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第十二周周測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共25小題,共50分。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里,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漢代碑刻顯示,建武中元二年(57年),蜀郡太守開辟道路“袤(長)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永平六年(63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這些史料可用于( )A.實證西南絲綢之路的開辟B.說明經濟重心的加速南移C.探究西漢疆域范圍的擴展D.解釋西南的地方治理效能2.美國的錫拉丘茲自18世紀之后便以制鹽業為主要產業,最初是用騾子馱鹽包向西運往五大湖區。伊利運河的開通迅速刺激了西部對鹽的需求,使錫拉丘茲成為一個巨大的制造業城市。這說明( )A.工業革命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B.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發展C.市場需求促進交通的迅速改善 D.區域聯系加強促進經濟轉型3.19世紀80年代后,機械化交通體系的發展,擴展了人們的活動空間。他們不僅能在自己家旁邊的小酒館中消磨時光,也可以去離家較遠的運動場、游樂園或是舞廳中度過自己的休閑時間。這說明( )A.交通發展便利大眾生活B.工人階級社會地位提升C.工業革命縮小城鄉差距 D.休閑娛樂活動普遍盛行4.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爆發戰爭,法國加入新教同盟,西班牙加入天主教同盟,兩者處于敵對關系。三十年戰爭結束后,為了使地中海與大西洋間貿易不受制于西班牙,法國( )A.成立新型股份貿易公司B.修筑了米迪運河C.支持卡蒂埃開辟新航線 D.加入維也納體系5.19世紀末,清政府官員劉錫鴻等人反對修建鐵路,提出“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澇之災易召”“火車飛行,路稍不平則全車皆碎”“借英法金錢修筑,列強將借機侵逼”等理由。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 )中國傳統風水觀念根深蒂固B.近代中國交通依賴列強技術C.封建保守勢力阻礙近代化進程D.清政府缺乏鐵路修筑的資金6.從19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中國官紳圍繞是否修建鐵路的問題爭論不已。贊成意見主要認為方便貨物、人員、信息流動,刺激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抗敵衛國;反對意見主要是“資敵、擾民、奪民生計”。這些爭論本質上反映了( )A.中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B.中國近代化停滯不前C.近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D.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7.秦漢時期,漕運為東西方向,由東至西;唐宋期間,漕運轉變為東南、西北方向,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運進一步轉變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運方向的演變主要是由于( )A.歷代封建王朝對南方財賦依賴的加劇B.小農經濟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進步C.商業人口匯集與運河沿岸經濟帶形成D.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北南分立趨勢8.元至元二十九年、三十年,航海家朱清、殷明略先后開辟了遠離海岸的海上運糧航線,據《元史》記載,“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據此可知,元代海運航線( )A.取代了京杭運河的地位B.縮小了南北經濟差距C.利于保障北方糧食供應 D.帶動了沿岸經濟發展9.自1938年起,中國在西南地區修筑了多段鐵路,如湘桂鐵路、黔桂鐵路、滇緬鐵路等。至1945年筑路共達1900千米。此舉旨在( )A.推動交通現代化進程B.促進邊疆的開發C.構筑完善的交通網絡 D.應對艱難的時局10.1872年,有中國人向法國人購買小火輪船往來廣州、佛山“載人牟利”。官府認為“事并未知會地方官且火船可作兵船”,如果輪船通行,“繼而效尤者必然接踵而起”,成千上萬船民便無法謀生,于是下令把輪船及船主扣押。官府這一行為( )A.有效保障了民眾利益B.抵制了列強軍事侵略C.遲滯了近代化的進程 D.增加了清廷財政收入11.唐代正式確立了驛站的軍事化管理體制,館驛由兵部管轄,由軍人擔任驛將或驛長、驛丞,驛長、驛丞有時也由縣令或縣丞兼任。諸道巡院負責對驛道進行監察,糧食、馬匹也由巡院配給。這一體制( )A.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B.標志著民間通信機構的出現C.創新了邊疆治理的模式 D.利于國家驛傳的安全與暢通12.元代興起一批市鎮。元延祐三年(1316)在直沽設海津鎮,在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 )A.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交通方式創新發展 C.運河取直航程縮短 D.造船航海技術發達13.交通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1896年3月 20 日光緒皇帝批準正式開辦國家郵政,下令所有商埠西方人私自設立的“書信館”必須在1897年2月2日之前關閉。據此判斷( )A.標志著民間通信機構的出現 B.國家郵政推動了中日甲午戰爭C.關閉書信館維護了國家權益 D.書信館不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14.《宋史·食貨志》記載:“江湖上供米,舊轉運使以本路綱輸真、楚、泗州轉般倉。……汴舟詣轉般倉,運米輸京師,歲招運者四。”從中能夠看出宋代( )A.主要依賴陸路運輸,水路運輸并未得到發展B.汴河是宋代重要的轉運通道C.宋代漕運每年僅進行一次,運輸效率低下D.商品運輸路線受到嚴格限制15.