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以磨制石器與彩陶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命名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也是中國第一個被科學認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下同屬仰韶文化的遺址是 ( )A.北京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陶寺遺址2.在距今約1萬年,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由此推知,當時先民 (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掌握精耕細作技術C.已出現貧富分化 D.已成為食物生產者3.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的文物有來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鴨形壺和海貝,有來自西北的青銅戰斧和環首刀,有來自東方的酒器,有來自江漢地區的玉器等。這表明當時 ( )A.階級分化明顯 B.不同地區存在交流C.疆域空前擴大 D.外部環境趨于穩定4.下圖一是西周時期制作的陽燧。陽燧是古代的銅凹面鏡取火工具,其原理是運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下圖一)。陽燧反映了我國古代 ( )圖一 圖二A.農業技術領先世界 B.高度繁榮的經濟C.制瓷技術的發展 D.勞動人民的智慧5.春秋晚期鄭國貴族的墓葬中出土了只有周天子專享的“九鼎八簋”。這說明了 ( )A.周天子的統治范圍在不斷擴大 B.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鄭國是當時的青銅器鑄造中心 D.青銅器的種類豐富,數量眾多6.包山戰國楚簡有不少關于土地糾紛的記載,如編號為第77號的竹簡載,某人被鄰人控告私自移動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編號為101號的竹簡載,宋某丈量田地時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訴訟。這些記載說明戰國時期 ( )A.存在土地私有 B.農業生產發展C.民族交融加強 D.社會秩序混亂7.如圖是20世紀70年代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戰國銀首人俑銅燈。銅人一派寬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顴扁臉,濃眉短須,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漢”。這件文物可以佐證 ( )A.中原與周邊地區的民族交融B.中山國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C.中山國的青銅工藝領先各國D.各國間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8.下表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國家治理的部分著述。這些著述強調 ( )著作 論述《尚書》 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左傳》 官人,國之急也。《墨子》 尚賢,政之本也。A.無為而治 B.重視人才 C.完善法治 D.為政以德9.“清流直下寶瓶口,離堆千載怨聲滔。沃野無垠天府裕,從此天下絕餓殍(指餓死的人)”,這是某游客參觀某景點后寫的詩句。該景點是 (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馬俑C.秦長城 D.承德避暑山莊10.有學者認為,秦代以后中國開始有一個統一政府,其所轄的各地方已不是諸侯列國并存,而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的行政區劃了。□□□是指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皇帝制 D.科舉制11.秦朝時期,“良吏”和“惡吏”分別用來代指清廉守法和假公濟私的官員,政府利用法律和輿論雙重壓力來約束官員。這體現了秦朝 ( )A.皇帝權力至高無上 B.郡縣制度得到貫徹C.建立起了統一國家 D.注重官員清正廉潔12.如圖是“瑯左鹽丞”印泥,是漢朝在瑯玡郡所設置的鹽宮。這可用于佐證漢朝 ( )A.推行“推恩令” B.開創郡縣制 C.加強經濟控制 D.統一度量衡13.《漢書》記載,吳國憑借銅山鑄錢,富比天子。大夫鄧通因私自鑄錢,財產甚至超過了諸侯王。針對這一情況,西漢政府 ( )A.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B.統一度量衡C.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D.頒布推恩令14.十六國時期,羌人建立的后秦第二代君主姚興十分重視發展文教,當時關隴一帶的碩儒皆率領門徒到長安講學,各地前來學習者多達一萬余人。這一舉措 ( )A.體現了有教無類思想 B.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C.推動了南方地區開發 D.有利于北方民族交融15.