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四)一、選擇題1.(2025·封開模擬)19世紀中期,英國憑借機器的力量,成為“世界工廠”,逐步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主導世界的局面;后來居上的美國在20世紀大半時間里主導全球;隨著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實力的不斷增強,目前世界正處于“群雄竟起的時代"。“群雄竟起的時代”指( ?。?br/>A.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B.美蘇冷戰對峙C.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 D.“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2.(2025·石棉模擬)下面是李華同學查找的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資料。這些圖片反映出明治維新( ?。?br/>明治維新時期成立的管弦樂隊 明治維新時期建立的小學A.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B.全面改造了日本的社會面貌C.向西方學習,改造文化教育 D.使日本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3.(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起義軍在黃巢帶領下轉戰南北。這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 ?。?br/>A.過程 B.背景 C.影響 D.局限性4.(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表為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導致表中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曹魏 西晉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A.民族政權并立 B.選官制度變革C.重文輕武政策 D.經濟重心南移5.(2025七下·連平期中)“唐朝時,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唐代女性流行著男裝,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上述這段話說明了唐朝時期( ?。?br/>A.民族交往與交融 B.文學藝術的豐富C.社會風氣的開放 D.婦女地位的提高6.(2023七下·瀘縣期中)唐朝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政府在今新疆地區設立的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是( )①安西都護府 ②西域都護府?、郾蓖ザ甲o府?、苄陆S吾爾自治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5八下·潮南期中)習近平說: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成為當時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綱領的文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中華民國約法》8.(2025八下·龍崗月考)國營企業早期改革也是以在全國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要特征的。實行經濟責任制,絕大部分試點企業選擇了“盈虧包干”的辦法,很快將其推向全國。這表明 ( )A.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改變 B.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效果有異C.國營企業改革逐漸陷入僵化 D.城市改革受到農村改革啟發9.(2025·桂林模擬)《巴黎協定》是由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它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的統一安排。這反映了各國通過合作解決( )A.人口問題 B.環境問題 C.毒品問題 D.糧食問題10.(2025·桂林模擬)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民眾紛紛參與到各種鄉村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還踴躍支援紅軍”。這說明了( )A.鄉村經濟的繁榮 B.民眾思想的覺醒C.君主專制的廢除 D.地主階級的瓦解11.(2025七下·碧江期中)盛唐是科技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以下能證明這一結論的分( )①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③火藥的發明 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2024七下·海陽期末)太原“雙合成”是山西食品業的著名品牌企業,始創于1838年。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雙合成”成為國有企業,生產工序和質量仍保持傳統技藝,所產各種糕點、月餅仍占全行業之鰲頭。國家對“雙合成”的改造形式是( )A.手工業合作化 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公私合營13.(2023八下·臨潼期中)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媱澓褪袌龆际墙洕侄巍!泵鞔_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議是( ?。?br/>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14.(2025·郴州模擬)“二戰后,昔日稱雄世界的歐洲列強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的歐洲,來自蘇聯的威脅日益嚴重,而美國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斷加強。歐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為此,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是( )A.聯合國 B.歐共體C.亞太經合組織 D.歐洲聯盟15.(2025·郴州模擬)歷史課代表小明同學繪制了下面的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的主題是( ?。?br/>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 B.70年代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6.(2024七下·市中區期末)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br/>A.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C.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D.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17.(2024九下·南海月考)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以往僅表示“出生地”的突厥詞匯“vatan”變成“祖國”的意思。英語詞匯“liberty”最初是指與奴隸身份相反,現具有“自由”等新的政治含義。這體現大革命( )A.維護共和制度 B.打擊特權階層C.強化世俗權力 D.具有世界意義18.(2025·南山模擬)下圖為歐洲14國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表(%),如表中數據的變化表明,第二次工業革命( ?。?br/>時間 農業 工業 服務業1870年 51.7 26.9 21.41913年 41.4 32.3 26.3A.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B.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C.提高了大眾文化水平 D.推動勞動力結構變化19.(2025·南山模擬)在近代百余年間,中華民族意識經歷了開始萌發、初步覺醒、升華和全面高漲四個歷程,在升華階段,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提高了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處于升華階段的時期是( ?。?br/>A.鴉片戰爭 B.甲午戰爭 C.五四運動 D.抗日戰爭20.(2025·會東模擬)史實是對歷史事實不帶有個人感彩的客觀陳述;史論則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敘述屬于史論的是( ?。?br/>A.“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B.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成為全國農村率先搞“包干到戶”的典型D.1980年,我國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21.(2025·斗門模擬)“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但是,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材料旨在闡述資產階級( ?。?br/>A.是歷史發展的唯一推動者 B.在歷史進程中具有雙重性C.與無產階級始終加強合作 D.從未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22.(2025·德陽模擬)2024年9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為和平展現領導力”公開辯論會上呼吁:安理會成員國積極團結與合作,緩解全球緊張局勢,結束沖突,并重申《聯合國憲章》所載原則。據此可知( ?。?br/>A.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B.聯合國可以根除國家間的武力沖突C.聯合國是處理全球沖突的軍事性組織D.聯合國能夠解決國際貿易中的爭端23.