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五)一、選擇題1.(2025·廣州模擬)下表為不同學者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評價,據此能夠被認定為歷史事實的是,羅斯福新政( )評價 學者新政沒有解決下列根本問題: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財富和令人吃驚的生產潛能為所有美國人造福 霍華德·津恩新政留下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甚至引起了一些麻煩的新問題。他不曾證實它能在和平時期實現繁榮。……它(卻)增強了自稱為百萬人說話,但有時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的權力。 洛克騰堡羅斯福新政是失敗的,因為它保護(美國)信用(制度)勝過保護其人民 桑托斯A.最終以失敗告終 B.沒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C.具有階級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時也有失誤2.(2025·廣州模擬)某歷史研究小組列舉了“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貧富分化的加劇”等關鍵詞。由此推斷其研究的主題是( )A.西歐城市經濟的發展 B.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壟斷組織的產生與發展3.(2025·涼州模擬)16世紀的歐洲, 一場“著裝革命”迅速崛起。人們不再將衣服視為對家族的傳承或對后代的投資,厚重耐用的傳統羊毛服飾逐漸被淘汰,輕便優雅且易于更換的時尚新服飾成為新寵。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場的擴張 B.文藝復興的發展C.商業革命的推動 D.審美觀念的變化4.(2025·涼州模擬)古埃及在尼羅河孕育太陽歷;古印度在印度河流域誕生了佛教;古代中國依黃河發展出儒家思想;古代希臘興于愛琴海地區,靠海洋貿易成就民主政治。這些不同地區的文明成就表明( )A.古代文明均發源于大河流域 B.宗教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C.人類文明發展具有多元特征 D.地理環境決定了文明的興衰5.(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文藝復興以前,光在藝術中是用來表現神圣性的最直接要素。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光照被大量運用于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上。這一變化( )A.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 B.反映出教會勢力的急劇衰落C.體現了對人性價值的肯定 D.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6.(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在西方文化中,哥倫布通常被視為英勇的探險家和發現者,他的名字被銘刻在地理學和歷史的殿堂中。然而,在拉丁美洲地區他的名字可能帶有負面的含義,常與殖民主義和文化侵略聯系在一起。這說明( )A.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與締造者B.評價者的立場與價值觀影響歷史解釋C.歐洲人對哥倫布的評價比較客觀公正D.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7.(2025·深圳模擬) 清軍平定西域后,乾隆帝下詔編纂《皇輿西域圖志》,詳載邊疆地區情況。康雍乾三朝多次纂修《大清一統志》,增載疆域變化。這反映了清代( )A.民族政策靈活多變 B.國家版圖意識增強C.地圖測繪技術提升 D.邊疆隱患得以根除8.(2025·深圳模擬) 《大明律》將反對朝廷各種行為定為“謀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則處刑,不予赦免。明律還設有“奸黨”條,以懲治大臣結黨。由此可知,《大明律》( )A.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使封建官員恪守廉潔從政C.表明法制社會的不斷完善 D.集中體現了皇帝統治意志9.(2025·高州模擬)《新政日記摘抄》中記載:“(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此歷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一戰的爆發C.二戰的破壞 D.經濟大危機10.(2025·高州模擬)《獨立宣言》指責英王喬治三世在殖民地實施“長期虐政”,并詳細描述了《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如何剝奪殖民地的財產和自主權。這反映出英屬北美殖民地( )A.主權受到侵犯 B.經濟受到嚴重剝削C.民眾生活貧困 D.人民完全沒有自由11.(2025·高州模擬)下圖是廖冰兄繪制的一幅漫畫,漫畫中的配文是“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該漫畫的標題最合理的是( )A.正面戰場 B.游擊戰術 C.全民抗戰 D.國際支援12.(2025·高州模擬)以下所列為《新青年》刊登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新青年》( )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 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 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A.背棄了救亡圖存的目標 B.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立場C.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D.密切把握時代發展脈搏13.(2025·高州模擬)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可用于說明( )A.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 B.日本全面侵華的破壞C.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性 D.推翻君主專制緊迫性14.(2025·臨洮模擬)下圖從左至右所列的四個城市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這格局是( )A.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B.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D.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沿海開放城市15.(2025·湘潭模擬)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這也是“臺灣光復節”的由來。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左宗棠收復臺灣C.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D.抗日戰爭的勝利16.(2025·湘潭模擬)據統計,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這體現了紅軍( )A.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 B.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C.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D.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17.(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下表是 1929~1933 年間美、德、英、法、日等國的工業生產下降情況表,從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特點是(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是由于資本家興風作浪造成的C.涉及范圍特別廣 D.企業利潤增加工人工資卻下降18.(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由下圖可知,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社會主義( )A.由理想變成現實 B.從暴力走向和平C.從專制走向民主 D.從人治走向法治19.(2025·碧江模擬)“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作出自《觀滄海》。成為本詩作者統一北方的關鍵性戰役是(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20.(2025·碧江模擬)舟山有一鎮山之寶——楊枝觀音碑,它豎于普陀山楊枝禪林大殿中,碑上鐫有唐朝某畫家所繪觀音立像,右上角鐫“…昔陀圣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等字。下列畫作也是由此公所繪的是( )A.《步輦圖》 B.《送子天王圖》C.《女史箴圖》 D.《洛神賦圖》21.(2025·江油模擬)聯合國憲章規定:“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由此可見,聯合國的宗旨是( )A.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 B.制止戰爭C.制裁侵略 D.制裁經濟滲入22.(2025·江油模擬)學習歷史要求我們能從多種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多種史料,價值不同。