’”“2018年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比71.3%”可知,電力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 ⑤根據材料二“核電技術瞄準世界前沿,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技術”可知,電力科技自主創新不斷超越; ⑥根據材料二“中國電力對外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電力對外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可知,電力國際合作全面深化。
易錯失分 忽略材料中的隱含趨勢(如能源結構低碳化、國際標準制定權提升)。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趨勢:發電能力從世界落后水平到世界領先;電力供應從難以保障進入高可靠性水平階段;從城市孤網到省網互聯再到跨區跨省的互聯互通,電網技術領跑世界;電力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電力科技自主創新不斷超越;電力國際合作全面深化。(8分)
【基本思路】 (1)進行趨勢、過程、歷程、變遷總結時,注意材料提供的時間線索,類比特征總結技巧依序進行梳理。 (2)依據題目要求的比較角度,進行比較。沒有明確比較角度的,根據材料的敘述角度、設問指向等確定答題角度,具體類型如下: ①歷史事件類:背景、過程、結果三部分; ②歷史現象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積極作用、歷史局限性等; ③歷史人物類:所處時代、所屬階級或者階層、主要活動、歷史地位、影響等; 【基本模板】 方向常用術語背景時代特征、政府政策、政權性質、社會矛盾等過程順利/曲折、漫長/短暫,是否具有階段性(之前怎樣,之后怎樣,階段A怎樣,階段B怎樣,階段C怎樣)結果失敗/成功、成效顯著/收效甚微、改革徹底/具有明顯局限性性質分別屬于什么性質,代表哪個群體,服務于哪個階層影響影響力大小、影響方向的差異內容由……到……;從……變為……;直接列出新情況
【關鍵技巧】 1.異同題:不同點盡量對稱回答;相同點盡量用抽象概念而不是具體名詞 2.變化題注意分階段,盡量按照“從XX到XX”造句
【變式】(2025·河北邯鄲名校高三下開學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一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在春秋時期,華夏還不是統一的,故稱“諸夏”。當時行周禮者為華夏,不行周禮者為夷狄。“內諸夏而外夷狄”,華夷錯居,同在一體之中。到戰國時,原來不被視為華夏的秦、楚和中山等國,也因變外為內、變夷從夏而成為華夏的一部分。秦朝便開創了“天下一體”的多民族國家。“天下一體”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為取得華夏的資格,假托先帝先王的后裔,變夷從夏,成為中國的民族和政權,這一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二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這樣便出現了由多民族和多民族政權組成的華夏。北方民族政權受中原文化影響而行中國事,發展和擴大了華夏的范圍。
遼、宋、夏、金時期,出現了多個中國王朝、列國、列部。也就是在共同的華夏意識和共同的行中國事大發展中,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不同層次的中國民族和政權,這一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三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宋屬于中國和華夏,遼、夏、金也屬于中國和華夏。而元朝則是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華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天下各民族成為“一體”中的中國各族,“四夷”邊境皆被納入“中華一體”,不分中外,不分華夷。與秦朝的統一相比,元統一后的分裂只出現在朝代的內部,再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發展成一個時代的分裂,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摘編自張博泉《談“中華一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華夏發展的趨勢。(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與元朝統一的不同特點。(6分)
【答案】
(1)趨勢:華夏認同意識不斷增強;華夏涵蓋的民族和政權不斷增多;華夏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多元一體”結構不斷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
(2)不同特點:秦朝是“天下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創者,元朝是“中華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創者;秦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元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蒙古族;在秦統一后的朝代中,中原地區出現了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較長的分裂時期,而元統一后的分裂只出現在朝代的內部,再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發展成一個時代的分裂;秦統治時期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元統治時期“四夷”邊境皆被納入“中華一體”,不分中外,不分華夷。(6分,任答三點即可,答“秦朝屬于小中國,元朝版圖更遼闊,中華的范圍擴大,開啟了大中國時代”或者“元朝時民族交融、華夷一體,元朝的民族觀念比秦朝更為開放、包容”等亦可)
【解析】
(1)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一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這一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二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這一時期是華夏意識第三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可知,華夏認同意識不斷增強;根據材料“原來不被視為華夏的秦、楚和中山等國,也因變外為內、變夷從夏而成為華夏的一部分”“這樣便出現了由多民族和多民族政權組成的華夏”“宋屬于中國和華夏,遼、夏、金也屬于中國和華夏”可知,華夏涵蓋的民族和政權不斷增多;華夏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根據材料“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不分中外,不分華夷”可知,“多元一體”結構不斷發展。
(2)根據材料“秦朝便開創了‘天下一體’的多民族國家。”“而元朝則是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華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可知,秦朝是“天下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創者,元朝是“中華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創者;根據材料“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及所學可知,秦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元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蒙古族;根據材料“元統一后的分裂只出現在朝代的內部,再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發展成一個時代的分裂”可知,在秦統一后的朝代中,中原地區出現了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較長的分裂時期,而元統一后的分裂只出現在朝代的內部,再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發展成一個時代的分裂;根據材料“,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四夷’邊境皆被納入‘中華一體’,不分中外,不分華夷。”可知,秦統治時期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元統治時期“四夷”邊境皆被納入“中華一體”,不分中外,不分華夷。