兩晉南北朝時期,著述之風日盛,著作的范圍和數量遠遠超過前期;在書法、繪畫藝術上,出現了諸如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名家“井噴”現象。這一歷史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紙張普及 B.佛教流行C.民族交融 D.國家統一16.《唐律疏議》規定,如果外國人“同類自相犯者”,依照他們自己國家的法律處理;“異類相犯者,以(唐)法律論。”這一制度 ( )A.加劇了民族矛盾 B.提升了尚武風氣C.體現了因俗而治 D.弘揚了進取精神17.唐朝學子中舉后,還要通過吏部“貌”“言”“書”“判”四個內容的選拔考試后才能為官,其中“判”是用來測試考生“宏詞”寫作能力,宏詞初試雜文,后來演變為試詩賦。據此推斷,唐朝科舉考試 ( )A.注重綜合能力 B.推動唐詩發展 C.程序公平公正 D.促進階層流動18.據下表可推知宋代 ( )北宋禁軍與廂軍數量概況(單位:萬)在位皇帝 禁軍與廂軍總數 禁軍數(中央軍) 廂軍數(駐州之兵)宋太祖 37.8 19.3 18.5宋太宗 66.6 35.8 30.8宋真宗 91.2 43.2 48.0A.重文輕武成為國策 B.軍隊士氣低戰斗力弱C.西北地區戰事緊張 D.藩鎮割據的影響仍在19.《夢溪筆談》在眾多科技領域都頗有建樹。如用比較色澤及比重的方法判定了隕石的成分是鐵,還指出膽礬(硫酸銅)溶液在鐵鍋中加熱會出現置換反應。據此可知,宋代科技 ( )A.注重經驗積累和總結 B.蘊含一定科學意識C.標志近代科學的成熟 D.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下表是中外學者對宋朝的評論。這表明 ( )陳寅恪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范文瀾 宋朝內政最腐朽,外患最強烈,成為歷史上怯弱可恥的一個朝代(日本)內藤湖南 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A.歷史研究具有主觀性 B.史學研究沒有統一的是非標準C.外國研究成果更可靠 D.后人的研究方法比前人更先進21.忽必烈在位時期,官員答失蠻奉命進西藏,負責清查沿路人口、物產、道路情況,沿途建立了直接通到薩迦(今日喀則市薩迦縣)的驛站共27個。這表明,元朝 ( )A.疆域空前遼闊 B.重視數據統計C.海陸交通便利 D.關注邊疆管理22.元朝建立后,廢銅錢,改交子、會子,發行元寶鈔。元寶鈔當時通行全國各地包括漠北、畏兀兒和西藏,也曾流通于高麗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該現象 ( )A.使紙幣成為主要貨幣 B.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C.瓦解了重農抑商政策 D.擴大了海外貿易范圍23.明太祖曾下令整理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切勿重蹈覆轍,稱為《大誥》。這一舉措 ( )A.提高了官員素質 B.消除了貪腐現象C.有利于整頓吏治 D.推進了以德治國24.康熙《臺灣府志》載:“今各直省之洽聲教者無論矣,臺以千百年未辟之海宇,圣天子一旦擴清而平定之,因天之時,順地之利,淑人之心,改正朔,易服色,禮樂衣冠,煥然一新。”據此可知,臺灣面貌“煥然一新”主要得益于 (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實現了國家統一C.澎湖巡檢司設置 D.伊犁將軍的設置25.托忒文是準噶爾的文字,在乾隆平定準噶爾后,其黨部落投誠駐扎伊犁等處,雙方常有文牒往來,但辯者較少,為此乾隆特設“托忒學”培養專門人才。此舉旨在 ( )A.消除軍事隱患 B.強化君主專制C.加強南北交通 D.鞏固西北北疆26.清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遍設義學,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舉辦,民間資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屬子弟提供免費的啟蒙教育。清政府此舉旨在 ( )A.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B.加強對西域地區管轄C.縮小區域經濟差距 D.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27.“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作物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由此可知明清較前代 ( )A.耕地面積增加,興修水利工程 B.經濟作物品種增加,種植面積擴大C.農作物品種增加,農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D.種植技術改進,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8.“限關”是自主行為,其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對外部襲擾,特別是面對西方殖民侵略威脅時,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護策略。材料評論的是 ( )A.鄭和下西洋 B.戚繼光抗倭C.清軍入關 D.閉關自守政策29.