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西示范性高中4月高一期中調研測試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選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印度的古代詩歌總集《梨俱吠陀》中認為當時印度存在的四種姓由“梵天”的化身“普魯沙”身體的不同部分演化而來,“他的口變成了婆羅門(神的代言人),他的手被做成了剎帝利(世俗權力擁有者),他的腿就是吠舍(商人),從他的腳生出了首陀羅(身份低賤的人)”。通過將種姓制度神圣化,旨在()A.強化對民眾精神上的統治 B.體現政治體制中的宗教情愫C.增強民眾的國家整體意識 D.強調社會中森嚴的等級觀念2.作為西亞、北非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波斯帝國在征服地域上超越前雄。面對遼闊疆域帶來的巨大交通和通訊壓力,波斯首位皇帝居魯士二世為盡快了解各地局勢,研究馬匹奔跑一天的里程,根據路程遠近設立一系列驛站,配備了負責信函傳遞的馬匹和人員,在全國建立御道系統。這一措施()A.有利于鞏固帝國的統治秩序 B.強化了哈里發的政治軍事大權C.加速了行政官僚體系的形成 D.客觀上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通3.中世紀晚期西歐莊園的領主會定期要求管家提交詳細的收支報告,并設定明確的年度生產指標。若實際收入低于預期,領主不僅要求管家解釋原因,還會根據差額比例扣除管家的薪酬作為懲罰。此外,審計人員會將差額記錄為管家的債務,要求其限期補足。這說明當時西歐莊園()A.構建調和內部矛盾機制 B.管家職權發生變化C.封建領主具有利潤觀念 D.發揮基層治理功能4.朝鮮王朝的考試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試”,還有各種不定期的“別試”。具有代表性的“別試”,例如以成均館的儒生為考試對象的“謁圣試”,國王還會親臨考場。材料說明()A.朝鮮歷代國王均重視選官制度 B.規范的選才制度推動社會發展C.中國主流思想對朝鮮影響較大 D.朝鮮王朝照搬唐朝的科舉制度5.古代非洲某國以尼亞尼為都城;通過控制撒哈拉商路的黃金和鹽貿易積累了巨大財富;建立了龐大的行政體系,并派遣官員到各地征稅;其統治者曼薩·穆薩因朝圣麥加而聞名世界。該國()A.發明梯田耕作,耕種者每年收獲多次B.建造了廷巴克圖大學,成為伊斯蘭學術中心C.擁有豐富鐵礦資源,馴養駱駝等牲畜D.創造了獨特的象形文字,因外敵入侵而衰落6.梁啟超曾言:“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梁啟超意在說明()A.鄭和的航海成就未被后人繼承和發展B.東西方不同的對外政策造就了不同的結果C.鄭和航海的影響小于哥倫布和達·伽馬D.經濟形態的差異是造成東西方差異的根源7.圖1是德國畫家丟勒于1514年創作的版畫《憂郁》。版畫的內容元素十分豐富:在一間小木屋外,高大健壯的生翼女子手持圓規托腮苦思,身旁發呆的丘比特,散落的工具-天秤、沙漏、鋸子、刨子、圓球、多面體、木梯等。據此推斷該版畫A.宣揚了人文主義精神 B.點燃了宗教改革火炬C.推動了近代科學發展 D.宣告了理性時代到來8.圖2為一位高三學生在學完某國近代政治制度后,用物理電路知識繪制的圖示。由此可推知該國政體()A.國民居于權力的核心地位 B.帝國議會制衡政府首腦C.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D.聯邦議會控制立法大權9.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府采取“破從來之陋習”“求知識于世界”的方針,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于1872年頒布《學制令》,建立全國的學校教育體制,施行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等措施,這場改革()A.摒棄了儒學教育弱化了文化認同B.為后來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C.提高了識字率并促進了男女平等D.“文明開化”使日本的國民教育實現了徹底革新10.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的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據此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A.以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B.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C.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發生變革 D.推動舊產業部門技術改造11.有學者評價《共產黨宣言》時說:“這本書篇幅不多,價值卻相當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推動著文明世界全體有組織的正在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該學者做出上述評價,是基于《共產黨宣言》()A.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B.闡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C.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D.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12.巴黎公社委員蘭維埃說:“公民們,我高興得心都要跳出來,話也說不出來了。不過,請允許我贊頌巴黎人民,因為他們給全世界做出榜樣。”巴黎人民“給全世界做出榜樣”主要體現在()A.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B.為馬克思主義誕生奠定理論基礎C.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D.率先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13.圖3為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由此可知,這一時期()A.西、葡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 B.大西洋三角貿易已走向衰落C.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D.傾銷工業品是主要掠奪手段14.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直接統治之下,還有遠超過此數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這說明()A.