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A.黃巾起義B.玄武門之變C.安史之亂D.陳橋兵變初一歷史試題2025.055.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A.唐未農民戰爭B.藩鎮割據C.宦官專權D.朋黨之爭一、慧眼識真(本題共25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6.下列事件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①唐朝滅亡②唐朝打敗安史叛軍③黃巢建立政權④安史之亂⑤五代十國1.588年,隋文帝楊堅命令楊廣率水陸大軍50余萬液江作戰,進攻江南的出現陳朝,589年,陳后主被俘投降,陳朝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是()A.①②③④⑤B.⑤②③①④C.③0②④5D.④②③0③A.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隋朝B.結束了長期分裂,統一全國7.下列關于唐朝時期周邊少數民族分布形式簡圖正確的一項是C.奪取了陳朝政權,建立唐朝D.擊敷了東西突厥,控制西域回鴉突厥回2.如圖展示了唐朝某一皇帝的治國措施。下列最適合填入圖形中心處的是A,吐突厥B()回鵲吐養突厥C.吐D.回鶴8茶葉及茶文化向域外傳播自唐朝開始,茶葉消費品的外輸,不僅僅是商品貿易活動,更是與茶有關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的輸出。這些與中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政啟開元國相鄰的國家把茶文化向更遠圈層傳播,使茶文化從中國走向世界。這說3.春晚節目《山河詩長安》向我們重現了長安坡的輝煌。長安城規劃井然明()有序,東、西兩市商鋪林立:人口百余萬:國內外商人、學者云集于此。A.古代茶葉品質優良B.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達可見,當時的長安城()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D.唐代文化影響世界A.生活豐富B.農業發達C.繁榮開放D.文化昌盛9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這些使節為4.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刷,“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表現的是戰火興起和玄宗逃難入蜀的場景,而造A。造唐使B.留學生C.留學D.商人成這一場景出現的直接原因是()10.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是()2CS掃描全能王3億人翻在用的掃撞AppA.《黃帝內經》B.《神農本草經》C.《千金方》D.《唐本草》A.完顏阿骨打B.元吳C.耶律阿保機D.趙構11.下列唐朝文學藝術家與其文藝風格的對應中,不正確的是()18.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末遼之間、宋復之間“和議”共同點的是()A.顏真卿一字體端正勁美,雄渾敦厚A.緩解了雙方的戰爭狀態B.導致了南北對崎局面的形成B.吳道子—一畫作落筆雄勁,風格奔放C.宋朝都需交納錢物D.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共處C.杜甫一詩風直面社會現實,通俗易懂19.圍棋是發源于中原的一種益智游戲。考古學家在遼墓中發現了遼代瑪D.李白—一詩作職飄逸灑脫,昂揚進取瑙雙陸棋。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記載:“遼人夏月以布易氈帳,藉(心,12.玄共大師曾大量印刷普賢菩薩像,散施四方。這種印刷方式應是()墊在下面的東西)草圍棋”。據此可知()A拓石B.活字印刷C.雕版印刷D.激光印刷A.黨項族仿效唐末制度B.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13.“陳橋兵變”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王朝”的奇跡。C.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D.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這個“大王朝”的建立者是()20.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遼、宋、A.劉邦B.楊堅C.李世民D.趙匡胤夏、金時期最顯著的階段特征是()14.“未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A.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B.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事,可否裁決,與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據材料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判斷通判的作用是()21.該政權由東北入主中原,先后滅掉遼和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A.削弱宰相權力B.分解知州權力面。該政權的建立者是()C.控制地方財政D.掌控地方軍權A.鮮卑族B.契丹族C.黨項族D.女真族15.趙普給宋太祖的治國建議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為22.電影《滿江紅》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岳飛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其在詞了“制其錢谷”,宋太祖()作《滿江紅·寫懷》中寫道:“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A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B.知州三年一換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其中的“靖康恥”指的是()C.設置通判D.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利A.遼與北宋之間訂立的盟約B.重視文教的政策16.未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根本目的是()C.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D.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A捏脫統治危機,富國強兵B.提高軍隊戰斗力23.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特點的相似之處是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17.契丹族是中國古代的游牧民族。10世紀初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A.中央集權加強B.完成經濟重心南移權的少數民族首領是()C.對外交往頻繁D.民族交融加強4CS掃描全能王3億人翻在用的掃撞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