《清實錄》中“一體”一詞出現過8 435次、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如皇太極認為“滿漢之人,均屬一體”;康熙“視四海一家、中外一體”;雍正認為“滿洲、漢軍、漢人,朕俱視為一體并無彼此分別”。這反映了清前期 ( )A.繼承并發展了“大一統”思想 B.實現境內無差別一體化發展C.消除了民族間固有基本矛盾 D.在開疆拓土中實現國家統一30.康乾年間,醫界盛行“溫補派”的治療方法。但當時久居嶺南的名醫何夢瑤認為“凡病多屬火”,提出溫燥之藥不可濫用,應依據嶺南地區氣候及人體病變特征問診開方,豐富了火熱證辨治內容。據此可知 ( )A.質疑精神推動嶺南醫學發展 B.社會需求影響醫學理論發展C.地理位置決定醫學發展方向 D.清朝醫學理論取得根本突破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農諺包括關于耕作、選種、鋤地、施肥、播種、育田等內容,絕大多數簡潔明了,即便沒有種地經驗的人也可以拿來就用。我國農諺起源也相當久遠,如《詩經》中的“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且流傳至今。同時,農諺類型也有較大的地區差別,如河北等地的“谷雨前后,種瓜種豆”,江蘇等地的“清明前后,種瓜種豆”。—費潔心《中國農諺》材料二:中國占比較高的農諺類型數量分布統計表氣象類農諺 水稻類農諺 小麥類農諺 棉花類農諺 蠶桑類農諺25.16% 14.56% 11.45% 3.95% 1.13%—游修齡《論農諺》材料三:農諺不僅描繪著中國作為農業古國和大國的燦爛文化圖景,更是我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持續汲取營養的重要文化源泉。—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經典諺語釋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農諺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表中農諺類型占比較高的原因。(6分)(3)補充一則材料三之外的農諺價值,并說明其理由。(4分)32.中國建筑的個性乃我民族之性格。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故宮建筑細談,可產生舒適的視覺效果,有利于突出屋頂的高大厚重;曲面屋頂:可使雨水迅速下排,當雨水流至坡底時,可向前排出琉璃瓦:琉璃瓦表面的釉層,既可反射太陽光線,又可阻擋冬天寒氣滲入—摘編自周乾《故宮建筑細探》材料二:1951年,故宮博物院的“偉大的祖國建筑展覽”大綱簡表(部分)時期 內容秦漢 阿房宮遺址、秦始皇陵、都江堰、漢長安城、霍去病墓等魏晉南北朝 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隋、唐、五代 運河、唐長安城、乾陵、大雁塔等明、清 明南京、北京城、紫禁城、圓明園、避暑山莊、北京文天祥祠等—摘編自何瀅潔等《20世紀故宮博物院古建筑主題展覽回顧》(1)根據材料一,概括故宮建筑所體現的民族性格。(4分)(2)選擇材料二中的任一建筑為其撰寫展覽解說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1年該展覽展出的目的。(6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古代建筑的歷史價值。(2分)33.漕運是通過河運或海運為主運輸谷物的一種形式,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題表為某同學研究漕運收集的相關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項目 史料 出處項目一秦朝漕運 ①使監(史)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靈)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淮南子》②興安靈渠,自史祿始作以通漕 元代黃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8%A3%B3 / 363783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B%9B%E8%B4%A4%E7%A5%A0 / _blank )在《靈濟廟記》的記述項目二宋朝漕運 ③“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這一看法促使宋太祖定都開封 改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④運到汴京的漕糧,981年550萬石,994年620萬石,1008年700萬石,1018年800萬石 改編自房智超《北宋漕糧與災荒救濟研究》項目三明朝漕運 ⑤明成祖即位之后,遷都北京,逐漸建立起一套“南糧北運”的體系。令江南民糧悉運赴太倉州,于平江劉家港,用海船繞出登萊大洋,以達直沽,最終轉運至北京,歲601230石 改編自吳滔、張春芳《明代漕運“運法三變”新探》⑥(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業運輸,促進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業運輸所遭到的無數個困難,不可避免地阻礙了商業的發展 改編自黃仁宇《明代的漕運》(1)根據項目一,提取兩則材料共同反映的歷史信息。(4分)(2)根據項目二與項目三,概括漕運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結合所學,推測明朝漕運可能遇到的困難。