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 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 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

資源簡介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練習---2023-2024學年統編版 (2019)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選擇性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
A.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去工業化” B.世界各地的工業化都在逐步推進
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 )
A.中國的土布質量更優 B.英國棉布價格更具優勢
C.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D.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
3.17世紀的荷蘭,堅持準時、全額還款,讓貸款人借款給他們的風險降低。同時,奉行司法獨立,注重保護個人權利特別是私有財產權。于是,資本逐漸流向荷蘭這樣愿意遵守法制、保護私有財產的國家。這表明,當時荷蘭( )
A.最早建立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 B.海外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C.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荷蘭崛起 D.因此確立起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17世紀初,英國上流社會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紅茶,并以此為高貴的象證。從17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糖進口量成倍增長,到18世紀中期,英國民眾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國人的8到9倍,與此相應,紅糖和茶逐漸惠及下層民眾。以上變化反映了( )
A.工業革命改變生活方式 B.英國逐步確立殖民霸權
C.自由貿易有利糖的進口 D.啟蒙運動促進社會平等
5.1897年,上海徐家匯天文臺編印的《上海報午時及風信標記專例》中說:“上海一埠,上商云集,舟艦紛紜,實為中華通商口岸之冠。每日報時報風,……中華行舟者,必以先睹為快也。”這反映出當時( )
A.交通發展帶有殖民色彩 B.生產生活觀念日趨現代
C.新式交通工具廣泛使用 D.海上貿易得到政府保護
6.1908年漢口三怡錢莊因資金周轉不靈而倒閉,欠下匯豐等外資銀行200余萬兩白銀。1909年在湖廣總督及漢口商會擔保下,匯豐銀行與債務方及擔保方簽署了50萬兩白銀借款合同。經多方努力,三怡錢莊逐漸走出困境。據此可知,當時( )
A.新商業經營模式作用突出 B.傳統金融機構被銀行取代
C.列強壟斷了中國金融市場 D.中國的經濟轉型步履維艱
7.1602年,在秘魯,蒙特雷總督向西班牙國王描述了總督區首府的奢華:“所有人都穿著絲綢,而且質量最好,價格最高。”在利馬,可以找到40家來自歐洲或亞洲的奢侈品商店,有些店主擁有超過100萬比索的資本。拉美地區這一狀況的出現主要緣于( )
A.西方的早期殖民擴張 B.絲綢之路的暢通
C.三角貿易的持續開展 D.機器工業的興起
8.中世紀晚期以來,幾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們的活動使得地中海的商業網絡擴大。威尼斯貨幣是當時歐洲普遍流通的貨幣。銀行家們向從事遠距離貿易的商人發放信貸憑證,商人們發明了分散商業投資的新方法,有限責任促進了商業合伙關系的形成。這種現象( )
A.推動了歐洲貿易格局的變化 B.為近代商業經營方式的形成奠基
C.表明威尼斯實現了社會轉型 D.主要得益于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9.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18世紀末,飲茶已經非常普及,上層貴族優雅地啜吸著盛在弓形陶瓷茶杯里的上等春茶,而下層普通民眾喝著盛在有缺口的陶土杯子里的劣質紅茶,盡管茶葉有貴賤之別,但其流行程度不分伯仲。這些變化從根本上反映( )
A.中國茶葉開始流向歐洲市場 B.社會等級秩序或制度日趨消失
C.中國茶葉完全占有英國市場 D.工業革命及世界市場的影響
10.下表為19世紀中后期主要大國對外貿易情況統計表(單位:億馬克)。表中數據可用于說明當時( )
年份 世界貿易總額 英國 法國 德意志 美國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A.壟斷組織的影響 B.世界市場的發展 C.殖民競爭的加劇 D.新興強國的崛起
11.有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這表明
A.亞非拉地區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B.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D.經濟活動取代了殖民戰爭
12.十五六世紀歐洲各國大量鑄造金銀幣。起先,鑄造權歸國王所有,后來一些貴族(必須要有大的領地)和城市、甚至政府官員也開始鑄造貨幣。貨幣可以在歐洲范圍流通,各國政府也同意讓質量較好的外國貨幣在本國流通。這反映出當時
A.世界市場體系形成 B.強大王權助推國家崛起
C.商品交易規模擴大 D.文藝復興鼓勵發家致富
13.據統計,1867年中國出口茶葉1314千擔,但出口金額31123千關兩。1894年中國茶葉出口額1939千擔,出口金額為33197千關兩。27年間,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這反映出
A.中國逐步淪為列強原料產地 B.五口通商使中國喪失貿易優勢
C.中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下降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4.如圖是歐美近代以來部分大事件簡表。根據表中信息設計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A.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 B.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全球范圍內建立
C.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確立的艱難歷程 D.兩次工業革命推動國際格局的變動
