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第十一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共25小題,共50分。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里,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1870年,巴黎民眾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資產階級新政府成立。對此,馬克思指出:“法國工人階級正處于極困難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機中,當敵人幾乎已經在敲巴黎城門的時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圖都將是絕望的蠢舉。”在馬克思看來,當時法國( )A.沒有發動廣大農民B.封建專制勢力居于主導地位C.階級矛盾走向尖銳 D.無產階級革命時機尚未成熟2.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給第一國際會員庫格曼的信中說:“如果巴黎斗爭只是在機會絕對有利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么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顯得太容易了,其中‘偶然性’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否則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馬克思的這一表述( )A.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B.指明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依據C.是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補充和發展 D.實現了對新舊理論的雜糅相濟3.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革命家,是世界上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他的事業,人類將永遠不會忘記。下列有關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貢獻的表述正確的是( )A.推動社會主義運動從一個國家向多個國家的擴展B.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一國率先取得勝利理論C.第一次系統完整的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D.促進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4.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表述道:“無產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存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世界歷史上首次對此進行嘗試的是( )A.法國大革命 B.倫敦第一國際 C.法國巴黎公社 D.俄國十月革命5.1871年4月15日,巴黎公社頒布法令,把反動政府走狗的“一切動產和不動產,以及各種有價證券,都由國家管制”,成立商業部、工部局、稅務總局等專門辦事機構,負責公社對糧、煤和各種日常用品的來源和供銷。這些舉措( )A.打碎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B.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利C.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D.嘗試改造了私有制經濟6.1810年,法國為紀念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旺多姆圓柱,圓柱上的拿破侖右手持劍,左手持一個象征征服的地球雕塑。1871年,巴黎公社委員會通過法令,指出旺多姆圓柱是“野蠻行為的紀念物,是武力和虛榮的象征”,隨后推倒了圓柱連同拿破侖銅像。這反映出巴黎公社( )A.具有國際主義精神 B.力圖推翻君主專制制度C.反對帝國主義戰爭 D.嘗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7.18-19世紀是歐洲主要國家的現代化時期,也是全球性現代社會的創生時期。以下有關18-19世紀歐洲發生的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①《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②復動式蒸汽機試制成功③法國大革命的開始 ④國際工人協會成立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8.傅立葉認為,只有通過建立“和諧工業”,讓其中的每個人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人類社會才能真正繁榮。由此可見,傅立葉( )A.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B.倡導構建理想社會模式C.強調工人階級團結斗爭 D.關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9.馬克思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說,自上至下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從前國家的高官顯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以及公務津貼,都隨著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馬克思評價的歷史事件是( )A.法國里昂工人武裝起義 B.英國憲章運動 C.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D.巴黎公社10.在1864年,工人運動本身的理論性質在整個歐洲,在群眾中間,實際上還是很模糊的。馬克思主義還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之一,還未被各國工人階級普遍接受。但是,當第一國際解散的時候,“情況已經全然不同了”。這主要說明( )A.工人運動缺乏理論指導B.空想社會主義成為主流C.國際組織傳播科學社會主義 D.社會主義各派矛盾難以調和11.恩格斯說:“公社無疑是第一國際的精神產兒,盡管第一國際沒有動一個手指去促使它誕生”。“公社是第一國際的精神產兒”指的是( )A.公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B.第一國際直接指導了巴黎公社C.第一國際推動巴黎公社的誕生 D.巴黎公社由法國工人自主發動12.巴黎公社廢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機構,實行立法和行政機構統一的制度——公社委員會,公社委員會由工人、社會主義者以及在巴黎的外國革命者共同選舉產生,負責處理一切社會事務。這表明巴黎公社( )A.制度建設具有創新性B.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C.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D.忽視行政效率的提高13.英國憲章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在1842年12月27日的會上,全體委員一致通過一項決議。