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第十二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第十二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第十二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共25小題,共50分。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里,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
1.1880年時,世界呈現出一個由兩部分合成的全球體系:一部分是已開發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這一體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在全球的廣泛開展 B.早期殖民擴張造成亞非拉地區長期落后
C.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D.新航路的開辟促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2.19世紀上半期,英國對英印貿易采取差別關稅制度。印度輸往英國的產品,英國課以保護性關稅。英國輸往印度的產品,則以自由貿易為名,僅征收象征性關稅。英國此舉旨在( )
A.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B.直接掠奪印度的財富C.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D.扭轉對印度貿易逆差
3.據統計,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直接統治之下,還有遠超過此數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這表明( )
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B.美國完全占領了非洲大陸
C.亞洲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D.拉丁美洲成為歐洲的附庸
4.16世紀起,葡萄牙在巴西大力發展種植園經濟,引入大量非洲黑奴進行勞作。巴西的種植園主要生產蔗糖、咖啡豆等農產品,這些產品大量出口歐洲。與此同時,巴西本地的手工業逐漸衰落,許多生活必需品依賴從歐洲進口。這反映巴西( )
成為葡萄牙初級產品供應地B.擺脫了對歐洲的經濟依賴
C.實現了種植園經濟的工業化D.初步構建了近代經濟體系
5.1884年柏林會議后,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將非洲國家扎伊爾變為“剛果獨立國”,并把大片土地租予特權公司經營。1891—1899年,扎伊爾象牙出口價值由280萬法郎漲至530萬法郎,橡膠出口從30萬法郎猛增到2810萬法郎。這從側面說明了( )
A.國際合作發展非洲經濟B.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C.非洲自由貿易發展迅速 D.非洲的殖民化進程加快
6.1894年6月,朝鮮高宗設立學務衙門,“掌國文綴字、各國文翻譯及教課書編輯等事”。在1897年至1905年間,大韓帝國學部主導修撰并刊行了6部歷史教科書,出版了《東國歷代史略》《大韓歷代史略》,均以朝鮮半島歷代王朝紀年為正統,同時添加小字輔助紀年,包括中原王朝年號、日本年號以及公元紀年。這一做法( )
A.意在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 B.培植廣大學子的民族認同
C.宣傳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D.積極融入清朝的宗藩體系
7.18世紀50年代,印度作為紡織品生產國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1880年統計數據的研究表明,當時印度每年棉布消費約291000噸,其中54.4%從英國進口。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印度民眾消費觀念發生根本改變B.印度本土紡織原料供應短缺
C.世界市場的形成促使貿易全球化 D.英國工業與殖民優勢的疊加
8.1876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召開所謂的國際地理學會議,會議成立了國際中非考察與文化協會,與會各國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員會,派遣人員到非洲進行考察。其根本目的在于( )
A.瓜分非洲 B.科學考察 C.資本輸出 D.開化非洲
9.1884年柏林會議后,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將非洲國家扎伊爾變為“剛果獨立國”,并把大片土地租予特權公司經營。1891—1899年,扎伊爾象牙出口價值由280萬法郎漲至530萬法郎,橡膠出口從30萬法郎猛增到2 810萬法郎。這從側面說明了( )
A.列強侵略方式發生轉變B.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C.非洲殖民地化進程加快 D.非洲自由貿易發展迅速
10.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以下史實中,最能體現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是( )
A.公元前8至前6世紀古希臘進行“大移民”運動B.隋唐時期亞洲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的文明圈
C.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D.二戰后,成立聯合國來維持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11.19世紀50—70年代,歐洲人對尼羅河上游支流、贊比西河,剛果河、尼日爾河有著強烈興趣。蒙戈·帕克先后兩次前往尼日爾河探險,約翰·漢寧·斯皮克是第一個看到東非大湖的歐洲人,戴維·利文斯通從贊比西河出發跨越整個非洲大陸到達西部海岸。這些探險活動( )
A.為歐洲殖民擴張奠定了基礎 B.滿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
