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高二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直接寫在答題卡上。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收回。第1卷(選擇題)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人們借助考古發現更新世(距今約258.萬年至1萬年)末期的遺址中,一般很難見到炭化的糧食作物遺存。而全新世即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后的許多遺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糧食遺存。炭化糧食遺存的發現反映出當時()A.古代農業耕作技術發展顯著 B.古代糧食保存技術日益進步C.人類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D.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2.強調重視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古代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對“重農”政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適應了封建小農經濟發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C.其作用是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和鞏固封建統治D.重農的結果是促進了中國古代歷朝經濟的發展3.中世紀的歐洲,來自東方的蔗糖以奢侈品、藥材或香料的身份在西歐貴族之間傳播,直到15世紀,英國普通人每年的蔗糖消費基本為零。但在此后三百年的時間里,英國普通人的年均蔗糖消費已上升到八公斤。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現代醫學認識到蔗糖的營養價值 B.英國徹底占領蔗糖產地印度C.殖民擴張和美洲種植園經濟興盛 D.現代工業提升了蔗糖的產量4.下圖為晉人杜預作連擊碓,水激輪轉,則軸間橫木,間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之。凡在流水岸傍,俱可設置,須度水勢高下為之。上述工具的出現()A.可能影響市場糧食價格 B.反映了耕作技術進步C.大幅提高農業灌溉效率 D.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5.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該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①使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②主要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③與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有關④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6.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印度洋與大西洋的航運距離。埃及不僅在修鑿過程中耗費了大量人力與財力,政府還因舉借英法外債走向財政破產,進而出賣國家主權;而英法控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則掌握著運河帶來的高額利潤。1882年,通過運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國的,英國首相麥克唐納稱運河為大英帝國的動脈。蘇伊士運河的修建()①使地中海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②引發了華夫脫黨領導的民族運動③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④加深西方列強對埃及的殖民侵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1年12月,日蘭高鐵曲阜至菏澤至莊寨段正式開通運營,菏澤首次接入全國高鐵網。菏澤至北京、濟南最快分別2小時59分鐘、1小時23分鐘可達,這一鐵路線完善了區域路網結構,增強了魯南和中原地區交通互聯互通性。這表明()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進程 B.經濟版圖開始突破地域界限C.人們的競爭意識正在逐步形成 D.區域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8.20世紀初,時人發表短篇小說《新西游記》,書中的孫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誤認為有軌電車是由雷公電母駕馭前行而被民眾恥笑。同時期,《新石頭記》也對《紅樓夢》進行了續寫,賈寶玉下凡到當時的中國游歷,新世紀的火車、輪船、電燈等事物讓他大開眼界,洋人橫行、政治腐朽的現狀也讓他痛心不已。這些情節()A.體現了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C.表現了民眾對傳統失去興趣 D.展示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成果9.據記載,面對疾病和瘟疫,清朝前期除了采取一般性的安置病人、施醫舍藥、隔離防控等措施外,一些官員和朝廷大臣還會通過刊刻文書的方式,來幫助更多民眾隔離、預防或治療疾病。這反映出清朝前期()A.中醫治療瘟疫的技術已比較成熟 B.政府重視醫療衛生與疫病防治C.地方官員在防疫中發揮主導作用 D.醫學進步能有效控制疫病傳播10.20世紀60年代,我國已經把城鎮工作人員納入公費醫療系統;改革開放后,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醫。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①得益于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物質支持②體現了黨對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視③緩解了老少邊窮地區醫療資源的匱乏④對保障健康提升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11.孔子曾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孔子在《春秋》中進行的“華夷之辨”,把文化(禮樂)放在了區分標準的第一位,大詩人韓愈在《原道》中曾評論“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至中國則中國之。”可見孔子重文化的主張利于()A.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遏制諸侯割據勢力的發展C.推動各族人民的互動認同 D.推動禮樂制度形成與發展12.4世紀中后期,遭匈奴進攻的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后,其首領說:“最初,我強烈要求消除羅馬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羅馬的。