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七)一、選擇題1.(2023七上·望城期末)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 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 , 以及梨、棗、杏樹等果 樹 。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 ,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 。這反映了( ?。?br/>A.北方政局混亂導致經濟衰落 B.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C.貿易興盛刺激外來物種增加 D.南方政府大力發(fā)展果樹種植2.(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古代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人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有準確的歷法來指導農業(yè)生產,合理安排農事,而精確歷法的關鍵之一是精算圓周率。在這兩方面都有突出貢獻的人物是( )A.劉徽 B.祖沖之 C.王羲之 D.賈思勰3.(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某學者說:“自八王亂起,綱紀不立,朝政日非,加以天災人禍,凋敝之極?!痹搶W者描述的現象加速了( )A.黃巾起義 B.州牧割據 C.西晉滅亡 D.東晉滅亡4.(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br/>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5.(2025七下·珠海期中)宋太祖曾說:“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jié)度使轄區(qū)),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毕铝写胧┲凶罘线@一治國理念的是( ?。?br/>A.派文臣擔任地方知州 B.在邊境重地設立藩鎮(zhèn)節(jié)度使C.分化相權,強化君權 D.地方精銳選入禁軍強干弱枝6.(2025七下·三水期中)七年級某班學生在進行“中華英雄譜”的項目學習中整理了如下筆記。該班學生從學習中能感悟的是( ?。?br/> “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領導的部隊紀律嚴明,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 他一生廉潔正直,最終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A.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氣概 B.辛棄疾誠摯無私的情懷C.戚繼光守家衛(wèi)國的抱負 D.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7.(2025七下·三水期中)南宋陸游在《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諸侯》一詞中寫道:“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里的“胡”適指( ?。?br/>A.匈奴 B.黨項 C.契丹 D.女真8.(2025八上·山亭期末)1945年,《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認為它是“大喜事”是因為這件事( ?。?br/>A.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實力 B.順應了國內要求和平的呼聲C.阻止國共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 D.揭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9.(2023八上·新豐期末)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1942年1月起,歷時半年,廣東黨組織從香港秘密營救了何香凝、茅盾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連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這場營救( ?。?br/>A.配合了八路軍的百團大戰(zhàn) B.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封鎖C.打擊了國民政府投降政策 D.鞏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10.(2024八上·廣水期中)袁世凱就職大總統(tǒng)后,不斷破壞責任制內閣,一度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這反映了( )A.戊戌變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C.民主革命的艱巨性 D.五四運動的廣泛性11.(2025八上·山亭期末)北平學生痛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這里描述的是( ?。?br/>A.一二 九運動 B.一 二八事變C.“華北自治運動” D.八一三事變12.(2025八上·南明期末)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實 史論A 《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 《天津條約》簽訂 引發(fā)列強瓜分中國狂潮C 《北京條約》簽訂 促使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D 《辛丑條約》簽訂 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A.A B.B C.C D.D13.(2025八下·三水期中)鄧小平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是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的重要講話。這兩次講話( ?。?br/>A.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推動了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C.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D.推進了改革開放的探索進程14.(2025八下·三水期中)1978年底,中國外貿部長李強在香港公開宣布:“不久以前,我們在對外貿易上,還有兩個禁區(qū)……第二,外商在中國投資不干。最近我們決定把這兩個禁區(qū)取消了。”這一轉變( ?。?br/>A.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探索B.反映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C.標志著對外開放經濟格局的初步形成D.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5.(2025八下·潮南期中)改革開放后,逐漸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這個格局表述正確的是( )A.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B.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經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qū)C.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D.經濟三角洲--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16.(2025八下·潮南期中)20世紀90年代初,《紐約時報》這樣報道:“中國已經開始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項目,建立一個亞洲金融之都,向世界證明其對外開放仍在繼續(xù)。”材料中的“項目”是指當時中國( )A.開放廣州等沿海城市 B.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C.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qū) D.建立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17.(2023九上·湯陰月考)兩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猶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豐富的表現。這表明兩河流域文明( )A.歷史悠久 B.成果豐富 C.傳播廣泛 D.綿延至今18.目錄索引是閱讀書籍的方法之一。下列標題最適合作下圖第五單元標題的是( )第五單元 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 第15課探尋新航路 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A.封建時代的歐洲 B.走向近代C.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9.(2024九上·瀘州期中)歷史史實指的是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且可以被證實和驗證的,而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br/>A.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B.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C.大化改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D.大化改新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qū)劃和組織,在地方設國、郡、里三級20.