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賣炭翁》教學設計課題基本信息課題 《賣炭翁》學科 初中語文 年級 八年級 單元 第六單元版本 部編版 冊別 下冊1.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內容分析: 《賣炭翁》是白居易創作的一首敘事詩,通過描寫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深刻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這首詩在教材中對于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文學作品、體會作者情感、提升文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它以生動的敘事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為學生展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面,是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和社會思考的經典文本。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一些古代詩歌,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和詩歌理解能力,但對于詩歌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和深層內涵可能理解不夠深入。他們在把握詩歌情感和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和訓練。同時,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微電影拍攝活動形式新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探究式、互動式、合作學習、學科實踐。 4.信息技術(配套課件)準備:多媒體(PPT課件、網絡資源、人工智能等)2.學習目標與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學習目標 評價內容與方式1.通過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意,能夠準確概述詩歌內容,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 2.默讀詩歌,梳理故事情節,分析賣炭翁生活之 “苦”,把握賣炭翁和宮使的人物形象,培養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3.運用對比蒙太奇手法,補寫內心獨白和對話,深入理解詩歌的矛盾沖突,體會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增強文學鑒賞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4.師生合作誦讀錄制音頻,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培養朗讀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升文學素養 1.評價內容:詩歌內容概述的準確性、故事情節梳理的完整性、人物形象分析的合理性、內心獨白和對話補寫的質量、朗讀的表現力。 2.評價主體: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 3.評價方式: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匯報、學習作業單完成情況、分角色演讀展示。3.學習重難點及突破方法學習重難點 突破方法學習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賣炭翁和宮使的人物形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學習難點:理解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作用,深入體會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 1.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討論詩歌中的人物、情節和情感,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2.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詩歌中的矛盾沖突,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突破難點。3.結合 PPT 課件中的圖片、文字資料,直觀展示詩歌所描繪的場景和社會背景,幫助學生理解。4.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備課情境導入 教師介紹廣昌舉辦的 “多彩非遺 荷你有戲” 孟戲專場演出,引出年級舉辦的 “你好,微電影” 活動,邀請學生再現文學經典《賣炭翁》,開啟微電影拍攝之旅。 以學生熟悉的活動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活動目標解讀 教師展示 PPT 上的活動目標,向學生詳細解讀:誦讀詩文,感知詩歌內容;慢讀細品,把握人物形象;悟讀鑒賞,體味詩人情懷。 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增強學習的目的性。聲臨其境 —— 概述電影故事 1.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意。2.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 “人物 + 事件 + 結果” 的提示,概述詩歌內容。3. 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概述,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概括能力,初步感知詩歌內容。慢品細讀 —— 聚焦電影主角 1. 提出微電影籌拍挑選主角的問題,引發學生興趣。2. 學生默讀詩歌,填寫故事內容梳理表格(時間、地點、人物、場景概括)。3. 小組討論前兩個場景中賣炭翁生活 “苦” 的體現,教師巡視指導。4. 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總結歸納。 通過梳理情節和分析人物生活狀況,深入理解賣炭翁的形象和遭遇。奇思妙想 —— 創造電影沖突 . 教師講解對比蒙太奇手法的概念,展示 PPT 中的對比梳理表。2.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結合注釋和詩意,小組合作完成對比梳理表(對比角度:外貌、動作、心理;人物:賣炭翁、宮使)。3. 學生補寫賣炭翁的內心獨白,教師選取部分學生作品展示并點評。4. 小組交流探討,補充賣炭翁和宮使的對話,分角色演讀,其他小組進行評價。5. 師生共同概括賣炭翁和宮使的人物形象特點。 運用對比手法深入理解詩歌的矛盾沖突,把握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師生共讀 —— 錄制電影宣傳 1. 教師與學生合作誦讀《賣炭翁》,教師指導朗讀技巧,如節奏、重音、語調等。2. 進行錄制,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為微電影錄制音頻。 通過拓展閱讀,加深學生對詩人情感的理解,體會詩歌的社會意義。尋詩摘句 —— 體會詩人情感 1. 教師展示白居易《觀刈麥》《新制布裘》中的相關詩句,引導學生閱讀。2. 學生思考并摘取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詩句,小組討論詩人對農民的情感以及詩人的形象。3.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詩人關心社會現實、筆諍時政、心懷蒼生、悲憫底層人民的情感和形象。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課堂總結 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回顧詩歌內容、人物形象、詩人情感以及學習收獲。 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果。5.板書設計6.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