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六)

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六)
一、選擇題
1.(2025·陽西模擬)清朝前期,利用當時世界先進的繪測技術繪成了《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同時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tǒng)志》。這反映了清朝(  )
A.打擊外來侵略者 B.強化大一統(tǒng)的疆域觀念
C.全面向西方學習 D.因地制宜促進邊疆發(fā)展
【答案】B
【知識點】清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通過繪制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和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系統(tǒng)性地確立了對疆域的控制和認知,體現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B項正確;打擊外來侵略者與題干無關,題干并未提及軍事或對外戰(zhàn)爭的內容。排除A項;
全面向西方學習片面夸大了題干信息。清朝雖采用了西方測繪技術,但并未“全面”學習西方,且此舉主要服務于疆域管理而非文化開放。排除C項;
因地制宜促進邊疆發(fā)展與題干不符,題干強調的是全國性測繪和志書編纂,而非邊疆具體政策。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康熙帝的歷史功績,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5·陽西模擬)如下所示為湖北梁莊王墓出土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從海外帶回的金錠文物及其正面的標鑄文字。這是現存一件有銘文記載的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這一文物可直接用于研究明朝(  )
永樂十七年(1419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
A.直達歐洲的新航路開辟 B.廢除海禁政策的見證
C.高產經濟農作物的引進 D.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鄭和下西洋船隊從海外帶回的金錠文物”和所學可知,鄭和船隊“海外代購”金錠,來源于西洋,這印證了明代中國與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D項正確;
鄭和下西洋到達區(qū)域是亞非地區(qū),沒有開辟直達歐洲的新航路,排除A項;
鄭和下西洋并不意味著明朝廢除了海禁,此后依然反反復復,排除B項;
鄭和船隊“海外代購”金錠印證了明代中國與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材料中沒有涉及高產經濟農作物的引進,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關鍵信息是“明成祖朱棣之孫梁莊王的墓中出土”、“永樂十七年四月口日西洋等處買到入成色金壹錠五十兩重”。
3.(2025·廣州模擬)通過下列內容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
A.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 B.封建專制逐步在加強
C.行省制度推行 D.我國地大物博
【答案】A
【知識點】三國鼎立;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臺灣(當時稱夷洲);隋煬帝派人三赴臺灣;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機構加強對臺灣的管轄。這些史實充分表明臺灣地區(qū)在歷史上一直與大陸保持密切聯系,是中國固有領土,A項正確;
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不同朝代對臺灣地區(qū)的聯系與管轄,未涉及封建專制逐步加強的相關內容,如皇權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等,排除B項;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實行的行政制度,材料重點并非闡述行省制度推行,排除C項;
材料圍繞不同朝代與臺灣地區(qū)的關系展開,未體現我國地大物博這一特點,比如國家的疆域面積等,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歷朝歷代對臺灣的管轄的相關史實。
4.(2025·廣州模擬)《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50余座,瓦中多有貨藥、賣卦、飲食、剃剪、紙畫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這一現象反映了宋代(  )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達官貴人的需要
C.都市生活的繁華 D.海外貿易的興盛
【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fā)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其中大小勾欄50余座,瓦中多有貨藥、賣卦、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可知,當時東京的瓦子中存在各種娛樂業(yè)和服務業(yè),說明市民生活豐富,C項正確;
材料內容僅描述了東京瓦子的興盛,并不能體現經濟重心的南移,排除A項;
材料內容僅描述了東京瓦子的興盛,并不能體現達官貴人的需要,排除B項;
材料內容僅描述了東京瓦子的興盛,和海外貿易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需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宋代的社會生活,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說法,選出正確答案。
5.(2025·涼州模擬)下列關于基督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者是釋迦牟尼 B.基督教宣揚眾生平等
C.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區(qū) D.耶穌的意思是“天堂”
【答案】C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6.(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下表所示的是11—15世紀歐洲興起的大學數量及地域分布。推動這一時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是(  )
國家地區(qū) 意大利 法國 英國 蘇格蘭 西班牙 葡萄牙 德意志 匈牙利
大學數量/所 20 8 2 3 13 1 16 3
A.城市經濟的發(fā)展 B.莊園經濟的繁榮
C.近代科學的興起 D.理性時代的到來
【答案】A
【知識點】西歐大學的興起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得知,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起來,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特別是以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為中心的城市發(fā)展更快。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在這一基礎上,城市中出現了眾多大學,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莊園經濟的繁榮 ,莊園經濟的繁榮主要是農村,材料大學主要分布在城市,不符合題意;
C.近代科學的興起,近代科學的興起于16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D. 理性時代的到來 ,理性時代的到來是啟蒙運動,從17世紀英國開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是大學興起,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回答。
7.(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地中海曾被冠以多種稱呼,如“偉大的海”“墮落的海”“智慧之海”“民主之海”等,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人們對地中海區(qū)域歷史發(fā)展的不同理解。其中,“民主之海”反映了(  )
A.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壯大 B.羅馬法律的發(fā)展歷程
C.古希臘對外貿易繁榮 D.雅典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答案】D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據材料“民主之海”這一稱呼并結合所學可知, 主要與古希臘的雅典民主政治相關。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發(fā)源地,其民主政治對西方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壯大 ,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壯大與“偉大的海”更相關,體現羅馬的強盛,不符合題意;
B. 羅馬法律的發(fā)展歷程 ,羅馬法律的發(fā)展歷程與“法律之海”或“秩序之海”更相關,不符合題意;
C. 古希臘對外貿易繁榮 ,古希臘對外貿易繁榮,與“商業(yè)之海”或“貿易之海”更相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地中海”“民主”等,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
8.(2025·深圳模擬)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fā)現,出水了大量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共計67萬余件,部分器物的裝飾紋樣吸取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流行的題材,由此可知唐代(  )
A.城市氛圍相對活躍 B.對外經濟交流繁盛