中國最早的火車出現在1876年,由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吳淞鐵路試運行。隨后,清政府也開始修建鐵路,如京奉鐵路和滬寧鐵路等。1901年,第一輛汽車由匈牙利人李恩時引入中國。晚清鐵路、公路運輸的發展( )A.加強了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B.由洋務運動積極推動C.有助于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 D.促進了維新思想傳播16.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透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A.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 B.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文化的交流 D.長安和羅馬之間交通網絡密集17.宋元以降,孝感因地處江漢平原北端、澴水與長江交匯處,逐漸發展為南北商貿中轉重鎮。據史書記載:“商賈多聚于澴川,米糧、布帛、竹木之屬,自襄陽、德安而下,皆集散于此。”至明清時期,孝感已形成“五街十八巷”的集鎮格局,并出現專營湖廣稻米、安陸棉布的專業市街。古代孝感集鎮興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水陸交通節點推動跨區域商品流通B.江漢平原農業精耕細作提供充足商品C.官府為征收賦稅刻意扶持商業市鎮D.明清移民潮帶來人口與手工業技術18.20世紀20年代,“蓋天津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這說明當時( )A.城市化進程受制于交通運輸 B.天津交通發展水平領先全國C.電車成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交通進步深刻改變城市發展19.1929年,漢口市開通了第一條公共汽車路線,后來因為水災停開。1933年,漢口市長吳國禎提議恢復,并擬定《乘車須知》,規定:到站停車、先下后上、車內禁止吐痰和抽煙、要給老弱婦幼讓座。這說明( )A.漢口積極響應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B.近代交通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觀念C.漢口的公路交通現代化開創全國之先D.漢口的公路交通發展迅速,規范20.敖倉遺址是秦代重要戰略糧倉,位于黃河與鴻溝交匯處,利用水路轉運關中及北方邊軍。漢初仍沿用,《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載“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可見其規模。這一變化( )A.加重了民眾賦役負擔B.增強了國家經濟調控能力C.將救災權收歸于中央 D.促進社會救濟方式多樣化21.據《漢書·賈山傳》:(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這些舉措( )A.開創了古代的驛傳制度B.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C.促進了交通工具的進步 D.便利于各國間的交流22.1880年,直隸總督劉銘傳奏請修建鐵路,他在奏折中指出:中國幅員遼闊,邊境防不勝防,只有修筑鐵路,使南北東西呼吸相通,遇事時“無征調倉皇之慮,無轉輸艱阻之虞,從此裁兵節餉,并成勁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由此可見,劉銘傳主張修筑鐵路意在( )A.完善交通 B.開展洋務 C.鞏固國防 D.節約軍費23.1902年,英國謀求滇緬鐵路修筑權,清政府根據相關條約“中國日后在云南修筑鐵路……應由中英兩國協商辦理”予以拒絕,云南地方人士則倡議成立滇蜀鐵路公司,向清廷請愿。這說明( )貿易糾紛影響中英經濟聯系B.英國力圖擴大對華商品傾銷C.中國官民積極維護國家權益 D.近代中國外交轉型受到沖擊24.甲午戰敗后,張謇在《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提到:“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風俗之陋,靡不盡除” 。這表明( )A.中國社會的發展亟待加快鐵路建設 B.收回鐵路利權已成為社會共識C.社會移風易俗取決于交通條件改善 D.實業救國思潮推動了交通發展25.春秋后期,吳王夫差開通邗溝,使原來無足輕重的曹國國都定陶一躍成為“天下之中”,至戰國,定陶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都會;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大梁,開鑿鴻溝,使大梁成為八方輻轉之大都會。由此可見,這些都會的興起得益于( )A.禮樂制度的瓦解B.商業經濟的發展C.自然環境的優越 D.交通條件的改善二、綜合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人類應該尊重自然規律,以自然規律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有學者推測,最晚從西周就制定了一些保護生態自然資源的禁令。《周禮》在國家行政機構中設立了專門管理保護生態環境的機構,并明確其職責。隨著秦漢時期律典形式的完備,在律典中逐漸有了保護自然環境的法律規范。唐代時期,《唐律疏議》對生態自然和生活環境的保護作了更為詳盡的規定,在《雜律》一章中規定,破壞環境者與主管負責人均應受到處罰。——摘編自柴榮《中國傳統生態環境法文化及當代價值研究》材料二 明清時期,黃河治理以保障漕運為核心目標,采取“束水攻沙”“分黃導淮”等工程手段,短期內穩定了河道與運輸,但過度依賴筑堤導致下游河床淤高、形成“地上河”;加劇洪災風險。兩朝治理凸顯“保漕優先”政策下生態規律被忽視的代價,工程短期性與自然矛盾的長期性交織,成為傳統治水技術局限與集權治理困境的歷史縮影。——摘編自楊曼《明清黃河治理:集權體制下的挑戰與成效》(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生態治理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治理黃河的影響。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統一后,在各諸侯國道路建設的基礎上修建馳道、直道,形成疏密交錯的全國道路交通網。