不過,眾多的經驗告訴我,沒有法律的國家將國不成國。因此,我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來恢復、增強羅馬之榮光。”西哥特首領對羅馬帝國的態度變化表明()A.游牧民族與農耕世界的對立 B.人口遷徙促進文化重構與認同C.戰爭對羅馬文明的嚴重破壞 D.羅馬帝國早已失去昔日的輝煌13.1860年《北京條約》準許英、法招募華工,這是清政府首次明確允許本國人民出洋務工。19世紀后期英國招募的華工,主要在澳大利亞、南非、東南亞等地采礦。美國也大量引進華工,修筑鐵路或在種植園從事繁重的勞動。以下關于華工問題的評論,正確的是()①工業革命使西歐需要更多的勞動力②清政府迫于人口壓力鼓勵移民海外③補充奴隸貿易終止后勞動力的不足④西方侵略勢力掠奪中國勞動力資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如圖是一位學者筆記的部分內容。由此推知,其思考的問題是()·人類一半左右的發明來自中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極大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農業經濟發達 ·中古時期的阿拉伯被稱為“科學的養父”,科技成就巨大,傳播到歐洲,為歐洲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商業發達 ·歐洲的科學革命肇始于意大利,資本主義最早在意大利萌芽 ·工業革命卻在英國這個歐亞大陸最西北邊緣的島國發生A.古代亞洲科技對歐洲的影響 B.工業革命發生地的偶然與必然C.資本主義在歐洲產生的原因 D.世界文化中心轉移的主要軌跡15.公元1122年,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簽訂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按照該協定,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放棄了帝國境內的主教冊封權,而教皇則承認皇帝擁有世俗冊封權。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的歐洲()A.封建等級制度較森嚴 B.教皇的統治深人人心C.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 D.教權和王權二元并立16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薄伽丘的《十日談》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響。阿拉伯哲學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關于先知夜間旅行和登霄的說法,成為意大利詩人但丁《神曲》的先驅。該材料說明()A.阿拉伯文化的西傳促進了近代西歐文化的發展B.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傳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為悠久最為先進的文化第11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題目。(12分)材料一現代體育作為資本主義的產物,最早出現于英國。18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入侵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漸漸破壞了傳統“紳士體育”的基礎,隨之大量由私人資本投資的競技體育俱樂部成立并組織競賽,一系列體育專刊,如《體育雜志》、《賽艇年鑒》等出現,宣傳“每個人都為利益而馳騁”的理念,政府也頒布了一系列與運動相關的法律法規。19世紀中葉后,近代科學對體育指導的逐步深入,競技運動的體育教育制度、競賽制度、場地器材、體育組織管理體制、運動競賽訓練方法日益規范完善。19世紀末,伴隨著工業化血戰直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城市工人階級不僅為體育產業提供了市場基礎,同時促使運動職業化被立法允許,出現了近代最早的職業競技運動員,推動了英國現代體育運動的繁榮。-摘編自【英】托尼·柯林斯《體育簡史》材料二鴉片戰爭后,西方體育開始進入中國,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簽育運動是強身教國的手段,20世紀30年代,在閩浙贛等根據地就有舉辦工農兵舞、勞動體操、工人運動會等推動紅色體育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體育的任務是“摘帽子”(“東亞病夫”)和“破封鎖”,國家需要體育促進與世界人民友好交往,如1971年的“乒乓外交”、1981-1986年女排五連冠,讓世界看到中國體育力量。20世紀90年代,國家制定了《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確立以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為核心的中國體育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北京奧運會后,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用品等市場的發展,初步構建了面向大眾、以服務消費為主的體育市場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場地建設,讓村村、鄉鄉、縣縣都可以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積極申請中華武術列為亞運會和奧運會比賽項目。-摘編自李樹旺、金子微《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的新價值與新路向》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現代體育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體育現代化發展與英國的不同,并說明其影響。18.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題目。(14分)材料一自漢朝到唐朝,在今北京一帶設置幽州,一直都是中原政權的東北邊陲重鎮。五代末至北宋時期,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橫跨草原與東北,設置五京,改幽州為南京,城高三丈,周圍達三十六里。遼朝將南京作為南向發展的基地,這里也成為遼朝最為繁盛之地。遼朝之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仍采用五京制度,南京一般被稱為燕京。金朝后期遷都燕京,使這里成為金朝后期的統治中心。元朝建立后,改燕京為太都,北京從此長期成為統一國家都城。-摘編自傅崇蘭等《中國城市發展史》材料二朱元障定都南京,為中國統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個皇帝。居于長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險固,氣象十分雄偉。但是,北方邊疆的防御問題,北元殘余勢力的存在等,都關系著國家的安全,南京對北方的控制鞭長莫及。朱元璋曾有遷都的意向,但終未成行。