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九)一、選擇題1.(2025·石棉模擬)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頒布了《五條誓文》,其中之一為“破除舊來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破除舊來之陋習”的措施是(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征兵制C.推行地稅改革 D.廢藩置縣2.(2025·石棉模擬)1941年,羅斯福曾說:“你可以把它(二戰)比作一場英式足球賽,我們就好像是預備隊,閑坐在一旁的長凳上瞧人家的。俄國和中國形成先上場的第一隊……在球賽進行到先鋒隊員快要疲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參加進去,做最后的一擊,以決定全局的勝利。”材料中俄國先上場的第一梯階的事件的影響是( )A.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B.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C.歐洲戰事結束D.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3.(2025七下·珠海期中)北宋與遼、西夏的戰爭,其結局都是訂立和約,北宋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錢物以換取和平。針對這種“以錢物換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燾指出,“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 )A.有可取之處 B.符合人民意愿C.是屈辱行為 D.導致北宋滅亡4.(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下能夠體現唐朝時中日“共結來緣”的史實是(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5.(2023·廣東)元朝時,運糧船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這( )A.提高了全國糧食產量 B.溝通了五大水系C.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 D.促進了民族交融6.(2021·廣東)有學者認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特點,而歐洲人的到來卻生硬地切斷了這種互動,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一變化始于( )A.新航路的開辟 B.列強殖民擴張C.宗教改革運動 D.世界市場形成7.(2025·涼州模擬)福煦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后說道:“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華盛頓會議后,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這揭示了( )A.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B.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C.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 D.美國對戰后世界的主導8.(2025·涼州模擬)18世紀,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英、法、美分別頒布了《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這些綱領性文獻有利于( )A.資本主義發展 B.殖民統治瓦解C.共和政體建立 D.封建秩序解體9.(2025九下·武都期中)“由政府調節工業生產中的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 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錯售市場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規的企業,一律發給,…藍鷹標志。” 這表明,羅斯福新政( )A.旨在恢復金融秩序 B.通過干預恢復工業生產發展C.保障了工人的權利 D.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10.(2025九下·武都期中)有學者統計,公元16( )0年中國人口已達1億,1741年達1.6億以上,至1762年增至2億.人口的 迅速增長與高產作物的引入有重要關系。材料中的“高產作物”可能是( )A.水稻和小麥 B.玉米和甘薯C.煙草和馬鈴薯 D.南瓜與粟11.(2025九下·武都期中)元朝時,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不按內地漢族區域置行省,而設置符合該地區該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例如在吐蕃地區設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對有些地處邊遠地區的民族,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這表明元朝( )A.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B.疆域遼闊民族眾多C.民族交融互通有無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12.(2025八下·三水期中)如表為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發展狀況。由此可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5年 中國農產品關稅降至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終點2007年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居世界首位2009年 中國就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2010年 在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下,正式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A.讓農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B.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C.為國民經濟開拓新空間 D.消除了中美兩國間貿易摩擦13.(2023七下·云浮期末)詩歌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杜甫的詩淳樸厚重,沉郁悲傷,語言精練凝重。白居易的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在內容與風格上具有不同特點。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階級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 D.藝術追求不同14.(2018·濱州)唐朝的對外開放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開放”的表現包括( )①鑒真東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遺唐使”來華 ④鄭和下西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5.(2025八下·潮南期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某次大會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次大會是(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二十大 D.中共十二大16.(2025八下·龍崗月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原耕農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時,應給原耕農民以適當的照顧。這樣做 ( )A.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主人 B.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C.有利于減少改革中的阻力 D.使土地私有制變為公有制17.(2025八下·龍崗月考)下面是小明同學在線上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時看到的某會議上的選舉投票箱及簡介,該投票箱見證的歷史是 ( )參與選舉投票的黨派: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等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18.(2025·桂林模擬)遠古時代人們使用的農具多以打制石器為主,在夏商時期木質的耒和骨制的耜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到秦漢時期鐵制農具廣泛應用。這反映出( )A.作物品種的豐富 B.生產工具的改進C.土地制度的調整 D.耕作方式的變革19.(2025七下·碧江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貢獻包括( )①統一蒙古草原②定都大都③建立蒙古政權④統一全國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0.(2025八下·祁陽期中)他是湖南人,他助人為樂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的名字在中國已經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詞;他的精神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1963年3月5日,毛澤東曾為他題詞,他是( )A.楊利偉 B.邱少云 C.雷鋒 D.屠呦呦21.(2023八下·建昌期中) 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下對應正確的是( )A.中共十三大——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B.中共十五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C.中共十七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2.(2025九下·永定模擬)下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統計表。表格數據說明( )情況統計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4年 1945年敵后戰場抗擊日軍兵力(人) 400000 540000 470000 460000 468900 758700抗擊日軍兵力所占百分比 58.80% 62% 58% 75% 64% 69%A.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B.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唯一保證C.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D.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23.(2025九下·永定模擬)張家界市某同學在課前演講時說:“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14年后,危機再次從海上而來。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國的首都。”下列史實屬于這段歷史的是( )A.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B.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C.英法聯軍搶劫并燒毀了圓明園 D.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燒殺搶掠24.(2025·郴州模擬)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再次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這一議題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 )A.