1.(2024·福建高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材料一
北宋都城東京通過汴河與江淮相連,水運優勢明顯,但東京地勢平坦,不易防守,且時刻面臨著黃河決溢的威脅。為此,北宋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維持汴河等河道暢通,確保漕運順利至京,并將東京城內的諸運河與護城河連接起來,形成水道縱橫的交通網;另一方面,運用引黃淤灌、修造遙堤、束埽護岸等技術治理河患,并按照邊城戰斗式樣修筑外城,同時深挖外城濠河,達到“高城深池”的效果,確保都城安全。
——據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等
材料二
抗戰時期,中共將便于開展游擊戰的山地作為創建和發展根據地的首選,但也不放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更為豐富的平原地區。在山地根據地政權利用地形優勢,充分發揮靈活性,降低敵軍武器效力;在平原,則以挖道溝、平毀敵方封鎖溝和開展地道戰等方式,限制敵人的大規模進攻。根據地政權一方面通過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措施,改善自然條件,提高農業產量;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土產原料,創辦日用品替代工業,開發礦藏和發展重工業,并自制彈藥等,保證軍需民用。
——摘編自李金錚:《中共抗戰的生態環境解釋》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都城營建與中共抗日根據地建設在利用改造生態環境上的共通之處,并分析利用改造生態環境對抗日根據地政權的作用。(6分)
【答案】
(2)共通之處:揚長補短;因地制宜;服務于政權建設。(3分)
作用:促進根據地形成;自給自足;發展壯大。(3分)
【解析】
(2)第一小問共通之處,據材料二“中共將便于開展游擊戰的山地作為創建和發展根據地的首選”“不放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更為豐富的平原地區”可得,揚長補短;據材料二“利用地形優勢,充分發揮靈活性”“在平原,則以挖道溝、平毀敵方封鎖溝和開展地道戰等方式”可得,因地制宜;結合所學知識可得,服務于政權建設。第二小問作用,據材料二“創建和發展根據地的首選”并結合所學可,促進根據地形成;據材料二“改善自然條件,提高農業產量”“并自制彈藥等,保證軍需民用”可得,自給自足;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發展壯大。
2.(2024·廣東高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4分,節選)
材料一
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檳集市,它們是位于巴黎東面香檳地區的四個城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運來貨物,在預定時間、地點相互交易。香檳伯爵在騷亂年代維持了秩序,給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護。到12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其貿易量而蜚聲于整個大陸。14世紀初,香檳地區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交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如棚舍出租費和銷售稅等。隨著歐洲貿易量的增長,集市城市里的運輸和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其重要性開始下降。
——摘編自【英】諾爾曼·龐茲《中世紀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紀中期形成的漢薩同盟是一個松散的商業聯盟,它由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獨立城市國家和城鎮組成。1370年,同盟獲得了對丹麥和波羅的海諸國的貿易壟斷權,在北方所有的商業中心擁有貿易站。15世紀,同盟勢力和重要性開始下降,諾夫哥羅德、倫敦、布魯日等貿易站特權被所在國收回。17世紀,中歐和北歐的戰爭成了對漢薩同盟的最后一擊,同盟城市數量逐漸減少。
——摘編自【美】布萊恩·蒂爾尼等《西歐中世紀史》等
(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12—17世紀歐洲貿易發展的趨勢。(4分)
【答案】(4分)
(3)趨勢:由集市貿易向壟斷貿易、遠洋國際貿易發展;貿易中心發生轉移;貿易網絡逐步擴大。(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
【解析】
(3)總結12—17世紀歐洲貿易發展的趨勢,應該關注幾個關鍵點:貿易中心的轉移(從內陸集市到沿海城市),貿易量的增加,貿易范圍的擴大(從地中海區域擴展到大西洋乃至全球),以及國家在貿易中角色的增強(通過征稅、提供保護和制定政策影響貿易)。還應該提到商業組織的演變,從松散的貿易聯盟到更為集中的貿易公司,以及技術進步對貿易的推動作用。
3.(2024·天津高考·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清時期,棉布是農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時可紡織”“七歲女七十歲嫗皆可紡”;除自用外,棉布還可在市場出售,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專門的紡戶和織戶,紡戶紡紗出售,織戶買紗織布。據研究,明清時期布產量遠超英國工業革命早期,但直到鴉片戰爭前,棉紡織生產始終停留在家庭手工業階段,并未發現棉紡織手工工場。
——摘編自《中國經濟通史》等
材料二
隨著家庭紡織業的繁榮,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形成眾多市鎮。這些新型市鎮接近農村,服務于家庭手工業生產發揮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分工與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鎮,發展為與傳統“郡縣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潮流和趨向;在人口、城區規模以及工商業水平上,毫不遜色于中古西歐的自治城市;開辟了一條中國封建城市發展的新道路,不過,到鴉片戰爭前夕,世界級大城市大多位于歐洲與美洲。
——摘編自《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中國明清時期與近代英國在棉紡織業發展上的不同路徑。(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內容,參照西歐城市化歷程,說明中國明清時期市鎮發展的狀況。(12分)
【答案】
(1)中國家庭棉紡織生產自給自足,分布廣泛,基礎較好;出現紡、織分工,產品更多用于出售和交換;始終屬于家庭手工業,并未步入手工工場階段。英國紡織手工工場出現較早,分工細致,生產經驗豐富;棉紡品市場需求擴大,催生新技術,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以蒸汽動力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工業革命,帶動棉紡織業進入大機器生產階段。
(2)明清時期,大批新型工商業市鎮興起且大型市鎮規模可觀,這與家庭紡織業的繁榮和海內外貿易發展有關;西歐城市化初期也源于工商業的發展。明清市鎮更多服務家庭手工業,充當商品集散中心,為資本聚集和地域性商人的出現創造條件;“工商城市”不同于“郡縣城市”,體現了中國封建城市發展新道路;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歐出現工業化城市。
【解析】
(1)“中國明清時期”和“近代英國”雖然所處的歷史時間相近,但社會發展階段存在著明顯差異,把這樣的兩個國家拿來進行簡單化對比并不適宜。因此,本題沒有要求就中、英兩國的棉紡織業的發展進行對比,而是要求概括兩國棉紡織業的發展“路徑”。這里的“路徑”的含義,與“道路”“途徑”等具有較為宏大的含義的詞匯相比,內容上更為具體,指向上更為集中,加之以“概括”來強調敘述的方式,都把對該試題的作答指向了簡明扼要、具體清楚地回答問題。同時,“路徑”與“階段”的含義亦有異同,相同的是兩者都包含著變化,不同的是,“路徑”的變化更強調在一個方向上或圍繞一個核心事物的變化,比如本題的“路徑”就是圍繞棉紡織業的生產樣式的變化,“階段”則以時間作為首要的劃分要素。
