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北京一零一中高二(下)期中歷 史命題:高二歷史備課組 審核:高二歷史備課組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40 小題,共 40 分。1.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fā)展中存在“三條線”,以及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塊”(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夏商周三代政治勢力未超出部族板塊 B.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向北進抵甲線C.古代少數(shù)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線之間 D.歷代大一統(tǒng)王朝都建都于丙線的附近2.《周禮·大宗伯》中記載朝覲盟會諸侯見天子分為六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雖然時間不同,但都是為了國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覲反映了A.周天子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B.集體商討國家大事開始出現(xiàn)C.諸侯朝見有利于周王集權 D.西周禮樂制度開始全面形成3.毛家坪遺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晚期的秦文化遺址,在該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量炭化的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有學者依據(jù)《史記》中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的記載,認為上述苜蓿屬植物與秦人養(yǎng)馬有關。該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A.西周晚期出現(xiàn)原始農耕和畜牧 B.探究歷史要重視史料間的聯(lián)系C.秦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D.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更有價值4.1975 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簡,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其中有關于官營手工業(yè)管理的《工律》、工匠勞動定額的《工人程》、工匠勞動調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必究其情”。這些法律法規(guī)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業(yè)部門 B.提高了工匠們生產活動的積極性C.表明秦創(chuàng)立了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 D.規(guī)范了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5.如圖是漢代畫像石“泗水撈鼎”。史載大禹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以后,隨著朝代興亡,九鼎先后為商和周所得。戰(zhàn)國時,東周滅亡,九鼎不知去向。有傳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東巡瑯琊時,動用大量人力尋找打撈,但未果。對上述史實評論正確的是第1頁/共14頁A.秦打算通過九鼎為統(tǒng)一做輿論準備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賦役C.統(tǒng)治者重視政治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繼承D.畫像石確證了九鼎記載的真實可信6.“漢變秦治”是指漢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所制定的大政方針。以下措施屬于“漢變秦治”的是A.郡縣制度、尊崇儒術 B.察舉制、轉運司C.黃老無為、輕徭薄賦 D.推恩令、政事堂7.魏晉南北朝時,大批北方流民南移江南雖是主流,但流民“回遷”北歸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至孝文帝立而崇經禮士,浸浸華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難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來歸?!睋?jù)此可知,當時的“回遷”A.緩解了江南的人口壓力 B.催生了孝文帝漢化政策C.加劇了北方戰(zhàn)亂的發(fā)生 D.是南北文化趨同的結果8.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zhàn),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 B.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C.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 D.有利于儒學的復興9.唐朝中后期,節(jié)度使“多率稅商賈,以充軍資雜用”,且“以廣陵(揚州)當南北大沖,百貨所集,多以軍儲貿販,別置邸肆,名托軍用,實私其利”。淄青節(jié)度使(轄地位于今山東)李師道還在三道十二州內設立銅鐵官,“歲取冶賦百萬”。這些史實A.可以用來研究藩鎮(zhèn)割據(jù)的財政基礎 B.說明藩鎮(zhèn)割據(jù)的根源是工商業(yè)發(fā)展C.反映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地區(qū) D.揭示唐朝統(tǒng)治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10.據(jù)晚唐陸龜蒙《耒耜經》記載,適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東犁由 11 個部件構成,與前代相比,其犁轅改直為曲,犁重減輕,單牛可牽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塊,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評,可調節(jié)入土的深淺。