(6分)(3)如要進一步研究中國古代漕運,還可以補充哪些朝代的資料,說明你的理由。(4分)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1頁(共8頁)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2頁(共8頁)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3頁(共8頁)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4頁(共8頁)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以磨制石器與彩陶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命名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也是中國第一個被科學認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下同屬仰韶文化的遺址是 ( B )A.北京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陶寺遺址2.在距今約1萬年,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由此推知,當時先民 ( D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掌握精耕細作技術C.已出現貧富分化 D.已成為食物生產者3.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的文物有來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鴨形壺和海貝,有來自西北的青銅戰斧和環首刀,有來自東方的酒器,有來自江漢地區的玉器等。這表明當時 ( B )A.階級分化明顯 B.不同地區存在交流C.疆域空前擴大 D.外部環境趨于穩定4.下圖一是西周時期制作的陽燧。陽燧是古代的銅凹面鏡取火工具,其原理是運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下圖一)。陽燧反映了我國古代 ( D )圖一 圖二A.農業技術領先世界 B.高度繁榮的經濟C.制瓷技術的發展 D.勞動人民的智慧5.春秋晚期鄭國貴族的墓葬中出土了只有周天子專享的“九鼎八簋”。這說明了 ( B )A.周天子的統治范圍在不斷擴大 B.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鄭國是當時的青銅器鑄造中心 D.青銅器的種類豐富,數量眾多6.包山戰國楚簡有不少關于土地糾紛的記載,如編號為第77號的竹簡載,某人被鄰人控告私自移動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編號為101號的竹簡載,宋某丈量田地時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訴訟。這些記載說明戰國時期 ( A )A.存在土地私有 B.農業生產發展C.民族交融加強 D.社會秩序混亂7.如圖是20世紀70年代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戰國銀首人俑銅燈。銅人一派寬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顴扁臉,濃眉短須,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漢”。這件文物可以佐證 ( A )A.中原與周邊地區的民族交融B.中山國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C.中山國的青銅工藝領先各國D.各國間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8.下表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國家治理的部分著述。這些著述強調 ( B )著作 論述《尚書》 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左傳》 官人,國之急也。《墨子》 尚賢,政之本也。A.無為而治 B.重視人才 C.完善法治 D.為政以德9.“清流直下寶瓶口,離堆千載怨聲滔。沃野無垠天府裕,從此天下絕餓殍(指餓死的人)”,這是某游客參觀某景點后寫的詩句。該景點是 ( A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馬俑C.秦長城 D.承德避暑山莊10.有學者認為,秦代以后中國開始有一個統一政府,其所轄的各地方已不是諸侯列國并存,而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的行政區劃了。□□□是指 ( B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皇帝制 D.科舉制11.秦朝時期,“良吏”和“惡吏”分別用來代指清廉守法和假公濟私的官員,政府利用法律和輿論雙重壓力來約束官員。這體現了秦朝 ( D )A.皇帝權力至高無上 B.郡縣制度得到貫徹C.建立起了統一國家 D.注重官員清正廉潔12.如圖是“瑯左鹽丞”印泥,是漢朝在瑯玡郡所設置的鹽宮。這可用于佐證漢朝 ( C )A.推行“推恩令” B.開創郡縣制 C.加強經濟控制 D.統一度量衡13.《漢書》記載,吳國憑借銅山鑄錢,富比天子。大夫鄧通因私自鑄錢,財產甚至超過了諸侯王。針對這一情況,西漢政府 ( A )A.