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內燃機的發明C.電力的廣泛應用 D.核能技術的應用25.(2025·郴州模擬)假如穿越時空隧道去宋代的開封旅行,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這些情景反映了宋代( )A.社會風氣開放 B.中外交流頻繁C.科技發展進步 D.都市生活繁華二、材料分析題26.(2025九下·武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郭家莊發掘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 墓主人可能 是地位較高的武將——《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族入主給中國北方帶來了 “胡化”局面,從族群結構上說 是如此,從文化和制度而言也是如此不過在建立政權后,尤其在吸收了漢族士大夫 之后,異族政權又在努力學習漢制和漢文化,自身又在“漢化”……到孝文帝時就孕 育出了一個漢化改制的高潮。……胡化與漢化的交織,就是不同民族的制度文化碰撞、沖突和融合的過程。——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材料三兩宋時期,若干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朝中央王朝長期并立。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歷史進程是在和戰交錯的復雜場景中曲折發展。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各少數民族政權在建立之初,都主動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實行漢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改編自《中國歷史戰爭之兩宋烽煙》(1)根據材料一,從商代墓的出土文物中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哪些歷史信息?(2)材料二中的“漢化改制的高潮”具體指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胡化與 漢化”帶來的歷史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用一例史實對材料三畫線部分進行說明,你如何看待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27.(2025·會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材料一:九年級向羽同學在歷史復習中整理了部分知識(如下表)方式 革命 改革含義 用暴力(武力)的方式推翻舊政權 對原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以和平方式進行史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①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②特點 具有反復性、曲折性,但都促進了社會進步 具有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1)請補充上表中①②兩處空格處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史實所取得的共同影響。①________②________共同影響:________材料二: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路了!——列寧材料三: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國,然后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下降40%以上,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失業人數超過3000萬。(2)材料二中,俄國由“一個半死的人”到“能夠拄著拐杖走動”,與列寧的哪一“藥方”有關?材料三中,美國醫治“感冒”的“藥方”是什么?(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蘇俄和美國的經濟改革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啟示?28.(2025·長沙模擬)留學生群體是中國近現代社會較為特殊的群體,推動著中國近代化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選派赴美留學的部分幼童在上海輪船招商局門前合影材料二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吞噬顛覆,國家民族處境險惡。一些知識分子曾通過變法救國圖存,但愛國愿望破滅。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為遏止民主革命發展的最佳途徑,于是派學生赴洋。但留日學生在學習日本和西方的過程中進一步覺醒,走上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路。——摘編自丁煥章《試論留日學生運動》材料三 中西近代化歷程對比示意圖(1)參與開創材料一中近代留學事業的一位湖南人是誰?材料一中留學事業反映的一次改革在近代化歷程中有怎樣的歷史地位?(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一條留日學生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并請說明材料二中的“民主革命”對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的重大影響。(3)請將材料三中②處填寫完整,并運用近代英國的相關史實來說明西方近代化歷程中制度變革與器物變革之間的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和示意圖,說明中西近代化歷程的不同之處。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2.【答案】A【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3.【答案】A【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據材料“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可知,李燾認為每年給少數民族的歲幣相比較軍費的開支要少的多,所以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有可取之處。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的相關知識。4.【答案】C【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體現中日“共結來緣”的是鑒真東渡;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故C符合題意;唐朝貞觀時期,玄奘西行,達到的天竺,排除A;文成公主入藏是唐蕃和親,反映的唐朝的民族關系,不是對外交流,排除B;鄭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向西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區的交往,沒有記錄鄭和出使日本,故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與日本的交流史實。5.【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題干關鍵信息“元朝時,運糧船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可知,元朝時期開辟了由劉家港到天津的海上運輸線,據此分析:A項: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海上運輸糧食,不能提高糧食產量,故A項錯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溝通了五大水系,與材料海運信息無關聯,排除B;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元朝通過海運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解決了北方糧食需求,有利于南北經濟聯系,故C項正確;D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南糧北運,與民族融合沒有關聯,排除D;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能力測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識記能力與材料解讀能力,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海上交通運輸,解答此題關鍵要掌握元朝交通事業發展的歷史信息,以此分析解讀材料信息。6.【答案】A【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從西班牙出發,經大西洋到達美洲西印度群島,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線,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哥倫布航行美洲以后,歐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掠奪,給歐洲帶來了巨額財富,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哥倫布航行美洲以后,歐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掠奪,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有學者認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特點,而歐洲人的到來卻生硬地切斷了這種互動,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一變化始于新航路的開辟,A符合題意。故答案選:A。【點評】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歷史影響。7.【答案】A【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分析】據題干“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暫時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它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因此,題干材料揭示了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A項正確;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說法錯誤,戰后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并未趨于緩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排除B項;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但是與題意中的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不符合,材料沒有涉及殖民地的反抗,排除C項;一戰后美國沒有居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8.【答案】A【知識點】君主立憲制與《權利法案》;《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據題干“《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和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英、法、美頒布的《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均誕生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體現了反對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為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掃清障礙,A項正確;殖民瓦解僅適用于美國,排除B項;共和政體不適用英國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封建解體與美國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9.