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有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有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五 基因的本質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科學家發現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關于證明蛋白質和核酸哪一種是遺傳物質的系列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中,加熱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體內可使R型活菌的相對性狀從無致病性轉化為有致病性
B.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利用自變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將“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養基中,結果證明DNA是轉化因子
C.噬菌體侵染實驗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發現其DNA進入宿主細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復制
D.煙草花葉病毒實驗中,以病毒顆粒的RNA和蛋白質互為對照進行侵染,結果發現自變量RNA分子可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
2.科學家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運用了不同的實驗方法,最終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艾弗里通過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B.保溫時間過長對35S標記噬菌體組的結果沒有影響
C.用RNA酶處理S型細菌的提取液后,加入R型細菌后會出現S型細菌的菌落D.用3H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上清液和沉淀均會出現放射性
3.遺傳轉化是指同源或異源的游離DNA分子(質粒或染色體DNA)被細菌的細胞攝取,通過置換的方式整合進入細菌的基因組中并得以表達的基因轉移過程。近幾十年來,已經發現多種細菌或某些特殊的菌株具有遺傳轉化能力,如肺炎鏈球菌中的R型細菌。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遺傳轉化過程中存在磷酸二酯鍵的斷裂與形成過程
B.經遺傳轉化形成的S型細菌仍具有原R型細菌的全套遺傳物質
C.由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的實質是基因重組
D.轉化培養基中加入適量氯化鈣可能會提高細菌的遺傳轉化能力
4.下列關于科學家探究DNA是遺傳物質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給小鼠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小鼠不死亡是因為S型細菌的DNA加熱后變性
B.給小鼠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活細菌,小鼠死亡,從死亡的小鼠體內可分離出活的S型細菌
C.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實驗中,如果保溫時間過長,可能導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強
D.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不能用14C和18O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5.下列有關噬菌體侵染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32P和35S標記噬菌體侵染普通的細菌,子代噬菌體核酸和外殼中均可檢測到32P和35S
B.用普通噬菌體侵染32P和35S標記的細菌,子代噬菌體核酸和外殼中均可檢測到32P和35S
C.用14C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普通的細菌,子代噬菌體核酸和外殼中均可檢測到14C
D.用普通的噬菌體侵染14C標記的細菌,子代噬菌體核酸和外殼中均可檢測到14C
6.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實驗中,若僅有訂書釘將脫氧核糖、磷酸、堿基連為一體并構建一個含10對堿基(A有6個)的DNA雙鏈片段,那么使用的訂書釘個數為( )
A.58 B.78 C.82 D.88
7.圖甲是某種核苷酸的示意圖;圖乙是某種核酸分子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核苷酸甲能參與乙中核酸的組成
B.乙中的4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C.乙中的2是核糖,含C、H、O三種元素
D.在真核細胞中,乙代表的核酸分子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
8.7-乙基鳥嘌呤不與胞嘧啶(C)配對而與胸腺嘧啶(T)配對。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占堿基總數的30%,其中的鳥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該DNA分子正常復制產生兩個DNA分子,其中一個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堿基總數的45%,另一個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所占比例為( )
A.10% B.20% C.35% D.45%
9.若某個DNA分子共含有200個堿基,則該DNA分子中的堿基排列方式最多有多少種?( )
A.450 B.4100 C.4200 D.4400
10.DNA半保留復制過程是分別以解旋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兩個子代DNA分子,在復制起始點呈現叉子的形式,被稱為復制叉。如圖表示某DNA分子復制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復制過程不一定發生在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
B.復制過程中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參與
C.前導鏈的延伸方向是5'→3',后隨鏈的延伸方向則相反
D.復制過程中可能存在多個復制叉以提高復制的效率
11.真核生物的DNA復制時,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堿基互補配對,保證DNA復制的準確進行
B.邊解旋邊復制,有利于DNA復制和轉錄同時進行
C.復制起始點的A、T比例高,有利于兩條鏈的解開
D.半保留復制,有利于保持親子代間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12.DNA復制時,5-溴尿嘧啶可替代胸腺嘧啶與腺嘌呤配對,摻入新合成的子鏈中。一個含有50個堿基對的DNA片段,其中一條鏈的G+C占該鏈堿基總數的60%。若該DNA片段在含有四種脫氧核苷酸且混有足量5-溴尿嘧啶的環境中連續復制2次,則消耗5-溴尿嘧啶的最大數量是( )
A.80 B.60 C.54 D.30
13.下圖甲為DNA分子的結構示意圖,乙為某動物細胞DNA復制過程模式圖,請根據圖示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DNA的基本骨架由______和________(填序號)交替排列構成,④表示_________,⑨代表___________。
(2)由圖乙可知,1個DNA復制出a、b2個DNA分子,其復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復制的場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分子被徹底水解后形成_______種水解產物。
(4)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與A配對,又可以與C配對。將一個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接種到含有A、G、C、T、5-BrU五種核苷酸的適宜培養基上,至少需要經____次復制后,才能實現細胞中某DNA分子某位點上堿基對從T--A到C—G的替換。
14.如圖為用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上述實驗對下列問題進行分析:錐形瓶中的培養液用來培養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內的營養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實驗需要進行攪拌和離心,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下列可能出現的實驗誤差進行分析:
①測定發現,在攪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養時間較短,有部分噬菌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當接種噬菌體后培養時間過長,發現在攪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復制增殖后的噬菌體____________________。
(4)赫爾希和蔡斯分別用35S和32P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參照如圖被標記部位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數字編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格里菲思的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未單獨研究每種物質的作用,在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加熱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體內可使R型活菌的相對性狀從無致病性轉化為有致病性,A錯誤;
B、在肺炎鏈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中,利用自變量控制中的“減法原理”設置對照實驗,通過觀察只有某種物質存在或只有某種物質不存在時,R型菌的轉化情況,最終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例如“S型菌DNA+DNA酶”組除去了DNA,B錯誤;
C、噬菌體為DNA病毒,其DNA進入宿主細胞后,利用宿主細胞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復制,C錯誤;
D、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以病毒顆粒的RNA和蛋白質互為對照進行侵染,結果發現RNA分子可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而蛋白質不能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D正確。
故選D。
2.答案:A
解析:艾弗里通過實驗證明DNA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A敘述錯誤;保溫時間過長會導致大腸桿菌被裂解,噬菌體釋放進入上清液中,35S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故保溫時間過長對該組實驗結果無影響,B敘述正確;RNA酶可將RNA分解,S型細菌提取液中DNA仍存在,加入R型細菌后會出現S型細菌,C敘述正確;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外殼均含3H,故用3H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上清液和沉淀均會出現放射性,D敘述正確。
3.答案:B
解析:由題意可知,遺傳轉化過程中DNA分子會通過置換的方式整合進入細菌的關理點基因組中,此過程存在磷酸二酯鍵的斷裂與形成,A正確;在遺傳轉化過程中原R型細菌的部分基因片段會被S型細菌的基因片段置換掉,故經遺傳轉化形成的S型細菌只具有原R型細菌的部分遺傳物質,B錯誤;S型細菌的DNA能進入R型細菌并與R型細菌的DNA重新組合,進而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該過程的實質是基因重組,C正確;轉化培養基中加入適量氯化鈣能使細菌成為感受態細胞,使細菌更容易吸收周圍游離的DNA分子,從而提高細菌的遺傳轉化能力,D正確。
4.答案:A
解析:給小鼠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小鼠不死亡是因為S型細菌的蛋白質加熱后變性,細菌不能繁殖,A錯誤;給小鼠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活細菌,由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的DNA可使R型活細菌轉化成S型活細菌,所以小鼠死亡,從死亡的小鼠體內可分離出活的S型細菌,B正確;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實驗中,由于噬菌體的DNA能夠進入大腸桿菌細胞內增殖,所以子代噬菌體含有32P,若長時間保溫,細菌破裂,釋放出子代噬菌體,會導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強,C正確;由于蛋白質和DNA中都有O和C,所以不能用14C和18O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D正確。
5.答案:D
解析:A、用32P和35S標記噬菌體侵染普通的細菌,子代噬菌體只能在核酸中可檢測到32P,A錯誤;B、用普通噬菌體侵染32P和35S標記的細菌,子代噬菌體只能在核酸中可檢測到32P,在外殼中檢測到35S,B錯誤;C、用14C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普通的細菌,子代噬菌體只能在核酸中可檢測到14C。C錯誤;D、由于核酸和蛋白質外殼中都含C,且合成子代噬菌體的核酸和外殼的原料均由細菌提供,所以用普通的噬菌體侵染14C標記的細菌,子代噬菌體核酸和外殼中均可檢測到14C,D正確。故選:D。
6.答案:C
解析:需要使用訂書釘連接的部位有堿基與堿基的連接處、脫氧核糖與磷酸的連接處以及脫氧核糖與堿基的連接處,堿基與堿基的連接需訂書釘的數目=6×2+4×3=24(個),脫氧核糖與磷酸的連接需訂書釘的數量=20×2-2=38(個),脫氧核糖與堿基的連接需訂書釘的數目是20個。故總數是82個。
7.答案:D
解析:圖甲中核苷酸的名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而乙中核酸是DNA,所以甲不能參與乙中核酸的組成,A錯誤;乙中的4是胞嘧啶脫氧核苷酸,B錯誤;乙中的2是脫氧核糖,含C、H、O三種元素,C錯誤;乙代表的核酸分子是DNA,在真核細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D正確。
8.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DNA分子中的相關計算。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可知,該DNA分子中A=T=30%,G=C=20%,如果鳥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則G不與C配對而是與胸腺嘧啶T配對,一個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堿基總數的45%,則該DNA分子中含有的原來的G的含量為45%-30%=15%,則另一個DNA分子中含有的原來的G的含量為20%-15%=5%,則另一個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所占比例為30%+5%=35%。即C正確。
9.答案:B
解析:若某個DNA分子共含有200個堿基,那么含有100個堿基對,則該DNA分子中的堿基排列方式最多有4100,B正確。故選B。
10.答案:C
解析:A、如圖表示某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原核生物的復制發生在擬核或細胞質,故復制過程不一定發生在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A正確;B、復制過程中需要解旋酶(斷開DNA雙鏈之間的氫鍵,打開雙螺旋)、DNA聚合酶(在子鏈中相鄰的脫氧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等酶的參與,B正確;C、前導鏈和后隨鏈延伸的方向都是由5'端向3'端,C錯誤;D、復制過程中可能存在多個復制起點,進而形成多個復制叉以提高復制的效率,D正確。
11.答案:B
解析:復制過程中,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DNA復制的準確進行,A正確; DNA復制與轉錄不能同時進行,B錯誤;復制起始點的A、T比例高則含有的氫鍵數目少,消耗的能量少,因而有利于兩條鏈的解開,C正確;以原DNA分子的兩條鏈分別為模板進行半保留復制,有利于保持親子代間遺傳信息的連續性,D 正確。
12.答案:B
解析:一個含有50個堿基對的DNA片段,這個DNA片段共含有100個堿基,其中一條鏈的G+C占該鏈堿基總數的60%,則這條鏈中C+G=50×60%=30(個),A+T=20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可知,另一條鏈中同樣A+T=20個,C+G=30個,則該DNA片段雙鏈中C=G=30個,A=T=20個。DNA復制時,5-溴尿嘧啶可替代胸腺嘧啶與腺嘌呤配對,摻入新合成的子鏈中,若該DNA片段在含有四種脫氧核苷酸且混有足量5-溴尿嘧啶的環境中連續復制2次,則消耗5-溴尿嘧啶的最大數量是20×(22-1)=60(個),B正確。
13.答案:(1)①(或②);②(或①);鳥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氫鍵
(2)半保留復制;細胞核、線粒體
(3)6
(4)3
解析:(1)圖甲是DNA的片段,②為脫氧核糖,DNA的基本骨架由①磷酸和②脫氧核糖交替排列構成。①②③組成的④是鳥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⑨是氫鍵。
