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江市第一中學高2027屆高一年級下期半期歷史試題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學者蕭致治在《鴉片戰爭史》一書中寫到,“就社會制度而言,中國封建社會已進入晚期,比起世界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大大落后,成為束縛中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和文化科學進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強調( )A.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B.封建制度阻礙了社會進步C.社會制度決定戰爭成敗 D.中國應該走資本主義道路2.在變法開展之前,康有為就公開表明與舊官僚體制為敵; 康有為在接受光緒帝召見時說:“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爾! ”這反映了維新派( )A.態度堅決措施徹底 B.缺乏策略急躁冒進C.準備充分斗志昂揚 D.握有實權雷厲風行3.晚清時期,東北北部的東清鐵路采用俄式1.524米軌距,運費按盧布結算;東北南部的南滿鐵路采用日式1.435米軌距,運費按日元結算;西南的滇越鐵路,采用法式1米窄軌距,運費按法郎結算。這一狀況( )A.阻斷了國內南北之間商品流通 B.導致了地方軍閥割據局面出現C.是國人主動向西方學習的產物 D.折射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4.從魏源提倡“師夷制夷”到清政府興辦“洋務”,不過20年左右;從洋務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過20年左右;從早期改良思想到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不過十年多的時間;從維新變法失敗到民主革命的高漲,不到十年;從辛亥革命失敗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不到十年。這說明(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充分 B.中國近代救國思想已達成社會共識C.社會急劇變化加速思想更新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5.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臨時大總統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這一變化主要是為了( )A.防止袁世凱的專權 B.否定君主專制制度C.弘揚民主共和理念 D.完善憲政制度建設6.胡喬木說:“中共一大開過了,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這里的“偉大事變”是指中共一大( )A.促使先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B.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綱領C.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建立了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7.1928年,國民政府通過《海關進口稅則》,把進口貨物分為七類,其稅率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進口貨物分為十二類,最高稅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稅率提高到80%。關稅也由1913年占財政總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這表明當時( )A.列強擴大商品輸出以搶占國內市場 B.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C.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 D.關稅自主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8.1939年2 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關于發展生產運動的緊急通知》,動員邊區人民參與生產,實現自給自足。當年4月,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人民生產獎勵條例》, 激勵邊區人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由此可知,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A.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B.適應了正面戰場的戰爭需要C.鞏固了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 D.體現了中共七大的工作要求9.如圖為一定時期在華日軍戰死、病死和負傷的人數【數據源于日本學者井上清《日本五十年》(1979年出版)】據此可推斷當時( )A.日本全面侵華進程受阻 B.日軍素質難以適應戰爭需要C.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0.如圖是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為《端賴合作》的漫畫,該漫畫反映出( )國共兩黨正在進行歷史上的第一次合作B.《雙十協定》是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的成果C.蔣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D.抗戰勝利前后國人對和平前景充滿期盼11.人民英雄紀念碑,這座被譽為史詩般的建筑經典,北是正面,為“勝利渡長江”,在它的兩旁,有兩幅主題為“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的浮雕。對浮雕解讀正確的是( )A.人民軍隊與人民魚水情深 B.南京臨時政府失去民眾支持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 D.國民革命運動取得基本勝利12.1954年4月15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歷時三個月的鞍鋼技術革新展覽會在北京舉行。展覽會展示了鞍鋼技術革新和基本建設的成就,會上勞模張明山、王崇倫等7人還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各地紛紛赴京參觀學習,由此推動了全國性生產熱潮。這表明當時我國( )A.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B.學習蘇聯經驗開展技術革新運動C.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 D.工業化建設激發勞動者生產熱情1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沒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沒有黨和人民的創造性歷史活動,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這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A.根源于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實踐 B.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C.是文化大革命歷史教訓的總結 D.是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理論成果14.下圖為1980-2000年中國實際GDP增長率示意圖。關于圖中兩個峰值的解讀,正確的是( )A.兩個峰值的形成都得益于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B.第一個峰值的出現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開C.第二個峰值的出現得益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D.兩個峰值的形成說明中國已經完成經濟體制改革15.