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04評價類(琢典例+悟技能+刷變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大題突破(全國通用)大題04評價類(琢典例+悟技能+刷變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大題04 評價類
內容預覽
【明考情·知考向】命題特點+命題規律+命題預測
【研大題·提能力】琢典例+悟思路+磨變式,提能力
【刷大題·拿高分】刷真題+刷模擬,助力拿高分
從近年的高考真題來看,評價類題型是高考的重難點題型,也是影響學生分數的最關鍵題型。評價題主要的類型包括事件、人物的基本分析和歷史發展進程的邏輯分析兩種,前者以影響、作用和意義題為代表,后者以評價、評析和評述題為代表。
【典例1】(2025·云南保山高三上期末·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節選)
材料一
圖2所示為中國歷史氣候變遷與移民戰亂關系圖。
——藍勇《中國歷史地理》
材料二
清代人口、耕地變遷表
年代 田地(頃) 人口 每人平均(畝) 田地資料來源
順治十八年 5493576 76550608 7.18 《清朝文獻通考》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81366952 7.47 康熙《會典》
雍正二年 7236327 104447812 6.93 雍正《大清會典》
乾隆十八年 7352218 183678259 4.00 乾隆《大清會典》
乾隆三十一年 7807290 208095796 3.75 《清朝文獻通考》
嘉慶十七年 7889256 333700560 2.36 嘉慶《大清會典》
道光二年 7562102 372457539 2.03 《戶部則例》
咸豐元年 7562857 434394047 1.74 《戶部則例》
——王育民《中國人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6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明確題型:本題屬于 “影響分析類” 題目,要求分析中國古代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影響,重點在于闡述氣候變遷這一因素引發的一系列后果。 ②答案來源:題目要求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這表明答案一方面要從材料一中提取相關信息,另一方面還需調動我們所學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將二者相結合來作答。 ③預判要點:分值為6分,可能分為3個要點,每點2分。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①觀察材料一圖表:認真分析“中國歷史氣候變遷與移民戰亂關系圖”,明確氣候變遷曲線的變化趨勢,如氣溫何時升高、何時降低。同時,留意其與內亂頻率曲線、人口南遷信息之間的關聯。發現氣候變遷與內亂頻率波動、人口南遷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這暗示氣候變遷可能對社會秩序和人口流動產生影響。 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關聯:依據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思考氣候變遷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當氣候變冷時,北方地區降水減少、氣溫降低,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會導致自然災害如旱災、雪災等頻發,而古代中國以農業經濟為主,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必然會嚴重破壞農業生產,造成農業經濟衰落。 ③推導社會層面影響:農業經濟衰落會使得農民生活陷入困境,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加劇,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多,從而加劇社會矛盾。當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引發內亂,各方勢力爭奪資源和權力,加速朝代的更迭。 ④分析人口流動影響:氣候變冷不僅影響北方的農業生產,還會使北方的生存環境惡化,北方少數民族為了獲取足夠的資源和適宜的生存空間,往往會選擇南下。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由于戰亂和惡劣氣候的雙重影響,百姓為了躲避災禍,也會大規模向相對穩定且氣候條件較好的南方遷移,即推動人口南遷。 ⑤整合關鍵信息:將從材料和所學知識中提取出的關于氣候變遷影響的關鍵信息,如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經濟衰落、社會矛盾加劇、人口南遷、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朝代更迭加速等內容進行整理歸納,按照重要程度或邏輯關系,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三點作為答案要點。
易錯失分 ①忽視材料信息:只關注所學知識,沒有仔細觀察材料一的圖表,未能從圖表中發現氣候變遷與內亂、人口遷移之間的聯系,導致答案要點缺失,不能全面回答問題。 ②知識調動不全面:對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掌握不扎實,尤其是對氣候變遷與農業生產、社會矛盾、民族關系等方面的內在聯系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完整地推導出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影響。 ③答題邏輯混亂:在組織答案時,沒有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闡述,將不同方面的影響混雜在一起,使得答案條理不清晰,影響得分。 ④未按要求作答:題目要求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但部分同學可能只答了其中一方面,或者在回答時沒有將兩者有機結合,導致答案不符合題目要求。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答案
【參考答案】 影響:自然災害頻發;造成農業經濟衰落;加劇社會矛盾;推動人口南遷;引發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加速朝代更迭。(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典例2】(2025·廣東茂名高三上測試·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對流內官員的考課標準,包括為官道德和任職才能兩種。為官道德統一規定為“四善”;任職才能按照官員的不同職責分為“二十七最”。考課方法根據“四善”“二十七最”分別定為九個等級,其中“一最四善為上上……居官諂詐,貪濁有狀,為下下”。如果官員在任職期間有特別政績或有重大罪過,考校時可由考官“臨時量定”。流外官的考課標準和方法另有規定。
——摘編自余華青主編《中國古代廉政制度史》等
材料二
宋朝,體現封建官吏政治素質與道德素養的“四善”,與唐并無不同;而對于官員治事績效“最”的要求,則不斷有所調整。熙寧、元豐年間,不再局限于“禮儀興行,為政教之最”這種空洞的標準,頒布了比較明確細致的條文,力求做到“凡職皆有課,凡課皆責實”。
——摘編自鄧小南著《課結·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等
(3)綜合上述材料,評價唐宋官員“考課”制度。(6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題型判斷:本題為“評價類”問題,需從制度特點、作用、局限性等角度綜合分析 。 ②預判要點:分值為6分,可能分為3個要點,每點2分。 ③答題框架:依據材料內容與歷史背景,構建“背景—特點—作用—局限”四維分析框架 。 ④關聯知識:結合唐宋中央集權強化、官僚制度演變等背景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步驟1: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材料一(唐代): 雙重標準:“四善”(道德)與“二十七最”(職能分類)結合,體現道德與能力并重的考核理念。 靈活調整:九等分級(上上至下下)與“臨時量定”機制,增強制度適應性。 材料二(宋代): 繼承與改革:保留“四善”,調整“最”的標準(如熙寧變法強調“職皆有課,課皆責實”),強化實效導向 步驟2:結合歷史背景補充關聯知識 制度淵源:唐代考課繼承西周“六計課群吏”傳統,依托三省六部制形成系統考核體系(如吏部考功司主導)。 中央集權需求:唐宋考課由中央統一管理(如唐代吏部復驗、宋代“責實”監督),削弱地方勢力對官員評價的干預 步驟3:多維度評價制度特點與作用 積極意義: 規范官員行為:通過“四善”約束官吏道德(如“貪濁有狀,為下下”),改善吏治。 提升行政效率:宋代細化“最”的標準(如“禮儀興行”到“責實”),推動官員務實履職。 強化中央集權:統一考課標準削弱地方豪強影響,鞏固中央對官僚體系的控制。 局限性: 主觀性與形式化:道德評價抽象(如“四善”),執行易受人情或權力斗爭影響。 等級性與不公:九等劃分帶有封建等級色彩,可能導致考核結果不 步驟4:綜合歷史影響 制度創新:為明清考課制度(如考滿、考察)提供模板,推動官僚管理制度化 。 時代局限:未能擺脫人治色彩(如皇權干預考核結果),實際效果受政治環境制約
易錯失分 1.對考課制度標準理解偏差 : 片面強調“道德”或“能力”標準 ; 忽略制度執行的靈活性 。 2.對制度實際執行問題認識不足 :忽視主觀性與形式化傾向; 未聯系中央集權背景 。 3.評價制度時片面化或絕對化 :僅強調優點或僅批判局限 ; 未對比唐宋制度演變 。 4.材料與史實結合不緊密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答案
有利于加強對官員隊伍的管理(有利于約束官吏行為,改善吏治);有利于提高官僚隊伍的實際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調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有利于完善中國古代官僚管理制度;帶有鮮明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考核過程帶有一定主觀性。(一點2分,答三點給6分)
【題型特點】 【關鍵技巧】 【答題模版】 古代中國評價模板(積極、消極) 近代中國背評價模板(積極、消極) 現代中國評價模板 古代世界評價模板 中古世界評價模板 近代世界評價模板 現代世界評價素材(1917年以來)
【變式1】(2025·吉林吉林高三上調研·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節選)
材料一
某同學作如下書摘:
書摘一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汴河銘》:“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br/>書摘二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唐王朝“常轉漕東南之粟”。借助大運河以轉輸,中央政府于是得到東南地區強勁的經濟支應。而正是由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才使得東南地區具備了支持中央的能力。
書摘三:(美)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唐玄宗下令對大運河大力整修,此后黃河沖積平原多余的糧食大量輸往長安以供京師之需?!L途大宗貿易的興起給行商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種生活方式在那個時期成了詩歌的題材。
材料二
巴拿馬運河的歷史不僅見證了工程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化。從最初的設想到現在,巴拿馬運河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1903年,美國與巴拿馬簽訂條約,獲得了開鑿和控制運河的權利。1904年,美國正式開始運河的建設,并于1914年8月15日建成通航。自1914年至1979年間,巴拿馬運河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但在1979年,根據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運河的管理權逐漸轉移到巴拿馬手中,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了移交。
根據材料一、分析隋唐時期大運河的作用。(6分)
【答案】
(1)作用:促進隋唐社會經濟發展;利于政治中心的經濟穩定;促進了商業貿易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南北經濟、文化聯系;(6分,每點2分,寫出3點即可)
【解析】
(1)據材料一“中央政府于是得到東南地區強勁的經濟支應”可得,大運河促進唐社會經濟發展;據材料一“才使得東南地區具備了支持中央的能力”可得,利于政治中心的經濟穩定;據材料一“長途大宗貿易的興起給行商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可得,促進了商業貿易發展;據材料一“這種生活方式在那個時期成了詩歌的題材”可知,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據材料一“常轉漕東南之粟”及所學可知,有利于南北經濟,文化聯系。
【變式2】(2025·江西吉安高三上期末·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通過不斷開拓殖民地市場為其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國際空間。但到20世紀初,德國與美國的鋼鐵產量開始超過英國。在1873年到1896年間,出現了一輪世界經濟蕭條。英國沒有構建國際貿易體系和規則,面臨經濟蕭條的壓力,各國推行的保護性的貿易政策阻止了來自英國鋼鐵業的競爭,歐洲其他國家的本土制造業迅速成長。隨著歐洲大陸國家開始工業化,其國內的工業生產替代了進口,英國出口的商品在歐洲大陸的市場份額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國已經基本失去美國市場。