(2)DNA分子的復制是半保留復制方式,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動物細胞的DNA存在于細胞核和線粒體中,因此動物細胞DNA分子復制的場所是細胞核和線粒體。
(3)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糖核苷酸,1分子脫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堿基和1分子脫氧核糖組成,堿基有4種,因此DNA徹底水解的產物是脫氧核糖、磷酸和4種堿基,共6種水解產物。
(4)據題意可知,5-BrU可以與A配對,也可以和C配對。只考慮T-A對的復制,第一次復制時有T—A、A—5-BrU;第二次復制時有T—A、A—5-BrU、5—BrU-C;第三次復制時有T—A、A—5-BrU、5-BrU—C、C—G,所以需要經過3次復制后,才能實現細胞中某DNA分子某位點上堿基對從T—A到C—G的替換。
14.答案:(1)大腸桿菌;不含有
(2)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讓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較輕的噬菌體顆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腸桿菌
(3)①沒有侵入大腸桿菌,仍存在于培養液中
②從大腸桿菌體內釋放出來
(4)①②
解析: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液用于培養大腸桿菌用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錐形瓶內的營養成分中不能含有32P。本實驗需要進行攪拌和離心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離心的目的是讓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較輕的噬菌體顆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腸桿菌。①測定發現,在攪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養時間較短有部分噬菌體沒有侵入大腸桿菌,仍存在于培養液中。②當接種噬菌體后培養時間過長,發現在攪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復制增殖后的噬菌體從大腸桿菌體內釋放出來。赫爾希和蔡斯分別用和32P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那么35S在組成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的R基上.即圖中的①,P在DNA的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團上即圖中②。專題八 生物的進化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據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表中數據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
B.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
2.孔雀魚是一種熱帶觀賞魚,野生型色彩樸素,現已人工培育出多種色彩艷麗的品種。各品種相互雜交會產生紛繁多樣的可育后代,且繁殖溫度應控制在27℃左右。孔雀魚吞食蚊子幼蟲的能力強,可抑制蚊子的孳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人工選擇決定著孔雀魚色彩基因變異的方向
B.人工培育出的孔雀魚品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C.溫度是影響孔雀魚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
D.孔雀魚是影響蚊子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
3.基因漸滲是物種之間進行基因交流的現象。山羊大約在3000~5000年前遷徙至青藏高原,通過與捻角山羊(一種適合在高海拔的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山羊)雜交以及后代與親代的反復回交,捻角山羊的部分基因轉移和整合到山羊中,最終形成了我國的西藏山羊。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基因漸滲現象可能會使得生物進化的速度加快
B.基因漸滲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打破生殖隔離
C.我國西藏山羊通過基因漸滲主動適應了青藏高原嚴酷的生態環境
D.可以通過對親本物種和經過基因漸滲的后代進行基因組測序來驗證這一現象
4.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治療重癥感染的一類藥物,下表為2005~2008年該類抗生素在某醫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房及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耐藥率/% 2.6 6.11 10.9 25.5
A.2005~2008年該類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漸增加,由此判斷重癥病人逐年增加
B.細菌耐藥性產生的實質是發生了染色體變異
C.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對細菌耐藥性的增強有促進作用
D.2005~2008年該細菌種群的基因庫沒有發生變化
5.痕跡器官是生物體上已經失去用處,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鯨和海牛的后肢已經退化,但體內仍保留著后肢骨痕跡;食草動物的盲腸發達,人類的盲腸已經極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后肢退化痕跡的保留說明鯨和海牛起源于陸地動物
B.人類的盲腸退化與進化過程中生活習性的改變有關
C.具有痕跡器官的生物是從具有這些器官的生物進化而來的
D.蚯蚓沒有后肢的痕跡器官,所以和四足動物沒有共同祖先
6.為控制地中海沿岸某陸地區域蚊子的數量,每年在距海岸線0~20km范圍內(區域A)噴灑殺蟲劑。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素降解相關,其基因頻率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在區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生不定向改變
B.隨著遠離海岸線,區域A中該種蚊子Est基因頻率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
C.距海岸線0~60km區域內,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相同
D.區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種
7.人的ABO血型由位于常染色體上的三個等位基因IA、IB、i決定,基因型為IAIA、IAi的人表現為A型血,基因型為IBIB、IBi的人表現為B型血,基因型為IAIB的人表現為AB型血,基因型為ⅱ的人表現為O型血。隨機對1000人進行抽樣檢驗,其中A型血450人,O型血360人。假設人群中基因頻率不變,則基因IA和基因型IAIB的頻率分別為( )
A.0.3、0.03 B.0.3、0.06 C.0.2、0.03 D.0.2、0.06
8.下列關于自然選擇學說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及其內容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自然選擇學說解釋了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B.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也是生物進化的必要條件
C.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的重組,從而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
D.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
9.某自由交配的飛蛾種群中,基因A的頻率多年保持在80%后來遷入新的捕食者,一年后基因型為AA的個體減少10%,基因型為Aa的個體數不變,基因型為aa的個體減少90%,此時AA的基因型頻率和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 )
A.64%、18% B.64%、16.4% C.57.6%、18% D.57.6%.16.4%
10.在某片熱帶雨林生活的一種樹蛙,其皮膚顏色存在綠色、褐色、黃色等多種顏色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導致部分區域森林退化,褐色皮膚的樹蛙的比例逐漸增加。同時,樹蛙的繁殖依賴特定水域,而人類活動造成水域環境改變,不同皮膚顏色的樹蛙繁殖成功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森林退化使樹蛙為適應土壤裸露環境而產生褐色皮膚的定向變異
B.水域環境改變影響樹蛙繁殖成功率,但不影響皮膚顏色的基因頻率
C.樹蛙擁有多種皮膚顏色是生物與環境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
D.可通過基因組測序為樹蛙皮膚顏色的進化提供細胞學的證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表中數據研究的是DNA中堿基的排列順序,屬于生物進化方面的分子水平證據,A正確;B、表中數據顯示,猩猩與人類同種蛋白質相關的DNA片段中堿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測,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確;C、表中結果顯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該結果說明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D、表中數據顯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種蛋白質相關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與猩猩,因而說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近,D錯誤。故選D。
2.答案:A
解析:A、變異是不定向的,人工選擇不能決定孔雀魚色彩基因變異的方向,A錯誤;B、由題干信息可知,各品種相互雜交會產生紛繁多樣的可育后代,說明人工培育出的孔雀魚品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B正確;C、由題干信息可知,繁殖溫度應控制在27°C左右,說明溫度是影響孔雀魚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C正確;D、由題干信息可知,孔雀魚吞食蚊子幼蟲的能力強,可抑制蚊子的孳生,說明孔雀魚是影響蚊子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故選A。
3.答案:C
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基因漸滲是物種之間進行基因交流的現象,不同物種間進行基因交流,可能會使生物進化的速度加快,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打破生殖隔離,A、B正確;我國西藏山羊通過基因漸滲適應了青藏高原嚴酷的生態環境,但這個過程并不是西藏山羊主動適應的,而是在自然選擇的條件下逐步實現的,C錯誤;分析題干信息可知,經過基因漸滲的后代會含有親代物種的基因序列,故可以通過對親本物種和經過基因漸滲的后代進行基因組測序來驗證基因漸滲現象,D正確。
4.答案:C
解析:2005~2008年,該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逐漸增加,因無使用總量,故無法判斷重癥感染病人的人數,A錯誤;細菌耐藥性產生的實質是發生了基因突變,細菌沒有染色體,B錯誤;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使用作為選擇因素使該種細菌的耐藥基因頻率增加,即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對細菌耐藥性的增強有促進作用,C正確;2005~2008年該細菌種群的耐藥基因頻率增加,說明基因庫發生了變化,D錯誤。
5.答案:D
解析:陸地動物具有靈活的后肢,鯨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跡的保留,說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陸生動物,A正確;人類的盲腸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習性的改變,不需要盲腸的消化而使其退化,B正確;具有痕跡器官的生物說明這些器官在這些生物中存在過,也說明該生物是從具有這些器官的生物進化而來的,C正確;蚯蚓沒有后肢的痕跡器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跡器官和四足動物類似,也可能和四足動物類似的痕跡器官在進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沒有后肢的痕跡器官,不能說明和四足動物沒有共同祖先,D錯誤。
6.答案:B
解析:A、據圖可知,與距海岸線20km以外相比,區域A中Est基因頻率較高,說明每年在距海岸線0~20km范圍內(區域A)噴灑殺蟲劑,對該種蚊子進行了定向選擇,Est基因頻率逐漸增加,即發生了定向改變,A錯誤;B、隨著遠離海岸線,區域A中該種蚊子Est基因頻率的下降主要由于鄰近區域的遷入和遷出導致的,B正確;C、距海岸線0~60km區域內,殺蟲劑的濃度不同,所以殺蟲劑對蚊子的選擇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不同,C錯誤;D、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所以區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頻率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種,D錯誤。故選B。
7.答案:B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1000人中O型血的有360人,即基因型ⅱ的頻率為0.36,根據遺傳平衡定律可知,基因i的頻率為0.6。設基因IA的頻率為p,基因IB的頻率為q,人群中A型血的人(IA IA、IA Ii)所占的比例為0.45,則0.45=p2+2×0.6×P,P=0.3;由于人群中等位基因、IA、IB i的頻率之和等于1,所以q=1-0.6-0.3=0.1.所以基因IA的頻率為0.3,基因型IAIB的頻率為2×0.3×0.1=0.06,故選B。
8.答案:B
解析:A、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較好地解釋了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A正確;
B、隔離是形成物質的必要條件,但不是進化的必要條件,B錯誤;
C、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的重組,增加了生物變異的類型,有利于后代適應多變的環境,從而加快了進化的速度,C正確;
D、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D正確。
故選B。
9.答案:A
解析:設遷入新的捕食者前該飛蛾種群數量為1000只,基因A的頻率為80%,則基因a的頻率為20%,所以基因型頻率AA=64%,Aa=32%,aa=4%,基因型為AA的個體數為640只、Aa的個體數為320只、aa的個體數為40只。遷入新的捕食者,一年后基因型為AA的個體減少10%,則AA的個體數為576只。基因型為Aa的個體數不變,為320只。基因型為aa的個體減少90%,則aa的個體數為4只,則遷入新的捕食者后該飛蛾種群數量為900只。所以此時AA的基因型頻率=(576/900)×100%=64%,a的基因頻率=【(320+2×4)/(900×2)】×100%≈18%,A正確。
10.答案:C
解析:變異是不定向的,森林退化后自然選擇使褐色皮膚樹蛙更易生存,A錯誤。
人類活動造成水域環境改變,不同皮膚顏色的樹蛙繁殖成功率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樹蛙基因頻率可能改變,B錯誤。協同進化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C正確。基因組測序屬于DNA分子水平上的研究,D錯誤。專題一 基因的分離定律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具有1:1比例的有( )
①子一代產生的配子比例
②子二代性狀分離比
③子一代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例
④親本雜交后代分離比例
⑤子二代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例
A.①② B.③⑤ C.③④ D.①③
2.玉米籽粒的黃色和白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現有一批基因型及比例為YY∶Yy=1∶1的玉米種子,種植后隨機交配產生F1。某同學準備利用如圖所示的材料進行上述玉米植株隨機交配產生F1的模擬實驗,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甲、乙容器中均放黃球30個、白球10個
B.該裝置不能用來進行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C.甲、乙容器中黃球和白球總數可以不相同
D.甲、乙各取一球,兩球顏色相同的概率為5/8
3.某種昆蟲的體色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研究人員進行了如下兩組雜交實驗。研究發現雜合個體產生的某種配子部分致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由實驗可知,控制昆蟲體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
