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第十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共25小題,共50分。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里,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有學者評論,當一個手織女工從織機旁站起來休息時,沒有其他人等著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個工序,但是“在棉紡廠中,所有的機器都是開動著的,時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機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廠紀律的”。這可以表明工業革命期間( )A.生產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革B機器大生產推動人身解放C工廠紀律保障工人勞動權益D工人勞動自主性極大提高2.有學者認為,“從法國大革命以來,唯一的明顯分裂只存在于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之間。1830年后,一種“溫和的”自由主義在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之間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1848年后,社會主義者也不再引用圣西門的話了。”這反映了( )A.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 B.空想社會主義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C.法國大革命推動啟蒙思想傳播 D.工業文明的發展加劇了階級的分化3.18世紀末以來,美國人惠特尼的方法證明,標準化的工作只要是熟練工人便可勝任。他的遠見為機床業和大規模生產工藝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從而使“每個家庭都有縫紉機和懷表,每個農場都有收割機,每間辦公室都有打字機”的愿景成為可能。這深刻說明惠特尼的創新( )A.促進了科技發明的普及B.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C.提高了工人的勞動效率 D.推動了工業現代化進程4.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工人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斗爭逐漸減少。1860年,英國全國性工會組織“工會聯合會”成立,它堅持經濟斗爭,否認政治斗爭,反對斗爭中的暴力行為,主張用和平、仲裁的方法解決勞資糾紛。這一變化( )A.表明英國工人運動的組織程度有所下降B.與英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變動有關C.側面折射出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理論指導D.受到法國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影響5.據統計,1838年,英國主要的四大棉紡織工業區總共有棉紡織工廠1620個,其中柴郡166個、德比郡95個、約克郡173個、蘭開夏郡1186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76%的棉紡織工人和90%的紡錘和織機聚集在蘭開夏郡。這表明英國( )A.城市化進程出現新特點B.生產和資本集中并走向壟斷C.世界工廠地位逐步確立 D.工業生產的地域化和集中化6.19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長途出行方式逐漸從乘坐豪華馬車轉為乘坐火車。他們選乘一等車廂,但三等車廂嘈雜的交談聲與歡笑聲不停傳過來,往往引發他們的抱怨或嫉妒。這折射出( )A.交通發展促進人口流動B.社會精英仇視無產階級C.工業革命引發情感危機 D.技術進步助推平權趨勢7.《發現者》一書中寫道:“當蒸汽力、電力及人的照明使工廠晝夜不停地進行工作的時候,當黑夜可以轉化為白晝的時候,人為的鐘點,亦即時鐘上標明的鐘點,對每個人都成為不變的生活準則。”該觀點意在說明( )A.工廠使人們日常生活規律化B.工廠制度推動了鐘表的發明C.時鐘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 D.工業化改變了社會生活方式8.19世紀中葉之前,英國各級政府較少干預城市事務。1848年頒布的《公共衛生法案》首次授權各城市建立地方衛生委員會,承擔公共衛生治理的責任,職能遠大于之前的市議會。這充分說明英國( )城市基層自治方式發生改變B.公共衛生觀念的日益深化C.工業革命促使政府職能轉變D.城市化助推社會治理轉型9.如圖體現了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分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的狀況。特別是18世紀以來,生產網絡高度集中在歐洲,一個多中心的棉花產業變成單極世界。這一改變主要由于( )A.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B.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C.殖民掠奪的不斷加劇 D.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10.美國工程師弗里德里克·泰羅提出,可對工人在勞動中的機械動作進行科學分析,然后研究出最具效率和最經濟的“標準操作方法”,再據此嚴格地挑選和訓練工人。據此可知,這一理論的提出( )A.基于工業革命的背景B.會降低工業生產效率C.遭到了工人階級抵抗 D.和資產階級利益相悖11.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人泰羅通過“鐵鍬試驗”,得出了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并設計出大小12種規格的鐵鍬,鏟不同的東西用不同的鍬。