——摘編自黃琪軒《19世紀末英國技術衰落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材料二
截至1945年,美國已與27個國家簽訂了32個雙邊貿易協定。二戰后,美國政府進行了推動主要談判國家達成共識、牽頭確定談判方案和程序、牽頭制定國際貿易組織章程草案等一系列準備工作。1944年7月,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提議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也提出建立國際貿易組織。
——摘編自李明哲等《美國的國際制度領導與多邊貿易制度變遷》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美國與英國取得世界經濟霸權方式的差異及其影響。(8分)
【答案】
(2)差異:美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壯大了自身工業實力,并在二戰后建立了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和海外殖民擴張取得世界經濟霸權。(4分)
影響:確立和維護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反映了二戰后世界經濟體系化、制度化的發展方向。(4分)
【解析】
(2)第一小問差異,據材料二“美國政府進行了推動主要談判國家達成共識”并結合第二次工業干么的史實可知美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壯大了自身工業實力,并在二戰后建立了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據材料一“英國通過不斷開拓殖民地市場為其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國際空間”可知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和海外殖民擴張取得世界經濟霸權。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并結合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史實可知確立和維護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與反映了二戰后世界經濟體系化、制度化的發展方向;結合所學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史實可知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變式3】(2025·陜西榆林高三上模擬·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改漕運為海運,由海運而發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軍,由擁有強大海軍而掌握海權,期望中國通過發展海洋文明從而成為一個能夠足以“制夷”的“海國”。魏源的“海國”理念表明了戰爭以最殘酷的方式催促著近代國人海洋意識的覺醒,是對當時世界大勢的一種順應。在他看來,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摘編自李強華《基于近代海洋意識覺醒視角的魏源“海國”理念探究》
材料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影響最大而又難以解決的熱點問題都發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區。在當前的世界性的海洋權益爭奪戰中,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統一在一起,沒有相應的國防能力尤其是海上防衛能力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就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日益復雜的海洋形勢,要樹立新的海洋防衛觀。要運用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外交等不同方式、不同方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要建立國家海洋維權的最高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海洋維權的綜合管理。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由此,“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進入實踐階段。
——摘編自馬志榮《海洋意識重塑:中國海權迷失的現代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評析魏源的“海國”理念。(6分)
【答案】(6分)
(1)評析:魏源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指導思想的“海國”理念,從海運、海商走向海軍、海權。(2分)
這些理念伴隨著鴉片戰爭中國國門洞開而生,代表了地主階級開明派(抵抗派)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應對和思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愛國性。海國理念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漸進性,對洋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2分)
海國理念帶有濃厚的中體西用的色彩,只局限于器物層面,也未能最終實踐,反映出地主階級的局限性。(2分)
【解析】
(1)首先,需要明確魏源的“海國”理念,據材料一可知,魏源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指導思想的“海國”理念,從海運、海商走向海軍、海權。其次,對這一理念產生的背景進行分析,結合材料一“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和所學鴉片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可知,這些理念伴隨著鴉片戰爭中國國門洞開而生,代表了地主階級開明派(抵抗派)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應對和思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愛國性。最后,辯證的分析這一理念的影響。海國理念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漸進性,對洋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據材料一“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結合所學可知,其海國理念帶有濃厚的中體西用的色彩,只局限于器物層面,也未能最終實踐,反映出地主階級的局限性。
1.(2024·廣西高考·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4分,節選)
材料
20世紀30年代,以陳翰笙、薛暮橋等為主要成員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開展了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研究。通過大量的事實,研究表明:中國農村同整個中國一樣,仍然是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中國農村里面雖然相當存在,可是資本主義的矛盾還沒有變成中國農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態,而榨取剩余生產物的基礎,主要地還在土地所有”。辨認某一社會的經濟結構或社會性質,要著重看生產關系本身,特別是要著眼于生產手段的所有者與直接生產者之間的對立關系,以及剩余生產物被榨取的形態。中國農村的階級關系,非常明顯地不是企業主與雇傭勞動者的關系,而主要是地主階級的土地占有和無地少地的農民飽受地主剝削的關系。中國農村中劃分階級的主要標準,也還是土地的占有情況,而并非是其他工業化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因此,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依舊是中國革命當前階段最核心的問題。
——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農村社會性質研究”的意義。(4分)
【答案】
(2)意義:有利于對農村社會性質的研究;有利于對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指導;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4分)
【解析】
(2) 據材料“中國農村同整個中國一樣,仍然是半封建社會”可知,它揭示了中國農村社會的半封建性質,為理解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提供了理論基礎,有利于對農村社會性質的研究;據材料“地主階級的土地占有和無地少地的農民飽受地主剝削的關系”可知,通過分析農村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研究明確了革命的主要對象和動力,有利于對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指導;據材料“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依舊是中國革命當前階段最核心的問題”及所學可知,研究強調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為后來的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政策指導。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據材料“通過大量的事實,研究表明……仍然是半封建社會”及所學可知,通過深入分析農村社會的具體狀況,研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理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2024·江西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節選)
材料一
兩宋為科舉盛世,取士人數眾多。南宋時期,士人受命選官往往“十余年不成一任”,時人有“寒士改官,視為再第”之嘆。南宋立國江南,經濟文化發達,士人擇業更加多元化,除了讀書做官,開館講學,還可以做胥吏、做塾師,“醫卜、星相、農圃、商賈、伎術,凡可以養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
——摘編自(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等
材料二
安徽桐城縣的方氏家譜記載了一位明代士人的晚年鄉居生活:“晚筑桐川會館,從游者益眾。于是酌禮俗之宜,定喪祭諸議,正人倫而易風俗。公雖負重望,而家居不交世事,值歲饑,來谷為食以賑,上書有司勸修預備倉,行常平法,至今賴其利?!?br/>——摘編自光緒《桐城桂林方氏家譜》
(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明士人在鄉村社會的表現,并簡析其影響。(10分)
【答案】(10分)
(2)表現:聚徒講學,推廣教育;移風易俗;參與公共事務。(6分,照抄原文不得分,摘抄原文給2分。)
影響: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提升了地方社會的知識普及;樹立士人的地方權威,有助于基層治理。(4分,兩個層面地方教化和基層治理一點2分,不重復給分。必須寫到基層鄉村治理,大層面不給分,如社會穩定,中央集權,經濟發展)
【解析】
(2)第一小問表現,據材料二“晚筑桐川會館,從游者益眾”可知,聚徒講學,推廣教育;據材料二“于是酌禮俗之宜,定喪祭諸議,正人倫而易風俗”可知,移風易俗;據材料二“來谷為食以賑,上書有司勸修預備倉,行常平法,至今賴其利” 可知,參與公共事務。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除了讀書做官,開館講學,還可以做胥吏、做塾師”材料二“晚筑桐川會館,從游者益眾”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提升了地方社會的知識普及;據材料二“值歲饑,來谷為食以賑,上書有司勸修預備倉,行常平法,至今賴其利”并結合所學可知,樹立士人的地方權威,有助于基層治理。
3.(2024·廣西高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節選)
材料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亞非會議的召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77國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覺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新興的民族國家不僅要繼續捍衛政治獨立,迫切要求發展民族經濟,而且在反對外來干涉,增進亞非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以便在國際格局中作為整體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等方面,有著共同的渴望和要求。
——摘編自高岱等《殖民擴張與南北關系》
材料二
“全球南方”從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的概念而來。199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南方的挑戰:南方委員會的報告》,強調南方國家需要在全球層面共同努力。隨著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全球南方”被視為全球戰略博弈和全球格局重塑的重要動力,成為百年變局深化演進的重要標示。
——摘編自門洪華《“全球南方”的興起與國際博弈的新圖景》
材料三