B.F2表型比為7:1的原因是F1含A基因的雌配子部分致死
C.推測F2中有體色個體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3/7
D.若實驗一F2所有個體自由交配,F3中隱性純合子的概率為3/32
4.我國科學家袁隆平院士帶領科研團隊在雜交水稻領域不斷創新,使我國成為世界雜交水稻生產強國,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中。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雜合抗病水稻(Rr)為親本,若連續自交三代,子三代中雜合抗病水稻的概率;若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子三代中純合抗病水稻概率分別是( )
A.1/4,7/9 B.1/4,7/10 C.1/8,7/9 D.1/8,7/10
5.椎實螺是雌雄同體的動物,一般進行異體受精,但分開飼養時,它們進行自體受精。已知椎實螺外殼的旋向是由一對核基因控制的,右旋(D)對左旋(d)是顯性,旋向的遺傳規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決定而與其自身基因型無關。對以下雜交后結果的推測(設雜交后全部分開飼養)錯誤的是( )
A.♀DD×♂dd,F1全是右旋,F2也全是右旋,F3中右旋:左旋=3:1
B.♀dd×♂DD,F1全是左旋,F2也全是左旋,F3中右旋:左旋=3:1
C.♀dd×♂Dd,F1全是左旋,F2中右旋:左旋=1:1
D.♀DD×♂Dd,F1全是右旋,F2也全是右旋,F2個體中表現為右旋的純合體比例為3/4
6.將純種高莖豌豆(DD)與純種矮莖豌豆(dd)雜交,得到的F1均為高莖豌豆(Dd),種下F1讓其自交得到F2,種下F2豌豆種子,發現有高莖和矮莖兩種植株,且高莖:矮莖為3:1。下列屬于實現F2中高莖:矮莖為3:1的條件的是( )
A.在F1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形成D、d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
B.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C.不同遺傳因子組成的種子必須都有適宜的生長發育條件
D.不同遺傳因子組成的種子發芽率有差異
7.如圖表示孟德爾雜交實驗操作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②操作后要對b套上紙袋 B.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時進行
C.a為父本,b為母本 D. ①和②是在花開后進行的
8.某同學做了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在2個小桶內各裝入20個等大的方形積木(紅色、藍色各10個,分別代表配子D、d),分別從兩桶內隨機抓取1個積木并記錄,直至抓完桶內積木。下列給他的改進實驗的建議和理由中不合理的是( )
A.把方形積木換為質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為誤差
B.每次抓取后,應將抓取的積木放回原桶,保證每種積木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C.增加重復抓取的次數,保證實驗統計樣本數目足夠大
D.兩個小桶中方形積木的數量必須一樣
9.玉米籽粒中的紫色和黃色,由一對遺傳因子控制。將純種的紫粒玉米與純種的黃粒玉米間行種植。收獲時發現,紫粒玉米的果穗上只有紫色籽粒,黃粒玉米的果穗上卻結有紫色和黃色籽粒。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紫粒玉米中的紫色籽粒既有純合子又有雜合子
B.黃粒玉米中的黃色籽粒均為純合子
C.由黃粒玉米所結籽粒可知,黃粒對紫粒為顯性
D.題目中涉及的交配方式既有自交又有雜交
10.玉米是一種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頂部開雄花,下部開雌花。自然狀態下的玉米可以同株異花傳粉(自交),也可以在植株間相互傳粉。圖1為A、B兩棵玉米植株進行了Ⅰ、Ⅱ、Ⅲ三種傳粉實驗,實驗所獲得玉米粒顏色如圖2所示。
(1)上述Ⅰ、Ⅱ、Ⅲ三組實驗中能夠判斷玉米粒的顏色這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的是______,其中顯性性狀是______。
(2)實驗_______為測交實驗,根據孟德爾遺傳規律,后代紫紅色玉米粒:黃色玉米粒=1:1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現有紫紅色玉米粒種子,其中雜合子占1/2,隨機播種,在自然狀態下,F1中雜合子占____。
(4)玉米葉綠素的合成受到細胞核中遺傳因子Y和y的控制,在正常光照條件下,遺傳因子組成為YY、Yy的植株葉片分別為深綠色、淺綠色,遺傳因子組成為YY的植株在光照較弱時表現為淺綠色,遺傳因子組成為yy的植株葉片為黃色,三種基因型的植株在遮光條件下均為黃色。現有一淺綠色植株,為確定該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請設計遺傳實驗方案,并預期結果及結論。
實驗方案:____。
結果及結論:
①若后代____,
說明該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YY;
②若后代____,
說明該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Yy。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①子一代為雜合子,其產生的配子比例為1:1,①正確;
②子一代為雜合子,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性狀分離比為3:1,②錯誤;
③子一代為雜合子,子一代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例為1:1,③正確;
④親本雜交得到的子一代只有一種表現型,④錯誤;
⑤孟德爾遺傳實驗中,沒有對子二代進行自交,⑤錯誤。
故選D。
2.答案:B
解析:A、已知玉米基因型及比例為YY:Yy=1:1,則Y的基因頻率為3/4,y的基因頻率為1/4。在模擬實驗中,甲、乙容器模擬的是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按照基因頻率,黃球(代表Y)應放30個,白球(代表y)應放10個,A正確;
B、該裝置可以用來進行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通過模擬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來探究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現型比例,B錯誤;
C、甲、乙容器中黃球和白球總數可以不相同,只要保證兩種顏色球所代表的基因頻率比例正確即可,C正確;
D、甲、乙各取一球,兩球顏色相同的概率為3/4×3/4+1/4×1/4=10/16=5/8,D正確。
故選B。
3.答案:D
解析:A、正反交實驗結果相同,說明控制昆蟲體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而不是性染色體上,A錯誤;
B、F2中表型比為7:1的原因是雜合子產生含基因a的雄配子2/3致死,B錯誤;
C、F2中有體色個體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4/7,C錯誤;
D、若實驗一F2所有個體自由交配,產生雄配子基因型比為A:a=3:1,產生雌配子基因型比為A:a=5:3,F3中透明個體的概率為3/32,D正確。
故選D。
4.答案:D
解析:雜合子自交n代,后代純合子和雜合子所占的比例: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1 。由此可見,隨著自交代數的增加,后代純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多,且無限接近于1;顯性純合子=隱性純合子的比例無限接近于;雜合所占比例越來越小,且無限接近于0。所以雜合體Cc連續自交三代,子三代中雜合體所占比例為=,純合子占1 =;F1中RR:Rr:rr=1:2:1。除去不抗病個體,可自交個體RR:Rr=1:2。F2中RR:Rr:rr=6:4:2。除去不抗病個體,可自交個體RR:Rr=3:2。F3中RR:Rr:rr=14:4:2.其中純合抗病水稻RR占14/20=7/10。D正確。
故選D。
5.答案:B
解析:A、旋向的遺傳規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決定,這樣就形成了母本的基因型控制子代的表現型的現象(只控制子代)。若母本的基因型為DD,父本的基因型是dd,F1的基因型Dd全是右旋,F2的基因型DD、Dd和dd受母性影響,表現全是右旋,在F2代看到的正常的分離比沒有出現,而是延遲一代出現,在F3代出現孟德爾式分離比3:1,A正確;
B、若母本的基因型為dd,父本的基因型是DD,F1的基因型Dd全是左旋,F2的基因型DD、Dd和dd受母性影響,表現全是右旋,在F2代看到的正常的分離比沒有出現,而是延遲一代出現,在F3代出現孟德爾式分離比3:1,B錯誤;
C、若母本的基因型為dd,父本的基因型是Dd,F1的基因型Dd、dd全是左旋,這樣F2中以Dd為母本的個體出現右旋性狀,以dd為母本的個體出現左旋性狀,且比例為1:1,C正確;
D、若母本的基因型為DD,父本的基因型是Dd,F1的基因型為DD、Dd,但都表現右旋,F1的個體自交,F2個體表現全為右旋,F2個體中表現為右旋的純合體比例為1/2+1/2×1/2=3/4,D正確。
故選B。
6.答案:D
解析:由思路導引可知,A、B、C正確;不同遺傳因子組成的種子發芽率應相同,D錯誤。
7.答案:B
解析:A、②操作后要對a套上紙袋,A錯誤; B、①為去雄,應該在開花前(花蕾期)進行,②為傳粉,應該在開花后進行,因此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時進行,B正確; C、a進行了去雄處理,應該為父本,b提供花粉,應該為母本,C錯誤; D、①為去雄,應該在開花前(花蕾期)進行,D錯誤。
故選:B。
8.答案:D
解析:使用方形積木可能導致混合不均勻,因此應把方形積木換為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為誤差,A正確;如果每次抓取后沒有將抓取的積木放回原桶,會使每種積木被抓取的概率不相等,故應將抓取的積木放回原桶,以保證每種積木被抓取的概率相等,B正確;重復抓取30次以上,以保證足夠大的樣本數,減少實驗誤差,C正確;兩個小桶中方形積木的數量不同不影響實驗結果,但每個桶中兩種方形積木的數量必須相同,D錯誤。
9.答案:C
解析:玉米為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將純種的紫粒玉米與純種的黃粒玉米間行種植,兩種玉米既可以自交也可以雜交,紫粒玉米的果穗上只有紫色籽粒,說明雜交時黃粒玉米為其授粉后,紫粒玉米沒有顯示黃粒的性狀,則紫粒為顯性性狀,紫粒玉米上所結的紫色籽粒既有紫粒植株自交得到的純合子,也有黃粒植株傳粉形成的雜合子,A、D正確;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黃粒為隱性性狀,因此黃粒玉米中的黃色籽粒均為純合子,B正確,C錯誤。
10.答案:(1)Ⅰ;紫紅色玉米粒
(2)Ⅲ;植株A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產生比例為1:1的兩種配子
(3)3/8
(4)讓該植株自交,將獲得的后代在正常光照條件下培養,觀察其葉片的顏色(測交方案合理亦可)
①全部為深綠色植株;②深綠色植株:淺綠色植株:黃色植株=1:2:1
解析:(1)Ⅰ為植株A自交,由圖2可知,后代出現紫紅色玉米粒:黃色玉米粒=3:1的性狀分離比,可判斷紫紅色玉米粒為顯性性狀。
(2)由以上分析可知,Ⅲ為測交,植株A在形成配子的過程中,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產生了比例相等的兩種配子,因此后代玉米粒紫紅色:黃色=1:1。
(3)由題干可知,紫紅色玉米粒中純合子占1/2,雜合子占1/2,隨機播種,玉米可以隨機授粉,紫紅色玉米(設相關遺傳因子為A和a)產生的雌、雄配子均為A:a=3:1,受精后,子代中aa占1/4×1/4=1/16,Aa占2×1/4×3/4=3/8,AA占3/4×3/4=9/16,因此雜合子占3/8。
(4)由題中信息可知,該淺綠色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Yy或YY,為了確定該植株的遺傳專題四 染色體與遺傳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從染色體遺傳學說的研究到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研究,標志著遺傳學進入了重要發展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蝗蟲作為減數分裂觀察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染色體大且數目少
B.薩頓通過分析蝗蟲基因與染色體的平行關系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C.“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證明與“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現所用科學方法不同
D.白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雜交出現了白眼雌果蠅,可通過顯微鏡觀察判斷其是否為基因突變所致
2.下列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
①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確定了基因在染色體上
③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染色體就是由基因組成的
⑤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3.果蠅Ⅰ號染色體和Ⅲ號染色體上部分基因決定眼睛、身體的顏色及眼睛的形狀等,某果蠅兩條染色體上部分基因的分布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由圖可知該果蠅表現為豁眼紫眼灰身
B.該果蠅的精子中可能同時包含圖中四種基因
C.圖中w基因與i基因互為等位基因
D.減數分裂過程中四種基因間自由組合
4.果蠅的翅型、眼色和體色3個性狀由3對獨立遺傳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讓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蠅(果蠅M)與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蠅(果蠅N)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分別統計子代果蠅不同性狀的個體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已知果蠅M表現為顯性性狀灰體紅眼。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
A. 親代果蠅一定均為長翅雜合體 B. 果蠅M一定為灰體紅眼雜合體
C. 果蠅N一定為白眼雌果蠅 D. 果蠅N的體色一定為黑檀體
5.某二倍體植物的性別表達受3對等位基因的控制,不同的基因型對應的表型分別為:A_G___雌雄異花同株,A_ggY_雌全同株(雌花和兩性花同株),A_ggyy全雌株,aaG___雄全同株(雄花和兩性花同株),aagg___兩性花株。現有該植物的3個不同純合品系甲、乙、丙,它們的基因型分別為AAggYY、AAGGyy、aaGGYY,不考慮突變和互換,據表中雜交結果,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組合 親本 F1表型 F1表型及比例
一 甲×乙 雌雄異花同株 雌雄異花同株:雌全同株:全雌株=12:3:1
二 乙×丙 雌雄異花同株 雌雄異花同株:雄全同株=3:1
A.可判定G/g和Y/y之間是獨立遺傳,A/a和Y/y之間是非獨立遺傳
B.雌全同株作母本與雄全同株作父本雜交時,需要對父本去雄
C.組合一的F2雄雄異花同株中,有3種基因型的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
D.若甲與丙雜交所得F1自交,則F2中雌雄異花同株占比為9/16
6.如圖表示某家族中兩種遺傳病的患病情況,其中I1、Ⅲ2患甲病,Ⅳ2、Ⅳ3患乙病。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100,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病是隱性遺傳病
B.若乙病的致病基因在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則Ⅲ3與Ⅲ4再生一個同時患甲、乙兩病男孩的概率為1/264
C.若Ⅲ3與Ⅲ4又生一個患乙病的女兒,則Ⅲ3與Ⅲ4再生一個患病孩子的概率是3/11
D.若Ⅲ4不攜帶乙病的致病基因,且Ⅳ3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Y,則Ⅲ3在減數分裂Ⅱ后期出錯
7.蝗蟲性別決定屬于XO型,XX為雌性,XO為雄性.控制蝗蟲復眼正常基因(B)和異常基因(b)位于X染色體上,且基因b會使雄配子致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雄蝗蟲減數分裂Ⅱ后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其體細胞不相同
B.蝗蟲種群中不存在復眼異常雌蝗蟲,該種群b基因頻率逐漸降低
C.雜合復眼正常雌體和復眼異常雄體雜交,后代中復眼正常:復眼異常=1:1
D.偶然發現一只復眼異常雌蝗蟲,這是由親本雌蝗蟲減數分裂Ⅰ時染色體異常分離所致
8.某血友病患者體內經正常減數分裂(不考慮基因突變)產生的一個次級精母細胞處于著絲粒剛分開時,該細胞中可能存在( )
A.兩條Y染色體,沒有致病基因
B.X、Y染色體各一條,一個致病基因
C.兩條X染色體,一個致病基因
D.X、Y染色體各一條,沒有致病基因
9.鴿子(ZW型)的眼色與虹膜中色素的產生和分布有關,由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控制,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色素的分布,a基因導致色素不能分布到虹膜上而使虹膜表現出其內血管的顏色(紅色);B、b基因與色素的產生有關。選育兩個純合紅眼品系甲和乙進行如下雜交實驗,結果如圖,已知相關基因不位于W染色體上且無突變和致死發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
B.雜交組合一中的F2褐色眼雄性個體中雜合體占1/3
C.兩個雜交組合、中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相同
D.雜交組合二中的F:紅色眼雌、雄個體雜交,后代中紅色眼鴿子占23/25