決議說:“本協會作為正義和人道主義的支持者,不能對英中之間的這場戰爭感到滿意。因為我們認為一切侵略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戰爭,一切侵略戰爭對侵略者來說永遠是非法的戰爭。所以本協會對英國侵華戰爭的勝利表示憤慨。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出師不義,在戰爭中完全無視人民的生命,最后以一種赤裸裸的劫掠性條約結束戰爭。”由此可知英國( )A.工人階級的民族意識覺醒B.無產階級的政治覺悟有所提升C.掩蓋鴉片戰爭侵略的本質D.工人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14.空想社會主義者主張廢除私有制和雇傭勞動,改變資本主義分配制度,消滅商品交換,把國家變成純粹的生產管理機構。但他們的社會改革方案無一不遭到無情嘲弄,他們所做的共產主義試驗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由此可推知,當時( )A.工人階級缺乏斗爭精神B.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消除C.科學社會主義亟待產生 D.民眾并不注重經濟需求15.1895年,恩格斯在出版馬克思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時,撰寫導言指出:“普選權……使我們可以每三年計算一次自己的力量……即使‘顛覆者’自己把選舉權視為陷阱,政府仍然會害怕我們的合法活動。”這一論述表明恩格斯主張( )A.徹底放棄暴力革命全面轉向議會斗爭 B.修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C.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無產階級斗爭策略 D.建立與資產階級政黨的合作聯盟16.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人的工資在整個工業生產產生的利潤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個工作日勞動很少一部分時間,就足以抵償這點工資;在余下的大部分時間里,工人都是在無償地為資本家工作,他們創造的價值也全部為資本家所得。馬克思的這一理論被稱為( )A.唯物史觀 B.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C.科學社會主義 D.剩余價值論17.1842年威廉·魏特林出版了《和諧與自由的保證》。該書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主張以暴力的方法號召工人起來推翻舊制度,同時設想建立一個由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管理的“和諧與自由的社會”。這一思想( )A.深受科學社會主義影響B.尚未認清無產階級歷史使命C.強調建立政黨領導革命 D.得到了工人階級的廣泛支持18.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人報刊《聯合行業合作雜志》寫道,產生社會罪惡的一大原因是——“我們國內社會和商業生活中的失誤,它造成了機器同人力之間的競爭和對抗,而不是合作。”這表明,當時英國工人階級( )A.對社會進步采取抵制態度B.對加強國際聯合達成共識C.對生產方式變革積極適應D.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不深19.1864年10月,馬克思起草《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指出:從1848年歐洲革命到1864年期間,歐洲工人階級“終于爭得了十小時工作日法案的通過。這一法案對于工廠工人在體力、道德和智力方面引起了非常良好的后果”,它“不僅是一個重大的實際的成功,而且是一個原則的勝利”。“十小時工作日法案”的通過( )A.表明第一國際成立發揮重要作用 B.為國際工人運動指明了正確方向C.主要歸功于工人階級的長期斗爭 D.受巴黎公社國際主義精神的影響20.1871年,馬克思在一封信中稱贊一場工人運動:“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靈活性,何等的歷史主動性,何等的自我犧牲精神……歷史上還沒有發生過這種英勇奮斗的范例。”其中,“歷史主動性”在于( )A.接受馬克思主義領導B.建立起廣泛的工農聯盟C.實行工人合作社管理 D.嘗試建立無產階級政權21.19世紀后期,英國掀起了組建工會的熱潮,如碼頭工人罷工后成立的“船塢、碼頭和河邊工人工會”,海員大罷工后成立的“海員和鍋爐工人工會”,煤氣工人罷工后成立的“煤氣和通用工人工會”,還有“婦女工會聯盟”等。到1900年,有組織的工人總數已超過200萬。這些工會組織的建立( )反映了工人階級聯合斗爭的愿望B.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C.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 D.受到了巴黎公社運動的影響22.傅立葉在《新世界》中指出:“在文明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困是由富裕產生的。”他把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稱為“多血癥的危機”,并稱資本主義工廠是“溫和的苦役場所”。由此可見,傅立葉( )A.對機器大生產持反對態度B.準確指出經濟危機的根源C.認識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D.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23.巴黎公社廢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機構,實行立法和行政機構統一的制度——公社委員會,公社委員會由工人、社會主義者以及在巴黎的外國革命者共同選舉產生,負責處理一切社會事務。這表明巴黎公社( )A.制度建設具有創新性B.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C.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D.忽視行政效率的提高24.傅立葉在《新世界》中指出:“在文明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困是由富裕產生的。”他把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稱為“多血癥的危機”,并稱資本主義工廠是“溫和的苦役場所”。由此可見,傅立葉( )A.對機器大生產持反對態度B.準確指出經濟危機的根源C.認識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D.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25.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辯證法、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唯物辯證法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規律,后迅速在工人運動中傳播開來。這說明( )A.理論創新來自于哲學家的靈感 B.唯物辯證法標志馬克思主義誕生C.馬克思主義將理論與現實結合 D.資本主義發展催生了唯物辯證法二、綜合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司馬遷撰述《史記》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對紛雜無憑的說法則依據傳說與文獻相對應,“擇其言尤雅者”成編。其編著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稽(考證)其成敗興壞之理”。