【答案】B【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由政府調節工業生產中的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規的企業,一律發給……藍鷹標志”可知,題目描述的是羅斯福新政中的一個具體措施,即政府通過制定規章來調節工業生產,包括規定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和市場分配等,并且給接受這些規章的企業發放“藍鷹標志”。這實際上是羅斯福新政中的《國家工業復興法》的一部分,該法旨在通過政府干預來恢復工業生產,B項正確;題目描述的是工業生產方面的措施,而不是金融方面的,排除A項;雖然羅斯福新政確實包括了一些保護工人權益的措施,但題目中描述的主要是關于工業生產的規章,而不是直接關于工人權利的保障,排除C項;羅斯福新政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而是通過政府干預來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羅斯福新政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0.【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公元1600年中國人口已達1億,1741年達1.6億以上,至1762年增至2億。人口的迅速增長與高產作物的引入有重要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B項正確;水稻由我國古代先民培育,不是引入“高產作物”,排除A項;煙草不是作為主食來增加糧食產量,排除C項。粟由我國古代先民培育,不是引入“高產作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設置符合該地區該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可知,元朝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時,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實行有效管理,D項正確;元朝設置機構加強邊疆管轄,因此邊疆地區并非實行自治,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元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間的交融,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答案】C【知識點】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發展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C符合題意,C項正確;讓農業的發展受到限制,表述錯誤,排除A項;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只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也給中國帶來了機遇,排除B項;中美兩國間貿易摩擦貿易沒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3.【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詩歌要更多地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他的《秦中吟》《新樂府》等諷喻社會,同情人民。他的詩直白如話,通俗易懂。結合詩歌特點和詩人個人經歷,可見分析文學創作的源頭是社會生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在內容與風格上具有不同特點的根本原因是生活背景不同。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詩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才華橫溢的是認層出不窮;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14.【答案】A【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外實行了開放政策。唐朝時期,中日交流頻繁,“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到天竺取經,他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介紹到中國的人;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的醫藥、文學等,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所以,①②③項都是唐朝“開放”的表現,A項符合題意;④項是明朝開放的表現,不符合題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對外開放的歷史內容,需要學生了解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其中與日本,印度的交往甚為密切。15.【答案】C【知識點】“兩個一百年”【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結合所學可知,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在會上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C項符合題意;A:中共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A項不符合題意;B: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B項不符合題意;D:中共十二大確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共二十大,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義【解析】【分析】據題干“……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原耕農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時,應給原耕農民以適當的照顧”,結合所學可知,為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注意維護地主的正當權益,保存中家富農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以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故選C項。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主人,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排除B項。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并未實現土地公有制,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答案】D【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據題干“參與選舉投票的黨派: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等”,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全體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民主黨派出席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初步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沒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排除A項。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相關歷史知識。18.【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解析】【分析】據題干“打制石器為主”“木質的耒和骨制的耜”“鐵制農具”,結合所學可知,從打制石器到木耒骨耜,再到鐵制農具,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不斷革新改進,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的逐步提高,故選B項。材料描述了遠古至秦漢生產工具的革新,沒有體現作物品種的豐富,排除A項。材料描述了遠古至秦漢生產工具的革新,沒有涉及土地制度的調整,排除C項。材料描述了遠古至秦漢生產工具的革新,沒有提及耕作方式的變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19.【答案】A【知識點】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①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①正確;②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②錯誤;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③正確;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的統一,故④錯誤,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20.【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他是湖南人,他助人為樂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的名字在中國已經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詞;他的精神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1963年3月5日,毛澤東曾為他題詞”和結合所學可知,他是解放軍好戰士雷鋒,他在平凡的工作中甘當革命的螺絲釘,默默無聞助人為樂,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C項符合題意;A: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A項不符合題意;B:抗美援朝期間邱少云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壯烈犧牲,B項不符合題意;D: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雷鋒,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D項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排除A項;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排除B項;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史實。22.【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統計表”,可知抗擊日軍兵力所占百分比都在58%以上,可知表格數據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D項正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排除A項;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唯一保證,不符合史實,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3.【答案】C【知識點】火燒圓明園【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我們需要找出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14年后發生的、侵略者逼近大清國首都的歷史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于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 14年后即1856年,此時爆發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符合“侵略者直接逼近首都”的描述,C項正確;帝國主義瓜分狂潮發生在19世紀末(甲午戰爭后),時間不符,排除A項;虎門銷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1839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發生在1900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24.【答案】A【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廣泛應用,煤炭需求量增加,故選項A 符合題意;B.