10.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調查時最好選取多基因遺傳病,因為其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
B.人類遺傳病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C.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100%
D.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11.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雙親均患有某種顯性遺傳病,子代不一定出現患病個體
B.若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則同一個體中不會存在其等位基因
C.雙胞胎對同一遺傳病的患病情況可用于探究環境因素對該病的影響
D.產前的羊水檢測中通過觀察染色體的形態來判斷胎兒是否患有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12.“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表明,人體的23對染色體約含有3萬~3.5萬個基因,這一事實說明( )
A.基因是DNA上的有遺傳效應的片段 B.基因是染色體的片段
C.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基因 D.基因只存在于染色體上
13.如圖表示不同遺傳病在人體不同發育階段的發病風險,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多基因遺傳病的顯著特點是成年人發病風險顯著增加
B.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發病風險在出生后明顯低于胎兒期,這是因為大多數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是致死的,患病胎兒在出生前就死亡了
C.在調查人群中遺傳病的發病率時,常選取圖中的多基因遺傳病進行調查
D.在調查發病率時需要保證隨機取樣,而且調查的群體要足夠大
14.一名男性患者Ⅱ-5因患有遺傳病而視力低下,有關遺傳系譜圖如圖所示,相關基因用A、a表示。經檢驗,Ⅱ-1不攜帶該病致病基因。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判斷,該病致病基因是位于_____染色體上的_____(填“顯性”或“隱性”)基因。
(2)Ⅱ-2的基因型為_____,與Ⅱ-2基因型相同的個體還有_____。Ⅱ-1和Ⅱ-2生一個不患該病孩子的概率為_____。
(3)臨床發現有些該病致病基因的攜帶者有患病癥狀,有些攜帶者卻沒有。進一步研究得知這與女性X染色體隨機失活有關,但失活的X染色體在形成配子時能恢復活性。若一名基因型為XAXa的女性患者與一名正常男性婚配,后代不攜帶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為_____。
(4)手術治療可緩解視力低下的癥狀,有人認為通過手術治療后,視力低下不會再遺傳給后代,請判斷該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原因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蝗蟲作為減數分裂觀察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染色體大且數目少,蝗蟲的體細胞中有24條染色體,生殖細胞中只有12條染色體,A正確;薩頓通過分析蝗蟲基因與染色體的平行關系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沒有證明,B錯誤;“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證明與“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現所用科學方法相同,都是假說一演繹法,C錯誤;顯微鏡無法觀察到基因突變,故白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雜交出現了白眼雌果蠅,不可通過顯微鏡觀察判斷其是否為基因突變所致,D錯誤。
2.答案:C
解析:①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①正確;
②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確定了控制果蠅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②正確;
③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對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對等位基因(如Aa),③錯誤;
④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④錯誤;
⑤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⑤正確。
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
故選C。
3.答案:B
解析:A、由于不清楚對應同源染色體上是相同基因還是等位基因,因此無法判斷該果蠅是否為為豁眼紫眼灰身,A錯誤;
B、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導致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故在精子中可能同時包含圖中四種基因,B正確;
C、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體上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W基因和i基因不在同源染色體上,不是等位基因,C錯誤;
D、同一條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組合,如W和n、i和Pr,D錯誤。
故選B。
4.答案:C
解析:A、親本果蠅長翅的基因型均為Aa,為雜合子,A正確;
B、M基因型為AaBbXWXw或AaBbXWY,表現為長翅灰體紅眼雌蠅,三對基因均為雜合,B正確;
C、根據分析可知,N的基因型為AabbXwY或AabbXwXw,表現為長翅黑檀體白眼雄蠅或長翅黑檀體白眼雌蠅,C錯誤、D正確;
故選:C。
5.答案:C
解析:A、甲(AAggYY)×乙(AAGGyy)雜交,F1基因型為AAGgYy,雌花花序由B控制,F2表型及比例為雌雄異花同株∶雌全同株∶全雌株=12∶3∶1,該比例為9∶3∶3∶1的變式,雌雄同株基因型為G_Y_,可判定G/g和Y/y之間是獨立遺傳,乙×丙雜交得到的子一代的基因型為AaGGYy,其自交產生的性狀分離比為雌雄異花同株∶雄全同株=3∶1,該比例的產生在A/a和Y/y無論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均會產生該比例,A錯誤;B、雌全同株作母本與雄全同株作父本雜交時,需要對母本去雄,不需要對父本去雄,B錯誤;C、組合一的F2雌雄異花同株的基因型為2AAGGYy、4AAGgYy、2AAGgYY、1AAGGYY、1AAGGyy、2AAGgyy,其中有3種基因型(AAGGYy、AAGGYY、AAGGyy)的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C正確;D、根據A項分析可知G/g和Y/y之間是獨立遺傳,而A/a和Y/y之間的位置關系無法確定,因此,A/a與G/g之間的位置關系也無法確定,因而不能確定甲與丙雜交所得F1(AaGgYY)自交,F2中雌雄異花同株占比為9/16,D錯誤。故選C。
6.答案:B
解析:假設與甲病相關的基因為A、a,與乙病相關的基因為B、b。由題圖可知,Ⅲ2患甲病,其父母表現正常,說明甲病為隱性遺傳病;I1(女性)患甲病,其兒子表現正常,則甲病不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進一步分析可知,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Ⅲ3與Ⅲ4均不患乙病,但二者所生兒子Ⅳ2和Ⅳ3患乙病,則乙病是隱性遺傳病,據題中信息不能判斷控制乙病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位于性染色體上,A正確。若乙病的致病基因在X、Y染色體同源區段,僅考慮乙病,由于Ⅳ2和Ⅳ3患乙病,而其雙親Ⅲ3、Ⅲ4表現正常,所以Ⅲ3關于乙病的基因型為XBXb,Ⅲ4關于乙病的基因型為XBYb,Ⅲ3和Ⅲ4再生一個患乙病男孩的概率為1/4;僅考慮甲病,Ⅲ2患甲病,其關于甲病的基因型為aa,其雙親Ⅱ1和Ⅱ2表現正常,則Ⅱ1和Ⅱ2關于甲病的基因型都是Aa,Ⅲ3基因型為AA的概率是1/3,為Aa的概率是2/3,又知人群中aa基因型頻率為1/100,則a基因的頻率為1/10,A基因的頻率為9/10,Ⅲ4表現正常,其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9/10×9/10)÷(9/10×9/10+2×9/10×1/10)=9/11,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2×9/10×1/10)÷(9/10×9/10+2×9/10×1/10)=2/11,Ⅲ3和Ⅲ4再生一個患甲病孩子的概率為2/3×2/11×1/4=1/33;綜合考慮兩病,則Ⅲ3和Ⅲ4再生一個同時患甲、乙兩病男孩的概率為1/4×1/33=1/132,B錯誤。若Ⅲ3與Ⅲ4又生一個患乙病的女兒,則乙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Ⅲ3與Ⅲ4再生一個患乙病孩子的概率為1/4,由B項分析知,Ⅲ3與Ⅲ4再生一個患甲病孩子的概率為1/33,則Ⅲ3與Ⅲ4再生一個患病孩子的概率為1-(1-1/4)×(1-1/33)=3/11,C正確。若Ⅲ4不攜帶乙病的致病基因,則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已知Ⅳ3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Y且患乙病,則其關于乙病的基因型為XbXbY,其父母關于乙病的基因型為XBXb和XBY,其性染色體組成異常的原因為其母親(Ⅲ3)在減數分裂Ⅱ后期含Xb基因的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離,D正確。
7.答案:D
解析:雄蝗蟲性染色體為XO(2n-1條),缺一條性染色體,所以減數第一次分裂后,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含X染色體(n條),另一個不含X染色體(n-1條),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分別為2n條和2n-2條)與體細胞(2n-1條)不同,A正確;若存在復眼異常雌蝗蟲,則其基因型為XbXb,但不存在X雄配子,所以蝗蟲種群中不存在復眼異常雌蝗蟲,b基因雄配子死亡,會使該種群b基因頻率逐漸下降,B正確;雜合復眼正常雌體的基因型為XBXb,復眼異常雄體的基因型為XbO,Xb雄配子致死,子代基因型及比例為XBO:XbO=1:1,即復眼正常:復眼異常=1:1,C正確;復眼異常雌體的基因型為XbXb,兩個Xb只能來自親本雌蝗蟲(基因型為XBXb),由其誠數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導致,D錯誤。
8.答案:A
解析:血友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X和Y分離,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含有X染色體,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含有Y染色體,此時著絲粒剛分開,說明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該時期含有兩條X染色體,兩條X染色體上均有一個致病基因或者兩條Y染色體,沒有致病基因,A正確。
故選A。
9.答案:B
解析:由題圖可知,雜交組合一F2中褐色眼:紅色眼=9:7,為9:3:3:1的變式,說明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A正確。雜交組合一、二為正反交實驗,兩實驗結果不同,說明相關基因有位于性染色體上的,由題干信息“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以及“已知相關基因不位于W染色體上”可知,基因Bb位于乙染色體上。結合題意可知,當A、B基因同時存在時鴿子的眼色表現為褐色,其他情況均表現為紅色,故雜交組合一中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ZbW、aaZBZB,F1的基因型為AaZBW、AaZBZb,則F2褐色眼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為1/6AAZBZB、1/6AAZBZb、1/3AaZBZB、1/3AaZBZb,F2褐色眼雄性個體中雜合體占1/6+1/3+1/35/6,B錯誤。雜交組合一中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ZbW、aaZBZB,F1中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為AaZBZb;雜交組合二中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ZbZb、aaZBW,F1中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為AaZBZb。可見,兩個雜交組合F1中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相同,C正確。雜交組合二中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ZbZb、aaZBW,F1的基因型為AaZbW、AaZBZb,F2紅色眼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為1/5AAZbZb、2/5AaZbZb、1/5aaZbZb、1/5aaZBZb,該群體產生的精子的種類及比例為AZ:aZ:aZ=4:5:1;F2紅色眼雌性個體的基因型為1/5aaZBW、1/5aaZbW、1/5AAZbW、2/5AaZbW,該群體產生的卵細胞的種類及比例為AZb:AW:aZb:aW:aZB=2:2:2:3:1,F2紅色眼雌、雄個體雜交,產生的后代中褐色眼個體所占的比例為4/10×1/10+1/10×(2/10+2/10)=8/100,則后代中紅色眼鴿子占1-8/100=23/25,D正確。
10.答案:C
解析:調査人類遺傳病最好選取在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為調查對象,A錯誤;人類遺傳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不含有致病基因,B錯誤;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100%,C正確;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D錯誤。
11.答案:A
解析:A.若患病親本為雜合體且后代數量少,則后代中可能出現不攜帶致病基因的個體,即后代有可能不會出現患病個體,正確。
B.位于性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同一個體中也會存在其等位基因,如女性色盲基因的攜帶者,含有正常和色盲基因,錯誤。
C.雙胞胎有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前者兩個孩子的遺傳物質相同,同卵雙胞胎對同一遺傳病的患病情況可用于探究環境因素對該病的影響,后者不可以,錯誤。
D.染色體異常包括染色體結構異常和染色體數量異常,不能僅根據染色體形態判斷臉兒是否患有染色體異常遺傳病,還要看染色體的數量,錯誤。
12.答案:C
解析: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在一條染色體上含有多個基因,即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1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人類遺傳病相關知識。由圖可知,多基因遺傳病在成年人中發病率明顯增加;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發病風險在出生后明顯低于胎兒期,是因為大多數的患染色體異常遺傳病胎兒在出生前死亡;在調查人群中遺傳病的發病率時,最好選單基因遺傳病進行調查;在調查發病率時需要保證隨機取樣,而且調查的群體要足夠大。
14.答案:(1)X;隱性
(2)XAXa;Ⅰ-2;3/4
(3)1/2
(4)不正確,手術沒有改變個體的基因型(遺傳物質)
解析:(1)根據圖示可知,Ⅱ-1和Ⅱ-2都正常,生出了患病的兒子Ⅲ-1和Ⅲ-2,因此判斷該病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再結合題干信息Ⅱ-1不攜帶該病致病基因,卻生出了患病的兒子,可知該病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且Ⅱ-1的基因型是XAY,Ⅱ-2的基因型是XAXa。
(2)Ⅱ-2的基因型為XAXa。因為Ⅱ-2的父親Ⅰ-1表現正常(基因型為XAY),可知Ⅱ-2的母親Ⅰ-2的基因型也為XAXa,則Ⅱ-6的基因型為XAXa或XAXA。Ⅱ-3的基因型為XAY,根據題圖和題干信息無法確定Ⅱ-4的基因型,因此與Ⅱ-2基因型相同的個體還有Ⅰ-2。Ⅱ-1和Ⅱ-2所生子女有如下四種可能的基因型:XAXA、XAXa、XAY、XaY(患病),比例為1:1:1:1,因此Ⅱ-1和Ⅱ-2生一個不患該病孩子的概率為3/4。
(3)一些該病致病基因攜帶者(XAXa)表現出了病癥,說明失活的是A基因所在的X染色體。失活的X染色體在形成配子時會恢復活性,則該女性(XAXa)產生的配子基因型為1/2Xa、1/2XA,其與一名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不攜帶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為1/2。
(4)手術治療可使視力低下的癥狀得到緩解,但并沒有改變個體的基因型(遺傳物質),因此接受手術的患者的后代仍然有可能患病,即視力低下仍可能遺傳給后代,故該說法不正確。專題六 基因的表達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下列關于基因、DNA和染色體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 B.一條染色體上只有一個DNA分子
