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三下學期歷史月考模擬試題一、單選題(共48分)1.周人滅商以前以豐鎬一帶為中心,是為“宗周”。周公二次東征后,以洛邑一帶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卒營筑,居九鼎焉”,以洛邑為王城,是為“成周”。據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A.不斷擴大西周王畿范圍 B.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C.促進南北之間文化交流 D.構建天下共主的正統性2.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成帝以后,“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職重大”。這一變化()A.體現出取士標準多樣化 B.表明刺史的監察權走向獨立C.助推了地方勢力的膨脹 D.促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3.據考古發現,相隔1500多公里的三星堆、吳城兩地,先秦古人在煉鑄青銅器時競采用同一地的金屬原料,鑄造技術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銅山銅嶺銅礦,是迄今發現的唯--處商代采銅遺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輸送過煉銅礦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銅礦。這表明先秦時期()A.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B.政府全面干預社會生產C.南北經濟發展水平趨于一致 D.存在區域經濟文化交流4.元朝海運線上,船工和水手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將海洋氣象、潮汐規律編成口訣進行預報對海城水文地理進行勘察記錄,確立導航制;對淺沙暗礁白天樹立旗纓,晚上掛燈指示繞行。這些措施()A.改變了大運河迂回曲折路線 B.完備了元朝的海運管理機構C.拓展了中國的海外貿易航線 D.顯示出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5.在明代社會中,除了普通百姓身份的經商者外,還包括皇族、官僚、士子、將軍等多種身份的商人。萬歷時期;華亭相(徐階)在位,多蓄織婦,與市為賈福王朱常洵就藩河南“諸淮鹽數三百引,設店洛陽,與民市”。這反映了明代( )A.政府放松對商業的監督 B.商品經濟得到發展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 D.重農抑商政策瓦解6.如表為東漢永和五年與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區戶數、口數的變化情況。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戶數 口數東漢永和五年 南朝宋末 東漢永和五年 南朝宋末揚州 423763 247108 1812432 1605694江州 406496 53763 1668906 376986湘州 649833 51975 2813266 419442A.北方政權頻繁南征 B.家庭倫理觀念淡化C.生產技術革新緩慢 D.地區局勢陷入動蕩7.《清鑒輯覽》記載開制度局以定規模,設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緒)帝皆嘉納之。然以見制西后,無權不能劇行,欲借群臣之議以定之。”據此可知,戊戌維新運動A.觸犯了封建勢力的利益 B.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C.沖擊了中央集權的政體 D.對政治民主化作了探索8.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說:“立憲派和革命派是一對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現了它們的不同-性,也有對抗性,但這種矛盾反映的是同一個階級的不同階層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對立著的雙方都在為沉淪中的中國尋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對兩派理解正確的是()A.兩派都主張推翻君主制度 B.兩派所依賴的經濟基礎不同C.兩派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 D.愛國是兩者共同的歷史起點9.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提出“中國所有的人生哲學,比之于世界上任何派別的哲學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三民主義是國民革命不變之最高原則“民族復興唯一正確之路線”。據此推知,《中國之命運》一書()A.旨在重建民族自信 B.加深了國共兩黨的互信C.試圖強化思想控制 D.凝聚了抗日作戰的人心10.1954年6月至9月,中國有組織地開展了憲法草案討論和宣傳。據統計,許多地區的參與者超過當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過90%,共收到118萬多條意見、建議和問題。這一活動()A.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 B.增強了人們的民主參與意識C.標志著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 D.反映了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11.如表為20世紀晚期中國農業生產結構的情況表(單位:%)。這一情況的出現得益于()項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農業結構 種植業 79.3 69.3 64.7牧業 15.5 22.1 25.8林業 3.6 5.2 4.3漁業 1.6 3.5 5.4種植業結構 糧食作物 80.4 75.8 76.5經濟作物 9.6 15.6 14.4A.國際市場向中國全面開放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導C.農民經營自主權不斷擴大 D.“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實施12.在羅馬擴張的過程中,地方習俗互相抵觸的不同地區的人們之間,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間是有糾紛的,羅馬法官不得不以某種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羅馬法逐漸形成這樣的觀點:習俗未必正確,還有一種藉以做出公平決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則.....(這)是從人的本性和理性產生出來的,因而是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A.羅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漸取代萬民法C.萬民法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 D.以習慣法排解外邦人之間的糾紛13.如表是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1461-1483年在位)采取的一些措施,其行為()時間 措施1474年 向布里新托爾城所有建造新船的人提供獎賞1476年 獎勵了一位自費修造一艘“喬治·科布罕”號船的倫敦布商1480年 授予托馬斯·克羅夫特和三個布里斯托爾人特許狀,賦予他們“到任何地方”從事三年貿易活動的權利A.