如果想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志”,下面可信度最高的是( )A.長篇歷史小說《靜靜的頓河》B.實地拍攝的德軍“閃電戰”突襲波蘭的照片C.丘吉爾的回憶錄《我的奮斗》D.有關諾曼底登陸的電影《最后的一天》23.(2025·涼州模擬)明治維新后,日本大力吸收西方文化,中央政府機構人員的招募考試改為考西方知識而不再是儒家哲學,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廢棄漢字的浪潮。這反映出日本當時( )A.文化轉型的迫切性 B.學習西方的盲目性C.改革措施的全面性 D.社會改革的開放性24.(2025·廣元模擬)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最終取得勝利的偉大歷程。它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下列關于長征歷史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B.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C.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D.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25.(2025·廣元模擬)下面是同學們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個專題做的梳理。對該專題主線概括最為準確的是( )A.新中國工業化發展之路 B.外交事業的發展C.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 D.現代的社會生活二、材料分析題26.(2025·陸豐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么工業部門未曾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自然科學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是柴油機、汽車和發電機等的發明和改進,卻大部分是德國人干的,而電話、白熱絲燈等則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新的技術和工業革命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具有更廣泛的規模,發展進程也是比較迅速的。—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三 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動了城市化。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資本家攫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廣大工人獲得的收入卻難以糊口,他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湯艷梅《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1)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兩項發明出現在哪次工業革命中?圖二蒸汽機車的發明者是誰?(2)圖三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什么時代?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給工業化國家帶來的社會變化。27.(2025八下·雷州月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始終與土地政策的調整相聯系,某校八年級同學針對不同時期的政策進行材料搜集和探究學習。請你一起加入進來吧。【夢想實現】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受到廣大農民的熱列擁護。【由分到合】材料二:土地改革后,農村經濟基本上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勞動生產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發展,可能會導致農村貧富兩極分化。如果不引導農民走組織起來的路,不僅不能改善農民的生活,而且農村也不可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等條件。【探索失誤】材料三:小明的爺爺今年62歲了,辦了好幾個廠子,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他非常節儉,最看不得別人的浪費。他常說:“我6歲那年,全村開始大規模煉鋼鐵……我們陳集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實行吃飯不要錢,‘鼓足干勁生產,放開肚皮吃飯’是這時流行的口號。唉,我怎么看著有些不對勁呢?”【新的創舉】材料四:1978年冬,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立下了一張“分田到戶”的字據,這件事情當時在全國引起極大爭議。但是,1979年秋小崗村卻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小崗人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家家戶戶園滿了糧食。鄧小平從這件事看到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持。(1)這一事件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怎樣的轉變?(2)材料二中的“組織起來的路”指的是什么?這一條路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怎樣的轉變?(3)材料三反映出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失誤有哪些?(4)據材料四,指出“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措施是什么?這一措施有什么重要意義?(5)上述材料說明了我國農村發展中既有經驗又有教訓,這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什么啟示?28.(2025九下·惠陽月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穿越歷史的風煙眺望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共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524年,有位西班牙人這樣說:“以前我們在世界的邊緣,現在在它的中央了,這給我們的命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在歐洲,英國本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國,但是到了近代,靠了日益富強的國力和強大的海軍,它先后在16,17世紀擊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成為了海上霸主,以后,它又將殖民主義的觸角,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逐步建立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英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材料三 1750-1914年間,歐洲人成功地將自己的優勢地位轉變為世界性的霸權:19世紀末,歐洲勢力控制了大部分亞洲和幾乎整個非洲地區三個歷史進程——革命,工業化及殖民。材料四(1)材料一中西班牙的“前所未有的改變”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2)根據材料二歸納英國由小國變大國的原因 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對英國有什么影響?(3)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歐洲人成功地將自己的優勢地位轉變為世界性的霸權”的政治,經濟因素 (4)根據材料四的圖片反映了二戰后美國推行的什么措施?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的聯合對兩極格局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能夠被認定為歷史事實的是”結合圖表可知,霍華德 津恩認為羅斯福新政沒有為所有美國人造福,洛克騰堡認為新政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桑托斯認為新政主要維護的是政府的信用而不是保護人民,三位學者觀點的共同點是都認為新政維護了美國政府或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故具有階級局限性,C項正確;羅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羅斯福新政的成就,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貧富分化的加劇’”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口數量的激增,城市工業化發展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很多人口來到城市,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為了適應工業化需要,大眾教育普及。工業化帶來的問題是貧富分化加劇和環境污染。