C.高度崇尚外國文化 D.宗教觀念漸成主流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據題干“唐代沉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fā)現”“出水了大量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部分器物的裝飾紋樣吸取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流行的題材”可知,“黑石號”沉船載有大量唐代器物,有些器物甚至吸取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流行的題材,說明唐朝時期與中東地區(qū)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唐朝對外經濟交流繁盛,沒有涉及城市氛圍相對活躍,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唐朝對外經濟交流繁盛,沒有提及高度崇尚外國文化,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唐朝對外經濟交流繁盛,沒有體現宗教觀念漸成主流,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對外關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9.(2025·深圳模擬) 《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正展卷斟酌字句,認真校刊修改,該圖適于研究魏晉時期(  )
A.戰(zhàn)亂之下的經濟交流 B.文筆韻律的清新優(yōu)美
C.民族隔閡的土崩瓦解 D.生活習慣的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據題干“《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結合所學可知,“胡床”是來自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坐具,反映了北齊時期,胡漢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故選D項。
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與經濟交流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
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得不出文筆韻律的清新優(yōu)美,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魏晉時期民族交融,民族隔閡土崩瓦解不合史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魏晉民族交融。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魏晉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
10.(2025·高州模擬)斯大林一再強調,蘇聯不能走“通常的”工業(yè)化道路,他依靠農民“貢稅”來積累資金。因此蘇聯實行(  )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D.農業(yè)集體化
【答案】C
【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確定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工業(yè)化道路,斯大林采取了依靠農民 “貢稅” 的方式,通過農業(yè)集體化等手段,將農業(yè)生產的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工業(yè)發(fā)展的資金。這一政策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和發(fā)展需求,是蘇聯實現工業(yè)化的重要舉措,C符合題意;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實施于斯大林執(zhí)政之前,排除A;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 1921 年實施的政策,排除B;
題干強調的是蘇聯不走 “通常的” 工業(yè)化道路,依靠農民 “貢稅” 積累資金來發(fā)展工業(yè),重點在于工業(yè)化道路的選擇,而不是具體的農業(yè)政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高州模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使得莊園中的農民逐漸失去了土地和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yè)。這些狀況(  )
A.致使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B.減弱了王權對社會的控制
C.推動了西歐莊園制度的解體 D.使得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化
【答案】C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世紀晚期,城市發(fā)展,吸引農民務工,從而使農民喪失了土地和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農民獲得了自由遷徙和擇業(yè)的自由,加速了莊園制的瓦解,C符合題意;
材料現象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經濟,排除A;
材料不涉及王權問題,且中世紀晚期王權加強,排除B;
材料現象有利于城市社會結構多元化,不是單一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臨洮模擬)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
A.開放的對外交往 B.治國思想的演變
C.強化的中央集權 D.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答案】D
【知識點】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大運河的開通
13.(2025·湘潭模擬)1933年至1934年,聯邦政府提供了價值2億美元資金,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1935年,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提供了價值4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公路建設。這些措施(  )
A.提供了就業(yè)機會 B.保護了自然環(huán)境
C.根除了社會矛盾 D.穩(wěn)定了產品價格
【答案】A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據材料“1933年至1934年……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和所學知識可知,在1933-1934年以及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進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之后,大量工人失業(yè)。通過這些工程的開展,眾多失業(yè)人員得以重新獲得工作崗位,有了收入來源,所以說這些措施提供了就業(yè)機會,這是羅斯福新政 “以工代賑”政策的典型實踐,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緩解了就業(yè)壓力,A符合題意;
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未提及與保護自然環(huán)境相關內容,排除B;
羅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無法根除社會矛盾,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
穩(wěn)定產品價格主要是通過調整農業(yè)和工業(yè)生產等措施實現的,如農業(yè)減耕減產、工業(yè)制定公平競爭法規(guī)等,與公路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湘潭模擬)“《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guī)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材料中的“《民法典》”指的是(  )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
【答案】D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guī)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tǒng)治,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D符合題意;
《漢謨拉比法典》 是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的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
《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
《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典,與法國大革命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湘潭模擬)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百姓丁一改以往消極狀態(tài),開始努力開墾荒地,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據此推斷,令他改變的法令很可能出自(  )
A.李悝變法 B.商鞅變法 C.光武中興 D.王安石變法
【答案】B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和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故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很可能出自商鞅變法,B符合題意;
李悝變法是在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排除A;
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排除C;
王安石變法發(fā)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18世紀60年代后,人力逐漸被機器取代,英國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飛躍。為實現“飛躍”提供主要動力來源的是(  )
A.蒸汽機 B.內燃機 C.電動機 D.原子能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7.(2025·碧江模擬)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管這件事情的直接結果怎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新起點畢竟是已經取得了。”這里的“新階段”是指(  )
A.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B.無產階級合法斗爭階段
C.無產階級暴力斗爭階段 D.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
【答案】D