(2025·長沙模擬)在初三歷史課上,同學們學習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基督教的傳播”“自給自足的莊園”“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等內容。這節課的主題是( ?。?br/>A.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 B.羅馬帝國的征服擴張C.拜占庭帝國的文化 D.中世紀西歐的發展24.(2025·陽西模擬)近兩年以來,AI技術廣泛應用于生活與學習:學生通過智能算法定制學習計劃,醫生利用AI輔助診斷疾病,短視頻平臺依靠算法推薦個性化內容。這些現象最能體現( )A.工廠制度已經被時代所拋棄 B.個人隱私保護遭遇挑戰C.科技革命改變社會生活方式 D.大國控制科技發展方向25.(2025·陽西模擬)在1953-1958年《人民日報》標題中國內“榜樣”數量統計中發現,絕大部分對象是普通的工人、農民、退伍軍人等。這反映了當時( ?。?br/>A.抗美援朝運動廣泛開展 B.掀起了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經濟建設成為國家工作重心二、材料分析題26.(2025·郴州模擬)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它經歷了殖民主義的創傷、獨立運動的吶喊,今天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黑奴貿易為美洲殖民地的開發,提供了大批最廉價的勞動力。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叭琴Q易”給西歐各國,特別是英國資本家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成為其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促進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摘編自楊興華《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簡論》材料三 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注:原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擴員后十一國(2023年新增):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JME)2023年全球GDP估算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哪些啟示?27.(2025·會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示意圖)(1)閱讀上圖,請回答:圖中①處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出發點 。在長征途中②處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一次生死攸關的會議是 。(此處填會議名稱)。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性事件是③ 。材料二:九年級同學向羽在歷史復習中整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部分知識(如下表)會議時間 會議名稱 確立指導思想1945年 中共七大 毛澤東思想1997年 中共十五大 ①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12年 ② 科學發展觀2017年 中共十九大 ③(2)請補充上表中①②兩處空格處的內容。并回答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理論成果是③。① ?、凇? ③ 28.(2025·長沙模擬)探究歷代版圖的變化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疆域示意圖 西漢疆域示意圖材料二 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漢唐王朝沒有做到的……元行省制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摘編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材料三清政府組織人員纂修《臺灣府志》中記載了對臺灣的統治和開發:“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表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木刻版地圖集《廣輿記》將臺灣的全部版圖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圖》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羅會議簽署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將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給中國。(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采取了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對大一統王朝進行管轄?該制度對后世有何深遠影響?對比兩幅地圖,說明西漢與秦朝相比,在疆域上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相比漢唐時期,元朝在西南疆域的拓展與哪一機構的設置有關?并根據材料二概括,與前代相比,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有何進步之處?(3)從維護國家統一的角度概括材料三中的三則史料可以用來論證哪一歷史問題?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答案】C【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3.【答案】B【知識點】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 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 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可知,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財政虧空年達300萬貫。這一年又逢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農民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專權、土地兼并,再加上藩鎮割據現象嚴重。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農民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題干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背景,B項正確;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這屬于過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影響是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黃巢起義的局限性是暴力手段等,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黃巢起義的知識。4.【答案】B【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解析】【分析】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初期還能選拔一些寒門子弟,但后來逐漸被世家大族壟斷,西晉、東晉時寒門子弟入仕比例大幅下降。隋朝開創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入仕途徑,唐朝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北宋時科舉制更加成熟,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入仕比例不斷上升,所以選官制度變革是寒門子弟入仕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民族政權并立主要體現在政治格局方面,與寒門子弟入仕比例變化沒有直接關聯,無法解釋表中數據變化,所以A選項錯誤,排除A項;重文輕武政策是北宋時期的政策,只能解釋北宋時期對文官的重視,但無法解釋從曹魏到唐朝寒門子弟入仕比例的變化情況,C選項錯誤,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主要涉及經濟領域,與寒門子弟入仕比例的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D選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影響。5.【答案】C【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說明了唐朝時期社會風氣的開放。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C項正確;題干材料未說明民族交往與交融,排除A項;題干材料未說明文學藝術的豐富,排除B項;題干材料未說明婦女地位的提高,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盛唐氣象,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B【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7.【答案】C【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成立的問題,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建國初期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C項符合題意;A: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A項不符合題意;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B項不符合題意;D: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臨時憲法,為其實行獨裁、復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D【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據題干“國營企業早期改革也是以在全國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要特征的……”,結合所學可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因此,國營企業早期改革在全國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明顯是借鑒了農村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驗,故選D項。