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四)一、選擇題1.(2025·封開模擬)19世紀中期,英國憑借機器的力量,成為“世界工廠”,逐步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主導世界的局面;后來居上的美國在20世紀大半時間里主導全球;隨著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實力的不斷增強,目前世界正處于“群雄竟起的時代"。“群雄竟起的時代”指( )A.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B.美蘇冷戰對峙C.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 D.“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2.(2025·封開模擬)某歷史學習小組圍繞“走近明清遺跡·感知民族交融”這一主題,準備在公眾號推送一篇文章,請為其選一幅合適的配圖( )A.唐蕃會盟碑 B.敦煌莫高窟C.臺灣赤崁樓 D.新疆伊犁將軍府3.(2025七下·珠海期中)《元史·琉球傳》記載:“琉球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相對。”后來,為管轄這一地區設置的機構是( )A.安西都護府 B.澎湖巡檢司 C.宣政院 D.伊犁將軍4.(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5.(2025七下·珠海期中)宋太宗時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實際政治運作過程中,有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參與這個宰相群體。該舉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強君權分割相權C.形成了三權分立 D.導致政權動蕩局面6.(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名句,宋代卻出現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這一變化反映了宋代( )A.強干弱枝 B.尊崇儒術 C.用人唯才 D.崇文抑武7.(2025九下·茂名期中)萬隆會議前夕,中國代表團就認為,應該在會上多提亞非國家的共同性問題,不突出我國的特殊問題。為此,周恩來在大會發言時提出( )A.“求同存異”方針 B.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8.(2025九下·茂名期中)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據統計,總數不下3000人,有一些還身居高位。這說明唐朝( )A.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 C.文化呂盛 D.政治腐敗9.(2025九下·茂名期中)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 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10.(2022·廣東一模)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此類讀物( )A.適應了對外通商的需要 B.揭示了清政府腐敗無能C.反映了科舉制度的發展 D.體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11.(2025·涼州模擬)1933年3月,羅斯福“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對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國家的保護工作中”。此舉的根本目的是( )A.緩解就業壓力 B.緩解經濟危機C.加強國家干預 D.維護資本主義制度12.(2025九下·武都期中)2025年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并—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下列事跡與孫中山直接相 關的是( )A.19世紀70年代率軍基本收復新偏B.在《民報》發用詞闡發三民主義C.領導廣州國民政府進行北伐D.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主張共同抗日13.(2025九下·武都期中)下圖為某一時期的重大事件時間軸,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14.(2025八下·三水期中)如圖為新華社記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珍貴照片——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帶頭人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這張照片( )A.體現了土地所有制變革的成效 B.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C.釋放了農村政策延續性的信號 D.見證了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15.(2025八下·三水期中)如表列出了著名科學家華羅庚1955年11月參加的部分活動。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26日 上午 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后到科學院開會下午 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27日 晚上 參加外事活動下午 報社來人約稿晚上 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國際學術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視 D.科學精神得以弘揚16.(2025七下·連平期中)1115年阿骨打建立大金政權,其民族是( )A.黨項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17.(2024七下·烏當月考)中國古代許多中央王朝與西藏地區有密切往來,以下哪一事件密切了唐朝和西藏地區聯系( )A.文成公主入藏 B.設西域都護C.設北庭都護府 D.設安西都護府18.(2025八下·龍崗月考)對于人口遷移現象,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系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其含義是“人們之所以從此地到彼地,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遷入地的拉力”。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向東南沿海移民的熱潮,其拉力主要是 ( )A.東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小B.東南沿海靠近港澳臺,便于發展經濟C.東南沿海設經濟特區,率先對外開放D.內地經濟相對落后,就業機會較少19.(2024八下·蒼梧期中)199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這種經濟增長的速度,不僅大大超過世界各國增長的平均數,而且連續位居第一。這說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 )A.將企業經營權集中在政府手中B.糧票、油票等的流通C.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D.推進黨風廉政建設20.(2025八下·龍崗月考)毛澤東說:“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我們就不能解決年年增長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需要同現時主要農作物一般產量很低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這說明開展農業合作化 ( )A.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關系 B.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C.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能夠提升我國工業水平21.(2025八下·龍崗月考)歷史實物承載著史學信息。小琦同學上網搜索發現了如下歷史實物圖片及相關報道。由此可知,小琦學習的內容是 ( )袁老伯回憶道:“1953年我剛被分配到金山縣供銷社,社里一連幾天都在討論這件事。沒多久就是選舉的日子了,從沒見過劇場里能有那么多人,一個個拿著選民證排隊,進了劇場就給你的證上敲個章,就是這個“已選',說明已參加選舉。”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 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22.(2025七下·碧江期中)《元史 地理志》“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由此可知,元朝( )A.經濟強盛 B.商業繁榮 C.疆域遼闊 D.交通便利23.(2025七下·碧江期中)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判。以下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主產于成都B.宋太宗消滅北漢,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局面C.公元744年,唐朝聯合回紇平定突厥D.唐朝畫家吳道子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24.(2025八下·祁陽期中)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開始進行了北伐和西征B.1862年,太平軍與湘軍在天京附近激戰40多天C.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D.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25.(2025九下·永定模擬)1921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下列時代精神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二、材料分析題26.(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宋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出現了許多新的發明與創新。