(2024九上·宜城期中)抓關鍵信息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與“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三個關鍵信息直接相關的著作是( ?。?br/>A.《獨立宣言》 B.英國《大憲章》C.《庶民的勝利》 D.《共產黨宣言》21.(2024九下·海淀模擬)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2000多萬農奴擺脫了依附地位,獲得人身自由,為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市場。以上表述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 ?。?br/>A.背景 B.條件 C.過程 D.影響22.(2025九下·深圳期末)《羅斯福新政如何解決失業(yè)問題》一文中寫道:“當人與觀念或制度發(fā)生沖突時,羅斯??偸前讶嗣袢罕姺旁诘谝晃患右钥紤]?!绷_斯福甚至以政府大量財政赤字為代價來推進就業(yè)政策的實施,并頒布新稅法以縮小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材料表明新政( ?。?br/>A.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宗旨 B.遵循了自由主義的原則C.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民意 D.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23.(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彼得一世統(tǒng)治期間對舉辦國立初等普通教育學校進行了嘗試。到1725年,各省已經創(chuàng)辦了42所小學,學生總數達到兩千余人。這說明彼得一世改革( ?。?br/>A.轉變了俄國政治體制 B.解放了大量勞動力C.促進教育近代化發(fā)展 D.掃除了俄國的文盲24.(2025九下·廣安月考)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高老頭》主人公出身寒微,做糧食承包商發(fā)了大財。他把大部分財產給兩個女兒作陪嫁,后來自己卻被女兒們拋棄,一貧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閣樓上。作品揭露了( )A.父愛的偉大與無私 B.資本主義社會本質C.家庭關系的復雜性 D.社會底層悲慘命運25.(2025九下·廣安月考)觀察下表,引發(fā)1860—1900年美國制造業(yè)產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br/>1860-1900年主要國家制造業(yè)產量相對份額表A.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B.資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戰(zhàn)爭C.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美國內戰(zhàn)D.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民族民主革命二、材料分析題26.(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改革與一個國家發(fā)展息息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fā)表演講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fā)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br/>——摘編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材料二 下圖為俄國糧食產量變化曲線材料三 羅斯福新政的措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亞歷山大二世“給農民自由”的相關歷史事件,并說明亞歷山大二世這樣做的主觀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21年至1925年蘇俄(蘇聯)糧食產量的變化及其原因。(3)請將材料三中的A、B兩處補充完整,并結合所學歸納羅斯福新政的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影響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27.(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指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遍喿x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統(tǒng)一戰(zhàn)線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期就深刻闡明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他深刻指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是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摘編自王德華、侯遠長《中國統(tǒng)戰(zhàn)論綱》材料二 武裝斗爭1927年是血雨腥風的年份,由于對中國革命缺乏深刻認識,陳獨秀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武裝,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在革命失敗后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反動派的瘋狂屠殺,中國共產黨經歷了自誕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難……毛澤東后來對此比喻說,“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br/>——摘編自李穎《在救亡圖存的奮斗中求索“可愛中國”》等材料三 黨的建設以下是中國共產黨的部分重要會址所在地①浙江嘉興(“一大”) ②陜西延安(“七大”) ③福建古田(“古田會議”) ④河北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圖片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把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陳獨秀對中國革命缺乏深刻認識的原因,并指出中國共產黨后來是如何糾正這種錯誤認識的?(3)對材料三中的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進行排序。任選其中兩幅圖片,根據其反映的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進行黨的建設的?28.(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國古代王朝的統(tǒng)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政策來維護王朝統(tǒng)治和國家穩(wěn)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chuàng)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醒胝ㄟ^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統(tǒng)治原有部眾。唐太宗對各族將領都視為一體,當時有不少戰(zhàn)功卓著的少數民族將領,至于被任為將軍而在地方任職的那就更多了。當時突厥與吐谷渾各請互市,他們從內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內地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民乏耕?!钡睦щy。在“四海寧一”的條件下,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唐代高度發(fā)展的經濟和文化。——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三:唐玄宗曾對吏部選用的縣令親自加以復試,還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嚴格考核。他下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屯田,發(fā)展學校教育,進行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種“新的制度”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效果。(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解析】【分析】A:北方政局混亂導致經濟衰落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根據題干“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焙徒Y合所學可知,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qū)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北方的農林品種,這反映出了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B項符合題意;C:貿易興盛刺激外來物種增加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南方政府大力發(fā)展果樹種植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北方的農林品種出現在南方的原因是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北方的農林品種。2.【答案】B【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齊民要術、圓周率、水經注3.【答案】C【知識點】西晉的興衰4.