15.1575-1630年,英國各類貿易公司的社會和階級構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為紳士、騎士、貴族、職業家人士和自耕農。這一時期的26個公司中,鄉紳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資占該公司或貿易組織總資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個,在50%以上的有14個。據此可以推知,這一時期的英國經濟
A.逐漸擺脫封建王權的控制 B.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C.推動工業資產階級的壯大 D.呈現新舊勢力兼容的特征
二、材料分析題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時期,人口明顯增長,耕地嚴重不足。自明中葉起,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自海外傳入中國,這些作物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傳入黔東北地區,促進了西南山區山地資源的開發。據統計,清順治年間黔地耕地面積比明萬歷年間增加了16 000頃,黔地宣慰使每年進貢糧食高達三萬石。據載銅仁地區當時的豆類已達二十種以上,高粱有五種之多。這些高產作物流入市場,成為釀酒的原料。高產作物還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干糧以作備荒之用,或者加工成各種飼料。當然山區主要以砍伐森林來種植,乾隆年間貴州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到嘉慶年間,老虎等大型動物也成罕見。貴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遍發育的地區,山坡土層薄,地表土本來就容易大量流失。
——摘編自李錦偉《明清時期高產作物的引進對西南山區的影響——以黔東北地區為例》
材料二 1867~ 1937年中國大米、小麥、面粉分類進出口狀況
——摘編自徐暢《近代中國糧食進口中的階段和影響》
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關注糧食安全問題,促進了糧食生產的快速發展。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堅持不以犧牲耕地促開發,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國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需求,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行系列開發和整體建設。國家農業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斷提高,“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健全完善中央儲備糧與地方儲備糧之間的補充機制,統一協調省、市、縣三級儲備的吞吐,確保各地國儲庫和中央儲備糧規模的穩定。
——摘編自尹成杰《糧安天下——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糧食安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我國引進高產作物的背景,并說明對黔東北地區帶來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67~1937年中國糧食進口呈現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期中國應對糧食安全的重要經驗。(4 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早在14世紀時就運抵西方。17、18世紀,瓷器成為在歐洲流行的“中國熱”的典型商品,主導著歐洲流行社會,東方的設計風格與物品樣式被融入洛可可風格之中。瓷器能夠輕松融入歐洲文化,離不開生產者們靈巧的雙手。在1683年后,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大師對景德鎮作坊進行了改革,推動了新式釉彩的出現。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畫坯師傅只負責自己所轄的特定形象——花、鳥等的繪制工作,沒有一片陶瓷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這使亞洲生產者面對歐洲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和精英市場時, 能夠批量供應歐洲產品。
—摘編自【英】馬克辛 伯格《奢侈與逸樂:18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
材料二 18世紀中葉是中西瓷器貿易的高峰時期,據《竹園陶說》載:“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 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鎮燒造白器,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制成彩瓷,售之西商”。歐洲人把瓷器看作是倫理規范、和諧共融與美德風度的化身,他們通過中華物品的萬花筒得以窺視自己內心中對人類尊嚴和高尚的追求。隨著華瓷在西方民間的普及,瓷器不但成為新興的中產階級的必需用品,而且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18世紀80年代,歐洲對中國粗瓷器的需求增多,這實際上反映出中國制瓷業開始遇到歐洲新興制瓷業的競爭。這種競爭首先影響到高檔華瓷的出口,因為歐洲制瓷業在“迎合西方顧客的情趣和交貨迅捷”方面占有優勢。
——摘編自吳建雍《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瓷器成為歐洲“中國熱”典型商品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18世紀中西瓷器貿易的新變化。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史上通常稱16世紀前后為西歐商業資本主義振興的階段。但商業資本主義并不必然導致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大轉換,因為這還是一種積累性變遷。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海外擴張,使地中海商業轉移到大西洋上,出現了新的生機。新航路的開辟,使具有開拓進取和冒險精神的新興資產階級快速在經濟上崛起,傳統的經營模式也被新生的股份公司逐步取代,商業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摘編自張古來《新航路開辟研究新探》
