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練習(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練習(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練習
一、單選題
1.英國在一戰爆發時即宣布關閉外匯兌換市場,行使延期償還權,要求各國償還貸款,美元對英鎊比值從4.9上升到6.5,美國被迫動用黃金儲備維持匯率。到1915年初,美元對英鎊的比值恢復到戰前水平。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歐洲經濟危機持續發展 B.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崩潰
C.英鎊喪失國際貨幣地位 D.美國成為戰需出口基地
2.下圖所示為1864~1907年世界歷史發展的相關狀況。據此可知( )
A.法德競爭削弱了歐洲整體實力 B.大國矛盾促使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C.歐洲各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泛濫 D.世界現代化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3.一戰后,在對國聯盟約修正案的談判中,英國、法國等國皆有所收獲(見下表)。這一切( )
國家 收獲
法國 萊茵蘭非軍事區和英美的安全保證
英國 絕對的海上優勢
日本 在山東的特權
美國 把門羅主義寫入國聯盟約
A.體現了大國間的利益平衡 B.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
C.顯示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D.以犧牲他國的利益為前提
4.下圖所示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歐洲主要參戰國家的狀況。這些狀況( )
A.反映出戰后國際體系的脆弱性 B.改變了國際分工的基本格局
C.導致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解體 D.助推了戰后民族主義的浪潮
5.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國際條約有( )
①《凡爾賽條約》 ②《國際聯盟盟約》 ③《九國公約》 ④《聯合國家宣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國際聯盟將戰敗國殖民地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原屬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土,其暫由受委任國給予“行政之指導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時為止”。第二類包括德國在中非的前殖民地,由受委任國“負地方行政之責”。第三類包括德國過去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和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屬地,受委任國可將它們作為本國領土的一部分。該規定( )
A.試圖掩蓋殖民侵略行為 B.體現了民族自決的原則 C.實現了殖民地民族獨立 D.保障了國際和平與安全
7.如表為19世紀后期德國參與或促成的國際結盟(部分)。
時間 名稱 國家
1873年、1881年 兩次三皇同盟 奧匈帝國、俄國、德國
1881年 奧塞同盟 奧匈帝國、塞爾維亞
1882年 三國同盟 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
1883年 德奧羅秘密防御同盟 德國、奧匈帝國、羅馬尼亞
1887年 地中海協定 奧匈帝國、意大利、英國
由此推知( )
A.國際關系體系以歐洲均勢為特征 B.各國開始通過達成協議解決爭端
C.在殖民地問題上列強間沖突加劇 D.德國企圖在歐洲孤立和遏制法國
8.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寫道:“這場用鮮血覆蓋整個歐洲的戰爭 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下列能佐證“亞洲本身都變了”的是( )
A.一戰導致亞洲殖民體系土崩瓦解
B.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推翻君主專制
C.亞洲資產階級主導民族解放運動
D.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
9.一戰前,歐洲列強均潛心研創戰略計劃。德國制訂施里芬計劃,計劃先用四到六個星期打敗法國,再將主力東調打敗俄國。法國的第十七號計劃和俄國的第十九號計劃也都強調進攻,力求在短期內結束戰爭。由此可見,列強的戰爭計劃( )
A.與大戰的進程相契合 B.反映了盲目樂觀心態 C.成為大戰爆發的根源 D.預示了陣地戰的模式
10.1920年7月,列寧指出:“《國際聯盟盟約》一正式公布,布爾什維主義的死敵就不得不背棄了它!盟約一開始生效,極少數最富有的國家,克列孟梭、勞合·喬治、奧蘭多、威爾遜這‘四巨頭’,又坐下來磋商建立新關系了!盟約這部機器剛一開動,就完全垮了!”在此,列寧( )
A.譴責列強干涉俄國革命 B.反對蘇聯加入國際聯盟
C.洞察到國際聯盟的本質 D.認清世界大戰將會爆發
11.如圖為1893年創作的漫畫《歐洲和平有保障》。該漫畫揭示出當時( )
漫畫背景是天使雕像,手里拿著象征和平的棕櫚枝。左邊是頭戴皇冠的俄國皇帝,法國總統緊貼著俄皇;右邊是德意志皇帝,緊隨其左右的是意大利首相和奧匈帝國領導人。
A.大國結盟促進歐洲和平 B.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C.國際安全局勢面臨挑戰 D.俄德矛盾成為歐洲的主要矛盾
12.下圖是一張出自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的歷史明信片,畫面中拔河的一方是協約國,另一方是同盟國,中間站立者是美國。對該圖寓意解讀最合理的是( )
A.美國是交戰雙方的調停人 B.美國成為戰局的關鍵性因素
C.同盟國人多勢眾占有優勢 D.大國間的矛盾正在得到調和
13.1912年,德國組建了一個臨時委員會來收集農業生產的實時數據,確定工業原料需求并制定食品和原料的存儲與分配方案。這表明,德國( )
A.進一步完善戰時體制 B.為長期作戰而準備
C.考慮到戰時封鎖威脅 D.試圖擺脫美國威脅