C.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 D.旨在加深歐洲對非洲了解認識
12.16世紀后,西屬拉丁美洲劃分為若干行政區,由國王委派總督進行管轄。殖民地的各城市一般都設有市議會,其成員由總督指派,或從當地大地主中選出。參議會的權力很小,往往僅限于討論稅收、公用建筑以及有關印第安人的問題。這一治理模式( )
A.移植了歐洲資本主義制度B.體現了殖民地的自治特性C.影響了拉美獨立后的政治D.有利于培育新的生產方式
13.近代美國人類學家梅里亞姆指出:白人、威士忌和外來疾病直接損害印第安人的健康,殖民者無情地沒收他們的土地和家園,迫使印第安人在更荒涼的地域避難,而這些地方通常遠離水源,食物供應緊張。由此可見,美洲原住民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掠奪B.外來物種和疾病的侵襲C.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盛行 D.美洲生存環境趨于惡化
14.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非洲采礦業得到蓬勃發展,一條條沒有支線的鐵路、公路將出海口與礦區連接起來。但直至1945年,非洲大陸上卻絕少有政府設立的工業部門。這主要是由于當時非洲( )
A.經濟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B.現代工業的基礎非常薄弱C.人民專注于民族解放運動D.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15.《劍橋拉丁美洲史》載,16世紀以來,拉美的“中心地區不只是一個區域,還是一條大道一條從銀礦走向大首府再走向港口的干道”;而遠離沿線的地區所受的影響和變化則微乎其微。這一現象( )
A.反映出拉美社會經濟體制封閉性強 B.折射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C.導致拉美缺乏社會轉型的必要積累 D.深受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影響
16.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說:“1880年時,我們所面對的不完全是一個單一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兩部分所合成的全球體系:一部分是已開發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結合所學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體系”是由資本主義國家和封建國家組成B.“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國家是美國和蘇聯
C.“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D.“體系”間相互依賴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17.到1900年智利硝酸鹽產量為140萬噸,占世界硝酸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三,而30年前智利還不產硝酸鹽。電鍍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分別刺激了對錫和橡膠使用的增長,使馬來西亞的貿易自1874年至1914年間增長近百倍。這反映了( )
A.工業革命對殖民地經濟巨大推動作用 B.新興民族國家的迅速發展
C.列強對原料的需求刺激了殖民地發展 D.發展中國家迎來發展機遇
18.下圖為創作于19世紀晚期的漫畫《在橡膠圈中》,它將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比作大蟒蛇緊緊纏繞著剛果地區的原居民。該漫畫寓意著( )
A.殖民者入侵給非洲人民帶來災難 B.歐洲與非洲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C.非洲的加入促進了世界體系形成 D.非洲的國際地位遠低于殖民國家
19.1879至1884年,為比利時服務的探險家斯坦利在歐洲招募了一批亡命之徒,打著“上剛果研究委員會”的旗號到非洲探險。在剛果河流域先后建立幾十個殖民據點。法、英、葡、德諸國也紛紛插手剛果河流域。這表明當時歐洲殖民者( )
A.聯合對非洲進行殖民B.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地區C.加快侵略非洲的步伐 D.推動了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19世紀后期,德國興起以殖民地區為對象的“區域研究”,也就是將關于殖民地認知的所有內容系統化。1887年,東方語言學院在柏林大學成立,課程涉及非洲語言、宗教、歷史、地理和經濟等領域。德國“區域研究”的興起( )
A.旨在為德國的殖民活動提供支持 B.是對人類整體世界認知的理性建構
C.表明德國殖民方式轉向文化殖民 D.推動了非洲殖民地的獨立解放運動
21.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這固然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也是與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地區、國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一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列強軍事力量的增強B.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C.世界各地聯系的建立 D.列強對亞非拉的掠奪
22.東方學主要是指針對近東國家和遠東國家的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的研究。1887年德國創辦東方語言研討會,在高校設立了眾多東方語言教席。法國和俄國相繼成立了專門的東方研究機構。1917年,英國籌建了東方研究學院。歐洲東方學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東方文化地位的提升B.大國爭奪世界日趨激烈C.各國學者的通力合作 D.亞非地區先進文化的吸引