【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871年4月17日”“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和所學可知,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經過斗爭,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材料中“新階段”是指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D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應該是從十月革命開始,排除A項;
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通過暴力方式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不是合法斗爭,排除B項;
無產階級在這之前就已經進行了罷工斗爭和搗毀機器的斗爭,就出現了暴力斗爭的表現,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巴黎公社的相關史實。
18.(2025·碧江模擬)1931年秋,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均將《東北地理教本》作為通用教材。該教材雖以東北地理為題,但著重談東北歷史與當時社會狀況的關系。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凡爾賽條約》簽訂 B.《九國公約》簽訂
C.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 D.盧溝橋事變的爆發(fā)
【答案】C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31年”和關鍵信息“東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局部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所以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故選C項。
《凡爾賽條約》簽訂是在1919年;排除A項。
《九國公約》簽訂的時間是1922年;排除B項。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fā)的時間是1937年,排除人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九一八事變,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
19.(2025·江油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美國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材料中“不同類型的國家”指的(  )
A.君主立憲制國家 B.君主專制國家
C.聯邦制共和國 D.總統(tǒng)專制國家
【答案】C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
20.(2025·江油模擬)菲律賓有一塊雙面碑,正面文字記載:“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zhàn)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他們的首領”是(  )
A.哥倫布 B.麥哲倫 C.迪亞士 D.達 伽馬
【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21.(2025·涼州模擬)1945年,聯合國共有51個創(chuàng)始國,多為歐美國家;至1960年,增至100個會員國,其中多數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這一變化主要由于
A.戰(zhàn)后英國國際地位衰落 B.美蘇兩極格局瓦解
C.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 D.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答案】C
【知識點】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
22.(2025·廣元模擬)某劇組準備拍攝《夢回大唐》大型紀錄片,下列哪一場景不可能在片中出現(  )
A.唐太宗和李靖商討如何攻打漠北匈奴
B.武則天在殿上與群臣商討設置北庭都護府
C.洛陽人張甲使用新型耕作工具曲轅犁在犁地
D.一個叫鑒真的和尚帶著弟子東渡日本講授佛經
【答案】A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根據“大唐”“不可能”等信息及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北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突厥,秦漢時期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匈奴,因此A項是不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的,A項符合題意;
北庭都護府是武則天設置的,是唐朝為加強西域管理而設置的軍政機構,可能出現在材料中,不符合題意,排除B;
曲轅犁出現在唐朝,標志著古代步犁技術成熟,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C;
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促進了中日的文化交流,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5·廣元模擬)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① 設置西域都護 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② 設置澎湖巡檢司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
③ 設置駐藏大臣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④ 設置伊犁將軍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qū)的管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西北邊疆面臨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為加強對新疆地區(qū)(西北地區(qū)重要部分)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于 1762 年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加強了對西北地區(qū)的管轄 ,D符合題意;
西域都護是西漢在今新疆地區(qū)設置的機構,加強了中央對西域(今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qū) )的管轄,排除A;
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標志著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府,而不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排除B;
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并非管轄澎湖和琉球,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qū)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qū)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5·茂南模擬)“同志,您知道斯大林格勒在哪兒嗎?我在地圖上找不到它了。”“沒有了,再也沒有了,我們失敗了,白匪和資本家再一次騎到了我們的頭上,如果你要追隨那顆紅星,去東方吧,穿越第聶伯河,翻越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平原的盡頭,那里還燃燒著星星之火。”“我們保衛(wèi)了莫斯科,卻沒有保住蘇聯。”材料描述的是(  )
A.德國入侵蘇聯戰(zhàn)敗 B.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結束
C.美蘇全面冷戰(zhàn)對峙 D.東歐改革社會劇變
【答案】B
【知識點】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25.(2025·茂南模擬)英國學者安德魯·波特說:“當英國人從陶醉中驚醒,猛然看見帝國上空的夕陽時,新的太陽已經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陸上升起。那將是世界大國命運的又一次興衰消長。”引起“又一次興衰消長”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工廠”
B.經濟危機加劇資本主義國家爭奪資源
C.英國“日不落帝國”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
D.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加劇各國發(fā)展不平衡
【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八下·祁陽期中)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新思想的傳播】
材料一:如表所示
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鄒容《革命軍》 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新思想的實踐】
材料二:
人物資料卡1:A ____ ,湖南長沙人。 主要事跡: (1)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 (2)領導黃花崗起義 人物資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蘇淮安。 主要事跡:(1)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
【新思想的發(fā)展】
材料三: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
——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1928﹣1930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中歷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鄒容發(fā)表《革命軍》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釗發(fā)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旨在宣傳哪一救國思想?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的A、B兩位歷史人物是誰?他們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階級的救國探索?
