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八)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八)

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八)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br/>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
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2024七下·阜寧期中)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 ?。?br/>A.三國兩晉 B.南北朝 C.五代十國 D.遼宋夏金
【答案】C
【知識點】安史之亂
3.(2022·廣東)1793 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后,乾隆帝密諭沿海督撫:“該國夷人雖能諳悉海道,善于駕馭……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這表明,乾隆帝(  )
A.認為天朝物產豐富 B.改變閉關鎖國政策
C.具有一定防范意識 D.意圖建立近代海軍
【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乾隆這句話的大意是:英國人的軍艦先進,海軍厲害,但無法進入中國的內陸,如果我們能在沿海各口岸嚴加防范,那英國也就不足為慮了。這表明乾隆帝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識。
A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題干材料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
BD兩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C項具有一定防范意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項意圖建立近代海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乾隆帝的對外政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乾隆帝的對外政策的內容和影響。
4.(2025九下·茂名期中)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 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
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
【答案】B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分析】據題干“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但到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的次數遠低于晉國國君,說明宗法分封制崩潰瓦解,周王室勢力日益衰落,而諸侯勢力膨脹,故選B項。
春秋時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社會動蕩,排除C項。
漢武帝尊儒,儒學開始成主流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時期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春秋爭霸”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5·封開模擬)中共十八大指出,五十多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最終取得了革命、建設的偉大勝利。下列史實符合這一論述的有(  )
①南昌起義
②遵義會議
③重慶談判
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遵義會議
6.(2025·封開模擬)某歷史學習小組圍繞“走近明清遺跡·感知民族交融”這一主題,準備在公眾號推送一篇文章,請為其選一幅合適的配圖( ?。?br/>A.唐蕃會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臺灣赤崁樓 D.新疆伊犁將軍府
【答案】D
【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7.(2025·涼州模擬)日本大化改新前“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他們“各置己民,恣情驅使”,甚至擁有獨立的武裝。這種狀況促使日本 (  )
A.學習唐朝強化集權 B.廢藩置縣強化統治
C.對外擴張掠奪資源 D.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答案】A
【知識點】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據題干“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改變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本通過學習唐朝強化集權的做法,來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
廢藩置縣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明治維新發生在大化改新之后很久,與大化改新前的背景不相關,排除B項;
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日本國內各氏的獨立狀況,并沒有體現出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信息,排除C項;
材料重點在于政治上各氏的獨立情況,未涉及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方面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8.(2025·涼州模擬)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整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內,歐洲人盛開出奪目的鮮花”。黑格爾所說的“精神”指的是( ?。?br/>A.印度種姓制度 B.古代基督宗教
C.雅典民主政治 D.羅馬法律體系
【答案】C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搖籃”,特別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現在很多民主原則,都是源于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因此黑格爾說的“精神”是指雅典民主政治,C項正確;
印度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與古希臘無關,排除A項;
古代基督宗教起源于西亞,成為羅馬國教,不是古希臘創造的,排除B項;
羅馬法律體系與古希臘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
9.(2025九下·武都期中)14世紀晚期,意大利的一些新學校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潛能。這是因為( ?。?br/>A.手工工場的出現 B.新航路的開辟
C.文藝復興的興起 D.工業化的發展
【答案】C
【知識點】文藝復興
【解析】【分析】題目描述的是14世紀晚期意大利教育理念的變化,強調**古典文學學習**(人文主義精神)和**體育鍛煉**(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思想**的體現。文藝復興(14—17世紀)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潛能和現世幸福,反對中世紀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因此,意大利的新學校改革直接受到文藝復興思潮的推動,C項正確;
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與經濟生產方式相關,但與題干中教育理念的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
新航路開辟始于15世紀末(如1492年哥倫布航行),時間不符,且其影響主要在貿易和殖民擴張領域,排除B項;
工業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后的現象,與14世紀的意大利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人文主義思想。
10.(2025八下·三水期中)20世紀八十年代,深圳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后,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這主要得益于(  )
A.自然資源豐富 B.人民辛勤勞動
C.國家政策優惠 D.地理位置優越
【答案】C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20世紀八十年代,深圳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后"和所學知識可知,深圳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賦予的特殊政策,C項正確;
A項"自然資源豐富"不符合深圳實際,深圳原本是資源匱乏的小漁村,排除A項;
B項"人民辛勤勞動"雖是重要因素,但非題干強調的主因,排除B項;
D項"地理位置優越"雖是深圳優勢,但題干突出的是特區政策帶來的變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外開放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2025八下·三水期中)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一環,涉及到許多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題目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但這個“綱”在1978年底被果斷結束。題目中的“抓綱”是指(  )