【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tǒng)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答案】A【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從題目中的“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jié)度使轄區(qū)),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可知,這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其舉措是派文臣做知州。這項政策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改變了五代以來政權頻繁更迭的局面。A選項符合題意;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的重文輕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D【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他領導的部隊紀律嚴明,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他一生廉潔正直,最終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可知,描述的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體現了精忠報國的精神,D項正確;文天祥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元將領,排除A項;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的是岳飛,不是辛棄疾,排除B項;明朝將領戚繼光抗倭,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7.【答案】D【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與南宋對峙的政權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所以南宋陸游在《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諸侯》一詞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D符合題意,D項正確;匈奴是秦漢時期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排除A項;黨項是兩宋時期生活在西部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排除B項;契丹沒有與南宋并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陸游的詞《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諸侯》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南宋和金對峙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8.【答案】B【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分析】據題干“1945年”“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焙退鶎W知識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fā)動內戰(zhàn)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為實現民主統(tǒng)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順應了國內要求和平的呼聲,B正確;參加重慶談判并未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實力,A錯誤;重慶談判沒能阻止國共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違背“雙十協(xié)定”,撕毀政協(xié)決議,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了全面內戰(zhàn),C錯誤;重慶談判過程中沒有揭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才能直接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重慶談判。解題方法:依據題干時間再結合所學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9.【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解析】【分析】營救身處日寇占領的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利于贏得他們對中共的好感,從而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D項正確;百團大戰(zhàn)發(fā)生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A項;材料與粉碎日軍對根據地封鎖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國民黨的投降政策,排除C項。故本題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抗日戰(zhàn)爭。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分析中國共產黨營救行動對抗日民族戰(zhàn)線的重要作用。10.【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袁世凱就職大總統(tǒng)后,不斷破壞責任制內閣,一度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致使革命進程出現反復,這說明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民主革命具有艱巨性,故選C項。題干與辛亥革命有關,沒有涉及戊戌變法,排除A項;題干描述了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復辟帝制,公然開歷史倒車的情形,沒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排除B項。題干與辛亥革命有關,沒有涉及五四運動,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袁世凱專制獨裁復辟帝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北洋政府統(tǒng)治的相關史實。11.【答案】A【知識點】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結合所學知識,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xié)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冒著嚴寒聚集在新華門前,向國民黨當局請愿,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運動”,A正確;一 二八事變是指1932年1月28日至2月18日在中國上海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不在北平,B錯誤;1935年下半年,日本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不符合題意,C錯誤;八一三事變是指1937年8月13日在中國上海發(fā)生的軍事沖突,不在北平,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一二 九運動。解題方法:結合中國局部抗戰(zhàn)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2.【答案】D【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D符合題意;《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馬關條約》,排除A;《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引發(fā)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是《馬關條約》的簽訂,而不是《天津條約》,排除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fā)生在1860年,隨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C項因果關系顛倒,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辛丑條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鄧小平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是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的重要講話"和所學知識可知:D項"推進了改革開放的探索進程"正確,這兩次講話分別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和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1992年南方談話),D項正確;A項"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僅適用于1978年講話,不能全面概括兩次講話的意義,排除A項;B項"推動了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僅體現部分影響,不能涵蓋兩次講話的核心作用,排除B項;C項"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主要對應1992年南方談話,不能全面反映1978年講話的意義,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重要意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答案】A【知識點】經濟特區(qū)【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78年底”“決定把這兩個禁區(qū)取消了”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政府對對外貿易放寬限制,這一轉變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探索,符合題意,A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排除B項;1978年底對外開放經濟格局并未形成,排除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紀初,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記憶對外開放和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5.