根據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見下圖)材料二 開封從1063年起取消了燈火管制,大家于夜間可以自由行走。貿易和消遣地點直到黎明都始終開放。但將商業和手工業活動限制在特定區域(廂坊)中的規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鋪和作坊建立于整座城市中。——謝和耐《中國社會史》材料三 兩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七下歷史教師用書》(1)圖一和圖二分別代表哪種生產工具?(2)依據材料二,概括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3)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兩方面即可)。27.(2025·涼州模擬)【工業革命】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材料二: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行為的變化所引起。經濟學的制度學派也明確指出: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例如,在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來源于國內移民。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1)列舉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2)結合材料一二,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哪里?(3)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論述兩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哪些變化?28.(2025九下·武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總而言之,這場敗仗無可否認地證明了自強運動的失敗……這種外交、軍事與技術上的有限現代化努力,缺乏相應的體制與思想變革,無法振興國家,并使之成為一個現 代政權……這場戰敗標志了清王朝的即將滅亡,并且引發了帝國主義的加緊擴張及國內政治運動的興起。—— 徐中為《中國近代史 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是以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變革為目的,因而與戊戌變法有片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 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回顧戊戌重溫歷史》材料三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現代化(近代化)模式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的轉換啟動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努力探索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逐步找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方案,這種方案考慮了中國國情,是一種內生性現代化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基礎、思想演進與實踐邏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敗仗”后清政府簽訂哪一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是怎樣加緊對中國進行擴張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學界“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的理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標志是什么?指出與近代中國相比,新中國現代化有什么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答案】D【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3.【答案】B【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元史琉球傳》記載:“琉球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今臺灣)相對。”元朝為管轄這一地區設置的機構是澎湖巡檢司。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選項B正確;選項A安西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選項C宣政院是元朝設置的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排除;選項D伊犁將軍是清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答案】B【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宋朝時實際參與宰相相關權力行使的人數增加,這進一步削弱了相權,意在強化專制集權,B項符合題意;參與宰相群體的人數增多并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人數的增加,并不是三權分立,也沒有導致政權動蕩局面,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6.【答案】D【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反映了從唐朝時期從戎輕文到宋代時期重文輕武, D 符合題意;題干沒有體現強干弱枝, A 不符合題意;西漢時期獨尊儒術, B 不符合題意;題干沒有體現用人唯才方面的信息, C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7.【答案】A【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萬隆會議”,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萬隆會議上,針對某些國家針對中國、制造矛盾的行徑,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推動了會議順利進行、增強了與會國的團結、促成會議圓滿成功,故選A項。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C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萬隆會議,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8.【答案】A【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對外積極開放,政府自信開明,大批外國人在唐朝擔任各類官職,體現了唐朝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故選A項。唐朝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但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政府中外籍官員人數較多,排除B項。唐朝時期,文化繁榮昌盛,但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政府中外籍官員人數較多,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政府中外籍官員人數較多,沒有涉及唐朝政治腐敗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對外政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9.【答案】B【知識點】春秋爭霸【解析】【分析】據題干“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但到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的次數遠低于晉國國君,說明宗法分封制崩潰瓦解,周王室勢力日益衰落,而諸侯勢力膨脹,故選B項。春秋時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社會動蕩,排除C項。漢武帝尊儒,儒學開始成主流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時期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春秋爭霸”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開放廣州與外通商,因此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是為了適應對外通商的需要。A符合題意。BCD均與材料內容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鴉片戰爭。1840年到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1.【答案】D【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保護工作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項措施是羅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賑”,直接目的是通過提供工作崗位緩解失業問題,同時保護國家資源。但這一措施屬于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最終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D項正確;緩解就業壓力是“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避免革命或制度更迭,緩解經濟危機是直接目的,排除B項;加強國家干預是羅斯福新政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12.【答案】B【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解析】【分析】 點擊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團結革命力量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B項正確;左宗棠收復新疆,排除A項;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排除C項;所中山1925年逝世,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3.