A.以階級斗爭為綱 B.以經濟建設為綱
C.以文化建設為綱 D.以思想建設為綱
【答案】A
【知識點】“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題目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但這個'綱'在1978年底被果斷結束"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實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A項正確;
B項"以經濟建設為綱"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工作重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
C項"以文化建設為綱"不符合"文革"結束初期的歷史背景,排除C項;
D項"以思想建設為綱"不符合"文革"結束初期的歷史背景,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注意文化大革命的知識的識記。
12.(2025八下·潮南期中)歷史學著作《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钡谌巍案锩钡某晒Γā 。?br/>A.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B.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C.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D.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答案】D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D項符合題意;
A:一五計劃完成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A項不符合題意;
B: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B項不符合題意;
C:1956年底,三大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某記者為一次重大的紀念活動撰寫的報道中說:“對國家而言,它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民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边@次活動紀念的是( ?。?br/>A.新中國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西藏民主改革 D.西藏自治區建立
【答案】B
【知識點】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2月,西藏地區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西藏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進行和平談判。雙方經過充分協商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據“對國家而言,它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民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活動紀念的是西藏和平解放,B項正確;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于“藏民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不一致,排除A項;
1959年西藏開始進行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區建立,而“ 藏民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 ”始于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排除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藏和平解放的相關史實。
14.(2025八下·龍崗月考)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1970年產量的總和。到1980年,鳳陽縣的糧食總產量比1979年又增長14.2%,許多農戶實現了“一年翻身”。這說明“大包干” (  )
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C.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D.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據題干“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1970年產量的總和……”,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糧食產量,說明“大包干”適應了當時農村實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
“大包干”下,農民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并未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排除A項。
1955年,全國農村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造,排除B項。
1952年底,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5.(2022·廣東)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為此,世界各國應該(  )
A.推進貿易自由 B.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C.增強軍事實力 D.提高婦女社會地位
【答案】B
【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人類也面臨很多共同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共同問題,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定。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為此,世界各國應該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ACD三項均與“面對生態環境挑戰”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追求攜手合作應對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6.(2025·斗門模擬)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先后宣布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巴黎氣候協定》等組織,并計劃要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這反映了(  )
A.美國實施單邊外交 B.美國在推行霸權主義
C.世界經濟交流減少 D.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答案】A
【知識點】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是美國單方面退出很多的國際協議和國際組織,這是一種典型的堅持單邊主義的措施,A符合題意;
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是指美國利用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欺壓、干涉和支配,以維護和擴大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利益,與材料不相符,排除B;
材料僅涉及美國退出一系列的國際組織,并不涉及其貿易問題,排除C;
多極化趨勢體現的是多個力量中心對國際事務產生重要影響,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霸權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霸權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斗門模擬)巴黎和會上,美、英支持日本獲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然而,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英又支持中國收回在山東的大部分權益。這說明( ?。?br/>A.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B.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重重
C.美英與中國結成友好關系 D.美國企圖獨占山東的權益
【答案】B
【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巴黎和會上,美、英支持日本獲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然而華盛頓會議上,美、英又支持中國收回在山東的大部分權益”可知,美、英等國態度的變化是因為日本在亞洲積極地進行擴張,威脅到了英、美等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因此它們才會在華盛頓會議上想要去削弱日本,進而轉向去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這表明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重重,B符合題意;
