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練習 統編版 (2019)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選擇性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1953年蘇共中央決定,改變集體農莊勞動報酬發放辦法,由以前每年發放一次物質報酬改為按季度或者按月發放,同時在一些集體農莊試行工資制度,農民可以像工人一樣每月領取工資。這一措施旨在( )A.鼓勵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B.改變計劃經濟管理體制C.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D.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2.芭比娃娃于1959年由一家美國公司設計。最初的形象是一個白皙、高挑又纖瘦的白人女孩。現在這些玩偶有11種膚色,28種發型和7種體型。2019年公司發行了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芭比,以及諸多著名成功女性的玩偶。這反映出( )A.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趨同 B.社會發展推動觀念演變C.西方的文化輸出更加隱秘 D.女性權利得到廣泛提升3.從1947年4月到1956年5月,關貿總協定成員國進行了四輪貿易談判,主要是美國和西歐國家之間以及西歐國家相互之間關于降低關稅水平的協商談判。1960年啟動的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最終解決了歐洲關稅同盟等問題。這反映出( )A.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化 B.歐盟的影響力擴大C.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 D.資本流動的全球化4.1966年,蘇聯在704家國有企業進行新經濟體制改革試點。這些試點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產品銷售額,比全行業平均高出3個百分點,利潤率則高出一倍。蘇聯的第八個五年計劃完成得好于二戰結束以來的數個五年計劃。這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以工業為主要抓手 B.符合蘇聯國情C.未徹底打破舊體制 D.取得一定成效5.在1929—1945年間,蘇聯共與217個外國公司簽訂過技術援助協定,其中美國公司139個,德國公司33個,英國公司10個,法國、意大利公司各9個。對此斯大林說:“在蘇聯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業企業是由美國幫助建設或提供援助的?!辈牧媳砻魈K聯( )A.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結構 B.斯大林借鑒資本主義模式C.新經濟政策實施成效顯著 D.借助外部力量推進工業化6.1947年12月17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決定對蘇聯集團各國實行貿易管制,無限期停止向蘇聯出口美國短缺物資和有助于增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之后,杜魯門政府進一步強調,貿易管制的廣度和深度必須能夠影響蘇聯的整個生產體系。這說明( )A.馬歇爾計劃的推廣受阻 B.美攻蘇守成為戰后的常態C.美蘇冷戰對峙態勢加劇 D.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奠定7.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成立以來,合作基礎日益夯實,領域逐漸拓展,在數十個領域開展了務實合作的多層次架構。金磚國家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共同發聲,積極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進程,大大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這說明金磚國家( )A.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B.使新型國際秩序得以形成C.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 D.加劇了全球資本迅速擴張8.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決定一切”,號召青年通過學習,精通地掌握技術,去創造奇跡。5月末,僅在重工業系統就有130多萬人參加技能學習。從30年代初期,蘇聯實行工資改革,用計件工資與獎勵制度等手段拉大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工資差距。這些措施說明蘇聯( )A.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左傾冒進思想B.實行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C.適應了當時蘇聯的工業化建設需要D.經濟建設中重視農業和工業的產業平衡9.1934年,美國通過《購銀法案》,授權財政部在世界市場收購白銀。1935年,中國白銀外流高達21億盎司,上海白銀存貨減少一半,上百家錢莊倒閉,金融恐慌由上海波及全國。這說明 ( )A.世界市場聯系密切 B.中國出現貿易順差C.中國工業快速發展 D.美國成為世界霸主10.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2010年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降低到9.8%,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53.8%。截至2021年,我國關稅總水平降至7.4%,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年度進出口規模突破6萬億的關口。這說明我國( )A.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 B.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C.沖擊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 D.企業的競爭意識被激發11.2022年美聯儲在6月、7月以及9月連續3次加息75個基點,利率由1.75%達到了3.25%, 加劇跨境資本流動,導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國;歐元、英鎊、日元等經濟體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債務危機,甚至將重蹈上世紀滯脹的覆轍。這主要反映了( )A.世界經濟危機周而復始 B.世界金融體系亟需調整C.新興經濟體經濟基礎薄弱 D.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12.1933年3月,羅斯福下令禁止黃金自由輸出,禁止美國人持有黃金;1934年1月,在羅斯福要求下,美國國會通過了《黃金儲備法令》:由財政部掌握全國黃金,禁止金幣流通,但黃金仍用于國際貿易,充當聯邦儲備銀行和存款的準備金。上述政策( )A.穩定了國際貨幣體系 B.強化了金本位的貨幣制度C.刺激了美國經濟復蘇 D.使美國經濟迅速度過危機13.閱讀下邊戰后世界關稅和貿易發展情況變化趨勢圖,判斷出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組是①世界關稅平均水平在不斷下降 ②世界貿易總額在持續增長③各國的關稅壁壘森嚴 ④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4.長期致力中美經貿研究的全球化智庫(CG)于2021年1月20日發布《拜登時代的中國與美國:趨勢與應對》報告,宣稱:拜登時代美國對華政將趨于理性,中美貿易談判有望重啟。中美重啟貿易談判A.旨在維護世貿組織的原則與權威B.推動了中美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C.應尊重多邊主義與自由貿易原則D.有利于推進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15.美國鋼鐵業不熟練工人的小時工資從1936年的47美分上升到1937年的62.5美分,橡膠業從69.8美分上升到76.8美分,汽車業從80美分上升到93美分。