秦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溯海之觀畢至”;直道等軍事道路的興修與北逐匈奴、南征嶺南密不可分與。兩漢進擊匈奴,開發西域,離不開西北道路與郵驛的穩定運轉,秦漢郵、亭、傳、驛分布密集,采用步遞、車遞與馬遞等方式傳遞不同種類和級別的信息,皇帝制書可在郡國快速傳達,郡縣鄉里間可實現信息交流。秦漢道路的資源調配主要供應都市消費、補給軍需供應、維持倉廩儲積以及賑濟災區,亦滿足王朝皇室消費需要。材料二 亞述帝國在兩河流域修建了最初的國家級干道并設驛站。波斯帝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道路,其國家級干道統稱為“御道”,覆蓋帝國主要地區,通往東方行省的主干道聯結著絲綢之路上的東、西亞。大流士時期,形成較成熟的郵驛系統,驛站完全沿御道布置,驛站倉庫備有葡萄酒、面粉、飼料等各類物資;快速信差逢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公函,大王書信主要傳至行省總督一級,范圍對象有限。波斯帝國的軍事防御體系亦沿御道部署,險要處設關隘。波斯帝國的賦稅、貢物依靠御道網絡和郵驛體系定期向上輸送至王室,由王室集中調配資源。——以上均摘編自劉雪飛《波斯帝國御道與郵驛體系功用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王朝交通建設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秦漢與波斯帝國交通建設的異同。(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古代道路交通建設的啟示。28.漕運對古代中國社會有一定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漕運是指中國古代政府將征收來的糧食中的一部分,通過水路,將它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所形成的一整套組織和管理制度。秦朝與西漢時期,漕運的主要方向是從關東(函谷關以東,大致今山東、河南等地)運往關中(在函谷關西,大致今陜西中部)。秦朝利用黃河及其支流把關東的糧食運往咸陽,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區時也開鑿靈渠運糧;楚漢之爭時,漢軍借助漕運為前線提供了糧食和大量戰略物資。漢初每年由關東地區運到長安的糧食不過幾十萬石,漢武帝時由于經濟和軍事的需要,一度達到每年600萬石,并且開鑿了漕渠以便于漕運。材料二 隋唐與北宋時期,隋朝開挖運河,溝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運主要方向由東南到西北。唐朝前期,東南運道長期失修,影響了長安的糧食供應,安史之亂前后,裴耀卿、劉晏等人進行漕運改革,疏浚運道,保證了首都地區的糧食供應。黃巢起義后,東南漕運要道中斷,加劇了唐王朝的危機。北宋政府更為重視漕運,宋真宗時東南漕運曾創下800萬石的記錄,北宋曾引黃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運力。徽宗時期,漕政大壞,東南糧食運入京師的數量大為減少。材料三 元明清時期,為打通河漕運道,元朝政府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并且開辟了海運航線,河運和海運結合,形成了南北漕運路線的新格局。元末起義軍利用漕運把江南錢糧運往北方前線,為推翻元朝統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糧主要從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東、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時期黃河改道和決口給漕運制造了很大的障礙,潘季馴、靳輔等人在治理黃河的同時對運道進行清理,以保障漕運的暢通。——整理自江太新、蘇金玉《漕運史話》等(1)依據材料一、二、三和所學,簡要分析中國古代漕運方向發生的變化和原因。(2)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說明中國古代漕運的保障條件,并分析漕運變化體現的本質問題。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朝時期江南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隋朝又經常需要出兵北方突厥和高句麗,因此開鑿一條溝通政治中心洛陽和江南富庶之地的人工水道,既能使北方的政治中心得到南方糧食和物產的補給和支持,又能加強南北方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西延伸至長安,向東南延伸至太湖流域,向北達河北平原,整個河道呈“人”字形。隋朝在短暫的時間內就修建了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運河,為古代中國社會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張翠英《大運河文化》材料二 漕運對于元朝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有效控制廣闊的草原,元朝在草原和西域地區長期駐扎幾十萬大軍。元大都的官僚機構人員及其家眷、大批軍隊、大批商人每年也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元朝必須每年從南方調運足夠多的糧食到北方。在前人貫通的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元朝將運河截彎取直,變成了南北方向上的京杭大運河,比原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千米的航程。元運河從華北平原上的元大都(今北京)一直通往曾經的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周邊,把政治、軍事中心和經濟中心更加便捷地聯系起來。——摘編自白波音《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朝大運河修建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元朝運河截彎取直的重要作用。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前工業革命時代,東西方不同的資源和產品是交通往來的動因,而東西方政治體的交流愿望則推動著交通的發展,使水陸交通呈現出階段突破性的特征。