一戰后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A;
題干強調的是美英對日態度轉變的原因是因為利益沖突,與美英與中國結成友好關系不符,排除C;
美國企圖獨占山東的權益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陽西模擬)下表是歐洲某些國家在1951-1975年出臺的政策,這表明這些國家( ?。?br/>時間 措施
1951年 法國頒布《失業救助法》,建立失業救助制度
1963年 聯邦德國實施老年補貼制度
1970年 英國頒布《國民保險法和家庭補貼法》,完善家庭補貼制度
1975年 英國頒布《兒童補貼法》,以兒童補貼制度代替家庭補貼制度
A.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 B.福利政策加重財政負擔
C.實施了國家干預發展模式 D.國家走向了人口老齡化
【答案】C
【知識點】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法國頒布《失業救助法》”“聯邦德國實施老年補貼制度”“英國頒布《國民保險法和家庭補貼法》”“英國頒布《兒童補貼法》”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家紛紛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政策指導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包括社會福利政策,C項正確;
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
題目涉及到了歐美國家的福利政策,但未提及加重財政負擔,排除B項;
題目涉及到了對養老的保護,但是不能看出國家走向了人口老齡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方福利制度,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2025·陽西模擬)19世紀以前,英國很多文學作品描繪了一種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但進入19世紀后,許多文學家則將英國社會刻畫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這一變化表明( ?。?br/>A.畜牧業經濟受到了重創 B.工業化發展帶來新問題
C.英國走向衰落無法避免 D.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題干描述了英國文學作品在19世紀前后的變化。19世紀以前:描繪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鄉村、自然、和諧)。19世紀后:刻畫冷酷無情的世界(如《霧都孤兒》中的社會問題)。19世紀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高峰期,工業化導致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貧民窟、環境污染等問題涌現。工人階級貧困、童工、剝削等現象加劇。題干中的轉變,正是工業化對社會沖擊的體現。B項正確;
畜牧業只是農業經濟的一部分,題干并未提到畜牧業的具體問題。文學主題的變化更多是社會整體變遷的反映,而非單一產業的影響。排除A項;
19世紀是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時期,國力達到巔峰,并未衰落。排除C項;
工業化確實帶來了環境問題(如污染),但題干強調的是社會“冷酷無情”,而非自然環境。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革命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20.(2025·涼州模擬)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的《王位繼承法》,除規定以后國王必須是英國國教教徒外,還包括從國王那里領薪金的大臣不得成為下院議員,以及未經兩院奏請國王不得罷免法官等內容。該法案的頒布(  )
A.導致了“光榮革命”的發生 B.使國家司法權依附于封建王權
C.開創了“王權有限”的傳統 D.進一步確定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答案】D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1.(2025·涼州模擬)《羅馬民法大全》規定:“為了保證遺產的真實性,以免發生欺詐,除了上列這些程序外,朕又以憲令補充規定,繼承人的姓名須由遺囑人或證人親筆書寫,一切都應依照憲令的明文辦理?!痹撘幎w現了羅馬法旨在( ?。?br/>A.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B.強調程序的嚴謹性
C.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D.重視證據的真實性
【答案】A
【知識點】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22.(2025·封開模擬)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br/>含嘉倉遺址
A.國家統一的條件 B.政治制度的創新
C.商業發展的水平 D.財政經濟的狀況
【答案】D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23.(2025·郴州模擬)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說:“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辈牧现械膬蓚€“強盜”是( ?。?br/>A.美、俄 B.德、法 C.英、法 D.英、日
【答案】C
【知識點】火燒圓明園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焙徒Y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個強盜是英法聯軍。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并放火焚毀了圓明園,故選項C符合題意;
A.美、俄,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俄是幫兇,不符合題意;
B.德、法,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國是幫兇,與德國無關,不符合題意;
D.英、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犯是英國和法國,美國是幫兇,兩個強盜是英法兩國,不是日本,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比較簡單。
24.(2025·石棉模擬)美國國會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拒絕加入國際聯盟;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由此可知,巴黎和會(  )
A.點燃了戰敗國的民族復仇情緒 B.對維護戰后和平沒有任何作用
C.帶有嚴重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D.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
【答案】C
【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25.(2025·涼州模擬)“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他”是(  )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卡斯特羅
【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拉美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的獨立戰爭,所以文中的“他”是玻利瓦爾,B項正確;
華盛頓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章西女王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
卡斯特羅于20世紀50年代領導古巴革命,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七下·三水期中)和諧共生、大唐盛象。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了社會要“和諧”,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人與社會的和諧】
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
——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經濟與自然的和諧】
材料二:觀察圖1和圖2
【國家與人才的和諧】
材料三: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
——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社會特征。并列舉一個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
(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請從材料二中選一種生產工具,寫出它的名稱并分析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哪種選官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影響。
(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今天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答案】(1)社會特征: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盛世局面: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