國營企業的經濟責任制,增強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并未發展企業所有制結構,排除A項。材料強調了國企改革推廣了“盈虧包干”的辦法,并未說明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效果,排除B項。國營企業早期改革實行“盈虧包干”辦法,擴大了企業的經營權,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答案】B【知識點】現代社會的生態與人口問題【解析】【分析】據題干“巴黎協定》是由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它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的統一安排”,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全球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世界性問題,氣候變化正是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說明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故選B項。人口問題主要指人口增長過快,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未涉及毒品問題,排除C項。糧食問題主要指糧食產量不足、分配不均、糧食安全等,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世界環境問題,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0.【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據材料“民眾紛紛參與到各種鄉村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還踴躍支援紅軍”,結合所學可知,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后,開展了土地革命和社會改革,調動了民眾的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說明根據地民眾逐漸擺脫封建思想束縛,接受新文化和新觀念,反映了民眾思想的覺醒,故選B項。材料描述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民眾人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踴躍支援紅軍,沒有涉及鄉村經濟的繁榮發展,排除A項。1912年,清朝滅亡,封建君主專制已終結,與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無關,排除C項。1950年,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階級瓦解,與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1.【答案】D【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得知,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的發明和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都屬于唐朝的科技文化,①③④符合題意,D 項正確;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北宋畢昇發明的,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12.【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13.【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項正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思想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政治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排除A項;中共十二大的主要內容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通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排除B項;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在認識國情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系統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并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在中共十四大上。14.【答案】B【知識點】戰后的歐洲的聯合【解析】【分析】從材料可知,面對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歐洲(指西歐各國)逐步認識到必須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1951年煤鋼共同體的建立,開始了歐洲聯合的進程,以應對美蘇的壓力,故選項B符合題意;A.聯合國,聯合國是國際政治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不符合題意;C.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排不符合題意;D.歐洲聯盟,1993年成立歐盟,成立歐盟是歐洲聯合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主張成立歐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二戰后歐洲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15.【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萬隆會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外交成就,涵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70年代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體現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多邊外交合作,故選項D符合題意;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僅涵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事件,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但不包括70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B.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僅涵蓋70年代的外交事件,如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C.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僅涵蓋改革開放后的外交事件,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些事件反映的主題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一個都不能少,切記。16.【答案】D【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可知,滿剌加的作用是連接了東方與西方的貿易,也就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D項符合題意;A:當時新航路尚未開辟,世界市場尚未開始形成,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殖民擴張,這一時期殖民擴張尚未開始,B項不符合題意;C:滿剌加并沒有改變世界貿易的格局,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題干中在法國大革命影響下,突厥詞匯和英語詞匯有了新的含義,說明大革命具有世界意義,D項符合題意;題干中“祖國”“自由”與共和制度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祖國”“自由”不能體現法國大革命打擊特權階層,排除B項;題干中“祖國”“自由”與強化世俗權力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記憶法國大革命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8.【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從給出的表格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870年到1913年,歐洲14國的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農業從業人口比例從51.7%下降到41.4%;工業從業人口比例從26.9%上升到32.3%;服務業從業人口比例從21.4%上升到26.3%。這些數據變化反映了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這種轉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直接體現。