C.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 D.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2.如圖為NAT10蛋白介導的mRNA乙酰化修飾參與癌癥進展的機制,(+)表示促進,(-)表示抑制。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過程①是轉錄,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參與
B.過程②中的乙酰化修飾可以提高mRNA的穩定性
C.NAT10蛋白同時具有乙酰化催化功能及與RNA結合的活性
D.腫瘤組織中NAT10蛋白的表達水平與COL5A1蛋白的表達水平呈正相關
3.在基因表達過程中,當RNA聚合酶識別位于3'-UTR的終止子序列后,轉錄復合物解離,轉錄過程終止真核生物轉錄合成的mRNA前體要經過加工才能作為翻譯的模板,如5’端加7-甲基鳥嘌呤核苷帽子結構,研究發現其能為核糖體識別mRNA提供信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轉錄和翻譯過程均涉及氫鍵的斷裂和形成
B.RNA聚合酶沿著基因模板鏈的5'端向3'端移動,直至讀取到終止子
C.轉錄的產物是mRNA,轉錄可以發生在細胞生命歷程的任何時期
D.5'端加帽能提高細胞核中翻譯的速度
4.下列有關DNA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DNA復制時,新合成的子鏈與母鏈的堿基序列通常相同
B.轉錄過程中,RNA聚合酶只結合在基因的啟動子區域
C.翻譯過程中,一種tRNA只能攜帶一種氨基酸,一種氨基酸不一定只能由一種tRNA攜帶
D.DNA復制和轉錄不都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DNA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均在細胞核中進行
5.某正鏈RNA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合成過程(a~e)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b、d、e過程遵循中心法則,a、c過程不遵循
B.圖中mRNA的堿基排列順序與RNA(+)的完全相同
C.b過程和e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均是氨基酸
D.a、b、c過程所需原料來自病毒,d、e過程則來自細胞
6.CD163蛋白是PRRSV病毒感染家畜的受體。為實時監控CD163蛋白的表達和轉運過程,將紅色熒光蛋白RFP基因與CD163基因拼接在一起(如下圖),使其表達成一條多肽。該拼接過程的關鍵步驟是除去( )
A.CD163基因中編碼起始密碼子的序列
B.CD163基因中編碼終止密碼子的序列
C.RFP基因中編碼起始密碼子的序列
D.RFP基因中編碼終止密碼子的序列
7.關于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種tRNA可以攜帶多種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細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碼子是位于mRNA上相鄰的三個堿基
D.線粒體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質的合成
8.如圖為生物體內轉運亮氨酸的轉運RNA,對此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轉運RNA還能識別并轉運其他氨基酸
B.亮氨酸只能由該轉運RNA轉運
C.編碼亮氨酸的密碼子是AAU
D.轉運RNA由多個核糖核苷酸構成
9.蜜蜂的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其中幼蟲以蜂王漿為食就發育成蜂王,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就發育成工蜂。研究發現,蜜蜂體內DNMT3基因控制合成的DNMT3蛋白能使某些轉錄過程受到抑制,敲除該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蜜蜂幼蟲由于所獲營養不同可發育成蜂王或工蜂說明生物性狀受環境的影響
B.DNMT3蛋白抑制轉錄的機制可能是阻止了RNA聚合酶與基因上起始密碼子的結合
C.蜜蜂幼蟲食用蜂王漿可能會使體內DNMT3基因的表達水平下降
D.上述研究DNMT3基因與蜂王形成有關時,敲除該基因的蜜蜂幼蟲應以花粉和花蜜為食
10.CpG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轉移酶的作用下,在胞嘧啶5'碳位以共價鍵結合一個甲基基團。胞嘧啶在發生甲基化后轉變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與鳥嘌呤互補配對。在環境不變化的條件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CpG甲基化不能通過有性生殖遺傳給子代
B.基因堿基序列不變,則表型不會發生改變
C.甲基化可能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基礎
D.同卵雙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異只與DNA的甲基化有關
11.表觀遺傳現象普遍存在于生物體生命活動過程中。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表觀遺傳現象是因為在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中遺傳信息發生改變
B.柳穿魚Lcyc基因的部分堿基發生了甲基化修飾,抑制了基因的表達
C.構成染色體的組蛋白發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飾也會影響基因的表達
D.同一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在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方面的不同與表觀遺傳有關
12.心肌細胞不能增殖,基因ARC在心肌細胞中的特異性表達,能抑制其凋亡,以維持正常數量。細胞中另一些基因通過轉錄形成前體RNA,再經過加工會產生許多非編碼RNA,如miR﹣223(鏈狀),HRCR(環狀)。結合圖回答問題:
(1)啟動過程①時,____________酶需識別并與基因上的啟動部位結合。進行過程②的場所是____________,該過程最終合成的T1、T2、T3三條多肽鏈的氨基酸順序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翻譯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填“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
(2)當心肌缺血、缺氧時,會引起基因miR﹣223過度表達,所產生的miR﹣223可與ARC的mRNA特定序列通過____________原則結合,形成核酸雜交分子1,使ARC無法合成,最終導致心力衰竭。與基因ARC相比,核酸雜交分子1中特有的堿基對是____________。
(3)根據題意,RNA除了具有為蛋白質合成提供模板外,還具有____________功能(寫出一種即可)。
(4)科研人員認為,HRCR有望成為減緩心力衰竭的新藥物,原因是____________。
13.表現遺傳是指DNA序列不改變,而基因的表達發生可遺傳的改變。DNA甲基化是表現遺傳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某些基因在啟動子上存在富含雙核苷酸“CG”的區域,稱為“CG島”。其中的胞嘧啶在發生甲基化后轉變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與鳥嘌呤互補配對。細胞中存在兩種DNA甲基化酶(如圖1所示),從頭甲基化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維持甲基化酶只作用于DNA的半甲基化位點,使其全甲基化。請回答:
(1)由上述材料可知,DNA甲基化_____(填“會”或“不會”)改變基因轉錄產物的堿基序列。
(2)由于圖2中過程①的方式是_____,所以其產物都是甲基化的,因此過程②必須經過_____的催化才能獲得與親代分子相同的甲基化狀態。
(3)研究發現,啟動子中“CG島”的甲基化會影響_____與啟動子的結合,從而抑制基因的表達。
(4)小鼠的A基因編碼胰島素生長因子-2(IGF-2),a基因無此功能(A、a位于常染色體上)。IGF-2是小鼠正常發育必需的一種蛋白質,缺乏時小鼠個體矮小。在小鼠胚胎中,來自父本的A基因能夠表達,來自母本的則不能表達。檢測發現,這對基因的啟動子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在卵細胞中則是甲基化的。若純合矮小雌鼠與純合正常雄鼠雜交,則F1的表現型應為_____。F1雌雄個體間隨機交配,則F2的表現型及其比例應為_____。
(5)5-氮雜胞苷(AZA)常用于臨床上治療DNA甲基化引起的疾病。推測AZA可能的作用機制之一是:AZA在_____過程中摻入DNA分子,導致與DNA結合的甲基化酶活性降低,從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另一種可能的機制是:AZA與“CG島”中的_____競爭甲基化酶,從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真核生物中,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此外基因也可存在于線粒體和葉綠體中,A正確;
B、一條染色體含有1個或2個DNA分子,B錯誤;
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C正確;
D、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每條染色體含有多個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D正確。
故選B。
2.答案:A
解析:過程①是轉錄,轉錄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A錯誤;在NAT10蛋白介導下進行了乙酰化修飾后的mRNA指導COL5A1蛋白的合成,而未被NAT10蛋白介導修飾的mRNA會被降解,所以過程②中的乙酰化修飾可以提高mRNA的穩定性,B正確;圖中COL5A1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有的與NAT10蛋白結合并在其介導下進行了乙酰化修飾,乙酰化修飾后的mRNA指導了COL5A1蛋白的合成,由此可知,NAT10蛋白同時其有乙酰化催化功能及與RNA結合的活性,C正確;由圖可知,在NAT10蛋白介導下被乙酰化修飾的mRNA可以指導COL5A1蛋白的合成,而未被修飾的mRNA會被降解,而且COL5A1蛋白可促進胃癌細胞的轉移,因此腫瘤組織中NAT10蛋白的表達水平與COL5A1蛋白的表達水平呈正相關,D正確。
3.答案:A
解析:轉錄和翻譯過程均涉及氫鍵的斷裂和形成,如DNA模板鏈與mRNA、mRNA與tRNA之間可形成氫鍵,也存在氫鍵的斷裂,A正確;RNA聚合酶沿著基因模板鏈的3'端向5'端移動,直至讀取到終止子,B錯誤;mRNA、tRNA、tRNA均是轉錄的產物,C錯誤;由題干信息可知,5'端加帽能為核糖體識別mRNA提供信號,翻譯的場所在細胞質中,故其能提高細胞質中翻譯的速度,D錯誤。
4.答案:C
解析:DNA復制是半保留復制,新合成的子鏈與母鏈堿基互補配對,堿基序列通常不相同,A錯誤;RNA愛合酶不僅結合在啟動子區域,還會沿著模板鏈移動進行轉錄,B錯誤;一種RNA只能攜帶一種氨基酸,而由于密碼子的簡并,一種氨基酸可能由一種或多種密碼子編碼,可以由種或多種RNA攜帶,C正確;DNA復制以兩條鏈為模板,轉錄通常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DNA復制、轉錄主要在細胞核中進行,翻譯過程在核糖體上進行,D錯誤。
5.答案:C
解析:由圖可知,a、c、d為RNA復制過程,b、e為翻譯過程,均遵循中心法則,A錯誤;過程a、c、d的模板和產物均為RNA,但d過程形成的mRNA用于表達病毒蛋白質,一般mRNA的長度比RNA(+)短,B錯誤;由圖可知,b、e均為翻譯過程,所需要的原料均是氨基酸,C正確;病毒只為增殖過程提供模板,所需原料和能量都由宿主細胞提供,D錯誤。
6.答案:B
解析:為實時監控CD163蛋白的表達和轉運過程,則拼接在一起的紅色熒光蛋白RFP基因與CD163基因都得轉錄和翻譯,使其表達成一條多肽,因此拼接在一起的CD163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中不能出現終止密碼子,否則紅色熒光蛋白RFP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不能進行翻譯,無法合成紅色熒光蛋白,因此該拼接過程的關鍵步驟是除去CD163基因中編碼終止密碼子的序列,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7.答案:D
解析:一種tRNA只對應一個反密碼子,一個密碼子,只能攜帶一種氨基酸,A錯誤。DNA聚合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在核糖體上合成,B錯誤。反密碼子位于tRNA上,C錯誤。線粒體為半自主性細胞器,其中的部分蛋白質由自身的DNA控制合成,D正確。
8.答案:D
解析:A、每一種tRNA只能識別并轉運一種氨基酸,A錯誤;B、亮氨酸對應6種密碼子,所以亮氨酸可以由6種tRNA轉運,B錯誤;C、密碼子位于mRNA上而不是tRNA上,編碼亮氨酸的反密碼子是AAUC錯誤;D、轉運RNA是由許多個核糖核苷酸構成的,D正確。故選D。
9.答案:B
解析:同樣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個體,由于獲得的營養不同,有的發育成蜂王,有的發育成工蜂,可見生物的性狀受環境(營養條件)的影響,A正確;轉錄時,RNA聚合酶需要與DNA上的某一啟動部位相結合,而密碼子位于mRNA上,B錯誤;根據題意可知,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這與取食蜂王漿有相同的效果,說明蜂王漿可能會使蜜蜂幼蟲體內DNMT3基因的表達水平下降,從而使蜜蜂幼蟲發育成蜂王,C正確;研究DNMT3基因與蜂王形成有關時,敲除該基因的蜜蜂幼蟲以花粉和花蜜為食,若蜜蜂幼蟲發育成蜂王,可說明該基因的存在使以花粉和花蜜為食的蜜蜂幼蟲不能發育成蜂王,D正確。
10.答案:C
解析:CpG甲基化如果發生在生殖細胞中就可以通過有性生殖遺傳給子代,A錯誤;基因堿基序列不變,可能因為甲基化而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表型,B錯誤;發生甲基化后,有可能造成RNA聚合酶不能與啟動子結合,從而影響轉錄,故甲基化可以調控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具有調控細胞分化的功能,C正確;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所表現的微小差異是因為出現了表觀遺傳,與DNA甲基化、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有關,也與環境有關,D錯誤。
11.答案:A
解析:A、表觀遺傳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功能發生了可遺傳的變化,并最終導致了表型的變化。故堿基序列未發生改變,A錯誤;
B、柳穿魚Lcyc基因的部分堿基發生了甲基化修飾,抑制了該基因的轉錄從而抑制了基因的表達,B正確;
C、表觀遺傳的調節機制有DNA修飾、組蛋白修飾、非編碼RNA調控、染色質重塑、核小體定位等,故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飾會影響基因的表達,C正確;
D、同一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染色體數目相同,在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不同是與表觀遺傳有關,D正確。
故選A。
12.答案:RNA聚合;核糖體;相同;從左到右;堿互補配對;A-U;形成核酸雜變分子,調控基因的表達;HRCR與miR-223互補配對,清除miR-223,使ARC基因的表達增加,抑制心肌細胞的凋亡
解析:(1)①是轉錄過程,催化該過程的酶是RNA聚合酶,所以啟動過程①時,RNA聚合酶需識別并與基因上的啟動子結合。②是翻譯過程,其場所是核糖體。由于控制合成的三條多肽鏈是同一個模板mRNA,所以最終合成的T1、T2、T3三條多肽鏈的氨基酸順序相同。根據肽鏈的長短可知,翻譯的方向是從左到右。
(2)當心肌缺血、缺氧時,某些基因過度表達產生過多的miR-223,miR-233與mRNA特定序列通過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結合形成核酸雜交分子1,導致過程②因模板的缺失而受阻,最終導致心力衰竭。與ARC基因(堿基配對方式為A-T、C-G)相比,核酸雜交分子1(堿基配對方式為A-U、T-A、C-G)中特有的堿基對是A-U。
(3)根題意RNA除了具有為蛋白質合成提供模板外,還具有形成核酸雜交分子,調控基因的表達功能。
(4)科研人員認為,HRCR有望成為減緩心力衰竭的新藥物,其依據是HRCR與miR-223堿基互補配對,清除miR-223,使ARC基因的表達增加,抑制心肌細胞的凋亡。
13.答案:(1)不會
(2)半保留復制;維持甲基化酶
(3)RNA聚合酶
(4)全部正常;正常:矮小=1:1
(5)DNA復制;胞嘧啶
解析:(1)本題考查DNA分子的復制、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意在考查學生圖形的分析能力、相關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力。DNA甲基化是表現遺傳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而表現遺傳是指DNA序列不改變,而基因的表達發生可遺傳的改變,所以DNA甲基化不會改變基因轉錄產物的堿基序列。
(2)圖2中過程①的模板鏈都含甲基,而復制后都只含一個甲基,說明過程①的方式是半保留復制,所以其產物都是半甲基化DNA。因此過程②必須經過維持甲基化酶的催化才能獲得與親代分子相同的全甲基化狀態。
(3)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結合,催化基因進行轉錄。研究發現,啟動子中“CG島”的甲基化會影響相關蛋白質(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不能合成mRNA,從而抑制基因的表達。
(4)由于在小鼠胚胎中,來自父本的A及其等位基因能夠表達,所以純合矮小雌鼠與純合正常雄鼠雜交,則F1的表現型應為全部正常。卵細胞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啟動子甲基化而不表達,精子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啟動子非甲基化而表達,并且含A的精子:含a的精子=1:1,所以F1雌雄個體間隨機交配,則F2的表現型及其比例應為正常:矮小=1:1。