中國是“全球南方”的當然成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4年發布的《打造全球南方》報告,明確將中國列為“全球南方”國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秩序變革中著眼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努力提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切實維護“全球南方”利益,推進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摘編自王健《“全球南方”崛起與國際秩序新變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后發展中國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6分)
【答案】影響:有利于兩極格局的瓦解,推動國際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促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促進第三世界的崛起,成為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推動了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6分)
【解析】據材料一“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覺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得出有利于兩極格局的瓦解,推動國際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促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據材料一“隨著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百年變局深化演進的重要標示”得出促進第三世界的崛起,成為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推動了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
4.(2024·江蘇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節選)
材料
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分)
【答案】促進了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交流;推動了西南地區封建化進程,加強了唐朝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推動了儒學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增強了西南地區的民族認同,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周邊國家的聯系,提升了南詔在國際商貿網絡中的地位。(每點2分,共7分)
【解析】據材料“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從經濟、政治、文化、國際等角度來分析得出經濟—促進了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交流;政治—推動了西南地區封建化進程,加強了唐朝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文化、民族—推動了儒學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增強了西南地區的民族認同,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國際—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周邊國家的聯系,提升了南詔在國際商貿網絡中的地位。
5.(2024·河北高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以下材料摘自1933年3月8日《紅旗周報》刊登的中國共產黨紀念巴黎公社的相關文章。
材料一
今年國際無產階級紀念巴黎公社,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機中舉行的……因此今年巴黎公社紀念的意義,是更加重大,而學習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以及蘇聯無產階級的偉大的歷史創造是更加迫切了。
材料二
動員黨、團、工會及一切群眾組織到廣大的群眾中,經過各種集會、演講和刊物宣傳巴黎公社的意義與教訓,并使這一宣傳與擁護中國蘇維埃,揭穿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緊密地聯系起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中國共產黨紀念巴黎公社的活動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意義。(6分)
【答案】
(2)意義:有助于堅定人民革命信念;有助于堅決反對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方針;有助于推進蘇維埃政權建設;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解析】
(2)據材料二“使這一宣傳與擁護中國蘇維埃,揭穿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緊密地聯系起來”并結合綱要上冊第21、22課所學,從中共、國民黨、中國革命等角度來分析得出中共—這一活動也堅定了中國共產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的信念,有助于推進蘇維埃政權建設;據材料二“揭穿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并結合所學得出國民黨—紀念活動也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本質,有助于堅決反對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方針;據材料二“經過各種集會、演講和刊物宣傳巴黎公社的意義與教訓”可知,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6.(2024·廣東高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4分,節選)
材料一
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檳集市,它們是位于巴黎東面香檳地區的四個城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運來貨物,在預定時間、地點相互交易。香檳伯爵在騷亂年代維持了秩序,給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護。到12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其貿易量而蜚聲于整個大陸。14世紀初,香檳地區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交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如棚舍出租費和銷售稅等。隨著歐洲貿易量的增長,集市城市里的運輸和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其重要性開始下降。
——摘編自【英】諾爾曼·龐茲《中世紀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紀中期形成的漢薩同盟是一個松散的商業聯盟,它由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獨立城市國家和城鎮組成。1370年,同盟獲得了對丹麥和波羅的海諸國的貿易壟斷權,在北方所有的商業中心擁有貿易站。15世紀,同盟勢力和重要性開始下降,諾夫哥羅德、倫敦、布魯日等貿易站特權被所在國收回。17世紀,中歐和北歐的戰爭成了對漢薩同盟的最后一擊,同盟城市數量逐漸減少。
——摘編自【美】布萊恩·蒂爾尼等《西歐中世紀史》等
(1)根據材料一,簡析香檳集市的影響。(4分)
【答案】
影響:有利于工商業的復興與繁榮;促進了歐洲城市的自治與發展;促進了歐洲各國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
【解析】簡析香檳集市的影響,應該聚焦于香檳集市對當時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影響。據材料一“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拉來貨物,在預訂時間、地點相互交易”可知,香檳集市的發展有利于區域集市的形成,促進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據材料“到12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貿易量而斐名整個大陸”可知,促進了歐洲各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據材料“14世紀,香檳集市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貿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可知,香檳集市為王權加強奠定了物質基礎,有利于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興起。
7.(2024·廣東高考·17)鄉里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問題。(4分,節選)
材料一
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問答》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治理》等
材料二
晚清寶坻縣檔案顯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每個鄉保平均管理二十余個村莊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他們是不帶薪的準官員,由地方提名,經國家批準確認。鄉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
——摘編自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禮》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比、聯等都是在血緣性聚落或居住區內編排的地域性組織。歷代鄉里制度,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魯西奇《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研究》
(2)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4分)
【答案】作為國家的準官員,完成國家賦予的職責,負責基層社會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作為基層社會的代表,面對所在的鄉里社會,擁有較大的自主權。(4分)
【解析】題目要求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鄉保是在地方和國家之間擔負重要角色的人物,材料二稱他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這體現出鄉保的“兩副面孔”。一方面,鄉保需要管理鄉村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具有國家權力的執行者的角色;另一方面,鄉保又是村莊里的人,是地方社會的一部分,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兼具了地方社會的利益代表者的角色。
8.(2024.1·浙江高考·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
奏為請統計全局,大籌巨款,以舉行新政,筑全國鐵路,起海陸軍而強中國……今何時乎?列國交通競爭、互校優勝劣敗之時也?!虮俚乩?,開民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鐵路未開之所,即為閉塞榛荒,此萬國已然之跡也。而大國廣土,需之尤迫。
——引自康有為《請計全局籌巨款以行新政筑鐵路起海陸軍折》(1898年9月)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簡要評價康有為“筑全國鐵路”之建議。(6分)
【答案】(6分)
觀點判斷:必要,但操之過急(不切實際)(只有觀點判斷時可得1分)
必要性:世界步入鐵軌時代(1分);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利于求富;便于圖強;開民智。(任寫2點給2分)
不切實際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列強干預;缺乏資金、技術、專業人才。(任寫兩點得2分)
【解析】評價類試題一般就是“說長道短”,一般就是評價觀點并說明理由。首先判斷觀點,據材料“夫辟地利,開民智……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而大國廣土,需之尤迫”并結合當時的形勢可知,康有為“筑全國鐵路”之建議具有必要性,但操之過急。然后說明理由,可從必要性和不切實際兩方面進行說明,從必要性方面來說,據材料“夫辟地利,開民智……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此萬國已然之跡也”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可知,當時世界已經步入鐵軌時代,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修建全國鐵路利于求富;據材料“開民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可知,便于圖強;開民智;從不切實際的方面來說,據材料時間“1898年9月”并結合當時的階段特征可知,內有守舊勢力的阻擋,新政阻力大;外有各國列強干預;從鐵路修筑本身來說,缺乏資金、技術、專業人才等。