(2)如選曲轅犁,作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筒車,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
(3)選官制度:科舉制。積極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示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經濟的繁榮;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可知,唐朝社會特征有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有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
(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材料二中選擇圖1,它的名稱是曲轅犁,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圖2,它的名稱是筒車,其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
(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的科舉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積極影響是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我認為今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科舉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史實。
27.(2025八下·潮南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現代史上,1978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的年代……中國的發展主軸已經向經濟成長轉移,然而圍繞經濟領域中出現的種種新現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識形態的標尺去丈量和批評......此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對僵硬思潮的致命一擊......很快成為中央的決策主軸。
——摘編自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材料二 下面是1980年和2017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統計表。
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地區生產總值對比(單元:億元)
城市 年份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1980年 139 311 57 2.7
2017年 28000.4 30133.86 21503.15 22438.39
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比(單位:元)
城市 年份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1980年 1544 2737 1160 836
2017年 129000 124600 150678 183127
材料三 對外開放與改革相結合,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對外開放成就卓著,對外貿易飛速發展,成功地利用外資并加大“走出去”力度,先后加入三大國際經濟組織且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摘編自徐宇、曹飛飛《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與經驗》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78年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的年代”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的統計表,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分析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影響。
【答案】(1)1978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變化:1980年,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4個城市中均居末位;到了2017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居第三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首位。
原因:我國在深圳建立了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
(3)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經濟特區
28.(2025九下·武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于棉紡織業中的某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機械化的“傳染性”擴張首先遍及整個英國的棉紡織領域。當幾乎所有的生產環節都實現不同程度的機械化,當越來越多的機器設備需要安置的時候,舊有的農舍或者手工工場就顯得太小。 起初人們修理和擴充廢棄不用的谷倉,到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勞動場所,于是這里匯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統地使用機器生產。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
材料二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國內戰,踢開了奴隸制這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從此美國進入了全面崛起的重要歷史階段?!@一時期(1861年至1914年)的美國, 還出現了科學技術革命的高潮,這股科技革命浪潮使世界科技中心逐漸從歐洲轉移 到美國。科技促進了經濟發展,到1894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摘編自《世界歷史》
材料三 縱觀歷史,諸如造船業等技術的進步為消除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界線提供了方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今天,幾乎是瞬時的電子通信消解了時間和空間。在無線也、電視、 傳真機和網絡計算機的交流中,一個地球村出現了,往昔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隔離消失了。
—— 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列舉英國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領域”而出現的一例發明,指出 “匯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統地使用機器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兩點原因。
(3)根據材料三回答,促進文化傳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經濟上的隔離消失”反映了怎樣的發展趨勢?
【答案】(1)發明:珍妮機等。
生產組織形式:現代工廠制度。
(2)原因:美國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3)主要原因:科學技術的進步。
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1) 根據所學知識,英國工業革命確實始于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發明之一,它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因此填寫"珍妮機"是合適的。材料中描述的"匯集大量的工人系統地使用機器生產"正是現代工廠制度的典型特征。這種集中生產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工場和家庭作坊,成為工業革命后最主要的生產組織形式。
(2)材料二明確提到兩點關鍵信息:一是美國內戰掃除了奴隸制障礙,為資本主義發展鋪平道路;二是科技革命浪潮使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美國。這兩點正是美國崛起的重要原因。前者指的是1861-1865年內戰廢除奴隸制,后者指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電力、通訊等領域的技術突破。
(3) 材料三開篇就指出"諸如造船業等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文化交流,后文又提到電子通信技術的作用,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最準確的概括。材料描述的"地球村"現象,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這正是經濟全球化的典型表現。從歷史發展趨勢看,科技進步確實推動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八)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2024七下·阜寧期中)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  )
A.三國兩晉 B.南北朝 C.五代十國 D.遼宋夏金
