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第十一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共25小題,共50分。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里,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2024年11月,印度尼西亞宣布正式取消雅加達的首都地位。近年來,因地下水超采,雅加達的地面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下沉,成為全球地面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集中了印尼超過半數的人口。由此可知,印尼遷都( )A.減緩了城市化進程 B.迫于環境污染壓力 C.得益于交通的進步 D.旨在紓解人地矛盾2.二戰后,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口遷居到郊區,由此在城市郊區創建了新的商業組織形式,它是( )A.購物中心 B.社區 C.有限責任公司 D.壟斷組織3.1863年現代足球運動誕生后,英國南部的新貴族階層控制足球協會,堅持認為這是非職業的純休閑體育運動。七十年代后期,中部和北部的工人足球俱樂部成為比賽主角,并在八十年代建立了職業聯賽,逐漸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這體現了英國( )A.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B.憲章運動取得基本勝利C.城市化促進了社會生活變化 D.階級矛盾尖銳不可調和4.經濟學家胡鞍鋼將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工社會政策分為三個階段:紅燈階段是到1983年,基本上不允許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黃燈階段是從1984年到20世紀末,允許農民自帶干糧進城;綠燈階段是進入21世紀后,要求促進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并提出每年800萬的目標。這一變化反映了( )A.勞動力轉移開啟城市化進程B.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C.城市人口膨脹帶來負面影響D.中國人口結構發生重大改變5.清朝末年上海竹枝詞曾描述說:“高車駟馬過通衢,誰識當年舊博徒,冠履于今真倒置,縉紳家世半屠沽。”對于這種現象,道學之士大為恐慌,他們驚嘆當時的社會“凡事任意僭越,各處皆然,滬上尤甚”,并諷刺那些人“不知冠裳為何物,妄人妄服,求欲列于縉紳之間。”材料主要反映出清末上海( )A.傳統等級觀念已被打破B.西方服飾得到廣泛傳播C.近代交通得到一定發展 D.新舊社會思潮沖突不斷6.交通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推動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城市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下列與之相關的史實表述正確的個數有( )①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便捷了人們的生活②19世紀70年代,混凝土技術首次運用于比利時的住宅項目③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紀,交通工具由公共馬車發展為有軌電車、公共汽車等④19世紀末開通的英法海底隧道將英國和歐洲大陸更緊密地連接起來A.1個 B.2個 C.3個 D.4個7.19世紀中期以來,倫敦市內各主要街道居住人口急劇減少。1851年倫敦市內的居住人口約130000人,到1861年減少到約112000人,到1871年則減少到約75000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順應工業化需求調控人口布局 B.疫病流行讓倫敦城區失去了吸引力C.工業革命的發展影響倫敦人口分布 D.圈地運動加速進行使民眾喪失土地8.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2020年間中國城鎮化率從17.9%躍升至63.89%。其中,1980年代至1990年代,農村人口通過“打工潮”大規模涌入東部沿海城市;2000年后,中央政府推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寬中小城市落戶限制;2014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條件”。農民工群體從最初的“暫住人口”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特點是( )A.市場主導下的人口自由流動B.城鄉差距持續擴大C.外資企業擴張驅動城市擴容D.政府規劃與政策引導的雙重推動9.1921年,紐約人口超過600萬,而紐約的房屋無法滿足人民的居住要求。當時紐約一住宅機構對曼哈頓東區的居住情況調查發現,紐約三分之一的房間里住著一個或兩個人,其余三分之二的房間里則住著三個人或更多。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城市建設較為落后 B.城市治理水平較低 C.城市社會矛盾加劇 D.城市化的弊端凸顯10.1921年,紐約人口超過600萬,而紐約的房屋無法滿足人民的居住要求。當時紐約一住宅機構對曼哈頓東區的居住情況調查發現,紐約三分之一的房間里住著兩個人,其余三分之二的房間里則住著三個人甚至更多。這主要反映出當時美國( )A.城市基礎建設落后B.城市化的弊端凸顯C.城市社會矛盾加劇 D.城市治理水平較低11.19世紀美國人口迅速增長,大量勞動力向西遷移并定居城鎮,至1860年,北方自由州26%的人口集中在城鎮或城市(東北工業州比例更高),而南方都市人口僅從6%增長到10%。造成南北方城市化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氣候更適宜城市發展B.南方鐵路系統落后阻礙城市化C.南北經濟結構的差異 D.南方禁止非奴隸主定居城市12.1898 年,英國著名城市學者和規劃師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了花園城市理論,“衛星城”一詞首次躍入公眾視野。