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發明于19世紀,主要能源是石油,而不是煤炭,不符合題意;C.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D. 核能技術的應用 ,核能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回答。25.【答案】D【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并結合所學可知,“瓦子”是宋朝時期城市中出現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能夠反映出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故選項D符合題意;A.社會風氣開放,“瓦子”出現在宋朝,顯示的是都市生活,不是社會風氣開放,不符合題意;B. 中外交流頻繁 ,題干反映的是宋朝時期的都市生活,無法體現中外交往頻繁,不符合題意;C.科技發展進步,“瓦子”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體現都市生活繁華,而不是科技發展進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求學生理解瓦子的含義。26.【答案】(1)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青銅工藝高超;商代已出現文字等。(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歷史影響:推動不同民族的制度文化碰撞、沖突和融合。(3)史實:北宋與遼之間進行了澶州之戰,之后北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看法:和議對宋朝是屈辱的,歲幣給兩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反映了宋朝統治者的軟弱與妥協;但和議從客觀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和保持,有利于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青銅藝術【解析】【分析】(1)由材料“在郭家莊發據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歌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多枚銅錢,……”可知商朝時期,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青銅工藝高超;已有文字等。(2)根據材料二提到“孝文帝時就孕育出了一個漢化改制的高潮”,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在位)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包括:遷都洛陽(494年):將北魏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中原洛陽,加強漢文化影響。改漢姓(如拓跋氏改姓“元”)、穿漢服、說漢語、與漢族通婚等。采用漢族政治制度(如仿南朝官制、推行均田制)。這些措施使鮮卑貴族迅速漢化,推動了北方民族融合,因此“**漢化改制的高潮**”特指**孝文帝改革**。材料二最后一句明確提到“胡化與漢化的交織,就是不同民族的制度文化碰撞、沖突和融合的過程。因此,其影響可概括為: 1. 民族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匈奴、羯、氐、羌)與漢族在政治、文化、習俗上相互影響,形成新的社會結構。2. 制度變革: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吸收漢族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雛形、均田制),推動封建化進程。3. 文化交融:胡漢文化相互滲透,如胡服騎射影響漢族軍事,佛教藝術(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融合漢胡風格。4. 社會進步:漢化政策(如孝文帝改革)加速北方經濟恢復,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漢化改制的高潮”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胡化與漢化”的影響** 是**促進民族、制度、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推動北方社會發展。(3)根據材料三劃線部分“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歷史進程是在和戰交錯的復雜場景中曲折發展 。”可知,北宋與遼之間進行了澶州之戰,之后北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 和議對宋朝是屈辱的,歲幣給兩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反映了宋朝統治者的軟弱與妥協;但和議從客觀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和保持,有利于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青銅器、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27.【答案】(1) 法國大革命 日本明治維新 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推動了社會進步。(任答出以上其中一點)(2) 材料二列寧的“藥方”:實行新經濟政策。材料三美國的“藥方”:羅斯福新政(或答: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式)(3) 啟示:改革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改革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只有改革創新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基本途徑。(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可酌情)【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日本明治維新;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①處:據材料“用暴力(武力)的方式推翻舊政權”“反復性、曲折性”和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典型的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在革命過程中,法國人民與封建勢力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和政治動蕩,如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恐怖統治等,具有反復性和曲折性。但最終法國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促進了社會進步,因此符合表格中革命的定義和特點,可填入 “法國大革命”;②處:據材料“以和平方式進行”“具有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和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1868 年,明治政府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如 “廢藩置縣” 加強中央集權、推行 “殖產興業” 發展近代工業、提倡 “文明開化” 學習西方文化等。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擺脫了民族危機,但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如天皇制的保留、武士道精神的延續等,符合表格中改革的定義和特點,故應填入 “日本明治維新”;共同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這些史實雖然方式不同,但都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推動了社會進步;(2)列寧的“藥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 年,列寧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等。這一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蘇俄逐漸擺脫了困境,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所以俄國能夠從 “一個半死的人” 到 “能夠拄著拐杖走動” 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美國的“藥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 - 1933 年的經濟大危機給美國帶來了嚴重的打擊,為了應對危機,羅斯福上臺后實行了新政。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整頓金融體系,恢復銀行信用;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推行 “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進行社會救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通過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緩解了經濟危機,促進了經濟的復蘇,穩定了社會秩序,使美國逐漸走出了經濟困境;(3)啟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無論是蘇俄的新經濟政策還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都充分證明了改革政策符合國情才能有效實施,改革能為國家發展提供動力,而改革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故答案為:(1) 法國大革命 日本明治維新 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推動了社會進步。(任答出以上其中一點)(2) 材料二列寧的“藥方”:實行新經濟政策。材料三美國的“藥方”:羅斯福新政(或答: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式)(3) 啟示:改革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改革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只有改革創新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基本途徑。(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可酌情)【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這就是要注意掌握基礎知識;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它們的共同影響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理解識記回答,這就是要理解識記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的影響等;(3)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28.【答案】(1)人物:曾國藩。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原因: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國家民族處境險惡;(戊戌)變法救國圖存的希望破滅;留日學生在留學過程中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影響: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3)②:啟蒙運動。聯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不同:順序不同,西方近代化先是思想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制度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技術層面的變革,而中國近代化歷程正好相反,由學習器物(技術、物質)到學習制度,最后再到學習思想。【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一次工業革命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九)一、選擇題1.