因此,材料反映了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B項正確;西歐城市經濟的發展表現在城市自治、出現大學、形成市民階層等方面,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與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有關,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壟斷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指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生產與資本的高度集中,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的知識。3.【答案】B【知識點】文藝復興4.【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佛教的創立與傳播;雅典民主政治;孔子的貢獻及評價5.【答案】C【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文藝復興時期,光照被大量運用于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上”可知,文藝復興以前,光在藝術中是用來表現神圣性的最直接要素,文藝復興時期光被用在普通人的身上,這體現了藝術家對普通人的塑造,也反映了對人性價值的肯定,故選項C符合題意;A. 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 ,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與材料不符,材料強調的是關注普通人,光不再只用于神身上,不符合題意;B. 反映出教會勢力的急劇衰落 ,文藝復興對神學發展有一定影響,但當時神學依然具有較大影響,并非急劇衰落,不符合題意;D. 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文藝復興開始時,資本主義萌芽便已經產生,與材料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發生的變化,再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理解回答。6.【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據題干“在西方文化中,哥倫布通常被視為英勇的探險家和發現者”“在拉丁美洲地區他的名字可能帶有負面的含義,常與殖民主義和文化侵略聯系在一起”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指出哥倫布在西方和拉丁美洲的評價存在差異。西方文化強調其“探險”和“發現”的貢獻,而拉丁美洲則關注殖民侵略的負面影響。這種差異反映了評價者的立場和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解釋,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與締造者 ,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與締造者和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屬于歷史史實,并沒有關聯“評價差異”這一問題,不符合題意;C. 歐洲人對哥倫布的評價比較客觀公正 ,題干未涉及客觀性比較,且歷史評價本身具有主觀性,無法從題干中得出歐洲人評價更客觀的結論,不符合題意;D. 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 ,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屬于歷史史實,并沒有關聯“評價差異”這一問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提供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7.【答案】B【知識點】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據題干“乾隆帝下詔編纂《皇輿西域圖志》,詳載邊疆地區情況”“康雍乾三朝多次纂修《大清一統志》,增載疆域變化”可知,清朝《皇輿西域圖志》和《大清一統志》,記錄了我國疆域的變化,說明清政府對國家領土的重視和版圖意識的增強,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疆域變化,沒有涉及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疆域變化,未體現地圖測繪技術提升,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疆域變化,并不能直接證明邊疆隱患的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清朝前期疆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答案】D【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據題干“‘謀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則處刑,不予赦免”“設有‘奸黨’條,以懲治大臣結黨”,結合所學可知,《大明律》規定“謀反”“奸黨”等罪,按重罪加重處刑,嚴厲打擊反對朝廷和大臣結黨等行為,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集中體現了皇帝統治意志,故選D項。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明朝專制統治強化,得不出封建官員恪守廉潔從政,排除B項。材料表明皇權至上,專制集權,并且明朝屬于封建社會,不是法制社會,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大明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9.【答案】D【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D符合題意;1932年美國無全國性自然災害記錄,排除A;1914年一戰爆發,到1918年一戰已經結束了,排除B;二戰1939年才爆發,1932年尚未開始,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經濟大危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大危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A【知識點】《獨立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英屬北美殖民地在英國統治體系下,本應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利。然而,英王喬治三世通過《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強行對殖民地經濟事務進行干涉和控制,這種未經殖民地同意就擅自立法征稅的行為,侵犯了殖民地在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利,而自主權是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殖民地主權受到了侵犯,A符合題意;題干重點強調的是這些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剝奪,并非單純突出經濟剝削,排除B;題干中《獨立宣言》主要圍繞英王的 “長期虐政” 以及稅收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影響展開,沒有任何信息指向民眾生活貧困,排除C;《獨立宣言》主要針對的是英王侵犯殖民地權益的行為,而非強調人民毫無自由,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獨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獨立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根據漫畫“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可知,漫畫體現的是民眾從逃避戰爭到主動投入抗戰,表明民眾民族意識覺醒,全民抗戰,C符合題意;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是國民黨官兵抗日,與題干漫畫民眾不符,排除A;游擊戰術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抗日的戰術,排除B;題干漫畫揭示的是民眾抗戰態度的變化,沒涉及其他國家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援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可知,1915年提出“改造青年思想”,對應新文化運動初期的思想啟蒙,倡導民主與科學。根據題干“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可知,1917年關注“國命存亡之大政”,表明從思想領域轉向對現實政治問題的關切,呼應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根據題干“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可知,1919年批判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體現五四運動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傾向,符合社會思潮的轉變。