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B.統一度量衡C.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D.頒布推恩令14.十六國時期,羌人建立的后秦第二代君主姚興十分重視發展文教,當時關隴一帶的碩儒皆率領門徒到長安講學,各地前來學習者多達一萬余人。這一舉措 ( D )A.體現了有教無類思想 B.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C.推動了南方地區開發 D.有利于北方民族交融15.兩晉南北朝時期,著述之風日盛,著作的范圍和數量遠遠超過前期;在書法、繪畫藝術上,出現了諸如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名家“井噴”現象。這一歷史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 )A.紙張普及 B.佛教流行C.民族交融 D.國家統一16.《唐律疏議》規定,如果外國人“同類自相犯者”,依照他們自己國家的法律處理;“異類相犯者,以(唐)法律論。”這一制度 ( C )A.加劇了民族矛盾 B.提升了尚武風氣C.體現了因俗而治 D.弘揚了進取精神17.唐朝學子中舉后,還要通過吏部“貌”“言”“書”“判”四個內容的選拔考試后才能為官,其中“判”是用來測試考生“宏詞”寫作能力,宏詞初試雜文,后來演變為試詩賦。據此推斷,唐朝科舉考試 ( B )A.注重綜合能力 B.推動唐詩發展 C.程序公平公正 D.促進階層流動18.據下表可推知宋代 ( C )北宋禁軍與廂軍數量概況(單位:萬)在位皇帝 禁軍與廂軍總數 禁軍數(中央軍) 廂軍數(駐州之兵)宋太祖 37.8 19.3 18.5宋太宗 66.6 35.8 30.8宋真宗 91.2 43.2 48.0A.重文輕武成為國策 B.軍隊士氣低戰斗力弱C.西北地區戰事緊張 D.藩鎮割據的影響仍在19.《夢溪筆談》在眾多科技領域都頗有建樹。如用比較色澤及比重的方法判定了隕石的成分是鐵,還指出膽礬(硫酸銅)溶液在鐵鍋中加熱會出現置換反應。據此可知,宋代科技 ( B )A.注重經驗積累和總結 B.蘊含一定科學意識C.標志近代科學的成熟 D.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下表是中外學者對宋朝的評論。這表明 ( A )陳寅恪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范文瀾 宋朝內政最腐朽,外患最強烈,成為歷史上怯弱可恥的一個朝代(日本)內藤湖南 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A.歷史研究具有主觀性 B.史學研究沒有統一的是非標準C.外國研究成果更可靠 D.后人的研究方法比前人更先進21.忽必烈在位時期,官員答失蠻奉命進西藏,負責清查沿路人口、物產、道路情況,沿途建立了直接通到薩迦(今日喀則市薩迦縣)的驛站共27個。這表明,元朝 ( D )A.疆域空前遼闊 B.重視數據統計C.海陸交通便利 D.關注邊疆管理22.元朝建立后,廢銅錢,改交子、會子,發行元寶鈔。元寶鈔當時通行全國各地包括漠北、畏兀兒和西藏,也曾流通于高麗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該現象 ( B )A.使紙幣成為主要貨幣 B.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C.瓦解了重農抑商政策 D.擴大了海外貿易范圍23.明太祖曾下令整理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切勿重蹈覆轍,稱為《大誥》。這一舉措 ( C )A.提高了官員素質 B.消除了貪腐現象C.有利于整頓吏治 D.推進了以德治國24.康熙《臺灣府志》載:“今各直省之洽聲教者無論矣,臺以千百年未辟之海宇,圣天子一旦擴清而平定之,因天之時,順地之利,淑人之心,改正朔,易服色,禮樂衣冠,煥然一新。”據此可知,臺灣面貌“煥然一新”主要得益于 ( B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實現了國家統一C.澎湖巡檢司設置 D.伊犁將軍的設置25.托忒文是準噶爾的文字,在乾隆平定準噶爾后,其黨部落投誠駐扎伊犁等處,雙方常有文牒往來,但辯者較少,為此乾隆特設“托忒學”培養專門人才。此舉旨在 ( D )A.消除軍事隱患 B.強化君主專制C.加強南北交通 D.鞏固西北北疆26.清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遍設義學,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舉辦,民間資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屬子弟提供免費的啟蒙教育。清政府此舉旨在 ( D )A.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B.加強對西域地區管轄C.縮小區域經濟差距 D.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27.“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作物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由此可知明清較前代 ( B )A.耕地面積增加,興修水利工程 B.經濟作物品種增加,種植面積擴大C.農作物品種增加,農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D.