14.一戰期間,英國政府通過《國土保衛法》,賦予政府征用土地、管控企業、限制民眾遷徙等權力;法國將全國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置于國家管制之下;德國成立“戰時工業委員會”和“戰時原料管理處”,全面干預經濟。這些舉措反映出( )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建立 B.戰爭推動政府職能發生變化
C.政府干預經濟逐漸成為常態 D.西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同
15.巴黎和會上,戰勝國對德國賠款無法確定總數,后來在法國支持下規定的德國賠款總額超過了德國的支付能力。1924年美國銀行家道威斯通過對德國提供貸款等方式使德國的經濟生活正常化,并且只規定了5年的賠款數額。這就是道威斯計劃。這一計劃( )
A.改變了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 B.推動了德國國內法西斯運動的興起
C.有利于德國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 D.解決了英法對德問題上存在的矛盾
16.一戰后,在美英聯合施壓下,法國放棄萊茵獨立要求,取得薩爾開采權與阿爾薩斯和洛林;萊茵河左岸聯軍占領15年,右岸設非軍事區;德國東部邊界確定,承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獨立。這一系列安排( )
A.是基于戰略利益相互妥協的產物 B.重新確立了歐洲均勢的政治格局
C.有效遏制了德國的對外擴張企圖 D.開創以國際會議解決爭端的先例
二、材料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從國際體系的結構而言,德國的崛起和歐洲同盟體系的僵化是兩個重要因素。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實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國對于自身霸權的擔憂,英國開始放棄了其扮演歐洲大陸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與法國結盟,1907年與俄國結盟,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德國看到自己處于被包圍之中,也加強了與奧匈帝國的聯盟關系。從國家層次來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是多民族國家,都受到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的威脅。而德國國內的社會問題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從領導人的角度來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領袖們的特征。奧皇、俄皇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個人因素,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之一。 ——摘編自【美】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
材料二 一戰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國際會議 主要內容
巴黎和會 與同盟國簽訂一系列條約,以對德《凡爾賽條約》為主。主要內容包括: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制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華盛頓會議 美、英、日、法簽訂《四國條約》,迫使英日同盟終止
美、英、法、意、日簽訂《五國海軍協定》,限制各國海軍軍備,美國獲得和英國同等的海軍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國簽訂《九國公約》,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1)歷史研究的視角是多元的,依據材料一,概括提煉出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的研究視角。并結合所學,再補充2個其他視角。
(2)根據材料二,概括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蘊含著哪些矛盾 分析這一體系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
18.近現代國際體系的每次構建和變動,既是當時國際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也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啟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法7年戰爭之后,英國攫取了海上殖民霸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導國家。但現實情況,英國外交卻受困于孤立局面,接踵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加劇此種外交困境。時任英國首相的小威廉·皮特于1805年正式提出了歐洲戰后領土和政治安排綱領“皮特計劃”,其主要內容為剝奪法國自大革命后的領土擴張所得,按照歐洲均勢需要重構中歐版圖。參加維也納會議的英國全權代表卡斯爾雷深受皮特思想的影響,不但秉承了皮特的基本政策和戰略,還將其進一步發展、集中表現在對法和約和維也納會議中表現出的對法國的寬容。同時,在歐洲內陸選定了奧地利作為其政策支點,打擊最大的敵對國——俄國,以實現歐洲大陸體系平衡與穩定。
——摘編自叢培影《維也納體系對國際合作的啟示》
材料二 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勝利者的安全機制”,結果導致了和平的分割、安全的分割,顯然是不利于戰后和平的。凡爾賽體系簽訂的一系列條約都是戰勝國強加于戰敗國的,是對戰敗國的掠奪。國際安全機制不排斥共享利益,甚至源于共享利益。然而,主宰凡爾賽體系的西方國家卻始終排斥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排斥集體安全利益。各國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全局著想,就拿歐洲裁軍來說,幾大國都紛紛倡導裁軍,“但是沒有人相信他們是懷揣完全的誠意而來。”因此,僅僅是“勝利者的和平”是不可能實現集體安全的。