3.(2022·廣東)1793 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后,乾隆帝密諭沿海督撫:“該國夷人雖能諳悉海道,善于駕馭……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這表明,乾隆帝(  )
A.認為天朝物產豐富 B.改變閉關鎖國政策
C.具有一定防范意識 D.意圖建立近代海軍
4.(2025九下·茂名期中)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 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
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
5.(2025·封開模擬)中共十八大指出,五十多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最終取得了革命、建設的偉大勝利。下列史實符合這一論述的有(  )
①南昌起義
②遵義會議
③重慶談判
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2025·封開模擬)某歷史學習小組圍繞“走近明清遺跡·感知民族交融”這一主題,準備在公眾號推送一篇文章,請為其選一幅合適的配圖( ?。?br/>A.唐蕃會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臺灣赤崁樓 D.新疆伊犁將軍府
7.(2025·涼州模擬)日本大化改新前“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他們“各置己民,恣情驅使”,甚至擁有獨立的武裝。這種狀況促使日本 ( ?。?br/>A.學習唐朝強化集權 B.廢藩置縣強化統治
C.對外擴張掠奪資源 D.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8.(2025·涼州模擬)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整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內,歐洲人盛開出奪目的鮮花”。黑格爾所說的“精神”指的是( ?。?br/>A.印度種姓制度 B.古代基督宗教
C.雅典民主政治 D.羅馬法律體系
9.(2025九下·武都期中)14世紀晚期,意大利的一些新學校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潛能。這是因為(  )
A.手工工場的出現 B.新航路的開辟
C.文藝復興的興起 D.工業化的發展
10.(2025八下·三水期中)20世紀八十年代,深圳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后,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這主要得益于( ?。?br/>A.自然資源豐富 B.人民辛勤勞動
C.國家政策優惠 D.地理位置優越
11.(2025八下·三水期中)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一環,涉及到許多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題目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但這個“綱”在1978年底被果斷結束。題目中的“抓綱”是指( ?。?br/>A.以階級斗爭為綱 B.以經濟建設為綱
C.以文化建設為綱 D.以思想建設為綱
12.(2025八下·潮南期中)歷史學著作《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第三次“革命”的成功( ?。?br/>A.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B.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C.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D.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3.某記者為一次重大的紀念活動撰寫的報道中說:“對國家而言,它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民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這次活動紀念的是(  )
A.新中國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西藏民主改革 D.西藏自治區建立
14.(2025八下·龍崗月考)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1970年產量的總和。到1980年,鳳陽縣的糧食總產量比1979年又增長14.2%,許多農戶實現了“一年翻身”。這說明“大包干” (  )
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C.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D.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15.(2022·廣東)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為此,世界各國應該( ?。?br/>A.推進貿易自由 B.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C.增強軍事實力 D.提高婦女社會地位
16.(2025·斗門模擬)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先后宣布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巴黎氣候協定》等組織,并計劃要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這反映了(  )
A.美國實施單邊外交 B.美國在推行霸權主義
C.世界經濟交流減少 D.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17.(2025·斗門模擬)巴黎和會上,美、英支持日本獲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然而,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英又支持中國收回在山東的大部分權益。這說明( ?。?br/>A.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B.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重重
C.美英與中國結成友好關系 D.美國企圖獨占山東的權益
18.(2025·陽西模擬)下表是歐洲某些國家在1951-1975年出臺的政策,這表明這些國家( ?。?br/>時間 措施
1951年 法國頒布《失業救助法》,建立失業救助制度
1963年 聯邦德國實施老年補貼制度
1970年 英國頒布《國民保險法和家庭補貼法》,完善家庭補貼制度
1975年 英國頒布《兒童補貼法》,以兒童補貼制度代替家庭補貼制度
A.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 B.福利政策加重財政負擔
C.實施了國家干預發展模式 D.國家走向了人口老齡化
19.(2025·陽西模擬)19世紀以前,英國很多文學作品描繪了一種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但進入19世紀后,許多文學家則將英國社會刻畫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這一變化表明( ?。?br/>A.畜牧業經濟受到了重創 B.工業化發展帶來新問題
C.英國走向衰落無法避免 D.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
20.(2025·涼州模擬)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的《王位繼承法》,除規定以后國王必須是英國國教教徒外,還包括從國王那里領薪金的大臣不得成為下院議員,以及未經兩院奏請國王不得罷免法官等內容。該法案的頒布( ?。?br/>A.導致了“光榮革命”的發生 B.使國家司法權依附于封建王權
C.開創了“王權有限”的傳統 D.進一步確定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21.(2025·涼州模擬)《羅馬民法大全》規定:“為了保證遺產的真實性,以免發生欺詐,除了上列這些程序外,朕又以憲令補充規定,繼承人的姓名須由遺囑人或證人親筆書寫,一切都應依照憲令的明文辦理?!痹撘幎w現了羅馬法旨在( ?。?br/>A.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B.強調程序的嚴謹性
C.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D.重視證據的真實性
22.(2025·封開模擬)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
含嘉倉遺址
A.國家統一的條件 B.政治制度的創新
C.商業發展的水平 D.財政經濟的狀況
23.(2025·郴州模擬)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說:“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辈牧现械膬蓚€“強盜”是( ?。?br/>A.美、俄 B.德、法 C.英、法 D.英、日
24.(2025·石棉模擬)美國國會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拒絕加入國際聯盟;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由此可知,巴黎和會( ?。?br/>A.點燃了戰敗國的民族復仇情緒 B.對維護戰后和平沒有任何作用
C.帶有嚴重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D.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
