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

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
一、選擇題
1.(2025·石棉模擬)《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中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據材料可知蘇聯的發展模式(  )
A.有利于蘇聯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B.有利于蘇聯工業化迅速開展
C.致力于工業化的同時忽視改善民生
D.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2.(2025·石棉模擬)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和蘇聯第聶伯河水電站,在防洪、航運、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兩項水利工程都(  )
A.反映了國家對經濟的計劃指導 B.解決了本國的經濟大危機
C.體現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 D.整頓了本國的金融體系
3.(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表案例表明,歷史研究(  )
材料類型 名稱 內容 結論
詩歌 《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唐朝處于 繁盛時期
文獻 《通典 食貨典》 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 國家4年糧食收入。
A.主要依據文獻記載 B.必須摒棄文學作品
C.完全憑借考古發掘 D.應該重視史料互證
4.(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的紡織業品種繁多,其中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  )
A.文學藝術的興盛 B.手工業水平的高超
C.社會風氣的開放 D.商業貿易往來頻繁
5.(2021·廣東)蒸汽機不僅用于地下礦井抽水,而且還用于驅動地面車輛的設想于1825年變成現實,一條從礦井直達海岸的7英里鐵路問世了,這是人類第一條鐵路,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煤炭業 B.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
C.鐵路運輸率先實現了現代化 D.創新意識推動技術變革
6.(2021·廣東)亞歷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稱號;征服波斯后,他則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亞歷山大旨在(  )
A.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獲得更為廣泛的統治基礎
C.提升馬其頓軍隊的戰斗力 D.挑起被征服地區內部矛盾
7.(2025·涼州模擬)古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具有無上的權威和無限權力。能集中體現這種社會狀況的是(  )
A.民主政治的實行 B.太陽歷的發明
C.象形文字的創造 D.金字塔的修建
8.(2025·涼州模擬)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由此可見,他宣揚(  )
A.君權神授 B.苦行禁欲 C.眾生平等 D.人文主義
9.(2025九下·武都期中)雅典在繁榮時期,有兩萬多常住外來移民,他們為雅典人提供許多稅收,但卻不能享有任何公 民權,不能擁有土地。即使外邦移民已變為巨富,成為大努力主,他們仍要依附于某個公民保 護人。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  )
A.有效限制了奴隸主的權力 B.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C.保障人民都擁有民主權利 D.存在著較大的時代局限性
10.(2025九下·武都期中)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設立了經濟特區,開放了沿海、沿江城市及內陸省會城市;21世紀初、先后設立上海自貿區、重慶兩江新區、雄安新區等;近年來,我國多次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等。這表明(  )
A.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B.部分地區需拉動經濟促發展
C.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 D.對外開放反映人民群眾心聲
11.(2025八下·三水期中)碼頭工人是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碼頭工人還被宣傳為“替國家增加了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模范。這一轉變反映了(  )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B.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C.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發生根本改變
D.中國從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
12.(2023·武漢)“一五計劃”期間,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  )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
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C.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
D.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
13.(2025八下·潮南期中)如表所示為某同學的學習筆記,其學習內容的主題是(  )
“兩個凡是”的方針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撥亂反正
A.思想解放漸入人心 B.改革開放全面推進
C.民主法制不斷完善 D.冤假錯案得到平反
14.(2025八下·潮南期中)“從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二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這則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踐踏 B.科技文教事業被摧殘
C.國民經濟遭受損失 D.黨和國家干部被排擠
15.(2023八下·惠陽月考)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與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從此,各種票證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新時代是指(  )
A.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代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
C.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
D.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代
16.(2025·桂林模擬)2024年,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先后訪問巴西、南非和印度尼西亞,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同“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國進一步交換意見,堅持勸和促談。這說明我國(  )
A.僅與發展中國家合作 B.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C.取得國際治理主導權 D.奉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17.(2025·桂林模擬)廣西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另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為更好地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我國在廣西實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8.(2025七下·碧江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元朝時再次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史實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澶淵之盟的訂立
C.回族的形成 D.元雜劇的興盛
19.(2025八下·祁陽期中)1963﹣196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約11%,輕工業產值從404億元增加到703億元,燃料、原材料工業建設的步伐加快。上述變化反映了(  )
A.“一五計劃”獲得巨大成功 B.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加速
C.合作化運動促進生產力發展 D.國民經濟調整取得顯著成就
20.(2025九下·永定模擬)史料種類眾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以下可以作為研究世界古代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史學著作《西方文明史》 B.油畫《中世紀大學課堂》
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D.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
21.(2025九下·永定模擬)下表是某同學在筆記上記錄的兩個朝代的歷史事件。據此對這兩個朝代階段特征概括準確的一項是(  )
鄭和下西洋 戚繼光抗倭 鄭成功收復臺灣 在西藏設駐藏大臣
A.盛世繁華與危機四伏 B.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C.閉關鎖國與危機深重 D.帝國統一與中央集權
22.(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一些新的農業生產工具得以發明和推廣,其中能夠提高耕作效率的發明是(  )。
A.筒車 B.曲轅犁 C.翻車 D.耬車
23.(2025·深圳模擬)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史的書寫受“西方中心論”的影響,甚至將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而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注意人類交往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這一變化反映了(  )
A.此前世界史記錄不全面 B.話語權趨向多元化
C.世界形勢逐步走向緩和 D.世界多極格局形成
24.(2024·蕭山模擬)據學者研究,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對這些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制度的建立
C.莊園經濟的盛行 D.新興城市的發展
25.(2025·南山模擬)1951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全民鋪開。工業、農業等各條戰線開展生產競賽和增產節約活動。“車間就是戰場,工人就是戰斗員“多生產一顆糧食,就增加一分力量”的口號層出不窮。這次運動(  )