因此,這些數據最直接地表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D正確;“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但表格數據并沒有直接反映生產力的發展情況,排除A;“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提高了大眾文化水平”同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但表格數據并沒有直接涉及這些方面,排除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19.【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愛國民主運動,它標志著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得到了顯著提高。這與升華階段的描述相符,C正確;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開端,但它更多地是激發了中華民族對外國侵略的初步認識和反抗意識,而不是對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和軍閥統治黑暗的深刻認識,排除A;甲午戰爭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但同樣沒有達到升華階段所描述的深刻認識,排除B;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意識全面高漲的時期,雖然也是反帝斗爭的重要階段,但它更多地表現為全民族團結一致抵抗外敵的侵略,而不是對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和軍閥統治黑暗的深刻認識和覺悟的提高,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五四運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20.【答案】A【知識點】“文化大革命”【解析】【分析】據材料“史論則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可知,“‘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這是對“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進行評論,帶有主觀評價色彩,屬于史論,故選項A符合題意;B.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是單純陳述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發生的客觀事實,不帶有個人感彩和評論,屬于史實,不符合題意;C.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成為全國農村率先搞“包干到戶”的典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成為全國農村率先搞‘包干到戶’的典型”,客觀地講述了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發生的事情,是對歷史事實的陳述,屬于史實,不符合題意;D. 1980年,我國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1980年,我國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是在客觀說明1980年我國興辦經濟特區這一歷史事實,屬于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史實和史論的概念,再拿它來分析備選項,細心分析辨別,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21.【答案】B【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資產階級的進步性是推翻封建制度,推動生產力發展;局限性是內部矛盾導致自我瓦解的趨勢,B符合題意;A項“唯一推動者”錯誤,材料強調資產階級創造了自身的對立面(無產階級),而非唯一性。排除A;C項“始終合作”錯誤,材料隱含階級對立(“對準資產階級自己”),排除C;D項“從未影響”錯誤,直接與材料中資產階級推動社會變革的表述矛盾。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答案】A【知識點】聯合國與“安理會”23.【答案】D【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城市的興起24.【答案】C【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的現象,AI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如教育、醫療、娛樂)主要體現了科技對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改變,C項正確;工廠制度被拋棄與題干無關,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隱私問題雖與算法相關,但題干未提及隱私挑戰,排除B項;大國控制科技偏離題干強調的“生活應用”,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25.【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8年處于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3-195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1953年底經濟基本得到恢復,普通工人、農民、退伍軍人成為宣傳主體,說明國家鼓勵基層勞動者投身生產建設,掀起了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B項正確;A選項“抗美援朝”主要發生在1950-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完全吻合,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是政治制度,與“榜樣”宣傳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經濟建設成為國家工作重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6.【答案】(1)影響: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合理即可)。【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辈⒔Y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备爬ǖ贸?,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故答案為:(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2)本題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辈⒔Y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备爬ǖ贸?,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27.【答案】瑞金;遵義會議;會寧會師(或答: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鄧小平理論;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知識點】紅軍長征;中共十五大;遵義會議【解析】【分析】(1)①處: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央紅軍長征是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的。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 5 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 8.6 萬余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所以①處應填 “江西瑞金”;②處: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 年 1 月,紅軍在貴州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所以②處應填 “遵義會議”;③處:據所學知識可知,1936 年 10 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所以③處應填 “1936 年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2)①處:據所學知識可知,1997 年,中共十五大召開,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3。所以①處應填 “鄧小平理論”;②處:據所學知識可知,2012 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所以②處應填 “中共十八大”;③處:據所學知識可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所以③處應填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故答案為:第1空、瑞金第2空、遵義會議第3空、會寧會師(或答: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第4空、鄧小平理論第5空、中共十八大第6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地圖,看懂地圖上的地點,再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28.【答案】(1)制度:郡縣制。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變化: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是今新疆地區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2)機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進步之處:開創了行省制度;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3)歷史問題:臺灣問題。認識: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們要反對分裂、堅決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維護祖國統一。