(3)根據材料三指出,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具體表現。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認識。
【答案】(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
(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
(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因此背景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根據材料一“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研究社會主義思潮。1918年,他接連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熱烈歡呼“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2)根據材料二“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領導黃花崗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華興會是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留日學生在長沙組織成立,黃興任會長,是長江中游地區(qū)的一個重要革命團體;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fā)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后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因此A是黃興,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根據材料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中,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fā)動武裝起義,因此B是周恩來,代表無產階級的救國探索。
(3)根據材料三“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可知,孫中山對新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體現在主張平等的民權;根據材料三“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可知,毛澤東對新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體現在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根據材料一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材料二中理論實踐以及材料三中的新思想的發(fā)展并綜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故答案為: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
(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
(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具體表現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27.(2025九下·岳麓期中)二十世紀以來,經歷戰(zhàn)爭摧殘與洗禮的世界,逐漸轉向到和平與發(fā)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歐洲陷入一派殘破,其境況更甚于一戰(zhàn)之后。戰(zhàn)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yè)地區(qū),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即使在當地最嚴重的經濟破壞得到初步修復之后,痛苦和憂慮仍不能休止,歐洲已不再有能力為其所需的進口做出支付。海外各國已經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工業(yè),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歐洲的工業(yè)產品,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
——摘編自《現代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戰(zhàn)后,新獨立的國家反對冷戰(zhàn),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從這開始,發(fā)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摘編自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什么局面?導致漫畫《五頭怪獸》披露的德國處境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歐洲發(fā)展面臨的問題。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是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系的?請舉一例史實說明。二戰(zhàn)后初期,中國哪一事件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
(3)材料三所述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結合20世紀以來的國際關系,你認為當今各國應該如何推動世界走向持續(xù)的和平與發(fā)展?
【答案】(1)局面: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
原因:《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zhàn)敗德國的利益。
(2)問題:二戰(zhàn)后,經濟體系崩潰;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壓力。
史實: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
事件:抗美援朝戰(zhàn)爭。
(3)方針:“求同存異”方針。
做法: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
【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進程及結果;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國際新秩序
【解析】【分析】(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zhàn)敗德國的利益。
(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zhàn)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yè)地區(qū),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zhàn)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壓力。
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
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
(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
【點評】本題考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美蘇冷戰(zhàn)、“求同存異”方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zhàn)敗德國的利益。
(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zhàn)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yè)地區(qū),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zhàn)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壓力。
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
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
(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
28.(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美國是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只不過,美國革命的結果是要分家的一方打贏了,具有巨大的革命鼓舞作用。
——摘編自《列寧全集(第29卷)》
材料二 下圖反映的是1913—1938年美國失業(yè)率情況。
材料三 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確可稱為霸主。然而,看似鞏固的美國霸權地位并未能夠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談論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zhàn)”轉到“美國的衰落”。
——摘編自呂薇洲《戰(zhàn)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革命”的性質。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1929—1933年失業(yè)率激增以及1933年后失業(yè)率逐漸下降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fā)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yè)率激增。
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機會,因此美國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
原因:二戰(zhàn)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fā)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羅斯福新政;戰(zhàn)后美國經濟的發(fā)展
【解析】【分析】(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2)
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fā)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yè)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yè),失業(yè)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yè)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yè)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
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zhàn)’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美國經濟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fā)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zhàn)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fā)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fā)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
故答案為:(1) 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yè)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機會,因此美國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 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
原因:二戰(zhàn)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fā)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
【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再結合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性質的理解識記回答;
(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出發(fā)生的變化,再結合其中的時間,分析理解這一時間段發(fā)生的事件導致出現這種現象回答;
(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原因回答,注意從多方面思考。
(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2)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fā)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yè)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yè),失業(yè)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yè)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yè)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zhàn)’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美國經濟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fā)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zhàn)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fā)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fā)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