(2025·石棉模擬)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頒布了《五條誓文》,其中之一為“破除舊來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破除舊來之陋習”的措施是(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征兵制C.推行地稅改革 D.廢藩置縣【答案】A【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2.(2025·石棉模擬)1941年,羅斯福曾說:“你可以把它(二戰)比作一場英式足球賽,我們就好像是預備隊,閑坐在一旁的長凳上瞧人家的。俄國和中國形成先上場的第一隊……在球賽進行到先鋒隊員快要疲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參加進去,做最后的一擊,以決定全局的勝利。”材料中俄國先上場的第一梯階的事件的影響是( )A.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B.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C.歐洲戰事結束D.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答案】A【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3.(2025七下·珠海期中)北宋與遼、西夏的戰爭,其結局都是訂立和約,北宋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錢物以換取和平。針對這種“以錢物換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燾指出,“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 )A.有可取之處 B.符合人民意愿C.是屈辱行為 D.導致北宋滅亡【答案】A【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據材料“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可知,李燾認為每年給少數民族的歲幣相比較軍費的開支要少的多,所以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有可取之處。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的相關知識。4.(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下能夠體現唐朝時中日“共結來緣”的史實是(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答案】C【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體現中日“共結來緣”的是鑒真東渡;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故C符合題意;唐朝貞觀時期,玄奘西行,達到的天竺,排除A;文成公主入藏是唐蕃和親,反映的唐朝的民族關系,不是對外交流,排除B;鄭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向西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區的交往,沒有記錄鄭和出使日本,故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與日本的交流史實。5.(2023·廣東)元朝時,運糧船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這( )A.提高了全國糧食產量 B.溝通了五大水系C.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 D.促進了民族交融【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題干關鍵信息“元朝時,運糧船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可知,元朝時期開辟了由劉家港到天津的海上運輸線,據此分析:A項: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海上運輸糧食,不能提高糧食產量,故A項錯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溝通了五大水系,與材料海運信息無關聯,排除B;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元朝通過海運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解決了北方糧食需求,有利于南北經濟聯系,故C項正確;D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南糧北運,與民族融合沒有關聯,排除D;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能力測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識記能力與材料解讀能力,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海上交通運輸,解答此題關鍵要掌握元朝交通事業發展的歷史信息,以此分析解讀材料信息。6.(2021·廣東)有學者認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特點,而歐洲人的到來卻生硬地切斷了這種互動,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一變化始于( )A.新航路的開辟 B.列強殖民擴張C.宗教改革運動 D.世界市場形成【答案】A【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從西班牙出發,經大西洋到達美洲西印度群島,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線,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哥倫布航行美洲以后,歐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掠奪,給歐洲帶來了巨額財富,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哥倫布航行美洲以后,歐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掠奪,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有學者認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特點,而歐洲人的到來卻生硬地切斷了這種互動,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一變化始于新航路的開辟,A符合題意。故答案選:A。【點評】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歷史影響。7.(2025·涼州模擬)福煦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后說道:“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華盛頓會議后,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這揭示了( )A.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B.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C.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 D.美國對戰后世界的主導【答案】A【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分析】據題干“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暫時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它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因此,題干材料揭示了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A項正確;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說法錯誤,戰后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并未趨于緩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排除B項;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但是與題意中的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不符合,材料沒有涉及殖民地的反抗,排除C項;一戰后美國沒有居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8.(2025·涼州模擬)18世紀,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英、法、美分別頒布了《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這些綱領性文獻有利于( )A.資本主義發展 B.殖民統治瓦解C.共和政體建立 D.封建秩序解體【答案】A【知識點】君主立憲制與《權利法案》;《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據題干“《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和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英、法、美頒布的《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均誕生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體現了反對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為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掃清障礙,A項正確;殖民瓦解僅適用于美國,排除B項;共和政體不適用英國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封建解體與美國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9.(2025九下·武都期中)“由政府調節工業生產中的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 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錯售市場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規的企業,一律發給,…藍鷹標志。” 這表明,羅斯福新政( )A.旨在恢復金融秩序 B.通過干預恢復工業生產發展C.保障了工人的權利 D.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答案】B【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由政府調節工業生產中的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規的企業,一律發給……藍鷹標志”可知,題目描述的是羅斯福新政中的一個具體措施,即政府通過制定規章來調節工業生產,包括規定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和市場分配等,并且給接受這些規章的企業發放“藍鷹標志”。這實際上是羅斯福新政中的《國家工業復興法》的一部分,該法旨在通過政府干預來恢復工業生產,B項正確;題目描述的是工業生產方面的措施,而不是金融方面的,排除A項;雖然羅斯福新政確實包括了一些保護工人權益的措施,但題目中描述的主要是關于工業生產的規章,而不是直接關于工人權利的保障,排除C項;羅斯福新政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而是通過政府干預來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羅斯福新政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0.(2025九下·武都期中)有學者統計,公元16( )0年中國人口已達1億,1741年達1.6億以上,至1762年增至2億.人口的 迅速增長與高產作物的引入有重要關系。材料中的“高產作物”可能是( )A.水稻和小麥 B.玉米和甘薯C.煙草和馬鈴薯 D.南瓜與粟【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公元1600年中國人口已達1億,1741年達1.6億以上,至1762年增至2億。