A.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 B.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提供條件
C.推動了“一五計劃”的開展 D.體現社會主義建設有序開展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石棉模擬)大國博弈對時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兩次不同的“握手”】
材料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次“握手”反映出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
【兩種不同的“聲音”】
材料二 凱南長電(1946年2月22日)是二戰結束后美國第一份對“蘇聯是美國的威脅”分析得最系統和全面的文件,凱南指出“蘇聯仍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它與資本主義保持永久的和平共處是不可能的”,同時指出蘇聯是美國最主要的敵人。
——摘編自周建明主編《美國國家戰略解密文獻選編 (1945~1972)》
材料三 日丹諾夫報告(1947年9月25日)認為,二戰后美國一枝獨秀,并制定一系列奴役歐洲的計劃,如馬歇爾計劃。各國共產黨“應該在反帝和民主綱領的基礎上,團結一切愛國、民主力量”。歐洲各國共產黨在莫斯科的統一號令下,開展反對以美國為首的戰爭販子和奴役歐洲計劃的斗爭。
——摘編自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冷戰的挑起國,結合史實說明理由。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影響國家間關系的因素。
27.(2025八下·三水期中)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迎來了曙光。全國人民積極推進經濟等方面建設。
材料一:毛主席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桿的電鈕,使第一面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這時,在軍樂聲中,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摘編自《首都三十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典禮》
材料二: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材料三:如表為上海大隆機器廠公私合營前后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
年份 資金利潤率/% 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
1953年 11.8 1869
1957年 25.57 6203
材料四:五四憲法的形成條件從歷史承載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為五四憲法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現實基礎看: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制憲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五四憲法對于中國是專制與民主的分水嶺……確立了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和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其實踐經歷也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鑒。
——摘編自薛劍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視野下的五四憲法研究》
(1) 根據材料一描述的場景反映什么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該事件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2) 根據材料二,指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哪些考驗。并結合所學,說明黨和國家采取哪些措施應對考驗。
(3) 材料三中的數據變化說明了什么?并指出發生這種變化的背景。
(4) 根據材料四,指出“五四憲法”制定的條件,概括其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
28.(2025七下·碧江期中)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
——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
材料二 古代君臣對話錄
魏征勸誡唐太宗 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勸誡唐玄宗
魏征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勸諫唐太宗總結隋朝得失,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寬刑慎罰,勤儉戒奢,慎終如始。 674年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條建議: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免除長安百姓的賦稅徭役。停止不必要的軍事行動。禁止宮廷作坊制作過于華而不實的器物。減少各種工程營造。拓寬臣民向上進言的途徑。杜絕進讒言、搬弄是非的風氣。解決才能者仕途停滯的問題。 勸誡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幾十年以內不追求開疆拓土。不讓宦官參與政事。皇親國戚不要擔任重要官職。請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額外的獻貢。不要造這些沒用的宮殿和寺觀。陛下以禮對待大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根據【后晉】劉胊《舊唐書》【北宋】宋祁《新唐書》整理
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
——摘編自沈從文王 《中國服裝史》
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總人口數(約) 4142萬 4531萬 5292 萬 1699 萬 1576萬
——根據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按理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
(2)根據材料二,總結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飾,說明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導致這一趨勢出現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造成了怎樣的嚴重后果。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
2.【答案】A
【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羅斯福新政
3.【答案】D
【知識點】“開元盛世”;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根據“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可知,杜甫的詩歌反映的是唐朝正處于繁盛時期,根據“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國家4年糧食收入。”可知,《通典 食貨典》反映的也是唐朝正處于繁盛時期,由此可知,史料之間的相互印證有利于還原開元盛世這一歷史,故D正確;
歷史研究應注重多重史料的互證,但“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太過于絕對,排除A;
文學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種,要善于進行甄別,排除B;
針對不同時期的歷史需要不同的史料印證,僅靠考古挖掘是不正確的,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史料的相互印證,要求學生結合史料的作用來分析。
4.【答案】B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唐朝的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這些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的手工業水平高超, B 項正確;
材料體現不出文學藝術、社會風氣和商業貿易,排除 ACD 項。
故答案為 B 。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5.【答案】D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A、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工業革命是否首先出現在煤炭業”,故排除;
B、題干材料只是提及了蒸汽機與鐵路,沒有涉及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故排除;
C、題干材料沒有涉及鐵路運輸率先實現了現代化的知識,排除;
從蒸汽機用于地下礦井抽水,到蒸汽機驅動地面車輛,到7英里鐵路問世,說明創新意識推動技術變革,D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英國工業革命相關知識,注意對史料的解讀能力的訓練。
6.【答案】B
【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
【解析】【分析】 亞歷山大接受“埃及法老“稱號,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體現了亞歷山大適應新征服地區的文化,目的是獲得當地人民更廣泛的支持,擴大統治基礎,故選 B ;
A 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
亞歷山大的措施與提升軍隊的戰斗力無關,排除 C ;
亞歷山大的目的是鞏固統治,并非為了挑起被征服地區的內部矛盾,排除 D 。
故答案選:B。
【點評】 本題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拜謁埃及太陽神廟”“親自祭祀巴比倫城的守護神”。
7.【答案】D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D項正確;
古埃及實行集權統治,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項;
古埃及發明了太陽歷,是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B項;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埃及金字塔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8.【答案】C
【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忍耐順從”,提倡禁欲修行,主張“眾生平等”。結合題干“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可見,喬達摩·悉達多宣揚“眾生平等”,C項正確;
君權神授 是一種古代政治理論,主要用于鞏固封建君主的統治合法性,排除A項;
苦行禁欲,與題干信息“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不符,排除B項;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9.【答案】D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卻不能享有任何公民權......公民保護人”可知,外來移民為雅典提供許多稅收,但卻不能享有公民權,必須依附某個公民保護人,這體現了雅典民主存在較大局限性,外邦人不能享有公民權,D項正確;