因此《新青年》始終緊跟社會變革,從思想啟蒙到救亡圖存再到批判舊制度,展現了把握時代脈搏的特點,D符合題意;1917年新文化運動提及國家存亡,通過批判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宣傳馬克思主義等方式,試圖喚醒民眾,推動社會變革,以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復興,排除A;新文化運動初期屬于資產階級民主立場,排除B;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等軍閥各自占領地盤,并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因此材料民謠反映的現象是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A符合題意;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國民黨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C;清朝已經在1912年滅亡,此時君主專制已不存在,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B【知識點】對外開放15.【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和所學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標志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所以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抗日戰爭的勝利,D符合題意;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662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A;左宗棠收復的是新疆,不是臺灣,排除B;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發生在1895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瑞金出發,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材料體現出紅軍在面對艱難險阻時,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C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了紅軍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沒有體現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大事件,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排除B;抗戰精神內涵包括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軍長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C【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18.【答案】A【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19.【答案】B【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可知,此詩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其處于官渡之戰后,與此相關的是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末,是項羽滅秦的關鍵之戰,排除A項;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但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官渡之戰,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0.【答案】A【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碑上鐫有唐朝某畫家所繪觀音立像""普陀圣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和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唐代繪畫家閻立本的歷史信息,《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A項正確;《送子天王圖》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作品,排除B項;《女史箴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排除C項;《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畫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步輦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1.【答案】A【知識點】聯合國與“安理會”22.【答案】B【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23.【答案】A【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24.【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題干“關于長征歷史意義”和所學知識可知,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符合題意;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并非長征,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不是長征,排除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并非長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軍長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答案】C【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國大典;“中國夢”【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共一大”“新中國的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夢的提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進行的探索,因此對這一專題概括準確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C符合題意;新中國的工業化之路開始于一五計劃時期,與材料中共一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的成立不相符,排除A;外交事業涉及中國與外國的關系,與材料內容不相符,排除B;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現代社會,與中共一大不相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共產黨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斯蒂芬森。(2)電氣時代;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美、德、法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工業革命進程各具特色。(3)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造成了環境污染;使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婦女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歐美主要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27.【答案】(1)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或者農業合作化運動。變化:由農民土地所有制通過合作化運動變為集體所有制或者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4)措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5)啟示: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不走一帆風順的;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我們要遵循經濟規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8.【答案】(1)原因: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或新航路開辟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2)原因:富強的國力和強大的海軍;積極向外殖民。影響: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發生。(3)因素: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逐漸確立(或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兩次工業革命(或工業革命)的進行。(4)措施:實行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影響: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戰后的歐洲的聯合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五)一、選擇題1.