據(jù)此可知,江東犁的出現(xiàn)A.表明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日趨發(fā)展 B.瓦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形態(tài)C.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 D.說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11.“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諸鎮(zhèn)節(jié)度會于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官職名稱),軍謂兵,州謂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權……令文官權知”。材料表明宋初A.放松社會管控 B.機構權力分散 C. 加強地方控制 D. 邊防壓力減輕12.錢穆認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諫官,諫官的職責是專門諫諍皇帝的過失?!G官不監(jiān)第2頁/共14頁察政府,他只糾繩皇帝”。到宋代則實行“臺諫合一”制度,“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于是臺官諫官同為須由皇帝親擢了”。這一變化A.加強了皇帝權力 B.加強了宰相權力 C.削弱了監(jiān)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現(xiàn)象13.右圖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東京城門稅卡。房屋內中間所坐人物是稅官,門前手拿紙筆的稅吏正在登記客商的貨物。門稅是宋代在城門征收的商業(yè)稅,有別于此前官府在“市”中向商人征收的“市稅”。門稅的征收意味著宋朝城市中商業(yè)活動的范圍從以前特定的“市”擴大到了整個城區(qū)。門稅的征收A.說明政權并峙導致宋代關卡林立B.表明宋代限制商品和人口的流動 《清明上河圖》(臨摹,局部)C.適應了宋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要D.加重了宋代城市平民的賦稅負擔14.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北宋的《呂氏鄉(xiāng)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主要內容有: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更具體的條款,以約束和規(guī)范鄉(xiāng)民的個人行為。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國古代鄉(xiāng)約的特點有①受儒家思想影響 ②重視規(guī)范鄉(xiāng)民的道德行為③強調鄉(xiāng)里的自治 ④鄉(xiāng)約替代政府的基層治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北宋的冶鐵中心集中在河北、河東和京東地區(qū)。金都城阿城東南部的緩坡上,廣泛分布著冶鐵遺址。遼的鐵制農具與當時華北地區(qū)使用的農具差別不大。契丹鞍、西夏劍被稱為“天下第一”。這說明A.礦冶業(yè)在北宋手工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中國古代冶鐵中心均在都城附近C.北宋、遼和西夏都有較發(fā)達的冶鐵業(yè) D.鐵制農具是榷場上的主要交易品16.元朝建立后設立司農司,1274 年司農司官員編輯《農桑輯要》并頒行于民。該書詳盡記載北方蠶桑生產的經驗,還記載了以往農書中未曾見到的作物,如棉花、菠菜、甘蔗、西瓜等,這些作物是唐宋以來由邊疆地區(qū)或國外傳入的。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元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農業(yè)的重要性 ②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指導農業(yè)生產③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農書編撰的先河 ④反映了高產糧食作物的傳播推廣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7.當鋪興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為獨立金融機構。唐宋時期當鋪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宋代以后,當鋪在進行一般的消費性動產抵押放貸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經營性的放貸,還逐步發(fā)展出了有息存款。到了清朝,有些當鋪還兼營銀票、錢票、會票發(fā)行及米谷典當。中國古代當鋪功能的變化A.說明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是政府鼓勵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體現(xiàn)C.反映了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 D.體現(xiàn)了古代農耕為本的經濟形態(tài)18.元朝海運的開辟是中國海運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下列記載體現(xiàn)了當時海運優(yōu)勢的是第3頁/共14頁A.“功效大著,民間墾辟種藝之業(yè),增前數(shù)倍?!?br/>B.“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于都。”C.“星羅棋布,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br/>D.“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br/>19.