這一現象A.是計劃經濟實施的產物 B.體現了社會收入分配公平C.得益于政府的計劃指導 D.突破了資產階級民主范疇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前,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人們往往因疾病、年老等因素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而陷入貧困,這一風險主要由家庭來承擔,社區和教會也會給予某些濟貧性質的保障。19世紀30年代中期,德意志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緩慢過渡,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的企業主不會主動為工人提供風險保障。德意志工人階級以搗毀勞動工具、罷工、起義、組織政黨等多種方式來維護自身利益,德意志的一些邦國政府被迫開始關注工人的風險保障問題。1838年,普魯士王國通過雇主責任制法案,強化了雇主在工傷事故中的責任。這些措施和規定已具備社會保險的雛形。德意志帝國(1871 1919年)為了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統一后面臨的民族融合問題,從19世紀80年代起,先后通過《疾病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殘疾與老年保險法》,確立了針對雇傭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摘編自王宏波《工人斗爭推動德國社保制度建立》材料二 1935年8月14日,美國國會通過《社會保險法》,旨在建立一個社會性保險制度,使一些州得以為老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殘疾兒童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為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及失業補助作出更為妥善的安排。該法包括三個部分:(1)養老金制度;(2)失業保險制度;(3)對殘廢、無謀生能力者提供救濟。凡年滿65歲的退休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獲10 85美元的養老金。關于失業保險,其保險金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當于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此外,各州在隨后兩年都建立了失業保險制度,從而給大約2800萬工人提供了保險。——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現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德意志帝國建立前后社會保險事業的變化,并分析出現變化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社會保險法》頒布的目的,并分析其影響。17.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農業發展歷史,認識現代農業的特征,有利于我們多元辯證看待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出土云夢秦簡中記述管理經濟的基層官吏“嗇夫”有十幾種之多,數量也很龐大。秦國對經濟的控制,涉及農業、田獵、道路、倉儲、畜牧、建筑工程和手工業等各生產領域。從出土秦簡看,秦國各個生產領域的管理指標十分具體詳細,從糧食生產、加工,到勞動者飲食標準、衣物的供給等,都有精確的規定。秦簡還記載了有關度量衡的規范使用和會計制度種種規定。國家在農業稅收上以及糧食管理方面作了封印、登記、核驗、負償、人事、宿衛等一系列法律規定??梢哉f,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就是秦國一部較完備的經濟法規。——摘編自劉本鋒在《從云夢秦簡析秦國農業經濟管理特色》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印度遭遇干旱,糧食大幅減產。1965年夏斯特里執政時期,制定了農業發展新戰略。通過引進高產良種;加強水利、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投資;政府擴大農業信貸、給予財政補貼;成立國營糧食公司,實行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加強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特別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農業專家諾曼·布勞格與印度科研人員共同研發并在旁遮普省引進了一種高產小麥。小麥產量竟然是原來的3倍。自從引入新品種以來,印度就再沒有出現過饑荒?!熬G色革命”帶來的巨大成果得到認可,布勞格因此獲得了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然而,由于大面積栽種單一農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因此,這種方法對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為此,印度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預算資金,用于該省建設凈水設施以減輕農民受到的身體傷害。村民抱怨說:“綠色革命只是將農民逼上破產境地”。——摘編自卡爾·K.伯恩《綠色革命能夠挽救糧食危機嗎?》(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秦國農業經濟管理特點并說明其對中國歷史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印度進行“綠色革命”的原因。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蘇聯)。據本題材料“由以前每年發放一次物質報酬改為按季度或者按月發放,同時在一些集體農莊試行工資制度,農民可以像工人一樣每月領取工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將集體農莊勞動報酬的發放期限縮短,同時在一些集體農莊試行工資制度,這一措施實際上是利用物質刺激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項正確;20世紀30年代,蘇聯已經實現了農業集體化,排除A項;這一措施只是在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內部進行調整,并未改變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排除B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判斷該措施是否縮小了蘇聯的城鄉差距,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9——2019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芭比娃娃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引入更多元的體型、發色和職業形象,反映出社會發展推動觀念演變,B項正確;“文化趨同”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據材料,芭比娃娃的形象多元化,與西方的文化輸出無關,排除C項;僅憑一個玩偶 ,不能說明女性權利得到廣泛提升,排除D項。故選B項。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到1960年(世界)。根據材料“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最終解決了歐洲關稅同盟等問題”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關貿總協定進行了多輪貿易談判,涉及到了美國、西歐等多個國家,解決了很多關于關稅等貿易問題,反映了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貿易談判,與國際貿易形式無關,排除A項;歐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資本流動,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的蘇聯。