材料二 明清時期,中國在對外交往方面總體呈保守姿態,從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閉關鎖國”,保守傾向越來越嚴重,經濟和貿易政策越收越緊。與此同時,中國的私營手工業逐漸占主導地位,社會商品流通不斷擴大,并廣泛使用白銀,進一步引發商業資本的活躍,出現專門的手工業產品和原料集散地;于是,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刺激下,對外交往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陳忠海《歷史上的兩種“閉關鎖國”》等整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前后世界貿易的變化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明清時期對外交往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材料二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成為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起新型的產業間分工體系,而從舊有的產業中解放出來的生產要素則用于發展高科技產業。美國積極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場為核心的貿易政策,克林頓政府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出口戰略,進出口的快速擴張為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極大的牽引力。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為美國帶來了巨額的進出口,外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也給美國帶來了巨額的資本凈流入,其中外國直接投資有相當部分流入了高新技術產業。
——王清平《論美國新經濟的實質》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世紀以來西歐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發生改變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比18世紀前后,概括19世紀的西歐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
(3)根據材料二,分析經濟全球化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國“新經濟”發展提供的有利條件。你認為克林頓政府的“新經濟”政策措施對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有何借鑒之處?
參考答案:
1.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結合所學,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工業化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亞、非、拉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開展工業化,歐美工業化繼續快速發展,材料中“歐美國家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小幅度下降”體現了歐美之外的其他地區的工業化發展,而““歐美國家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始終占據絕大多數比例”可得出歐美地區工業化也在快速發展,綜合可知,世界各地的工業化都在逐步推進,B項正確;這一時期歐美國家工業化繼續快速發展,并未“去工業化”,排除A項;世界“各國”,如美國與中國工業發展差距仍在擴大,并未縮小, C項“各國”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工業,不能說明當時世界經濟結構是否發生了重大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
2.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爭后的中國。據材料“曼徹斯特上等棉布是‘無用的’,用來做包裝”并結合所學,由于受到中國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的抵制,英國的上等棉布滯銷,因此用來包裝中國生絲,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英國人只是利用手上現有的無用的東西包裝絲綢而已,沒必要再花錢買中國土布,中國土布質量也不一定比上等洋布質量更優,排除A項;據材料“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可知,英國棉布的優勢沒有體現出來,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進出口額的比較,不能得出當時中國是否處于出超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
3.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荷蘭的金融穩定、司法獨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荷蘭的崛起,C項正確;金融體系只能體現部分材料內容,無法反映全部材料,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荷蘭的營商環境,并未提到海外擴張,排除B項;荷蘭并未確立起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
4.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英國的糖進口量成倍增長,人均糖用量遠高于法國,紅糖和茶逐漸從上流社會的奢侈品轉變為普通民眾的日用品,反映出英國殖民霸權的逐步確立,促進了其海外貿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B項正確;英國的工業革命直到18世紀中后期才開始,排除A項;19世紀中期以前英國實行保護主義而非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并非啟蒙運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5.B
【詳解】根據題干在1897年上海有報午時及風信標,每日報時報風,中華行舟者,必以先睹為快,說明時間信息和風的信息受到重視,體現了生產和生活觀念日趨現代,B項正確;題干并未體現交通工具的發展情況,而是報午時及風信標,排除AC項;題干中沒有體現海上貿易是否受到政府保護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6.A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8年漢口三怡錢莊因資金周轉不靈而倒閉,后來在湖廣總督及漢口商會擔保下,匯豐銀行與債務方及擔保方簽署了50萬兩白銀借款合同才逐漸走出困境,這說明當時傳統錢莊作用跟不上時代潮流,新商業經營模式作用突出,A項正確; 傳統金融機構被銀行取代表述錯誤,排除B項;壟斷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國經濟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