下列材料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序號 材料 結論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jù)上 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①品者,非公侯之子,則當涂之弟也 力強大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郡縣的主要官員,屬官則由長官自地方割據(jù)威脅中央集權②己選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官員均由中央任命明朝司法特別重視實踐中“例”,《問刑條例》多次修明朝法律體現(xiàn)了律例合③訂,最終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 編的特點清朝鄉(xiāng)約宣講內容多為康熙“圣諭十六條”、雍正《圣諭鄉(xiāng)約為政府利用、與法④廣訓》,并常常援引《大清律例》 律合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以下材料為古代不同時期的監(jiān)察情況,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諫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職”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國,吏民安寧”③“分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④“章奏之下,又經六科,六科可封駁,糾正違失”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21.洪武十五年(1382 年),罷諫官,設六科給事中,以監(jiān)察六部。都察院名義上是最高監(jiān)察機構,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如果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的監(jiān)察御史有不同意見,可以“上疏互駁,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決。這說明①監(jiān)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負責監(jiān)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監(jiān)察意見的最終處決權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監(jiān)察權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機構和派出機構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2.《明史·職官志》載:“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于內監(jiān)(司禮監(jiān))之批紅……于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于其手?!睂Υ死斫鉁蚀_的是A.出現(xiàn)了外戚專權和黨錮之禍B.內閣大學士能決策國家大事C.明中后期宦官專權問題嚴重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第4頁/共14頁23.《大明混一圖》(右圖)是奉明太祖旨意繪制,所繪地理范圍東起日本,西達歐洲、非洲,南至爪哇,北抵蒙古,明朝位居中央,并被刻意放大。圖中著重描繪了明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該地圖①體現(xiàn)了鄭和下西洋的成果②反映了明朝統(tǒng)治者的天下觀念③有助于明代對地方的管理④展現(xiàn)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明代出現(xiàn)了對宋代版刻書籍的追捧,不少書商翻刻、仿造宋版書并以高價售賣;許多城市的民間書坊也刊刻小說、醫(yī)書、科舉用書等書籍。由此反映出這一時期①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②印刷技術實現(xiàn)質的飛躍③市民文化生活的豐富 ④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以下材料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務節(jié)錄,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至前殿,由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等官員依次奏事②告誡軍機處切勿泄密③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④引見俘獲的突厥頡利可汗,諸蕃君長奉上“天可汗”尊號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26.設置機構或職官是古代中央王朝管理邊疆的重要舉措。下列機構按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西域都護府 ②單于都護府 ③駐藏辦事大臣 ④奴爾干都司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27.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下列對中國古代地方管理措施的描述,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在戰(zhàn)略重地設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征戰(zhàn) ②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設四監(jiān)司和通判監(jiān)督制約知州 ④地方實行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28.下表是清代南昌縣鄉(xiāng)飲中大賓身份的統(tǒng)計。鄉(xiāng)飲是古代重要的禮儀活動,不僅飲酒,還要“敦崇禮教,相互勸勉”?;顒佑僧?shù)毓賳T負責,并邀請德高望重者出任大賓。由此可見鄉(xiāng)飲注:教諭是縣學的教官。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徑 ②引導了尚學重教的社會風氣第5頁/共14頁③是當時商品經濟繁榮的表現(xiàn) ④體現(xiàn)了國家優(yōu)撫高年的傳統(tǒng)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康熙五十一年,頒布詔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坝谟赫隇槭?,(直隸?。⒍°y均攤地糧之內,造冊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國 14 個省份陸續(xù)效仿推行。這一系列變化說明A.政府加強對戶籍的管理,便于賦役征發(fā) B.賦稅由征收糧食布帛開始變?yōu)檎魇浙y兩C.