這樣,試驗所在地堆料場的勞動力從400~600人減少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從16噸提高到59噸。這表明( )A.科學與技術實現緊密結合B.工業革命加速了人的異化C.生產協作提高了勞動效率D.生產管理呈現科學化趨勢12.歐洲人口在1800年約為1.87億,每平方公里約18.7人,到1850年約為2.66億,增長了43%以上,每平方公里約26.6人。導致歐洲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相對安定 B.工業革命發展 C.健康意識增強 D.生活方式轉變13.19世紀上半葉,英國出現了由紡織工組成的首個全國性工會,一些工會成員開始與本行業生產者建立合作社。這些團體的出現( )A.有助于激發工人的階級意識 B.導致英國社會矛盾走向激化C.推動了民主制度的迅速發展 D.加劇了紡織領域的就業競爭14.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泰晤士報》曾報道,曼徹斯特的工廠主聯合要求政府干預工人集會,稱工人集會煽動工人對雇主的不滿,破壞生產秩序。1834年,議會通過立法,禁止工人成立工會。這一立法旨在( )A.維護資產階級統治 B.保障生產的連續性 C.規范勞資契約關系 D.優化城市人口管理15.有學者這樣論述19世紀中期的英國:廣大民眾舉止得體,公開擁戴君主制。有產階級成員對自己感到慶幸,19世紀40年代的緊張、一觸即發的革命氣氛,在19世紀50年代轉為平靜,到19世紀60年代社會氣氛已經變得非常自信。該論述主要基于,當時英國( )A.議會改革推進政治的包容性提升 B.君主立憲政體得到了完善C.工業革命完成社會財富大幅增加 D.福利制度的建設成效顯著16.英國圈地運動時期,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據統計,1700年,英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到1851年降為16%。英國的這一變化( )A.導致了英國農業的衰退B.引發了英國的人口危機C.阻礙了英國城市化進程 D.奠定了技術革新的條件17.英國主日學校1780年代初出現第一所,其入學人數,1801年達20多萬人,1833年達到136萬人,占全國5~15歲人口的45%。主日學校要“幫助工人階級的兒童養成適應工業社會的習慣”,它重視傳授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據此可知,主日學校運動( )A.提高了工人社會地位B.損害了中產階級利益C.推動了英國科技創新 D.主要活躍于工業中心18.喬治·斯蒂芬森于19世紀初設計的蒸汽機車,如“火箭”號,極大提高了人和貨物的運輸效率。材料所述現象( )A.使英國實現了制造業機械化B.推動了鐵路交通的快速發展C.成為大工廠制度建立的關鍵 D.帶動了內燃機的創制和運用19.19世紀初,英國的大部分雇主認為自己不應該承擔防治職業病的責任,并且表示工人患職業病或是因為他們自身先天體弱,或是因為他們不講衛生的生活方式。19世紀中后期,英國各方力量不再將罹患職業病僅僅視為工人個體的不幸遭遇,而是視作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這一變化主要源于英國( )A.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B.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C.勞資關系的普遍緩和 D.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20.17世紀初期,英國出臺關稅政策,禁止羊毛出口并提高法國紡織品進口稅,取消100多種商品出口關稅并給予出口獎勵;中期進一步提高進口關稅。這些舉措( )導致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下降B.直接推動英國海外探險活動C.表明自由主義思想占據主流 D.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21.19世紀上半期,普魯士開始大力發展鐵路網絡。到1852年,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意志鐵路網建立起來。鐵路不僅把東部農業經濟區同西部鋼鐵工業區緊緊聯結起來,而且穿過各邦的邊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區。這一進程( )A.利于增強德意志的民族凝聚力 B.反映出德國統一助推經濟騰飛C.促進德意志工業革命全面爆發 D.消除了德意志各邦間經濟壁壘22.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該同盟包括德意志的18個邦,占德意志領土的3/4,同盟內禁止設立關卡,實行免稅貿易,采用統一的貨幣制度。關稅同盟作為一個整體實行統一稅率,并與英、荷、比等國家簽訂了平等商約。可見,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成立( )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B.標志著德國經濟統一的完成C.受到美國南北戰爭較大影響 D.適應了德國工業革命的開展23.工業革命后掀起對工業化社會的理論探究,在亞當·斯密看來,推動一切生產和交換活動的動機是參與者的個人利益,“我們能吃上肉靠的并不是屠戶的好意,而是他對其個人收入的關心”,并認為“管的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這表明亞當·斯密認為( )A.要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B.要利用自由主義調節市場C.要積極推行重商主義政策D.要維護公民個人經濟利益24.據研究,1700年前后,英國什羅浦郡土地所有者與農業雇工的人數比例為29:21,但到了1820年,這個比例竟然變成了4:21。19世紀英格蘭、威爾士的總人口增加了一倍,農業對勞動力需求卻下降了2/5。英國的這種狀況表明( )A.圈地運動導致農業技術進步 B.農業變革伴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動和分化C.工業革命導致英國農業衰退 D.土地產權變革引發農民貧困和激烈反抗25.“民俗學”一詞最初出現在1846年英國的雜志上,隨著歐洲各國廣泛開展農村文化生活、信仰、年時節氣等民俗調查而逐漸普及。