【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四)一、選擇題1.(2025·封開模擬)19世紀中期,英國憑借機器的力量,成為“世界工廠”,逐步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主導世界的局面;后來居上的美國在20世紀大半時間里主導全球;隨著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實力的不斷增強,目前世界正處于“群雄竟起的時代"?!叭盒劬蛊鸬臅r代”指( ?。?br/>A.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B.美蘇冷戰對峙C.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 D.“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答案】D【知識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2025·石棉模擬)下面是李華同學查找的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資料。這些圖片反映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時期成立的管弦樂隊 明治維新時期建立的小學A.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B.全面改造了日本的社會面貌C.向西方學習,改造文化教育 D.使日本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答案】C【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3.(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起義軍在黃巢帶領下轉戰南北。這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 ?。?br/>A.過程 B.背景 C.影響 D.局限性【答案】B【知識點】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無度,統治時 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咸通年間關東水旱連年,人們食蓬實 槐葉,但官府依舊催逼糧稅,起義便爆發了”可知,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財政虧空年達300萬貫。這一年又逢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農民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專權、土地兼并,再加上藩鎮割據現象嚴重。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農民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題干反映的是黃巢起義的背景,B項正確;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這屬于過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影響是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黃巢起義的局限性是暴力手段等,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黃巢起義的知識。4.(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表為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導致表中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曹魏 西晉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A.民族政權并立 B.選官制度變革C.重文輕武政策 D.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解析】【分析】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初期還能選拔一些寒門子弟,但后來逐漸被世家大族壟斷,西晉、東晉時寒門子弟入仕比例大幅下降。隋朝開創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入仕途徑,唐朝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北宋時科舉制更加成熟,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入仕比例不斷上升,所以選官制度變革是寒門子弟入仕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民族政權并立主要體現在政治格局方面,與寒門子弟入仕比例變化沒有直接關聯,無法解釋表中數據變化,所以A選項錯誤,排除A項;重文輕武政策是北宋時期的政策,只能解釋北宋時期對文官的重視,但無法解釋從曹魏到唐朝寒門子弟入仕比例的變化情況,C選項錯誤,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主要涉及經濟領域,與寒門子弟入仕比例的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D選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影響。5.(2025七下·連平期中)“唐朝時,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唐代女性流行著男裝,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鄙鲜鲞@段話說明了唐朝時期( ?。?br/>A.民族交往與交融 B.文學藝術的豐富C.社會風氣的開放 D.婦女地位的提高【答案】C【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說明了唐朝時期社會風氣的開放。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C項正確;題干材料未說明民族交往與交融,排除A項;題干材料未說明文學藝術的豐富,排除B項;題干材料未說明婦女地位的提高,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盛唐氣象,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3七下·瀘縣期中)唐朝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政府在今新疆地區設立的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是( )①安西都護府 ②西域都護府?、郾蓖ザ甲o府?、苄陆S吾爾自治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7.(2025八下·潮南期中)習近平說: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成為當時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綱領的文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中華民國約法》【答案】C【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成立的問題,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建國初期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C項符合題意;A: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A項不符合題意;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B項不符合題意;D: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臨時憲法,為其實行獨裁、復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2025八下·龍崗月考)國營企業早期改革也是以在全國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要特征的。實行經濟責任制,絕大部分試點企業選擇了“盈虧包干”的辦法,很快將其推向全國。這表明 ( )A.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改變 B.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效果有異C.國營企業改革逐漸陷入僵化 D.城市改革受到農村改革啟發【答案】D【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據題干“國營企業早期改革也是以在全國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要特征的……”,結合所學可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因此,國營企業早期改革在全國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明顯是借鑒了農村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驗,故選D項。國營企業的經濟責任制,增強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并未發展企業所有制結構,排除A項。材料強調了國企改革推廣了“盈虧包干”的辦法,并未說明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效果,排除B項。國營企業早期改革實行“盈虧包干”辦法,擴大了企業的經營權,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025·桂林模擬)《巴黎協定》是由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它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的統一安排。這反映了各國通過合作解決( ?。?br/>A.人口問題 B.環境問題 C.毒品問題 D.