(5)5-氮雜胞苷(AZA)常用于臨床上治療DNA甲基化引起的疾病,推測AZA可能的作用機制之一是:AZA在DNA復制過程中摻入DNA分子,導致與DNA結合的甲基化酶活性降低,從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另一種可能的機制是:由于胞嘧啶在發生甲基化后轉變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與鳥嘌呤互補配對,所以AZA與“CG島”中的胞嘧啶競爭甲基酶,從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專題三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如圖表示細胞分裂某時期一對同源染色體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示包括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
B.圖示兩條染色體通常出現在同一次級精(卵)母細胞中
C.圖示3和4互為姐妹染色單體,1和3互為非姐妹染色單體
D.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互換增加了配子多樣性
2.某興趣小組在“建立雄性果蠅減數分裂染色體變化的模型”探究實踐中,為模擬出各時期染色體行為,采用兩種顏色橡皮泥為主體材料捏出每條染色體,并在每條染色體適宜位置嵌上1粒小紐扣來模擬著絲粒。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模擬過程中被拉向細胞兩極的每條染色體可能含有染色單體
B.模擬減數分裂I后期時,細胞同一極的橡皮泥條顏色要不同
C.模擬減數分裂Ⅱ后期時,細胞一極的橡皮泥條數要與另一極的相同
D.減數分裂I和Ⅱ后期,用于模擬染色體著絲粒的小紐扣總數是相同的
3.圖中①②③是不同細胞中染色體數(a)、染色單體數(b)和核DNA分子數(c)的柱形統計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①可表示有絲分裂前期的統計情況
B.有絲分裂過程中可能出現圖②的情況
C.處于圖③的細胞兩極各有一個中心體
D.圖①③表示的時期均可能未出現染色體
4.下列有關同源染色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條染色體復制后形成兩條同源染色體
B.一對同源染色體都來自父方或都來自母方
C.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大小一定是相同的
D.減數分裂過程中能聯會的兩條染色體是一對同源染色體
5.下圖表示某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中一個細胞內核DNA分子含量的變化。下列各項分析或解釋完全正確的是( )
A.同源染色體的聯會、配對發生在圖中的d~e后期
B.減數分裂中染色單體數與核DNA數的變化完全相同
C.e點時同源染色體分離,f點時非同源染色體發生自由組合
D.a~c為減數分裂前的間期,c~f為減數分裂Ⅰ、Ⅱ,f~g為精細胞變形階段
6.如圖所示為某動物卵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情況,該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其中一個極體的染色體組成是1、3,則卵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是( )

A.1、2或3、4 B.1、3或2、4 C.1、4或2、3 D.1、2、3、4
7.圖1是某生物的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圖2是該生物的五個精細胞。根據圖中的染色體類型和數目,判斷最可能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8.如圖表示雄果蠅進行某種細胞分裂時,處于四個不同階段的細胞(Ⅰ~Ⅳ)中遺傳物質或其載體(①~③)的數量。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該過程表示精原細胞進行的減數分裂
B.②表示染色單體數,③表示核DNA分子數
C.Ⅰ階段細胞中可能含有8條染色體、4對同源染色體
D.染色體互換發生在Ⅱ和Ⅲ所處階段
9.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十分重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減數分裂中期染色體排列整齊的意義在于保證兩個子細胞中基因組成相同
B.減數分裂I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意義在于增加配子種類的多樣性
C.減數分裂使配子中染色體數目減半有利于維持生物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
D.配子的多樣性和精卵結合的隨機性有利于后代呈現多樣性以適應多變的環境
10.下列有關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受精作用的實質是精子細胞核與卵細胞核融合
B.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中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C.受精作用是卵細胞和精子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
D.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證生物前后代染色體數目恒定
11.下列不屬于動物卵細胞與精子形成過程不同點的是( )
A.次級卵母細胞在減數分裂II后期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B.一個卵原細胞最終只分裂形成一個卵細胞
C.卵細胞的形成不經過變形階段
D.一個初級卵母細胞分裂形成的兩個細胞大小不同
1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證了每種生物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維持了生物遺傳的穩定性,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意義。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經過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后代與親本的染色體組成保持一致
B.減數分裂中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是配子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C.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來自精子和卵細胞的各占一半
D.減數分裂前的物質準備主要是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13.如圖表示某動物的某器官中細胞分裂的圖像,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該器官為卵巢,乙細胞為初級卵母細胞
B.各細胞均不含四分體,只有乙細胞含同源染色體
C.甲細胞不可能是乙細胞繼續分裂的產物
D.甲細胞和丙細胞可能來自同一個卵原細胞
14.下圖甲表示基因型為AaBb的某高等動物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圖乙表示該動物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丙表示該動物形成生殖細胞的過程圖解,圖丁表示該動物某細胞中染色體與基因的位置關系。請據圖分析回答:
(1)圖甲中B細胞含有_____條染色體,E細胞含有_____條染色單體;其中E細胞所處的分裂時期屬于圖乙中的_____(填標號)階段。
(2)圖乙中表示減數分裂的階段是_____(填字母),表示受精作用的階段是_____(填字母),受精作用的意義是_____。
(3)圖丁所示細胞的名稱為_____,圖丁應為圖丙中細胞_____(從①②③中選填),則細胞Ⅳ的基因型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I后期會分離,圖示兩條染色體為同源染色體,通常不會出現在同一次級精(卵)母細胞中,B錯誤。
2.答案:B
解析: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此時每條染色體含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因此模擬過程中被拉向細胞兩極的每條染色體可能含有染色單體,A正確。減數分裂I后期,細胞同一極的橡皮泥條表示自由組合的非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顏色可相同,也可不同,B錯誤。減數分裂Ⅱ后期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移向兩極,因此模擬減數分裂Ⅱ后期時,細胞一極的橡皮泥條數要與另一極的相同,C正確。減數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與體細胞的相同:減數分裂Ⅱ后期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與體細胞的相同,故減數分裂I和Ⅱ后期,用于模擬染色體著絲粒的小紐扣總數是相同的,D正確。
3.答案:C
解析:圖③中沒有染色單體,染色體數:核DNA分子數=1:1,且染色體數目為2N,可能是處于分裂間期的G1期或減數分裂Ⅱ后期的細胞(體細胞染色體數為2N),也可能是配子或(第二)極體(體細胞染色體數為4N),當③表示分裂間期的G1期、配子或(第二)極體時,細胞中只含有一個中心體,C錯誤。
4.答案:D
解析:一條染色體經復制后形成的是兩條姐妹染色單體,A錯誤;一對同源染色體中一條染色體來自父方,另一條染色體來自母方,B錯誤;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大小不一定相同,如X和Y染色體,C錯誤;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作聯會,減數分裂過程中能聯會的兩條染色體一定是同源染色體,D正確。
5.答案:D
解析:A、據圖可知,ce為減數第一次分裂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發生在c~d的初期,即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A錯誤;
B、減數分裂中染色單體數與核DNA數的變化不完全相同,如著絲粒分裂后染色單體消失,但DNA數量不變,B錯誤;
C、e點為第一次減數分裂結束,同源染色體分離在e點之前,即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f點為第二次減數分裂結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C錯誤;
D、由題意可知,a~c為減數分裂前間期,c~f為減數分裂期Ⅰ、Ⅱ,f~g為精細胞變形階段,D正確。
故選D。
6.答案:B
解析:該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的一個極體的染色體組成是1、3,則有兩種情況:(1)若該極體是由次級卵母細胞分裂形成,則與其同時產生的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也為1、3;(2)若該極體是由第一極體分裂形成,則第一極體的染色體組成為1、3,次級卵母細胞的染色體組成為2、4,次級卵母細胞產生的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也為2、4;故選B。
7.答案:B
解析: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則一個初級精母細胞能產生2種基因型不同的次級精母細胞;減數第二次分裂類似于有絲分裂,因此每個次級精母細胞產生2個基因型相同的精細胞。若發生交叉互換,則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兩個精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大體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顏色有區別,則圖中最可能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是②⑤,B正確,ACD錯誤。故選B。
8.答案:D
解析:分析題圖可知,①為染色體數,②為染色單體數,③為核DNA分子數,根據Ⅳ階段細胞中染色體數、核DNA分子數減半,可知該過程表示精原細胞進行的減數分裂,A、B正確;Ⅰ階段細胞中沒有染色單體,染色體數:核DNA分子數=1:1,且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的相同,可代表體細胞或精原細胞,此時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體、4對同源染色體,也可代表減數分裂Ⅱ后期和末期,此時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體,無同源染色體,C正確;染色體互換發生在四分體時期,應屬于Ⅱ所處階段,D錯誤。
9.答案:A
解析:A、減數分裂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兩側,有利于同源染色體分離,分別移向細胞兩極,A錯誤;B、減數分裂I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使得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有利于增加配子種類的多樣性,B正確;C、減數分裂使配子中染色體數目減半,受精作用使染色體數目恢復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有利于維持生物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C正確;D、配子的多樣性和精卵結合的隨機性使得同一雙親的后代呈現多樣性,以適應多變的環境,D正確。故選A。
10.答案:B
解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其實質是精子細胞核與卵細胞核融合,A、C正確;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中核DNA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而細胞質中的DNA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B錯誤;減數分裂使配子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保證生物前后代染色體數目恒定,D正確。
11.答案:A
解析:次級卵母細胞和次級精母細胞都能在減數分裂Ⅱ后期發生著絲粒分裂,導致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A符合題意;一個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而一個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最終只能形成一個卵細胞,B不符合題意;精子的形成需要經過變形,而卵細胞的形成不經過變形,C不符合題意;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分裂形成的兩個子細胞大小相同,而一個初級卵母細胞分裂形成的兩個細胞大小不同,D不符合題意。
12.答案:A
解析:A、由于產生配子時發生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和雌雄配子結合的隨機性,經過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之后,后代與親本的染色體組成不一定相同,A錯誤;
B、減數分裂中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可導致配子的多樣性,B正確;
C、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般來自卵細胞,C正確;
D、減數分裂前的間期主要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D正確。
故選A。
13.答案:C
解析:圖中乙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且細胞質不均等分裂,應為初級卵母細胞,A正確;同源染色體聯會時才能形成四分體,圖中沒有聯會狀態的同源染色體,因此沒有四分體,只有乙細胞有同源染色體,B正確;甲細胞的細胞質均等分裂,是處于減數分裂Ⅱ后期的極體,而乙細胞細胞質較少的一側含有的染色體與甲細胞中的染色體相對應,所以甲細胞可能是乙細胞繼續分裂的產物,C錯誤;甲細胞可能是丙細胞下一時期的細胞,因此二者可能來自同一個卵原細胞,D正確。
14.答案:(1)8;4;②
(2)A;B;使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保證了物種染色體數目的穩定
(3)第一極體;②;aB
解析:(1)圖甲中B細胞含有8條染色體;E細胞含有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E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對應圖乙中的②。
(2)圖乙中A階段表示減數分裂,B階段表示受精作用,C階段表示有絲分裂。受精作用的意義是使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保證了物種染色體數目的穩定。
(3)細胞丁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細胞質均等分裂,應為第一極體,對應圖丙中的②;圖丙中的細胞Ⅱ為次級卵母細胞,根據減數分裂的特點,細胞②的基因型為AAbb,所以細胞Ⅴ的基因型是Ab,細胞Ⅳ的基因型則是aB。專題七 生物的變異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下列育種過程體現了基因重組原理的是( )
A.水稻花藥經組織培養后用秋水仙素處理,獲得了純合的水稻植株
B.大豆種子經過射線照射,播種后獲得大豆新品種
C.白色盤狀南瓜與黃色球狀南瓜雜交后獲得白色球狀南瓜
D.運用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培育三倍體西瓜
2.DNA探針是能與目的DNA配對的帶有標記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檢測識別區間的任意片段,并形成雜交信號。某探針可以檢測果蠅Ⅱ號染色體上特定DNA區間。某果蠅的Ⅱ號染色體中的一條染色體部分區段發生倒位,如圖所示。用上述探針檢測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染色體上“-”表示雜交信號),結果正確的是( )