人口的迅速增長與高產作物的引入有重要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B項正確;水稻由我國古代先民培育,不是引入“高產作物”,排除A項;煙草不是作為主食來增加糧食產量,排除C項。粟由我國古代先民培育,不是引入“高產作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25九下·武都期中)元朝時,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不按內地漢族區域置行省,而設置符合該地區該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例如在吐蕃地區設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對有些地處邊遠地區的民族,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這表明元朝( )A.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B.疆域遼闊民族眾多C.民族交融互通有無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設置符合該地區該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可知,元朝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時,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實行有效管理,D項正確;元朝設置機構加強邊疆管轄,因此邊疆地區并非實行自治,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元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間的交融,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5八下·三水期中)如表為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發展狀況。由此可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5年 中國農產品關稅降至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終點2007年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居世界首位2009年 中國就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2010年 在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下,正式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A.讓農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B.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C.為國民經濟開拓新空間 D.消除了中美兩國間貿易摩擦【答案】C【知識點】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發展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C符合題意,C項正確;讓農業的發展受到限制,表述錯誤,排除A項;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只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也給中國帶來了機遇,排除B項;中美兩國間貿易摩擦貿易沒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3.(2023七下·云浮期末)詩歌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杜甫的詩淳樸厚重,沉郁悲傷,語言精練凝重。白居易的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在內容與風格上具有不同特點。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階級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 D.藝術追求不同【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詩歌要更多地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他的《秦中吟》《新樂府》等諷喻社會,同情人民。他的詩直白如話,通俗易懂。結合詩歌特點和詩人個人經歷,可見分析文學創作的源頭是社會生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在內容與風格上具有不同特點的根本原因是生活背景不同。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詩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才華橫溢的是認層出不窮;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14.(2018·濱州)唐朝的對外開放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開放”的表現包括( )①鑒真東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遺唐使”來華 ④鄭和下西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外實行了開放政策。唐朝時期,中日交流頻繁,“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到天竺取經,他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介紹到中國的人;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的醫藥、文學等,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所以,①②③項都是唐朝“開放”的表現,A項符合題意;④項是明朝開放的表現,不符合題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對外開放的歷史內容,需要學生了解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其中與日本,印度的交往甚為密切。15.(2025八下·潮南期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某次大會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次大會是(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二十大 D.中共十二大【答案】C【知識點】“兩個一百年”【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結合所學可知,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在會上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C項符合題意;A:中共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A項不符合題意;B: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B項不符合題意;D:中共十二大確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共二十大,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2025八下·龍崗月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原耕農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時,應給原耕農民以適當的照顧。這樣做 ( )A.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主人 B.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C.有利于減少改革中的阻力 D.使土地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義【解析】【分析】據題干“……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原耕農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時,應給原耕農民以適當的照顧”,結合所學可知,為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注意維護地主的正當權益,保存中家富農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以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故選C項。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主人,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排除B項。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并未實現土地公有制,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5八下·龍崗月考)下面是小明同學在線上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時看到的某會議上的選舉投票箱及簡介,該投票箱見證的歷史是 ( )參與選舉投票的黨派: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等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答案】D【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據題干“參與選舉投票的黨派: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等”,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全體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民主黨派出席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初步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沒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排除A項。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相關歷史知識。18.(2025·桂林模擬)遠古時代人們使用的農具多以打制石器為主,在夏商時期木質的耒和骨制的耜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到秦漢時期鐵制農具廣泛應用。這反映出( )A.作物品種的豐富 B.生產工具的改進C.土地制度的調整 D.耕作方式的變革【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解析】【分析】據題干“打制石器為主”“木質的耒和骨制的耜”“鐵制農具”,結合所學可知,從打制石器到木耒骨耜,再到鐵制農具,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不斷革新改進,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的逐步提高,故選B項。材料描述了遠古至秦漢生產工具的革新,沒有體現作物品種的豐富,排除A項。材料描述了遠古至秦漢生產工具的革新,沒有涉及土地制度的調整,排除C項。材料描述了遠古至秦漢生產工具的革新,沒有提及耕作方式的變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19.(2025七下·碧江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貢獻包括( )①統一蒙古草原②定都大都③建立蒙古政權④統一全國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①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①正確;②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②錯誤;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③正確;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的統一,故④錯誤,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20.