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下學期半期考試歷史試題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漢書·食貨志》記載:“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該記載反映出秦漢時期( )A.鐵犁牛耕開始出現并逐漸推廣 B.農業生產技術取得顯著進步C.個體小農經濟形成并不斷發展 D.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2.“歷史周期律”貫穿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嬗變,政治變遷遵循著相似的邏輯。例如,君主通過“外化”官員來達到對國家權力的“內化”,以強化皇權對國家的“內控”,“事事躬親”“乾綱獨斷”的統治方式下,面對遼闊的疆域下紛繁的事務,專制君主勢必派“近官”來實施制衡策略。下列史實符合這一邏輯的是( )A.漢朝中朝官員權力擴張 B.宋朝形成了臺諫合一局面C.明朝巡撫的地方行政化 D.清朝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3.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物種。有學者研究認為,獅子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為中國人所了解,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代表有看門獅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裝飾以及獅子舞等,舞獅作為中國民間節慶常有的節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A.兼收并蓄的基本特點 B.見賢思齊的重要內涵C.崇德尚賢的思想理念 D.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4.19世紀中期以來,史學研究注重考察外國歷史,了解世界大勢;中國民族史、邊疆史、中外關系史的研究開始突破傳統以王朝為中心的族類記憶與國家記憶;史學不再停留于記憶與對人物、事件的褒貶評價,而是更加重視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與反思。史學研究的這些變化主要源于( )A.西學東漸的影響 B.救亡圖存運動的推動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民族危機的加深5.1927年后,一批知識分子聚集到上海,向當時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等觀念發動了措辭激烈的文化批判,如成仿吾在《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中聲稱新文學必須以農工大眾的意識為文學的意識,以農工大眾為文學創作的對象。這些知識分子的主張折射出( )A.社會主要矛盾根本轉變 B.新文化運動陣地開始轉移C.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D.國民革命對象發生了變化6.抗戰時期,中共在經濟上除了推進“雙減雙交”政策外,《陜甘寧邊區政府施政綱領》明確要求減輕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的稅務負擔,并幫助他們開發礦山、建立工廠。這表明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致力于( )A.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爭取勝利 B.積極團結工農以建設邊區政權C.貫徹“三三制”原則發展民主政治 D.發展生產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7.1979年年底,成都有2318個家庭經營著“私營商業”,一年后上升到7242個,而到1982年,更增長到16659個。到1985年年底,個體戶的數量達到了123901家。這主要是由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B.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C.理順了計劃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8.2018年,我國現行憲法第五次修改將原序言中的“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憲法的這一修改( )A.促進了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 B.推動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踐行C.確立了法治改革的中心為立法 D.凸顯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此舉( )A.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B.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C.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D.使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0.陪審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英國在12世紀確立了陪審團制度;律師制度的起源也可追溯到羅馬共和國時期,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后,各國頒布法律支持被告自己辯護或聘請律師辯護。材料意在說明,古希臘羅馬的法律文化( )A.迎合了市民階級的價值需求 B.是歐洲法律文化的源頭C.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 D.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11.“城市里尸橫遍野,鄉村中土地荒蕪,勞動力極度匱乏。許多領主不得不提高雇工的工資,甚至放寬了對農奴的人身限制。”——14世紀中葉一位佛羅倫薩編年史家的記錄問題:上述材料描述的瘟疫對歐洲社會產生的最深遠影響是( )A.推動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B.促進了西歐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C.加速了西歐封建莊園經濟的瓦解 D.引發了近代醫學科學的革命12.18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德意志文壇上一批年輕文人宣揚不需要什么都學習外國的東西,不必言必稱希臘羅馬,更不必唯法國人馬首是瞻。在這種關注的轉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是日耳曼人,不是黑森人或圖林根人或達姆斯塔特人。這一現象折射出( )A.德意志地區的民族意識開始形成 B.文藝復興運動擴展到德意志地區C.德意志的統一促進民族文化發展 D.啟蒙運動促進德意志統一的進程13.1950年,美國主導的“文化自由大會”成立。此后,它在3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擁有新聞社,出版20多種顯赫刊物,經常舉辦藝術展覽,組織高規格的國際會議,并為音樂家、藝術家頒獎。它主導的刊物也發表一些針對美國的批評,但向來比較溫和。這表明美國( )A.致力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B.與蘇聯的對抗集中于文化領域C.借助文化活動滲透意識形態 D.國內文化發展缺乏批評性聲音14.通過立法形式對政府官員的行為予以必要的道德規范,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逐漸成為一些國家的共識。美國國會于1958年通過了《政府工作人員道德準則》,韓國于1981年頒布了《韓國公職人員道德法》。這些舉措( )A.完善了西方的官員選拔制度 B.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踐行C.反映了歐美貪污腐敗的嚴重 D.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15.聯合國曾把2001年確定為“不同文明對話年”;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包括一些發達國家,明確提出“抵抗美國的文化侵略”。據此可知( )A.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一種發展要求B.經濟全球化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C.聯合國的主要任務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D.發展中國家壯大,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16.據下表信息我們可以認定( )人教版必修二教師教學用書 3月10日,羅斯福命令停止黃金出口,后來宣布放棄金本位制,10月美元貶值30%左右,增強了美國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1870年起》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關稅戰、貨幣戰,相繼組成了一些經濟集團,這種經濟戰就成為政治戰以至軍事戰爭(二戰)的前奏張繼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1933年6月召開了世界貨幣會議,以解決匯率和貿易問題。……而羅斯福聲明美國當務之急是恢復國內經濟,拒絕承擔國際責任,國際合作的努力宣告失敗……A.羅斯福應對二戰的爆發承擔責任B.羅斯福新政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C.特朗普借鑒了羅斯福新政的經驗D.羅斯福企圖通過貨幣戰應對經濟危機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4分)材料一1809年初,洪堡被任命為普魯士內政部教育大臣,進行教育改革,教育事業交由內政部教育司管理,各省、縣也相應設立教育局。至此,普魯士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統。政府采取包括懲罰在內的強制性措施來推行義務教育政策。在強迫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減少宗教神學課程,增設實用知識課程等。1816年,普魯士220萬適齡兒童入學率約占60%,到1848年時,普魯士學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82%。