25.(2025·涼州模擬)“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薄八笔牵ā 。?br/>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卡斯特羅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七下·三水期中)和諧共生、大唐盛象。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了社會要“和諧”,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人與社會的和諧】
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
——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經濟與自然的和諧】
材料二:觀察圖1和圖2
【國家與人才的和諧】
材料三: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
——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社會特征。并列舉一個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
(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請從材料二中選一種生產工具,寫出它的名稱并分析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哪種選官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影響。
(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今天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27.(2025八下·潮南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現代史上,1978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的年代……中國的發展主軸已經向經濟成長轉移,然而圍繞經濟領域中出現的種種新現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識形態的標尺去丈量和批評......此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對僵硬思潮的致命一擊......很快成為中央的決策主軸。
——摘編自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材料二 下面是1980年和2017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統計表。
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地區生產總值對比(單元:億元)
城市 年份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1980年 139 311 57 2.7
2017年 28000.4 30133.86 21503.15 22438.39
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比(單位:元)
城市 年份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1980年 1544 2737 1160 836
2017年 129000 124600 150678 183127
材料三 對外開放與改革相結合,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對外開放成就卓著,對外貿易飛速發展,成功地利用外資并加大“走出去”力度,先后加入三大國際經濟組織且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摘編自徐宇、曹飛飛《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與經驗》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78年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的年代”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的統計表,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分析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影響。
28.(2025九下·武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于棉紡織業中的某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機械化的“傳染性”擴張首先遍及整個英國的棉紡織領域。當幾乎所有的生產環節都實現不同程度的機械化,當越來越多的機器設備需要安置的時候,舊有的農舍或者手工工場就顯得太小。 起初人們修理和擴充廢棄不用的谷倉,到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勞動場所,于是這里匯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統地使用機器生產。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
材料二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國內戰,踢開了奴隸制這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從此美國進入了全面崛起的重要歷史階段?!@一時期(1861年至1914年)的美國, 還出現了科學技術革命的高潮,這股科技革命浪潮使世界科技中心逐漸從歐洲轉移 到美國。科技促進了經濟發展,到1894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摘編自《世界歷史》
材料三 縱觀歷史,諸如造船業等技術的進步為消除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界線提供了方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今天,幾乎是瞬時的電子通信消解了時間和空間。在無線也、電視、 傳真機和網絡計算機的交流中,一個地球村出現了,往昔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隔離消失了。
—— 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列舉英國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領域”而出現的一例發明,指出 “匯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統地使用機器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兩點原因。
(3)根據材料三回答,促進文化傳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經濟上的隔離消失”反映了怎樣的發展趨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
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答案】C
【知識點】安史之亂
3.【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乾隆這句話的大意是:英國人的軍艦先進,海軍厲害,但無法進入中國的內陸,如果我們能在沿海各口岸嚴加防范,那英國也就不足為慮了。這表明乾隆帝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識。
A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題干材料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
BD兩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C項具有一定防范意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項意圖建立近代海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乾隆帝的對外政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乾隆帝的對外政策的內容和影響。
4.【答案】B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分析】據題干“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但到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的次數遠低于晉國國君,說明宗法分封制崩潰瓦解,周王室勢力日益衰落,而諸侯勢力膨脹,故選B項。
春秋時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社會動蕩,排除C項。
漢武帝尊儒,儒學開始成主流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時期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春秋爭霸”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遵義會議
6.【答案】D
【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7.【答案】A
【知識點】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據題干“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改變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本通過學習唐朝強化集權的做法,來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
廢藩置縣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明治維新發生在大化改新之后很久,與大化改新前的背景不相關,排除B項;