種植技術改進,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8.“限關”是自主行為,其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對外部襲擾,特別是面對西方殖民侵略威脅時,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護策略。材料評論的是 ( D )A.鄭和下西洋 B.戚繼光抗倭C.清軍入關 D.閉關自守政策29.《清實錄》中“一體”一詞出現過8 435次、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如皇太極認為“滿漢之人,均屬一體”;康熙“視四海一家、中外一體”;雍正認為“滿洲、漢軍、漢人,朕俱視為一體并無彼此分別”。這反映了清前期 ( A )A.繼承并發展了“大一統”思想 B.實現境內無差別一體化發展C.消除了民族間固有基本矛盾 D.在開疆拓土中實現國家統一30.康乾年間,醫界盛行“溫補派”的治療方法。但當時久居嶺南的名醫何夢瑤認為“凡病多屬火”,提出溫燥之藥不可濫用,應依據嶺南地區氣候及人體病變特征問診開方,豐富了火熱證辨治內容。據此可知 ( A )A.質疑精神推動嶺南醫學發展 B.社會需求影響醫學理論發展C.地理位置決定醫學發展方向 D.清朝醫學理論取得根本突破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農諺包括關于耕作、選種、鋤地、施肥、播種、育田等內容,絕大多數簡潔明了,即便沒有種地經驗的人也可以拿來就用。我國農諺起源也相當久遠,如《詩經》中的“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且流傳至今。同時,農諺類型也有較大的地區差別,如河北等地的“谷雨前后,種瓜種豆”,江蘇等地的“清明前后,種瓜種豆”。—費潔心《中國農諺》材料二:中國占比較高的農諺類型數量分布統計表氣象類農諺 水稻類農諺 小麥類農諺 棉花類農諺 蠶桑類農諺25.16% 14.56% 11.45% 3.95% 1.13%—游修齡《論農諺》材料三:農諺不僅描繪著中國作為農業古國和大國的燦爛文化圖景,更是我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持續汲取營養的重要文化源泉。—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經典諺語釋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農諺的特點。(4分)特點:以服務農業生產為主;繼承性;涉及內容豐富;簡單實用;地域差異顯著;口頭傳承,語言通俗易懂;實用性強。(一點2分,兩點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表中農諺類型占比較高的原因。(6分)古代農業生產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農業生產必須遵循氣象等自然節律,這是決定農業生產能否豐收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必須給予足夠重視,由此導致氣象類農諺所占比例最高;水稻與小麥分別是南北方地區最主要的農作物,棉花與蠶桑是解決民眾穿著的重要衣料來源,因此與這四種作物相關的農諺所占比例亦處于前列。(一個類型2分,三個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3)補充一則材料三之外的農諺價值,并說明其理由。(4分)科學性價值:農諺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了解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律性的總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文學性價值:農諺在語言、韻律、規則上與詩歌都有相似的地方,具有濃厚的文學性;文化價值:諺語中的農本思想深深扎根在勞動人民的意識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具有較強的文化價值。(一個價值2分,兩個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32.中國建筑的個性乃我民族之性格。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故宮建筑細談,可產生舒適的視覺效果,有利于突出屋頂的高大厚重;曲面屋頂:可使雨水迅速下排,當雨水流至坡底時,可向前排出琉璃瓦:琉璃瓦表面的釉層,既可反射太陽光線,又可阻擋冬天寒氣滲入—摘編自周乾《故宮建筑細探》材料二:1951年,故宮博物院的“偉大的祖國建筑展覽”大綱簡表(部分)時期 內容秦漢 阿房宮遺址、秦始皇陵、都江堰、漢長安城、霍去病墓等魏晉南北朝 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隋、唐、五代 運河、唐長安城、乾陵、大雁塔等明、清 明南京、北京城、紫禁城、圓明園、避暑山莊、北京文天祥祠等—摘編自何瀅潔等《20世紀故宮博物院古建筑主題展覽回顧》(1)根據材料一,概括故宮建筑所體現的民族性格。(4分)注重實用、工匠精神、注重藝術與生活的結合、科學精神、建筑智慧的體現(任答一點2分,共4分)(2)選擇材料二中的任一建筑為其撰寫展覽解說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1年該展覽展出的目的。(6分)選擇大運河。