1 / 12025年中考歷史升學考試模擬卷(十六)
一、選擇題
1.(2025·陽西模擬)清朝前期,利用當時世界先進的繪測技術繪成了《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同時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tǒng)志》。這反映了清朝(  )
A.打擊外來侵略者 B.強化大一統(tǒng)的疆域觀念
C.全面向西方學習 D.因地制宜促進邊疆發(fā)展
2.(2025·陽西模擬)如下所示為湖北梁莊王墓出土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從海外帶回的金錠文物及其正面的標鑄文字。這是現存一件有銘文記載的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這一文物可直接用于研究明朝(  )
永樂十七年(1419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
A.直達歐洲的新航路開辟 B.廢除海禁政策的見證
C.高產經濟農作物的引進 D.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3.(2025·廣州模擬)通過下列內容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
A.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 B.封建專制逐步在加強
C.行省制度推行 D.我國地大物博
4.(2025·廣州模擬)《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50余座,瓦中多有貨藥、賣卦、飲食、剃剪、紙畫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這一現象反映了宋代(  )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達官貴人的需要
C.都市生活的繁華 D.海外貿易的興盛
5.(2025·涼州模擬)下列關于基督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者是釋迦牟尼 B.基督教宣揚眾生平等
C.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區(qū) D.耶穌的意思是“天堂”
6.(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下表所示的是11—15世紀歐洲興起的大學數量及地域分布。推動這一時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是(  )
國家地區(qū) 意大利 法國 英國 蘇格蘭 西班牙 葡萄牙 德意志 匈牙利
大學數量/所 20 8 2 3 13 1 16 3
A.城市經濟的發(fā)展 B.莊園經濟的繁榮
C.近代科學的興起 D.理性時代的到來
7.(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地中海曾被冠以多種稱呼,如“偉大的海”“墮落的海”“智慧之海”“民主之海”等,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人們對地中海區(qū)域歷史發(fā)展的不同理解。其中,“民主之海”反映了(  )
A.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壯大 B.羅馬法律的發(fā)展歷程
C.古希臘對外貿易繁榮 D.雅典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8.(2025·深圳模擬)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fā)現,出水了大量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共計67萬余件,部分器物的裝飾紋樣吸取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流行的題材,由此可知唐代(  )
A.城市氛圍相對活躍 B.對外經濟交流繁盛
C.高度崇尚外國文化 D.宗教觀念漸成主流
9.(2025·深圳模擬) 《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正展卷斟酌字句,認真校刊修改,該圖適于研究魏晉時期(  )
A.戰(zhàn)亂之下的經濟交流 B.文筆韻律的清新優(yōu)美
C.民族隔閡的土崩瓦解 D.生活習慣的民族交融
10.(2025·高州模擬)斯大林一再強調,蘇聯不能走“通常的”工業(yè)化道路,他依靠農民“貢稅”來積累資金。因此蘇聯實行(  )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D.農業(yè)集體化
11.(2025·高州模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使得莊園中的農民逐漸失去了土地和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yè)。這些狀況(  )
A.致使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B.減弱了王權對社會的控制
C.推動了西歐莊園制度的解體 D.使得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化
12.(2025·臨洮模擬)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
A.開放的對外交往 B.治國思想的演變
C.強化的中央集權 D.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13.(2025·湘潭模擬)1933年至1934年,聯邦政府提供了價值2億美元資金,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1935年,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提供了價值4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公路建設。這些措施(  )
A.提供了就業(yè)機會 B.保護了自然環(huán)境
C.根除了社會矛盾 D.穩(wěn)定了產品價格
14.(2025·湘潭模擬)“《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guī)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材料中的“《民法典》”指的是(  )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
15.(2025·湘潭模擬)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百姓丁一改以往消極狀態(tài),開始努力開墾荒地,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據此推斷,令他改變的法令很可能出自(  )
A.李悝變法 B.商鞅變法 C.光武中興 D.王安石變法
16.(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第十七中學中考模擬預測歷史試題)18世紀60年代后,人力逐漸被機器取代,英國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飛躍。為實現“飛躍”提供主要動力來源的是(  )
A.蒸汽機 B.內燃機 C.電動機 D.原子能
17.(2025·碧江模擬)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管這件事情的直接結果怎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新起點畢竟是已經取得了。”這里的“新階段”是指(  )
A.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B.無產階級合法斗爭階段
C.無產階級暴力斗爭階段 D.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
18.(2025·碧江模擬)1931年秋,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均將《東北地理教本》作為通用教材。該教材雖以東北地理為題,但著重談東北歷史與當時社會狀況的關系。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凡爾賽條約》簽訂 B.《九國公約》簽訂
C.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 D.盧溝橋事變的爆發(fā)
19.(2025·江油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美國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材料中“不同類型的國家”指的(  )
A.君主立憲制國家 B.君主專制國家
C.聯邦制共和國 D.總統(tǒng)專制國家
20.(2025·江油模擬)菲律賓有一塊雙面碑,正面文字記載:“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zhàn)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他們的首領”是(  )
A.哥倫布 B.麥哲倫 C.迪亞士 D.達 伽馬
21.(2025·涼州模擬)1945年,聯合國共有51個創(chuàng)始國,多為歐美國家;至1960年,增至100個會員國,其中多數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這一變化主要由于
A.戰(zhàn)后英國國際地位衰落 B.美蘇兩極格局瓦解
C.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 D.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22.(2025·廣元模擬)某劇組準備拍攝《夢回大唐》大型紀錄片,下列哪一場景不可能在片中出現(  )
A.唐太宗和李靖商討如何攻打漠北匈奴
B.武則天在殿上與群臣商討設置北庭都護府
C.洛陽人張甲使用新型耕作工具曲轅犁在犁地
D.一個叫鑒真的和尚帶著弟子東渡日本講授佛經
23.(2025·廣元模擬)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① 設置西域都護 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② 設置澎湖巡檢司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
③ 設置駐藏大臣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④ 設置伊犁將軍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qū)的管轄
A.① B.② C.③ D.④
24.(2025·茂南模擬)“同志,您知道斯大林格勒在哪兒嗎?我在地圖上找不到它了。”“沒有了,再也沒有了,我們失敗了,白匪和資本家再一次騎到了我們的頭上,如果你要追隨那顆紅星,去東方吧,穿越第聶伯河,翻越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平原的盡頭,那里還燃燒著星星之火。”“我們保衛(wèi)了莫斯科,卻沒有保住蘇聯。”材料描述的是(  )
A.德國入侵蘇聯戰(zhàn)敗 B.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結束
C.美蘇全面冷戰(zhàn)對峙 D.東歐改革社會劇變
25.(2025·茂南模擬)英國學者安德魯·波特說:“當英國人從陶醉中驚醒,猛然看見帝國上空的夕陽時,新的太陽已經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陸上升起。那將是世界大國命運的又一次興衰消長。”引起“又一次興衰消長”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工廠”
B.經濟危機加劇資本主義國家爭奪資源
C.英國“日不落帝國”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
D.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加劇各國發(fā)展不平衡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八下·祁陽期中)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新思想的傳播】
材料一:如表所示
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鄒容《革命軍》 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新思想的實踐】
材料二:
人物資料卡1:A ____ ,湖南長沙人。 主要事跡: (1)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 (2)領導黃花崗起義 人物資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蘇淮安。 主要事跡:(1)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
【新思想的發(fā)展】
材料三: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
——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1928﹣1930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中歷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鄒容發(fā)表《革命軍》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釗發(fā)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旨在宣傳哪一救國思想?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的A、B兩位歷史人物是誰?他們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階級的救國探索?