【答案】A【知識點】西晉的興衰;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時間軸上看,229 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政權分立;280 年西晉短暫統一全國,但之后又陷入分裂,317 年東晉建立,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政權林立;420 年南朝開始,同時期北方有北魏等政權,也是政權分立的狀態。同時,在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進了民族交融,所以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A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對應夏、商、西周時期以及春秋戰國時期,與本題時間軸不相符,排除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主要是指秦漢時期,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本題時間軸所示并非秦漢時期,排除C項;“中華文明的起源”主要是指遠古時期,如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原始人類以及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等原始農耕文明,還有傳說中的炎帝、黃帝等時期,時間遠遠早于本題時間軸所示時期,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記三國鼎立的形成、兩晉南北朝的更替相關知識。14.【答案】C【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嚴宏昌作為實行包產到戶的小崗村帶頭人,在包產到戶政策實施后能第一個買拖拉機,說明包產到戶政策使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有可能購買生產資料,這釋放出農村政策會延續下去的信號,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讓他們敢于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C項正確。包產到戶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將土地的經營權承包給農戶,土地所有制并沒有發生變革,A項錯誤,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農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僅嚴宏昌一人買拖拉機不能說明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B項錯誤,排除B項;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還遠遠沒有實現,D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農村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答案】C【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55年華羅庚作為科技人才“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參加“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還參加外事活動,科學家能夠較多的參加科技相關的活動及外事活動。這說明華羅庚參加活動的規格較高,反映了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故C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華羅庚的活動,不能整體反映中國的科教水平,排除A項;材料中只有“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涉及國際學術交流,只能反映中國對外學術交流的某些情況,僅憑此不能得出國際學術交流密切,排除B項;科學精神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材料并未論述華羅庚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態度,無法得出弘揚科學精神的歷史結論,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華羅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科技人才受到重視。16.【答案】C【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C項正確;黨項族是建立西夏的民族,排除A項;契丹族是建立遼朝的民族,排除B項;蒙古族是后來建立元朝的民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金的建立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要知道金的建立民族及建立者。17.【答案】A【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18.【答案】C【知識點】對外開放;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區的擴大【解析】【分析】據題干“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向東南沿海移民的熱潮”,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施改革開放,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推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推動了經濟發展,這種“遷入地的拉力”吸引了內地勞動力向東南沿海遷移,故選C項。對外開放,沿海經濟發展是內地向東南沿海移民的主要拉力,與“文革”影響無關,排除A項。“東南沿海靠近港澳臺,便于發展經濟”是開辟經濟特區的重要原因,不屬于向沿海移民的拉力,排除B項。“內地經濟相對落后,就業機會較少”是原居地的推力,不屬于遷入地的拉力,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改革開放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答案】C【知識點】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解析】【分析】據題干“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可知,毛澤東的講話說明,解決農業合作化問題,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解決社會主義工業化面臨的商品糧食和原料需要的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故選C項。農業合作化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關系,與材料內容描述不符,排除A項。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開展農業合作化,走集體化道路,為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市場,但并不能直接提升工業水平,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答案】A【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據題干“袁功釪的第一張選民證”“1953年我剛被分配到金山縣供銷社,社里一連幾天都在討論這件事……”,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底,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選舉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為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準備,地熱能以小琦同學學習的內容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故選A項。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與題干時間“1953年”不符,排除B項。1953年開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生產合作,走集體化道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2.【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 A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經濟方面的內容,故 A 錯誤;B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商業方面的內容,故 B 錯誤;C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故 C 正確;D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交通方面的內容,故 D 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3.【答案】B【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判,宋太宗清滅北漢,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局面,是對宋太宗滅北漢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 B 項正確;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主產于成都,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A 項;公元744年,唐朝聯合回紇平定突厥,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C 項;唐朝畫家吳道子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D 項。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解釋,什么是歷史觀點的相關史實。24.