【答案】A【知識點】對外開放區(qū)的擴大16.【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區(qū)的擴大17.【答案】C【知識點】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據“兩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猶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豐富的表現?!笨芍?,這表明兩河流域文明傳播廣泛,傳播到其它許多地區(qū),C項正確;兩河流域文明的歷史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A項;兩河流域文明的成果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B項;兩河流域文明綿延至今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古巴比倫文明的相關史實。18.【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萌芽并逐步發(fā)展,歐洲開始醞釀一場重大的變革。文藝復興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fā)展;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歐洲殖民者在亞非拉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區(qū)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這些都顯示歐洲逐步走向近代,故選項B符合題意;A.封建時代的歐洲,題干中顯示這些事件推動資本主義在歐洲產生發(fā)展,不是封建時代,不符合題意;C.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不符合題意;D. 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是在工業(yè)革命后,代表是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zhàn),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些事件顯示的主題即時代特征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一個都不能少,切記。19.【答案】C【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tǒng)一20.【答案】D【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解析】【分析】依據題干“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A項《獨立宣言》要求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與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大憲章》是英國憲章運動的政治綱領,不符合題意;C項《庶民的勝利》是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不符合題意;D項《共產黨宣言》與“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三個關鍵信息直接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共產黨宣言》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共產黨宣言》的相關知識。21.【答案】D【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22.【答案】C【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提到羅斯福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加以考慮,以財政赤字為代價推進就業(yè)政策,還頒布新稅法縮小貧富差距。這些舉措都表明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關注民眾需求,順應了民意,C正確;羅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緩解經濟危機,并非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宗旨。雖然采取了一些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如解決失業(yè)問題等,但這只是手段,不是根本宗旨,A錯誤;自由主義強調自由放任,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而羅斯福新政是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并非遵循自由主義原則,B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羅斯福新政在解決失業(yè)等與民眾相關問題上的舉措,僅從材料無法得知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羅斯福新政。解題方法:結合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23.【答案】C【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24.【答案】B【知識點】近代世界的文學藝術家及其作品25.【答案】C【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zhàn)爭;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及影響26.【答案】(1)事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目的:鞏固政權(或維護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2)變化:迅速增長。原因:新經濟政策的推行。(3)A.工業(yè)B.社會保障(制度)特點:使用法律手段;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或加強國家干預經濟)。(4)共同原因:關注民生;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27.【答案】(1)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部分地主階級和開明紳士等,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壯大了抗日力量,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2)原因:缺乏對國情的深入了解,照搬蘇聯經驗。糾正:發(fā)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毛澤東領導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排序:①③②④。示例:浙江嘉興(“一大”):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黨的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福建古田(“古田會議”):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強調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黨的建設和軍隊建設指明了方向。陜西延安(“七大”)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深厚基礎。河北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該會議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到城市;它在革命的轉變關頭,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知識點】南昌起義;中共七大28.【答案】(1)標準:注重才學。積極作用:相對公平,有利于廣泛選拔人才;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或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等)(2)表現:妥善安置降眾,保留其原有習俗與首領;同等對待各族人民與將領;允許內地與少數民族互市。效果:加強了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唐代高度發(fā)展的經濟和文化等。(3)【示例一】同意。理由: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fā)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通過這些針對時弊的改革,唐朝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示例二】不同意。理由:唐王朝迎來鼎盛時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玄宗針對時弊的改革,對唐朝國力強大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唐太宗與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唐朝民族關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頻繁等因素共同推動唐朝走向鼎盛【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七)一、選擇題1.