(3)根據材料三指出,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具體表現。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認識。
27.(2025九下·岳麓期中)二十世紀以來,經歷戰(zhàn)爭摧殘與洗禮的世界,逐漸轉向到和平與發(fā)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歐洲陷入一派殘破,其境況更甚于一戰(zhàn)之后。戰(zhàn)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yè)地區(qū),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即使在當地最嚴重的經濟破壞得到初步修復之后,痛苦和憂慮仍不能休止,歐洲已不再有能力為其所需的進口做出支付。海外各國已經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工業(yè),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歐洲的工業(yè)產品,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
——摘編自《現代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戰(zhàn)后,新獨立的國家反對冷戰(zhàn),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從這開始,發(fā)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摘編自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什么局面?導致漫畫《五頭怪獸》披露的德國處境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歐洲發(fā)展面臨的問題。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是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系的?請舉一例史實說明。二戰(zhàn)后初期,中國哪一事件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
(3)材料三所述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結合20世紀以來的國際關系,你認為當今各國應該如何推動世界走向持續(xù)的和平與發(fā)展?
28.(2025年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美國是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只不過,美國革命的結果是要分家的一方打贏了,具有巨大的革命鼓舞作用。
——摘編自《列寧全集(第29卷)》
材料二 下圖反映的是1913—1938年美國失業(yè)率情況。
材料三 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確可稱為霸主。然而,看似鞏固的美國霸權地位并未能夠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談論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zhàn)”轉到“美國的衰落”。
——摘編自呂薇洲《戰(zhàn)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革命”的性質。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1929—1933年失業(yè)率激增以及1933年后失業(yè)率逐漸下降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fā)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清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通過繪制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和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系統(tǒng)性地確立了對疆域的控制和認知,體現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B項正確;打擊外來侵略者與題干無關,題干并未提及軍事或對外戰(zhàn)爭的內容。排除A項;
全面向西方學習片面夸大了題干信息。清朝雖采用了西方測繪技術,但并未“全面”學習西方,且此舉主要服務于疆域管理而非文化開放。排除C項;
因地制宜促進邊疆發(fā)展與題干不符,題干強調的是全國性測繪和志書編纂,而非邊疆具體政策。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康熙帝的歷史功績,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D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鄭和下西洋船隊從海外帶回的金錠文物”和所學可知,鄭和船隊“海外代購”金錠,來源于西洋,這印證了明代中國與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D項正確;
鄭和下西洋到達區(qū)域是亞非地區(qū),沒有開辟直達歐洲的新航路,排除A項;
鄭和下西洋并不意味著明朝廢除了海禁,此后依然反反復復,排除B項;
鄭和船隊“海外代購”金錠印證了明代中國與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材料中沒有涉及高產經濟農作物的引進,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關鍵信息是“明成祖朱棣之孫梁莊王的墓中出土”、“永樂十七年四月口日西洋等處買到入成色金壹錠五十兩重”。
3.【答案】A
【知識點】三國鼎立;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臺灣(當時稱夷洲);隋煬帝派人三赴臺灣;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機構加強對臺灣的管轄。這些史實充分表明臺灣地區(qū)在歷史上一直與大陸保持密切聯系,是中國固有領土,A項正確;
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不同朝代對臺灣地區(qū)的聯系與管轄,未涉及封建專制逐步加強的相關內容,如皇權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等,排除B項;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實行的行政制度,材料重點并非闡述行省制度推行,排除C項;
材料圍繞不同朝代與臺灣地區(qū)的關系展開,未體現我國地大物博這一特點,比如國家的疆域面積等,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歷朝歷代對臺灣的管轄的相關史實。
4.【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fā)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其中大小勾欄50余座,瓦中多有貨藥、賣卦、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可知,當時東京的瓦子中存在各種娛樂業(yè)和服務業(yè),說明市民生活豐富,C項正確;
材料內容僅描述了東京瓦子的興盛,并不能體現經濟重心的南移,排除A項;
材料內容僅描述了東京瓦子的興盛,并不能體現達官貴人的需要,排除B項;
材料內容僅描述了東京瓦子的興盛,和海外貿易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需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宋代的社會生活,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說法,選出正確答案。
5.【答案】C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6.【答案】A
【知識點】西歐大學的興起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得知,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起來,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特別是以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為中心的城市發(fā)展更快。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在這一基礎上,城市中出現了眾多大學,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莊園經濟的繁榮 ,莊園經濟的繁榮主要是農村,材料大學主要分布在城市,不符合題意;
C.近代科學的興起,近代科學的興起于16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D. 理性時代的到來 ,理性時代的到來是啟蒙運動,從17世紀英國開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是大學興起,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回答。
7.【答案】D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據材料“民主之海”這一稱呼并結合所學可知, 主要與古希臘的雅典民主政治相關。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發(fā)源地,其民主政治對西方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壯大 ,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壯大與“偉大的海”更相關,體現羅馬的強盛,不符合題意;
B. 羅馬法律的發(fā)展歷程 ,羅馬法律的發(fā)展歷程與“法律之海”或“秩序之海”更相關,不符合題意;
C. 古希臘對外貿易繁榮 ,古希臘對外貿易繁榮,與“商業(yè)之海”或“貿易之海”更相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地中海”“民主”等,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
8.【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據題干“唐代沉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fā)現”“出水了大量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部分器物的裝飾紋樣吸取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流行的題材”可知,“黑石號”沉船載有大量唐代器物,有些器物甚至吸取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流行的題材,說明唐朝時期與中東地區(qū)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唐朝對外經濟交流繁盛,沒有涉及城市氛圍相對活躍,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唐朝對外經濟交流繁盛,沒有提及高度崇尚外國文化,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唐朝對外經濟交流繁盛,沒有體現宗教觀念漸成主流,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對外關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9.【答案】D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據題干“《北齊校書圖》描繪了一位持書卷的文士,坐于胡床之上……”,結合所學可知,“胡床”是來自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坐具,反映了北齊時期,胡漢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故選D項。
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與經濟交流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
材料描繪的是北齊文士校書,得不出文筆韻律的清新優(yōu)美,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魏晉時期民族交融,民族隔閡土崩瓦解不合史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魏晉民族交融。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魏晉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