23.據統計,歐洲殖民者在非洲投資修建的鐵路在1855年為140公里,1865年為760公里,到1885年達到7030公里。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加劇B.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C.工業革命推動歐洲發展 D.非洲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4.1415—1876 年,非洲約有320 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歐洲殖民國家強占,為非洲大陸的10.6%。到一戰前夕,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表面上還維持獨立外,非洲其余地區全部變成了歐洲的殖民地和保護國。這種變化可以佐證( )
美國對拉美實行“金元外交”政策B.三角貿易中大量黑人被販賣為奴隸
C.殖民者在非洲完成了“雙重使命”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建立
25.霍布斯鮑姆在《帝國的年代:1875-1914》中寫道:“帝國時代的世界經濟……是一個在地理位置上比以前廣大得多的經濟。已經工業化和正在工業化的部分都有所拓展,……帝國時代的經濟是一體的,殖民地不僅是原料供應地,更是歐洲工業品的傾銷市場。”材料主要旨在說明( )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B.列強的殖民擴張改變了世界發展走向
C.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工業化浪潮 D.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
二、綜合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出于實際的目的,英國已經找到了解決土地問題的革命性辦法,這是獨一無二的。相當一部分具有商業頭腦的地主幾乎已經取得了對土地的壟斷地位。農業已經做好了在工業化時代實現它的基本功能。……倘若工業社會主要的社會基礎已經打好,它們仍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需要存在一個已經為制造商提供了特殊報償的行業,如果需要的話,他可以通過簡便廉價的革新,迅速擴大他的產量;第二需要有一個基本上為某個生產國所壟斷的世界市場。
——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二 有了蒸汽機作動力,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國煤的蘊藏量非常豐富,建立工廠十分方便。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都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云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經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材料三 在馬克思看來,英國在印度實際上是肩負著雙重使命的,除了具有破壞性質的“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的使命以外,英國還肩負著重建性質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但到了晚年,馬克思關于殖民主義的影響的看法則發生了改變……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及其草稿中,馬克思否定了英國殖民入侵的重建作用。馬克思在文章中明確指出,英國的殖民入侵使得印度的農村公社被消滅,所造成的結果是消極的,“這種行為不是使當地人民前進,而是使他們后退”。
——黃秋生,張婧《馬克思殖民主義批判思想及當代啟示》
(1)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認為英國如何具有“獨一無二”的條件。結合所學解讀“特殊報償的行業”出現“簡便廉價的革新”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開動蒸汽機所產生的影響;并指出歷史跨進的時代是何時代。
(3)根據材料三,指出馬克思對于殖民統治認識的變化。綜合上述材料,簡述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之間的關系。
2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
海洋強國既是依托海洋實現國家崛起、強大的漫長過程,也是在海洋領域擁有強大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實現崛起的目標。
材料一 中國五千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同海洋搏擊的歷史,其間也包含著海洋崛起的過程……宋、元時期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領先于世界。明初,中國的海洋實力達到頂峰,“鄭和下西洋”便是極好的例證。由于對海洋價值認識的局限,統治者最終斷定“下西洋勞民傷財”,遂開始“海禁”,自此進入了閉海自守的漫長時代。清朝復開海禁,但輕視海洋及其島嶼的作用,最終為歷史大潮所拋棄。中國古代的海洋崛起幾經夭折,未能如歐美列強一樣成長為海洋強國,進而淪為西方列強欺凌的對象。
——摘編自孫悅民《海洋強國崛起的經驗總結及中國的現實選擇》
材料二 10世紀開始,受制于陸地資源匱乏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終究要致力于海洋的拓展。16世紀起,歐洲人憑借他們在海外活動中的領先能力,崛起為全球霸主。在政治上,歐洲人牢牢控制了西伯利亞、南美洲和北美洲東部,在遠東以商人身份從事冒險活動;在經濟上,他們的貿易活動擴展到世界各地,洲際貿易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在文化上,歐洲人發現新的海洋大陸和文明,他們有一種瞪大眼睛的驚訝感覺……但他們在貪婪的互相爭奪戰利品和貿易之后,態度變得越來越粗暴,冷酷和褊狹……一戰后,殖民地地區出現了革命的浪潮,拉開了摧毀歐洲諸帝國的序幕,使諸歐洲帝國四處狼藉。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10世紀以來中西方“海洋崛起”的不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地理和歷史視角,談談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性。