7.A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積極向拉美地區及亞洲的菲律賓擴張,進而開通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促使歐洲和亞洲的商品在拉美殖民地集中,因此在秘魯出現了身穿絲綢的人們和來自亞洲的奢侈品商店,A項正確;跨太平洋貿易不是利用傳統絲綢之路開展的,排除B項;三角貿易主要在歐洲、非洲、美洲間進行,排除C項;機器工業的興起是在18世紀中后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8.B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威尼斯商人的活動擴大了地中海的商業網絡,銀行家向從事遠距離貿易的商人發放信貸憑證,同時分散商業投資的新方法,有限責任等合伙關系的形成,為近代商業經營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礎,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貿易格局的變化,排除A項;威尼斯實現了社會轉型說法錯誤,排除C項;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得益于工業革命的推動,排除D項。故選B項。
9.D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世界市場聯系的加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茶葉輸入歐洲,促進了飲茶的普及,D項正確;A項錯在“開始”,排除A項;材料中“上層貴族”“下層普通民眾”說明社會等級秩序與制度沒有“日趨消失”,排除B項;C項錯在“完全”,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
10.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后期主要大國對外貿易額都有增長,這是因為世界市場的發展,促進了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ACD項不屬于主要原因,表中數據增長說明當時世界市場的發展,排除ACD項。故選B項。
11.B
【詳解】歐洲商人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說明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可以看出世界市場雛形得以出現,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出亞非拉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終形成,排除C項;經濟活動與殖民戰爭是同時進行的,排除D項。故選B。
12.C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鑄幣權的范圍擴大,并且貨幣可以在歐洲范圍流通,各國政府也同意讓質量較好的外國貨幣在本國流通,反映當時歐洲的商品交易規模擴大,C項正確;世界市場體系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排除A項;材料信息中一些貴族也有鑄幣權,反映當時的王權并不是強大的,排除B項;材料主旨強調商品交易規模擴大,文藝復興鼓勵發家致富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
13.C
【詳解】依據材料可知,中國1867~1894年間茶葉出口量大幅增加,而出口值增幅微小。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等茶葉產地的茶對中國的茶葉形成較大的競爭力,使得中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下降,C項正確;材料僅有茶葉數據,不能說明中國已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使中國喪失貿易優勢,排除AB兩項;1894年中國尚未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在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排除D項。故選C項。
14.A
【詳解】依據圖示上面中的事件可知,反映的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擴展;依據圖示下面中的事件可知,反映的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資本主義逐漸發展,使得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并擴展,而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并擴展又會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代議制屬于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屬于經濟基礎,因此材料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A項正確;BC兩項只反映了圖示上面中的事件,不全面,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格局的變動”,排除D項。故選A項。
15.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575--1630年,在英國各類貿易公司的社會和階級構成中,鄉紳和其他非商人占有一席之地,且投資占比較大,由此可以判定,這一時期的英國經濟存在各種社會階級并存的局面,新興資產階級群體不斷壯大,同時封建勢力從中扮演重要角色,呈現新舊勢力兼容的特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封建王權,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排除B項;“工業資產階級”是在工業革命之后出現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1765年,排除C項。故選D項。
16.(1)背景:人口增長過快,人地矛盾突出;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緩慢;新航路開辟發現美洲,全球聯系的建立。影響:積極方面:改變了農業的種植結構;促進了西南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消極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
(2)原因: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資本主義經濟對華侵略;戰爭造成的社會動蕩。