【答案】C【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則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達,題干選項中選項ABD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史實;選項C是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屬于歷史評價,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史實,什么是歷史評價的相關史實。25.【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經濟特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①經濟特區建立時間是1980年;②長征時間是1934—1936年;③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立;④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因此,按照時間順序排序,③②④①符合題意,C項正確;選項ABD時間順序錯誤,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26.【答案】(1)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2)特點:宋朝商業上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宋朝在商業上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3)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等。【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是曲轅犁。曲轅犁是唐朝發明并推廣的農具。圖2是筒車,是唐朝發明的灌溉工具。(2)根據材料二“開封從1063年起取消了燈火管制,大家于夜間可以自由行走。貿易和消遣地點直到黎明都始終開放”可知,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是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根據材料二“但將商業和手工業活動限制在特定區域(廂坊)中的規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鋪和作坊建立于整座城市中”可知,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是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3)根據材料三“國家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可知,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南方,手工業多集中在南方,南方的農業也發展迅速,這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等。故答案為:(1)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2)特點:宋朝商業上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宋朝在商業上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3)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等相關史實。27.【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1)新發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分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使人類進入鐵路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本茨發明了汽車,使交通更加便捷。(2) 起源:根據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是美國和德國。(3)變化:根據材料一“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根據材料三“ 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故答案為:(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28.【答案】(1)條約:《馬關條約》。加緊擴張: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理由: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它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還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3)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特點:階段性發展;是內生性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4)前提:民族獨立和制度變革。【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三大改造;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及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總而言之,這場敗仗無可否認地證明了自強運動的失敗……”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爭敗后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據材料一“這場戰敗標志了清王朝的即將滅亡,并且引發了帝國主義的加緊擴張及國內政治運動的興起”和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國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以此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所以,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根據材料二“‘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是以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變革為目的的,因而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可知,戊戌變法觸動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嘗試現代國家的建立;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所以說戊戌變法被“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3)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從1953年開始,標志著新中國工業化起步;結合所學三大改造的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可得出標志分別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三大改造。根據材料三“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現代化(近代化)模式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的轉換啟動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努力探索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逐步找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方案,這種方案考慮了中國國情,是一種內生性現代化方案。”與近代中國相比,新中國現代化的特點:階段性發展;是內生性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4)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洋務運動失敗)的啟示:缺乏民族獨立和制度變革導致現代化失敗。民族獨立缺失: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狀態,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經濟、外交,使現代化努力受制于人。甲午戰爭失敗直接證明,沒有民族獨立,現代化無法自主推進。制度未變革: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僅學習西方技術,但拒絕改革封建專制制度和落后思想(如科舉制、君主專制)。舊制度阻礙新技術、新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失敗。材料二(戊戌變法)的啟示:制度變革嘗試開啟現代化進程。制度變革的嘗試:戊戌變法提出設議院、改科舉、興學堂等政治制度改革,首次觸及封建體制核心。雖然失敗,但證明了現代化必須改革舊制度。民族獨立的前提性: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列強干涉和清政府受制于外國勢力,說明沒有民族獨立,制度變革難以成功。材料三(新中國成功)的啟示:民族獨立與制度變革共同推動現代化。民族獨立的奠基作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徹底擺脫半殖民地地位,獲得完全主權,為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奠定基礎。制度變革的關鍵性:新中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工業化提供制度保障。改革開放后,又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實現經濟騰飛。民族獨立是前提:沒有主權完整,現代化會受制于外來干涉(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失敗)。制度變革是核心:舊制度(封建專制或殖民地體制)不破除,現代化無法真正啟動(如清朝的教訓);新制度(如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才能釋放發展動力(如新中國的成功)。因此,實現現代化的兩大前提是:民族獨立(自主權)和制度變革(破除舊體制、建立新制度)。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是實現國家獨立。【點評】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四)一、選擇題1.