糧食問題【答案】B【知識點】現代社會的生態與人口問題【解析】【分析】據題干“巴黎協定》是由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它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的統一安排”,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全球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世界性問題,氣候變化正是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說明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故選B項。人口問題主要指人口增長過快,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未涉及毒品問題,排除C項。糧食問題主要指糧食產量不足、分配不均、糧食安全等,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世界環境問題,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0.(2025·桂林模擬)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民眾紛紛參與到各種鄉村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還踴躍支援紅軍”。這說明了( ?。?br/>A.鄉村經濟的繁榮 B.民眾思想的覺醒C.君主專制的廢除 D.地主階級的瓦解【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據材料“民眾紛紛參與到各種鄉村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還踴躍支援紅軍”,結合所學可知,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后,開展了土地革命和社會改革,調動了民眾的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說明根據地民眾逐漸擺脫封建思想束縛,接受新文化和新觀念,反映了民眾思想的覺醒,故選B項。材料描述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民眾人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踴躍支援紅軍,沒有涉及鄉村經濟的繁榮發展,排除A項。1912年,清朝滅亡,封建君主專制已終結,與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無關,排除C項。1950年,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階級瓦解,與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1.(2025七下·碧江期中)盛唐是科技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以下能證明這一結論的分( ?。?br/>①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③火藥的發明 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得知,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的發明和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都屬于唐朝的科技文化,①③④符合題意,D 項正確;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北宋畢昇發明的,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12.(2024七下·海陽期末)太原“雙合成”是山西食品業的著名品牌企業,始創于1838年。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雙合成”成為國有企業,生產工序和質量仍保持傳統技藝,所產各種糕點、月餅仍占全行業之鰲頭。國家對“雙合成”的改造形式是( ?。?br/>A.手工業合作化 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公私合營【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13.(2023八下·臨潼期中)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媱澓褪袌龆际墙洕侄??!泵鞔_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議是( ?。?br/>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項正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思想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政治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排除A項;中共十二大的主要內容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通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排除B項;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在認識國情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系統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并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在中共十四大上。14.(2025·郴州模擬)“二戰后,昔日稱雄世界的歐洲列強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的歐洲,來自蘇聯的威脅日益嚴重,而美國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斷加強。歐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睘榇?,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是( ?。?br/>A.聯合國 B.歐共體C.亞太經合組織 D.歐洲聯盟【答案】B【知識點】戰后的歐洲的聯合【解析】【分析】從材料可知,面對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歐洲(指西歐各國)逐步認識到必須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1951年煤鋼共同體的建立,開始了歐洲聯合的進程,以應對美蘇的壓力,故選項B符合題意;A.聯合國,聯合國是國際政治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不符合題意;C.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排不符合題意;D.歐洲聯盟,1993年成立歐盟,成立歐盟是歐洲聯合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主張成立歐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二戰后歐洲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15.(2025·郴州模擬)歷史課代表小明同學繪制了下面的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的主題是( )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 B.70年代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萬隆會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外交成就,涵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70年代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體現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多邊外交合作,故選項D符合題意;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僅涵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事件,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但不包括70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B.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僅涵蓋70年代的外交事件,如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C.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僅涵蓋改革開放后的外交事件,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些事件反映的主題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一個都不能少,切記。16.(2024七下·市中區期末)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br/>A.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C.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D.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答案】D【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可知,滿剌加的作用是連接了東方與西方的貿易,也就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D項符合題意;A:當時新航路尚未開辟,世界市場尚未開始形成,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殖民擴張,這一時期殖民擴張尚未開始,B項不符合題意;C:滿剌加并沒有改變世界貿易的格局,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2024九下·南海月考)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以往僅表示“出生地”的突厥詞匯“vatan”變成“祖國”的意思。