雅典實行直接民主,但其依然屬于奴隸制民主,不能限制奴隸主特權,排除A項;
雅典實行直接民主,并非民主集中制,排除B項;
雅典公民擁有民主權利,但并非所有人民,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答案】C
【知識點】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區的擴大
【解析】【分析】題目材料展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漸進式發展歷程:20世紀70年代末:設立經濟特區(如深圳、珠海)、開放沿海城市,標志著對外開放的起步。21世紀初:設立自貿區(上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雄安新區),體現對外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型,注重深化改革。近年來: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等國際展會,彰顯中國從“引進來”到“高水平開放”的升級,推動全球合作。這一過程表明,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拓展領域、提升層次**,從區域試點到全面深化,C項正確;
雖然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但題目強調**“深化”過程**而非政策本身,排除A項;
部分地區發展是開放的具體措施,但未涵蓋進博會等全局性開放,排除B項;
材料未體現人民群眾的直接訴求,側重國家戰略推進,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并理解我國融入世界的表現。
11.【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951年”“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可知,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方式由“苦力”轉變為以勞動競賽的形式進行,并且這種形式被用來宣傳和鼓勵工人增加國家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行為。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社會發展的新導向,即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標志著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C項符合題意;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A項不符合題意;
B: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項不符合題意;
D: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可知,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據題干“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可知,這說明一五計劃兼顧區域均衡。B項正確;
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不能體現,排除A項;
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不能體現,排除C項;
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不能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13.【答案】A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兩個凡是’的方針”“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和結合所學可知,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和《解放軍報》發表社論,公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道循”的方針。這一方針后來被稱為“兩個凡是”,極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立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進行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從“兩個凡是”的方針到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體現了思想解放漸入人心,A項符合題意;
B:題干只涉及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改革開放的開始,“改革開放全面推進”表述不全,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民主法制不斷完善,C項不符合題意;
D:冤假錯案得到平反只體現了“撥亂反正”,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思想解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答案】C
【知識點】“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從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二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可知,題干反映“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遭受損失,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民主法制遭受踐踏,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科技文教事業被摧殘,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黨和國家干部被排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答案】B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93年”。1992年10月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因而“新時代”是指市場經濟時代,排除ACD,選項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16.【答案】B
【知識點】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據題干“……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堅持勸和促談”可知,材料描述了中國政府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堅持勸和促談,體現了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努力,故選B項。
新時期我國實施全方位外交,與所有國家合作,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排除A項。
材料表明中國致力于推動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尋求主導權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我國奉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強調的是中國通過外交斡旋維護和平,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外交政策,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7.【答案】C
【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據題干“為更好地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由此說明我國在廣西實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選C項。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事務,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政黨制度,通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建設國家,排除B項。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主要是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主要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
18.【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元朝時期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C 項正確;
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排除 A ;
澶淵之盟的訂立是在宋朝,排除 B ;
元雜劇興盛和民族交融沒有必然關系,排除 D 。
故答案為 C 。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9.【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分析】A.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排除;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排除;
C.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排除;
D.由題干數據可知,從1963-1965年,我國農業總產值以及輕工業產值都是增長的,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錯誤,國民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困難。為此,中共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國民經濟開始好轉,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考查學生對國民經濟調整的認識。
20.【答案】C
【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歷史事件發生時或由親歷者直接記錄原始材料,具有直接性和原始性。《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期(約公元前1750年)頒布的法律條文,刻在石柱上。 這是古巴比倫時期的原始法律文獻,直接反映了當時的法律和社會制度。C項正確;
史學著作通常是后人根據各種史料編寫的,屬于第二手史料(經過整理、分析和解釋的材料),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項;
油畫通常是后人根據想象或歷史記載創作的藝術作品,屬于對歷史的再現或藝術表達。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B項;
