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魯山縣西北七校中考三模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 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 50分,考試時間 5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20小題,每小題 1分,共 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考古發現,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與《呂氏春秋》中記載的“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早期都城規劃特點完全相符。這表明( )A.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B.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C.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 D.歷史文獻的記載全都是真實的2.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要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閱讀示意圖,下列歷史事件發生在圖中①對應朝代的是 (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局部)A.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B.司母戊鼎的鑄造C.郡縣制度的確立 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3.《詩》《書》《禮》《易》《樂》《春秋》被稱為六經。漢初,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傳授,因《樂》缺失,所以稱五經博士。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 14家,又稱五經十四博士。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儒道兩家思想的統一 B.漢武帝的“尊崇儒術”C.人們對《樂》的關注 D.西漢重視民眾文化普及4.東晉時期,原來種植于北方的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也都在南方種植了。關于北方的農林品種出現在南方的原因,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①西晉滅亡后,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北方陷入戰亂②東晉成功抵御了北方軍事威脅,局面相對穩定③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④江南地區生產力水平超過北方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5.唐統治階層根據統治需要和當時歷史形勢采取靈活多變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愛之如一”,武則天的“損彼之強為中國之利”,德宗的“威信并立”,哀帝時期的“綏柔荒遠”。這些思想的基本脈絡是 ( )A.天下一家 B.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C.尊王攘夷 D.非我族類,其心必異6.《契丹國志》云:“圣宗時,止以詞賦、法律取士,詞賦為正科,法律為雜科?!边@一情況表明 ( )A.科舉制發展到鼎盛時期 B.遼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C.契丹族的民族特征減弱 D.個人喜好決定發展方向7.2024年 3月 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設立的行政機構是 ( )A.宣政院 B.御史臺 C.樞密院 D.澎湖巡檢司8.“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別采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則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材料體現清朝治理邊疆的特點是 ( )A.恩威并施 B.裁撤冗員 C.因俗而治 D.實行“漢法”9.2023年 10月 13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 7根圓明園石柱跨越萬里終于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由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繼圓明園馬首銅像后,又一批回歸原屬地的圓明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與它們的流失相關的事件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0.20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動蕩之中,城鄉群眾自發的反抗斗爭如波濤相逐,一浪高過一浪。北方各省民變迭起。長江中下游各省連年發生災荒,饑民成群流入城市,搶米騷動時有發生。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推動了城鄉反抗斗爭的浪潮 B.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社會基礎初步形成 D.發展進程異常迅猛11.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對下列相關歷史事實進行解釋恰當的一項是 ( )A.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B.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C.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端D.重慶談判——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12.下面是 20世紀初山東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表(部分)。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山東 ( )時間 行業 企業個數1911—1913年 棉紡織業 8家增加到 63家釀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臘、1912—1913年 333家增加到 476家制煙、皮毛制革共 33家(濟南 8家,青島 9家,博山 5 家,威1912—1920年 鐵工廠海衛、濟寧各 4家,濰縣 3家)A.工業布局更加合理 B.民族工業得到不斷發展C.工業體系初步建立 D.列強經濟侵略有所放松13.新華社 2024年 2月 3日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 12個中央一號文件。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業問題一直高度重視。下列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農民問題關切的是( )A.沒收地主和富農的全部財產 B.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C.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對農民實行減租減息政策14.根據歷史資料對歷史知識進行本質的、系統的整理歸納和概括是歷史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重要目標。閱讀右圖,請為其選定一個最適當的主題 ( )A.經濟持續穩定增長B.全面建成小康社會C.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D.深化國有體制改革15.