1.(2025·廣東金太陽高三12月聯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清代,士人廣泛開展“敬宗收族”的實踐,設族田以供養塾館,資助貧寒子弟讀書考試。塾館只需幾部儒經便可辦學,成本極低,“以至少之數而抉至奢之望,故讀書者多也”,鄉民的識字率由此得到一定提升。即使大部分人無緣科舉及第,但他們“借此以養生盡年,而得以悠游卒歲矣”。中第者注重“衣錦還鄉”“落葉歸根”,多會出資擴充塾館、置辦族田。
——摘編自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后果》
材料二
廢科舉給鄉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主的新學花費高昂,鄉村僅靠士人捐納和公田收入難以負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體制中,教育并非需要太多投入的領域,加之連年賠款,清政府無多經費用于興辦公學,因此,公立新式學堂學額少、學費貴,只有富室子弟才有機會入讀。新教育反對命運、風水等思想,都為農民所討厭。農民多認為新學學生“無用”,“以前的書老不換,人家還中進士、舉人,現在只是表面好看,也不見念成一個”。
——摘編自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鄉村士子》
材料三
學堂學生在鄉間既無用武之地,城市又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和職業機會,于是當時形成了“離村”潮流。失去了科舉晉升機會后,鄉村的塾館也逐漸沒落,彭湃在1926年說:“廿年前,鄉中有許多貢爺、秀才、讀書六寸鞋斯文的人?,F在不但沒有人讀書,連穿鞋的人都絕跡了?!睂W習傳統知識的士紳日漸減少,而新學生又往往離村,則所謂“鄉紳”的成分便可能出現變化,鄉村中的權勢也可能出現轉移。
——摘編自桑兵《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對于清代鄉村社會的作用。(4分)
(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廢除科舉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4分)
【答案】
(1)作用:鞏固了鄉村的社會秩序;提高了鄉村民眾的文化水平。(或答“增強了鄉村同統治階層的聯系”。每點2分,共4分)
(2)影響:導致學費增加,農村學校減少,農民文化水平下降;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使城市與鄉村、農民與士大夫的分化與隔閡加劇。(或答“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每點2分,共4分)
【解析】
(1)據材料一“士人廣泛開展‘敬宗收族’的實踐,設族田以供養塾館”“中第者注重‘衣錦還鄉’‘落葉歸根’,多會出資擴充塾館、置辦族田”得出鞏固了鄉村的社會秩序;據材料一塾館只需幾部儒經便可辦學,“鄉民的識字率由此得到一定提升”得出提高了鄉村民眾的文化水平。
(2)據材料二“以科學教育為主的新學花費高昂,鄉村僅靠士人捐納和公田收入難以負擔”“公立新式學堂學額少、學費貴,只有富室子弟才有機會入讀”得出導致學費增加,農村學校減少,農民文化水平下降;據材料二“新教育反對命運、風水等思想,都為農民所討厭”,材料三“現在不但沒有人讀書,連穿鞋的人都絕跡了”“學習傳統知識的士紳日漸減少,而新學生又往往離村”“鄉村中的權勢也可能出現轉移”得出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使城市與鄉村、農民與士大夫的分化與隔閡加劇。
2.(2025·河南創新聯盟高三下模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
安史之亂后,隨著均田制的廢弛,土地迅速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從而使長期以來把持政局的門閥大族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宋太祖、宋太宗等推行崇文禮士、以文治國的方針。據統計,宋朝建立之初的45年,僅國子監的經史書版就增加了25倍,當時文人編輯的書通過官刻、私刻和坊刻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隨著官學和私學的發展,大量的文人入仕,這不僅改變了自漢代以來主要代表士族門閥階層利益的政權性質,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宋仁宗時期,“致君堯舜”已成為士大夫的普遍共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治”的政治架構,同時士大夫需要保證制度性的皇權不受侵犯,避免再出現晚唐五代之際“皇權衰弱而政權分崩離析”的局面,進而也就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
——摘編自郭學信《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宋代士大夫文官制度。(8分)
【答案】
(2)簡評:客觀上利于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促進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推動了儒學的復興;促進了傳統科技的發展。同時,士大夫政治沒有突破傳統專制體制,為國家政權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埋下了隱患。(8分,任答四點即可,“積極”與“局限性”均需答出)
【解析】
(2)首先,要明確評價宋代士大夫文官制度需要一分為二地進行辯證分析。然后,結合材料和所學具體分析。
積極方面:由材料“保證制度性的皇權不受侵犯”可得,客觀上有利于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由材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可得,促進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結合所學宋代理學興起和發展以及科技發展的史實可得,推動了儒學的復興,促進了傳統科技的發展。
局限和消極方面:由材料“‘致君堯舜’已成為士大夫的普遍共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治’的政治架構”可得,士大夫政治沒有突破傳統專制體制,從長遠來講,為國家政權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3.(2025·黑龍江教聯體高三上期末·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材料
梁啟超的《歐洲大戰史論》最初以《歐洲戰役史論(前編)》為題于1914年12月出版。在書中,梁啟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總原因或者說各國雖知戰禍慘酷卻競相燃起戰火的“公共原因”,在于“民族國家主義之發展與國民生計之劇競”,梁啟超所說的民族國家主義,是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結合體。
梁啟超對涉戰各方均報以同情之理解,他指出:“今交戰者凡十國,除日本外,彼九國者,皆有其所不得已者存,以刑律上正當防衛之義折此獄,無論何國皆不能科罪?!币驗?,“凡以國家生存發展之目的而戰者,就國家學者之眼光論之,皆得名為義戰”。梁啟超的前述觀點既與對戰雙方若“一方正義,另一方必然非正義,或雙方都非正義。絕對不會有雙方都正義的戰爭”的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相異,也與孟子以“春秋無義戰”評價春秋時期諸侯以武力為基礎發動爭霸戰爭的傳統戰爭觀有著明顯不同。
——摘編自葛小輝《看朱成碧:論<歐洲大戰史論》中梁啟超對“一戰”結局的預測》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梁啟超對一戰性質的認識。(6分)
【答案】
(2)評析:梁啟超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均報以同情態度;認為除日本之外的交戰各國皆是因國家生存發展而戰的正義戰爭;此論忽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目的是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和爭奪霸權的戰爭,混淆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6分)
【解析】
(2)據材料“梁啟超對涉戰各方均報以同情之理解”可知,梁啟超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均報以同情態度,他認為各國在戰爭中都有其不得已的原因,這種態度體現了梁啟超的寬容和理解,可得梁啟超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均報以同情態度;據材料“今交戰者凡十國,除日本外……無論何國皆不能科罪”“凡以國家生存發展之目的而戰者……皆得名為義戰”可知,梁啟超認為,除日本外的其他九個參戰國所進行的戰爭都是基于國家生存發展的目的,因此可以被視為正義戰爭,可得認為除日本之外的交戰各國皆是因國家生存發展而戰的正義戰爭;梁啟超的正義戰爭觀雖然有其獨特之處,但也存在局限性,他忽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正目的——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和爭奪霸權,這種爭奪不僅導致了戰爭的爆發,還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梁啟超混淆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未能準確揭示一戰的本質,可得此論忽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目的是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和爭奪霸權的戰爭,混淆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
4.(2025·湖北名校聯盟高三下測評·18)【兩次世界大戰與歐洲農業】(15分)
材料一
歐洲1913—1945年黑麥、小麥、土豆的產出量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無法通過進口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德國采取征用糧食的做法維持谷物批發價格,并壟斷谷物、土豆、家畜飼料的經營;法國則控制農產品價格,對谷類和糖實行配額限制;英國則通過增加耕地面積的單位產出來刺激農業產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給軍隊和國民提供補給,德國政府首先開始嘗試促進農業增產的措施,特別是工業作物和塊根作物。但是隨著食物需求量的快速增加,農業機械和化肥供應跟不上了,于是德國開始了對占領區的大規模掠奪,導致整個歐洲的糧食農作物產出都下降了。
——上述材料均摘編自布勞德伯利著《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20世紀前半期歐洲農業的發展歷程。(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戰爭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展開評述。(7分)
【答案】
(1)歷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農業生產遭受沉重打擊;20世紀20年代,歐洲農業生產在曲折中緩慢恢復;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期間,歐洲農業生產發展總體上較為穩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農業再次遭受沉重打擊。(每點2分,共8分。答案不拘于本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評述要點:戰爭與農業關系密切,農業作為國計民生的根基,為戰爭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資保障和經濟支撐;戰爭必然給農業帶來巨大破壞,甚至引發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戰爭期間,政府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干預和控制,一定程度上能保護農業的發展和降低損失;此外,由于戰爭對技術革新的急切要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業技術的進步。在當今時代,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充分發展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避免戰爭對農業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保障人類社會的穩定與繁榮。(7分?;卮鹚膶雍x即可,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
【解析】
(1)據材料一“一戰期間黑麥、小麥、土豆的產出量曲線圖”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農業生產遭受沉重打擊;據材料一“20世紀20年代的黑麥、小麥、土豆的產出量曲線圖”可知20世紀20年代,歐洲農業生產在曲折中緩慢恢復;據材料一“20世紀30年代黑麥、小麥、土豆的產出量曲線圖”可知歐洲農業生產發展總體上較為穩定;據材料一“二戰期間黑麥、小麥、土豆的產出量曲線圖”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農業再次遭受沉重打擊。