這一時期的交通發展和突破較為集中的時期分為三個:公元前后;7--11世紀;15—16世紀。其中公元前后表現為一、陸路交通的發展與突破1.秦朝的交通2.羅馬的交通3.絲路的開通。材料二 鐵路和航線的發展拓寬了傳播渠道。香料、茶葉、絲綢、棉布、棉花、橡膠等商品在港口之間流動,聯結起腹地與港口。舊大陸移民就是通過輪船經由大西洋或太平洋前往新大陸。……新的交通工具能夠大規模、遠距離運輸士兵,使跨區域戰爭和征服成為可能。而這種現代工具催生的帝國想象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一些關于世界的新理念也隨之而出,如建立在鐵路基礎上的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建立在航海技術上的馬漢的“海權論”。又如達爾文,在環球航行和探索之后發展了對人類起源的新看法。1884年,各國在華盛頓召開了國際會議,決定以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天文臺作為本初子午線的所在位置,以此根據經度線劃分各個時區,倫敦時間成為基準,時間標準化體現了鐵路和航海的交通變遷對于時空觀念的影響。——上述材料均摘自朱明《全球視野下水陸交通變遷》(1)概括出后二個歷史時期交通發展和突破的主要特征及其表現,請按所提供的范例,以章節的形式加以列出。(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業革命時代水陸交通變革對世界面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B C D D C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C B C A A D D B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C C A D26.(1)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政府重視;設立專門機構;注重立法保護;體制不斷完善;尊重自然規律和生態的和諧。(2)積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運河漕運,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治水技術的進步,為后世治理黃河提供借鑒;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消極: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加劇洪災風險,給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威脅;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27.(1)原因:國家統一的完成;封建經濟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郡縣制的推廣;中央到地方有一以貫之的官僚系統;鞏固、拓展邊疆的軍事需要。(2)異同:同:都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交通建設覆蓋地域廣泛;道路網絡與郵驛、軍事防御緊密結合;都具備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功能;都有專門服務皇室;道路輸送內容多元;都由中央(國家)主導。異:秦漢道路密集且干線支線疏密交錯,波斯以國家級干道為主;秦漢在中央與各級地方信息交流方面相對更為頻繁通暢,波斯統治者文書傳輸范圍有限;秦漢交通建設同時服務于皇家與國家,波斯帝國交通建設主要服務于皇家;秦漢信息溝通內容相較波斯更為豐富;秦漢資源調配上的能力強于波斯帝國;秦漢道路和郵驛體系的使用效率優于波斯帝國。(3)啟示:道路交通建設要與國家組織體系、經濟水平等因素相適應;交通建設是密切國內與國際聯系的重要載體;交通建設利于聯結、黏合和凝聚多元民族;交通建設提升了遠距離交通能力;交通建設對國家治理是一把雙刃劍。28.(1)變化及原因:秦朝與西漢時期政治中心(咸陽和長安)在關中地區,而黃河流域是經濟比較發達地區;漢朝與匈奴的戰爭需要糧食物資;漢朝利用黃河開鑿漕渠。因此,漕運的主要方向是東西方向,從關東向關中。隋唐和北宋時期,政治中心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以及開封,而此時經濟重心逐步南移;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唐代后期漕運中斷(如黃巢起義)加速唐朝崩潰,凸顯漕運對政權存續的重要性。因此,這一時期漕運的主要方向是從東南到西北。元明清時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經濟重心在南方;元朝重修運河。因此,河運和海運是從南向北運輸。(2)條件:國家統一;中央政權對水上交通建設和維護是漕運的重要保障。本質:漕運方向的演變本質是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空間關系調整的結果;這一過程既反映了古代中國政治權力對資源調配的強力控制,也體現了自然地理、經濟格局和技術條件對政權運行的深刻影響。29.(1)歷史背景:政治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強化需求;南北經濟交流與物資運輸的迫切性;既有工程基礎的利用與擴建;統治者個人意志與工程推動。(2)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運輸用來供養軍隊和官員的糧食物資的需要;大大縮短了航程,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更加密切了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起到了加強統治的作用。30.(1)示例:二、水路交通的發展與突破1.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與繁榮2.阿拉伯帝國的對東西貿易的橋梁作用3.唐宋海上絲路的繁榮三、大航海與全球航路的開辟1.鄭和下西洋的壯舉2.全球范圍新航路的開辟3.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貿易的繁榮(2)商貿繁榮;人口遷移;戰爭規模擴大;思想和理念發生變革;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