電影是現代人對歷史事件的戲劇化改編,屬于文藝作品,帶有虛構和藝術加工成分。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21.【答案】A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可知,“鄭和下西洋” 體現了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是盛世繁華的表現,“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西藏設駐藏大臣” 則反映出當時面臨著外來侵略和邊疆管理等問題,潛藏著危機,結合所學當時還包括人地矛盾突出、政治腐敗等,所以 “盛世繁華與危機潛伏” 能準確概括明清時期的階段特點,A項正確;
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階段特征相關,與題干信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不符,排除B項;
閉關鎖國與危機深重,與清代前期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相關,與題干信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沒有聯系,排除C項;
帝國統一與中央集權應該屬于秦漢時期的特征,而題干信息反映的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22.【答案】B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了人力或畜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B項符合題意;
A:筒車是唐朝時期的灌溉工具,A項不符合題意;
C:翻車是東漢時期的灌溉工具,C項不符合題意;
D:耬車是西漢時期的播種工具,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曲轅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3.【答案】B
【知識點】國際新秩序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史的書寫受“西方中心論”的影響,甚至將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而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注意人類交往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可知,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突破“西方中心論”,體現話語權趨向多元化,B項符合題意;
A:題干不能說明此前世界史記錄不全面,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世界形勢逐步走向緩和,C項不符合題意;
D: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并未形成,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答案】C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分析可知,材料中市場的稀少,主要是因為西歐莊園經濟盛行,其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C項正確;
日耳曼人的入侵與材料中地方市場的稀少無關,排除A項;
材料強調經濟問題,無關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項;
材料不涉及城市問題,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莊園經濟的盛行。
25.【答案】B
【知識點】過渡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期間,全國范圍內的增產節約運動可以為前線提供更多的物資和資金支持,從而有助于戰爭的勝利。這與題干中的“車間就是戰場,工人就是戰斗員”等口號相呼應,表明后方的生產活動與前線戰斗緊密相關,B正確;
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描述的是一個結果,但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次運動直接導致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此外,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太可能僅通過一次運動就實現,排除A;
“一五計劃”是從1953年開始的,而題干中的時間是1951年,時間上不符,排除C;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26.【答案】(1) 第一次“握手”反映美蘇兩國在二戰期間為共同抗擊法西斯而結成的同盟關系。
第二次“握手”反映美蘇兩國在冷戰期間的對抗關系。
(2) 冷戰的挑起國是美國。
理由: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控制西歐,對抗蘇聯;成立北約,加強軍事對抗蘇聯。
(3) 因素:國家利益;意識形態。
【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美國的冷戰政策;“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27.【答案】(1)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
影響:開辟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2)考驗:能否恢復國民生產;能否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
措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3)說明: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或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提高)。
背景: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條件: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穩定的和平環境。
意義: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基礎;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毛主席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桿的電鈕,使第一面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這時,在軍樂聲中,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場景反映了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的場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2)據材料二“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考驗是能否恢復國民生產;能否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進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戰爭。
(3)據材料三“如表為上海大隆機器廠公私合營前后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可知,數據變化說明了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或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發生這種變化的背景是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據材料四“五四憲法的形成條件從歷史承載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為五四憲法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現實基礎看: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制憲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可知,“五四憲法”制定的條件是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穩定的和平環境。據材料四“確立了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和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其實踐經歷也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鑒”可知,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基礎;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五四憲法,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28.【答案】(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
(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
(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
(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 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可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隋唐。
(2)根據材料二“古代君臣對話錄”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是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
(3)根據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可知,唐朝人服飾比較多樣,說明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4)根據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陡然減少。結合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將鎮守西北地區的精兵悉數內調,并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反擊叛軍。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763年被平定。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5)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國家興盛需要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故答案為:
(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
(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
(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
(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點評】本題以四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亂,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
一、選擇題
1.(2025·石棉模擬)《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中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據材料可知蘇聯的發展模式(  )