(2025·封開模擬)19世紀中期,英國憑借機器的力量,成為“世界工廠”,逐步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主導世界的局面;后來居上的美國在20世紀大半時間里主導全球;隨著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實力的不斷增強,目前世界正處于“群雄竟起的時代"。“群雄竟起的時代”指( )A.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B.美蘇冷戰對峙C.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 D.“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答案】D【知識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2025·封開模擬)某歷史學習小組圍繞“走近明清遺跡·感知民族交融”這一主題,準備在公眾號推送一篇文章,請為其選一幅合適的配圖( )A.唐蕃會盟碑 B.敦煌莫高窟C.臺灣赤崁樓 D.新疆伊犁將軍府【答案】D【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3.(2025七下·珠海期中)《元史·琉球傳》記載:“琉球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相對。”后來,為管轄這一地區設置的機構是( )A.安西都護府 B.澎湖巡檢司 C.宣政院 D.伊犁將軍【答案】B【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元史琉球傳》記載:“琉球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今臺灣)相對。”元朝為管轄這一地區設置的機構是澎湖巡檢司。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選項B正確;選項A安西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選項C宣政院是元朝設置的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排除;選項D伊犁將軍是清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2025七下·珠海期中)宋太宗時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實際政治運作過程中,有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參與這個宰相群體。該舉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強君權分割相權C.形成了三權分立 D.導致政權動蕩局面【答案】B【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宋朝時實際參與宰相相關權力行使的人數增加,這進一步削弱了相權,意在強化專制集權,B項符合題意;參與宰相群體的人數增多并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人數的增加,并不是三權分立,也沒有導致政權動蕩局面,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6.(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名句,宋代卻出現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這一變化反映了宋代( )A.強干弱枝 B.尊崇儒術 C.用人唯才 D.崇文抑武【答案】D【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反映了從唐朝時期從戎輕文到宋代時期重文輕武, D 符合題意;題干沒有體現強干弱枝, A 不符合題意;西漢時期獨尊儒術, B 不符合題意;題干沒有體現用人唯才方面的信息, C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7.(2025九下·茂名期中)萬隆會議前夕,中國代表團就認為,應該在會上多提亞非國家的共同性問題,不突出我國的特殊問題。為此,周恩來在大會發言時提出( )A.“求同存異”方針 B.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A【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萬隆會議”,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萬隆會議上,針對某些國家針對中國、制造矛盾的行徑,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推動了會議順利進行、增強了與會國的團結、促成會議圓滿成功,故選A項。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C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萬隆會議,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8.(2025九下·茂名期中)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據統計,總數不下3000人,有一些還身居高位。這說明唐朝( )A.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 C.文化呂盛 D.政治腐敗【答案】A【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對外積極開放,政府自信開明,大批外國人在唐朝擔任各類官職,體現了唐朝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故選A項。唐朝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但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政府中外籍官員人數較多,排除B項。唐朝時期,文化繁榮昌盛,但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政府中外籍官員人數較多,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政府中外籍官員人數較多,沒有涉及唐朝政治腐敗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對外政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9.(2025九下·茂名期中)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 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答案】B【知識點】春秋爭霸【解析】【分析】據題干“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但到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的次數遠低于晉國國君,說明宗法分封制崩潰瓦解,周王室勢力日益衰落,而諸侯勢力膨脹,故選B項。春秋時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社會動蕩,排除C項。漢武帝尊儒,儒學開始成主流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時期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春秋爭霸”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2022·廣東一模)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此類讀物( )A.適應了對外通商的需要 B.揭示了清政府腐敗無能C.反映了科舉制度的發展 D.體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開放廣州與外通商,因此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是為了適應對外通商的需要。A符合題意。BCD均與材料內容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鴉片戰爭。1840年到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1.(2025·涼州模擬)1933年3月,羅斯福“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對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國家的保護工作中”。此舉的根本目的是( )A.緩解就業壓力 B.緩解經濟危機C.加強國家干預 D.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答案】D【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保護工作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項措施是羅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賑”,直接目的是通過提供工作崗位緩解失業問題,同時保護國家資源。但這一措施屬于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最終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D項正確;緩解就業壓力是“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避免革命或制度更迭,緩解經濟危機是直接目的,排除B項;加強國家干預是羅斯福新政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12.(2025九下·武都期中)2025年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并—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下列事跡與孫中山直接相 關的是( )A.19世紀70年代率軍基本收復新偏B.在《民報》發用詞闡發三民主義C.領導廣州國民政府進行北伐D.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主張共同抗日【答案】B【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解析】【分析】 點擊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團結革命力量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B項正確;左宗棠收復新疆,排除A項;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排除C項;所中山1925年逝世,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3.