——摘自孫啟軍《論國際體系結構的穩定性因素——以維也納體系與凡爾賽體系為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該“歐洲大陸體系”的兩大重要特征,并說明英國在維也納會議上推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的相關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確立了“勝利者的安全體制”的凡爾賽體系無法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指出十月革命后蘇俄在國際法方面提出的重要主張。
19.第一次世界大戰究竟為何爆發,其根源是什么,迄今史學界依然爭論不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末,社會達爾文主義備受推崇,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強調競爭是進步的動力,國家必須為生存而戰,戰爭是最佳手段,侵略性戰爭很容易被描述成自衛或預防性行動。一戰爆發前,很多國家越來越狂熱地進行帝國主義、民族利己主義、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宣傳。19世紀末20世紀初,軍事武器中既有蒸汽動力船舶、后裝槍、機關槍、自推式魚雷、地雷以及射程更遠且精確度更高的火炮,也有可能帶來大規模殺傷的窒息性氣體、潛艇和飛機。
——據梁志《20世紀中立危機新探——以大國政治、技術進步與集體安全為視角》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各國軍事數據統計表(部分)
國家 軍隊人數(萬人) 海軍艦艇總噸位(萬噸)
1900年 1914年 1900年 1914年
英國 60 50 140.5 280
法國 70 90 64 93.4
德國 50 150 35.4 122.3
俄國 110 80 43.5 63.4
奧匈 25 35 11.4 24.4
——據DavidFerriby《理解現代史》
材料三
(1)上述材料分別是從哪些角度探討大戰爆發原因的
(2)有學者認為,一戰爆發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引走的。結合所學說明該學者的觀點。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一幅地圖與民族國家
結合地圖,從民族國家角度談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D A A D C B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B C A
1.D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期間(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在一戰爆發時即宣布關閉外匯兌換市場,美元對英鎊的比值從4.9上升到6.5,1915年初,美元對英鎊的比值恢復到戰前水平。一戰期間,美國成為戰需出口基地,通過出口物資獲得大量資金,以維持美元匯率,使美元對英鎊的比值恢復到戰前水平,D項正確;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歐洲的經濟危機并沒有持續發展,排除A項;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排除B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英鎊喪失了國際貨幣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
2.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4~1907年(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等一系列戰爭表明了歐洲大國之間在領土、霸權等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和沖突,這些戰爭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其次,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以及德奧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的形成,顯示出德國在歐洲政治格局中的崛起以及其積極尋求盟友的戰略,這引起了其他大國的警惕和不安,英法協議和英俄協議的達成,表明大國之間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斷調整外交策略,而形成不同的陣營,這種陣營的對立使得國際局勢更加緊張,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一戰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加深進而埋下戰爭隱患,此時,歐洲整體實力依然較強,排除A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極端民族主義泛濫,同時“歐洲各國”的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1864~1907年期間,世界現代化模式并未明顯從單一走向多元,這一時期,歐洲仍然是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其他地區的現代化進程相對較慢,排除D項。故選B項。
3.D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據材料可知,法國、英國、日本等大國在談判中都有所收獲,而這些利益的獲取往往伴隨著對他國利益的侵占,如日本在山東的特權就侵害了中國的主權等,即以犧牲他國的利益為前提,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各大國所得利益的來源和性質,而不僅僅是大國間的利益平衡,排除A項;材料中的談判結果更多地反映了大國間的利益爭奪和妥協,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并不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排除B項;國聯盟約修正案的談判更多地反映了大國之間的利益交換,不符合真正的國際合作精神,未體現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排除C項。故選D項。