據材料“......比全行業平均高出3個百分點,利潤率則高出一倍;好于二戰結束以來的數個五年計劃”并結合所學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可得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項正確;僅據該材料不能得出是否以工業為主要抓手,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改革還是沒突破蘇聯模式,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不符合國情,排除B項;C項符合史實,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1945年的蘇聯及世界。據材料“在蘇聯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業企業是由美國幫助建設或提供援助的。”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經濟大危機時期和共同反法西斯時期,蘇聯獲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幫助,據此得出蘇聯借助外部力量推進工業化,D項正確;這時期蘇聯實行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不是多種所有制經濟結構,沒借鑒資本主義模式,排除AB項;新經濟政策時間是1921年至1928年,與 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據材料“1947年12月17日”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當時美蘇冷戰已經正式開始,據材料“美國......對蘇聯集團各國實行貿易管制”“停止向蘇聯出口......有助于增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進一步強調”,必須能夠影響蘇聯的“整個生產體系”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美蘇冷戰對峙態勢加劇,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馬歇爾計劃進展是否受阻,排除A項;戰后不是一直美攻蘇守,70年代蘇攻美守,排除B項;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據材料“金磚國家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共同發聲,積極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進程,大大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可以得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治理、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建設性力量,A項正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項;兩極格局瓦解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成立之前,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D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處于嚴重的經濟危機,而同一時期的蘇聯,正在通過技能學習、工資改革等方式,加快本國的工業化建設,迎合了當時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需要,C項正確;左傾冒進在經濟上主要體現為不按經濟規律辦事、激進和冒險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計劃經濟體制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而工資改革顯然是經濟手段,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業方面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根據材料“1934年,美國通過《購銀法案》,授權財政部在世界市場收購白銀。1935年,中國白銀外流高達 21億盎司”,可以推斷出正是由于世界市場聯系密切,導致在美國收購全球白銀之時,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且損失慘重,A項正確;假如中國出現貿易順差,中國的白銀不會大量外流,排除B項;在1935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還存在,中國的工業不可能快速發展,排除C項;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在當時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為響應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我國關稅水平不斷下降,對外貿易也不斷發展,這說明我國的開放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A項正確;BD兩項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D兩項;我國關稅水平降低,有利于中外貿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而不是“沖擊”,排除C項。故選A項。11.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隨著美元加息,“加劇跨境資本流動,導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國,從而導致其他國家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債務危機,甚至將重蹈上世紀滯脹的覆轍”,這說明了世界金融體系還不完善亟需調整,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斷加息給金融體系帶來了不利影響,沒有體現世界經濟危機周而復始,排除A項;材料中反映的新興經濟體經濟受影響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項;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徹底崩潰,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進行金融改革,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這項措施恢復了銀行信用,刺激了美國經濟復蘇,C項正確;羅斯福政府的金融措施并未穩定當時的國際貨幣體系,排除A項;羅斯福政府的金融措施是放棄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排除B項;“使美國經濟迅速度過危機”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圖片信息,世界關稅水平從50%逐漸下降到了25%左右,反映了世界平均關稅水平呈現下降的趨勢,①正確;圖片信息中,世界貿易總額從25%左右持續上升,超過了50%,反映了世界貿易總額的持續增長,②正確;世界關稅水平的下降和貿易總額的增長,反映了戰后世界貿易聯系逐漸加深,在貿易自由化、體系化的推動下,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④正確。C項正確;隨著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和區域集團化的出現,打破關稅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是必然的趨勢,③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4.C【詳解】根據材料“拜登時代美國對華政將趨于理性,中美貿易談判有望重啟”和所學知識可知,中美重啟貿易談判最理想的結果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達成互利雙贏的“偉大協議”,即應尊重多邊主義與自由貿易原則,C項正確;材料與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的權威與原則無關,排除A項;中美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與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說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5.