這一現象折射出( )A.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B.工業化進程的加速 C.近代科學突飛猛進 D.全球性聯系的建立二、綜合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預示了一個現代社會的出現,英國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大眾消費市場和消費社會時代來臨。城市化進程加速,倫敦以其他地方城市所不具有的優勢在人口吸引、財富積聚、工業制造、發明創新等方面繼續領跑全國,形成全國最大的消費市場。不過即使到了18世紀初期倫敦市區交通仍舊不夠完善,在1760-1809年之間大約有1514項涉及收費公路的法律通過,所有這些都大大改善了倫敦通往外地的道路交通狀況。倫敦是典型的文化、藝術中心,自伊麗莎白以來,文藝復興在英國高漲,文學、藝術繁榮,戲劇發達,劇院興盛,成為市民最重要的娛樂場所。至18世紀有著濃厚藝術傳統的倫敦,戲劇作為最受倫敦人歡迎的娛樂消遣方式之一,日益為富有的中產階層人士所接受,劇院也成為中產階層人士接受文學、藝術熏陶的好去處和娛樂消遣場所。18世紀引領倫敦和英國消費市場的兩大軟飲料茶與咖啡,成為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特別是正在崛起中的人數龐大的城市中產階級的喜愛飲品,以各類奢侈品消費為主導,工業革命前后形成一個人數龐大的、具有強大社會購買力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消費主體主要為貴族階層和中產階級群體。到18世紀以后倫敦數以千計的咖啡館出現,兩種非酒類消費飲品咖啡和茶葉逐漸放下身價,成為英國普通民眾的消費至愛。倫敦咖啡館消費盛行,英國獨特的公共空間和咖啡文化開始形成。——摘編自曹瑞臣《論18世紀倫敦現代消費市場的形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倫敦現代消費市場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倫敦現代消費市場形成的影響。27.回眸近代科學革命的歷程,認識新技術革命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代科學革命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使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近代科學革命構建了一幅世界新圖景,在新的世界圖景里,萬事萬物不是由神圣的天意來決定,而是遵從自然規律。在近代科學革命中天文學家伽利略創立了實驗與數學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牛領創立了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科學認識的歸納法,為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近代科學革命還引起了學校教育的巨大變化,如大學開始設置更多的自然科學課程,以滿足人們希望掌握科學知識來更好地認識自然界的需求。——摘編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學革命事件及其意義》材料二 這些發明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幾乎使我們難以一一詳述,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三個原則對它們進行歸納分類:第一個原則就是以機器——快速、規則、準確而且不知疲倦——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第二個原則就是用沒有生命的動力資源替代有生命的動力資源,特別是引進了能夠將熱轉化為功的發動機,從而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并且幾乎是無限的能源供應渠道;第三個原則是大量使用新的材料并且合成了許多新材料,特別是用礦物資源替代了植物或者動物資源。這些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它們使人類的勞動生產率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摘編自哈巴庫克《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六卷》(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近代科學革命的意義,并寫出牛頓的重大科學成就。(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三個原則”分別指什么,并舉例加以說明。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帝國時期,穆斯林商人活躍于亞歐非三大洲,他們販賣絲綢、香料、寶石、銅鏡、金銀及玻璃器皿、藥材、紙張、椰子、蔗糖、各種毛皮,以及奴隸和閹人等。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印度到北歐波羅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阿拔斯王朝采用金銀兩種貨幣,東部各省通用銀幣第爾汗,西部各省通用拜占庭的金幣第納爾。從事金銀幣的兌換者逐漸變成了銀行家。9世紀時,巴格達總銀行在各城市設有分行。大商人都在銀行里有自己的賬號,憑支票支付,而不用現金。由于伊斯蘭教不準許信徒賺取利息,所以經營銀行的多是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材料二 1509年,葡萄牙人在阿拉伯海第烏港附近擊敗了數量上占優勢的穆斯林艦隊,進而確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權。隨后,往日與印度進行貿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這個(葡萄牙)帝國由少數島嶼和散布于繞非洲去東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組成,他們在戰略上都是重要的據點。