根據材料一和所學內容,明清時期中國棉紡織發展的路徑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第一,家庭棉紡織生產自給自足,分布廣泛,基礎較好,這是對中國“路徑”起點的概括,其中“分布廣泛”需要結合所學得出;第二,出現紡、織分工,產品更多用于出售和交換,這是在家庭棉紡織生產的“路徑”上出現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并未脫離原有的“路徑”;第三,始終屬于家庭手工業,并未步入手工工場階段,這是明清時期中國棉紡織業發展“路徑”的“終點”。可見,明清時期中國棉紡織業發展的“路徑”非常清晰,特點突出。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近代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的“路徑”是另一種樣式。首先,英國紡織手工工場出現較早,分工細致,生產經驗豐富,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的路徑在起點上就實現了與成熟的技術相結合;其次,在棉紡品市場需求擴大的推動下,催生了棉紡織業的新技術,很快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由此英國棉紡織業從手工工場步入機械化生產的軌道,開始加速;此后,以蒸汽動力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工業革命,帶動棉紡織業進入大機器生產階段,在以大機器生產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下,英國棉紡織業繼續沿著屬于自己的那條“路徑”高速發展。中、英兩國棉紡織業發展各有各的“路徑”,這兩條路徑各具特色,與兩國的國情相適應。
(2)從城市發展的視角來看,明清時期大批的新型工商業市鎮興起,大型市鎮規模可觀,這與當時家庭棉紡織業的繁榮和中國海內外貿易發展有關。參照西歐城市化進程,其城市化初期也源于工商業的發展。從產業發展的視角來看,明清時期興起的市鎮更多地服務以棉紡織業為代表的家庭手工業,充當了商品集散中心,為資本聚集和晉商、徽商等地域性商人的出現創造條件,這一時段的“工商城市”因繁榮的手工業和商貿而興,沒有過多的官吏、駐軍和游民,政治統治較為薄弱,相對減少了超經濟的剝削和掠奪,這不同于傳統封建社會中因政治、軍事因素而建立、擁有大量官吏、駐軍等非工商業人口的“郡縣城市”,體現了中國封建城市發展的新道路。以同樣的產業發展視角,將西歐城市化進程加以參照可知,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歐出現工業化城市。
1.(2025·黑龍江龍東聯盟高三下聯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節選)
材料一
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指出:“自然法是正當的理性準則,它指示任何與我們理性和社會性相一致的行為就是道義上公正的行為,反之,就是道義上罪惡的行為。”他強調戰爭應具有正當理由,比如為了自衛、恢復自己的財產等,并且在戰爭過程中也需遵循一定的法則,不能肆意妄為。
——摘編自段倩倩《對格勞秀斯正義戰爭理論的簡析》
材料二
1928年8月,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即《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和解決一切爭端和沖突。截至1933年,加入國共計63個。……締約國對公約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條件,即各國都擁有自己“決定情況是否需要訴諸戰爭以實行自衛”的權利。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兩者對待戰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8分)
【答案】
(1)相同點:都要求對戰爭行為進行約束。
不同點:格勞秀斯認為出于自衛和保護財產等正當理由時可以進行戰爭,戰爭需遵循一定法則,受理性和社會性約束;《非戰公約》則直接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主張一切爭端只能用和平方法解決。(8分)
【解析】
(1)第一小問相同點,據材料一“他強調戰爭應具有正當理由......不能肆意妄為”和材料二“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可知,都要求對戰爭行為進行約束。第二小問不同點,據材料一“他強調戰爭應具有正當理由......不能肆意妄為”可知,格勞秀斯認為出于自衛和保護財產等正當理由時可以進行戰爭,戰爭需遵循一定法則,受理性和社會性約束;據材料二“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和解決一切爭端和沖突”可知,《非戰公約》則直接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主張一切爭端只能用和平方法解決。
2.(2025·云南紅河、文山高三下檢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融。圖1、圖2、圖3分別是中外歷史上幾次人口遷徙示意圖。
圖3 16—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徙示意圖
(1)根據圖1、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古代中外人口遷徙的異同。(8分
【答案】
(1)相同點:都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遷入地的民族構成和人口分布;都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
不同點:遷徙原因不同,中國北方人口遷徙主要是由于戰亂,日耳曼人遷徙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環境等;遷徙方向不同,中國北方人口主要是南遷,日耳曼人主要是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影響不同,中國北方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日耳曼人遷徙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
【解析】
(1)第一小問相同點,根據圖1、圖2并結合所學,從對遷入地的人口分布、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歸納,如:都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遷入地的民族構成和人口分布;都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第二小問不同點,根據圖1、圖2的對比并結合所學,從遷徙原因、遷徙方向、產生的具體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①遷徙原因不同,中國北方人口遷徙主要是由于戰亂,日耳曼人遷徙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環境等;②遷徙方向不同,中國北方人口主要是南遷,日耳曼人主要是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③影響不同,中國北方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日耳曼人遷徙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
3.(2025·河北高三下月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外交受革命外交慣性的影響,始終有一個“反對”的目標,20世紀50年代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60年代反帝反修,70年代反對蘇聯霸權主義,80年代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這些反對的目標基本是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20世紀80年代為節點,中國的外交呈現出從側重于某一方面到全方位的發展,從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依托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到冷戰后形成的“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戰略布局。時至今日,擴展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同時拓展了多邊外交及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首腦外交、公共外交等外交方式。