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36-1937年間,美國正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結合所學可知,為緩解經濟危機,1933年羅斯??偨y上臺伊始就實行新政改革,其特點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這對美國渡過經濟危機起了重大作用。其中在工業領域,政府通過對經濟進行有計劃的指導,為企業復興創造了良好條件,工業產量不斷增加,美國鋼鐵業、橡膠業、汽車業等行業的工人工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說明政府的計劃指導取得了成效,C項正確;美國沒有實行計劃經濟,只是對經濟進行計劃指導,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社會收入分配公平”,排除B項;羅斯福新政沒有突破資產階級民主范疇,維護的仍是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6.(1)變化:傳統的家庭性保障逐漸變為社會保險制度。背景:德意志開始工業革命;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工人運動高漲;德意志帝國面臨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統一后面臨的民族融合問題。(2)目的: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有效地緩解了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奠定了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為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福利國家提供了范例。【詳解】(1)本題是比較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19世紀德意志帝國。第一小問是變化,據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前,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人們往往因疾病、年老等因素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而陷入貧困,這一風險主要由家庭來承擔,社區和教會也會給予某些濟貧性質的保障”可知,傳統的家庭性保障;據材料一“德意志帝國(1871 1919年)為了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統一后面臨的民族融合問題,從19世紀80年代起,先后通過《疾病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殘疾與老年保險法》,確立了針對雇傭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可知,社會保險制度。第二小問是背景:據材料一“19世紀30年代中期,德意志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緩慢過渡,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的企業主不會主動為工人提供風險保障”可知,德意志開始工業革命;據材料一“德意志工人階級以搗毀勞動工具、罷工、起義、組織政黨等多種方式來維護自身利益,德意志的一些邦國政府被迫開始關注工人的風險保障問題”可知,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工人運動高漲;據材料一“德意志帝國(1871 1919年)為了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統一后面臨的民族融合問題”可知,德意志帝國面臨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統一后面臨的民族融合問題。(2)本題是目的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1935年美國。第一小問是目的,據材料二“使一些州得以為老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殘疾兒童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為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及失業補助作出更為妥善的安排”可知,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結合所學從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的角度分析。第二小問是影響,結合所學從有效地緩解了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奠定了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為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福利國家提供了范例的角度分析。17.(1)特點:.是秦國對農業經濟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備官吏體制;是秦國對農業的管理全面而且精細;以法律為保障。意義:促進了糧食(農業)的增產;人口的增加;推動了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物質基礎;提升了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體制,為后世的制度建設起了借鑒意義。(2)原因:自然條件惡劣,出現糧食危機;人口大國,解決口糧問題;政府政策導向的利好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生物科技迅速發展;非政府組織及科技人員的積極技術研發。【分析】(1)特點:據材料“國家在農業稅收上以及糧食管理方面作了封印、登記、核驗、負償、人事、宿衛等一系列法律規定??梢哉f,,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就是秦國一部較完備的經濟法規“可知,是秦國對農業經濟高度掌控,并形成了較完備的經濟法規及一套完備官吏體制;據材料“秦國對經濟的控制,涉及農業、田獵、道路、倉儲、畜牧、建筑工程和手工業等各生產領域”可知,秦國對農業的管理全面而且精細,涉及農業、田獵、道路、倉儲、畜牧、建筑工程和手工業等各生產領域;據材料“從出土秦簡看,秦國各個生產領域的管理指標十分具體詳細,從糧食生產、加工,到勞動者飲食標準、衣物的供給等,都有精確的規定”可知,頒布法律,并以法律為保障。意義: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促進了糧食(農業)的增產;人口的增加;推動了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物質基礎;提升了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體制,為后世的制度建設起了借鑒意義等方面回答。(2)原因: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印度遭遇干旱,糧食大幅減產”并結合所學可知,印度是人口大國,亟需解決口糧問題;但20世紀60年代的自然條件惡劣,出現糧食危機;據材料“1965年夏斯特里執政時期,制定了農業發展新戰略”并結合所學可知,政府政策導向的利好推動;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下,生物科技迅速發展;據材料“……特別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農業專家諾曼·布勞格與印度科研人員共同研發并在旁遮普省引進了一種高產小麥”可知,以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農業專家為代表的非政府組織及科技人員的積極技術研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