世界開始從分散走向整體 B.歐美列強之間矛盾尖銳C.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階段 D.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15.墨西哥在1821年獨立后,以阿茲特克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將阿茲特克人視為祖先,將阿茲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視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這些做法意在()A.打擊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統治 B.重建阿茲特克帝國的文明C.推動墨西哥的民族獨立運動 D.深化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16.圖4是題為《門羅護院》的漫畫,畫面主體是山姆大叔,他一手指著美國國會通過的文件,一手做禁止動作,腳下是門羅宣言文本,面前是各國戰艦。該漫畫()A.批判歐洲各國對拉美展開的武裝殖民B.隱含美國將拉美作為勢力范圍的野心C.旨在表達門羅主義遭到各方強烈抵制D.充分贊揚美國支援拉美民族獨立運動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打開北京城市地圖,人們會發現,北京城有一條南北延伸、貫穿整個舊城的軸線,人們稱她為北京城的脊梁......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起始點是紫禁城,具體說是紫禁城中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座大殿,在功能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被稱為“金鑾寶殿”。該三大殿是舉行國家大典的場所,是統治者發號施令、決策統治的地方,是國家政治的象征。三大殿共用一個統一的臺基,前后排列,自成一組。臺基為漢白玉須彌座,平面呈“土”字形,表示天下土地皆屬皇帝。-張妙弟《北京中軸線性質的四個定位》材料二羅馬城內的廣場、浴場等空間建筑也開始具有更多的功能,蘊含更多社會、文化意義。羅馬廣場不僅是羅馬城的中心,還是整個羅馬帝國的中心。廣場不再僅是一個功能單一的開放場所,而是兼具經濟、政治、司法、娛樂、宗教等多種功能,羅馬城的市民在這里從事商業貿易、參與政治活動、進行司法審判、舉行宗教儀式等等。浴場也不僅是洗浴場所,而是成為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羅馬市民把洗浴當成了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在這里羅馬市民除了清洗身體之外,還從事體育鍛煉、文化交流等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羅馬浴室為羅馬社會各個階層都提供平等的社會參與的機會。......“條條大路通羅馬”,古羅馬的道路網絡以羅馬城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出大路,道路筆直且寬闊,利于城市的擴展和交通的便捷。-譚順蓮《帝國時期羅馬城的空間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北京城城市布局與帝國時期羅馬城市布局的差異。(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羅馬城和北京城布局差異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認識。(2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諳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此外,這里還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這里還產大量的棉花,臣以為,無須送回西班牙,在當地即可賣好價錢......-[意]哥倫布著,孫家堃譯:《航海日記》,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頁(1)根據以上材料,分析哥倫布《航海日記》在史學研究中的價值。(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動對美洲社會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演進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大階段。西歐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14-18世紀,西歐相繼發生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這些運動旨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解放人們的思想。材料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也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我們從政治角度可以這樣歸納這一時期西歐的階段特征:民族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上材料皆摘編自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1)結合材料一繪制一個有關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時間軸。(要求:用黑色中性筆作圖,包含時間(按世紀)、事件及核心思想(或主張)等信息)(6分)(2)根據材料二中政治角度的示例,試從經濟、文化角度歸納-18世紀的階段特征。(4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源動力,是國際政治中“權力”內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競爭、國際政治版圖變遷的核心驅動因素之一。在人類社會進入威斯特伐利亞時代之后,其歷史始終是沿著兩條主線向前發展:一是因科技革命引發生產力、生產方式的變革進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史;二是因科技革命引發主權國家權力增長和實力對比發生變化進而推動國際政治版圖發生變遷的歷史。