4.D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英、法等國在戰爭期間工業品轉向軍工生產,對亞非出口萎縮,導致殖民地經濟自主性增強,同時沙俄、奧匈、德意志和奧斯曼帝國因戰敗或革命而解體,原統治下的民族地區獲得獨立契機,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新興民族國家建立,這些變化直接刺激了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D項正確;戰后國際體系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在矛盾,但材料側重國內政局和經濟變化,而非國際體系本身的結構問題,排除A項;國際分工的基本格局仍以西方工業國為核心,殖民地提供原料,材料中英法出口萎縮只是暫時現象,未改變根本格局,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最終解體是在二戰后,材料中一戰后的狀況僅是動搖而非終結殖民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
5.A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條約》簽訂于巴黎和會,主要內容是對德國的處罰,①符合題意;《國際聯盟盟約》簽訂于巴黎和會,規定了國聯的性質、宗旨、任務等,②符合題意;《九國公約》簽訂于華盛頓會議,是帝國主義共同侵略中國的協定,③符合題意;《聯合國家宣言》簽訂于二戰期間的1942年,此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崩潰,④不符合題意。綜上,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
6.A
【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國際聯盟對戰敗國殖民地的分類處理,表面上有不同的委任統治方式,但實際上都是將這些殖民地置于其他國家的控制之下,本質上仍是殖民統治。通過這種看似“合理”的分類和規定,試圖掩蓋其殖民侵略的行為,使其殖民統治“合法化”,A項正確;民族自決原則強調殖民地人民有自主決定自身命運和政治地位的權利,而材料中是由國際聯盟將殖民地委任給其他國家統治,并未真正體現民族自決,排除B項;這些規定并沒有實現殖民地的民族獨立,只是改變了殖民地的宗主國,排除C項;國際聯盟的這些規定并沒有保障國際和平與安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新的矛盾和沖突,比如委任統治國之間對殖民地利益的爭奪等,排除D項。故選A項。
7.D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可知,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德國通過與奧匈帝國、意大利等國結盟,構建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同盟體系,而法國被排除在這些同盟之外,德國企圖通過這些同盟在歐洲孤立和遏制法國,以增強自己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力,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德國參與或促成一系列政治、軍事結盟,企圖建立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而非歐洲均勢,排除A項;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國家都是歐洲國家,包括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民族國家,排除C項。故選D項。
8.C
【詳解】根據設問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根據材料“這場用鮮血覆蓋整個歐洲的戰爭 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逐漸主導民族解放運動,是“亞洲本身都變了”的重要體現,C項正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蓬勃高漲,全球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排除A項;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1911年就已推翻君主專制,發生在一戰前,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其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20世紀20年代尚未形成全局性影響,與材料中“過去幾年里 ”即一戰后初期的變化存在時間差,排除D項。故選C項。
9.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一戰前(歐洲)。根據材料“計劃先用四到六個星期打敗法國”、“力求在短期內結束戰爭”可知,一戰前列強普遍認為短期內可結束戰爭,反映了其盲目樂觀的心態,B項正確;一戰爆發后,戰爭很快就成為持久戰,戰前計劃并未與戰爭進程契合,排除A項;戰爭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是列強的戰爭計劃,排除C項;戰爭計劃是按短期運動戰的形式制訂的,并未預示長期的陣地戰模式,排除D項。故選B項。
10.C
【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列寧指出《國際聯盟盟約》公布后,其死敵背棄它,“四巨頭”又私下磋商建立新關系,且聯盟機器剛開動就垮了。根據所學知識,國際聯盟表面上倡導維護和平、促進國際合作,但實際上被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是它們維護自身利益、瓜分世界的工具,列寧的話洞察到了國際聯盟這一本質,C項正確;材料中列寧的言論重點并非譴責列強干涉俄國革命,沒有圍繞列強干涉俄國革命的相關內容展開,排除A項;當時蘇聯尚未成立,1922年底蘇聯才成立,不存在反對蘇聯加入國際聯盟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列寧對世界大戰是否會爆發的判斷相關內容,無法得出認清世界大戰將會爆發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11.C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3年歐洲。根據材料可知,漫畫描繪了歐洲主要大國領導人圍繞象征和平的天使雕像結盟的場景,包括俄國沙皇、法國總統、德意志皇帝、意大利首相和奧匈帝國領導人。這一場景反映了19世紀末歐洲復雜的同盟體系,尤其是三國同盟(德、奧、意)與法俄協約的對立格局。這一時期的歐洲正處于列強爭霸的緊張狀態,表面上通過結盟維持“和平”,實則暗藏沖突風險,C項正確;三國同盟(1882年)和法俄協約(1894年)的形成為歐洲埋下了軍事對抗的隱患,同盟體系加劇了陣營對立,最終導致一戰爆發。因此,結盟并非真正保障和平,而是強化了戰爭的可能性,排除A項;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劇了列強實力分化(如德國崛起挑戰英國霸權),殖民地爭奪激化矛盾。漫畫中列強的結盟正是這種不平衡的產物,同盟體系成為爭奪利益的工具,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1893年前后,歐洲的主要矛盾是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戰爭)和英德矛盾(殖民與海軍競爭),俄德關系此時尚未完全惡化,直到一戰前才因巴爾干問題激化,排除D項。故選C項。