(2025八下·祁陽期中)他是湖南人,他助人為樂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的名字在中國已經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詞;他的精神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1963年3月5日,毛澤東曾為他題詞,他是( )A.楊利偉 B.邱少云 C.雷鋒 D.屠呦呦【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他是湖南人,他助人為樂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的名字在中國已經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詞;他的精神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1963年3月5日,毛澤東曾為他題詞”和結合所學可知,他是解放軍好戰士雷鋒,他在平凡的工作中甘當革命的螺絲釘,默默無聞助人為樂,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C項符合題意;A: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A項不符合題意;B:抗美援朝期間邱少云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壯烈犧牲,B項不符合題意;D: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雷鋒,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2023八下·建昌期中) 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下對應正確的是( )A.中共十三大——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B.中共十五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C.中共十七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D項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排除A項;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排除B項;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史實。22.(2025九下·永定模擬)下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統計表。表格數據說明( )情況統計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4年 1945年敵后戰場抗擊日軍兵力(人) 400000 540000 470000 460000 468900 758700抗擊日軍兵力所占百分比 58.80% 62% 58% 75% 64% 69%A.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B.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唯一保證C.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D.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統計表”,可知抗擊日軍兵力所占百分比都在58%以上,可知表格數據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D項正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排除A項;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唯一保證,不符合史實,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情況”,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3.(2025九下·永定模擬)張家界市某同學在課前演講時說:“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14年后,危機再次從海上而來。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國的首都。”下列史實屬于這段歷史的是( )A.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B.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C.英法聯軍搶劫并燒毀了圓明園 D.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燒殺搶掠【答案】C【知識點】火燒圓明園【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我們需要找出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14年后發生的、侵略者逼近大清國首都的歷史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于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 14年后即1856年,此時爆發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符合“侵略者直接逼近首都”的描述,C項正確;帝國主義瓜分狂潮發生在19世紀末(甲午戰爭后),時間不符,排除A項;虎門銷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1839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發生在1900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24.(2025·郴州模擬)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再次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這一議題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 )A.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內燃機的發明C.電力的廣泛應用 D.核能技術的應用【答案】A【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廣泛應用,煤炭需求量增加,故選項A 符合題意;B.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發明于19世紀,主要能源是石油,而不是煤炭,不符合題意;C.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D. 核能技術的應用 ,核能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回答。25.(2025·郴州模擬)假如穿越時空隧道去宋代的開封旅行,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這些情景反映了宋代( )A.社會風氣開放 B.中外交流頻繁C.科技發展進步 D.都市生活繁華【答案】D【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并結合所學可知,“瓦子”是宋朝時期城市中出現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能夠反映出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故選項D符合題意;A.社會風氣開放,“瓦子”出現在宋朝,顯示的是都市生活,不是社會風氣開放,不符合題意;B. 中外交流頻繁 ,題干反映的是宋朝時期的都市生活,無法體現中外交往頻繁,不符合題意;C.科技發展進步,“瓦子”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體現都市生活繁華,而不是科技發展進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求學生理解瓦子的含義。二、材料分析題26.(2025九下·武都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郭家莊發掘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 墓主人可能 是地位較高的武將——《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族入主給中國北方帶來了 “胡化”局面,從族群結構上說 是如此,從文化和制度而言也是如此不過在建立政權后,尤其在吸收了漢族士大夫 之后,異族政權又在努力學習漢制和漢文化,自身又在“漢化”……到孝文帝時就孕 育出了一個漢化改制的高潮。……胡化與漢化的交織,就是不同民族的制度文化碰撞、沖突和融合的過程。——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材料三兩宋時期,若干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朝中央王朝長期并立。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歷史進程是在和戰交錯的復雜場景中曲折發展。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各少數民族政權在建立之初,都主動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實行漢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改編自《中國歷史戰爭之兩宋烽煙》(1)根據材料一,從商代墓的出土文物中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哪些歷史信息?(2)材料二中的“漢化改制的高潮”具體指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胡化與 漢化”帶來的歷史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用一例史實對材料三畫線部分進行說明,你如何看待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答案】(1)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青銅工藝高超;商代已出現文字等。(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歷史影響:推動不同民族的制度文化碰撞、沖突和融合。(3)史實:北宋與遼之間進行了澶州之戰,之后北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看法:和議對宋朝是屈辱的,歲幣給兩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反映了宋朝統治者的軟弱與妥協;但和議從客觀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和保持,有利于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青銅藝術【解析】【分析】(1)由材料“在郭家莊發據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歌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多枚銅錢,……”可知商朝時期,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青銅工藝高超;已有文字等。(2)根據材料二提到“孝文帝時就孕育出了一個漢化改制的高潮”,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在位)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包括:遷都洛陽(494年):將北魏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中原洛陽,加強漢文化影響。改漢姓(如拓跋氏改姓“元”)、穿漢服、說漢語、與漢族通婚等。采用漢族政治制度(如仿南朝官制、推行均田制)。這些措施使鮮卑貴族迅速漢化,推動了北方民族融合,因此“**漢化改制的高潮**”特指**孝文帝改革**。材料二最后一句明確提到“胡化與漢化的交織,就是不同民族的制度文化碰撞、沖突和融合的過程。因此,其影響可概括為: 1. 民族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匈奴、羯、氐、羌)與漢族在政治、文化、習俗上相互影響,形成新的社會結構。2. 