資產作為征稅標準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 D.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30.下列史料描述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經濟現(xiàn)象,按出現(xiàn)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②“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③“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④“我吳市民,罔藉田業(yè),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兩者相資為生久矣”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31.下圖為農耕畜牧的產生及其傳播示意圖,由此可知A.國家的形成促進了早期農牧業(yè)產生 B.早期農業(yè)和畜牧業(yè)起源于歐亞大陸C.各地發(fā)展了適合本地區(qū)的農業(yè)畜牧業(yè) D.人類從定居形成聚落過渡到經常遷徙32.《漢謨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巖石柱上,石柱上端是太陽神沙馬什授予漢謨拉比國王權杖的浮雕,下部則是 3500 行、282 條銘文。下列表述正確的是①石柱上刻寫的是楔形文字 ②法典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的思想③以《十二銅表法》為基礎 ④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的重要資料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3.印度種姓制度的起因之一是雅利安征服者的種族優(yōu)越感,他們禁止同被征服的“黑皮膚的”所謂下等民族通婚。在這種情況下,區(qū)分種姓的標準是膚色(瓦爾納);后來,職業(yè)等因素也成為劃分種姓的標準。種姓制度①促進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②產生于印歐人的遷徙和征服第6頁/共14頁③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壓迫 ④具有階級對立和剝削的性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4.英國學者馬丁·貝爾納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中,批判了關于希臘文明起源的傳統(tǒng)觀點,提出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下列希臘文明成果,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藝術 ③民主政治 ④冶鐵技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5.羅馬共和國時期,元老貴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經商,往往由奴隸或奴釋民(奴隸獲得釋放后成為公民)代為經營。經商發(fā)財后的奴釋民也多購買土地,甚至不再經商。西塞羅說:“沒有什么比農業(yè)更好……更適合自由人的。”這說明,在羅馬共和國①貴族因無利可圖而不愿經商 ②占有和買賣土地是公民的權利③奴隸經商致富可獲得公民權 ④社會的重農輕商觀念比較濃厚A.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②③36.“腓尼基商人和工匠從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那里學來了書寫符號并把它作為記賬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礎上,這些城市居民發(fā)明了一種更加簡單的書寫系統(tǒng)。這些字母文字成為以后希臘和拉丁字母的基礎。”這表明A.腓尼基字母為當?shù)厣倘撕凸そ硞兯殑?chuàng)B.各地的文字均因商業(yè)活動的需要而產生C.商人比其他人更多地推動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D.腓尼基字母因實用性強被其他文明借鑒37.公元前 6 世紀,波斯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流動的王權”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國中央政府沒有常駐地,國王所到之處成為權力中心。國王常在帝國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訴請,裁決糾紛;處理總督無法決斷的問題。這反映出A.希臘化引發(fā)的政治制度變革 B.波斯政體具有貴族寡頭特征C.總督在行省內形成割據(jù)勢力 D.波斯國王有至高無上的權力38.在西歐封建制度下,封君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襲,使封君封臣關系日益復雜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這反映了在西歐封建社會A.封君封臣的身份劃分明顯 B.教會勢力被日漸削弱C.政治分裂和國家權力分散 D.王權得到進一步發(fā)展39.中古時期,法國國王把鑄幣權授予諸侯。12 世紀中期,享有鑄幣權的諸侯有 300 余人。至 14 世紀初,保有鑄幣權的諸侯 30 余人,15 世紀只有 7 位諸侯留有鑄幣權。上述材料可以佐證法國A.封君封臣制度鞏固 B.封建王權不斷強化C.莊園經濟快速發(fā)展 D.貨幣貶值日益加重40.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實行自治。西歐封建社會中,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10—11 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時,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從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傳統(tǒng)第7頁/共14頁是A.以教會為中心進行基層治理 B.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是基層自治C.社區(qū)是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古時期城市治理以王權為中心二、解答題: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60 分。