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時有17艘大船,帶有教士、士兵、農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載有農業工具、小麥、大麥、柑橘、檸檬、甜瓜的種子、甘蔗幼苗和牛、馬、驢、豬、羊等家畜,以及開礦用的炸藥和機械。這( )A.開啟了世界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 B.反映了葡萄牙擴張的商業性目的C.對推動美洲社會開發有一定作用 D.說明新航路開辟傳播了資本主義16.15世紀中葉,意大利教育家維多利諾認為:“強健的體魄、豐厚的知識與良好的品德是進行博雅教育的目的,體育對于人的教化的重要性僅次于德育,并強調進行體育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的體魄和精神和諧發展,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一主張( )A.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 B.推動了體育運動的平民化C.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 D.適應了工業化的社會需求二、非選擇題:共52分。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對外商戰”和“對內振商”的內外夾擊下,商人主導了1904~1911年間的“收回利權運動”和1905年的抵制美貨運動。1910年,日本和美國的實業團主動向中國商會提出訪華要求,并經中國商會的邀請來華訪問。1915年,中國實業國開始了近代中國第一次以實業界人士為主、有組織的走出國門的民間經濟外交活動。北洋政府認為中國實業團訪美“雖系國家交際上應有之酬昨,亦國民外交上難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條”活動中,商人團體上書北京政府,宣布“舉國商民誓不承認”。巴黎和會期間,民間經濟外交迫使中國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基于主動參與外交的價值認同,上海成立了“中華民國全國各界聯合會”。——摘編自于文浩《近代中國民間經濟外交觀念的發展演變及特征研究》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封鎖,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簡稱貿促會)于1952年5月應運而生。1956年4月,國際商會亞洲與遠東事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會議委員會邀請了臺灣商會代表、貿促會副秘書長舒自清向會議提出抗議,并且決定不參加會議。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國貿促會已同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以及亞非等國建立和發展了民間貿易聯系,同意大利、智利、奧地利的有關組織相互在對方首都都設立了商務代表處。與此同時,中國貿促會同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商會或工商會,同已與中國建交各國的貿易團體也進行了廣泛的合作。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商會“繼續為國家的外交、外經貿戰略服務”。——摘編自成亞曼《新中國商會外交的特點與成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晚清至民國初年民間經濟外交的特點及原因。(15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民國初年的民間經濟外交相比,新中國成立后商會外交的變化,并簡析其意義。(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的總稱,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經驗總結和精神財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紅色精神 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等。井岡山精神: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等。 長征精神: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等。 雷鋒精神: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等。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開放精神: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開放包容、持之以恒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任一紅色精神的精神內涵作出歷史解釋。(要求:史實準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吳楚芳:(1952年)解放軍工作組駐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惡霸。……群眾意見大的就斗他們(村里的保長、甲長),然后把田地分給農民。……田地是按人頭分的,我們家分了四五畝田,勞動力包括我爸媽、我,還有兩個弟弟。吳華發:1954—1955年龍塘村成立互助組,分3個互助組。互助組開始時,都是十家八家一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組的。……1956年年頭就聯組了,成立一個低級社,就是初級社。何沛良:1981年村里開始嘗試分田到戶。我們夫妻倆有8畝水田、5畝蔗地、1畝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糧,很辛苦。農閑的時候我還是會去做木工。——摘編自萬向東主編《珠海紅星村口述史》根據材料,概括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6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材料中的一種生產關系調整,分析其意義。(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口述史的史學價值。(3分)參考答案B B D C A6-10. D C C C D11-16 .A D A B C A17.【答案】(1)特點:由被動逐漸走向主動;組織性增強,活動方式多樣,規模日益擴大;民間經濟外交與國家政府外交相結合;民間經濟外交與救亡圖存相結合。(6分,任意3 點即可)原因: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意識的增強;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的推動;美日民間經濟外交的影響。(9分,任意3點即可)(2)變化:外交地位由屈辱抗爭到相互尊重,爭取共同發展;外交對象由西方國家到整個世界,走向開放包容。(4分)意義:國家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動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有利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6分,任意3點即可)18.示例:井岡山精神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起義軍進攻長沙受阻后,決定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來到井岡山后,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依靠群眾建立紅色政權,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的精神。19.(1)調整:新中國成立后,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到1956年,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村逐漸建立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到戶,自負盈虧。(2)【示例】選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3)史學價值:口述史以口頭史料為研究對象,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但口頭史料具有一定主觀性,需要與其他類型的史料相互印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