——摘編自唐詩《中國和平外交政策演進歷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發展的趨勢。(6分)
【答案】
(1)趨勢:由革命外交到全方位外交;由“一邊倒”外交到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再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外交方式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6分,每點2分)
【解析】
(1)據材料“中國外交受革命外交慣性的影響”“中國的外交呈現出從側重于某一方面到全方位的發展”可得,由革命外交到全方位外交;據材料“擴展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可得,由“一邊倒”外交到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再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據材料“同時拓展了多邊外交及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首腦外交、公共外交等外交方式”可得,外交方式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
4.(2025·山西陽泉高三上期末·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漢長安城在規劃上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其宮殿建筑群規模宏大,是漢長安城的主體建筑,如未央宮,面積廣闊,建筑雄偉,眾多宮殿相互連接,構成了城市的核心區域,彰顯皇家威嚴。城中道路以宮殿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規整的布局,居民區則環繞在宮殿區與官署區周圍,不同階層居住區域有一定劃分,體現出等級差異。而且,漢長安城城墻高大厚實,將城市嚴密圍護,整體布局嚴整有序,公共活動場所如市等,在時間與空間上均受到嚴格管控,主要為統治階層的政治與經濟需求服務。
——摘編自李毓芳《漢長安城的布局與結構》
材料二
古典時期的雅典城,建筑布局以宗教與公共事務為核心考量。帕特農神廟矗立在衛城之上,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與精神象征。城中的阿哥拉是公民集會、交易與社交的重要場所,劇場則是公民觀看戲劇、參與文化活動之處,這些公共空間分布廣泛且規模可觀,是公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設依托自然地形、街道蜿蜒曲折,房屋錯落有致,并未遵循嚴格的對稱規則。在雅典,公民們熱衷于參與公共事務討論與決策,公共空間向全體男性公民開放,而私人住宅相對狹小簡樸,反映出其對公共生活與公民權利的重視高于私人領域的發展。
——摘編自白繼萍《古典時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及規劃思想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長安城和雅典城城市布局的不同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安城和雅典城城市布局不同的原因,(6分)
【答案】(12分)
(1)①長安城以宮殿建筑群為城市主體,雅典城以宗教與公共事務為核心。(2分)
②長安城整體布局嚴整有序,雅典城依托自然地形,布局靈活。(2分)
③長安城公共空間小且受嚴格管控,雅典城公共空間分布廣泛且規模可觀。(2分)
(2)①政治上,中國君主專制,皇權至高無上,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達。
②經濟上,中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雅典商品經濟繁榮。
③文化上,中國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倫理綱常,雅典人文主義精神興起。
④地理上,長安處于關中平原,雅典多山靠海少平原。(任意3個角度滿分6分)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其宮殿建筑群規模宏大,是漢長安城的主體建筑”和材料二“古典時期的雅典城,建筑布局以宗教與公共事務為核心考量。”得出,①長安城以宮殿建筑群為城市主體,雅典城以宗教與公共事務為核心。根據材料一“形成規整的布局”“整體布局嚴整有序”和材料二城市建設依托自然地形......并未遵循嚴格的對稱規則。”可得出,②長安城整體布局嚴整有序,雅典城依托自然地形,布局靈活。根據材料一“公共活動場所如市等,在時間與空間上均受到嚴格管控”和材料二“這些公共空間分布廣泛且規模可觀”可得出,③長安城公共空間小且受嚴格管控,雅典城公共空間分布廣泛且規模可觀。
(2)結合所學可知,城市的發展與地區的政治、經濟、思想、自然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根據材料一“彰顯皇家威嚴”和材料二“公民們熱衷于參與公共事務討論與決策”及所學可得出,①政治上,中國君主專制,皇權至高無上,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達。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和雅典經濟形式不同,可知,②經濟上,中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雅典商品經濟繁榮。根據所學可知,③文化上,中國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倫理綱常,雅典人文主義精神興起。結合所學可知,④地理上,長安處于關中平原,雅典多山靠海少平原。
5.(2024·河北部分學校高三上期末·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市舶使始置于開元二年。首任市舶使周慶立即以右威衛中郎將而出任安南市舶使。史載,“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早期市舶及市舶使在人們眼中并非十分光彩之事,認為市舶與商賈爭利,有失王者體統。市舶使乃根據朝廷的需要臨時派遣。“永徽后,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寶年間,盧奐為南海太守兼五府節度使,“中人(宦官)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
到德宗時,“入四夷路”以安南為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陸上交通門戶,而以廣州為通往南海、印度洋、波斯灣的海上交通門戶。此時,市舶使主要派往廣州。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朝廷以宦官充任監軍,盧鈞為嶺南節度使,“性仁恕,為政廉潔,請監軍領市舶使”。大中四年(850年),宦官李敬實“除廣州都監兼市舶使”。監軍一般任期為三年,任滿之后再“入覲”述職,聽候遷轉。李敬實“秩滿朝覲,獻奉之禮,光絕前后”。
——摘編自黎虎《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
(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市舶使制度的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代市舶使制度變化的原因。(6分)
【答案】
(1)由派往安南、廣州到主要派往廣州;由朝官到宦官;由臨時到常駐。(6分)
(2)廣州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宦官專權;藩鎮勢力膨脹,中央希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監軍兼市舶使制度的實施;社會觀念的變化;商業經濟的發展。(6分,任答3點)
【解析】
(1)據材料“每歲至安南、廣州”“此時,市舶使主要派往廣州”可知,由派往安南、廣州到主要派往廣州;據材料“首任市舶使周慶立即以右威衛中郎將而出任安南市舶使”“中人(宦官)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請監軍領市舶使”可知,由朝官到宦官;據材料“市舶使乃根據朝廷的需要臨時派遣”“監軍一般任期為三年”可知,由臨時到常駐。