(2023七上·望城期末)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 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 , 以及梨、棗、杏樹等果 樹 。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 ,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 。這反映了( )A.北方政局混亂導致經濟衰落 B.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C.貿易興盛刺激外來物種增加 D.南方政府大力發(fā)展果樹種植【答案】B【知識點】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解析】【分析】A:北方政局混亂導致經濟衰落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根據題干“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焙徒Y合所學可知,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qū)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北方的農林品種,這反映出了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B項符合題意;C:貿易興盛刺激外來物種增加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南方政府大力發(fā)展果樹種植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北方的農林品種出現在南方的原因是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北方的農林品種。2.(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古代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人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有準確的歷法來指導農業(yè)生產,合理安排農事,而精確歷法的關鍵之一是精算圓周率。在這兩方面都有突出貢獻的人物是( )A.劉徽 B.祖沖之 C.王羲之 D.賈思勰【答案】B【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齊民要術、圓周率、水經注3.(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某學者說:“自八王亂起,綱紀不立,朝政日非,加以天災人禍,凋敝之極?!痹搶W者描述的現象加速了( ?。?br/>A.黃巾起義 B.州牧割據 C.西晉滅亡 D.東晉滅亡【答案】C【知識點】西晉的興衰4.(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tǒng)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2025七下·珠海期中)宋太祖曾說:“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jié)度使轄區(qū)),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毕铝写胧┲凶罘线@一治國理念的是( )A.派文臣擔任地方知州 B.在邊境重地設立藩鎮(zhèn)節(jié)度使C.分化相權,強化君權 D.地方精銳選入禁軍強干弱枝【答案】A【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從題目中的“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jié)度使轄區(qū)),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可知,這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其舉措是派文臣做知州。這項政策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改變了五代以來政權頻繁更迭的局面。A選項符合題意;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的重文輕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5七下·三水期中)七年級某班學生在進行“中華英雄譜”的項目學習中整理了如下筆記。該班學生從學習中能感悟的是( ) “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領導的部隊紀律嚴明,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 他一生廉潔正直,最終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A.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氣概 B.辛棄疾誠摯無私的情懷C.戚繼光守家衛(wèi)國的抱負 D.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答案】D【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他領導的部隊紀律嚴明,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他一生廉潔正直,最終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可知,描述的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體現了精忠報國的精神,D項正確;文天祥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元將領,排除A項;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的是岳飛,不是辛棄疾,排除B項;明朝將領戚繼光抗倭,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7.(2025七下·三水期中)南宋陸游在《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諸侯》一詞中寫道:“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里的“胡”適指( ?。?br/>A.匈奴 B.黨項 C.契丹 D.女真【答案】D【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與南宋對峙的政權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所以南宋陸游在《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諸侯》一詞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D符合題意,D項正確;匈奴是秦漢時期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排除A項;黨項是兩宋時期生活在西部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排除B項;契丹沒有與南宋并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陸游的詞《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諸侯》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南宋和金對峙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8.(2025八上·山亭期末)1945年,《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辈牧现械恼J為它是“大喜事”是因為這件事( )A.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實力 B.順應了國內要求和平的呼聲C.阻止國共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 D.揭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答案】B【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分析】據題干“1945年”“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焙退鶎W知識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fā)動內戰(zhàn)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為實現民主統(tǒng)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順應了國內要求和平的呼聲,B正確;參加重慶談判并未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實力,A錯誤;重慶談判沒能阻止國共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違背“雙十協(xié)定”,撕毀政協(xié)決議,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了全面內戰(zhàn),C錯誤;重慶談判過程中沒有揭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才能直接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重慶談判。解題方法:依據題干時間再結合所學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9.