41.張家口的興起與發(fā)展(20分)材料一 古代時期張家口的歷史沿革(部分)時期 歷史沿革春秋戰(zhàn)國 北部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和代國秦朝 南部屬代郡、北部屬上谷郡漢朝 漢初屬代國,部分屬上谷郡;漢武帝時屬并州代郡唐朝 北屬突厥地,南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宋朝 先后屬遼之西京道、金之西京路元朝 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寧府與順寧府明朝 封皇子朱穗為谷王,就藩宣府,張家口為長城防線九邊重鎮(zhèn)之一清朝 隸屬直隸省材料二 “俺答封貢”之后,明政府在九邊設置互市 11 處,張家口為其一。由張家口至蒙古庫倫(現(xiàn)在蒙古國的烏蘭巴托)的張庫商路逐漸暢通。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廷給噶爾丹的敕書規(guī)定可在張家口等處貿易??滴跞?,清政府開張家口、殺虎口等五口,內地商人可到蒙古地區(qū)貿易。《尼布楚條約》規(guī)定俄商執(zhí)有“路票”者可往來貿易。此后逐漸形成了一條由恰克圖(現(xiàn)屬俄羅斯)—庫倫—張家口至北京的貿易路線。乾隆末年的《聞見瓣香錄》記載:“張家口為南北交易之所,凡內地之牛馬駝羊多取給于此。賈多山右人(山西人),率出口以茶布兌換而歸。又有直往恰克圖地方交易者,所貨物多紫貂、猞猁、銀針、海貂……以及哈喇明鏡、阿敦綢等物?!?br/>——摘編自《明清時期草原絲路沿線城市張家口的發(fā)展與職能演變研究》等(1)閱讀材料一,任.選.兩.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相鄰朝代或同一朝代的兩個時期),結合張家口的歷史沿革,說明中央對地方治理的變化。(4分)(2)依據(jù)材料二,分析清代前期張家口商貿樞紐地位形成的原因(6 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影響。(4 分)材料三 內閣大庫檔案指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內容涉及“歷朝政府所奉之硃諭,臣工繳進之敕諭、批折、黃本、題本、奏本,外藩屬國之表章,歷科殿試之大卷”。如圖所示,內閣大庫由文淵閣和藏書樓改建而成,包括紅本庫和實錄庫等兩座庫房。紅本為京內外官員匯報經辦政務之題本,因經皇帝批閱或代皇帝以朱筆批示,故名為紅本。其中的清代內閣秘本檔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第8頁/共14頁——摘編自《中國典籍博物館》(3)依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為內閣大庫檔案撰寫一份解說詞。(6 分)42.史料研習(19 分)材料 明清經濟史料選摘序號 史料 出處① (嘉靖時)鈔久不行,錢亦大壅,益專用銀矣。 《明史 食貨志》② (松江府)墾田凡二百萬畝,大半種棉,當不止百萬畝。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③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 《明史 食貨志》官。④ 呂宋(今菲律賓)地無他產,夷人悉用銀錢易貨,故歸船 [明]張燮《東西洋考》自銀錢外,無他攜來。⑤ 種蔗十畝之家,即制車釜(榨甘蔗汁熬糖的設備)一副。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⑥ 山主礦主……每山起爐,少則五六座,多則一二十座,每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爐聚集(雇傭)二三百人,在山掘礦,煽鐵取利。⑦ (甘薯)不與五谷爭地,凡瘠鹵沙崗皆可以長。 [清]周亮工《閩小記》⑧ 據(jù)康熙五十年征糧丁冊,定為常額;其新增者,謂之盛世 《清圣祖實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⑨ 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征解。 《清史稿 食貨志》⑩ 凡一切行使,大抵數(shù)少則用錢(銅錢),數(shù)多則用銀。 [清]張廷玉編《皇朝文獻通考》 (玉米)延山漫谷……皆恃此為終歲之糧。 《霍山縣志》(清乾?。?br/> (景德鎮(zhèn))每窯一座需工數(shù)十人,一有所拂(爭執(zhí)),輒哄 《浮梁縣志》(清乾?。?br/>然停工。(1)結合所學,從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明清經濟的特點并加以說明。(8 分)要求:選擇史料,概括 2 個特點;分別列出與該特點相關的史料(寫出序號即可),并加以說明。材料二 (10 分)經世致用顧炎武(1613-1682 年)主張“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力圖造就探討“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的治學風氣。他認為“國”是一姓的王朝,“天下”是民眾的天下,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遍游北方各省,每至一地“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如指諸掌”,著成《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還力主“均田”“墾荒”和輕賦。顏元(1635-1704 年)提出“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一事不學,則一事不能”,他的格言就是“講解千卷不如習行一二也”。他認為如果天下人皆以“讀書、著述、靜坐”為務, 勢必“滅棄士農工商之業(yè)……天下之用不惟不利,且將無用;天下之生不惟不厚,且將無生”。 他主張“天地間田,宜天地間人共享第9頁/共14頁之”,提出“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2)依據(jù)材料二,歸納顧炎武與顏元經世致用思想的共同之處。結合所學,分析其思想產生的背景。(11分)4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 分)材料一 在同一塊耕地上連續(xù)耕作,重視水利灌溉、糞肥使用及田間管理,是我國古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現(xiàn)的連作制在兩漢發(fā)展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冬小麥種植的推廣,為豆類作物與大、小麥的輪作提供了條件,麥類作物收獲量為播種量的 44~200 倍,唐代北方麥豆兩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術推廣與提升,普遍實行稻麥輪作,同時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現(xiàn)。