(3)經驗:用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糧食安全;注重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完善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
【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一“人口明顯增長,耕地嚴重不足”可知,人口增長過快,人地矛盾突出;結合所學從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緩慢、新航路開辟全球聯系的建立等角度分析。影響:積極方面:根據材料一“這些作物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可知,改變了農業的種植結構;根據材料一“傳入黔東北地區,促進了西南山區山地資源的開發”可知,促進了西南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一“黔地宣慰使每年進貢糧食高達三萬石”可知,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根據材料一“這些高產作物流入市場,成為釀酒的原料。高產作物還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干糧以作備荒之用,或者加工成各種飼料”可知,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消極方面:根據材料一“乾隆年間貴州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到嘉慶年間,老虎等大型動物也成罕見。貴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遍發育的地區,山坡土層薄,地表土本來就容易大量流失”可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
(2)原因:結合所學從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資本主義經濟對華侵略、戰爭造成的社會動蕩等角度分析。
(3)經驗:根據材料三“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堅持不以犧牲耕地促開發,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可知,用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糧食安全;根據材料三“國家農業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斷提高,“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可知,注重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根據材料三“健全完善中央儲備糧與地方儲備糧之間的補充機制,統一協調省、市、縣三級儲備的吞吐,確保各地國儲庫和中央儲備糧規模的穩定”可知,完善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
17.(1)原因:新航路開辟;中西貿易的發展;瓷器制造技術精湛;產品種類豐富;生產出現專業化分工;適應歐洲市場需求。
(2)變化:瓷器貿易規模擴大;瓷器在歐洲成為普通日用品;歐洲對粗瓷的需求量增加;高端華瓷出口量下降;歐洲制瓷業競爭力加強。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中“17、18世紀,瓷器成為在歐洲流行的‘中國熱’的典型商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中西貿易得到了發展;根據“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東方的設計風格與物品樣式被融入洛可可風格之中”“新式釉彩的出現”可知,瓷器制造技術精湛;根據“畫坯師傅只負責自己所轄的特定形象”“沒有一片陶瓷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產品種類豐富,生產出現專業化分工;根據“面對歐洲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和精英市場時,能夠批量供應歐洲產品”可知,適應歐洲市場需求。
(2)變化:根據材料二中“華瓷在西方民間的普及,瓷器不但成為新興的中產階級的必需用品,而且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可知,瓷器貿易規模擴大,瓷器在歐洲成為普通日用品;根據“18世紀80年代,歐洲對中國粗瓷器的需求增多”可知,歐洲對粗瓷的需求量增加;根據“中國制瓷業開始遇到歐洲新興制瓷業的競爭。這種競爭首先影響到高檔華瓷的出口,因為歐洲制瓷業在‘迎合西方顧客的情趣和交貨迅捷’方面占有優勢”可知,高端華瓷出口量下降,歐洲制瓷業競爭力加強。
18.(1)變化:商業資本促進發揮巨大作用;商貿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原因:新航路開辟前,西歐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西歐缺乏貴重金屬,主要通過中介民族與中國進行貿易;新航路開辟后,西歐通過殖民擴張,掠奪了大量貴重金屬,中西交流增多。
(2)有利因素:新航路開辟海外市場擴大;西歐購買力增強;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私營手工業逐漸占主導地位。
不利因素: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限制;自然經濟的自足性;賞賜貿易消耗國力等。
【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地中海商業轉移到大西洋上,出現了新的生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業資本促進發揮巨大作用;根據材料“傳統的經營模式也被新生的股份公司逐步取代”可知,商貿經營方式發生變化;根據材料“商業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可知,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原因:根據材料“(16世紀前后為西歐商業資本主義)還是一種積累性變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前,西歐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西歐缺乏貴重金屬,主要通過中介民族與中國進行貿易;根據材料“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海外擴張,使地中海商業轉移到大西洋上,出現了新的生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歐通過殖民擴張,掠奪了大量貴重金屬,中西交流增多。