(2023八上·新豐期末)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1942年1月起,歷時半年,廣東黨組織從香港秘密營救了何香凝、茅盾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連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這場營救( )A.配合了八路軍的百團大戰(zhàn) B.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封鎖C.打擊了國民政府投降政策 D.鞏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解析】【分析】營救身處日寇占領的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利于贏得他們對中共的好感,從而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D項正確;百團大戰(zhàn)發(fā)生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A項;材料與粉碎日軍對根據地封鎖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國民黨的投降政策,排除C項。故本題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抗日戰(zhàn)爭。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分析中國共產黨營救行動對抗日民族戰(zhàn)線的重要作用。10.(2024八上·廣水期中)袁世凱就職大總統(tǒng)后,不斷破壞責任制內閣,一度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這反映了( ?。?br/>A.戊戌變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C.民主革命的艱巨性 D.五四運動的廣泛性【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袁世凱就職大總統(tǒng)后,不斷破壞責任制內閣,一度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致使革命進程出現反復,這說明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民主革命具有艱巨性,故選C項。題干與辛亥革命有關,沒有涉及戊戌變法,排除A項;題干描述了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復辟帝制,公然開歷史倒車的情形,沒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排除B項。題干與辛亥革命有關,沒有涉及五四運動,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袁世凱專制獨裁復辟帝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北洋政府統(tǒng)治的相關史實。11.(2025八上·山亭期末)北平學生痛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這里描述的是( )A.一二 九運動 B.一 二八事變C.“華北自治運動” D.八一三事變【答案】A【知識點】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結合所學知識,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xié)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冒著嚴寒聚集在新華門前,向國民黨當局請愿,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運動”,A正確;一 二八事變是指1932年1月28日至2月18日在中國上海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不在北平,B錯誤;1935年下半年,日本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不符合題意,C錯誤;八一三事變是指1937年8月13日在中國上海發(fā)生的軍事沖突,不在北平,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一二 九運動。解題方法:結合中國局部抗戰(zhàn)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2.(2025八上·南明期末)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實 史論A 《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 《天津條約》簽訂 引發(fā)列強瓜分中國狂潮C 《北京條約》簽訂 促使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D 《辛丑條約》簽訂 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D符合題意;《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馬關條約》,排除A;《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引發(fā)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是《馬關條約》的簽訂,而不是《天津條約》,排除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fā)生在1860年,隨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C項因果關系顛倒,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辛丑條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八下·三水期中)鄧小平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是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的重要講話。這兩次講話( ?。?br/>A.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推動了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C.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D.推進了改革開放的探索進程【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鄧小平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是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的重要講話"和所學知識可知:D項"推進了改革開放的探索進程"正確,這兩次講話分別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和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1992年南方談話),D項正確;A項"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僅適用于1978年講話,不能全面概括兩次講話的意義,排除A項;B項"推動了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僅體現部分影響,不能涵蓋兩次講話的核心作用,排除B項;C項"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主要對應1992年南方談話,不能全面反映1978年講話的意義,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重要意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2025八下·三水期中)1978年底,中國外貿部長李強在香港公開宣布:“不久以前,我們在對外貿易上,還有兩個禁區(qū)……第二,外商在中國投資不干。最近我們決定把這兩個禁區(qū)取消了。”這一轉變( )A.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探索B.反映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C.標志著對外開放經濟格局的初步形成D.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答案】A【知識點】經濟特區(qū)【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78年底”“決定把這兩個禁區(qū)取消了”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政府對對外貿易放寬限制,這一轉變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探索,符合題意,A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排除B項;1978年底對外開放經濟格局并未形成,排除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紀初,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記憶對外開放和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5.(2025八下·潮南期中)改革開放后,逐漸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這個格局表述正確的是( ?。?br/>A.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B.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經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qū)C.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D.經濟三角洲--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答案】A【知識點】對外開放區(qū)的擴大16.(2025八下·潮南期中)20世紀90年代初,《紐約時報》這樣報道:“中國已經開始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項目,建立一個亞洲金融之都,向世界證明其對外開放仍在繼續(xù)。”