(2025九下·武都期中)下圖為某一時期的重大事件時間軸,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答案】A【知識點】西晉的興衰;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時間軸上看,229 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政權分立;280 年西晉短暫統一全國,但之后又陷入分裂,317 年東晉建立,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政權林立;420 年南朝開始,同時期北方有北魏等政權,也是政權分立的狀態。同時,在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進了民族交融,所以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A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對應夏、商、西周時期以及春秋戰國時期,與本題時間軸不相符,排除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主要是指秦漢時期,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本題時間軸所示并非秦漢時期,排除C項;“中華文明的起源”主要是指遠古時期,如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原始人類以及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等原始農耕文明,還有傳說中的炎帝、黃帝等時期,時間遠遠早于本題時間軸所示時期,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記三國鼎立的形成、兩晉南北朝的更替相關知識。14.(2025八下·三水期中)如圖為新華社記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珍貴照片——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帶頭人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這張照片( )A.體現了土地所有制變革的成效 B.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C.釋放了農村政策延續性的信號 D.見證了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答案】C【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嚴宏昌作為實行包產到戶的小崗村帶頭人,在包產到戶政策實施后能第一個買拖拉機,說明包產到戶政策使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有可能購買生產資料,這釋放出農村政策會延續下去的信號,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讓他們敢于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C項正確。包產到戶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將土地的經營權承包給農戶,土地所有制并沒有發生變革,A項錯誤,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農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僅嚴宏昌一人買拖拉機不能說明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B項錯誤,排除B項;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還遠遠沒有實現,D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農村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2025八下·三水期中)如表列出了著名科學家華羅庚1955年11月參加的部分活動。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26日 上午 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后到科學院開會下午 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27日 晚上 參加外事活動下午 報社來人約稿晚上 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國際學術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視 D.科學精神得以弘揚【答案】C【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55年華羅庚作為科技人才“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參加“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還參加外事活動,科學家能夠較多的參加科技相關的活動及外事活動。這說明華羅庚參加活動的規格較高,反映了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故C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華羅庚的活動,不能整體反映中國的科教水平,排除A項;材料中只有“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涉及國際學術交流,只能反映中國對外學術交流的某些情況,僅憑此不能得出國際學術交流密切,排除B項;科學精神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材料并未論述華羅庚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態度,無法得出弘揚科學精神的歷史結論,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華羅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科技人才受到重視。16.(2025七下·連平期中)1115年阿骨打建立大金政權,其民族是( )A.黨項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答案】C【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C項正確;黨項族是建立西夏的民族,排除A項;契丹族是建立遼朝的民族,排除B項;蒙古族是后來建立元朝的民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金的建立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要知道金的建立民族及建立者。17.(2024七下·烏當月考)中國古代許多中央王朝與西藏地區有密切往來,以下哪一事件密切了唐朝和西藏地區聯系( )A.文成公主入藏 B.設西域都護C.設北庭都護府 D.設安西都護府【答案】A【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18.(2025八下·龍崗月考)對于人口遷移現象,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系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其含義是“人們之所以從此地到彼地,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遷入地的拉力”。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向東南沿海移民的熱潮,其拉力主要是 ( )A.東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小B.東南沿海靠近港澳臺,便于發展經濟C.東南沿海設經濟特區,率先對外開放D.內地經濟相對落后,就業機會較少【答案】C【知識點】對外開放;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區的擴大【解析】【分析】據題干“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向東南沿海移民的熱潮”,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施改革開放,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推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推動了經濟發展,這種“遷入地的拉力”吸引了內地勞動力向東南沿海遷移,故選C項。對外開放,沿海經濟發展是內地向東南沿海移民的主要拉力,與“文革”影響無關,排除A項。“東南沿海靠近港澳臺,便于發展經濟”是開辟經濟特區的重要原因,不屬于向沿海移民的拉力,排除B項。“內地經濟相對落后,就業機會較少”是原居地的推力,不屬于遷入地的拉力,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改革開放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4八下·蒼梧期中)199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這種經濟增長的速度,不僅大大超過世界各國增長的平均數,而且連續位居第一。這說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 )A.將企業經營權集中在政府手中B.糧票、油票等的流通C.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D.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2025八下·龍崗月考)毛澤東說:“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我們就不能解決年年增長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需要同現時主要農作物一般產量很低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這說明開展農業合作化 ( )A.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關系 B.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C.