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發現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我國在極地科學考察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相繼建造了一系列極地科學考察站和以“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為代表的極地科學考察平臺。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探索兩極奧秘,守護地球家園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區域認知)任務四:未來科考與可持續發展(地理實踐力)任務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戰(綜合思維)任務三:野生動物保護行動計劃(人地協調觀)探索兩極奧秘,守護地球家園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小組合作閱讀教材地圖(圖8-50、8-52),標注兩極科考站位置,總結建站時間規律。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準確表述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范圍。南極地區北極地區南極地區是指南緯 60°以南的區域,包括南極洲大部分以及南太 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北極地區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絕大部分水域,亞、 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沿岸和洋中島嶼。南極地區>北極地區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西東長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向與南極點距離更遠自轉方向箭頭要在兩地間的短弧這側添加__________經線判斷法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秦嶺站乘考察船從秦嶺站經中山站至長城站進行科考,依次經過的大洋為(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0°經線穿過大西洋180°經線穿過太平洋90°E穿過印度洋任務一:極地定位與建站選址角色扮演:地理學家、工程師、氣象學家,從不同視角討論建極地科考站可行性。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獨特的研究價值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酷寒、狂風、干燥;冰川、冰山;極晝極夜;極光。南極的企鵝、海豹、磷蝦、鯨魚等動物,以及北極的北極熊等。獨特的區位環境帶來獨特的科學價值。建筑設計與施工施工難度與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采用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結構,以抵御極寒、強風、暴雪等惡劣天氣。如能源供應、供水排水、通訊網絡等。施工條件艱苦,施工時間窗口短,受大風、暴雪、低溫、強紫外線等影響,施工難度和風險都比較大。氣象觀測與研究后勤保障影響氣象災害風險氣象條件復雜多變,對全球氣候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選址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象災害風險,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惡劣的天氣可能會影響破冰船的補給運輸,增加物資運輸的難度和風險。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該站自2023年12月中旬開始建設,耗時52天完成施工。秦嶺站的選址和建筑造型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其建筑造型,從空中俯瞰就像一顆十字星,設計理念源于鄭和下西洋用的南十字星導航。從下往上看,秦嶺站的主樓被數十根立柱穩穩托舉,形成底層架空造型。秦嶺站上風向矗立著一座海拔40米的山丘,主體建筑位于完整基巖之上,并用巖石錨桿固定數米深,建筑長軸保持與主導風向一致。左上圖示意秦嶺站的地理位置,右上圖為秦嶺站景觀。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從氣候角度說明秦嶺站建設面臨的困難。酷寒、狂風、暴雪等頻發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該站自2023年12月中旬開始建設,耗時52天完成施工。秦嶺站的選址和建筑造型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其建筑造型,從空中俯瞰就像一顆十字星,設計理念源于鄭和下西洋用的南十字星導航。從下往上看,秦嶺站的主樓被數十根立柱穩穩托舉,形成底層架空造型。秦嶺站上風向矗立著一座海拔40米的山丘,主體建筑位于完整基巖之上,并用巖石錨桿固定數米深,建筑長軸保持與主導風向一致。左上圖示意秦嶺站的地理位置,右上圖為秦嶺站景觀。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分析在12月-次年2月建設秦嶺站的自然原因。暖季,氣溫最高、風力最弱、海冰最少;極晝,光照最長。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該站自2023年12月中旬開始建設,耗時52天完成施工。秦嶺站的選址和建筑造型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其建筑造型,從空中俯瞰就像一顆十字星,設計理念源于鄭和下西洋用的南十字星導航。