克里特島是希臘和兩河流域文明的跳板。希臘文明有它本土的東西,但大部分來自于兩河流域。此觀點說明 ( )A.希臘文明的落后性 B.希臘文明等同于兩河流域文明C.希臘文明的多元性 D.兩河流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16.西歐中世紀大學課程設置大致分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兩部分。基礎課程科目主要有: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等;專業課程科目為:法學、醫學、神學等。由此可判斷,西歐中世紀大學的特點是 ( )A.完全擺脫了基督教會的影響 B.完全受控于基督教會C.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地位 D.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17.學習歷史需要分清歷史史實和歷史解釋。歷史史實是歷史事件的呈現,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客觀的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哥倫布的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 B.三角貿易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C.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D.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18.凱恩斯認為協約國的賠款政策“是一項令人深惡痛絕的政策……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下列與凱恩斯評價的事件相符合的是 ( )A.確立了太平洋地區的國際新秩序 B.確立了歐洲、西亞、非洲的新秩序C.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極化格局 D.標志著傳統歐洲優勢地位的喪失19.美國《外交》雜志前總編法里德·扎卡利亞指出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上越來越積極,他們會尋求更大的行動自由。這必然意味著美國說一不二的影響力要削弱。但如果這個創造中的世界有更多的權力中心,那它們幾乎都致力于秩序、穩定和進步。材料反映了 ( )A.多極化趨勢已逐步顯現 B.國際合作改變世界格局C.政治緩和帶動經貿發展 D.冷戰對峙局面不復存在20.某歷史興趣小組在調研課題中出現了以下關鍵詞:“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模型”“智慧課堂”等詞匯。他們調研的主題應該是 ( )A.可再生新能源 B.教育發展新渠道C.航空航天技術 D.計算機網絡技術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5小題,共 30分)21.(6分)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國和英國的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日 來源春節 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是遠古人們慶祝莊稼豐收、感謝神的恩賜的活動清明節 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也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祭祀節日中秋節 在古代秋分祭月禮俗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中國人慶祝豐收的節日端午節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風俗。古人用五種植物去除各種毒害,也是中國古代衛生節英國的傳統四大節日節日 來源圣誕節 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根源是古代人類慶祝冬季結束,期待春天來臨的日子復活節 西方國家的宗教節日,寓意新生命的降臨。3月 22日至 4月 25日之間五朔節 慶祝寒冬之后,陽光普照,萬物生長,祈求好收成,象征著生命與豐收萬圣節 來自基督教,是西方的鬼節——摘編自楊純麗《從傳統節日看中英文化的差異》(1)據材料,指出中英傳統四大節日的異同點。(4分)(2)請你再舉一例中國傳統節日,并為中外傳統節日的保護建言獻策。(2分)22.(7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 1861—1905年的大事年表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創辦京師同文館。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輪船招商局建立。1898年設立京師大學堂。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1903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商部,僅次于外務部;隨后頒布獎勵實業措施。1903年清政府頒布《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清末改革中的留學生計劃全都留學日本。1905年廢除延續了 1300年的科舉制度。材料二受西方民主平等觀念的影響,從屬于晚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大業的社會習俗的變革,使晚清社會也呈現出平等化的時代特征。一向被歧視受性別不平等壓制的婦女,開始走向社會,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并為平等而斗爭。(1)從大事年表中提取兩項有關清政府舉措變化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出晚清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2分)(3)你認為應該怎樣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變化” (1分)23.(5分)某校八年級學生開展“改革開放的成就”專題學習活動。結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 70年代初期、中期的服裝風潮依然延續了 60年代末的綠軍裝,那時候的人穿的衣服款式都很簡單,衣服顏色也基本上是黑藍灰綠這幾種顏色。綠色和藍色服飾的占比比較多。——摘編自朱漢國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史》材料二 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服飾變化材料三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后來,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保護和支持社會體育的發展。 ——摘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體育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改革開放前我國民眾著裝的特點。(1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 1988-2008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2分)24.(6分)請閱讀下面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寫一篇 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論據充分;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從 1763至 1914年的一個半世紀,從歐洲僅在非洲和亞洲有一些沿海據點,到吞并非洲控制亞洲,主要是因為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關于這些革命,它們并不是平行或獨立地進行的。它們互相依賴,連續地一者對另一者起作用。