(2)可以從農業與戰爭的關系和啟示來評述,據材料一的曲線圖和材料二的內容可知,在人類歷史上,戰爭與農業生產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農業生產是戰爭的基礎保障,軍隊需要充足的糧食、牲畜和農產品來維持作戰的能力,充足的糧食供應可以增強軍隊的戰斗力,而糧食的短缺則會削弱軍隊的戰斗力,因此,農業生產的豐收為戰爭提供不可或缺保障和經濟支撐。戰爭的爆發往往會導致農業生產的破壞,進而引發社會動蕩和不滿,大規模人員流離失所、生活條件惡化以及其他重大困難和挑戰。所以國家在發動戰爭前會考慮農業生產狀況和承受能力,從圖1的曲線圖就可以看出,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農業生產遭到嚴重打擊。據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采取征用糧食的做法維持谷物批發價格,并壟斷谷物、土豆、家畜飼料的經營”“法國則控制農產品價格,對谷類和糖實行配額限制”“英國則通過增加耕地面積的單位產出來刺激農業產出”“二戰期間,為了給......補給,德國政府......增產的措施,特別是工業作物和塊根作物”可知隨著農業遭到破壞,政府對農業經濟會采取多種措施來干預和控制,以確保糧食的供應的穩定和滿足戰爭的需要。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仍然無法滿足糧食增長的需求,德國就對占領區進行大規模的掠奪,給占領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雪上加霜。然后再寫啟示和反思,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大量人員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大量的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死亡。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了人道主義危機,兩次世界大戰提醒我們要珍視和平,社會穩定,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的和平做出貢獻,共建人類共同的家園。
5.(2025·湖北省重點中學高三上聯考·16)【士族的興衰】(14分)
材料一
永嘉南渡后,王導居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屬居內外之任,布列顯要者人數甚多。王氏人倫斯得,冠冕不替,在江左與秦淮共長久,其基業奠定于“王與馬共天下”的年代。北遷老百姓紛紛依附于王氏等門閥豪強,并得到了豪強士族保護,分得新土地進行耕作。解決自己生計的同時加強了士族勢力。
——摘編自田與慶《東晉門閥政治》
材料二
6世紀末,科舉制度逐步取代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即使是累世身份低微的無階級之人,只要能讀書,便得以稱為人師。而反過來,那些雖然歷數十代不失官爵的尊貴家門,卻根本無心讀書之徒,便無一例外只能耕田養馬,身份與階層序列固化的貴族制社會會不斷崩潰下去。正是這樣一種巨大的扁平化現象,讓更多人能夠快速晉升成國家精英,整個社會能夠流動起來,讓國家更加持續穩定。
——摘編自川勝義雄《魏晉南北朝》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東晉時期士族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士族地位的變化并評析“一種巨大的扁平化現象”。(8分)
【答案】
(1)影響:積極:(共4分,分角度作答,兩個角度4分,同一角度不超過2分)
政治上:有利于東晉初期政局穩定,社會安定。
經濟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推動江南經濟的開發。
思想上:加強了家族觀念,一定程度上利于家族凝聚力;推動文化的傳播與保存。
消極:(2分)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君主與權臣之間矛盾(或沖擊君主專制),存在地方豪強對抗中央的隱患(威脅中央集權)。
(2)變化:從尊貴到平庸;從尊貴家門到普通平民;地位下降。(變化2分)
評析:(背景2分+內容2分+評價2分;
注意:同一要點在不同部分不重復給分)
背景:①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的衰落,科舉制的興起,階層流動加強。
②魏晉南北朝戰亂,社會動蕩,沖擊了貴族勢力,庶族地主逐步崛起。
內容:從魏晉到隋唐,沒有過去九品中正制的復雜層級,社會層級減少,社會結構簡單化,社會更加公平,讓更多的人能夠快速晉升。
評價:①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官員,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
②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傳播,提升社會文化素養。
③有利于社會安定,提升國家治理效率。
【解析】
(1)結合所學可知,歷史影響要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思考,具體又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概括。積極方面,政治上,根據材料一“王導居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于上游”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東晉初期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經濟上,根據材料一“分得新土地進行耕作”“解決自己生計的同時加強了士族勢力”結合所學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推動江南經濟的開發;思想上,根據材料一“王氏人倫斯得,冠冕不替”可知,加強了家族觀念,一定程度上利于家族凝聚力;結合所學可知,士族重視教育和儒學,推動文化的傳播與保存。消極方面,根據所學可知,士族壟斷仕途,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根據材料一“王與馬共天下”“北遷老百姓紛紛依附于王氏等門閥豪強”結合所學可知,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君主與權臣之間矛盾(或沖擊君主專制),存在地方豪強對抗中央的隱患(威脅中央集權)。
(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身份與階層序列固化的貴族制社會會不斷崩潰下去”結合所學可知,從尊貴到平庸;從尊貴家門到普通平民;地位下降。第二小問評析,結合所學可知,評析類題目需要從背景、內容和影響等角度展開。首先,背景方面,根據材料二“科舉制度逐步取代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結合相關影響可知,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的衰落,科舉制的興起,階層流動加強。結合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可知,當時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沖擊了貴族勢力,庶族地主逐步崛起。其次,內容方面,就是要解釋所謂的“扁平化現象”的表現,根據材料二無階級之人“只要能讀書,便得以稱為人師。”“身份與階層序列固化的貴族制社會會不斷崩潰下去”結合所學可知,從魏晉到隋唐,沒有過去九品中正制的復雜層級,社會層級減少,社會結構簡單化,社會更加公平,讓更多的人能夠快速晉升。最后評價方面,根據材料二“讓更多人能夠快速晉升成國家精英,整個社會能夠流動起來”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官員,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結合科舉制的影響可知,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傳播,提升社會文化素養。根據材料二“讓國家更加持續穩定”及所學科舉選官的影響可知,有利于社會安定,提升國家治理效率。
6.(2025·廣東惠州高三上調研·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近200年間全球化進程中爆發了七次重大經濟危機:19世紀40年代大饑荒和革命、1873年金融危機、1914年大戰與大通脹、1929年大蕭條、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危機。這些危機并非簡單的負面事件,而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摘編自哈羅德·詹姆斯《七次崩潰:下一次大規模全球化何時到來》
材料二
在過去的全球化進程中,推動其發展的塑造力主要有兩種:西方跨國資本的推動和新自由主義國家發展模式在全球的蔓延。這兩種力量致使全球化陷入困境,未來全球化演進的路徑需要新的理念和動力來推動。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既是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貢獻者,中國為全球化的未來演進提供的方案,符合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正義邏輯。
——摘編自趙遠良、王志芳《中國方案為全球化走出困境提供新路徑》
(1)根據材料一,簡要評析“經濟危機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這個觀點。(要求:選取兩次危機,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8分)
(2)根據材料二,簡述中國為全球化未來演進提供的方案。(4分)
【答案】
(1)我認為“經濟危機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觀點是正確的。(2分)
1929年—1933年大蕭條期間,各國紛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大打關稅戰、貨幣戰、傾銷戰,導致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最終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也凸顯了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此后,在吸取經濟危機的教訓下,各國政府加強經濟合作,如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貿易組織等,使國際金融與貿易朝著規范化、體系化方向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快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危機席卷了世界主要經濟體,多數國家為控制病毒擴散而采取了社交隔離和邊境封閉措施,雖然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打亂了全球供應鏈,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在疫情期間,國際社會也逐漸認識到國際抗疫合作的重要性,推動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改革;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人類對互聯網的高度依賴加快世界聯系的速度。(4分)
綜上所述,經濟危機短期內的確導致全球化萎縮,但也蘊涵了新的機會,它促使各國調整經濟政策,完善合作機制,推動了更高程度的全球化和開放。(2分)
(2)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平臺與新的動力;倡導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促進了國家投資,推動了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4分)
【解析】
(1)評析主要是結合材料和所學對題中觀點進行分析,首先,給出結論,如,我認為“經濟危機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其次,據材料中的七次經濟危機,結合所學任選兩次危機對全球化的影響進行闡述,如,1973年石油危機由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阿拉伯國家提高油價,使油價猛然上漲兩倍多,觸發了二戰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促使各國重新審視能源依賴問題,推動了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如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始受到重視,能源利用效率也得到提高,從長遠來看,推動了全球能源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結構的轉型,促使各國在能源領域加強合作與協調,以應對類似危機,對全球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發端于美國,迅速影響全球,形成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大危機。此次危機使美國從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全球化、自由化,轉變為強烈的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美國優先”挑戰國際秩序,民粹主義在不少國家抬頭。同時,也促使各國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如加強跨國金融機構的監管協調、完善國際金融救助機制等,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最后,對這一觀點進行總結,并升華主題,如,經濟危機在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促使各國反思和調整經濟政策、產業結構以及國際合作模式,從而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推動全球化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