A.有利于蘇聯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B.有利于蘇聯工業化迅速開展
C.致力于工業化的同時忽視改善民生
D.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答案】C
【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
2.(2025·石棉模擬)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和蘇聯第聶伯河水電站,在防洪、航運、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兩項水利工程都(  )
A.反映了國家對經濟的計劃指導 B.解決了本國的經濟大危機
C.體現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 D.整頓了本國的金融體系
【答案】A
【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羅斯福新政
3.(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表案例表明,歷史研究(  )
材料類型 名稱 內容 結論
詩歌 《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唐朝處于 繁盛時期
文獻 《通典 食貨典》 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 國家4年糧食收入。
A.主要依據文獻記載 B.必須摒棄文學作品
C.完全憑借考古發掘 D.應該重視史料互證
【答案】D
【知識點】“開元盛世”;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根據“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可知,杜甫的詩歌反映的是唐朝正處于繁盛時期,根據“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國家4年糧食收入。”可知,《通典 食貨典》反映的也是唐朝正處于繁盛時期,由此可知,史料之間的相互印證有利于還原開元盛世這一歷史,故D正確;
歷史研究應注重多重史料的互證,但“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太過于絕對,排除A;
文學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種,要善于進行甄別,排除B;
針對不同時期的歷史需要不同的史料印證,僅靠考古挖掘是不正確的,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史料的相互印證,要求學生結合史料的作用來分析。
4.(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的紡織業品種繁多,其中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  )
A.文學藝術的興盛 B.手工業水平的高超
C.社會風氣的開放 D.商業貿易往來頻繁
【答案】B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唐朝的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這些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的手工業水平高超, B 項正確;
材料體現不出文學藝術、社會風氣和商業貿易,排除 ACD 項。
故答案為 B 。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5.(2021·廣東)蒸汽機不僅用于地下礦井抽水,而且還用于驅動地面車輛的設想于1825年變成現實,一條從礦井直達海岸的7英里鐵路問世了,這是人類第一條鐵路,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煤炭業 B.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
C.鐵路運輸率先實現了現代化 D.創新意識推動技術變革
【答案】D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A、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工業革命是否首先出現在煤炭業”,故排除;
B、題干材料只是提及了蒸汽機與鐵路,沒有涉及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故排除;
C、題干材料沒有涉及鐵路運輸率先實現了現代化的知識,排除;
從蒸汽機用于地下礦井抽水,到蒸汽機驅動地面車輛,到7英里鐵路問世,說明創新意識推動技術變革,D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英國工業革命相關知識,注意對史料的解讀能力的訓練。
6.(2021·廣東)亞歷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稱號;征服波斯后,他則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亞歷山大旨在(  )
A.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獲得更為廣泛的統治基礎
C.提升馬其頓軍隊的戰斗力 D.挑起被征服地區內部矛盾
【答案】B
【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
【解析】【分析】 亞歷山大接受“埃及法老“稱號,以波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體現了亞歷山大適應新征服地區的文化,目的是獲得當地人民更廣泛的支持,擴大統治基礎,故選 B ;
A 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
亞歷山大的措施與提升軍隊的戰斗力無關,排除 C ;
亞歷山大的目的是鞏固統治,并非為了挑起被征服地區的內部矛盾,排除 D 。
故答案選:B。
【點評】 本題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拜謁埃及太陽神廟”“親自祭祀巴比倫城的守護神”。
7.(2025·涼州模擬)古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具有無上的權威和無限權力。能集中體現這種社會狀況的是(  )
A.民主政治的實行 B.太陽歷的發明
C.象形文字的創造 D.金字塔的修建
【答案】D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D項正確;
古埃及實行集權統治,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項;
古埃及發明了太陽歷,是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B項;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埃及金字塔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8.(2025·涼州模擬)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由此可見,他宣揚(  )
A.君權神授 B.苦行禁欲 C.眾生平等 D.人文主義
【答案】C
【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忍耐順從”,提倡禁欲修行,主張“眾生平等”。結合題干“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可見,喬達摩·悉達多宣揚“眾生平等”,C項正確;
君權神授 是一種古代政治理論,主要用于鞏固封建君主的統治合法性,排除A項;
苦行禁欲,與題干信息“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不符,排除B項;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9.(2025九下·武都期中)雅典在繁榮時期,有兩萬多常住外來移民,他們為雅典人提供許多稅收,但卻不能享有任何公 民權,不能擁有土地。即使外邦移民已變為巨富,成為大努力主,他們仍要依附于某個公民保 護人。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  )
A.有效限制了奴隸主的權力 B.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C.保障人民都擁有民主權利 D.存在著較大的時代局限性
【答案】D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卻不能享有任何公民權......公民保護人”可知,外來移民為雅典提供許多稅收,但卻不能享有公民權,必須依附某個公民保護人,這體現了雅典民主存在較大局限性,外邦人不能享有公民權,D項正確;
雅典實行直接民主,但其依然屬于奴隸制民主,不能限制奴隸主特權,排除A項;
雅典實行直接民主,并非民主集中制,排除B項;
雅典公民擁有民主權利,但并非所有人民,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2025九下·武都期中)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設立了經濟特區,開放了沿海、沿江城市及內陸省會城市;21世紀初、先后設立上海自貿區、重慶兩江新區、雄安新區等;近年來,我國多次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等。這表明(  )
A.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B.部分地區需拉動經濟促發展
C.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 D.對外開放反映人民群眾心聲
【答案】C
【知識點】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區的擴大
【解析】【分析】題目材料展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漸進式發展歷程:20世紀70年代末:設立經濟特區(如深圳、珠海)、開放沿海城市,標志著對外開放的起步。21世紀初:設立自貿區(上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雄安新區),體現對外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型,注重深化改革。近年來: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等國際展會,彰顯中國從“引進來”到“高水平開放”的升級,推動全球合作。這一過程表明,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拓展領域、提升層次**,從區域試點到全面深化,C項正確;
雖然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但題目強調**“深化”過程**而非政策本身,排除A項;
部分地區發展是開放的具體措施,但未涵蓋進博會等全局性開放,排除B項;
材料未體現人民群眾的直接訴求,側重國家戰略推進,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并理解我國融入世界的表現。
11.(2025八下·三水期中)碼頭工人是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碼頭工人還被宣傳為“替國家增加了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模范。這一轉變反映了(  )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B.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C.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發生根本改變