二戰后,英、法、美、日等國新建大量遠離主城區的衛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衛星城”普遍出現( )A.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B.源于住宅建筑的技術革新C.緩解了中心城市的壓力 D.擴大區域經濟的發展差異13.云南通商口岸之一的河口,原是紅河與南溪河交匯處僅有三、五戶人家的一個停船灘頭,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后,很快發展為有900余戶,4000余人,20余家商店行號的小城鎮,“街道極寬平,建筑皆西式。電報、郵政、電燈俱備”,不僅成為進出滇越的重要門戶,而且也發展成為西南邊陲地區的一個重要商埠。據此可知( )A.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程度加深 B.對外通商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C.清政府重視對西南邊陲的防護 D.近代交通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14.明清時期,北京街巷中多數井水水質咸苦,不符合衛生標準。1908年,農工商部兩次向清廷上奏提議建設自來水,籌備成立“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結果不到十日便得到清廷批準。清廷迅速批準該提議的主要原因是( )A.傳統飲水觀念的轉變B.商業資本的積極參與C.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動 D.民眾衛生意識的提高15.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自1960年起推行組屋政策,至20世紀80年代解決了80%居民住房問題。這反映二戰后部分新興國家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 )A.政府強力干預緩解城市病 B.后殖民遺產制約社區規劃C.市場調節主導住房資源配置 D.多元文化融合重塑居住空間16.1842—1844年,恩格斯他認為“曼徹斯特是現代工業城市的典型”,深入調研。他發現曼徹斯特的工人居住區,“空氣由于成打的工廠煙囪冒著黑煙”而污濁沉悶,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廢棄物和令人作嘔的臟東西不斷地發散出臭味”。這反映出英國( )A.城市產業結構亟需優化B.工業革命導致城市建設倒退C.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D.城市化進程中社會問題突出17.有學者在回顧上海的發展歷程說:1842年的上海“乃北邙也,累累亂墳而已”;1849年的上海“北邙變為洋場,已建洋房數所”;1875年的上海“以他省之繁華較之,如京城、天津……尚皆不及上海之繁華也”。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 )A.清政府扶持租借地區的發展B.近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D.經濟發展優于環境治理18.19世紀后期的巴黎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工程。寬敞的林蔭大道取代了許多狹窄的中世紀街道;新的自來水和排水系統逐步完善;歌劇院、商場等大型公共建筑紛紛落成。這吸引了周邊鄉村人口和外國移民不斷涌入。據此可知( )城市改造提升了平民生活質量B.巴黎城市生活豐富多樣C.城市功能改善推動城市化發展 D.工業革命推動城市改造19.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家劉云若的文學作品《冰弦彈月記》對在天津城中的貧民居住地有如此描述:“好像商肆中的貨架,但也沒有貨物。井字中除兩孔空著,其余每孔都睡著一個人,有的頭外腳內,有的頭里腳外。有的孔內竟有破爛棉被,有的是半片麻袋,有的只睡光板。”對天津貧民居住地的描述在同期的其他作品中十分普遍。由此可推知,當時天津( )住宅的建筑技術有待提高B.貧富差距引發了階級矛盾C.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凸顯 D.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淡薄20.美國歷來倡導對荒野大陸進行征服和開發,18世紀中葉之前,美利堅人對荒野和高山景色都漠不關心。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民間保護力量和聯邦政府的聯合推動下,美國在遠離城市的荒野之地建立了一系列保留著壯美自然景觀的國家公園。這一變化反映了( )A.工業化進程刺激精神追求B.政府管理職能顯著增強C.國家公園有利于經濟發展 D.自由主義影響城市建設21.1838年,世界上第一個百貨公司法國樂蓬馬歇百貨公司在巴黎成立,此后,巴黎陸續成立的日貨公司有盧浮宮百貨公司、美麗花園、春天百貨,以及莎瑪麗丹百貨公司。這折射出當時( )A.世界市場的規模擴大B.工業革命持續深化C.商業革命的蓬勃發展 D.城市化進程的發展22.1903年,德國社會學家西美爾提出,過度興奮的城市生活催生出了一種典型的大都市“冷淡型”人格特質。另一位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城市人從事的是道德上可疑的、發生于彼此均為匿名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市場交易。這表現出當時德國( )A.社區鄰里關系較為冷漠B.拜金逐利的行為逐漸盛行C.對大規模城市化的反思 D.社會主流價值觀日趨保守23.美國學者巴里·伯格多爾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歐洲建筑》中寫道:巴黎……也配套建設了放射狀的新道路……超過165公里的新街道寬敞、筆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統、照明設備和新種植的樹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這反映出法國( )A.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緩慢B.