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B.確立了英國商業霸主地位C.改變了東西方的貿易格局 D.有助于英國工商業的發展14.在一定意義上,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理性霸權,是占支配地位的群體對其他群體(包括男性對女性)的霸權,故女權主義在繼承理性遺產的同時也批判啟蒙運動,女權主義與啟蒙理性存在復雜的關系-掙脫與羈絆并存。材料表明啟蒙運動()A.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B.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反差C.嚴重壓制了女性的自由 D.成為西方建立霸權的工具15.如圖為坎迪斯·古切爾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繪的全球人口遷徙模式圖(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間歐洲人遷徙的主要原因是()A.奴隸貿易利潤的刺激 B.世界大戰的影響C.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 D.工業革命的推動16.下表為蘇聯歷年谷物產量統計表(部分),由此可知()年份 1913 1927 1932 1940 1950谷物產量(萬噸) 8600 7683 6987 約8585 8500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實際效果有限 B.農業的發展受制于國家發展戰略C.農業生產受國際局勢影響而波動 D.生產關系變革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二、材料題(共52分)17.(本題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永樂時期,內閣不過是一個侍左右、備顧問的秘書性機構而已,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青睞,內閣權力日益增長,逐漸有了票擬權和參與評議朝政的權力。嘉隆萬歷時期,內閣的發展達到頂峰,內閣得以以部院之職兼任大學士,品秩日漸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書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廢除后,分相權于六部,六部實際上成了最高一級行政機關,而嘉靖之后,內閣漸奪六部之權,至萬歷時,內閣首輔已儼然歷代之“宰相”。-摘編自武萍《明代的內閣制度》材料二從1688年“光榮革命”一直到1832年第一次議會改革,英國國王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內閣的去留,內閣時而聽命于議會,時而聽命于國王,因此,在18世紀前期,英國雖然形成了內閣,卻沒有確立內閣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成長為統治階級中最強大最富有的階級,相反,土地貴族的力量迅速衰落。統治階級各部分經濟實力的演變終究要體現于國家政治權力的分配上。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議會中一步一步擴充勢力,王權迅速沒落,議會主權迅速確立。因此.......在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內閣制的各項原則逐漸確立,并最終形成了責任內閣制。-摘編自韋榮建《論英國內閣制度形成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代內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的背景,并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明代內閣與英國內閣的主要不同點。18.(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駐華公使簽訂了《中美關稅新約》,規定:“歷年中美兩國所訂立有效之條約內,所載關于在中國進出口之稅率,存票、子口稅等項之條款,應撤銷作廢,而適應國家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接著,英、法、荷等國相繼與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關稅條約》,承認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中國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頒布“海關進口稅則”,將各國于1926年同意的七級附加稅率再分別加上5%的進口正稅,共有八級稅率公布為第一個國定稅則,并決定于1929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摘編自邱松慶《簡評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自主政策》材料二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總體關稅水平過高,稅率結構不盡合理,稅則的商品分類目錄不適應對外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頒布的同名稅則對這些方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改變商品分類目錄,調整進口稅率。-摘編自黃天華編著《中國關稅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關稅自主政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85年中國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的原因。19.(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說:“我們當然想看看發明的力量、優點和作用。由此引出了無數變化,以致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力量和影響似乎都不及這些機械性的發現。”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認為:“技術發明要比科學思想傳播的更快更遠。”【資料夾】①13世紀初阿拉伯地理學家阿布·菲達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記載指南針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獻。②成書于1119年的《萍洲可談》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③阿拉伯人蒲壽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舉市舶,管理本地與海外貿易事務。④英國學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寫的《論自然界的性質》記載:“當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陰天看不到陽光,或夜間世界籠罩一片黑暗時,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將針與磁石接觸。此時針在盤上旋轉,當旋轉停止時,針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歐洲十字軍進行了八次東征,遠達東地中海沿岸地區。⑥據史學家陳垣先生的考據,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國39次。