A. B. C. D.
3.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正確排列和分離與黏連蛋白有關,該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體著絲粒位置,黏連蛋白被分離酶水解后,導致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如圖1所示。某基因型為ZBW的雌性個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某條染色體著絲粒異常橫裂而形成“等臂染色體”,如圖2所示。在不考慮其他變異的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著絲粒異常橫裂導致的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B.可用秋水仙素抑制卵原細胞中分離酶的作用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C.發生異常橫裂的染色體上不可能出現等位基因
D.僅考慮B、b基因,若該雌性個體的某個次級卵母細胞中Z染色體發生了異常橫裂,則形成的卵細胞的基因型為ZBZb
4.動粒是真核細胞染色體中位于著絲粒兩側的盤狀特化結構,其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在細胞分裂的后期,紡錘絲的收縮可以牽引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如果染色體上動粒缺失,紡錘絲便不能附著在染色體上,將導致該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一極。正常細胞的每條染色體存在2個動粒,某基因型為AaBb的精原細胞中B基因所在的染色體上只存在一個動粒,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不考慮染色體互換及其他染色體分離異常行為)
A.動粒的化學組成成分和染色體不同
B.圖中動粒缺失不會顯著干擾同源染色體的分離
C.該細胞減數分裂會產生基因型為aBb的配子
D.動粒缺失可能會導致機體發生染色體數目變異
5.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其使用濃度較高時可以使細胞分裂停滯在中期,濃度較低時可用于誘導洋蔥根尖產生多倍體細胞。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低溫處理也可以抑制紡錘體形成,誘導產生多倍體細胞
B.觀察細胞中正常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特征時宜使用較低濃度的秋水仙素
C.秋水仙素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化的操作過程是:誘導→固定→解離→漂洗→制片
D.誘導染色體數目變化時根尖細胞用卡諾氏液固定,再用15%的鹽酸溶液沖洗
6.水平基因轉移是指在差異生物個體之間或單個細胞內部細胞器之間進行的遺傳物質交流。這種基因交流可以迅速傳播新的適應性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水平基因轉移屬于基因重組,增加了自然界的基因種類
B.水平基因轉移可對受體生物種群的進化方向產生影響
C.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中R型菌轉化成S型菌發生了水平基因轉移
D.轉移的基因可隨DNA復制遺傳給子代,使子代也具備適應性狀
7.基因突變可能破壞生物體與現有環境的協調關系,而對生物體有害;也有些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利的。下列敘述中的哪種情況不僅可以降低隱性突變基因可能表現的有害性,還能有效地保留該突變基因的是( )
A.先發生基因突變,含該突變的染色體片段再缺失
B.先發生染色體中重復某一片段的變異,再在重復片段上發生基因突變
C.先發生基因突變,含該突變的染色體片段再移接到非同源染色體上
D.先發生染色體的某一片段位置顛倒的變異,再在顛倒區域內發生基因突變
8.下列關于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雄蜂體細胞中含1個染色體組,所以高度不育
B.21三體綜合征患者體細胞中含有3個染色體組
C.若基因a由基因A突變而來,則兩基因的堿基序列不同
D.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片段互換—定會產生新的基因型
9.如圖為幾種不同的生物細胞所含染色體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由A發育而來的個體是單倍體,則產生細胞A的生物的體細胞中含有2條
B.B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含有3條染色體
C.含有A細胞的生物可能是二倍體,B細胞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聯會紊亂
D.含有C細胞的生物一定是單倍體,含有D細胞的生物一定是四倍體
10.科學家發現一類“殺配子染色體”,這種染色體是一類具有優先傳遞效應的外源染色體,它通過誘導普通六倍體小麥(6n=42)發生染色體結構變異,以實現優先遺傳,其作用機理如下圖所示:
(“W”和“A”分別代表小麥染色體和優先傳遞的外源染色體)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導入殺配子染色體后小麥發生的變異屬于_____(填“可遺傳”或“不遺傳”)的變異,理由是_____。
(2)科學家利用殺配子染色體導致小麥某些特定染色體缺失,_____(填“能”或“不能”)研究小麥的某些基因是否在缺失的染色體上。科學家為了進一步確定半致死可育配子②與可育配子①在染色體數目與結構上有什么不同,首先要用培養基對這兩類配子進行離體培養,選擇其處于_____的愈傷組織細胞染色并用顯微鏡對比觀察。
(3)若使用普通六倍體小麥的配子進行單倍體育種,為使植株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加倍,除了使用秋水仙素外,還可以進行_____處理,請簡述該育種方法的優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水稻花藥組織培養產生的組培苗,不論是花粉發育而來的,還是花藥中其他細胞發育而來的,經秋水仙素溶液處理,細胞中染色體數量加倍形成的純合子沒有發生基因重組。大豆種子經過輻射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新品種,也沒有發生基因重組。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南瓜雜交,獲得性狀重組的南瓜品種,其原理是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減數分裂時,隨著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形成了新基因組合類型的配子,子代產生新的表型。C選項符合題意。培育三倍體西瓜是運用染色體數量變異原理,也沒有發生基因重組。A、B、D選項不符合題意。
2.答案:B
解析:果蠅體內存在兩條Ⅱ號染色體,一條發生倒位,另一條沒有發生倒位,發生倒位的染色體在間期進行DNA復制時,產生的另一條姐妹染色單體的相應區段也是倒位區段,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探針識別的區段都位于著絲粒的同一側,而不發生倒位的另一條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上探針識別的區段都位于著絲粒兩側,B符合題意。
3.答案:A
解析:根據題意及題圖可知,染色體異常橫裂導致的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A正確;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在細胞分裂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B錯誤;僅考慮B、b基因,若該雌性個體的某個次級卵母細胞中Z染色體發生了異常橫裂,則形成的卵細胞的基因型為ZBZB或ZZ,D錯誤。
4.答案:C
解析:動粒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因此動粒的化學組成成分和染色體不同,A正確;結合題干信息,B基因所在的染色體上只存在一個動粒,由題圖分析可知,動粒缺失一個不會顯著干擾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但會影響B基因所在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B正確;該精原細胞基因型為AaBb,減數分裂前的間期DNA復制后,減數第一次分裂正常進行,但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后,其中一條含B基因的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一極,可能產生異常配子的基因型為ABB、A或者aBB、a,進而可能會導致機體發生染色體數目變異,不考慮染色體互換及其他染色體分離異常行為,不會產生基因型為aBb的配子,C錯誤,D正確。
5.答案:A
解析:低溫和秋水仙素都可以抑制紡錘體形成,誘導多倍體細胞的產生,A正確;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使用較高濃度的秋水仙素可以使細胞分裂停滯于中期,便于觀察,B錯誤;染色體一般需要染色才能觀察,C錯誤;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化時,用95%的酒精洗去固定液,D錯誤。
6.答案:A
解析:水平基因轉移的過程屬于基因重組,但沒有增加自然界的基因種類,A錯誤。水平基因轉移能改變受體生物種群的基因頻率,影響生物進化方向,B正確。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中R型菌轉化成S型菌是S型菌的DNA轉移到R型菌中的結果,該種基因交流屬于水平基因轉移,C正確。轉移的基因可隨DNA復制遺傳給子代,使子代也具備適應性狀,D正確。
7.答案:B
解析:先發生基因突變,含該突變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缺失,會導致突變基因丟失,A錯誤。先發生染色體中某一片段重復的變異,再在重復片段上的基因突變,不影響原來存在的顯性基因,所以可以降低隱性突變基因可能對細胞和個體正常機能的損害,還能有效地保留該突變基因,B正確。先發生基因突變,含該突變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體上,不能實現降低隱性突變基因可能表現的有害性,C錯誤。先發生染色體的某一片段位置顛倒的變異,再在顛倒區域發生基因突變,也不能實現降低隱性突變基因可能表現的有害性,D錯誤。
8.答案:C
解析:A、雄蜂是可育的,可與蜂王交配產生后代,A錯誤;B、21三體綜合征患者體細胞中21號染色體多了一條,但依然含有2個染色體組,B錯誤;C、若基因a由基因A突變而來,根據基因突變的定義可知,a基因發生了堿基對的替換、增添或缺失突變為A,故兩基因的堿基序列不同,C正確;D、若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片段互換部位為相同基因時,不會產生新的基因型,D錯誤。故選C。
9.答案:C
解析:A、圖中的A細胞含有一對同源染色體,有兩個染色體組,若由細胞A發育而來的生物是單倍體,則說明細胞A為配子,因此產生該細胞的生物的體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A錯誤;B、B細胞含有三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含有兩條染色體,B錯誤;C、如果含有A細胞的生物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其為二倍體,B細胞中三條互為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聯會紊亂,C正確;D、C細胞僅含有一個染色體組,含有C細胞的生物肯定是單倍體,D細胞含有四個染色體組,但不知其個體是否由配子發育而來,因此含有D細胞的生物可能是四倍體,也可能是單倍體,D錯誤。故選C。
10.答案:(1)可遺傳;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或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能;有絲分裂中期
(3)低溫;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解析:(1)正常六倍體小麥有42條染色體,而導入殺配子染色體后小麥染色體數目為43條,即染色體數目(或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因此發生的變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2)科學家利用殺配子染色體導致小麥某些特定染色體缺失,能研究小麥的某些基因是否在缺失的染色體上;在有絲分裂中期時,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因此科學家為了進一步確定半致死可育配子②與可育配子①在染色體數目與結構上有什么不同,可以選擇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的愈傷組織細胞染色并用顯微鏡對比觀察。
(3)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都可以誘導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染色體數目加倍;單倍體育種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專題二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高一生物學浙科版(2019)必修二速練100題
1.某植物的花色受獨立遺傳的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當基因A存在時開藍花,但若還同時存在基因B則開紫花,且當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時會導致該配子不育。親本紫花植株與藍花植株雜交,F1中出現藍花、紫花及白花植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親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其可產生3種可育配子
B.F1植株共有5種基因型,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
C.若讓F1紫花植株隨機授粉,則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25
D.若讓F1紫花植株測交,則所得后代中藍花:紫花=1:1
2.已知某種植株的花色是由兩對等位基因(A/a、B/b)控制的。將開紅花植株與開粉花植株雜交,F1全開紅花,F1自交后代F2中,紅花:粉花:白花=12:3:1。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親本均為純合子,F1的基因型是AaBb
B.F2開紅花植株中基因型有6種,純合子比例為1/6
C.F2中開粉花植株自交,后代粉花:白花=5:1
D.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的F2植株所占比例為1/3
3.基因A/a、B/b分別控制山核桃的一對相對性狀,現用山核桃甲(AABB)、乙(aabb)兩植株作親本雜交得F1,F1測交結果如表。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父本 母本 測交后代不同基因型所占比例
AaBb Aabb aaBb aabb
F1 乙 1/7 2/7 2/7 2/7
乙 F1 1/4 1/4 1/4 1/4
A.正反交結果不同,說明這兩對基因的遺傳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B.F1產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發,不能實現受精
C.F1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有9種
D.F1自交得F2,F2的表型有4種
4.薺菜的果實形狀有三角形和卵圓形兩種,該性狀的遺傳涉及兩對等位基因,用A、a和B、b表示。為探究薺菜果實形狀的遺傳規律,進行了雜交實驗(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和aabb,F2結三角形果實的薺菜有8種基因型
B.F2結三角形果實的薺菜中,自交后代出現結卵圓形果實的植株占8/15
C.F2結三角形果實的薺菜中,存在無論自交多少代仍然結三角形果實的個體
D.為了區分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種子,可以通過自交比較其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
5.某植物花色遺傳受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當不存在顯性基因時,花色為白色,當存在顯性基因時,花色為紅色,且隨顯性基因數量的增加,紅色逐漸加深。現用兩株純合親本雜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種紅花植株,按紅色由深至淺再到白的順序統計出5種類型植株數量比例為1:4:6:4: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該植物的花色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B.親本的基因型可能為AAbb和aaBB
C.同一花色的個體基因型最多有4種
D.用F1作為材料進行測交實驗,測交后代有3種表型
6.杜洛克豬的毛色受兩對等位基因(A/a,B/b)控制,有紅毛、棕毛和白毛三種。為研究杜洛克豬毛色的遺傳規律,科學家將兩頭純合的棕毛豬作親本進行多次雜交,得到的F1均表現為紅毛,Fl雌、雄交配產生F2,F2中紅毛:棕毛:白毛=9:6: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雜交實驗的親本基因型為AAbb和aaBB
B.F1雌豬可產生4種數量相等的雌配子
C.F1雌豬與白毛雄豬雜交可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D.F2棕毛豬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1/3
7.進行有性生殖的某種植物含有n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每對基因只控制一種性狀,相應基因可以依次用A/a、B/b、C/c……表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利用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的植株雜交,可以恰當解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B.僅考慮兩對基因,若兩親本雜交子代的表型之比為1:1:1:1,則親本之一肯定為隱性純合子
C.某植株n對基因均雜合,不考慮變異的情況下,其測交子代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1/2n
D.某植株n對基因均雜合,不考慮變異的情況下,其測交子代中單雜合子(僅一對基因雜合)的比例為n/2n
8.某植物花色由基因D(褐色)、d(白色)控制,萼片形狀由基因E(卷)、e(直)控制,兩對基因獨立遺傳且屬于完全顯性遺傳。基因型為ddEe與DdEe的個體雜交,其子代表型與雙親相同的個體占全部子代的( )
A.1/4 B.3/8 C.3/4 D.5/8
9.某種植物的某種性狀受兩對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兩對基因獨立遺傳。個體甲與個體乙(BBdd)進行雜交,正交(以甲作父本為正交)和反交的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雜交類型 子代中 BBDd:BBdd:BbDd:Bbd
父本 母本
甲 乙 1:2:2:2
乙 甲 1:1:1:1
A.由雜交結果分析,甲的基因型為BbDd
B.甲作父本產生的其中一種配子有2/3致死
C.甲作母本產生的雌配子比例是1:1:1:1
D.甲作父本或母本都可產生四種類型的配子
10.如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體細胞中的兩對基因及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甲、乙豌豆雜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3:1
B.甲、丙豌豆雜交后代有四種基因型、兩種表現型
C.乙豌豆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1:2:1
D.丙、丁豌豆雜交后代的表現型相同
11.豌豆豆莢的飽滿(F)對不飽滿(f)為完全顯性,其花的腋生(H)對頂生(h)為完全顯性,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下列雜交組合中,子代會出現四種表型的是( )
A.FFhh×ffHH B.FFHh×ffhh C.FfHh×FfHh D.FfHH×FFHh