工業革命促進了人口增長C.城市化新問題層出不窮 D.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發展24.20世紀60、70年代,由于遭遇“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德國重工業基地魯爾區的主導產業衰落,工廠關閉,大批工人失業。后來,經過改造的魯爾區,發展為集遺跡觀賞、旅游度假、文化娛樂、科學展覽、體育鍛煉、教育培訓、商貿購物和市民宜居等于一體的區域。魯爾區的改造( )A.促成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B.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C.扭轉了重工業的虧損局面 D.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25.20世紀初,武漢市政陸續修建中山公園、漢口府前公園、武昌蛇山公園等。公園內或是建有中式亭臺樓閣,或是建有運動場、游泳池、溜冰場、民眾教育館和中山紀念堂等。這些公園的建立( )A.開啟了中國城市化進程B.改變了城市的管理模式C.是傳統經濟發展的產物 D.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素養第II卷(非選擇題)請點擊修改第II卷的文字說明二、材料題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68年,伊朗國王開始在法國顧問的幫助下改建首都德黑蘭,新型公路取代了以往狹窄彎曲的死胡同與舊街道。后來,又在比利時的主持下修建了以德黑蘭為中心的多條公路。此后,德黑蘭的商隊旅館和商店成倍增長,歐洲人明顯增加。北部新城區充斥著服務外國人的酒吧和飯店,住房寬敞,排水設施完備;南部舊城區人口擁擠的問題未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甚至因為住房短缺而在角落里搭滿棚戶。這一時期,伊朗政府、商人和社會賢達相繼在德黑蘭開設工廠,但民族工業發展緩慢。同時,德黑蘭出現了現代中學與職業技術學校,《伊朗國家日報》等刊物開始發行。1891年,德黑蘭首次出現了市民反對外國特權的示威游行,群眾涌向王宮,政府被迫讓步。1905年12月,德黑蘭地方官毒打商人引起眾怒,群眾要求罷免宰相、召開議會、制訂憲法,伊朗立憲革命爆發。隨著俄、英武裝鎮壓,立憲革命最終走向失敗。——摘編自車效梅《中東伊斯蘭城市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中后期至20世紀初德黑蘭城市發展的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中后期至20世紀初德黑蘭城市發展的影響。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漢時期,木結構建筑為主要結構形式,磚和瓦的普遍應用改變了民居建筑的簡陋狀況,也解決了房屋的漏水問題,除了作為建筑材料外,磚瓦還作為審美范疇的裝飾藝術出現在建筑中。漢代以后,傳統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樣,但核心模式仍以四合院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蕩不安,從安全角度修建的塢堡等特殊民居建筑形式較為普遍,隱逸和寄情山水等社會風尚促成了住宅空間的園林化,民居的家園含義更為突出。唐代社會穩定,文化繁榮,傳統木構建筑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方面都趨于成熟。宋代封閉內向的里坊制度被開放外向的街坊制取代,民居建筑形式靈活多樣;江南住宅注重美化生活環境,宅與園結合的模式流行。明清時期,除傳統的民居模式之外,甘肅、陜西、山西等地的窯洞式穴居,福建、廣西、廣東等的客家集體住宅較為普遍,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園林式住宅更是發展到新的高度。——摘編自趙燕《中國傳統民居中蘊含的理想家園意識探討》材料二 近代廣大民居基本上是傳統建筑的延續,但隨著社會經濟的某些發展變化,尤其是近代新的建筑技術和材料的應用,使傳統民居建筑也發生了局部變化。如采用發券以代替門及窗上的過梁、玻璃的使用影響到窗花圖案組合。在靠近大城市的地區,有采用機制磚作墻身、水泥瓦作屋面、水泥砂漿作膠結材料的民居建筑,還有采用承重墻以代替木柱、屋架代替梁架的構造方式。在建筑裝飾上也有所變化。一些民間住宅采用某些西方建筑的裝飾手法,有的住宅將前檐木裝修改為外國古典的建筑形式,采用鐵柱、鐵欄樣及鑄鐵牛腿等;有一些立帖式住宅在外墻上加以西方古典式的改裝,也有相當一部分住房建筑多在門窗、墻上加以西方建筑裝飾手法,這以廣東、福建等地僑鄉民居最為突出。——摘編自王紹周《中國近代建筑概說》(1)根據材料一,指出影響中國古代民居發展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國民居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國時期,西安新出現的商業、交通、工業、居住等建筑,結構由傳統土木架構向采用工業時代更堅固經濟的磚木混合結構發生轉變。1912年,英國人羅士修建了西安鐘樓郵政局,其主體除了仿古的歇山式飛檐屋頂以外,立面形制與結構功能裝修以及運營方式都是“洋風”建筑的典型再現。修建于1927年的革命公園,其光明樓設計還呈現出傳統建筑屋頂飛檐翹角形式的簡化以及底層開設西式拱券門洞,給穿行的民眾提供遮陽擋雨與短暫交往的公共空間。這是結合當時經濟文化與用途等需求利用現有建材的典型案例。——摘編自史炫《影像記憶中的20世紀西安明城區建筑》材料二 在紐約,充滿濃重的商業氣息的華爾街建有大量英式的城市房屋,每個種族形成的文化社區在美國都是最大的,例如唐人街、印度街、猶太人區等等。19世紀末,美國興起超高層建筑,紐約就有眾多的摩天大樓,如洛克菲勒中心由洛克菲勒財團建造,是代表資本主義的地標性建筑。同時,紐約還有諸多獨特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如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像茶杯、像彈簧也像海螺,究竟像什么可以完全由觀賞者決定,這些后現代建筑時刻向人們展示城市文化中張揚的個性和對自由的崇尚。——摘編自徐卉《美國城市建筑研究》(1)據材料分別概括西安和紐約城市建筑體現的文化特征。