12.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畫面中拔河的一方是協約國,另一方是同盟國,中間站立者是美國”、時間“1914”,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是一戰期間,同盟國集團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協約國的力量在不斷壯大,但雙方力量處于僵持狀態。1917年隨著美國的加入,德奧集團在戰略上進一步處于劣勢,整個戰爭發生了重大轉折,說明美國是戰局走向的關鍵性因素,B項正確;美國最終加入了協約國,并不是雙方的調停人,排除A項;由畫面看出,協約國人多勢眾占有優勢,排除C項;大國之間的矛盾是在一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有所調和,此時處于一戰時期,他們之間的矛盾確實還還未得到調和,排除D項。故選B項。
13.C
【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12年(德國)。據材料“1912年”“臨時委員會”“存儲與分配方案”等信息及所學可知,1912年一戰尚未爆發,德國組建臨時委員會收集相關數據制定方案,說明當時德國考慮到一旦戰爭爆發,可能面臨敵方海上封鎖導致食品和原料供應受限的威脅,所以提前做準備,C項正確;1914年一戰爆發后,德國才建立了戰時體制,排除A項;德國錯誤地估計了戰爭可能持續的時間,準備采取的是速戰速決戰略,排除B項;當時德國的最大威脅是英國,排除D項, 故選C項。
14.B
【詳解】據本題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期間的英國、法國和德國。據材料可知,一戰期間,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英、法、德三國政府對社會經濟進行了全面干預,這反映出戰爭推動政府職能發生變化,B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建立是在二戰后,排除A項;一戰期間,英、法、德三國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干預是出于戰爭的特殊需求,并非成為常態,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的情況,不能代表西方所有國家,因此,單憑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西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同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15.C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世界)。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由于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導致巴黎和會沒有確定德國賠款總數,反映了英、法等戰勝國在對德賠款問題上矛盾突出,而美國的道威斯計劃實質上是幫助德國復興,這有利于德國經濟發展,增強實力,有利于德國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C項正確;1920年建立的國際聯盟,為英法所控制,成為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這表明國際政治格局的中心仍然在歐洲,排除A項;道威斯計劃實質上是幫助德國復興,這有利于德國經濟發展,增強實力,而德國國內法西斯勢力崛起是因為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排除B項;“解決了”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16.A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法國原主張將萊茵河地區從德國分離以削弱其實力,但英美出于維持歐洲力量平衡的考慮聯合施壓,迫使法國放棄該要求,轉而以獲取薩爾煤礦開采權及收回阿爾薩斯—洛林作為補償,同時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駐軍、右岸非軍事化,這種安排既部分滿足法國安全需求,又避免德國被過度肢解,體現了英美法三國基于各自戰略利益的相互妥協,A項正確;凡爾賽體系打破戰前歐洲傳統均勢,通過削弱德國、建立新獨立國家形成新秩序,但未能真正實現穩定,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德國逐步恢復實力并突破限制,排除B項;條約對德國的壓制引發民族復仇情緒,為納粹黨上臺和對外擴張提供社會基礎,未能有效遏制其擴張野心,排除C項;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以國際會議解決爭端先例,不是一戰后這些安排,排除D項。故選A項。
17.(1)研究視角;國際體系、國家層面、領導人、民族主義社會思潮。
補充視角1;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補充視角2;地緣政治矛盾(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火藥桶”)。
補充視角3;軍事力量的競爭。
補充視角4;海外殖民地的爭奪。
(其他研究視角,言之成理即可)
(2)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