葡萄牙人依靠它們得以控制伸展在半個地球上的航路,保證了葡萄牙商船暢通無阻地往來于歐洲之間,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離都有一個停泊處,以補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這樣成為壟斷歐亞之間及中國、日本和菲律賓之間貿易的霸主。——摘編自【美】本特利、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三 18世紀60年代后,國際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鐵路、輪船、汽車以及電報、電話的應用將整個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使國際貿易變得更加便利和快速。工業原料和制造品作為貿易商品的比重不斷上升,機器設備和金屬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增大。樣品展覽會和商品交易所取代了國際定期集會,根據樣品簽訂合同開始被廣泛接受。與此同時,國際貿易服務的組織也日趨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運輸公司和保險公司。由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世界貿易格局已經形成。——摘編自【美】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克《貿易打造的世界》(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國商貿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指出16世紀歐亞貿易主體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8世紀60年代后國際貿易大發展的表現及影響。29.近代西方奶粉生產技術的演變發展是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縮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05年,法國人帕芒蒂倫瓦爾德建立了一個奶粉工廠,開始正式生產奶粉。當時采用雙滾筒干燥技術,將濃縮牛奶攤在加熱滾筒上,烙成薄奶膜再碾碎成粉。這一技術使得奶粉生產從家庭小作坊式邁向工業化生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奶制品保存和運輸的需求。1855年,英國人發明乳餅式干燥法,把牛奶放在真空蒸發罐里濃縮成餅狀,然后干燥制粉。該方法進一步優化了奶粉的生產工藝,提升了奶粉的質量和保存期限,使得奶粉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也促使更多資本投入到奶粉生產行業。——摘編自賈情《工業革命時期城市食品供應問題研究》材料二 1877年,美國人帕西發明噴霧干燥法,先將牛奶真空濃縮至原體積的1/4,再將牛奶以霧狀噴到干燥室中,這依賴于精密的噴霧裝置。隨著19世紀60年代的科學技術進步,制造出高精度、高效率的噴霧設備。同時,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初步應用也有助于實現噴霧過程的穩定和均勻。這些奶粉加工中的變革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能更好地保留牛奶的營養成分,適應了當時快速發展的工業社會對大規模、高品質食品生產的要求。——摘編自馬濤《工業技術發展與歐美社會飲食結構變化問題的研究》(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奶粉生產技術不斷革新的背景。(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奶粉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奶粉生產技術革新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業如何把財產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它用這些資本來建立龐大的企業,從而使從事手工業的小資產階級破產,它用這些資本來使自然力為自己服務,以便把個體手工業工人從市場上排擠出去。分工,水力特別是蒸汽力的利用,機器裝置的應用,這就是從上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小工業創造了中間階級,大工業創造了工人階級,并把中間階級的少數選民擁上寶座,但是,這只是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們。目前,無可爭辯的和容易解釋的事實是,“美好的舊時代”的人數眾多的小中間階級已經被工業摧毀,從他們當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資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貧窮的工人。——[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材料二 “工人為取得每天的一定數目的工資而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在不多的幾小時工作之后,他就把這筆工資的價值再生產出來了。但是,他的勞動合同卻規定,工人必須再工作好幾個小時,才算完成一個工作日。工人用這個附加的幾小時剩余勞動生產出來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不破費資本家一文錢,但仍然落入資本家的腰包。……其次,霍亂、傷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發生,使英國資產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不致成為這些流行病的犧牲品,就必須立即著手改善自己城市的衛生狀況。