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北京雖然“遠餉近虜”,遠離全國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但有京杭大運河聯接江南,還可以通過海運從東南補給京師。明朝對國都的選址問題,爭論一直非常激烈。-摘編自李傳永《論中國歷代都城之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京從漢朝到元朝政治地位的變化,并分析其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意義。(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明成祖遷都北京做出合理解讀。19.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題目。(14分)材料一明清時期飲茶之風盛行,上層社會嗜茶成風,民間飲茶也更加普及,同時國外市場開辟并迅速發展。從事茶葉生產的除農戶外,還有流民、僧人等,其中專門種植茶樹、以種茶為業的農戶逐漸增多,成為較普遍的現象。植茶或成為他們謀生的手段,或成為他們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他們在日常種植中形成多種栽培方式,有條植、叢植、糧茶間作、茶輪作等適應不同山區特點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經濟效益遠優于種稻,使原先的稻田都改種了茶樹,擴大了茶園的面積,減少了稻米的生產。-摘編自孫洪升《明清時期茶葉生產發展原因探析》材料二中國茶葉于17世紀早期首次由荷蘭人引入歐洲。在荷蘭,最初茶葉僅作為藥物,成為治療當地多種疾病的優良藥草。后來醫學界通過科學實驗證明茶葉藥性對人體健康有益,茶飲逐漸成為一種日常飲料。18世紀末貧困家庭也習慣喝茶,結果荷蘭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廠走向衰退。由于茶葉是西方固定的進口商品,有穩定的市場需求,他們往往采取提前定貨方式,以獲取符合其要求、數量充足的商品,從而使茶葉具備了期貨的性質。當茶飲逐步被當作日常飲料時,一方面荷蘭各大城鎮出現許多茶葉店鋪,為了更好地宣傳茶葉,茶商在包裝上印制各種各樣的售茶廣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蘭人對茶器收集以及茶亭興建的熱衷,荷蘭在這一時期對中國的許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國熱”。-摘編自劉勇《中國茶葉與近代荷蘭飲茶習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茶葉發展特點及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18世紀茶葉貿易給荷蘭帶來的變化,并分析當時“中國熱”的影響。20.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題目。(12分)時間 事件18世紀末 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移民歸化法》規定新移民成為美國公民的條件是;住滿一定的年限符合道德標準,通過基本英語考試,證明對美國的政治制度有起碼的了解。之后,美國又通過了《國籍法》《外僑法》《處置煽動叛亂法》等,對后來的移民加以限制。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后,美國正值工業化的高潮,急需各種勞動力和人才,為此,1864年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從鼓勵移民轉為限制和排斥移民。1882年美國正式通過《排華法案》在此之后,又通過了一系列限制移民法。20世紀中期 美國移民法中吸收了《麥卡倫國內安全法》的部分內容,把巴“參加過共產黨”與恐怖主義和其他各種非法犯罪行為并列為禁止入境的情況。20世紀末 美國國會又提出了新的移民法案,其精神除原有的優先照顧家庭團聚外,更加突出人才和財產,并且規定了世界各地區的不同限額,明顯地偏向歐洲白人而企圖限制亞洲人和南美人。閱讀表格,從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達清晰)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5BBADA6-10AADBC11-16CCACAD17.【答案】(1)資本與利益驅動;強調并保護自由競爭;體育運動商業化、職業化;管理體系制度化、規范化。(2)不同:服務于救國、強國的需要(以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驅動)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聯系;政府主導作用明顯。影響:增強民族意識和競爭意識;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豐富世界體育文化。18.【答案】(1)變化:從漢唐的邊防重鎮到元朝發展為統一國家的都城。意義: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反映了少數民族的貢獻,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過程(或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國歷史)。(2)解讀:南京偏于江南一帶,不利于控制全國;歷史上北京曾作為遼、金、元都城、朱棣也曾受封燕王鎮守北京,有較好基礎。遷都北京有利于加強北方邊防,鞏固統治;有利于加強南北交流。遷都北京是明朝主動適應多民族交融局面的表現,為中國多民族國家治理做出了貢獻。都城選址是綜合考慮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多種因素的結果。其它言之成理的結論或認識,可酌情給分。19.【答案】(1)特點:茶葉商品消費面廣;從事茶葉生產的人員多;茶葉的商品性強;茶業經濟影響大。原因:政治穩定、國家統一;商品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有充足勞動力;茶葉生產技術提高。(2)變化:豐富了荷蘭的藥物和日常飲料;沖擊了荷蘭的等級觀念和相關行業;改變荷商業經營方式;充實荷蘭人的文化生活。影響:有利于荷蘭商業發展;促進中荷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20.【答案】示例:論題:美國移民政策深受時代背景的影響。闡述:18世紀末,美國剛剛經歷獨立戰爭,國內面臨著戰后重建問題,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移民歸化法》,此法對移民的要求相對寬松。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后,美國正值工業化的高潮,急需各種勞動力和人才,為此,1864年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失業率上升,由此美國從鼓勵移民轉為限制和排斥移民。20世紀中期,美蘇冷戰,意識形態的對立直接影響到了美國的移民法,美國移民法把參加過共產黨”與恐怖主義和其他各種非法犯罪行為并列為禁止入境的情況。20世紀末,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爭日趨激烈,美國國會又提出了新的移民法案,其精神除原有的優先照顧家庭團聚外,更加突出人才和財產。由此可知,美國的移民政策并不是孤立的,它既體現了國內形勢的變化,也折射出了國際關系的變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