《宋史》載道:“開寶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廣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閣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齊諸蕃并通貿易。”⑦明代隆慶年間,李豫亨寫道:“近年吳越閩廣屢遭倭變,倭船尾率用旱針盤以辨海道,獲之仿其制,......始多旱針盤。”⑧有學者指出:“中國人從發現磁石指極性到以人造磁針做成羅盤,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醞釀......表示這種技術原創過程的艱辛。而歐洲從對磁石指極性一無所知到12世紀末短時間內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羅盤導航,沒有技術原創過程的發展特點,顯然是接受外來的現成經驗后制造出來的。”(1)在上面的資料夾中選擇可以作為依據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描述指南針的傳播路徑。(要求:寫出傳播路徑并用具體材料佐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簡評指南針應用的歷史影響。20.(本題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思想家 主要思想孟德斯鳩(1689~1755年)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伏爾泰(1694~1778年) 倡導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認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國式的開明君主政治盧梭(1712~1778年) 認為人民應當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約,創立民主共和國,國家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中材料二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損害這些目的,人民就有權改變或廢除它。-摘自美國《獨立宣言》材料三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摘自法國《人權宣言》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對所擬觀點作簡要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論述有理有據)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D B D D D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D B D B17.(1)變化:內閣人員由備顧問到參與決策;內閣人員由官品較低到受尊崇。原因:內閣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內閣獲得了票擬權或議政權;內閣大臣兼任部院職務。(2)背景:工業革命壯大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王權沒落和議會主權的確立;1832年議會改革的影響。不同:明代內閣始終不是國家法定的中央一級的正式行政機構,英國內閣最終成為掌握國家行政權力的正式機構;明代內閣服務于皇帝專制,英國內閣對議會負責18.(1)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關稅自主政策是南京國民政府發起的關于廢除不平等條約、實現關稅自主的一項重要外交活動;撤銷作廢原有條約,改定關稅新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頒布海關進口稅則,提高進口稅率,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或有利于抵制外國商品的傾銷,保護中國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但中國海關稅率依然受到外國的制約,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2)原因:原有的195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弊端;適應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19.(1)傳播路徑:根據材料②,中國在12世紀初已明確記載將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根據材料①④,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歐洲人在不晚于12世紀末已學會將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根據材料③⑥,中國在宋朝時期與阿拉伯帝國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斷,中國的指南針技術在13世紀初之前已傳至阿拉伯帝國。根據材料⑤,11-13世紀,歐洲和阿拉伯帝國戰爭頻繁,結合所學知識,戰爭促進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綜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國的指南針技術于12世紀末之前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根據材料⑦,在中國明朝時,指南針已東傳至日本。(2)歷史影響:指南針的應用加速了世界航海業的發展,促進了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等人類重大航海事件的發生,使世界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指南針的應用傳播至歐洲,加速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歐洲在世界歷史中的優勢地位逐漸確立;指南針的應用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緊密了全球經濟聯系;為早期的殖民擴張提供了技術條件,給亞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帶來災難,但客觀上加速了這些地區的近代化。20.示例觀點: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論述:以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順應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對專制王權和教權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構想,即“理性王國”,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中頒布的《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踐行了啟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民主權”等思想,對兩國的社會變革起到了鼓舞和指導意義。因此,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社會變革是對思想理論的實踐,它們共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