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率先在非洲西海岸建立殖民據點,以粗劣的工業品換取非洲的黃金和象牙,并進行奴隸貿易。隨后,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加入。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開始向非洲內陸滲透。他們強迫當地部落或王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強占土地,掠奪資源,傾銷商品。如英國在南非發動多次戰爭,搶奪鉆石和黃金產區;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等地建立殖民統治,掠奪糧食和礦產。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在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各自在非洲的勢力范圍。到20世紀初,非洲幾乎被瓜分殆盡,僅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保持形式上的獨立。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二 1956年中國與埃及建交,拉開了對非援助的序幕。受當時冷戰環境影響,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以支持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鞏固中非之間的友誼為出發點,以無償修建友誼宮、體育館等基礎設施為主要援助方式。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提出了與非洲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的四項原則,即“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中國對非援助開始更多關注非洲自身的“造血”能力建設。中國對非援助的方式和項目形式開始出現多樣化,無償贈送、無息貸款、貼息貸款、技術援助等逐漸成為援助或合作的方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非援助走向以互利合作為主的援助,鼓勵國內企業參與援外項目的建設、管理和經濟發展,從而推動更廣泛的經濟合作。
——據張海冰《中國對非洲發展援助的階段性特征分析》等整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西方列強侵略非洲的歷程。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對非洲援助的變化,并說明中國對非援助所體現的外交理念。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非合作的意義。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19世紀后期,歐洲列強通過一系列國際會議(如1884年的柏林會議,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以及軍事行動,完成了對非洲的殖民分割。至20世紀初,非洲大陸僅剩埃塞俄比亞與利比里亞保持形式獨立,其余地區被劃分為幾何邊界分明的殖民地。殖民政權通過引入貨幣經濟、強制勞動制度(如比利時在剛果推行橡膠采集配額制)、推行單一作物種植(西非棕櫚油、南非金礦開采)和基督教傳教活動,逐步瓦解非洲傳統社會結構。英國在尼日利亞推行“間接統治”,利用傳統酋長作為殖民代理人.實則架空本土權力網絡。殖民統治通過引入統一的行政語言和官僚體系,為非洲社會構建了超越部落與地方主義的溝通網絡。殖民學校培養的非洲精英接觸到啟蒙思想與民族自決理論,成為后來反殖民運動的領導者。
——摘編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特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對非洲的影響。
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加緊向小亞細亞滲透,從1897年至1910年,在土耳其的進口總額中,德國占比從6%升至21%,而同期英國卻從60%下降至35%。德國計劃修建一條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到波斯灣的鐵路,將柏林、拜占庭和巴格達連成一體。以德意志銀行為首的辛迪加成立了安納托利亞鐵路公司,并創建東方鐵路銀行,德國也開始了關于巴格達鐵路的談判。
德國的鐵路計劃立刻引起了英國的警惕,它以不列顛艦隊將對土耳其示威相要挾。俄國既害怕與它的西方朋友——英國和法國被德國勢力阻隔開,也不愿看到英國勢力在中近東的進一步擴張。法國出于外交義務和自身利益,也贊同英國的態度。由于1882年,英國結束了英法共管埃及的歷史,單獨對埃及施行軍事占領,德國在埃及問題上表面支持英國獨占又暗地支持法國與英國反目。但英國怕失去德國名義上的支持,不得不作出讓步,默許了鐵路計劃。1899年,德意志銀行接受奧斯曼帝國銀行(實為法國銀行家集團)參加巴格達鐵路的修建,德、法銀行家各占股本的百分之四十,其余百分之二十分給土耳其投資者,從而獲得了法國的支持。最終,1902年,土耳其蘇丹頒布敕令,授予安納托利亞鐵路公司建筑巴格達鐵路的特許權。
——摘編自徐藍《試論圍繞修筑巴格達鐵路的德英之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德國提出巴格達鐵路計劃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法、俄三國對巴格達鐵路計劃的不同態度。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D B D A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C C C A C A
題號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D D A
26.(1)條件:圈地運動的開展;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社會提供基礎(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基礎);棉紡織業的發展(特殊行業的存在);殖民擴張提供了海外市場。