D.中國從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951年”“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可知,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方式由“苦力”轉變為以勞動競賽的形式進行,并且這種形式被用來宣傳和鼓勵工人增加國家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行為。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社會發展的新導向,即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標志著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C項符合題意;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A項不符合題意;
B: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項不符合題意;
D: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2023·武漢)“一五計劃”期間,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  )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
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C.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
D.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可知,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據題干“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可知,這說明一五計劃兼顧區域均衡。B項正確;
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不能體現,排除A項;
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不能體現,排除C項;
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不能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13.(2025八下·潮南期中)如表所示為某同學的學習筆記,其學習內容的主題是(  )
“兩個凡是”的方針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撥亂反正
A.思想解放漸入人心 B.改革開放全面推進
C.民主法制不斷完善 D.冤假錯案得到平反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兩個凡是’的方針”“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和結合所學可知,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和《解放軍報》發表社論,公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道循”的方針。這一方針后來被稱為“兩個凡是”,極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立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進行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從“兩個凡是”的方針到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體現了思想解放漸入人心,A項符合題意;
B:題干只涉及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改革開放的開始,“改革開放全面推進”表述不全,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民主法制不斷完善,C項不符合題意;
D:冤假錯案得到平反只體現了“撥亂反正”,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思想解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2025八下·潮南期中)“從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二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這則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踐踏 B.科技文教事業被摧殘
C.國民經濟遭受損失 D.黨和國家干部被排擠
【答案】C
【知識點】“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從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二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可知,題干反映“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遭受損失,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民主法制遭受踐踏,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科技文教事業被摧殘,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黨和國家干部被排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2023八下·惠陽月考)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與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從此,各種票證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新時代是指(  )
A.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代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
C.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
D.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代
【答案】B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93年”。1992年10月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因而“新時代”是指市場經濟時代,排除ACD,選項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16.(2025·桂林模擬)2024年,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先后訪問巴西、南非和印度尼西亞,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同“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國進一步交換意見,堅持勸和促談。這說明我國(  )
A.僅與發展中國家合作 B.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C.取得國際治理主導權 D.奉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B
【知識點】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據題干“……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堅持勸和促談”可知,材料描述了中國政府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堅持勸和促談,體現了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努力,故選B項。
新時期我國實施全方位外交,與所有國家合作,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排除A項。
材料表明中國致力于推動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尋求主導權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我國奉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強調的是中國通過外交斡旋維護和平,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外交政策,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7.(2025·桂林模擬)廣西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另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為更好地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我國在廣西實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答案】C
【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據題干“為更好地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由此說明我國在廣西實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選C項。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事務,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政黨制度,通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建設國家,排除B項。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主要是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主要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
18.(2025七下·碧江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元朝時再次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史實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澶淵之盟的訂立
C.回族的形成 D.元雜劇的興盛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元朝時期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C 項正確;
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排除 A ;
澶淵之盟的訂立是在宋朝,排除 B ;
元雜劇興盛和民族交融沒有必然關系,排除 D 。
故答案為 C 。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9.(2025八下·祁陽期中)1963﹣196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約11%,輕工業產值從404億元增加到703億元,燃料、原材料工業建設的步伐加快。上述變化反映了(  )
A.“一五計劃”獲得巨大成功 B.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加速
C.合作化運動促進生產力發展 D.國民經濟調整取得顯著成就
【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分析】A.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排除;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排除;