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日本國內各氏的獨立狀況,并沒有體現出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信息,排除C項;
材料重點在于政治上各氏的獨立情況,未涉及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方面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8.【答案】C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搖籃”,特別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現在很多民主原則,都是源于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因此黑格爾說的“精神”是指雅典民主政治,C項正確;
印度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與古希臘無關,排除A項;
古代基督宗教起源于西亞,成為羅馬國教,不是古希臘創造的,排除B項;
羅馬法律體系與古希臘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
9.【答案】C
【知識點】文藝復興
【解析】【分析】題目描述的是14世紀晚期意大利教育理念的變化,強調**古典文學學習**(人文主義精神)和**體育鍛煉**(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思想**的體現。文藝復興(14—17世紀)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潛能和現世幸福,反對中世紀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因此,意大利的新學校改革直接受到文藝復興思潮的推動,C項正確;
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與經濟生產方式相關,但與題干中教育理念的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
新航路開辟始于15世紀末(如1492年哥倫布航行),時間不符,且其影響主要在貿易和殖民擴張領域,排除B項;
工業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后的現象,與14世紀的意大利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人文主義思想。
10.【答案】C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20世紀八十年代,深圳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后"和所學知識可知,深圳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賦予的特殊政策,C項正確;
A項"自然資源豐富"不符合深圳實際,深圳原本是資源匱乏的小漁村,排除A項;
B項"人民辛勤勞動"雖是重要因素,但非題干強調的主因,排除B項;
D項"地理位置優越"雖是深圳優勢,但題干突出的是特區政策帶來的變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外開放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答案】A
【知識點】“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題目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但這個'綱'在1978年底被果斷結束"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實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A項正確;
B項"以經濟建設為綱"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工作重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
C項"以文化建設為綱"不符合"文革"結束初期的歷史背景,排除C項;
D項"以思想建設為綱"不符合"文革"結束初期的歷史背景,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注意文化大革命的知識的識記。
12.【答案】D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D項符合題意;
A:一五計劃完成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A項不符合題意;
B: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B項不符合題意;
C:1956年底,三大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答案】B
【知識點】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2月,西藏地區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西藏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進行和平談判。雙方經過充分協商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據“對國家而言,它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民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活動紀念的是西藏和平解放,B項正確;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于“藏民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不一致,排除A項;
1959年西藏開始進行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區建立,而“ 藏民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 ”始于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排除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藏和平解放的相關史實。
14.【答案】C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據題干“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1970年產量的總和……”,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糧食產量,說明“大包干”適應了當時農村實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
“大包干”下,農民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并未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排除A項。
1955年,全國農村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造,排除B項。
1952年底,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5.【答案】B
【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人類也面臨很多共同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共同問題,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定。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為此,世界各國應該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ACD三項均與“面對生態環境挑戰”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追求攜手合作應對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6.【答案】A
【知識點】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是美國單方面退出很多的國際協議和國際組織,這是一種典型的堅持單邊主義的措施,A符合題意;
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是指美國利用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欺壓、干涉和支配,以維護和擴大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利益,與材料不相符,排除B;
材料僅涉及美國退出一系列的國際組織,并不涉及其貿易問題,排除C;
多極化趨勢體現的是多個力量中心對國際事務產生重要影響,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霸權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霸權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巴黎和會上,美、英支持日本獲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然而華盛頓會議上,美、英又支持中國收回在山東的大部分權益”可知,美、英等國態度的變化是因為日本在亞洲積極地進行擴張,威脅到了英、美等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因此它們才會在華盛頓會議上想要去削弱日本,進而轉向去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這表明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重重,B符合題意;
一戰后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A;
題干強調的是美英對日態度轉變的原因是因為利益沖突,與美英與中國結成友好關系不符,排除C;