(2)據材料“而以廣州為通往南海、印度洋、波斯灣的海上交通門戶”及所學唐朝絲綢之路發展的史實可知,廣州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據材料“朝廷以宦官充任監軍”“除廣州都監兼市舶使”可知,宦官專權;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后期,藩鎮勢力膨脹,中央希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據材料“請監軍領市舶使”可知,監軍兼市舶使制度的實施;結合所學可知,社會觀念的變化;商業經濟的發展。
6.(2025·江西新八校高三上聯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日美貿易摩擦經歷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發生在60年代,為輕工業戰回合,其焦點主要集中于纖維、紡織品貿易方面。第二個回合戰于70年代,為重工業戰回合,主要表現為鋼鐵、彩電等家用電器的貿易摩擦。第三個回合出現在80年代,為技術戰回合,其主戰場大多集中在汽車以及半導體技術為先導的尖端技術產品貿易方面。兩國的貿易摩擦由局部的行業領域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等范圍。1985年日本迫于美國的壓力,最終簽署了“廣場協定”,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美國貿易逆差下降,雙方的貿易關系才逐步改善,但沖突和摩擦還在繼續演變。
——摘編章靜雯《戰后美日貿易摩擦概述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的大規模貿易摩擦成為影響兩國經濟、雙邊關系和國際政治的重大問題。中國顯然不是20世紀50—80年代的日本。據《亞洲經濟展望與一體化進程2020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近16%,外匯儲備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面對貿易沖突,中國更愿意同美國進行坦誠的磋商和談判,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再協調。
——摘編自中國新聞部《沖突的邏輯: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中美貿易爭端》
(1)根據材料一,概括60—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的變化。(4分)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中美貿易戰與日美貿易摩擦相比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該如何應對。(9分)
【答案】
(1)從低附加值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從輕工業、重工業到尖端技術);貿易摩擦范圍逐漸擴大(貿易領域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微觀經濟摩擦上升到宏觀綜合摩擦(貿易摩擦不斷增多、升級甚至激化);匯率變動較大(任意一點2分,總分不超過4分)
(2)不同:中國國內市場巨大、外匯儲備和經濟總量大,抵御風險能力強;中國堅持平等協商;中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與日本不同;國家安全關系不同。(任意一點2分,總分不超過4分)
對策: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增強核心科技自主性;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金融監管;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平等協商談判,合作共贏;積極拓展新的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相結合;堅決反對貿易霸權和貿易保護主義,摒棄冷戰思維,努力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任意一點2分,總分不超過5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解析】
(1)據材料一“第一個回合發生在60年代......其焦點主要集中于纖維、紡織品貿易方面”“第二個回合戰于70年代......鋼鐵、彩電等家用電器的貿易摩擦”“第三個回合出現在80年代......汽車以及半導體技術為先導的尖端技術產品貿易方面”可知從低附加值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從輕工業、重工業到尖端技術);據材料一“兩國的貿易摩擦由局部的行業領域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等范圍”“沖突和摩擦還在繼續演變”可知貿易摩擦范圍逐漸擴大(貿易領域由單一走向多元);據材料一“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可知匯率變動較大。
(2)第一小問不同,據材料二“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近16%,外匯儲備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可知中國國內市場巨大、外匯儲備和經濟總量大,抵御風險能力強;據材料二“中國更愿意......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再協調”可知中國堅持平等協商;中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與日本不同,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日本則是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更多體現在自由市場經濟和個人主義至上等方面;國家安全關系不同,日美緊密同盟,中美競爭與合作并存。第二小問對策,據材料一可知日美貿易摩擦日益集中在尖端技術產品貿易領域,中國應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增強核心科技自主性;據兩則材料可知貨幣兌換匯率也是兩國貿易關系重大表現,中國應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金融監管;據材料二“面對貿易沖突......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再協調”可知,可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平等協商談判,合作共贏;全球化過程中,國內國際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積極拓展新的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相結合;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會影響兩國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應堅決反對貿易霸權和貿易保護主義,摒棄冷戰思維,努力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7.(2025·黑龍江六校聯盟高三上期末·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衛、監(實質上也是軍政分權)”“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三十四年“焚書”,三十五年“坑儒”。秦統一后,還以商鞅變法以來的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明法度,定律令”,使“萬民皆知所避就”。
——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2—前486年)把波斯帝國劃分為23個行省,每個行省相當于一個被征服的獨立國家或民族。治理國家實行“大統一,小自由”的方針,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權和國家統一的前提下,享有較多的自治權。每一國都有它的明顯的語言文字、軍備、生活方式和風俗禮制。大流士還進行過法典的編纂工作,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法典,《貝希斯敦銘文》(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的石刻,以古波斯文、新埃蘭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文字寫就)中多次提到“國王的法律”。