制度變革: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吸收漢族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雛形、均田制),推動封建化進程。3. 文化交融:胡漢文化相互滲透,如胡服騎射影響漢族軍事,佛教藝術(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融合漢胡風格。4. 社會進步:漢化政策(如孝文帝改革)加速北方經濟恢復,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漢化改制的高潮”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胡化與漢化”的影響** 是**促進民族、制度、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推動北方社會發展。(3)根據材料三劃線部分“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歷史進程是在和戰交錯的復雜場景中曲折發展 。”可知,北宋與遼之間進行了澶州之戰,之后北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 和議對宋朝是屈辱的,歲幣給兩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反映了宋朝統治者的軟弱與妥協;但和議從客觀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和保持,有利于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青銅器、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27.(2025·會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材料一:九年級向羽同學在歷史復習中整理了部分知識(如下表)方式 革命 改革含義 用暴力(武力)的方式推翻舊政權 對原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以和平方式進行史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①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②特點 具有反復性、曲折性,但都促進了社會進步 具有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1)請補充上表中①②兩處空格處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史實所取得的共同影響。①________②________共同影響:________材料二: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路了!——列寧材料三: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國,然后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下降40%以上,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失業人數超過3000萬。(2)材料二中,俄國由“一個半死的人”到“能夠拄著拐杖走動”,與列寧的哪一“藥方”有關?材料三中,美國醫治“感冒”的“藥方”是什么?(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蘇俄和美國的經濟改革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答案】(1) 法國大革命 日本明治維新 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推動了社會進步。(任答出以上其中一點)(2) 材料二列寧的“藥方”:實行新經濟政策。材料三美國的“藥方”:羅斯福新政(或答: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式)(3) 啟示:改革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改革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只有改革創新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基本途徑。(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可酌情)【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日本明治維新;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①處:據材料“用暴力(武力)的方式推翻舊政權”“反復性、曲折性”和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典型的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在革命過程中,法國人民與封建勢力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和政治動蕩,如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恐怖統治等,具有反復性和曲折性。但最終法國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促進了社會進步,因此符合表格中革命的定義和特點,可填入 “法國大革命”;②處:據材料“以和平方式進行”“具有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和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1868 年,明治政府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如 “廢藩置縣” 加強中央集權、推行 “殖產興業” 發展近代工業、提倡 “文明開化” 學習西方文化等。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擺脫了民族危機,但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如天皇制的保留、武士道精神的延續等,符合表格中改革的定義和特點,故應填入 “日本明治維新”;共同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這些史實雖然方式不同,但都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推動了社會進步;(2)列寧的“藥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 年,列寧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等。這一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蘇俄逐漸擺脫了困境,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所以俄國能夠從 “一個半死的人” 到 “能夠拄著拐杖走動” 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美國的“藥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 - 1933 年的經濟大危機給美國帶來了嚴重的打擊,為了應對危機,羅斯福上臺后實行了新政。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整頓金融體系,恢復銀行信用;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推行 “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進行社會救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通過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緩解了經濟危機,促進了經濟的復蘇,穩定了社會秩序,使美國逐漸走出了經濟困境;(3)啟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無論是蘇俄的新經濟政策還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都充分證明了改革政策符合國情才能有效實施,改革能為國家發展提供動力,而改革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故答案為:(1) 法國大革命 日本明治維新 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推動了社會進步。(任答出以上其中一點)(2) 材料二列寧的“藥方”:實行新經濟政策。材料三美國的“藥方”:羅斯福新政(或答: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式)(3) 啟示:改革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改革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只有改革創新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基本途徑。(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可酌情)【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這就是要注意掌握基礎知識;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它們的共同影響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理解識記回答,這就是要理解識記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的影響等;(3)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28.(2025·長沙模擬)留學生群體是中國近現代社會較為特殊的群體,推動著中國近代化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選派赴美留學的部分幼童在上海輪船招商局門前合影材料二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吞噬顛覆,國家民族處境險惡。一些知識分子曾通過變法救國圖存,但愛國愿望破滅。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為遏止民主革命發展的最佳途徑,于是派學生赴洋。但留日學生在學習日本和西方的過程中進一步覺醒,走上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路。——摘編自丁煥章《試論留日學生運動》材料三 中西近代化歷程對比示意圖(1)參與開創材料一中近代留學事業的一位湖南人是誰?材料一中留學事業反映的一次改革在近代化歷程中有怎樣的歷史地位?(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一條留日學生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并請說明材料二中的“民主革命”對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的重大影響。(3)請將材料三中②處填寫完整,并運用近代英國的相關史實來說明西方近代化歷程中制度變革與器物變革之間的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和示意圖,說明中西近代化歷程的不同之處。【答案】(1)人物:曾國藩。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原因: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國家民族處境險惡;(戊戌)變法救國圖存的希望破滅;留日學生在留學過程中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影響: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3)②:啟蒙運動。聯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不同:順序不同,西方近代化先是思想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制度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技術層面的變革,而中國近代化歷程正好相反,由學習器物(技術、物質)到學習制度,最后再到學習思想。【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一次工業革命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九)(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九)(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