影響;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發生改變;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覺醒;美國國際地位得到提升;推動國際聯盟的出現。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現代世界。研究視角:根據材料一“從國際體系的結構而言,德國的崛起和歐洲同盟體系的僵化是兩個重要因素”可得出,國際體系;根據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實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國對于自身霸權的擔憂,英國開始放棄了其扮演歐洲大陸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與法國結盟,1907年與俄國結盟,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可得出,國家層面;根據材料“從領導人的角度來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領袖們的特征。奧皇、俄皇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個人因素,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之一”可得出,領導人;根據材料“從國家層次來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是多民族國家,都受到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的威脅”可得出,民族主義社會思潮。結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從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的視角: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爾干地區的民族問題:地緣政治矛盾(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火藥桶”);各國在工業革命以后國內經濟軍事力量的發展(軍事力量的競爭)以及需要爭奪更大的海外殖民地的視角進行研究。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現代世界。矛盾:根據材料“與同盟國簽訂一系列條約,以對德《凡爾賽條約》為主。主要內容包括: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制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可得出,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根據材料“美、英、法、意、日簽訂《五國海軍協定》,限制各國海軍軍備,美國獲得和英國同等的海軍地位”可得出,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根據材料“美、英、日、法、中等九國簽訂《九國公約》,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可得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所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也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發生改變;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覺醒;美國國際地位得到提升;推動國際聯盟的出現。
18.(1)特征:大國協調;歐洲均勢。
背景:英國外交處于困境;拿破侖帝國覆亡(或法國大革命被鎮壓)皮特計劃影響大;與奧地利關系密切;俄國成為最大競爭對手。
(2)原因:戰后條約帶掠奪性;排斥蘇聯;排斥集體安全利益;裁軍有名無實;國聯采取“全體一致”原則難以制止戰爭。(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給分)
主張:提出不兼并不賠償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
【詳解】(1)本題為特點題、原因題。時空為近代歐洲。主要特征:根據材料“按照歐洲均勢需要重構中歐版圖”可知,特征為歐洲均勢;結合所學知識,以英國為主導,聯合奧地利等國家共同維護歐洲大陸的政治穩定,防止單一霸權崛起,可知特征之一為大國協調。
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中擊敗法國,拿破侖帝國覆亡;根據材料“英國外交卻受困于孤立局面,接踵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加劇此種外交困境”可知,英國外交處于困境;根據材料“參加維也納會議的英國全權代表卡斯爾雷深受皮特思想的影響”可知,皮特計劃影響大;根據材料“在歐洲內陸選定了奧地利作為其政策支點”可知,與奧地利關系密切;根據材料“打擊最大的敵對國——俄國,以實現歐洲大陸體系平衡與穩定”可知,俄國成為最大競爭對手。
(2)本題為原因題、特點題。時空為近代歐洲。原因:根據材料“凡爾賽體系簽訂的一系列條約都是戰勝國強加于戰敗國的,是對戰敗國的掠奪”可知,戰后條約帶掠奪性;根據材料“主宰凡爾賽體系的西方國家卻始終排斥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可知,排斥蘇聯;根據材料“排斥集體安全利益”可知,凡爾賽體系排斥集體安全利益;根據材料“幾大國都紛紛倡導裁軍,‘但是沒有人相信他們是懷揣完全的誠意而來’”可知,裁軍有名無實;根據材料“僅僅是‘勝利者的和平’是不可能實現集體安全的”可知,國聯采取“全體一致”原則難以制止戰爭。
主張: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體系本質是強權政治產物,未能解決根本矛盾;蘇俄主張沖擊了舊國際法體系,為戰后國際關系注入新理念,《和平法令》:提出不割地、不賠款的公正和平,反對秘密外交,即提出不兼并不賠償原則; 主張被壓迫民族脫離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即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
19.(1)19世紀末,社會達爾文主義泛濫,戰爭成為歐洲各國認可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盛行,激發了戰爭狂熱;新技術加速應用于軍事和戰爭,提高了戰爭能力,各國擴軍備戰,加劇了戰爭危機;兩大軍事集團為戰爭作了組織準備。