——摘編自陳德正《大流士與秦始皇治國方略辨異》
(1)根據材料,概括秦始皇與大流士一世治國方略的異同。(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和波斯帝國國家治理的共性意義。(8分)
【答案】(14分)
(1)同:都建立嚴密的地方行政管理體系;頒行法律,注重法制建設。(2分)
異:秦朝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集權程度高,波斯帝國地方有較高自治權;秦朝文化政策專制統一,波斯文化政策寬松(各地保留文字風俗習慣)。(4分)
(2)意義:推動了制度創新;有助于區域經濟交流發展;為后世提供借鑒;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8分)
【解析】
(1)第一小問同,由材料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衛、監”、“軍政分權”和材料二“把波斯帝國劃分為23個行省”、“大統一,小自由”、“各行省……享有較多的自治權”可得,都建立嚴密的地方行政管理體系;由材料一“以商鞅變法以來的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明法度,定律令”可得,頒行法律,注重法制建設。第二小問異,由材料一“郡置守、衛、監(實質上也是軍政分權)”和材料二“大統一,小自由”可得,秦朝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集權程度高,波斯帝國地方有較高自治權;由材料一“焚書”、“坑儒”、“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和材料二“每一國都有它的明顯的語言文字、軍備、生活方式和風俗禮制”可得,秦朝文化政策專制統一,波斯文化政策寬松(各地保留文字風俗習慣)。
(2)由材料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衛、監”、“軍政分權”和材料二“把波斯帝國劃分為23個行省”、“大統一,小自由”、“各行省……享有較多的自治權”可得,推動了制度創新;由材料一“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和材料二“保障中央的主權和國家統一”可得,有助于區域經濟交流發展;結合所學古代中國和波斯帝國發展的相關史實可得,二者的國家治理經驗都為后世提供借鑒;由二者的文化措施及發展的史實可得,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8.(2025·河北邯鄲名校高三下開學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票號興起于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重要的金融機構。票號在1840——1860年有了初步發展,當時以商業匯兌為主,吸收存款以公款為主,貸款對象主要為官僚、錢莊和大商人。在19世紀60年代后,票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票號數量急劇增加,同時,單家票號在各地設立的分號數也快速增加,資本金額和利潤額也快速上升,官款匯兌和洋務經費匯兌成為其主要業務。此外,票號經營者廣泛結交官吏,為其墊付川資、代墊捐官款項,以及向官府捐納、代墊京餉和協餉。在甲午戰爭后10年,票號發展走向鼎盛。
——摘編自王君《近代中國金融機構制度創新研究》
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初,上海、香港、倫敦之間的電信聯系建立,帶來了金融科技上的革命性變化,外國銀行開始逐漸采用電匯方式匯款,取代了以前本土金融機構通常采用的信匯方式。匯兌方式也在發生改變,由直接匯付轉變為由發貨人簽發匯票讓購貨人照票付款,使得訂貨預售代替了存貨待售。此外,外國銀行也將匯劃清算制度帶進金融市場,洋行開出的支票和華商發出的莊票均可以與外國銀行直接軋抵沖銷,從而大大節省了時間,簡化了手續。這些轉變,都是國內對外貿易市場和金融市場上前所未有的。
——摘編自吳瑩等《外國銀行對近代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影響——以漢口為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票號在19世紀60年代后迅速發展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比較票號與外國銀行在匯兌方式上的主要差異,并分析這些差異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8分)
【答案】
(1)原因:外國資本大量涌入,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商人和企業的需求增加;票號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創新;借助政府的力量。(6分)
(2)主要差異:票號:主要采用銀兩匯兌,依靠自身的信譽和廣泛的分號網絡開展匯兌業務。(2分)
外國銀行:主要采用紙幣和匯票匯兌,依靠國際銀行網絡和現代金融工具。(2分)
影響:票號促進資本積累和流通,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但其傳統的匯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效率和競爭力;外國銀行的電匯方式和匯劃清算制度提高了匯兌效率,節省了時間,簡化了手續,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現代化和國際化。(4分)
【解析】
(1)據材料一“19世紀60年代后”、“甲午戰爭后10年”可知鴉片戰爭后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大量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可得出外國資本大量涌入,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據材料一“貸款對象主要為官僚、錢莊和大商人”、“官款匯兌和洋務經費匯兌成為其主要業務”可知19世紀6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逐漸發展,商業活動頻繁,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同時清朝政府推行洋務運動,興辦軍用企業和民用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票號作為金融機構,參與了洋務經費的匯兌,可得出商人和企業的需求增加;據材料一“票號經營者廣泛結交官吏”,可得出借助政府的力量;據材料一“以商業匯兌為主,吸收存款”、“官款匯兌和洋務經費匯兌成為其主要業務”可知票號的金融業務創新,可得出票號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創新。
(2)第一小問“主要差異”,據材料二“取代了以前本土金融機構通常采用的信匯方式”,據材料一“單家票號在各地設立的分號數也快速增加”可知票號主要采用信匯方式,即通過信件進行資金的轉移,可得出票號主要采用銀兩匯兌,依靠自身的信譽和廣泛的分號網絡開展匯兌業務;據材料二“電信聯系建立”、“外國銀行開始逐漸采用電匯方式匯款”可知外國銀行采用電匯方式,利用電信技術進行資金的即時轉移,可得出外國銀行主要采用紙幣和匯票匯兌,依靠國際銀行網絡和現代金融工具。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票號……是清代重要的金融機構”,據材料二“匯兌方式也在發生改變……使得訂貨預售代替了存貨待售”可知票號的匯兌流程較為繁瑣,需要通過多個環節和時間,可得出票號促進資本積累和流通,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但其傳統的匯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效率和競爭力;據材料二“外國銀行也將匯劃清算制度帶進金融市場……大大節省了時間,簡化了手續”、“國內對外貿易市場和金融市場上前所未有的”,可得出外國銀行的電匯方式和匯劃清算制度提高了匯兌效率,節省了時間,簡化了手續,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9.(2025·湖北鄂東新領先協作體高三二模·18)【貿易政策與世界經濟】(15分)
材料一