(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安和紐約城市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說明其城市建筑的史料價值。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法國議員歐貝爾提出可以在發展農業同時發展旅游業,從國家、地區角度在資金上支持鄉村住宿改建。該議題得到法國東南部地區政府的支持,他們建造便宜的住宿設施,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文化等資源,讓經濟日漸富裕家庭參與旅游。當時法國休假制度形成以周末旅游為主體的旅游需求,因而到附近鄉村旅游成為主要旅游方式。現代鄉村旅游在法國興起。法國現代鄉村旅游以為本國民眾提供良好的休閑健身環境為首要目的,約77%的游客住宿在別墅、父母和朋友家。2000-2006年,法國用于幫助鄉村旅游的資金達5300萬歐元。2003年,法國還成立部際小組,開始在全國規劃自行車道和綠色道路。——摘編自劉海鴻《鄉村旅游:國外的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的啟示》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現代鄉村旅游興起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法國現代鄉村旅游的特點及意義。30.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走出了近代城市轉型的不同路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口成為天然的避風良港。而到明末,漢口已成為“甲于全楚”的商業巨鎮,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漢口鎮的市場規模更加擴大,商業分工也日趨繁細,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專業街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由此借助外部因素,成功完成近代化轉型。——據《歷史·選擇性必修2》等整理材料二 史家矚目的張之洞在武漢地區興辦的早期現代化事業(所謂“湖北新政”),基本上集中于漢陽、武昌:漢陽成為重工業基地,武昌成為輕工業基地、新式教育薈萃之所及湖北新軍駐扎地。漢口的近代轉型是內生型的,具有深厚的傳統商業基礎,先于張之洞督鄂而啟動,而張之洞“湖北新政”是移植型的,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及機器得以完成,可以視為英國模式的翻版。客觀而論,漢口的近代轉型與張之洞“湖北新政”分別代表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兩條道路,相互推引,又風格各異,共同構成武漢早期現代化的整體進程。——任放著《中國市鎮的歷史研究與方法》(1)根據材料一,概括促使漢口由一個傳統市鎮蛻變為近代化都市的影響因素。結合所學,另舉兩例佐證明清集鎮專業分工“日趨繁細”。(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陽、武昌地區早期現代化事業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簡述武漢三鎮近代轉型的意義。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B A B C D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D C A D B C C A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D A D26.(1)規模擴大(面積擴大,人口增加);基礎設施改善(交通改善);功能擴展;生活方式更多樣化;內部發展不平衡;城市走向近代化。(2)推動了近代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思想解放;推動了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難以解決復雜的社會矛盾,不足以改變其半殖民地的命運。27.(1)因素:生產力水平;社會環境;文化風尚;建筑技術;制度變革;自然環境。(2)特點:傳統延續與局部變化;中西結合;地域差別明顯。影響:改變了傳統民居的外觀,使建筑風格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提升了建筑質量和居住質量;促進了城市化和民居近代化轉型;推動了不同建筑文化的交流。28.(1)西安:中西融合;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功能化、實用化。紐約:移民文化;多元文化;具有現代性。(2)形成原因:同: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異:西安:西學東漸;國人學習西方。紐約:北美居民具有多源性、多樣性。史料價值:都屬于實物史料;能直觀展現兩大城市的發展史;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遺存中會發生改變,需與其他史料佐證,對研究者的素養要求很高等。29.(1)背景:鄉村環境的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的閑暇時間和旅游機會增加;人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2)特點:政府支持;出發點是為民眾提供良好休閑健身環境;以非商業經營為主。意義: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鄉村經濟的發展;有助于鄉村自然環境和文化資源的開發。30.(1)因素:得天獨厚的水運優勢(或“天然的避風良港”);傳統商業高度發達(或“在全國的商業地位上升”);成熟的市場體系(或“商業分工日趨繁細”);近代被辟為通商口岸。舉例:浙江崇德石門鎮榨油業發達;嘉善干家窯鎮“民多業陶”;江蘇吳江盛澤鎮絲織業興盛。(2)原因:晚清政府推動(或“洋務運動的推動”);輕重工業結合發展;創辦新式教育;引進外來技術(或“效仿英國工業化模式”)。意義:促進武漢早期現代化;推動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