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能夠提升我國工業水平【答案】C【知識點】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解析】【分析】據題干“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可知,毛澤東的講話說明,解決農業合作化問題,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解決社會主義工業化面臨的商品糧食和原料需要的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故選C項。農業合作化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關系,與材料內容描述不符,排除A項。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開展農業合作化,走集體化道路,為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市場,但并不能直接提升工業水平,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5八下·龍崗月考)歷史實物承載著史學信息。小琦同學上網搜索發現了如下歷史實物圖片及相關報道。由此可知,小琦學習的內容是 ( )袁老伯回憶道:“1953年我剛被分配到金山縣供銷社,社里一連幾天都在討論這件事。沒多久就是選舉的日子了,從沒見過劇場里能有那么多人,一個個拿著選民證排隊,進了劇場就給你的證上敲個章,就是這個“已選',說明已參加選舉。”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 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答案】A【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據題干“袁功釪的第一張選民證”“1953年我剛被分配到金山縣供銷社,社里一連幾天都在討論這件事……”,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底,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選舉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為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準備,地熱能以小琦同學學習的內容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故選A項。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與題干時間“1953年”不符,排除B項。1953年開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生產合作,走集體化道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2.(2025七下·碧江期中)《元史 地理志》“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由此可知,元朝( )A.經濟強盛 B.商業繁榮 C.疆域遼闊 D.交通便利【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 A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經濟方面的內容,故 A 錯誤;B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商業方面的內容,故 B 錯誤;C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故 C 正確;D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交通方面的內容,故 D 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3.(2025七下·碧江期中)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判。以下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主產于成都B.宋太宗消滅北漢,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局面C.公元744年,唐朝聯合回紇平定突厥D.唐朝畫家吳道子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答案】B【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判,宋太宗清滅北漢,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局面,是對宋太宗滅北漢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 B 項正確;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主產于成都,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A 項;公元744年,唐朝聯合回紇平定突厥,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C 項;唐朝畫家吳道子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D 項。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解釋,什么是歷史觀點的相關史實。24.(2025八下·祁陽期中)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開始進行了北伐和西征B.1862年,太平軍與湘軍在天京附近激戰40多天C.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D.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答案】C【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則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達,題干選項中選項ABD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史實;選項C是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屬于歷史評價,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史實,什么是歷史評價的相關史實。25.(2025九下·永定模擬)1921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下列時代精神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經濟特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①經濟特區建立時間是1980年;②長征時間是1934—1936年;③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立;④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因此,按照時間順序排序,③②④①符合題意,C項正確;選項ABD時間順序錯誤,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二、材料分析題26.(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宋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出現了許多新的發明與創新。根據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見下圖)材料二 開封從1063年起取消了燈火管制,大家于夜間可以自由行走。貿易和消遣地點直到黎明都始終開放。但將商業和手工業活動限制在特定區域(廂坊)中的規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鋪和作坊建立于整座城市中。——謝和耐《中國社會史》材料三 兩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七下歷史教師用書》(1)圖一和圖二分別代表哪種生產工具?(2)依據材料二,概括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3)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兩方面即可)。【答案】(1)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2)特點:宋朝商業上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宋朝在商業上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3)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等。【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是曲轅犁。曲轅犁是唐朝發明并推廣的農具。圖2是筒車,是唐朝發明的灌溉工具。(2)根據材料二“開封從1063年起取消了燈火管制,大家于夜間可以自由行走。貿易和消遣地點直到黎明都始終開放”可知,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是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根據材料二“但將商業和手工業活動限制在特定區域(廂坊)中的規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鋪和作坊建立于整座城市中”可知,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是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3)根據材料三“國家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可知,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南方,手工業多集中在南方,南方的農業也發展迅速,這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等。故答案為:(1)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2)特點:宋朝商業上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宋朝在商業上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3)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等相關史實。27.(2025·涼州模擬)【工業革命】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材料二: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行為的變化所引起。