(2)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國家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后起的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國際矛盾激化。故此學者認為,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詳解】(1)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由材料“ 19世紀末,社會達爾文主義備受推崇,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強調競爭是進步的動力,國家必須為生存而戰,戰爭是最佳手段,侵略性戰爭很容易被描述成自衛或預防性行動。”可得出19世紀末,社會達爾文主義泛濫,戰爭成為歐洲各國認可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由材料“一戰爆發前,很多國家越來越狂熱地進行帝國主義、民族利己主義、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宣傳。”可得出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盛行,激發了戰爭狂熱;由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軍事武器中既有蒸汽動力船舶、后裝槍、機關槍、自推式魚雷、地雷以及射程更遠且精確度更高的火炮,也有可能帶來大規模殺傷的窒息性氣體、潛艇和飛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各國軍事數據統計表”及所學可得出新技術加速應用于軍事和戰爭,提高了戰爭能力,各國擴軍備戰,加劇了戰爭危機;由材料“英法俄、德意奧”及所學可得出兩大軍事集團為戰爭作了組織準備。
(2)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國家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后起的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國際矛盾激化。由此可見,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20.一戰,一方面,削弱了帝國主義實力,民族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戰后,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等國際法,重新確立國家領土、主權和獨立等原則;成立了國際聯盟,對一些地區采取委任統治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四大帝國瓦解,東歐等地新興民族國家的出現,黎巴嫩等地脫離了帝國控制,許多地區國界線重新確認。
另一方面,一戰后通過《凡爾賽條約》等對戰敗國的領土等進行一定分割,德國等國領土被分割,違反了民族國家相應原則,激化民族國家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二戰的爆發;國際聯盟實行的“全體一致”原則并在英法兩國的操控下,對一些地區的委任統治實質上是殖民統治,也阻礙著民族國家的發展。
綜上所述,一戰對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民族國家發展的同時,尚需不斷完善國際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一戰后的歐洲,首先,要觀察圖畫,提取出相關信息。觀察圖表可知,以下信息:1.四大帝國瓦解,出現許多新興民族國家;2.沙俄變為蘇聯,削弱了帝國主義實力;3.戰敗國的領土與疆界發生變化;4.國際聯盟對一些地區實行委任統治等。其次,依據提取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說明,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注意應當從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考慮影響。從積極方面看,根據信息“1.四大帝國瓦解,出現許多新興民族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大帝國瓦解,東歐等地新興民族國家的出現,黎巴嫩等地脫離了帝國控制;根據信息“沙俄變為蘇聯,削弱了帝國主義實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實力,民族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根據信息“4.國際聯盟對一些地區實行委任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成立了國際聯盟,對一些地區采取委任統治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根據信息“3.戰敗國的領土與疆界發生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后,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等國際法,重新確立國家領土、主權和獨立等原則,許多地區國界線的重新確認。從消極方面看,根據信息“3.戰敗國的領土與疆界發生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通過《凡爾賽條約》等對戰敗國的領土等進行一定分割,德國等國領土被分割,違反了民族國家相應原則,激化民族國家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二戰的爆發;根據信息“4.國際聯盟對一些地區實行委任統治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際聯盟實行的“全體一致”原則并在英法兩國的操控下,對一些地區的委任統治實質上是殖民統治,也阻礙著民族國家的發展。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如:綜上所述,一戰對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民族國家發展的同時,尚需不斷完善國際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武乡县| 前郭尔| 安西县| 额尔古纳市| 友谊县| 麻阳| 新昌县| 盈江县| 马公市| 晋宁县| 扶风县| 京山县| 乌拉特中旗| 蓬莱市| 淳安县| 新疆| 当涂县| 壤塘县| 河南省| 崇义县| 邮箱| 黔江区| 柘城县| 乌拉特中旗| 新平| 望奎县| 衡山县| 芦山县| 象州县| 边坝县| 时尚| 周宁县| 文安县| 怀仁县| 澳门| 大关县| 油尖旺区| 仁布县| 新乡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