(2025·廣州模擬)下表為不同學者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評價,據此能夠被認定為歷史事實的是,羅斯福新政( )評價 學者新政沒有解決下列根本問題: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財富和令人吃驚的生產潛能為所有美國人造福 霍華德·津恩新政留下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甚至引起了一些麻煩的新問題。他不曾證實它能在和平時期實現繁榮。……它(卻)增強了自稱為百萬人說話,但有時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的權力。 洛克騰堡羅斯福新政是失敗的,因為它保護(美國)信用(制度)勝過保護其人民 桑托斯A.最終以失敗告終 B.沒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C.具有階級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時也有失誤【答案】C【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能夠被認定為歷史事實的是”結合圖表可知,霍華德 津恩認為羅斯福新政沒有為所有美國人造福,洛克騰堡認為新政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桑托斯認為新政主要維護的是政府的信用而不是保護人民,三位學者觀點的共同點是都認為新政維護了美國政府或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故具有階級局限性,C項正確;羅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羅斯福新政的成就,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2025·廣州模擬)某歷史研究小組列舉了“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貧富分化的加劇”等關鍵詞。由此推斷其研究的主題是( )A.西歐城市經濟的發展 B.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壟斷組織的產生與發展【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貧富分化的加劇’”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口數量的激增,城市工業化發展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很多人口來到城市,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為了適應工業化需要,大眾教育普及。工業化帶來的問題是貧富分化加劇和環境污染。因此,材料反映了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B項正確;西歐城市經濟的發展表現在城市自治、出現大學、形成市民階層等方面,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與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有關,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壟斷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指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生產與資本的高度集中,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的知識。3.(2025·涼州模擬)16世紀的歐洲, 一場“著裝革命”迅速崛起。人們不再將衣服視為對家族的傳承或對后代的投資,厚重耐用的傳統羊毛服飾逐漸被淘汰,輕便優雅且易于更換的時尚新服飾成為新寵。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場的擴張 B.文藝復興的發展C.商業革命的推動 D.審美觀念的變化【答案】B【知識點】文藝復興4.(2025·涼州模擬)古埃及在尼羅河孕育太陽歷;古印度在印度河流域誕生了佛教;古代中國依黃河發展出儒家思想;古代希臘興于愛琴海地區,靠海洋貿易成就民主政治。這些不同地區的文明成就表明( )A.古代文明均發源于大河流域 B.宗教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C.人類文明發展具有多元特征 D.地理環境決定了文明的興衰【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佛教的創立與傳播;雅典民主政治;孔子的貢獻及評價5.(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文藝復興以前,光在藝術中是用來表現神圣性的最直接要素。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光照被大量運用于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上。這一變化( )A.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 B.反映出教會勢力的急劇衰落C.體現了對人性價值的肯定 D.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答案】C【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文藝復興時期,光照被大量運用于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上”可知,文藝復興以前,光在藝術中是用來表現神圣性的最直接要素,文藝復興時期光被用在普通人的身上,這體現了藝術家對普通人的塑造,也反映了對人性價值的肯定,故選項C符合題意;A. 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 ,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與材料不符,材料強調的是關注普通人,光不再只用于神身上,不符合題意;B. 反映出教會勢力的急劇衰落 ,文藝復興對神學發展有一定影響,但當時神學依然具有較大影響,并非急劇衰落,不符合題意;D. 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文藝復興開始時,資本主義萌芽便已經產生,與材料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發生的變化,再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理解回答。6.(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在西方文化中,哥倫布通常被視為英勇的探險家和發現者,他的名字被銘刻在地理學和歷史的殿堂中。然而,在拉丁美洲地區他的名字可能帶有負面的含義,常與殖民主義和文化侵略聯系在一起。這說明( )A.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與締造者B.評價者的立場與價值觀影響歷史解釋C.歐洲人對哥倫布的評價比較客觀公正D.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據題干“在西方文化中,哥倫布通常被視為英勇的探險家和發現者”“在拉丁美洲地區他的名字可能帶有負面的含義,常與殖民主義和文化侵略聯系在一起”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指出哥倫布在西方和拉丁美洲的評價存在差異。西方文化強調其“探險”和“發現”的貢獻,而拉丁美洲則關注殖民侵略的負面影響。這種差異反映了評價者的立場和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解釋,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與締造者 ,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與締造者和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屬于歷史史實,并沒有關聯“評價差異”這一問題,不符合題意;C. 歐洲人對哥倫布的評價比較客觀公正 ,題干未涉及客觀性比較,且歷史評價本身具有主觀性,無法從題干中得出歐洲人評價更客觀的結論,不符合題意;D. 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 ,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屬于歷史史實,并沒有關聯“評價差異”這一問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提供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7.(2025·深圳模擬) 清軍平定西域后,乾隆帝下詔編纂《皇輿西域圖志》,詳載邊疆地區情況。康雍乾三朝多次纂修《大清一統志》,增載疆域變化。這反映了清代( )A.民族政策靈活多變 B.國家版圖意識增強C.地圖測繪技術提升 D.邊疆隱患得以根除【答案】B【知識點】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據題干“乾隆帝下詔編纂《皇輿西域圖志》,詳載邊疆地區情況”“康雍乾三朝多次纂修《大清一統志》,增載疆域變化”可知,清朝《皇輿西域圖志》和《大清一統志》,記錄了我國疆域的變化,說明清政府對國家領土的重視和版圖意識的增強,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疆域變化,沒有涉及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疆域變化,未體現地圖測繪技術提升,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朝疆域變化,并不能直接證明邊疆隱患的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清朝前期疆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5·深圳模擬) 《大明律》將反對朝廷各種行為定為“謀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則處刑,不予赦免。