C.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排除;
D.由題干數據可知,從1963-1965年,我國農業總產值以及輕工業產值都是增長的,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錯誤,國民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困難。為此,中共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國民經濟開始好轉,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考查學生對國民經濟調整的認識。
20.(2025九下·永定模擬)史料種類眾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以下可以作為研究世界古代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史學著作《西方文明史》 B.油畫《中世紀大學課堂》
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D.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
【答案】C
【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歷史事件發生時或由親歷者直接記錄原始材料,具有直接性和原始性。《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期(約公元前1750年)頒布的法律條文,刻在石柱上。 這是古巴比倫時期的原始法律文獻,直接反映了當時的法律和社會制度。C項正確;
史學著作通常是后人根據各種史料編寫的,屬于第二手史料(經過整理、分析和解釋的材料),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項;
油畫通常是后人根據想象或歷史記載創作的藝術作品,屬于對歷史的再現或藝術表達。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B項;
電影是現代人對歷史事件的戲劇化改編,屬于文藝作品,帶有虛構和藝術加工成分。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21.(2025九下·永定模擬)下表是某同學在筆記上記錄的兩個朝代的歷史事件。據此對這兩個朝代階段特征概括準確的一項是(  )
鄭和下西洋 戚繼光抗倭 鄭成功收復臺灣 在西藏設駐藏大臣
A.盛世繁華與危機四伏 B.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C.閉關鎖國與危機深重 D.帝國統一與中央集權
【答案】A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可知,“鄭和下西洋” 體現了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是盛世繁華的表現,“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西藏設駐藏大臣” 則反映出當時面臨著外來侵略和邊疆管理等問題,潛藏著危機,結合所學當時還包括人地矛盾突出、政治腐敗等,所以 “盛世繁華與危機潛伏” 能準確概括明清時期的階段特點,A項正確;
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階段特征相關,與題干信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不符,排除B項;
閉關鎖國與危機深重,與清代前期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相關,與題干信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沒有聯系,排除C項;
帝國統一與中央集權應該屬于秦漢時期的特征,而題干信息反映的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22.(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一些新的農業生產工具得以發明和推廣,其中能夠提高耕作效率的發明是(  )。
A.筒車 B.曲轅犁 C.翻車 D.耬車
【答案】B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了人力或畜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B項符合題意;
A:筒車是唐朝時期的灌溉工具,A項不符合題意;
C:翻車是東漢時期的灌溉工具,C項不符合題意;
D:耬車是西漢時期的播種工具,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曲轅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3.(2025·深圳模擬)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史的書寫受“西方中心論”的影響,甚至將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而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注意人類交往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這一變化反映了(  )
A.此前世界史記錄不全面 B.話語權趨向多元化
C.世界形勢逐步走向緩和 D.世界多極格局形成
【答案】B
【知識點】國際新秩序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史的書寫受“西方中心論”的影響,甚至將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而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注意人類交往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可知,錢乘旦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突破“西方中心論”,體現話語權趨向多元化,B項符合題意;
A:題干不能說明此前世界史記錄不全面,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世界形勢逐步走向緩和,C項不符合題意;
D: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并未形成,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2024·蕭山模擬)據學者研究,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對這些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制度的建立
C.莊園經濟的盛行 D.新興城市的發展
【答案】C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分析可知,材料中市場的稀少,主要是因為西歐莊園經濟盛行,其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C項正確;
日耳曼人的入侵與材料中地方市場的稀少無關,排除A項;
材料強調經濟問題,無關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項;
材料不涉及城市問題,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莊園經濟的盛行。
25.(2025·南山模擬)1951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全民鋪開。工業、農業等各條戰線開展生產競賽和增產節約活動。“車間就是戰場,工人就是戰斗員“多生產一顆糧食,就增加一分力量”的口號層出不窮。這次運動(  )
A.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 B.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提供條件
C.推動了“一五計劃”的開展 D.體現社會主義建設有序開展
【答案】B
【知識點】過渡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期間,全國范圍內的增產節約運動可以為前線提供更多的物資和資金支持,從而有助于戰爭的勝利。這與題干中的“車間就是戰場,工人就是戰斗員”等口號相呼應,表明后方的生產活動與前線戰斗緊密相關,B正確;
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描述的是一個結果,但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次運動直接導致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此外,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太可能僅通過一次運動就實現,排除A;
“一五計劃”是從1953年開始的,而題干中的時間是1951年,時間上不符,排除C;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石棉模擬)大國博弈對時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兩次不同的“握手”】
材料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次“握手”反映出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
【兩種不同的“聲音”】
材料二 凱南長電(1946年2月22日)是二戰結束后美國第一份對“蘇聯是美國的威脅”分析得最系統和全面的文件,凱南指出“蘇聯仍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它與資本主義保持永久的和平共處是不可能的”,同時指出蘇聯是美國最主要的敵人。
——摘編自周建明主編《美國國家戰略解密文獻選編 (1945~1972)》
材料三 日丹諾夫報告(1947年9月25日)認為,二戰后美國一枝獨秀,并制定一系列奴役歐洲的計劃,如馬歇爾計劃。各國共產黨“應該在反帝和民主綱領的基礎上,團結一切愛國、民主力量”。歐洲各國共產黨在莫斯科的統一號令下,開展反對以美國為首的戰爭販子和奴役歐洲計劃的斗爭。
——摘編自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冷戰的挑起國,結合史實說明理由。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影響國家間關系的因素。
【答案】(1) 第一次“握手”反映美蘇兩國在二戰期間為共同抗擊法西斯而結成的同盟關系。
第二次“握手”反映美蘇兩國在冷戰期間的對抗關系。
(2) 冷戰的挑起國是美國。
理由: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控制西歐,對抗蘇聯;成立北約,加強軍事對抗蘇聯。
(3) 因素:國家利益;意識形態。
【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美國的冷戰政策;“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27.(2025八下·三水期中)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迎來了曙光。全國人民積極推進經濟等方面建設。
材料一:毛主席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桿的電鈕,使第一面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這時,在軍樂聲中,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摘編自《首都三十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典禮》
材料二: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材料三:如表為上海大隆機器廠公私合營前后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
年份 資金利潤率/% 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
1953年 11.8 1869
1957年 25.57 6203