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他的責任是對所列各種事件的每一細枝末節進行精心審核。敘述時不能為引人入勝而虛構。歷史編著是為了讓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業已發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將在某一天以同樣或相似的方式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人從中獲益。(1)閱讀材料一,概括歷史學家編著史書的原則方法。材料二 在歐洲,19世紀被譽為“歷史學的世紀”,歷史研究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自然界的規律適用于人類社會,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適用于歷史研究。歷史研究應該以回憶錄、日記、外交報告等原始文獻為材料,通過科學的解釋方法,尋求人類社會進步的規律。歷史研究的主要對象仍然是社會上層,但包括工人在內的社會下層的歷史也逐漸受到關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國工人運動史》和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問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2)閱讀材料二,概括19世紀歐洲歷史學發展的特點。任選一個特點,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17、18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經歷了古典自由主義和現代自由主義兩個大的階段。古典自由主義由洛克提出,盧梭加以發展。到18世紀中后期,亞當·斯密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倫理和經濟兩個角度闡釋了自律性的市場經濟理論,從而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經濟領域。邊沁提出了以“避苦趨樂”為人性的功利主義理論,認為功利原則是個人權利的確切標準,依據功利原則,國家權力對個人追求幸福的活動不應作過多干涉,國家權力僅限于保護自由和財產安全;約翰·密爾從個人和社會關系的角度論述個人自由,提出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的界限、政府的權力與被管理者的政治自由之間的關系,主張維護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主張有限度的放任主義,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社會領域。——摘編自梅榮政、楊軍《西方自由主義的流變、實質與危害》材料二 自由是啟蒙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但是對自由這一現代文明價值的追求在啟蒙時期并未完成。啟蒙的自由事業的尚未完成性體現在自由的價值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遭遇了其內部的背離上。自由女神的身影僅成了一個字面符號,人的世界早已不是人的世界,而是金錢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自由價值無法真正實現。間歇性的經濟危機、貧富懸殊以及托拉斯和大企業壟斷等問題,都是古典自由主義者未曾預見或難以有效回應的。一般認為,大概在1870年前后,古典自由主義就趨向衰落。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的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所有人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會增加。這是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財富的尺度絕不是勞動時間,而應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摘編自劉禮《馬克思對啟蒙傳統自由觀的超越及其當代價值》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7—18世紀西歐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后期西歐古典自由主義遇到的問題,并分析其走向衰落的原因。(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克思自由觀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的影響。28.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對于工人階級來說,成立“工人議會”和“工聯”,為爭取9小時工作日而斗爭,使他們的生活確實有所改善。1832年改革中,工人階級的“一無所獲”加強了他們的集體受剝奪感,促進了他們的階級意識覺醒,最終導致標志著英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憲章運動”的爆發,1867年和1884-1885年的兩次議會改革,雖然最終沒有實現普選權,但資產階級通過在政治上對工人階級的逐漸賦權,逐步鈍化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并將之整合進資本主義政治體制中去,最終使本可以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先鋒的英國工人階級,成了工人運動改良主義的榜樣。——摘編自王可園、郝宇青《政治權利與階級意識——19世紀英國議會改革對工人運動改良主義的影響》材料二:馬克思和恩格斯經常深入社會搞調查研究,1880年4月,馬克思起草了《工人調查表》,詳細了解工人的勞動環境、勞動強度、工作時間、工資生活以及勞資關系狀況,從中探索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剩余價值的秘密。馬克思的《資本論》參考了1500多種書籍和檔案文件,包括大量的英國調查委員會和工廠巡視員所整理的調查報告、經濟資料,思格斯用了21個月的時間,通過親身觀察和親身接觸,直接研究了英國的無產階級,研究了他們的痛苦和要求。——據鄧立勛《馬克思主義與調查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英國工人運動興起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克思、恩格斯開展社會調查研究的意義。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鐵路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成功和成熟。鐵路對于煤鐵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了這兩個工業部門的發展。建設鐵路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最重要的是,便宜又快捷的交通方式對工業經濟的發展有可能產生多米諾效應。隨著產品價格降低,快速的交通推動市場擴大,需求增長反過來要求有更多的工廠和更多的機器,這樣就又強化了工業革命自我支持的特性。這種動態性標志著與歐洲傳統經濟的根本決裂……如此連續不斷,自我支持性的經濟增長就逐漸被視為新的工業經濟的一個根本特性。