明律還設有“奸黨”條,以懲治大臣結黨。由此可知,《大明律》( )A.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使封建官員恪守廉潔從政C.表明法制社會的不斷完善 D.集中體現了皇帝統治意志【答案】D【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據題干“‘謀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則處刑,不予赦免”“設有‘奸黨’條,以懲治大臣結黨”,結合所學可知,《大明律》規定“謀反”“奸黨”等罪,按重罪加重處刑,嚴厲打擊反對朝廷和大臣結黨等行為,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集中體現了皇帝統治意志,故選D項。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明朝專制統治強化,得不出封建官員恪守廉潔從政,排除B項。材料表明皇權至上,專制集權,并且明朝屬于封建社會,不是法制社會,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大明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9.(2025·高州模擬)《新政日記摘抄》中記載:“(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此歷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一戰的爆發C.二戰的破壞 D.經濟大危機【答案】D【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D符合題意;1932年美國無全國性自然災害記錄,排除A;1914年一戰爆發,到1918年一戰已經結束了,排除B;二戰1939年才爆發,1932年尚未開始,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經濟大危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大危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高州模擬)《獨立宣言》指責英王喬治三世在殖民地實施“長期虐政”,并詳細描述了《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如何剝奪殖民地的財產和自主權。這反映出英屬北美殖民地( )A.主權受到侵犯 B.經濟受到嚴重剝削C.民眾生活貧困 D.人民完全沒有自由【答案】A【知識點】《獨立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英屬北美殖民地在英國統治體系下,本應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利。然而,英王喬治三世通過《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強行對殖民地經濟事務進行干涉和控制,這種未經殖民地同意就擅自立法征稅的行為,侵犯了殖民地在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利,而自主權是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殖民地主權受到了侵犯,A符合題意;題干重點強調的是這些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剝奪,并非單純突出經濟剝削,排除B;題干中《獨立宣言》主要圍繞英王的 “長期虐政” 以及稅收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影響展開,沒有任何信息指向民眾生活貧困,排除C;《獨立宣言》主要針對的是英王侵犯殖民地權益的行為,而非強調人民毫無自由,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獨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獨立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高州模擬)下圖是廖冰兄繪制的一幅漫畫,漫畫中的配文是“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該漫畫的標題最合理的是( )A.正面戰場 B.游擊戰術 C.全民抗戰 D.國際支援【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根據漫畫“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可知,漫畫體現的是民眾從逃避戰爭到主動投入抗戰,表明民眾民族意識覺醒,全民抗戰,C符合題意;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是國民黨官兵抗日,與題干漫畫民眾不符,排除A;游擊戰術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抗日的戰術,排除B;題干漫畫揭示的是民眾抗戰態度的變化,沒涉及其他國家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援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高州模擬)以下所列為《新青年》刊登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新青年》( )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 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 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A.背棄了救亡圖存的目標 B.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立場C.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D.密切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可知,1915年提出“改造青年思想”,對應新文化運動初期的思想啟蒙,倡導民主與科學。根據題干“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可知,1917年關注“國命存亡之大政”,表明從思想領域轉向對現實政治問題的關切,呼應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根據題干“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可知,1919年批判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體現五四運動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傾向,符合社會思潮的轉變。因此《新青年》始終緊跟社會變革,從思想啟蒙到救亡圖存再到批判舊制度,展現了把握時代脈搏的特點,D符合題意;1917年新文化運動提及國家存亡,通過批判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宣傳馬克思主義等方式,試圖喚醒民眾,推動社會變革,以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復興,排除A;新文化運動初期屬于資產階級民主立場,排除B;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高州模擬)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可用于說明( )A.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 B.日本全面侵華的破壞C.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性 D.推翻君主專制緊迫性【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等軍閥各自占領地盤,并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因此材料民謠反映的現象是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A符合題意;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國民黨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C;清朝已經在1912年滅亡,此時君主專制已不存在,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臨洮模擬)下圖從左至右所列的四個城市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這格局是( )A.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B.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D.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沿海開放城市【答案】B【知識點】對外開放15.(2025·湘潭模擬)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這也是“臺灣光復節”的由來。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左宗棠收復臺灣C.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D.