明清隨著美洲作物的傳入、雙季稻的推廣,輪作物種更為豐富,山地、丘陵等得到進一步利用。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經濟支撐。——摘編自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等材料二 羅馬帝國時期,農業(yè)中普遍采用輪作制。4世紀后,法蘭克人從羅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輪流耕種全年耕地的 1/2。10 世紀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長達 300 年的大墾荒運動,擴大了耕地面積。三圃制漸漸流行,耕地依自然條件劃分為三大塊,分別進行春播(大麥、燕麥等)秋收、秋播(小麥、黑麥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畢和休耕的土地成為“敞地”,作為公用牧場。13 世紀,豆科植場加入輪種,谷物收獲量為播種量的 3~4 倍。14、15 世紀,粗放農業(yè)開始向集約農業(yè)過渡,農業(yè)與畜牧業(yè)進一步結合,葡萄、啤酒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增,近代西歐農業(yè)的許多特征逐漸形成。——摘編白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tài)研究》等(1)根據(jù)材料,概括中國與西歐古代農業(yè)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異。(6 分)(2)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中國和西歐古代農業(yè)對文明發(fā)展的影響。(8 分)材料三 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檳集市,它們是位于巴黎東面香檳地區(qū)的四個城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運來貨物,在預定時間、地點相互交易。香檳伯爵在騷亂年代維持了秩序,給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護。到 12 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其貿易量而蜚聲于整個大陸。14 世紀初,香檳地區(qū)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交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如棚舍出租費和銷售稅等。隨著歐洲貿易量的增長,集市城市里的運輸和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其重要性開始下降。——摘編自[英]諾爾曼·龐茲《中世紀城市》等(3)根據(jù)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香檳集市出現(xiàn)的背景及其影響。(7 分)第10頁/共14頁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A B D C C D D A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A C A C A C D C B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A C C B B C B A C C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C A D B B D D C B B41.(1)答案要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分封制下張家口分屬于諸侯國燕國和代國;(2 分)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推廣郡縣制,此地分屬代郡和上谷郡管轄,納入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版圖。(2 分)漢朝沿用秦郡縣制,同時分封若干侯國,張家口部分屬代國,部分屬上谷郡,后諸侯國權力不斷被削弱;(2 分)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此地屬并州代郡,東漢晚期“州”變?yōu)橐患壭姓C構,此地歸并州;(2 分)唐朝沿用隋制,后來道成為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2 分)宋朝沿用,后改道為路,而北方少數(shù)民族仿漢制,張家口先后屬遼之西京道和金之西京路;(2 分)元朝統(tǒng)一后推行行省制度,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為中書省直轄,河北也在此范圍內;(2 分)明朝初年,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封藩王鎮(zhèn)守邊防;(2 分)清朝時沿用省制,張家口隸屬直隸省。(2 分)(2)答案要點:原因:張家口地理位置獨特,明朝時張家口是九邊重鎮(zhèn)之一,清朝時是中俄貿易路線的必經之路;(2第11頁/共14頁分)隨著明朝漢蒙民族和好,張家口成為漢蒙等族互市之地,為商貿樞紐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 分)清朝時,對內平定噶爾丹叛亂,實行蒙旗制度、聯(lián)姻政策,緩和了民族矛盾,對外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疆域,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為漢蒙、中俄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2 分)商幫的推動作用(2 分)等。(每個角度 2 分,3 個角度即可滿分)影響:促進張家口城市的發(fā)展與職能的轉變;(1 分)豐富了中俄人民的生活,推動了兩國經濟和貿易的發(fā)展(1分);促進了中國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鞏固中國版圖(1分);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交融(1分);推動中俄文化的交流與擴散(1 分)。(每個角度 1 分,4 個角度即可滿分)(3)參考示例: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被稱為內閣大庫檔案。