英語詞匯“liberty”最初是指與奴隸身份相反,現具有“自由”等新的政治含義。這體現大革命( ?。?br/>A.維護共和制度 B.打擊特權階層C.強化世俗權力 D.具有世界意義【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題干中在法國大革命影響下,突厥詞匯和英語詞匯有了新的含義,說明大革命具有世界意義,D項符合題意;題干中“祖國”“自由”與共和制度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祖國”“自由”不能體現法國大革命打擊特權階層,排除B項;題干中“祖國”“自由”與強化世俗權力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記憶法國大革命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8.(2025·南山模擬)下圖為歐洲14國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表(%),如表中數據的變化表明,第二次工業革命( ?。?br/>時間 農業 工業 服務業1870年 51.7 26.9 21.41913年 41.4 32.3 26.3A.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B.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C.提高了大眾文化水平 D.推動勞動力結構變化【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從給出的表格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870年到1913年,歐洲14國的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農業從業人口比例從51.7%下降到41.4%;工業從業人口比例從26.9%上升到32.3%;服務業從業人口比例從21.4%上升到26.3%。這些數據變化反映了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這種轉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直接體現。因此,這些數據最直接地表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D正確;“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但表格數據并沒有直接反映生產力的發展情況,排除A;“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提高了大眾文化水平”同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但表格數據并沒有直接涉及這些方面,排除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19.(2025·南山模擬)在近代百余年間,中華民族意識經歷了開始萌發、初步覺醒、升華和全面高漲四個歷程,在升華階段,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提高了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處于升華階段的時期是( )A.鴉片戰爭 B.甲午戰爭 C.五四運動 D.抗日戰爭【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愛國民主運動,它標志著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得到了顯著提高。這與升華階段的描述相符,C正確;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開端,但它更多地是激發了中華民族對外國侵略的初步認識和反抗意識,而不是對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和軍閥統治黑暗的深刻認識,排除A;甲午戰爭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但同樣沒有達到升華階段所描述的深刻認識,排除B;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意識全面高漲的時期,雖然也是反帝斗爭的重要階段,但它更多地表現為全民族團結一致抵抗外敵的侵略,而不是對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和軍閥統治黑暗的深刻認識和覺悟的提高,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五四運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20.(2025·會東模擬)史實是對歷史事實不帶有個人感彩的客觀陳述;史論則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敘述屬于史論的是( ?。?br/>A.“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B.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成為全國農村率先搞“包干到戶”的典型D.1980年,我國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答案】A【知識點】“文化大革命”【解析】【分析】據材料“史論則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可知,“‘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這是對“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進行評論,帶有主觀評價色彩,屬于史論,故選項A符合題意;B.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是單純陳述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發生的客觀事實,不帶有個人感彩和評論,屬于史實,不符合題意;C.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成為全國農村率先搞“包干到戶”的典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成為全國農村率先搞‘包干到戶’的典型”,客觀地講述了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發生的事情,是對歷史事實的陳述,屬于史實,不符合題意;D. 1980年,我國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1980年,我國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是在客觀說明1980年我國興辦經濟特區這一歷史事實,屬于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史實和史論的概念,再拿它來分析備選項,細心分析辨別,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21.(2025·斗門模擬)“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但是,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辈牧现荚陉U述資產階級( ?。?br/>A.是歷史發展的唯一推動者 B.在歷史進程中具有雙重性C.與無產階級始終加強合作 D.從未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答案】B【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資產階級的進步性是推翻封建制度,推動生產力發展;局限性是內部矛盾導致自我瓦解的趨勢,B符合題意;A項“唯一推動者”錯誤,材料強調資產階級創造了自身的對立面(無產階級),而非唯一性。排除A;C項“始終合作”錯誤,材料隱含階級對立(“對準資產階級自己”),排除C;D項“從未影響”錯誤,直接與材料中資產階級推動社會變革的表述矛盾。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2025·德陽模擬)2024年9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為和平展現領導力”公開辯論會上呼吁:安理會成員國積極團結與合作,緩解全球緊張局勢,結束沖突,并重申《聯合國憲章》所載原則。據此可知( ?。?br/>A.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B.聯合國可以根除國家間的武力沖突C.聯合國是處理全球沖突的軍事性組織D.聯合國能夠解決國際貿易中的爭端【答案】A【知識點】聯合國與“安理會”23.(2025·長沙模擬)在初三歷史課上,同學們學習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基督教的傳播”“自給自足的莊園”“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等內容。這節課的主題是( )A.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 B.羅馬帝國的征服擴張C.拜占庭帝國的文化 D.中世紀西歐的發展【答案】D【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城市的興起24.(2025·陽西模擬)近兩年以來,AI技術廣泛應用于生活與學習:學生通過智能算法定制學習計劃,醫生利用AI輔助診斷疾病,短視頻平臺依靠算法推薦個性化內容。這些現象最能體現( )A.工廠制度已經被時代所拋棄 B.個人隱私保護遭遇挑戰C.科技革命改變社會生活方式 D.大國控制科技發展方向【答案】C【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的現象,AI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如教育、醫療、娛樂)主要體現了科技對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改變,C項正確;工廠制度被拋棄與題干無關,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隱私問題雖與算法相關,但題干未提及隱私挑戰,排除B項;大國控制科技偏離題干強調的“生活應用”,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25.(2025·陽西模擬)在1953-1958年《人民日報》標題中國內“榜樣”數量統計中發現,絕大部分對象是普通的工人、農民、退伍軍人等。這反映了當時( )A.抗美援朝運動廣泛開展 B.