表現:技術革新——如珍妮機、騾機等(寫出發明物;制度革新——工廠制。(寫出工廠)
(2)影響: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促進了工廠的普及和建立;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產生環境污染。
時代:蒸汽時代。
(3)變化:從認為殖民具有破壞和重建的使命到認為殖民只能帶來消極影響。
關系:殖民擴張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和海外市場(資本,海外市場),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各國繼續向世界大肆擴張(尋求市場、原料和投資場所)。
27.(1)不同:
目的:中國以發展友好關系,宣揚國威為主。西方以掠奪財富和建立殖民統治為主。
方式:中國以和平交往為主。西方以殖民冒險和武力擴張為主。
影響:中國擴大了影響力,傳播了中華文化,同周邊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西方獲取了制海權;掌控了世界貿易;給亞非拉國家帶來一定災難。
發展趨勢:中國由積極對外領先世界到閉關鎖國,從開放到封閉。西方逐步成為世界霸主,建立起世界殖民體系;與此同時,西方還進行文化入侵,輸出西方至上的觀念,殖民文化歧視;西方殖民統治終被推翻。
(2)重要性:
地理角度: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漫長,為我國的發展提供新的空間;海洋擁有豐富的礦產、生物、油氣、化學等資源,為我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在鞏固陸地經濟建設成果的同時,可以發展海洋經濟,增強區域國家聯系。
歷史角度:近代西方列強主要從海上侵略中國,海洋是我國國防的前沿陣地,是我國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國家的安全和核心利益;海洋航道是我國的生命線;從陸上強國走向海洋強國,建設成為全面性強國;近代西方強國的發展與海洋息息相關;有利于制約海洋霸權主義,建設“和諧海洋”,實現合作共贏。
28.(1)歷程:新航路開辟后,葡、英、荷等國先后走上殖民擴張道路,野蠻掠奪非洲財富及人口,加速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但給非洲帶來深重災難。工業革命時期,列強為獲得原料和商品傾銷市場,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獲得特權,將非洲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非洲被瓜分殆盡,非洲發展陷入困境。
(2)變化:①援助主體:從政府單一主導向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推動市場化合作;②援助目標:從支持民族獨立逐漸轉向經濟技術合作;③援助方式:從單一的無償援助,逐步拓展為無息貸款、優惠貸款,投資合作、技術援助等多元化模式;④援助模式:從直接提供援助到促進非洲“造血”能力建設,強調自主發展,提高非洲國家的經濟獨立性;⑤援助性質:由重視意識形態色彩到發展互利合作;外交理念:①平等互利: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奪模式,不附加政治條件;②合作共贏:推動中非共同發展,增強非洲自主發展能力。③真實親誠:強調真誠合作,深化中非友誼。
(3)對中國:拓展非洲市場,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對非洲:改善基礎設施,推動工業化,增強經濟自主發展能力,為現代化奠定基礎;對世界:有利于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
29.(1)特征:勢力范圍劃分制度化;地理覆蓋范圍廣;經濟掠奪具有系統性;經濟剝削呈現極端化;殖民手段多樣化;注重文化殖民和身份重構;殖民統治方式“現代化”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斗爭與妥協并存。(任答四點即可)
(2)積極影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的封閉性,加強了非洲與世界的聯系和交流;有利于促進非洲行政和教育體系的現代化;客觀上推動了非洲民族獨立進程。(任答一點,兩點)消極影響:破壞了非洲傳統社會結構及國家主權;導致非洲經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抗風險能力脆弱;激化了非洲民族矛盾和邊界問題,埋下了獨立后的沖突隱患;造成了本土文化的衰落和身份認同危機。(任答兩點即可)
30.(1)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德國生產力飛速發展,急需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西方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德國加緊向小亞細亞滲透;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圍繞殖民地的爭奪日益激烈;德國和英國的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任答三點)
(2)英國:最初出于和德國的矛盾以及自身在中近東地區的利益,反對德國的巴格達鐵路計劃;但最終由于德國聲稱在埃及問題上支持英國而向德國作出讓步,默許了德國巴格達鐵路計劃。
俄國:歷來將土耳其地區視作自身勢力范圍,出于盟友義務反對德國的鐵路計劃,出于自身利益也警惕英國勢力在該地的擴張。
法國:最初出于協約國盟友立場以及自身利益,反對德國巴格達鐵路計劃;在獲得德國的利益讓步之后,轉而支持德國的巴格達鐵路計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彭山县| 安阳市| 阿克陶县| 郴州市| 斗六市| 乌鲁木齐县| 乌兰县| 肃北| 庆阳市| 苗栗县| 曲阜市| 上饶市| 筠连县| 厦门市| 呼伦贝尔市| 盐池县| 鄂托克旗| 油尖旺区| 青岛市| 金堂县| 宝兴县| 大港区| 沭阳县| 绍兴市| 安平县| 伽师县| 资中县| 五指山市| 石棉县| 沈丘县| 依安县| 石泉县| 文登市| 长治市| 吉安市| 利川市| 和平县| 景洪市| 姚安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