(2)有利因素:根據材料“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海外擴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海外市場擴大,西歐購買力增強;根據材料“中國的私營手工業逐漸占主導地位,社會商品流通不斷擴大,并廣泛使用白銀,進一步引發商業資本的活躍,出現專門的手工業產品和原料集散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私營手工業逐漸占主導地位。
不利因素:根據材料“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閉關鎖國’,保守傾向越來越嚴重”可知,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影響對外交往的不利因素還包括,重農抑商政策限制、自然經濟的自足性和賞賜貿易消耗國力等。
19.(1)原因:開辟新航路;西歐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與掠奪;中國等傳統文明開拓創新精神不足。
(2)變化:地位攀升并獲得顛覆性突破,成為引領全球的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
原因:西歐主要國家基本建立了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政治;進行了如火如荼的產業革命(工業革命);優先走向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對外殖民擴張的規模和手段升級(由商品輸出為主逐漸轉向資本輸出為主)。
(3)條件:生產的全球化(國際分工協作)為美國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升級的產能轉移對接;貿易全球化為美國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條件;投資全球化為美國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條件;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發展降低了籌資成本和風險幾率。
借鑒: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管理職能;增強全球產業資源配置的戰略意識;加大并優化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重視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業;大力扶持綠色節能的高新技術產業;借助新技術革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詳解】(1)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與掠奪、中國等傳統文明開拓創新精神不足等因素影響,“16世紀”前后,西歐在全球貿易中從“邊緣地位”開始朝著世界“貿易中心”地位轉變。
(2)變化:根據材料一中“18世紀,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未達到根本改變”,“19世紀,歐洲在世界貿易中處于中心地位”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的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攀升并獲得顛覆性突破,成為引領全球的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導致19世紀前后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的原因主要有,政治上,西歐主要國家基本建立了資本主義代議制;經濟上,產業革命(工業革命)的開展,使西歐國家紛紛走向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世界市場中,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規模和手段升級(由商品輸出為主逐漸轉向資本輸出為主)等。
(3)條件:根據材料二中“美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起新型的產業間分工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際分工協作為美國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升級的產能轉移對接;根據“美國積極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場為核心的貿易政策”,“進出口的快速擴張為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極大的牽引力”可知,貿易全球化為美國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條件;根據“外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也給美國帶來了巨額的資本凈流入”可知,投資全球化為美國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條件;根據“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為美國帶來了巨額的進出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的發展降低了籌資成本和風險幾率。借鑒:根據材料二中 “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出口戰略” 可知,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管理職能;根據“從舊有的產業中解放出來的生產要素則用于發展高科技產業”可知,借助新技術革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發展“新經濟”的經驗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啟示還包括,增強全球產業資源配置的戰略意識,加大并優化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重視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業,大力扶持綠色節能的高新技術產業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广南县| 调兵山市| 甘肃省| 循化| 雷波县| 衡南县| 饶河县| 西安市| 锡林浩特市| 那曲县| 方正县| 新宁县| 济南市| 建瓯市| 伊宁市| 蓬溪县| 阳谷县| 通榆县| 武功县| 葫芦岛市| 桃园县| 乐清市| 安康市| 乳山市| 米脂县| 张家口市| 团风县| 海门市| 龙井市| 仪陇县| 眉山市| 陆川县| 西华县| 平江县| 延庆县| 梁山县| 隆德县| 三明市| 和平县| 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