材料四:五四憲法的形成條件從歷史承載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為五四憲法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現實基礎看: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制憲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五四憲法對于中國是專制與民主的分水嶺……確立了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和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其實踐經歷也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鑒。
——摘編自薛劍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視野下的五四憲法研究》
(1) 根據材料一描述的場景反映什么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該事件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2) 根據材料二,指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哪些考驗。并結合所學,說明黨和國家采取哪些措施應對考驗。
(3) 材料三中的數據變化說明了什么?并指出發生這種變化的背景。
(4) 根據材料四,指出“五四憲法”制定的條件,概括其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
【答案】(1)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
影響:開辟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2)考驗:能否恢復國民生產;能否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
措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3)說明: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或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提高)。
背景: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條件: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穩定的和平環境。
意義: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基礎;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毛主席親自開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桿的電鈕,使第一面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這時,在軍樂聲中,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場景反映了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的場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2)據材料二“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考驗是能否恢復國民生產;能否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建設國家。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進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戰爭。
(3)據材料三“如表為上海大隆機器廠公私合營前后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可知,數據變化說明了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或資金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發生這種變化的背景是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據材料四“五四憲法的形成條件從歷史承載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為五四憲法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現實基礎看: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制憲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可知,“五四憲法”制定的條件是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國內各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穩定的和平環境。據材料四“確立了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和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其實踐經歷也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鑒”可知,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基礎;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五四憲法,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28.(2025七下·碧江期中)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
——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
材料二 古代君臣對話錄
魏征勸誡唐太宗 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勸誡唐玄宗
魏征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勸諫唐太宗總結隋朝得失,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寬刑慎罰,勤儉戒奢,慎終如始。 674年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條建議: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免除長安百姓的賦稅徭役。停止不必要的軍事行動。禁止宮廷作坊制作過于華而不實的器物。減少各種工程營造。拓寬臣民向上進言的途徑。杜絕進讒言、搬弄是非的風氣。解決才能者仕途停滯的問題。 勸誡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幾十年以內不追求開疆拓土。不讓宦官參與政事。皇親國戚不要擔任重要官職。請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額外的獻貢。不要造這些沒用的宮殿和寺觀。陛下以禮對待大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根據【后晉】劉胊《舊唐書》【北宋】宋祁《新唐書》整理
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
——摘編自沈從文王 《中國服裝史》
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總人口數(約) 4142萬 4531萬 5292 萬 1699 萬 1576萬
——根據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按理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
(2)根據材料二,總結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飾,說明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導致這一趨勢出現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造成了怎樣的嚴重后果。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
【答案】(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
(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
(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
(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 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可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隋唐。
(2)根據材料二“古代君臣對話錄”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是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
(3)根據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學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可知,唐朝人服飾比較多樣,說明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4)根據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統計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陡然減少。結合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將鎮守西北地區的精兵悉數內調,并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反擊叛軍。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763年被平定。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5)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國家興盛需要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故答案為:
(1)歷史時期:隋唐時期。
(2)主要原因:虛心納諫,積極聽取大臣等意見和建議。
(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4)趨勢:陡然減少。事件:安史之亂。后果: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
(5)條件: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和任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點評】本題以四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亂,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长丰县| 拉萨市| 油尖旺区| 宁武县| 麻阳| 合山市| 武威市| 厦门市| 孝昌县| 宿松县| 黑河市| 新安县| 福清市| 内丘县| 沂南县| 南江县| 乐陵市| 马边| 包头市| 冷水江市| 吴江市| 华容县| 乐陵市| 确山县| 西平县| 开江县| 潮安县| 理塘县| 息烽县| 平昌县| 临颍县| 绥芬河市| 长海县| 西吉县| 仙游县| 大渡口区| 神池县| 桦南县| 彭泽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