10.【答案】C
【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確定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工業(yè)化道路,斯大林采取了依靠農民 “貢稅” 的方式,通過農業(yè)集體化等手段,將農業(yè)生產的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工業(yè)發(fā)展的資金。這一政策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和發(fā)展需求,是蘇聯實現工業(yè)化的重要舉措,C符合題意;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實施于斯大林執(zhí)政之前,排除A;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 1921 年實施的政策,排除B;
題干強調的是蘇聯不走 “通常的” 工業(yè)化道路,依靠農民 “貢稅” 積累資金來發(fā)展工業(yè),重點在于工業(yè)化道路的選擇,而不是具體的農業(yè)政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世紀晚期,城市發(fā)展,吸引農民務工,從而使農民喪失了土地和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農民獲得了自由遷徙和擇業(yè)的自由,加速了莊園制的瓦解,C符合題意;
材料現象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經濟,排除A;
材料不涉及王權問題,且中世紀晚期王權加強,排除B;
材料現象有利于城市社會結構多元化,不是單一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識點】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大運河的開通
13.【答案】A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據材料“1933年至1934年……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和所學知識可知,在1933-1934年以及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進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之后,大量工人失業(yè)。通過這些工程的開展,眾多失業(yè)人員得以重新獲得工作崗位,有了收入來源,所以說這些措施提供了就業(yè)機會,這是羅斯福新政 “以工代賑”政策的典型實踐,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緩解了就業(yè)壓力,A符合題意;
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未提及與保護自然環(huán)境相關內容,排除B;
羅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無法根除社會矛盾,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
穩(wěn)定產品價格主要是通過調整農業(yè)和工業(yè)生產等措施實現的,如農業(yè)減耕減產、工業(yè)制定公平競爭法規(guī)等,與公路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guī)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tǒng)治,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D符合題意;
《漢謨拉比法典》 是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的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
《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
《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典,與法國大革命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和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故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很可能出自商鞅變法,B符合題意;
李悝變法是在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排除A;
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排除C;
王安石變法發(fā)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7.【答案】D
【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871年4月17日”“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的斗爭,由于巴黎人民的斗爭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和所學可知,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經過斗爭,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材料中“新階段”是指無產階級奪權并建立政權階段,D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應該是從十月革命開始,排除A項;
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通過暴力方式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不是合法斗爭,排除B項;
無產階級在這之前就已經進行了罷工斗爭和搗毀機器的斗爭,就出現了暴力斗爭的表現,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巴黎公社的相關史實。
18.【答案】C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31年”和關鍵信息“東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局部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所以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故選C項。
《凡爾賽條約》簽訂是在1919年;排除A項。
《九國公約》簽訂的時間是1922年;排除B項。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fā)的時間是1937年,排除人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九一八事變,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
19.【答案】C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
20.【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21.【答案】C
【知識點】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
22.【答案】A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根據“大唐”“不可能”等信息及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北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突厥,秦漢時期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匈奴,因此A項是不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的,A項符合題意;
北庭都護府是武則天設置的,是唐朝為加強西域管理而設置的軍政機構,可能出現在材料中,不符合題意,排除B;
曲轅犁出現在唐朝,標志著古代步犁技術成熟,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C;
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促進了中日的文化交流,可能出現在紀錄片中,不符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西北邊疆面臨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為加強對新疆地區(qū)(西北地區(qū)重要部分)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于 1762 年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加強了對西北地區(qū)的管轄 ,D符合題意;
西域都護是西漢在今新疆地區(qū)設置的機構,加強了中央對西域(今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qū) )的管轄,排除A;
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標志著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府,而不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排除B;
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并非管轄澎湖和琉球,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qū)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對西北地區(qū)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B
【知識點】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25.【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26.【答案】(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
(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
(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因此背景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根據材料一“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研究社會主義思潮。1918年,他接連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盛贊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熱烈歡呼“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2)根據材料二“參與組建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領導黃花崗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華興會是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留日學生在長沙組織成立,黃興任會長,是長江中游地區(qū)的一個重要革命團體;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fā)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后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因此A是黃興,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根據材料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中,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fā)動武裝起義,因此B是周恩來,代表無產階級的救國探索。