材料中的“項目”是指當時中國( ?。?br/>A.開放廣州等沿海城市 B.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C.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qū) D.建立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區(qū)的擴大17.(2023九上·湯陰月考)兩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猶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豐富的表現。這表明兩河流域文明( )A.歷史悠久 B.成果豐富 C.傳播廣泛 D.綿延至今【答案】C【知識點】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據“兩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猶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豐富的表現?!笨芍@表明兩河流域文明傳播廣泛,傳播到其它許多地區(qū),C項正確;兩河流域文明的歷史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A項;兩河流域文明的成果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B項;兩河流域文明綿延至今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古巴比倫文明的相關史實。18.目錄索引是閱讀書籍的方法之一。下列標題最適合作下圖第五單元標題的是( )第五單元 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 第15課探尋新航路 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A.封建時代的歐洲 B.走向近代C.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萌芽并逐步發(fā)展,歐洲開始醞釀一場重大的變革。文藝復興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fā)展;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歐洲殖民者在亞非拉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區(qū)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這些都顯示歐洲逐步走向近代,故選項B符合題意;A.封建時代的歐洲,題干中顯示這些事件推動資本主義在歐洲產生發(fā)展,不是封建時代,不符合題意;C.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不符合題意;D. 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是在工業(yè)革命后,代表是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zhàn),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些事件顯示的主題即時代特征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一個都不能少,切記。19.(2024九上·瀘州期中)歷史史實指的是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且可以被證實和驗證的,而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br/>A.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B.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C.大化改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D.大化改新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qū)劃和組織,在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答案】C【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tǒng)一20.(2024九上·宜城期中)抓關鍵信息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與“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三個關鍵信息直接相關的著作是( ?。?br/>A.《獨立宣言》 B.英國《大憲章》C.《庶民的勝利》 D.《共產黨宣言》【答案】D【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解析】【分析】依據題干“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A項《獨立宣言》要求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與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大憲章》是英國憲章運動的政治綱領,不符合題意;C項《庶民的勝利》是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不符合題意;D項《共產黨宣言》與“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三個關鍵信息直接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共產黨宣言》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共產黨宣言》的相關知識。21.(2024九下·海淀模擬)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2000多萬農奴擺脫了依附地位,獲得人身自由,為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市場。以上表述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 ?。?br/>A.背景 B.條件 C.過程 D.影響【答案】D【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22.(2025九下·深圳期末)《羅斯福新政如何解決失業(yè)問題》一文中寫道:“當人與觀念或制度發(fā)生沖突時,羅斯??偸前讶嗣袢罕姺旁诘谝晃患右钥紤]。”羅斯福甚至以政府大量財政赤字為代價來推進就業(yè)政策的實施,并頒布新稅法以縮小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材料表明新政( )A.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宗旨 B.遵循了自由主義的原則C.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民意 D.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答案】C【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提到羅斯福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加以考慮,以財政赤字為代價推進就業(yè)政策,還頒布新稅法縮小貧富差距。這些舉措都表明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關注民眾需求,順應了民意,C正確;羅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緩解經濟危機,并非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宗旨。雖然采取了一些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如解決失業(yè)問題等,但這只是手段,不是根本宗旨,A錯誤;自由主義強調自由放任,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而羅斯福新政是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并非遵循自由主義原則,B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羅斯福新政在解決失業(yè)等與民眾相關問題上的舉措,僅從材料無法得知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羅斯福新政。解題方法:結合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23.(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彼得一世統(tǒng)治期間對舉辦國立初等普通教育學校進行了嘗試。到1725年,各省已經創(chuàng)辦了42所小學,學生總數達到兩千余人。這說明彼得一世改革( ?。?br/>A.轉變了俄國政治體制 B.解放了大量勞動力C.促進教育近代化發(fā)展 D.掃除了俄國的文盲【答案】C【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24.(2025九下·廣安月考)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高老頭》主人公出身寒微,做糧食承包商發(fā)了大財。他把大部分財產給兩個女兒作陪嫁,后來自己卻被女兒們拋棄,一貧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閣樓上。作品揭露了( ?。?br/>A.父愛的偉大與無私 B.資本主義社會本質C.家庭關系的復雜性 D.社會底層悲慘命運【答案】B【知識點】近代世界的文學藝術家及其作品25.(2025九下·廣安月考)觀察下表,引發(fā)1860—1900年美國制造業(yè)產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br/>1860-1900年主要國家制造業(yè)產量相對份額表A.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B.資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戰(zhàn)爭C.