——杰克遜·J·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材料二 工人對資產階級的反抗在工業發展開始后不久就已經表現出來,并經過了各種不同的階段……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西歐的工人運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工人尚未認識自己勞累、貧困和失業的根源,因此采取破壞機器、燒毀廠房的方式進行抗爭;第二階段,工人認識到不是機器坑害了他們,而是自己的廠主壓榨他們,廠主是使自己受苦受難的禍首,因此就由破壞機器提高到開展自發的經濟罷工,要求提高工資、縮短勞動時間等;第三階段,由自發、分散的經濟斗爭發展到自覺有組織的政治斗爭,甚至進行武裝起義,要求奪取政權,要求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度。最典型的就是法、英、德三國的三大工人運動浪潮疊起。——據《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鐵路“促進工業革命的成功”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經濟與“歐洲傳統經濟根本決裂”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對馬克思主義產生前西歐工人運動予以簡要評價。30.生產力的發展及生產關系變革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蒸汽機不僅取代了水車和風車,也取代了馬、牛,甚至人,承擔了大量的牽引、挖掘、起重、運輸、鉆探、消防等任務。有了蒸汽機提供的無窮動力,奴隸勞動力就變得不經濟了,用一位經濟學家的說法,資本主義消滅了奴隸制。……這是人類自從“發明”火以來最大的一次飛躍。數萬年來,人類文明從未出現過如此劇烈的轉折和提速。——摘編自杜君立《現代的歷程》材料二 19世紀初的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更加復雜,貴族主導的議會政治體制已不能適應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大發展的需要,受到了各階層的不斷挑戰。1825 年經濟危機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和政治矛盾激化,1830年法國革命的沖擊,刺激了英國的激進運動。面對可能出現的革命,1832年議會改革通過給予資產階級和上層中產階級選舉權,使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得以滿足,而令工人階級的激進運動陷入孤立。——摘編自方家 張士昌《邁向大眾民主—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探析》(1)根據材料一,指出蒸汽機何以成為人類發明史上的飛躍,結合所學,簡述此次“劇烈的轉折和提速”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的重大變革。(2)根據材料二,概括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背景,結合所學,指出1832年后英國“工人階級的激進運動”的目標。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C D A D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C C D B D C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A D A D C26.(1)廣泛收集史料并進行考證、辨析;尊重歷史事實;編寫史書的目的是總結經驗教訓,以供后人借鑒。(2)特點:歷史研究科學化(歷史學成為科學);關注工人運動史,唯物史觀誕生。分析:歷史研究科學化(歷史學成為科學):17世紀末,牛頓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人類走向科學時代;18世紀的啟蒙運動弘揚科學與理性;19世紀,推崇科學成為歐洲的潮流,推動史學研究走向科學化和專業化。關注工人運動史,唯物史觀誕生:工業革命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工人運動興起,史學家開始重視對社會下層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觀。27.(1)發展:個人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由政治自由拓展至經濟自由和社會自由;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發展完善;國家的作用日漸突出。(2)問題:經濟危機頻發,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引發社會矛盾;大企業壟斷現象嚴重,破壞社會公平競爭。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加劇了貧富差距,社會矛盾加劇;工業革命后,資本積累加劇,自由競爭原則受到破壞;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思潮興起,批判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顯現。(3)影響:馬克思自由觀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理論依據,推動了工人運動發展;成為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導,影響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動了各國政府加強社會福利、勞動保護等制度改革。28.(1)背景: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工人階級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惡劣,階級矛盾激化;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覺醒;英國國家權力重心下移。(2)意義:深化了對資本主義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樹立了重視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無產階級的階級覺悟;有利于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29.(1)原因:推動煤鐵部門的發展;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推動市場的擴大。表現:采用機器生產(蒸汽機);工廠制度;工業革命具有自我支持特性。(2)背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病逐漸顯現;工人階級勞動條件惡劣。內容、特點:工人運動經歷了破壞機器到爭取政治權利的多種形式斗爭。影響:表明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奠定基礎,但這些運動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30.(1)是生產動力的巨大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變革;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變革:工場轉變為工廠,實行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分工協作。(2)背景: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原有的議會體制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經濟危機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法國革命的影響;避免革命危險,緩和社會矛盾。目標:爭取普選權等政治權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