掀起了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經濟建設成為國家工作重心【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8年處于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3-195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1953年底經濟基本得到恢復,普通工人、農民、退伍軍人成為宣傳主體,說明國家鼓勵基層勞動者投身生產建設,掀起了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B項正確;A選項“抗美援朝”主要發生在1950-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完全吻合,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是政治制度,與“榜樣”宣傳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經濟建設成為國家工作重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二、材料分析題26.(2025·郴州模擬)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它經歷了殖民主義的創傷、獨立運動的吶喊,今天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黑奴貿易為美洲殖民地的開發,提供了大批最廉價的勞動力。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叭琴Q易”給西歐各國,特別是英國資本家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成為其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促進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摘編自楊興華《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簡論》材料三 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注:原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擴員后十一國(2023年新增):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JME)2023年全球GDP估算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哪些啟示?【答案】(1)影響: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合理即可)。【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备爬ǖ贸?,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故答案為:(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2)本題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辈⒔Y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备爬ǖ贸觯鸷蠓侵廾褡濯毩⑦\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27.(2025·會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示意圖)(1)閱讀上圖,請回答:圖中①處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出發點 。在長征途中②處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一次生死攸關的會議是 。(此處填會議名稱)。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性事件是③ 。材料二:九年級同學向羽在歷史復習中整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部分知識(如下表)會議時間 會議名稱 確立指導思想1945年 中共七大 毛澤東思想1997年 中共十五大 ①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12年 ② 科學發展觀2017年 中共十九大 ③(2)請補充上表中①②兩處空格處的內容。并回答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理論成果是③。① ② ?、邸? 【答案】瑞金;遵義會議;會寧會師(或答: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鄧小平理論;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知識點】紅軍長征;中共十五大;遵義會議【解析】【分析】(1)①處: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央紅軍長征是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的。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 5 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 8.6 萬余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所以①處應填 “江西瑞金”;②處: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 年 1 月,紅軍在貴州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所以②處應填 “遵義會議”;③處:據所學知識可知,1936 年 10 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所以③處應填 “1936 年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2)①處:據所學知識可知,1997 年,中共十五大召開,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3。所以①處應填 “鄧小平理論”;②處:據所學知識可知,2012 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所以②處應填 “中共十八大”;③處:據所學知識可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所以③處應填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故答案為:第1空、瑞金第2空、遵義會議第3空、會寧會師(或答: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第4空、鄧小平理論第5空、中共十八大第6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地圖,看懂地圖上的地點,再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28.(2025·長沙模擬)探究歷代版圖的變化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疆域示意圖 西漢疆域示意圖材料二 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漢唐王朝沒有做到的……元行省制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摘編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材料三清政府組織人員纂修《臺灣府志》中記載了對臺灣的統治和開發:“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表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木刻版地圖集《廣輿記》將臺灣的全部版圖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圖》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羅會議簽署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將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給中國。(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采取了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對大一統王朝進行管轄?該制度對后世有何深遠影響?對比兩幅地圖,說明西漢與秦朝相比,在疆域上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相比漢唐時期,元朝在西南疆域的拓展與哪一機構的設置有關?并根據材料二概括,與前代相比,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有何進步之處?(3)從維護國家統一的角度概括材料三中的三則史料可以用來論證哪一歷史問題?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答案】(1)制度:郡縣制。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變化: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是今新疆地區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2)機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進步之處:開創了行省制度;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3)歷史問題:臺灣問題。認識: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們要反對分裂、堅決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維護祖國統一。【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四)(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四)(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