(2)據材料二“符合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正義邏輯”結合所學可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平臺與新的動力;倡導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促進了國家投資,推動了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7.(2025·廣西河池高三上期末·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一系列更大事件為國際法律規范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宗教改革運動影響到對教會權威的統一性認識,直接動搖了基督教義的根基。伴隨著海外貿易和商業往來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是地方經濟體系解體,君主們開始加強自己的地位,尋求更加清晰界定、完整的領土,而以往屬民們對地方領主的忠誠也開始移轉至君主。國界意識增強的同時,君主們逐漸運用日益體系化的外交制度處理與其他君主的關系;幾大王朝為了進一步增強其影響力,展開了頻繁的王朝聯姻。此時近代國際法形成的基本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摘編自李明倩《〈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研究——以近代國際法的形成為中心》
材料二
1648年,歐洲主要國家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條約體系”。中國自漢唐以來則一直堅持“天朝體系”。鴉片戰爭后,“天朝體系”受到“條約體系”的沖擊,開始逐漸轉軌。從設立五口通商大臣開始,一步又一步,允許外國使節駐京,成立總理衙門,派遣外交使團訪問歐美各國,同意以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以作揖代表跪拜,派遣駐外使節,同意朝鮮脫離藩屬,到1901年最后成立外交部,清王朝從“天朝體系”向“條約體系”的轉軌走了整整60年。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動,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摘編自雷頤《“條約體系”與“天朝體系”之爭》
(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國際法形成的有利條件。(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晚清由“天朝體系”走向“外交體系”的歷程。(8分)
【答案】(14分)
(1)條件:宗教改革動搖了基督教義根基;地方經濟體系解體,國界意識增強;屬民對君主忠誠度提升;王朝聯姻頻繁。(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2)評析:整個過程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被動改變的結果;這一過程促進了近代外交理念的發展轉變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未能改變中國外交屈辱局面;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控制。(8分,每點2分)
【解析】
(1)據材料一“宗教改革運動……直接動搖了基督教義的根基”可得,宗教改革動搖了基督教義根基;據材料一“帶來的是地方經濟體系解體”、“國界意識增強”可得,地方經濟體系解體,國界意識增強;據材料一“屬民們對地方領主的忠誠也開始移轉至君主”可得,屬民對君主忠誠度提升;據材料一“展開了頻繁的王朝聯姻”可得,王朝聯姻頻繁。
(2)據材料二“鴉片戰爭后”“轉軌走了整整60年”并結合所學可得,整個過程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被動改變的結果;據材料二“允許外國使節駐京……”并結合所學可得,這一過程促進了近代外交理念的發展轉變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據材料二“每一步都非常被動,都付出了巨大代價”可得,未能改變中國外交屈辱局面;結合所學可得,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控制。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大題04 評價類
內容預覽
【明考情·知考向】命題特點+命題規律+命題預測
【研大題·提能力】琢典例+悟思路+磨變式,提能力
【刷大題·拿高分】刷真題+刷模擬,助力拿高分
從近年的高考真題來看,評價類題型是高考的重難點題型,也是影響學生分數的最關鍵題型。評價題主要的類型包括事件、人物的基本分析和歷史發展進程的邏輯分析兩種,前者以影響、作用和意義題為代表,后者以評價、評析和評述題為代表。
【典例1】(2025·云南保山高三上期末·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節選)
材料一
圖2所示為中國歷史氣候變遷與移民戰亂關系圖。
——藍勇《中國歷史地理》
材料二
清代人口、耕地變遷表
年代 田地(頃) 人口 每人平均(畝) 田地資料來源
順治十八年 5493576 76550608 7.18 《清朝文獻通考》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81366952 7.47 康熙《會典》
雍正二年 7236327 104447812 6.93 雍正《大清會典》
乾隆十八年 7352218 183678259 4.00 乾隆《大清會典》
乾隆三十一年 7807290 208095796 3.75 《清朝文獻通考》
嘉慶十七年 7889256 333700560 2.36 嘉慶《大清會典》
道光二年 7562102 372457539 2.03 《戶部則例》
咸豐元年 7562857 434394047 1.74 《戶部則例》
——王育民《中國人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6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明確題型:本題屬于 “影響分析類” 題目,要求分析中國古代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影響,重點在于闡述氣候變遷這一因素引發的一系列后果。 ②答案來源:題目要求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這表明答案一方面要從材料一中提取相關信息,另一方面還需調動我們所學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將二者相結合來作答。 ③預判要點:分值為6分,可能分為3個要點,每點2分。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①觀察材料一圖表:認真分析“中國歷史氣候變遷與移民戰亂關系圖”,明確氣候變遷曲線的變化趨勢,如氣溫何時升高、何時降低。同時,留意其與內亂頻率曲線、人口南遷信息之間的關聯。發現氣候變遷與內亂頻率波動、人口南遷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這暗示氣候變遷可能對社會秩序和人口流動產生影響。 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關聯:依據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思考氣候變遷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當氣候變冷時,北方地區降水減少、氣溫降低,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會導致自然災害如旱災、雪災等頻發,而古代中國以農業經濟為主,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必然會嚴重破壞農業生產,造成農業經濟衰落。 ③推導社會層面影響:農業經濟衰落會使得農民生活陷入困境,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加劇,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多,從而加劇社會矛盾。當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引發內亂,各方勢力爭奪資源和權力,加速朝代的更迭。 ④分析人口流動影響:氣候變冷不僅影響北方的農業生產,還會使北方的生存環境惡化,北方少數民族為了獲取足夠的資源和適宜的生存空間,往往會選擇南下。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由于戰亂和惡劣氣候的雙重影響,百姓為了躲避災禍,也會大規模向相對穩定且氣候條件較好的南方遷移,即推動人口南遷。 ⑤整合關鍵信息:將從材料和所學知識中提取出的關于氣候變遷影響的關鍵信息,如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經濟衰落、社會矛盾加劇、人口南遷、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朝代更迭加速等內容進行整理歸納,按照重要程度或邏輯關系,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三點作為答案要點。
易錯失分 ①忽視材料信息:只關注所學知識,沒有仔細觀察材料一的圖表,未能從圖表中發現氣候變遷與內亂、人口遷移之間的聯系,導致答案要點缺失,不能全面回答問題。 ②知識調動不全面:對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掌握不扎實,尤其是對氣候變遷與農業生產、社會矛盾、民族關系等方面的內在聯系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完整地推導出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影響。 ③答題邏輯混亂:在組織答案時,沒有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闡述,將不同方面的影響混雜在一起,使得答案條理不清晰,影響得分。 ④未按要求作答:題目要求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但部分同學可能只答了其中一方面,或者在回答時沒有將兩者有機結合,導致答案不符合題目要求。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答案
【參考答案】 影響:自然災害頻發;造成農業經濟衰落;加劇社會矛盾;推動人口南遷;引發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加速朝代更迭。(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典例2】(2025·廣東茂名高三上測試·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對流內官員的考課標準,包括為官道德和任職才能兩種。為官道德統一規定為“四善”;任職才能按照官員的不同職責分為“二十七最”。考課方法根據“四善”“二十七最”分別定為九個等級,其中“一最四善為上上……居官諂詐,貪濁有狀,為下下”。如果官員在任職期間有特別政績或有重大罪過,考校時可由考官“臨時量定”。流外官的考課標準和方法另有規定。
——摘編自余華青主編《中國古代廉政制度史》等
材料二
宋朝,體現封建官吏政治素質與道德素養的“四善”,與唐并無不同;而對于官員治事績效“最”的要求,則不斷有所調整。熙寧、元豐年間,不再局限于“禮儀興行,為政教之最”這種空洞的標準,頒布了比較明確細致的條文,力求做到“凡職皆有課,凡課皆責實”。
——摘編自鄧小南著《課結·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等
(3)綜合上述材料,評價唐宋官員“考課”制度。(6分)
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正答 指向 ①題型判斷:本題為“評價類”問題,需從制度特點、作用、局限性等角度綜合分析 。 ②預判要點:分值為6分,可能分為3個要點,每點2分。 ③答題框架:依據材料內容與歷史背景,構建“背景—特點—作用—局限”四維分析框架 。 ④關聯知識:結合唐宋中央集權強化、官僚制度演變等背景
第二步: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得分 信息 步驟1:精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 材料一(唐代): 雙重標準:“四善”(道德)與“二十七最”(職能分類)結合,體現道德與能力并重的考核理念。 靈活調整:九等分級(上上至下下)與“臨時量定”機制,增強制度適應性。 材料二(宋代): 繼承與改革:保留“四善”,調整“最”的標準(如熙寧變法強調“職皆有課,課皆責實”),強化實效導向 步驟2:結合歷史背景補充關聯知識 制度淵源:唐代考課繼承西周“六計課群吏”傳統,依托三省六部制形成系統考核體系(如吏部考功司主導)。 中央集權需求:唐宋考課由中央統一管理(如唐代吏部復驗、宋代“責實”監督),削弱地方勢力對官員評價的干預 步驟3:多維度評價制度特點與作用 積極意義: 規范官員行為:通過“四善”約束官吏道德(如“貪濁有狀,為下下”),改善吏治。 提升行政效率:宋代細化“最”的標準(如“禮儀興行”到“責實”),推動官員務實履職。 強化中央集權:統一考課標準削弱地方豪強影響,鞏固中央對官僚體系的控制。 局限性: 主觀性與形式化:道德評價抽象(如“四善”),執行易受人情或權力斗爭影響。 等級性與不公:九等劃分帶有封建等級色彩,可能導致考核結果不 步驟4:綜合歷史影響 制度創新:為明清考課制度(如考滿、考察)提供模板,推動官僚管理制度化 。 時代局限:未能擺脫人治色彩(如皇權干預考核結果),實際效果受政治環境制約
易錯失分 1.對考課制度標準理解偏差 : 片面強調“道德”或“能力”標準 ; 忽略制度執行的靈活性 。 2.對制度實際執行問題認識不足 :忽視主觀性與形式化傾向; 未聯系中央集權背景 。 3.評價制度時片面化或絕對化 :僅強調優點或僅批判局限 ; 未對比唐宋制度演變 。 4.材料與史實結合不緊密
第三步:規范思路,確定答案
有利于加強對官員隊伍的管理(有利于約束官吏行為,改善吏治);有利于提高官僚隊伍的實際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調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有利于完善中國古代官僚管理制度;帶有鮮明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考核過程帶有一定主觀性。(一點2分,答三點給6分)
【題型特點】 【關鍵技巧】 【答題模版】 古代中國評價模板(積極、消極) 近代中國背評價模板(積極、消極) 現代中國評價模板 古代世界評價模板 中古世界評價模板 近代世界評價模板 現代世界評價素材(1917年以來)