牛頓對支配天體運動的若干定律的發現和達爾文關于生物進化的理論,對政治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樣,近代民族主義若無印刷和電報之類的技術新發明,是完全難以想象的。反之亦然,政治影響了科學,給科學進步以強有力的促進的法國革命就是其中一例。政治還影響了經濟,英國制造商約翰·威爾金森直截了當地說,“制造業和商業總是在教會和國王干預最少的地方最繁榮?!?br/>———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5.(6分)20世紀中期,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環境保護主義逐漸興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時間 內容西方社會在“自然是供人類索取和利用的資源”的自然觀影響下,毫無節制地18世紀以來開發資源,無所顧忌地排放廢棄物.20世紀西方國家開始確立重視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并協調發展的現代觀念60—70年代以來聯合國發布《人類環境宣言》,第一次呼吁全人類要對自身的生存環境進行1972年 6月保護和改善。之后,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對環境的認真治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就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共商對策。探求、協調今后環1992年 6月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法,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摘編自梅雪芹《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主要國家環境污染與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三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摘編自 2021年習近平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1)列舉材料一反映的生態問題一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造成這些生態問題的歷史根源。(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方社會自然觀的變化。并歸納聯合國為保護生態環境所作的努力。(2分)(3)根據材料三,說出中華先民在對待自然環境方面的態度。請你為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環境提一條能夠身體力行的建議。(2分)2023魯山縣西北七校中考三模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CBBDA 6—10 BDCBB 11—15 ABCCC 16—20 DBBAD二、非選擇題21.(6分)(1)相同點:最初起源大多和節氣或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崇拜有關;慶祝對象和慶祝方式多種多樣;歷史悠久,對現代社會影響深遠。(2分)不同點:英國傳統節日是基督教影響下的產物,而中國傳統節日風俗則是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熏陶的結果。(2分)(2)元宵節。(1分)傳統節日保護要有政府部門的積極支持;地方政府和民間協會等機構的主動實施;專業文化學專家、民俗學家要積極參與到對節日活動的保護創新中來;媒體的加入和宣傳;傳統節日的創新理念要跟上等。(1分)22.(7分)(1)①變化: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原因:科舉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新式學堂的興辦;民族工業發展需要實用人才。②變化:清政府由重農抑商到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原因:抵制列強經濟侵略;通過發展經濟,遏制革命以挽救統治危機。③變化:清政府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原因:《辛丑條約》規定;適應列強侵略的需要。④變化:晚清留學生由留學歐美為主變為留學日本為主。日本明治維新成為亞洲強國;政府財政困難,日本留學相對成本便宜。(4分,變化及原因各 1分,原因分析與變化需相符。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2)特點:出現崇洋逐新趨向;呈現平等化的時代特征,女性走向社會,從事工作,爭取平等。(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3)這些“變化”是列強的侵略帶來的,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政府政策等多種因素有聯系;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了時代潮流的演化;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的社會風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響。(1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23.(5分)(1)特點:經濟實用;色彩單調。(1分,答出一點即可)(2)新趨勢:款式由單一到多元;色彩由單調到豐富;衣著需求從“穿暖”到“穿美”轉變;著裝理念從大眾化到個性化。(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3)變化:穩步上升。(1分)原因: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家政策、法規的保護和支持。全民體育參與意識的增強;國際體育交流的推動;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1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24.參考例文:歐洲的崛起(或歐洲近代化發展)自然科學的發展沖擊了封建神學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為歐洲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也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英、法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使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廣泛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也為歐洲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傊?br/>學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快速發展并確立起對世界的霸權。【等級建議】一等 ①題目恰當,觀點明確;分 ②史實運用正確;(5-6 )③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二等 ①題目恰當,觀點較為明確;②史實運用基本正確;(3-4分) ③條理較為清晰,語句較為通順,表述較為完整三等 ①立場不正確或題目不恰當,觀點不明確;②史實運用不正確;(0-2分) ③條理不清晰,語句不通順,表述不完整25.(6分)(1)溫室效應,植被破壞等。(1分)歷史根源: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破壞。(1分)(2)變化:由向自然無止境的索取轉向對自然進行保護和改善,與自然和諧相處。(1分)努力:發布《人類環境宣言》,召開環境保護會議。(1分)(3)態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分)建議:減少浪費,綠色出行等。(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