美國企圖獨占山東的權益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識點】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法國頒布《失業救助法》”“聯邦德國實施老年補貼制度”“英國頒布《國民保險法和家庭補貼法》”“英國頒布《兒童補貼法》”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家紛紛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政策指導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包括社會福利政策,C項正確;
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
題目涉及到了歐美國家的福利政策,但未提及加重財政負擔,排除B項;
題目涉及到了對養老的保護,但是不能看出國家走向了人口老齡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方福利制度,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題干描述了英國文學作品在19世紀前后的變化。19世紀以前:描繪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鄉村、自然、和諧)。19世紀后:刻畫冷酷無情的世界(如《霧都孤兒》中的社會問題)。19世紀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高峰期,工業化導致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貧民窟、環境污染等問題涌現。工人階級貧困、童工、剝削等現象加劇。題干中的轉變,正是工業化對社會沖擊的體現。B項正確;
畜牧業只是農業經濟的一部分,題干并未提到畜牧業的具體問題。文學主題的變化更多是社會整體變遷的反映,而非單一產業的影響。排除A項;
19世紀是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時期,國力達到巔峰,并未衰落。排除C項;
工業化確實帶來了環境問題(如污染),但題干強調的是社會“冷酷無情”,而非自然環境。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革命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20.【答案】D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1.【答案】A
【知識點】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22.【答案】D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23.【答案】C
【知識點】火燒圓明園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焙徒Y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個強盜是英法聯軍。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并放火焚毀了圓明園,故選項C符合題意;
A.美、俄,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俄是幫兇,不符合題意;
B.德、法,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國是幫兇,與德國無關,不符合題意;
D.英、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犯是英國和法國,美國是幫兇,兩個強盜是英法兩國,不是日本,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比較簡單。
24.【答案】C
【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25.【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拉美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的獨立戰爭,所以文中的“他”是玻利瓦爾,B項正確;
華盛頓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章西女王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
卡斯特羅于20世紀50年代領導古巴革命,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26.【答案】(1)社會特征: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盛世局面: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
(2)如選曲轅犁,作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筒車,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
(3)選官制度:科舉制。積極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示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經濟的繁榮;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為‘唐朝’”可知,唐朝社會特征有經濟繁榮,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化藝術成就斐然,對外交往活躍。唐朝時期的盛世局面有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
(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材料二中選擇圖1,它的名稱是曲轅犁,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如選圖2,它的名稱是筒車,其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節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
(3)材料三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的科舉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積極影響是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我認為今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科技和文化等,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科舉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史實。
27.【答案】(1)1978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變化:1980年,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4個城市中均居末位;到了2017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居第三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首位。
原因:我國在深圳建立了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
(3)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經濟特區
28.【答案】(1)發明:珍妮機等。
生產組織形式:現代工廠制度。
(2)原因:美國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3)主要原因:科學技術的進步。
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1) 根據所學知識,英國工業革命確實始于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發明之一,它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因此填寫"珍妮機"是合適的。材料中描述的"匯集大量的工人系統地使用機器生產"正是現代工廠制度的典型特征。這種集中生產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工場和家庭作坊,成為工業革命后最主要的生產組織形式。
(2)材料二明確提到兩點關鍵信息:一是美國內戰掃除了奴隸制障礙,為資本主義發展鋪平道路;二是科技革命浪潮使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美國。這兩點正是美國崛起的重要原因。前者指的是1861-1865年內戰廢除奴隸制,后者指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電力、通訊等領域的技術突破。
(3) 材料三開篇就指出"諸如造船業等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文化交流,后文又提到電子通信技術的作用,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最準確的概括。材料描述的"地球村"現象,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這正是經濟全球化的典型表現。從歷史發展趨勢看,科技進步確實推動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洪泽县| 铜山县| 祁连县| 星子县| 南投县| 锦州市| 敦化市| 布拖县| 边坝县| 连南| 衡阳县| 嘉鱼县| 周宁县| 澳门| 嘉义市| 高青县| 留坝县| 临桂县| 克东县| 长海县| 云南省| 天镇县| 宿松县| 合山市| 华宁县| 丰宁| 武威市| 黄骅市| 常熟市| 达日县| 南和县| 德庆县| 红原县| 平遥县| 五家渠市| 攀枝花市| 凤阳县| 中山市| 泸定县| 马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