20世紀初,隨著美國工業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國內工業產品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等問題。此時,美國興起了一股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眾多資本家和部分政客紛紛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特尼——麥坎伯關稅法》,大幅度提高了各類進口商品關稅稅率。在經濟危機已然爆發的情況下,美國國會仍于1930年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了890種商品的進口關稅。在美國的影響下,英國于1932年通過《進口關稅法》,對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進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關稅,那些對英國商品區別對待的國家則被加收100%的關稅。法國、德國、荷蘭等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加入貿易戰,致使大蕭條延宕數年。
——摘編自劉明禮《“兩個20年代”對比帶來的啟示》
材料二
二戰后,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宣稱:“自由貿易是世界繁榮的基石,美國有責任引領各國走向這一光明大道。”然而,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面臨“滯張”危機,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美國政府頻繁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賦予美國總統更多的權力來應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可以單方面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臺伊始就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還要求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多次表達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滿。
——摘編自胡志浩《如何認識當前全球自由貿易的制約因素》
(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美國不同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共同之處。(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概述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階段性變化,并結合所學分別分析上述變化的影響。(9分)
【答案】
(1)共同之處:受國內經濟形勢影響;以本國經濟利益為出發點;政府積極干預貿易;對全球貿易及國際經濟格局影響顯著。(6分,答出三點即可)
(2)階段性變化:20世紀初至二戰前: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1分)
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倡導全球自由貿易。(1分)
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重新抬頭且不斷強化。(1分)
影響:20世紀初至二戰前:引發了全球范圍的貿易戰,使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加劇國家間的經濟矛盾,使得國際關系變得更為緊張復雜。(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世紀70年代以來:擾亂了全球貿易秩序;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據材料一美國20年代“國內面臨……等問題”和材料二70年代“經濟面臨'滯張'危機”等信息可知,由于國內面對經濟困難的形式;據材料一“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和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關稅戰爭、貿易戰爭等手段保護國內商品市場,說明美國不同時期貿易政策的目的是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利益需求;據材料一“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和材料二“政府頻繁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以及“賦予美國總統更多的權力”等信息可知美國對外貿易受到美國政府的積極干預;據材料一“在美國的影響下……大蕭條延宕數年”和材料二“單方面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對世界貿易和國際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2)第一小問階段性變化, 據材料一“20世紀初,隨著美國……提高進口關稅”、材料二“二戰后……自由貿易”和“20世紀70年代……貿易保護措施”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對外貿易政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至二戰前,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第二階段是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倡導全球自由貿易;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重新抬頭且不斷強化。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在美國的影響下……大蕭條延宕數年”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走出經濟蕭條并引發了全球貿易戰,從而使得各國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加劇,導致國際關系日益緊張;據材料二“自由貿易是世界繁榮的基石”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推動自由貿易政策,有利于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有利于美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增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據材料二“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滿”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擾亂全球貿易秩序,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是美國單極霸權在經濟領域的體現,不利于世界經濟健康發展。
10.(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胡椒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魏晉時期,人們認為胡椒“可治霍亂、主下氣”,至明代,人們對胡椒的認識更為深刻。《本草綱目》載胡椒“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宋元時期,胡椒開始活躍于皇族貴胄的視線中,成為他們飲食的上等調味品。鄭和下西洋后,明統治者陸陸續續將大量胡椒作為錢鈔替代物,用來折合官員的俸鈔。到成化年間,胡椒在社會上已處于一種飽和存在狀態,不再是奢侈品,而是逐漸演變為尋常飲食之物,“今遍中國食品,為日用之物也。”
——摘編白吳夢婷《從“香藥”到“香料”:胡椒與明代中國社會》
材料二
香料是西歐14—16世紀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消費品之一。15世紀歐洲的烹飪類書籍中,75%的食譜都需用香料。1476年,巴伐利亞的喬治公爵與波蘭公主雅德維加結婚,舉行了數日宴會,所用香料數量驚人:386磅胡椒,286磅生姜,207磅番紅花,205磅肉桂,105磅丁香,85磅肉豆蔻。香料還被廣泛用作藥品,僅胡椒就可以治療數十種疾病。人們常用“貴如胡椒”來形容某件商品很貴重。14世紀初,威尼斯商人在克里特島從事香料貿易,貨款以胡椒支付。香料商船的船員或搬運工的津貼一般以香料支付,直到16世紀仍然如此。