-摘編自鄭華《科技革命與國際秩序變遷的邏輯探析》根據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2025年廣西示范性高中4月高一期中調研測試歷史 參考答案1—5AACCB 6—10DACBB 11—16DCADDB17【答案】(1)差異:北京:中軸線對稱布局;政治功能突出(彰顯封建等級秩序;突出王權至上)(答對1點2分,答對2點3分)羅馬:布局不規則;工商業和生活、娛樂的功能更突出(公共空間體現社會平等性;突出實用主義、市民參與)(答對1點2分,答對2點3分)(2)原因:中國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受儒家思想等級觀念(禮制思想)影響;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1點2分,任意兩點4分)羅馬 有共和制度傳統(或沒有絕對專制君權);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1點2分,任意兩點4分)(3)認識:現代城市需兼顧行政效率與民生需求;現代城市應注重公園、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現代城市可借鑒其高效交通理念。(任意兩個角度2分,言之有理即可)18.【答案】(1)價值:來源與性質:《航海日記》是探險者個人記錄,屬于一手史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分)內容側重:日記體現了殖民者視角下的美洲原住民形象、資源描述與殖民動機,是研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活動的重要史料。(2分)局限:作為殖民者個人記錄,存在主觀美化傾向(如夸大原住民“溫順”與資源豐富性),可能掩蓋殖民暴力與剝削本質,需結合其他史料(如土著記載、考古發現)互證。(2分)評分標準:價值分析需從史料類型、內容側重點等方面展開。(4分)分析需結合史料性質(個人記錄的偏見),并提出補充研究方法。(2分)(2)影響:①社會結構瓦解:殖民者通過強制勞動、疾病傳播(如天花)導致原住民人口銳減,傳統社會結構崩潰(或打斷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②文化沖擊:宗教同化迫使原住民放棄本土信仰,語言與習俗被邊緣化,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殖民者帶來了歐洲文化和宗教,對原有的印第安文化造成了沖擊)。③經濟體系的改變:殖民者引入了新的經濟模式,如種植園經濟和礦業開發,這些經濟活動依賴于奴隸勞動,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一個角度必須包含史實2分+影響2分,共4分;任答2個角度8分)19.【答案】(1)時間軸信息如下:14~17世紀,文藝復興,人文主義;16~17世紀,宗教改革,因信稱義;17~18世紀,啟蒙運動,理性主義。(6分)(每次運動包含名稱、時間(按世紀)及核心思想(或主張)全對給2分,否則0分,三個運動全對共6分。)(2)經濟特征: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出現并逐漸擴展。(任答1點2分)文化特征:三大思想解放運動的先后發生,人文主義不斷發展(資產階級文化興起和發展);近代自然科學興起,經典力學體系形成等(任答1點2分)20.【答案】【示例】1論題: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2分)闡述: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在英國工業革命中,瓦特運用牛頓力學原理改進蒸汽機,推動人類步入“蒸汽時代”,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引擎。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到來,信息交流和交通運輸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不僅增加了社會財富,也使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21世紀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促進科技進步,加速產業的變革。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人類交往的方式。電子商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著未來貿易方式的發展方向。計算機互聯網的產生與普及,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貨物、技術、服務等各種信息都在全球范圍內流動。(9分)結論:綜上所述,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1分)【示例】2論題:科技革命是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重要引擎。(2分)闡述: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率先實現蒸汽機(瓦特改進)、紡織機械(珍妮機、水力織布機)的普及,工廠制取代手工工場,英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成為世界工廠,在國際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美國、德國引領電氣化與內燃機革命,實力上升,試圖重新瓜分世界,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二戰后,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處于領先地位,鞏固了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蘇聯也曾在航天、核能等科技領域與美國展開激烈競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兩極對峙的國際格局。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持續推進,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借助科技發展的浪潮,在經濟上實現快速增長,在國際政治中的話語權也不斷增強,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政治版圖正經歷著深刻的重塑。(9分)結論:綜上所述,從英國霸權到美蘇爭霸,再到當今多極化趨勢,技術創新始終是國家興衰的關鍵變量。當前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是把握歷史規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抉擇。(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