(3)根據材料三“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可知,孫中山對新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體現在主張平等的民權;根據材料三“初步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可知,毛澤東對新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體現在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根據材料一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材料二中理論實踐以及材料三中的新思想的發(fā)展并綜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故答案為: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思想:馬克思主義。
(2)A:黃興;資產階級;B:周恩來;無產階級。
(3)孫中山:主張平等的民權;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和毛澤東對新思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具體表現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27.【答案】(1)局面: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
原因:《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zhàn)敗德國的利益。
(2)問題:二戰(zhàn)后,經濟體系崩潰;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壓力。
史實: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
事件:抗美援朝戰(zhàn)爭。
(3)方針:“求同存異”方針。
做法: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
【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進程及結果;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國際新秩序
【解析】【分析】(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zhàn)敗德國的利益。
(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zhàn)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yè)地區(qū),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zhàn)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壓力。
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
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
(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
【點評】本題考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美蘇冷戰(zhàn)、“求同存異”方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局面:根據材料一圖示“英(核心)法俄、德(核心)意奧”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前形成的軍事集團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原因:根據材料一漫畫“漫畫《五頭怪獸》(這是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中“五頭怪獸”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并結合所學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可知,《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戰(zhàn)敗德國的利益。
(2)問題:根據材料二“戰(zhàn)爭毀壞了世界上一大工業(yè)地區(qū),導致其經濟體系的崩潰”可知問題是二戰(zhàn)后,經濟體系崩潰;根據材料二“而美國占領了以往在歐洲人手中的市場”可知問題是喪失海外市場,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壓力。
史實: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或歐共體的建立的內容可知,歐洲同意“馬歇爾計劃”,接受美國援助;或建立“歐共體”,聯合自強以擺脫美國控制。
事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功阻止了美國的侵略行徑。
(3)方針:根據材料三“1955年,來自亞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該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做法:根據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國際格局的演變,我們應該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局面;加強各國合作與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合理公正的國家新秩序等。
28.【答案】(1)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yè)率激增。
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機會,因此美國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
原因:二戰(zhàn)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fā)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羅斯福新政;戰(zhàn)后美國經濟的發(fā)展
【解析】【分析】(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2)
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fā)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yè)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yè),失業(yè)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yè)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yè)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
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zhàn)’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美國經濟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fā)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zhàn)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fā)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fā)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
故答案為:(1) 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激增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yè)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實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機會,因此美國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 變化:由美國占霸主地位到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
原因:二戰(zhàn)后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發(fā)展;西歐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等等。
【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再結合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性質的理解識記回答;
(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出發(fā)生的變化,再結合其中的時間,分析理解這一時間段發(fā)生的事件導致出現這種現象回答;
(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原因回答,注意從多方面思考。
(1)性質:從材料一“美國革命是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臣民與政府鬧分家”可知,這是北美殖民地為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運動性質;又提到“在性質上,與后來的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結合所學,美國革命旨在推翻英國殖民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所以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2)激增原因:結合所學知識,1929年爆發(fā)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經濟危機使得企業(yè)大量倒閉,工廠停工,生產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大量工人失業(yè),失業(yè)率激增。逐漸下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提供就業(yè)機會,促進經濟恢復,企業(yè)恢復生產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得失業(yè)率逐漸下降。
(3)變化:從材料三“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并未能維持很長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以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縮小了同美國經濟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話題開始由‘美國的挑戰(zhàn)’轉到‘美國的衰落’”可知,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但后來隨著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美國經濟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削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逐漸向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fā)展。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推行對外戰(zhàn)爭和擴張政策,消耗大量資源;國內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日本和西歐國家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發(fā)展科技和教育,經濟快速發(fā)展,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龙胜| 确山县| 凤山市| 洛川县| SHOW| 长顺县| 名山县| 买车| 曲阳县| 晋中市| 清河县| 安泽县| 凤城市| 襄汾县| 会宁县| 任丘市| 绥化市| 金平| 永善县| 浦东新区| 本溪市| 海丰县| 富蕴县| 亳州市| 福泉市| 阿巴嘎旗| 武平县| 金堂县| 伽师县| 桃园县| 长兴县| 禄丰县| 大理市| 雷山县| 平和县| 湘西| 夏邑县| 玉门市| 永康市| 钟山县|