——[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材料三 這件事實際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德普勒的最新發現在于,能夠把高壓電流在能量損失較小的情況下,通過普通電報線輸送到迄今連做夢也想不到的遠處,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這一發現使工業徹底擺脫幾乎所有的地方條件的限制,并且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如果說在最初它只是對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必將成為消除城鄉對立的最強有力的杠桿。而且非常明顯的是,生產力將因此得到大發展,以至于越來越不再需要資產階級的管理了。——[德]恩格斯《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依據材料一,指出“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分別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力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工人的生活狀況,簡述英國資產者改善城市衛生狀況的意義。(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消除城鄉對立最有力的杠桿”是什么?這一杠桿的重大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B D D D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A C D D B A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A D B B B26.(1)原因:工業革命后城市化進程加速;文化娛樂業發達;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需求;交通運輸業發展(任意3點)(2)影響:促進城市化進一步發展;推動世界市場,全球貿易網絡發展;豐富大眾精神生活;推動現代社會的出現;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任意3點)27.(1)意義:自然科學擺脫神學桎梏,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確立了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推動了學校教育的變化;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成就: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2)概括及說明:第一個原則——機器生產:生產機械化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第二個原則——動力革命:蒸汽機、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個原則——化學工業興起: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用化學方法合成新材料。28.(1)特點:貿易范圍廣泛;商品種類繁多;金融貨幣體系較為先進;商業規則受宗教影響;商人群體高度活躍;阿拉伯帝國是東西貿易的橋梁。(2)變化:從阿拉伯人、威尼斯商人轉變為葡萄牙人。原因:葡萄牙的航海技術及軍事優勢;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的殖民據點建設;歐洲人對東方商品的強烈需求。(3)表現:國際貿易日益便利快捷;貿易商品結構得到深度調整;商品交易模式發生革新;出現專業化的貿易服務組織;國際貿易格局出現新變化;國際分工體系逐步形成。影響: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自由貿易政策的發展;推動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重塑了國際經濟格局;加劇了殖民擴張與沖突;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29.(1)背景: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工廠制度等組織形式的革新;科學技術進步;人口增長,市場需求增長。(2)趨勢:生產技術向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和工業設備。影響:推動了奶粉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食品保存、加工的技術進步;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提供了更便捷、營養的奶制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嬰幼兒的健康水平。30.(1)三個偉大的杠桿:分工;水力(蒸汽力);機器裝置的利用。影響:生產力:蒸汽動力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社會結構: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2)工人生活狀況: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占有;工人的工作時間長;傳染病嚴重威脅工人的健康;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等。意義:推動基本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推動了城市建設的現代化進程;提高政府對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視;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等。(3)杠桿:電力的廣泛應用。表現:電力的使用使工業徹底擺脫了時間、地點等限制;水力發電和傳輸“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電力消除了城鄉在動力獲取和使用上的差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