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遠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段三校聯考高一歷史科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策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千凈后,再選涂其他答策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巴比倫王納布尼德(前556一前539年在位)在境內多個城市開展城市復建工程,工程以神廟的復建、修復為主。他熱衷研究所發現的古物,“我取出古老的泥板和寫字板,復原了從前書寫的鑲嵌版”,根據出土文獻記錄修繕烏爾辛神廟中的“禁地”。納布尼德的這些做法旨在A.創立楔形文字B.彰顯君主權威C.維護城邦利益D.探尋歷史真實2.過可是印度種姓的一個階層,他們是生產階層,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他們要布施、納稅,他們養的豬、羊,往往成為祭品,他們的身份比較低,受到壓迫和剝削。這個階層是A.婆羅門B.首陀羅C.吠舍D.賤民3.波斯帝國建立后,借鑒了近東國家的先進經驗,大力興建了覆蓋廣泛、里程較長的國家道路,并對此前的郵驛體系進行了完善,從而構建起一套相對成熟的通訊網絡。這反映波斯帝國A.對外貿易空前繁榮B.治理體系得到改進C.疆域版圖范圍擴大D.割據勢力受到管控4.公元前6世紀,大流士一世為了頌揚自己的戰績,命人用埃蘭語、古波斯語和阿卡德語巴比倫方言撰寫銘文,并以當時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懸崖上,史稱“貝希斯敦銘文”。這表明A.帝國區域內的文化多元B.區域性擴張促進文明發展C.多種文化呈現競爭格局D.波斯統治者宣揚君權神授5.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與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地區有顯著不同,這里面臨浩瀚的地中海,地域狹小,島嶼眾多,土地有限,農耕條件不佳。這些地理條件A.使古希臘文明基本獨立發展B.體現了早期文明擴展的艱巨性C.制約了雅典民族精神的培育D.推動了古希臘海洋文明的發展【高一第二學期中段三校聯考歷史卷第1頁(共6頁)】5382A6.在古代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宗教獻祭和起誓也是法庭審判的一部分,以發誓裁決紛爭被寫入許多民族的成文法之中。由此看來,發誓A.是一種解決糾紛的重要機制B.監督與懲處者都依賴神靈C.是古代希臘的法治手段之一D.作為承諾具有相當可信性7.下圖所示歷史事件歐洲+路線疆界洲界培拉。風小亞細亞地高加來拉亞海波斯亞歷山巴比倫河波斯波利斯印波斯阿拉伯度非洲河阿拉伯海一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8.下表為班圖人遷徙概況。據此可知.班圖人大遷徙路線概況西線進入西赤道非洲,西遷后形成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等南線直至抵達南非,建立了祖魯部落聯盟抵達東非沿海地區,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東線瓦希里人A.破壞了南非地區的生產方式B.促使南非地區形成統一國家C.顛覆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D.促進非洲文明朝多樣性演進9.8一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10.高麗成宗時代(981一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張: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似難盡變。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華,以革卑陋。其余車馬、衣服、制度,可因土風,使箸儉得中,不必茍同。這反映了該官員A.主張全盤吸收中國文化B.承認本國處于藩屬地位C.主張習俗遵循自身傳統D.注意保持主體的選擇性【高一第二學期中段三校聯考歷史卷第2頁(共6頁)】5382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