——摘編自田汝英《“貴如胡椒”:香料與14—16世紀的西歐社會生活》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胡椒形象的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胡椒對明代與同時期西方社會生活的共性影響及原因。(7分)
【答案】
(1)變化;對胡椒的藥用價值認識逐漸理性科學;胡椒的地位趨向平民化;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每點2分,共6分)
(2)影響:成為權力與地位的象征;豐富了醫藥與飲食;充當經濟支付手段。(答出1點得2分,2點得3分,共3分)
原因:胡椒的稀缺性;古代醫學使用草藥的傳統;海外貿易的發展;長期貴重且價值穩定。(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共4分)
【解析】
(1)據材料一“魏晉時期,人們認為胡椒可治霍亂、主下氣 ”可得當時認識相對簡單籠統;據材料一可知明代的《本草綱目》載胡椒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等功能,這說明此時對胡椒藥用價值的認識更加詳細和深入,涵蓋了更多的病癥,這一變化體現了認識逐漸理性和科學;據材料一“宋元時期,胡椒開始活躍于皇族貴胄的視線中,成為他們飲食的上等調味品”可得胡椒在宋元是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地位較高,但到成化年間,胡椒在社會上已處于一種飽和存在狀態,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今遍中國食品,為日用之物也 ”,這表明胡椒從貴族專享走向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地位趨向平民化;據材料一可知胡椒最初主要被用作藥物和貴族的調味品,而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后,明統治者陸陸續續將大量胡椒作為錢鈔替代物,用來折合官員的俸鈔,并且逐漸成為尋常飲食之物,這體現了胡椒在明代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
(2)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一可知在明代時期,胡椒是皇族貴胄飲食的上等調味品;據材料二“1476 年,巴伐利亞的喬治公爵與波蘭公主雅德維加結婚,宴會使用大量的胡椒等香料”可得胡椒在明朝和西方都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據材料一“明代《本草綱目》記載了胡椒的多種藥用功效”,同時它也成為當時尋常飲食之物,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據材料二“香料在西方被廣泛用作藥品,僅胡椒就可以治療數十種疾病”,況且 “在15 世紀歐洲的烹飪類書籍中,75%的食譜都需用香料”這些都說明胡椒等香料豐富了醫藥和飲食;據材料一“明代鄭和下西洋后,明統治者將大量胡椒作為錢鈔替代物”、材料二“14 世紀初,威尼斯商人在克里特島從事香料貿易,貨款以胡椒支付…津貼一般以香料支付”,這些都說明胡椒在當時充當了經濟支付手段。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及材料二可知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古代醫學都有使用草藥等天然物質治病的傳統,胡椒作為一種具有藥用功效的物質,被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這些說明古代醫學有使用草藥的傳統;據材料一及材料二可知明代鄭和下西洋促進了胡椒的大量輸入,使得胡椒的供應量增加,同時西方新航路開辟前后,海外貿易也逐漸發展,香料貿易成為重要的商業活動,促進了胡椒的流通和使用,由此可得海外貿易的發展也促進其發展;據材料一及材料二可知胡椒在很長時間內都保持著較高的價值,且價值相對穩定,這使得它能夠在經濟活動中充當支付手段,也成為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征,由此可得它長期貴重且價值穩定;據所學可知在古代,胡椒的產地相對集中,運輸困難,導致其在世界各地相對稀缺,物以稀為貴,使得胡椒具有較高的價值,所以胡椒的稀缺性也使得它影響較大。
11.(2025·甘肅高三下開學考·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
中國的對外貿易一開始就以國家組織的形式進行,國家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特征。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與政府
信息 來源
(隋朝在京都設立了“四方館”,在四方館內,)“東方曰東夷使者,南方曰南蠻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國及互市事” 魏徵《隋書·百官志》
煬帝大業六年條則記載:“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陳百戲……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及滅吐谷渾,蠻夷納貢,諸蕃懾服,相繼來庭。雖拓地數千里,而役戍委輸之費,歲巨萬計,中國騷動焉” 劉煦《舊唐書》
“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 朱彧《萍洲可談》
“程師孟……大修學校,日引諸生講解,負笈而來者相踵。諸蕃子弟皆愿入學” 襲明之《中吳紀聞》
廣南市舶司“每年于十月內,依例支破官錢三百貫文,排辦筵宴,系本司提舉官同守臣犒設諸國蕃商等” 徐松《宋會要輯稿》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政府在《整治市舶司勾當》的基礎上,修訂了《市舶法則》二十二條。不過,這兩個市舶法,基本上是“元承宋制”,即參照“廣州市舶條(法)”修訂而成的 梁廷枏《粵海關志》
——據霍建國主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卷)》等整理
(1)根據材料,歸納隋唐至宋元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6分)
(2)根據材料,指出隋唐與宋元時期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不同之處,并從經濟層面給出緣由。(8分)
【答案】
(1)基本特點:政府控制和監管對外貿易;政策逐漸放寬;貿易與文化互動;對外貿易法制化(規范化)。(6分)
(2)不同之處:隋唐時期重朝貢和展示,對外貿的管理相對較宏觀;宋元時期更加注重對蕃商提供優待和實行具體管理措施(如設蕃坊、犒設等),市舶法則更加細致完善。(4分)
緣由:對外貿易收入已成為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宋元時期商品經濟更為發達,對外貿易規模擴大,需要更加細致的市舶法進行管理。(4分)
【解析】
(1)據材料“隋朝在京都設立了四方館……掌其方國及互市事”“及滅吐谷渾,蠻夷納貢,諸蕃懾服,相繼來庭”可得,政府控制和監管對外貿易;據材料“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修訂了《市舶法則》二十二條”可得,政策逐漸放寬;據材料“諸蕃子弟皆愿入學”可得,貿易與文化互動;據材料“政府在《整治市舶司勾當》的基礎上,修訂了《市舶法則》二十二條”可得,對外貿易法制化。
(2)第一小問不同之處,據從材料“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于端門街盛陳百戲”“蠻夷納貢,諸蕃懾服”可得,隋唐時期重朝貢和展示,對外貿的管理相對較宏觀;據材料“專切招邀蕃商入貢”“諸蕃子弟皆愿入學”“政府在《整治市舶司勾當》的基礎上,修訂了《市舶法則》二十二條”可得,宋元時期更加注重對蕃商提供優待和實行具體管理措施,市舶法則更加細致完善。第二小問緣由,據材料“依例支破官錢三百貫文,排辦筵宴,系本司提舉官同守臣犒設諸國蕃商等”并結合所學可得,對外貿易收入已成為政府重要財政來源;據材料“政府在《整治市舶司勾當》的基礎上,修訂了《市舶法則》二十二條”并結合所學可得,宋元時期商品經濟更為發達,對外貿易規模擴大,需要更加細致的市舶法進行管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市| 阿克陶县| 米脂县| 兴山县| 上杭县| 清徐县| 丹江口市| 呼和浩特市| 和平区| 福建省| 夏津县| 永修县| 舒城县| 晋州市| 凤台县| 东阳市| 安新县| 绿春县| 那曲县| 曲沃县| 家居| 翼城县| 盐津县| 米脂县| 周宁县| 木兰县| 金秀| 霍林郭勒市| 漠河县| 平塘县| 镇原县| 娄烦县| 顺义区| 蒙自县| 龙山县| 兴隆县| 宾阳县| 萍乡市| 东莞市| 乡宁县|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