抗日戰爭的勝利【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和所學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標志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所以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抗日戰爭的勝利,D符合題意;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662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A;左宗棠收復的是新疆,不是臺灣,排除B;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發生在1895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湘潭模擬)據統計,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這體現了紅軍( )A.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 B.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C.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D.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瑞金出發,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材料體現出紅軍在面對艱難險阻時,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C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了紅軍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沒有體現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大事件,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排除B;抗戰精神內涵包括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軍長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下表是 1929~1933 年間美、德、英、法、日等國的工業生產下降情況表,從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特點是(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是由于資本家興風作浪造成的C.涉及范圍特別廣 D.企業利潤增加工人工資卻下降【答案】C【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18.(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由下圖可知,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社會主義( )A.由理想變成現實 B.從暴力走向和平C.從專制走向民主 D.從人治走向法治【答案】A【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19.(2025·碧江模擬)“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作出自《觀滄海》。成為本詩作者統一北方的關鍵性戰役是(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答案】B【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可知,此詩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其處于官渡之戰后,與此相關的是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末,是項羽滅秦的關鍵之戰,排除A項;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但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官渡之戰,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0.(2025·碧江模擬)舟山有一鎮山之寶——楊枝觀音碑,它豎于普陀山楊枝禪林大殿中,碑上鐫有唐朝某畫家所繪觀音立像,右上角鐫“…昔陀圣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等字。下列畫作也是由此公所繪的是( )A.《步輦圖》 B.《送子天王圖》C.《女史箴圖》 D.《洛神賦圖》【答案】A【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碑上鐫有唐朝某畫家所繪觀音立像""普陀圣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和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唐代繪畫家閻立本的歷史信息,《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A項正確;《送子天王圖》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作品,排除B項;《女史箴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排除C項;《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畫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步輦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1.(2025·江油模擬)聯合國憲章規定:“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由此可見,聯合國的宗旨是( )A.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 B.制止戰爭C.制裁侵略 D.制裁經濟滲入【答案】A【知識點】聯合國與“安理會”22.(2025·江油模擬)學習歷史要求我們能從多種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多種史料,價值不同。如果想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志”,下面可信度最高的是( )A.長篇歷史小說《靜靜的頓河》B.實地拍攝的德軍“閃電戰”突襲波蘭的照片C.丘吉爾的回憶錄《我的奮斗》D.有關諾曼底登陸的電影《最后的一天》【答案】B【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23.(2025·涼州模擬)明治維新后,日本大力吸收西方文化,中央政府機構人員的招募考試改為考西方知識而不再是儒家哲學,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廢棄漢字的浪潮。這反映出日本當時( )A.文化轉型的迫切性 B.學習西方的盲目性C.改革措施的全面性 D.社會改革的開放性【答案】A【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24.(2025·廣元模擬)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最終取得勝利的偉大歷程。它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下列關于長征歷史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B.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C.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D.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題干“關于長征歷史意義”和所學知識可知,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符合題意;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并非長征,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不是長征,排除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并非長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軍長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2025·廣元模擬)下面是同學們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個專題做的梳理。對該專題主線概括最為準確的是( )A.新中國工業化發展之路 B.外交事業的發展C.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 D.現代的社會生活【答案】C【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國大典;“中國夢”【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共一大”“新中國的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夢的提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進行的探索,因此對這一專題概括準確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C符合題意;新中國的工業化之路開始于一五計劃時期,與材料中共一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的成立不相符,排除A;外交事業涉及中國與外國的關系,與材料內容不相符,排除B;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現代社會,與中共一大不相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共產黨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材料分析題26.