解說詞:大運河開鑿于隋朝,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它的開鑿加強了南北溝通,促進了沿線地區的開發,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情況介紹2分 +地位2分)鞏固新生政權;爭取抗美援朝的勝利。(1點2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古代建筑的歷史價值。(2分)古代建筑歷史悠久,具有彰顯民族性格,具有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保存歷史記憶的價值。33.漕運是通過河運或海運為主運輸谷物的一種形式,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題表為某同學研究漕運收集的相關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項目 史料 出處項目一秦朝漕運 ①使監(史)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靈)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淮南子》②興安靈渠,自史祿始作以通漕 元代黃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8%A3%B3 / 363783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B%9B%E8%B4%A4%E7%A5%A0 / _blank )在《靈濟廟記》的記述項目二宋朝漕運 ③“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這一看法促使宋太祖定都開封 改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④運到汴京的漕糧,981年550萬石,994年620萬石,1008年700萬石,1018年800萬石 改編自房智超《北宋漕糧與災荒救濟研究》項目三明朝漕運 ⑤明成祖即位之后,遷都北京,逐漸建立起一套“南糧北運”的體系。令江南民糧悉運赴太倉州,于平江劉家港,用海船繞出登萊大洋,以達直沽,最終轉運至北京,歲601230石 改編自吳滔、張春芳《明代漕運“運法三變”新探》⑥(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業運輸,促進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業運輸所遭到的無數個困難,不可避免地阻礙了商業的發展 改編自黃仁宇《明代的漕運》(1)根據項目一,提取兩則材料共同反映的歷史信息。(4分)共同信息:秦朝派史祿主持修建靈渠;秦朝修建靈渠;修建靈渠是為了解決軍糧運輸問題。(任答2點得4分)(2)根據項目二與項目三,概括漕運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結合所學,推測明朝漕運可能遇到的困難。(6分)作用:保障首都糧食供應;有利于國家賑災;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保證首都政治中心地位);促進南北交通發展;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等。(任答2點得4分)困難: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漕運管理水平低;臺風等自然災害。(一點2分,其它合理的同等給分)(3)如要進一步研究中國古代漕運,還可以補充哪些朝代的資料,說明你的理由。(4分)[示例一]補充隋朝;理由:隋朝修建大運河,沿河修建了大量糧倉,保障了首都長安的糧食供應,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大運河的修建對研究隋朝漕運具有重要價值。[示例二]補充元朝;理由:元朝重視海運,拓寬了糧食運輸的渠道,保障了元大都的糧食供給。這對研究漕運的方式具有重要價值。[示例三]補充清朝;理由:隨著晚清朝鐵路運輸的興起,漕運逐漸走向衰弱。這有助于從整體上理清漕運的歷史發展走向。(以上任一朝代2分,理由2分,共4分,如有回答其它朝代的,言之有理皆可給分。)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1頁(共8頁)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2頁(共8頁)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3頁(共8頁)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4頁(共8頁)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5頁(共8頁)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6頁(共8頁)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7頁(共8頁)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 第8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古史答案.doc 中國古代史綜合測試.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