(1 分)明朝時內閣是輔助皇帝政務的中樞機構(1 分),清朝時處理一般公文,各地的政令文書通過龐大的流轉體系上傳下達,成為皇帝實行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1 分)。為了收藏這些涉及國家治理和對外關系等諸多內容的檔案,政府改建了文淵閣和藏書樓(1分)。這些檔案是明清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為政府施政發(fā)揮了參考作用,保留至今成為研究明清史的檔案史料(1 分)。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1 分)。42.(1)答案示例特點 1 分 相關史料 說明 1 分1 分白銀貨幣化 ①④⑩ 新航路開辟后,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形成;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商業(yè)資本的集聚。經濟作物種植和多②⑤ 隨著糧食總產量的大幅提高,江南等地區(qū)農業(yè)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種經營(可替換: 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yè),以獲取更多收入。農產品商品化)人丁稅的逐漸廢弛 ③⑧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康(可替換:賦役合 熙帝規(guī)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并簡化/從稅丁到 雍正帝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人頭稅徹底廢除,國稅產的轉變) 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手工工場興起和雇⑥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明清時期,在南方一些地區(qū)的手工業(yè)中出現(xiàn)了開設工場,使傭勞動 用自由雇傭勞動力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的現(xiàn)象。這一狀況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引種高產作物 ⑦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其中高產糧食作物玉米、(可替換:農作物 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促進人口增長,有利于經濟作物品種增加/外來作 種植和多種經營的發(fā)展。物普及)特點與史料和說明不符:第12頁/共14頁·特點正確給 1 分;·特點表述有瑕疵,史料和說明分析準確給 2分;·特點內容不正確,史料和說明分析準確給 1分;·特點不正確,史料和說明分析有問題不給分。(2)主張讀書做學問應該有實際用處,應與國家的興亡治理相結合;反對土地兼并,主張開墾荒地。背景:明清君主專制;思想文化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商品經濟發(fā)展,江南地區(qū)工商業(yè)的興盛;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陸王心學帶有主觀主義傾向(宋明理學的流弊);明清交替之際,社會動蕩。● 共同之處:主張讀書做學問應該有實際用處/重視實學(1 分)應與國家的興亡治理相結合/與國計民生相關/強調與國家有關(1 分);反對兼并/主張平均分配土地(1 分),主張開墾荒地。(1 分)照抄材料:只寫均田、墾荒得 1 分,對均田有所解釋如“平均分配土地或耕者有其田”得 2分主張社會實踐(不得分)主張均田制(不得分)● 背景明清君主專制;思想文化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商品經濟發(fā)展,江南地區(qū)工商業(yè)的興盛;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陸王心學帶有主觀主義傾向(宋明理學的流弊)。(6 分)(共 4 點,2+2+1+1)43.(1)中國:以精耕細作、連續(xù)耕作為特征;多種作物輪作;注重水利建設;耕地類型多樣,如圩田、梯田等。(3分)西歐:以輪作制為基本特征;三圃耕作制流行;敞地制作為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yè)與畜牧業(yè)結合。(3 分)(2)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tǒng)農業(yè)為中華文明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得中國長期領先世界農業(yè)水平。(1 分)這種農業(yè)模式也塑造了中華民族勤勞、吃苦耐勞的品格(1分);有利于多民族國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1分);發(fā)達的農業(yè)也促進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成為古代中國長期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1 分)。(每點 1分,有 3 點即可滿分)西歐:古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封建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1 分),同時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轉型(1分);農業(yè)技術的革新也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為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1 分);西歐農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學的興起,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變化與進步(1 分)。(每點 1 分,有 3 點即可滿分)(3)背景:①封建社會穩(wěn)定;②封建經濟發(fā)展,農業(yè)進步;③工商業(yè)繁榮和復興。(3 分)影響:①有利于工商業(yè)的復興和繁榮,推動了城市的繁榮;②促進了歐洲城市的自治和發(fā)展,鞏固了第13頁/共14頁封建王權;③促進了歐洲各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3 分)第14頁/共1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