(2025·陸豐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么工業部門未曾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自然科學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是柴油機、汽車和發電機等的發明和改進,卻大部分是德國人干的,而電話、白熱絲燈等則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新的技術和工業革命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具有更廣泛的規模,發展進程也是比較迅速的。—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三 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動了城市化。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資本家攫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廣大工人獲得的收入卻難以糊口,他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湯艷梅《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1)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兩項發明出現在哪次工業革命中?圖二蒸汽機車的發明者是誰?(2)圖三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什么時代?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給工業化國家帶來的社會變化。【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斯蒂芬森。(2)電氣時代;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美、德、法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工業革命進程各具特色。(3)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造成了環境污染;使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婦女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歐美主要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27.(2025八下·雷州月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始終與土地政策的調整相聯系,某校八年級同學針對不同時期的政策進行材料搜集和探究學習。請你一起加入進來吧。【夢想實現】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受到廣大農民的熱列擁護。【由分到合】材料二:土地改革后,農村經濟基本上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勞動生產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發展,可能會導致農村貧富兩極分化。如果不引導農民走組織起來的路,不僅不能改善農民的生活,而且農村也不可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等條件。【探索失誤】材料三:小明的爺爺今年62歲了,辦了好幾個廠子,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他非常節儉,最看不得別人的浪費。他常說:“我6歲那年,全村開始大規模煉鋼鐵……我們陳集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實行吃飯不要錢,‘鼓足干勁生產,放開肚皮吃飯’是這時流行的口號。唉,我怎么看著有些不對勁呢?”【新的創舉】材料四:1978年冬,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立下了一張“分田到戶”的字據,這件事情當時在全國引起極大爭議。但是,1979年秋小崗村卻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小崗人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家家戶戶園滿了糧食。鄧小平從這件事看到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持。(1)這一事件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怎樣的轉變?(2)材料二中的“組織起來的路”指的是什么?這一條路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怎樣的轉變?(3)材料三反映出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失誤有哪些?(4)據材料四,指出“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措施是什么?這一措施有什么重要意義?(5)上述材料說明了我國農村發展中既有經驗又有教訓,這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什么啟示?【答案】(1)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或者農業合作化運動。變化:由農民土地所有制通過合作化運動變為集體所有制或者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4)措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5)啟示: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不走一帆風順的;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我們要遵循經濟規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8.(2025九下·惠陽月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穿越歷史的風煙眺望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共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524年,有位西班牙人這樣說:“以前我們在世界的邊緣,現在在它的中央了,這給我們的命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在歐洲,英國本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國,但是到了近代,靠了日益富強的國力和強大的海軍,它先后在16,17世紀擊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成為了海上霸主,以后,它又將殖民主義的觸角,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逐步建立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英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材料三 1750-1914年間,歐洲人成功地將自己的優勢地位轉變為世界性的霸權:19世紀末,歐洲勢力控制了大部分亞洲和幾乎整個非洲地區三個歷史進程——革命,工業化及殖民。材料四(1)材料一中西班牙的“前所未有的改變”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2)根據材料二歸納英國由小國變大國的原因 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對英國有什么影響?(3)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歐洲人成功地將自己的優勢地位轉變為世界性的霸權”的政治,經濟因素 (4)根據材料四的圖片反映了二戰后美國推行的什么措施?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的聯合對兩極格局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1)原因: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或新航路開辟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2)原因:富強的國力和強大的海軍;積極向外殖民。影響: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發生。(3)因素: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逐漸確立(或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兩次工業革命(或工業革命)的進行。(4)措施:實行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影響: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戰后的歐洲的聯合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五)(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五)(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