普魯士政府還通過發展師范教育實現對師資培養的控制權,據統計,到1831年普魯士各省都已建立師范學校。1831年規定有志于當教師者須接受相關科目考試,實行嚴格的教師考試錄用制度。——摘編自邢來順《略論19世紀德國教育的發展趨勢》材料二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維新派在謀求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闡發教育救國的思想,康有為主張“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嚴復提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強調體育、德育三者并重的教育。進入20世紀初,教育救國思潮獲得進一步發展。教育救國論者認為“學戰”是20世紀各國生存競爭的關鍵,“人無教育,不能自立,國無教育,不能自強……中國偶有一線希望,全在教育。”他們極力批判傳統教育的弊端,要求改革甚至廢除科舉制度,效仿德國和日本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時人主張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途徑進行全民普及教育,以塑造新時代需要的新國民。——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三“文革”結束后,教育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鄧小平從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將發展教育作為科技進步的基礎性工程,核心思想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1983年9月,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命運的高度,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出根本要求,即教育要為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服務,為參與全球新技術革命競爭服務,為民族與國家的未來發展服務。“三個面向”思想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精髓”,指明了中國教育面向現代化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改革文路。教育現代化戰略充分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體系與具體構架,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提出做了理論鋪墊。——摘編自何曉芳《鄧小平“三個面向”思想與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普魯士洪堡推行的基礎教育改革的舉措。(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教育救國”思想。(8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面向”的背景和重要意義。(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并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摘編自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圍繞材料,就材料整體或某一方面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19.【美國人口遷移】(14分)材料一歐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國是從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特別是1848年歐洲革命以后,移民浪潮一潮勝過一潮,移民人數呈現遞增態勢。在這些移民中,以西歐和北歐為主,其中愛爾蘭人和德國人數量最多。對于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歷史學家稱其為“偉大的人類遷徙運動”。歐洲移民大量遷往美國的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到19世紀上半葉,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產業革命迅速發展,這些發展迅猛地沖擊著傳統社會經濟結構。同時,歐洲許多封建國家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為逃避這種迫害,不少人漂洋過海,歷經險阻來到美國。不過,單純因政治原因而移民美國的并不多。在德國移民中,1848年德意志革命迫使約五千名歐洲革命者逃往美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卡爾·舒爾茲和約瑟夫·魏德邁。——摘編自陸月娟《19世紀上半期歐洲人向美國移民的歷史分析》材料二亞洲移民美國的歷史始于19世紀中葉,當時美國因經濟社會發展亟需廉價勞動力,吸引了亞洲人前往美國。1785年,3名中國水手跟隨從廣州起航的美國商船抵達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這被視為亞洲人移民美國的開始。1847年,加州發現黃金后,以及太平天國動亂,引發了大規模的華人移民潮。1869年,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也吸引了大量華工。美洲的文化和種族也發生了改變,全世界的移民帶著他們的家鄉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來到美洲,并從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19世紀上半期歐洲人不斷向美國移民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美國的亞歐移民浪潮的影響。(8分)高二下學期半期考試歷史試題答案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4 BCAD 5~8 CADB 9~12 ABCD 13~16 CBAD二、非選擇題17.【答案】(26分)(1)舉措: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教育管理體系;利用國家強制措施推行義務教育;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建立順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發展師范教育,加強教師的培養。(8分)(2)評述:“教育救國”思潮是晚清時期民族危機嚴重背景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體進行的救亡探索的主張思想。該思想試圖通過教育培養人才塑造國民來挽救民族危亡,具有愛國意義;該思想引進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批判舊制度,有利于中國社會的轉型與近代化發展,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教育救國思想實踐需要制度保障和社會支持,在沒有徹底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情況下,其救國的目的難以實現。(8分,定義2分,積極意義答到兩點給4分,局限性答到一點給2分。)(3)背景:文革結束后,實行撥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加強與世界的聯系。(4分)意義: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轉型;是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內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教育保障和人才支撐。(6分)18.【答案】(12分)示例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2分)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非拉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如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8分)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2分)(示例只供評分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考生擬定其他論題,闡述合理即可得分)參考論題①論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不斷形成②論題:近代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對亞非拉殖民掠奪基礎上③論題:西方殖民擴張引發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④論題:棉花的發展史體現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的逐漸瓦解19.【答案】(14分)(1)原因:歐洲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歐洲革命運動的失敗與戰爭的頻繁;歐洲大陸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美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美國相對寬松的移民環境。(任意3點6分)(2)積極性表現在:增加了美洲的勞動力,促進了美洲大陸的開發,有利于美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促使美洲出現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認同,形成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任意3點6分,言之成理即可)消極表現在:造成了移民地國家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沖擊了美國原有的勞動力市場,擠壓了其公民的就業空間;給美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社會問題。(任意1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