12.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適當降低其株高有利于抗倒伏及機械化收割。某研究小組利用純種高稈甘藍型油菜Z,通過誘變培育出一批能夠穩定遺傳的半矮稈突變體S,為進一步研究其遺傳機制進行了下表實驗并得到如下數據。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實驗 親本 交配方式 F2表型
母本 父本 高稈 半矮稈
一 S Z F1自交 515 34
二 Z S F1自交 596 40
三 S Z F1×S 211 69
Z S F1×S 210 70
A.實驗一F2出現上述結果是F1產生的配子自由組合的結果
B.實驗二F2的高稈中,與親本Z基因型相同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16
C.若實驗二F2的高稈植株自交,則7/15F2高稈植株的子代能穩定遺傳
D.若單獨種植實驗三F2高稈植株自交所得的種子,則得到的植株全部為高稈
13.某種藥用植物合成藥物1和藥物2的途徑如圖所示:
基因A和基因b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下列敘述中不會出現的結果是( )
A.基因型是AAbb或Aabb的植株能同時合成兩種藥物
B.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9種基因型和4種表現型
C.若某植株只能合成一種藥物,則必定是藥物1
D.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合成藥物2的個體占3/16
14.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適當的降低對抗倒伏及機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義。某研究小組利用純種高稈甘藍型油菜Z,通過誘變培育出一個純種半矮稈突變體S。為了闡明半矮稈突變體S是由幾對基因控制、顯隱性等遺傳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實驗,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F2表現型及數據分析,油菜半矮稈突變體S的遺傳機制是_____,雜交組合①的F1產生各種類型的配子所占比例相等,自交時雌雄配子有_____種結合方式,且每種結合方式概率相等。F1產生各種類型配子所占比例相等的細胞遺傳學基礎是_____。
(2)將雜交組合①的F2所有高稈植株自交,分別統計單株自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分為三種類型,全為高稈的記為F3-Ⅰ,高稈與半矮稈比例和雜交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記為F3-Ⅱ,高稈與半矮稈比例和雜交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記為F3-Ⅲ。產生F3-Ⅰ、F3-Ⅰ、F3-Ⅲ的高稈植株數量比為_____。產生F3-Ⅲ的高稈植株基因型為_____(用A、a;B、b;C、c……表示基因)。用產生F3-Ⅲ的高稈植株進行相互雜交實驗,能否驗證自由組合定律?_____。
15.雜交水稻的培育常用到雄性不育系。已知溫敏雄性不育性狀由隱性基因控制,且高溫時表現雄性不育,低溫時雄性可育。回答下列問題:
(1)將純合高稈溫敏雄性不育水稻與純合矮稈水稻雜交,雜交產生的F1自交產生F2,F2中矮稈雄性不育個體的比例為1/16。由此推知,F1低溫培養時的表型為_____。F1進行自交,_____(填“低溫”或“高溫”)培養F2,溫敏雄性不育基因和矮稈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是_____。
(2)上述F2高溫培養時進行隨機交配,收獲F2中雄性不育個體所結種子進行播種,一半在高溫下培養,表型及比例為_____;另一半在低溫下培養,表型及比例為_____。
(3)考慮到田間環境溫度波動,受粉時會出現自交和雜交種混雜現象。為培育不受溫度影響的雄性不育株,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將純合野生水稻(2n)甲中的冷敏型基因g改造為耐冷型基因G,篩選得到純合耐冷突變體乙。同時利用轉基因技術將抗蟲基因(H)轉入不抗蟲野生水稻中,培育得到純合抗蟲水稻丙和丁,外源抗蟲基因可插入不同的染色體上。科研人員進行如表所示實驗。
實驗 親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數量(株)
A 甲×乙 耐冷型 耐冷型280,冷敏型200
B 丙×丁 全抗蟲 抗蟲1502,不抗蟲99
①據實驗A的F2中耐冷型植株與冷敏型植株的數量比,有人提出假設:F1產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但帶有G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假設其花粉成活率保持不變)。請設計雜交實驗方案,檢驗上述假設。實驗方案:_____,預期實驗結果:_____。
②實驗B的F2出現該性狀分離比的原因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根據題意可知,A_bb為藍花,A_B_為紫花,則aa--為白花,親本紫花植株與藍花植株雜交,F1中出現藍花(A-bb)、紫花(A-B-)及白花(aa__)植株,則親本紫花植株基因型為AaBb,藍花植株基因型為Aabb,AaBb產生的配子為AB、Ab、ab、aB,由于當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時會導致該配子不育,故只有3種可育配子,A正確;
B、AaBb產生的可育配子為AB、Ab、ab,Aabb產生的配子為Ab、ab,形成子代的基因型為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種基因型,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B正確;
C、子一代紫花植株基因型和比例為AABb∶AaBb=1∶1,產生的配子為AB∶Ab∶ab∶aB=(1/2×1/2+1/2×1/4)∶(1/2×1/2+1/2×1/4)∶(1/2×1/4)∶(1/2×1/4)=3∶3∶1∶1,由于當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時會導致該配子不育,故可育的配子為AB∶Ab∶ab=3∶3∶1,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7×1/7=1/49,C錯誤;
D、子一代紫花植株基因型和比例為AABb∶AaBb=1∶1,產生的可育配子為AB∶Ab∶ab=3∶3∶1,若讓子一代紫花測交,后代AaBb∶Aabb∶aabb=3∶3∶1,表現為藍花∶紫花∶白花=3∶3∶1,即藍花∶紫花=1∶1,D正確。
故選C。
2.答案:D
解析:根據題意,將開紅花植株與開粉花植株雜交,F1全開紅花,F1自交后代F2中,紅花:粉花:白花=12:3:1,是9:3:3:1的變式,說明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且F1為雙雜合子AaBb,并可推知紅花植株基因型為A_B_、Abb(或aaB_),粉花植株基因型為aaB_(或A_bb),白花植株基因型是aabb,則親本為純合子,基因型為AAbb×aaBB,A正確;F2開紅花植株中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或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共6種,純合子比例為1/6,B正確;F2中開粉花植株(1/3aaBB、2/3aaBbB或1/3AAbb、2/3Aabb)自交,后代開白花的比例為2/3×1/4=1/6,即后代粉北:白花=5:1,C正確;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的F2植株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aabb=1:2:1:1:1,所占比例為6/16=3/8,D錯誤。
3.答案:A
解析:由思路導引可知,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正反交結果不同是基因型為AB的雄配子有50%致死造成的,A錯誤,B正確;F1的基因型是AaBb,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有9種,表型有4種,C、D正確。
4.答案:D
解析:由思路導引可知,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和aabb,F1為AaBb,F1自交,F2共有9種基因型,其中只有aabb結卵圓形果實,故結三角形果實的基因型有9-1=8(種),A正確;在F2結三角形果實的個體中,自交后代全為結三角形果實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15(AABB)+2/15(AABb)+2/15(AaBB)+1/15(AAbb)+1/15(aaBB)=7/15,自交后代會發生椎狀分離的個體(即自交后代出現結卵圓形果實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7/15=8/15,B、C正確;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個體自交后代均結三角形果實,故不能通過自交區分這兩種基因型的個體,D錯誤。
5.答案:C
解析:根據題中F1自交得到的F2的表型比為1:4:6:4:1,和為16,是9:3:3:1的變式可知,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F1為AaBb,親本雜交組合為AABB×aabb或AAbb×aaBB,同一花色的個體基因型最多有3種,A、B正確,C錯誤;用F1作為材料進行測交,后代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3種表型,D正確。
6.答案:D
解析:A、兩頭純合的棕毛豬作親本進行多次雜交,得到的F1均表現為紅毛,F1雌、雄交配產生F2,F2中紅毛:棕毛:白毛=9:6:1,用A、a和B、b表示控制該性狀的基因,紅色是A_B_,棕色是A_bb和aaB_,白色是aabb,所以親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A正確;
BC、F1基因型是AaBb,所以可以產生4種數量相等的雌配子;其和白毛雄豬aabb雜交,子代基因型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1:1:1:1,紅毛:棕毛:白毛=1:2:1,可以驗證自由組合定律,BC正確;
D、F2中棕毛豬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1:1:2:2,雜合子的比例為2/3,D錯誤。
故選D。
7.答案:D
解析:利用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的植株雜交,無論A/a和B/b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雜交后代表型比均為1:1,不能解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A錯誤。僅考慮兩對基因,若兩親本雜交子代的表型之比為1:1:1:1,則親本可能為AaBb×aabb或aaBb×Aabb,B錯誤。某植株n對基因均雜合,不考慮變異的情況下,其測交子代中純合子占的比例為1/2n,雜合子占的比例為1-1/2n,單雜合于(僅一對基因雜合)有n種,每一種的概率均為1/2n,共占n/2n,C錯誤,D正確。
8.答案:C
解析:在兩對等位基因完全顯性且各自獨立遺傳的條件下,基因型為ddEe與DdEe的個體雜交,其子代表型和雙親中基因型為ddBe的個體相同的概率為1/2×3/4=3/8,其子代表型和雙親中基因型為DdEe的個體相同的概率為1/2×3/4=3/8,故子代表型與雙親相同的個體占全部子代的比例3/8+3/8=3/4,C符合題意。
9.答案:B
解析:個體甲與個體乙(BBdd)進行雜交,個體乙只能產生一種配子,正交和反交產生的后代均有4種基因型,說明甲作為父本或母本都可產生四種類型的配子,則甲的基因型為BbDd,A、D正確;甲作父本與乙雜交,子代的4種基因型及其比例為BBDd:BBdd:BbDd:Bbdd=2:3:3:3,說明甲產生的雄配子的種類及比例為BD:Bd:bD:bd=2:3:3:3,若甲作父本產生的配子均正常,這四種配子的比例應為1:1:1:1,由此可知甲作父本產生的基因型為BD的雄配子有1/2致死,B錯誤;甲作母本與乙雜交,個體乙只能產生一種配子,子代的4種基因型及比例為BBDd:BBdd:BbDd:Bbdd=1:1:1:1,說明甲產生的雌配子的種類及比例為BD:Bd:bD:bd=1:1:1:1,C正確。
10.答案:C
解析:A、由于乙中含BB基因,所以甲、乙豌豆雜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與Aa×Aa雜交后代相同,為3:1,A正確;
B、甲、丙豌豆雜交后代有四種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AaBb和Aabb,兩種表現型,即A-B-型和A-b-型,B正確;
C、乙豌豆(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為1:2:1,性狀分離比為3:1,C錯誤;
D、丙、丁豌豆雜交后代的基因型為AAbb和Aabb,它們的表現型相同,D正確。
故選C。
11.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分析可知:豌豆豆莢的飽滿與不飽滿、花腋生與頂生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由于豆莢的飽滿(F)對不飽滿(f)為顯性,花腋生(H)對頂生(h)為顯性,所以FF、Ff表現為飽滿、ff表現為不飽滿;HH、Hh表現為腋生、hh表現為頂生。A選項:FFhh×ffHH雜交后代基因型為FfHh,表現型只有一種,為飽滿腋生,故A錯誤;B選項:FFHh×ffhh雜交后代基因型為FfHh、Ffhh,表現型有兩種,為飽滿腋生和飽滿頂生,故B錯誤;C選項:FfHh× FfHh雜交后代基因型為F_H_、F_hh、ffH_、ffhh,表現型有四種,分別是飽滿腋生、飽滿頂生、不飽滿腋生、不飽滿頂生,故C正確;D選項:FfHH×FFHh雜交后代基因型為FFHH、FFHh、FfHH、FfHh,但表現型只有一種,均為飽滿腋生,故D錯誤;故選C。
12.答案:C
解析:A、由實驗一和實驗二F1自交后代出現15:1的分離比可知,油菜株高由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且雙隱性純合子為半矮稈,實驗一F2的表型及比例是F1產生的4種配子隨機結合的結果,A錯誤;B、實驗二F2的高稈中,與親本Z基因型(純合子)相同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15,B錯誤;C、假設控制油菜株高的基因型為A/a,B/b,若實驗二F2的高稈植株自交,則7/15F2高稈植株的子代(1/15AABB,2/15AABb,2/15AaBB,1/15aaBB、1/15AAbb)能穩定遺傳,C正確;D、收獲實驗三F2高稈植株自交所得的種子并種植,F2高稈植株的子代都會出現半矮稈,D錯誤。故選C。
13.答案:B
解析:A、基因組成是AA、Aa的植株能合成藥物1,基因組成是bb的植株能合成藥物2,所以基因型是AAbb或Aabb的植株能同時合成兩種藥物,A正確;
B、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9種基因型,3種表現型:產生2種藥物、只產生藥物1、不產生藥物2,B錯誤;
C、若某植株只能合成一種藥物,則必定是藥物1,因為如果不產生藥物1就沒有藥物2,所以要產生藥物2就必須有藥物1,C正確;
D、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A-B-(藥物1),A-bb(2種藥物),aaB-(不產生藥物),aabb(不產生藥物)=9:3:3:1,后代中能合成藥物2的個體占3/16,D正確。
故選B。
14.答案:(1)由兩對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控制;16;F1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7:4:4;Aabb、aaBb;不能
解析:(1)雜交組合①、②中,F1自交,產生的F2中均為高稈:半矮稈≈15:1,且雜交組合③中F1和S雜交,產生的F2中高稈:半矮稈≈3:1,符合兩對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且表現型與性別無關,因此油菜半矮稈突變體S的遺傳機制是受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且兩對等位基因均為隱性時才表現出半矮稈性狀。雜交組合①的F1產生4種數量相等的配子,自交時雌、雄配子有4×4=16種結合方式,且每種結合方式概率相等。F1產生各種類型配子所占比例相等的細胞遺傳學基礎是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分析可知,油菜的高稈和半矮稈由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且當兩對等位基因都為隱性時才表現出半矮稈,其他基因型均表現為高稈,進一步分析可知,雜交組合①的F1的基因型為AaBb,F1自交產生F2,F2所有高稈(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1:2:1:4:2:2)自交,其中基因型為AABB、AABb、AAbb、AaBB和aaBB的高稈植株自交,子代全為高稈,記為F3-Ⅰ;基因型為AaBb的高稈植株自交,子代高稈:半矮稈=15:1,和雜交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記為F3-Ⅱ;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高稈植株自交,子代高稈:半矮稈=3:1,和雜交組合③的F2基本一致,記為F3-Ⅲ,故產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稈植株數量比為(1+2+1+2+1):4:(2+2)=7:4:4。產生F3-Ⅲ的高稈植株基因型為Aabb、aaBb。用產生F3-Ⅲ的高稈植株進行相互雜交實驗,子代中高稈:半矮稈=3:1,若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得到的結果也為“子代中高稈:半矮稈=3:1”,因此不能驗證自由組合定律。
15.答案:(1)高稈雄性可育;高溫;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
(2)高稈雄性可育:高稈雄性不育:矮稈雄性可育:矮稈雄性不育=6:3:2:1;高稈雄性可育:矮稈雄性可育=3:1
(3)①將實驗A中F1植株與植株甲進行正反交;F1植株作母本時,子代耐冷型:冷敏型=1:1;植株甲作母本時,子代耐冷型:冷敏型=1:5
②丙和丁植株抗蟲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且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解析:(1)由題意可知,F1自交,得到的F2中矮稈雄性不育個體的比例為1/16,說明兩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且高稈對矮稈為顯性。又知溫敏雄性不育為隱性性狀,故將純合高稈溫敏雄性不育水稻與純合矮稈水稻雜交,F1低溫培養時的表型為高稈雄性可育。由于F2中有雄性不育個體,所以F1自交后,對F2進行了高溫培養。
(2)由于溫敏不育性狀與高矮稈性狀的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所以F2高溫培養時進行隨機交配,子代高稈:矮稈=3:1,不受溫敏不育性狀影響。假設F2雄性不育個體的基因型為bb,產生的配子只有b,作母本。而能產花粉的個體基因型及比例為1BB:2Bb,可產生的雄配子種類及比例是2B:1b。精卵隨機結合,F2中雄性不育個體所結種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2Bb:1bb。在高溫下培養,表型及比例為(3高稈:1矮稈)(2Bb雄性可育:1bb雄性不育)=高稈雄性可育:高稈雄性不育:矮稈雄性可育:矮稈雄性不育=6:3:2:1;在低溫下培養,表型及比例為(3高稈:1矮稈)(2Bb雄性可育:1bb雄性可育)=高稈雄性可育:矮稈雄性可育=3:1。
(3)①實驗A的F2中耐冷型植株與冷敏型植株的數量比是7:5,若F1產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即雌配子G:g=1:1,但帶有G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假設其花粉成活率保持不變),要使F2冷敏型植株gg占5/12,則雄配子g要占5/12÷1/2=5/6,即雄配子G:g=1:5。可采用正反交的方法檢驗上述假設。支持該假設的實驗結果為:F1植株(Gg)作母本、野生型(gg)作父本時,F2耐冷型:冷敏型=1:1;反交實驗中,F1植株(Gg)作父本、野生型(gg)作母本,F2耐冷型:冷敏型=1:5。②實驗B的F2中抗蟲:不抗蟲=15:1,是“9:3:3:1”的變式,出現該性狀分離比的原因是丙和丁植株抗蟲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且丙和丁的抗蟲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宽城| 宁化县| 五河县| 左云县| 马龙县| 新昌县| 永川市| 布尔津县| 乌拉特中旗| 天津市| 麦盖提县| 肃宁县| 芷江| 襄汾县| 历史| 花莲市| 白朗县| 怀远县| 永靖县| 平南县| 金湖县| 安宁市| 隆尧县| 广东省| 高清| 二连浩特市| 芦溪县| 永兴县| 邓州市| 衡山县| 大荔县| 合阳县| 雷山县| 万源市| 溧阳市| 佛坪县| 镶黄旗| 苍山县| 清涧县|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