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美國內戰(zhàn)D.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民族民主革命【答案】C【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zhàn)爭;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及影響二、材料分析題26.(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改革與一個國家發(fā)展息息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fā)表演講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fā)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br/>——摘編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材料二 下圖為俄國糧食產量變化曲線材料三 羅斯福新政的措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亞歷山大二世“給農民自由”的相關歷史事件,并說明亞歷山大二世這樣做的主觀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21年至1925年蘇俄(蘇聯)糧食產量的變化及其原因。(3)請將材料三中的A、B兩處補充完整,并結合所學歸納羅斯福新政的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影響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答案】(1)事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目的:鞏固政權(或維護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2)變化:迅速增長。原因:新經濟政策的推行。(3)A.工業(yè)B.社會保障(制度)特點:使用法律手段;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或加強國家干預經濟)。(4)共同原因:關注民生;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27.(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指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統(tǒng)一戰(zhàn)線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期就深刻闡明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他深刻指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是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摘編自王德華、侯遠長《中國統(tǒng)戰(zhàn)論綱》材料二 武裝斗爭1927年是血雨腥風的年份,由于對中國革命缺乏深刻認識,陳獨秀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武裝,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在革命失敗后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反動派的瘋狂屠殺,中國共產黨經歷了自誕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難……毛澤東后來對此比喻說,“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br/>——摘編自李穎《在救亡圖存的奮斗中求索“可愛中國”》等材料三 黨的建設以下是中國共產黨的部分重要會址所在地①浙江嘉興(“一大”) ②陜西延安(“七大”) ③福建古田(“古田會議”) ④河北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圖片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把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陳獨秀對中國革命缺乏深刻認識的原因,并指出中國共產黨后來是如何糾正這種錯誤認識的?(3)對材料三中的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進行排序。任選其中兩幅圖片,根據其反映的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進行黨的建設的?【答案】(1)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部分地主階級和開明紳士等,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壯大了抗日力量,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2)原因:缺乏對國情的深入了解,照搬蘇聯經驗。糾正:發(fā)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毛澤東領導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排序:①③②④。示例:浙江嘉興(“一大”):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黨的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福建古田(“古田會議”):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強調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黨的建設和軍隊建設指明了方向。陜西延安(“七大”)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深厚基礎。河北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該會議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到城市;它在革命的轉變關頭,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知識點】南昌起義;中共七大28.(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國古代王朝的統(tǒng)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政策來維護王朝統(tǒng)治和國家穩(wěn)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chuàng)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中央政府通過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統(tǒng)治原有部眾。唐太宗對各族將領都視為一體,當時有不少戰(zhàn)功卓著的少數民族將領,至于被任為將軍而在地方任職的那就更多了。當時突厥與吐谷渾各請互市,他們從內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內地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民乏耕?!钡睦щy。在“四海寧一”的條件下,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唐代高度發(fā)展的經濟和文化。——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三:唐玄宗曾對吏部選用的縣令親自加以復試,還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嚴格考核。他下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屯田,發(fā)展學校教育,進行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種“新的制度”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效果。(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標準:注重才學。積極作用:相對公平,有利于廣泛選拔人才;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或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等)(2)表現:妥善安置降眾,保留其原有習俗與首領;同等對待各族人民與將領;允許內地與少數民族互市。效果:加強了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唐代高度發(fā)展的經濟和文化等。(3)【示例一】同意。理由: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fā)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通過這些針對時弊的改革,唐朝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示例二】不同意。理由:唐王朝迎來鼎盛時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玄宗針對時弊的改革,對唐朝國力強大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唐太宗與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唐朝民族關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頻繁等因素共同推動唐朝走向鼎盛【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七)(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七)(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