【變式1】(2025·吉林高三上調研·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節選)
材料一
某同學作如下書摘:
書摘一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汴河銘》:“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
書摘二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唐王朝“常轉漕東南之粟”。借助大運河以轉輸,中央政府于是得到東南地區強勁的經濟支應。而正是由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才使得東南地區具備了支持中央的能力。
書摘三:(美)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唐玄宗下令對大運河大力整修,此后黃河沖積平原多余的糧食大量輸往長安以供京師之需。……長途大宗貿易的興起給行商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種生活方式在那個時期成了詩歌的題材。
材料二
巴拿馬運河的歷史不僅見證了工程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化。從最初的設想到現在,巴拿馬運河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1903年,美國與巴拿馬簽訂條約,獲得了開鑿和控制運河的權利。1904年,美國正式開始運河的建設,并于1914年8月15日建成通航。自1914年至1979年間,巴拿馬運河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但在1979年,根據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運河的管理權逐漸轉移到巴拿馬手中,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了移交。
(1)根據材料一、分析隋唐時期大運河的作用。(6分)
【變式2】(2025·江西吉安高三上期末·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通過不斷開拓殖民地市場為其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國際空間。但到20世紀初,德國與美國的鋼鐵產量開始超過英國。在1873年到1896年間,出現了一輪世界經濟蕭條。英國沒有構建國際貿易體系和規則,面臨經濟蕭條的壓力,各國推行的保護性的貿易政策阻止了來自英國鋼鐵業的競爭,歐洲其他國家的本土制造業迅速成長。隨著歐洲大陸國家開始工業化,其國內的工業生產替代了進口,英國出口的商品在歐洲大陸的市場份額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國已經基本失去美國市場。
——摘編自黃琪軒《19世紀末英國技術衰落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材料二
截至1945年,美國已與27個國家簽訂了32個雙邊貿易協定。二戰后,美國政府進行了推動主要談判國家達成共識、牽頭確定談判方案和程序、牽頭制定國際貿易組織章程草案等一系列準備工作。1944年7月,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提議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也提出建立國際貿易組織。
——摘編自李明哲等《美國的國際制度領導與多邊貿易制度變遷》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美國與英國取得世界經濟霸權方式的差異及其影響。(8分)
【變式3】(2025·陜西榆林高三上模擬·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改漕運為海運,由海運而發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軍,由擁有強大海軍而掌握海權,期望中國通過發展海洋文明從而成為一個能夠足以“制夷”的“海國”。魏源的“海國”理念表明了戰爭以最殘酷的方式催促著近代國人海洋意識的覺醒,是對當時世界大勢的一種順應。在他看來,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摘編自李強華《基于近代海洋意識覺醒視角的魏源“海國”理念探究》
材料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影響最大而又難以解決的熱點問題都發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區。在當前的世界性的海洋權益爭奪戰中,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統一在一起,沒有相應的國防能力尤其是海上防衛能力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就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日益復雜的海洋形勢,要樹立新的海洋防衛觀。要運用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外交等不同方式、不同方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要建立國家海洋維權的最高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海洋維權的綜合管理。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由此,“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進入實踐階段。
——摘編自馬志榮《海洋意識重塑:中國海權迷失的現代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評析魏源的“海國”理念。(6分)
1.(2024·廣西高考·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4分,節選)
材料
20世紀30年代,以陳翰笙、薛暮橋等為主要成員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開展了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研究。通過大量的事實,研究表明:中國農村同整個中國一樣,仍然是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中國農村里面雖然相當存在,可是資本主義的矛盾還沒有變成中國農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態,而榨取剩余生產物的基礎,主要地還在土地所有”。辨認某一社會的經濟結構或社會性質,要著重看生產關系本身,特別是要著眼于生產手段的所有者與直接生產者之間的對立關系,以及剩余生產物被榨取的形態。中國農村的階級關系,非常明顯地不是企業主與雇傭勞動者的關系,而主要是地主階級的土地占有和無地少地的農民飽受地主剝削的關系。中國農村中劃分階級的主要標準,也還是土地的占有情況,而并非是其他工業化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因此,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依舊是中國革命當前階段最核心的問題。
——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農村社會性質研究”的意義。(4分)
2.(2024·江西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節選)
材料一
兩宋為科舉盛世,取士人數眾多。南宋時期,士人受命選官往往“十余年不成一任”,時人有“寒士改官,視為再第”之嘆。南宋立國江南,經濟文化發達,士人擇業更加多元化,除了讀書做官,開館講學,還可以做胥吏、做塾師,“醫卜、星相、農圃、商賈、伎術,凡可以養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
——摘編自(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等
材料二
安徽桐城縣的方氏家譜記載了一位明代士人的晚年鄉居生活:“晚筑桐川會館,從游者益眾。于是酌禮俗之宜,定喪祭諸議,正人倫而易風俗。公雖負重望,而家居不交世事,值歲饑,來谷為食以賑,上書有司勸修預備倉,行常平法,至今賴其利。”
——摘編自光緒《桐城桂林方氏家譜》
(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明士人在鄉村社會的表現,并簡析其影響。(10分)
3.(2024·廣西高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節選)
材料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亞非會議的召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77國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覺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新興的民族國家不僅要繼續捍衛政治獨立,迫切要求發展民族經濟,而且在反對外來干涉,增進亞非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以便在國際格局中作為整體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等方面,有著共同的渴望和要求。
——摘編自高岱等《殖民擴張與南北關系》
材料二
“全球南方”從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的概念而來。199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南方的挑戰:南方委員會的報告》,強調南方國家需要在全球層面共同努力。隨著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全球南方”被視為全球戰略博弈和全球格局重塑的重要動力,成為百年變局深化演進的重要標示。
——摘編自門洪華《“全球南方”的興起與國際博弈的新圖景》
材料三
中國是“全球南方”的當然成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4年發布的《打造全球南方》報告,明確將中國列為“全球南方”國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秩序變革中著眼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努力提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切實維護“全球南方”利益,推進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摘編自王健《“全球南方”崛起與國際秩序新變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后發展中國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6分)
4.(2024·江蘇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節選)
材料
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分)
5.(2024·河北高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以下材料摘自1933年3月8日《紅旗周報》刊登的中國共產黨紀念巴黎公社的相關文章。
材料一
今年國際無產階級紀念巴黎公社,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機中舉行的……因此今年巴黎公社紀念的意義,是更加重大,而學習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以及蘇聯無產階級的偉大的歷史創造是更加迫切了。
材料二
動員黨、團、工會及一切群眾組織到廣大的群眾中,經過各種集會、演講和刊物宣傳巴黎公社的意義與教訓,并使這一宣傳與擁護中國蘇維埃,揭穿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緊密地聯系起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中國共產黨紀念巴黎公社的活動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意義。(6分)
6.(2024·廣東高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4分,節選)
材料一
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檳集市,它們是位于巴黎東面香檳地區的四個城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運來貨物,在預定時間、地點相互交易。香檳伯爵在騷亂年代維持了秩序,給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護。到12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其貿易量而蜚聲于整個大陸。14世紀初,香檳地區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交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如棚舍出租費和銷售稅等。隨著歐洲貿易量的增長,集市城市里的運輸和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其重要性開始下降。
——摘編自【英】諾爾曼·龐茲《中世紀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紀中期形成的漢薩同盟是一個松散的商業聯盟,它由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獨立城市國家和城鎮組成。1370年,同盟獲得了對丹麥和波羅的海諸國的貿易壟斷權,在北方所有的商業中心擁有貿易站。15世紀,同盟勢力和重要性開始下降,諾夫哥羅德、倫敦、布魯日等貿易站特權被所在國收回。17世紀,中歐和北歐的戰爭成了對漢薩同盟的最后一擊,同盟城市數量逐漸減少。
——摘編自【美】布萊恩·蒂爾尼等《西歐中世紀史》等