從下往上看,秦嶺站的主樓被數十根立柱穩穩托舉,形成底層架空造型。秦嶺站上風向矗立著一座海拔40米的山丘,主體建筑位于完整基巖之上,并用巖石錨桿固定數米深,建筑長軸保持與主導風向一致。左上圖示意秦嶺站的地理位置,右上圖為秦嶺站景觀。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3)具體說明秦嶺站的選址和建筑造型對環境的適應性。選址:沿海低地和地質穩定;架空 + 流線型,減少風阻與積雪堆積。任務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戰任務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戰結合“泰坦尼克號”案例,討論冰山危害。泰坦尼克號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一艘郵輪,于 1912 年 4 月 2 日完成試航。它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龐大、內部設施最豪華的客運輪船,有“永不沉沒”的美譽。1912 年 4 月 10 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途經法國瑟堡 - 奧克特維爾以及愛爾蘭昆士敦,計劃前往美國紐約。4 月 14 日 23 時 40 分左右,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瞭望員因沒有雙筒望遠鏡,且事發當晚天氣晴朗但海面平靜無月,使冰山難以被肉眼及時發現。由于船速較快,船身右側被冰山劃開一道大口子,海水大量涌入,船身逐漸傾斜。4 月 15 日凌晨 2 時 20 分左右,泰坦尼克號完全沉沒。泰坦尼克號上約有 2224 名乘客和船員,由于救生艇數量嚴重不足,最終只有 705 人獲救,超過 1500 人葬身海底。隱蔽性:“冰山一角” 的致命欺騙;移動性與不可預測性;破壞力:動能與結構沖擊。任務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戰結合課本P73“閱讀”材料,解釋“南極更冷”的原因。海陸性質海拔南極以陸地為主,而北極以海洋為主南極海拔非常高任務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戰結合課本P72“閱讀”材料,了解因紐特人的生活,然后假設在南極遭遇極端天氣(-88.3℃、100米/秒大風),小組合作設計生存方案。別害怕!只要用科學知識和團隊合作,從以下四個方面搭建生存方案,就像玩 "極地生存闖關游戲" 一樣!避難保暖能源心理找個安全的 "避風港":冰丘背風面、雪墻后或冰蓋凹陷區。穿衣服要像 "包粽子" 一樣分層;像冬天全班圍坐取暖。省著用 "救命電力",只開 "必要的燈"。做個勇敢的 "小團隊"。生存闖關口訣避風先找冰丘后,穿衣三層不漏風;能源省著電燈暖,團隊分工樂融融。任務三:野生動物保護行動計劃極地動物一般都有哪些生活習性?它們是怎樣適應嚴酷的自然環境的?任務三:野生動物保護行動計劃南極北極任務三:野生動物保護行動計劃辯論 “是否應開發極地資源”強調科考價值主張生態保護任務三:野生動物保護行動計劃小組制定《極地動物保護倡議書》課后作業親愛的朋友們: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有一片冰雪覆蓋的神奇世界 —— 極地。這里生活著一群獨特的生命:憨態可掬的企鵝、威風凜凜的北極熊、靈活機敏的海豹…… 它們是極地生態系統的核心,更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珍貴財富。然而,如今的極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極地動物的生存岌岌可危。一、極地動物的生存困境XXX二、我們的責任與行動極地動物的命運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保護極地,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一)做 “低碳生活” 的踐行者XXX(二)做 “生態保護” 的守護者XXX(三)做 “文明科考與旅游” 的倡導者XXX(四)做 “拒絕消費傷害” 的支持者XXX三、讓我們共同承諾XXX 倡議人:×× 學校七年級全體學生2025 年 × 月 × 日任務四:未來科考與可持續發展任務四:未來科考與可持續發展閱讀課本P77-78頁內容,結合時事“雪龍號”新任務,探討科考意義。2025年4月8日,“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順利完成主要任務。此次考察實現一系列“首次”——首次在秦嶺站開展越冬考察任務,中國南極考察進入“三站越冬”時代;首次在南極成功應用風、光、氫、儲多能互補體系,新能源利用率超60%;首次在南極內陸區域開展主動源地震勘探,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①科學研究:填補極地環境數據空白;②技術創新:推動極地科考裝備升級;③國際合作:構建極地命運共同體;④戰略意義:提升中國極地治理能力;⑤社會影響:激發公眾環保意識。任務四:未來科考與可持續發展結合典型案例,探討平衡科考與環保的實踐路徑。中山站的 “生態修復實驗”:針對建站初期車輛碾壓形成的 “黑色冰面”,科考隊人工鋪設反光材料,并移植南極地衣孢子,5年內受破壞區域的生態恢復率達70%。北極黃河站的 “北極熊預警系統”:安裝紅外攝像頭和氣味屏障,當北極熊接近科考站 1 公里時自動預警,既保障人員安全,又避免使用麻醉槍等干擾手段。“雪龍” 號的 “零排放承諾”:船舶廢水經三級過濾后循環使用,廚房油煙通過靜電吸附裝置處理,2024 年航行期間垃圾回收率達98%。①遵守國際規則(《南極條約》及《北極環境保護戰略》);②技術創新減排,能源自給自足;③劃定 “生態敏感區” 與 “科考緩沖區”;④培養科考人員的環保素養。下次當你看見漫天繁星,不妨想想地球的兩端 —— 那里有最寒冷的冰雪,也有最熾熱的生命奇跡,等待著我們用科學與熱愛去守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