經濟學的制度學派也明確指出: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例如,在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來源于國內移民。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1)列舉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2)結合材料一二,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哪里?(3)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論述兩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哪些變化?【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1)新發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分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使人類進入鐵路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本茨發明了汽車,使交通更加便捷。(2) 起源:根據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是美國和德國。(3)變化:根據材料一“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根據材料三“ 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故答案為:(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28.(2025九下·武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總而言之,這場敗仗無可否認地證明了自強運動的失敗……這種外交、軍事與技術上的有限現代化努力,缺乏相應的體制與思想變革,無法振興國家,并使之成為一個現 代政權……這場戰敗標志了清王朝的即將滅亡,并且引發了帝國主義的加緊擴張及國內政治運動的興起。—— 徐中為《中國近代史 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是以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變革為目的,因而與戊戌變法有片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 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回顧戊戌重溫歷史》材料三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現代化(近代化)模式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的轉換啟動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努力探索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逐步找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方案,這種方案考慮了中國國情,是一種內生性現代化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基礎、思想演進與實踐邏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敗仗”后清政府簽訂哪一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是怎樣加緊對中國進行擴張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學界“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的理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標志是什么?指出與近代中國相比,新中國現代化有什么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是什么。【答案】(1)條約:《馬關條約》。加緊擴張: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理由: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它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還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3)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特點:階段性發展;是內生性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4)前提:民族獨立和制度變革。【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三大改造;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及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總而言之,這場敗仗無可否認地證明了自強運動的失敗……”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爭敗后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據材料一“這場戰敗標志了清王朝的即將滅亡,并且引發了帝國主義的加緊擴張及國內政治運動的興起”和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國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以此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所以,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根據材料二“‘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是以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變革為目的的,因而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可知,戊戌變法觸動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嘗試現代國家的建立;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所以說戊戌變法被“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3)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從1953年開始,標志著新中國工業化起步;結合所學三大改造的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可得出標志分別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三大改造。根據材料三“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現代化(近代化)模式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的轉換啟動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努力探索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逐步找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方案,這種方案考慮了中國國情,是一種內生性現代化方案。”與近代中國相比,新中國現代化的特點:階段性發展;是內生性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4)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洋務運動失敗)的啟示:缺乏民族獨立和制度變革導致現代化失敗。民族獨立缺失: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狀態,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經濟、外交,使現代化努力受制于人。甲午戰爭失敗直接證明,沒有民族獨立,現代化無法自主推進。制度未變革: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僅學習西方技術,但拒絕改革封建專制制度和落后思想(如科舉制、君主專制)。舊制度阻礙新技術、新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失敗。材料二(戊戌變法)的啟示:制度變革嘗試開啟現代化進程。制度變革的嘗試:戊戌變法提出設議院、改科舉、興學堂等政治制度改革,首次觸及封建體制核心。雖然失敗,但證明了現代化必須改革舊制度。民族獨立的前提性: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列強干涉和清政府受制于外國勢力,說明沒有民族獨立,制度變革難以成功。材料三(新中國成功)的啟示:民族獨立與制度變革共同推動現代化。民族獨立的奠基作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徹底擺脫半殖民地地位,獲得完全主權,為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奠定基礎。制度變革的關鍵性:新中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工業化提供制度保障。改革開放后,又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實現經濟騰飛。民族獨立是前提:沒有主權完整,現代化會受制于外來干涉(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失敗)。制度變革是核心:舊制度(封建專制或殖民地體制)不破除,現代化無法真正啟動(如清朝的教訓);新制度(如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才能釋放發展動力(如新中國的成功)。因此,實現現代化的兩大前提是:民族獨立(自主權)和制度變革(破除舊體制、建立新制度)。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是實現國家獨立。【點評】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四)(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四)(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