(1)根據材料一,簡析香檳集市的影響。(4分)
7.(2024·廣東高考·17)鄉里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問題。(4分,節選)
材料一
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問答》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治理》等
材料二
晚清寶坻縣檔案顯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每個鄉保平均管理二十余個村莊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他們是不帶薪的準官員,由地方提名,經國家批準確認。鄉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
——摘編自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禮》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比、聯等都是在血緣性聚落或居住區內編排的地域性組織。歷代鄉里制度,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魯西奇《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研究》
(2)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4分)
8.(2024.1·浙江高考·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
奏為請統計全局,大籌巨款,以舉行新政,筑全國鐵路,起海陸軍而強中國……今何時乎?列國交通競爭、互校優勝劣敗之時也。……夫辟地利,開民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鐵路未開之所,即為閉塞榛荒,此萬國已然之跡也。而大國廣土,需之尤迫。
——引自康有為《請計全局籌巨款以行新政筑鐵路起海陸軍折》(1898年9月)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簡要評價康有為“筑全國鐵路”之建議。(6分)
1.(2025·廣東金太陽高三12月聯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一
清代,士人廣泛開展“敬宗收族”的實踐,設族田以供養塾館,資助貧寒子弟讀書考試。塾館只需幾部儒經便可辦學,成本極低,“以至少之數而抉至奢之望,故讀書者多也”,鄉民的識字率由此得到一定提升。即使大部分人無緣科舉及第,但他們“借此以養生盡年,而得以悠游卒歲矣”。中第者注重“衣錦還鄉”“落葉歸根”,多會出資擴充塾館、置辦族田。
——摘編自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后果》
材料二
廢科舉給鄉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主的新學花費高昂,鄉村僅靠士人捐納和公田收入難以負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體制中,教育并非需要太多投入的領域,加之連年賠款,清政府無多經費用于興辦公學,因此,公立新式學堂學額少、學費貴,只有富室子弟才有機會入讀。新教育反對命運、風水等思想,都為農民所討厭。農民多認為新學學生“無用”,“以前的書老不換,人家還中進士、舉人,現在只是表面好看,也不見念成一個”。
——摘編自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鄉村士子》
材料三
學堂學生在鄉間既無用武之地,城市又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和職業機會,于是當時形成了“離村”潮流。失去了科舉晉升機會后,鄉村的塾館也逐漸沒落,彭湃在1926年說:“廿年前,鄉中有許多貢爺、秀才、讀書六寸鞋斯文的人?,F在不但沒有人讀書,連穿鞋的人都絕跡了。”學習傳統知識的士紳日漸減少,而新學生又往往離村,則所謂“鄉紳”的成分便可能出現變化,鄉村中的權勢也可能出現轉移。
——摘編自桑兵《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對于清代鄉村社會的作用。(4分)
(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廢除科舉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4分)
2.(2025·河南創新聯盟高三下模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節選)
材料
安史之亂后,隨著均田制的廢弛,土地迅速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從而使長期以來把持政局的門閥大族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宋太祖、宋太宗等推行崇文禮士、以文治國的方針。據統計,宋朝建立之初的45年,僅國子監的經史書版就增加了25倍,當時文人編輯的書通過官刻、私刻和坊刻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隨著官學和私學的發展,大量的文人入仕,這不僅改變了自漢代以來主要代表士族門閥階層利益的政權性質,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宋仁宗時期,“致君堯舜”已成為士大夫的普遍共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治”的政治架構,同時士大夫需要保證制度性的皇權不受侵犯,避免再出現晚唐五代之際“皇權衰弱而政權分崩離析”的局面,進而也就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
——摘編自郭學信《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宋代士大夫文官制度。(8分)
3.(2025·黑龍江教聯體高三上期末·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節選)
材料
梁啟超的《歐洲大戰史論》最初以《歐洲戰役史論(前編)》為題于1914年12月出版。在書中,梁啟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總原因或者說各國雖知戰禍慘酷卻競相燃起戰火的“公共原因”,在于“民族國家主義之發展與國民生計之劇競”,梁啟超所說的民族國家主義,是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結合體。
梁啟超對涉戰各方均報以同情之理解,他指出:“今交戰者凡十國,除日本外,彼九國者,皆有其所不得已者存,以刑律上正當防衛之義折此獄,無論何國皆不能科罪?!币驗?,“凡以國家生存發展之目的而戰者,就國家學者之眼光論之,皆得名為義戰”。梁啟超的前述觀點既與對戰雙方若“一方正義,另一方必然非正義,或雙方都非正義。絕對不會有雙方都正義的戰爭”的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相異,也與孟子以“春秋無義戰”評價春秋時期諸侯以武力為基礎發動爭霸戰爭的傳統戰爭觀有著明顯不同。
——摘編自葛小輝《看朱成碧:論<歐洲大戰史論》中梁啟超對“一戰”結局的預測》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梁啟超對一戰性質的認識。(6分)
4.(2025·湖北名校聯盟高三下測評·18)【兩次世界大戰與歐洲農業】(15分)
材料一
歐洲1913—1945年黑麥、小麥、土豆的產出量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無法通過進口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德國采取征用糧食的做法維持谷物批發價格,并壟斷谷物、土豆、家畜飼料的經營;法國則控制農產品價格,對谷類和糖實行配額限制;英國則通過增加耕地面積的單位產出來刺激農業產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給軍隊和國民提供補給,德國政府首先開始嘗試促進農業增產的措施,特別是工業作物和塊根作物。但是隨著食物需求量的快速增加,農業機械和化肥供應跟不上了,于是德國開始了對占領區的大規模掠奪,導致整個歐洲的糧食農作物產出都下降了。
——上述材料均摘編自布勞德伯利著《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20世紀前半期歐洲農業的發展歷程。(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戰爭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展開評述。(7分)
5.(2025·湖北省重點中學高三上聯考·16)【士族的興衰】(14分)
材料一
永嘉南渡后,王導居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屬居內外之任,布列顯要者人數甚多。王氏人倫斯得,冠冕不替,在江左與秦淮共長久,其基業奠定于“王與馬共天下”的年代。北遷老百姓紛紛依附于王氏等門閥豪強,并得到了豪強士族保護,分得新土地進行耕作。解決自己生計的同時加強了士族勢力。
——摘編自田與慶《東晉門閥政治》
材料二
6世紀末,科舉制度逐步取代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即使是累世身份低微的無階級之人,只要能讀書,便得以稱為人師。而反過來,那些雖然歷數十代不失官爵的尊貴家門,卻根本無心讀書之徒,便無一例外只能耕田養馬,身份與階層序列固化的貴族制社會會不斷崩潰下去。正是這樣一種巨大的扁平化現象,讓更多人能夠快速晉升成國家精英,整個社會能夠流動起來,讓國家更加持續穩定。
——摘編自川勝義雄《魏晉南北朝》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東晉時期士族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士族地位的變化并評析“一種巨大的扁平化現象”。(8分)
6.(2025·廣東惠州高三上調研·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近200年間全球化進程中爆發了七次重大經濟危機:19世紀40年代大饑荒和革命、1873年金融危機、1914年大戰與大通脹、1929年大蕭條、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危機。這些危機并非簡單的負面事件,而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摘編自哈羅德·詹姆斯《七次崩潰:下一次大規模全球化何時到來》
材料二
在過去的全球化進程中,推動其發展的塑造力主要有兩種:西方跨國資本的推動和新自由主義國家發展模式在全球的蔓延。這兩種力量致使全球化陷入困境,未來全球化演進的路徑需要新的理念和動力來推動。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既是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貢獻者,中國為全球化的未來演進提供的方案,符合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正義邏輯。
——摘編自趙遠良、王志芳《中國方案為全球化走出困境提供新路徑》
(1)根據材料一,簡要評析“經濟危機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這個觀點。(要求:選取兩次危機,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8分)
(2)根據材料二,簡述中國為全球化未來演進提供的方案。(4分)
7.(2025·廣西河池高三上期末·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一系列更大事件為國際法律規范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宗教改革運動影響到對教會權威的統一性認識,直接動搖了基督教義的根基。伴隨著海外貿易和商業往來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是地方經濟體系解體,君主們開始加強自己的地位,尋求更加清晰界定、完整的領土,而以往屬民們對地方領主的忠誠也開始移轉至君主。國界意識增強的同時,君主們逐漸運用日益體系化的外交制度處理與其他君主的關系;幾大王朝為了進一步增強其影響力,展開了頻繁的王朝聯姻。此時近代國際法形成的基本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摘編自李明倩《〈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研究——以近代國際法的形成為中心》
材料二
1648年,歐洲主要國家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條約體系”。中國自漢唐以來則一直堅持“天朝體系”。鴉片戰爭后,“天朝體系”受到“條約體系”的沖擊,開始逐漸轉軌。從設立五口通商大臣開始,一步又一步,允許外國使節駐京,成立總理衙門,派遣外交使團訪問歐美各國,同意以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以作揖代表跪拜,派遣駐外使節,同意朝鮮脫離藩屬,到1901年最后成立外交部,清王朝從“天朝體系”向“條約體系”的轉軌走了整整60年。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動,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摘編自雷頤《“條約體系”與“天朝體系”之爭》
(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國際法形成的有利條件。(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晚清由“天朝體系”走向“外交體系”的歷程。(8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鄂尔多斯市| 岳池县| 苍山县| 昌乐县| 延寿县| 鹰潭市| 惠水县| 会泽县| 武胜县| 永兴县| 辉县市| 即墨市| 香河县| 登封市| 图木舒克市| 那坡县| 平谷区| 南乐县| 鹤庆县| 廊坊市| 哈尔滨市| 西畴县| 博乐市| 赤城县| 历史| 岳阳市| 聊城市| 潮安县| 茂名市| 江山市| 苗栗市| 大厂| 北票市| 改则县| 嘉荫县| 陆丰市| 开阳县| 镇坪县| 榆社县|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